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69例口腔颌面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
1
作者 宿骞 彭歆 +1 位作者 周传香 俞光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1,共9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口腔颌面部NH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随访结果,总结其...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口腔颌面部NH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随访结果,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369例患者中,男性180例,女性189例;中位年龄56岁(3个月至92岁),中位病期3个月。283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肿块,38例为组织溃疡坏死,48例呈软组织弥漫性肿胀。病变位于面颈部软组织者90例(颈部75例,占20.3%),大唾液腺99例(腮腺77例,占20.9%),口腔软组织103例,颌面部骨组织50例,咽部软组织20例,颞下窝7例。247例伴发颈部淋巴结肿大,仅40例伴有B症状。298例为B细胞NHL,70例为T细胞NH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滤泡淋巴瘤、结外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鼻型最常见。Ann ArborⅠ期87例、Ⅱ期138例、Ⅲ期106例、Ⅳ期38例。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164例患者死亡,1年、2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0.1%、82.4%和59.9%,中位生存期为(86.00±7.98)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1)、临床分期(P<0.001)、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P=0.014)、病理分型(P=0.049)是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口腔颌面部NHL具有多样化的临床表现及独特的病理类型分布,与全身性淋巴瘤存在差异。颈部软组织和腮腺为最常见的受侵部位,患者较少伴全身症状。高龄、临床晚期、伴有B症状、T细胞NHL患者的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 非霍奇金淋巴瘤 临床病理 预后
下载PDF
口腔癌术后患者吞咽障碍管理的证据总结
2
作者 许佳琪 张静 +2 位作者 朱永康 吴洪芸 杨悦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3年第12期1854-1859,共6页
目的:汇总口腔癌术后患者吞咽障碍管理相关证据,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检索指南、专业学会网站和期刊数据库中的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及实验性研究,经文献质量评价后,对证据进行提取和整合,并通过专家论证确定适用于我... 目的:汇总口腔癌术后患者吞咽障碍管理相关证据,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检索指南、专业学会网站和期刊数据库中的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及实验性研究,经文献质量评价后,对证据进行提取和整合,并通过专家论证确定适用于我国临床情境的证据内容。结果:共纳入26篇文献,汇总并遴选得到19条证据,涉及管理团队、功能评估、吞咽康复训练和并发症预防4个方面。结论:本研究总结的口腔癌术后患者吞咽障碍管理证据可为证据转化和临床应用提供循证依据,未来还需要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和患者特点开展循证护理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吞咽障碍 康复管理 证据总结
原文传递
亚甲蓝近红外荧光在大鼠口腔前哨淋巴结示踪中的应用
3
作者 吴雨筱 康一帆 +3 位作者 毛茜潆 李梓萌 单小峰 蔡志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84-688,共5页
目的:探索亚甲蓝用于近红外荧光成像的浓度范围及穿透深度,明确亚甲蓝近红外荧光在大鼠口腔淋巴引流及前哨淋巴结定位中的作用,为口腔癌前哨淋巴结的潜在临床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方法:0.9%(质量分数)生理盐水稀释10%(质量分数)亚甲蓝... 目的:探索亚甲蓝用于近红外荧光成像的浓度范围及穿透深度,明确亚甲蓝近红外荧光在大鼠口腔淋巴引流及前哨淋巴结定位中的作用,为口腔癌前哨淋巴结的潜在临床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方法:0.9%(质量分数)生理盐水稀释10%(质量分数)亚甲蓝注射液,配置29种不同浓度亚甲蓝溶液,使用近红外荧光成像仪测定亚甲蓝近红外荧光成像的浓度范围;制备不同厚度(1、2、3、4、5 mm)猪皮覆盖于亚甲蓝溶液,测定亚甲蓝近红外荧光的最大穿透深度;将0.2 mL亚甲蓝溶液注射到大鼠一侧舌侧缘黏膜下0.5 cm,用近红外荧光成像仪连续监测3 h,经皮观察到的第一个近红外荧光热点被认为是前哨淋巴结,标记后将大鼠处死;解剖头颈部,再次行近红外荧光成像,观察荧光组织是否与体外标记荧光热点一致;切除荧光组织行病理学检查以确认淋巴组织存在。结果:除空白对照组未监测到荧光信号外,亚甲蓝近红外荧光强度随着其溶液浓度的减小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趋势,当亚甲蓝溶液浓度稀释到皮摩尔级时,依然可以探测到荧光信号。亚甲蓝近红外荧光的最大穿透深度为4 mm。亚甲蓝近红外荧光可以在大鼠口腔淋巴引流及前哨淋巴结中定位,荧光可持续3 h以上。筛选出在大鼠中用近红外荧光定位前哨淋巴结的亚甲蓝溶液浓度为3.34 mmol/L、6.68 mmol/L、13.37 mmol/L、26.74 mmol/L。结论:亚甲蓝近红外荧光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能够经皮示踪大鼠口腔前哨淋巴结,有望进一步应用于口腔癌前哨淋巴结的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前哨淋巴结 亚甲蓝 谱学 近红外线 荧光
下载PDF
全外显子测序及相关指标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精准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4
作者 谢尚 蔡志刚 单小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97-701,共5页
目的:探索全外显子测序及相关指标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个性化精准治疗中的意义和推广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OSCC根治手术并接受基因检测和免疫相关指标检... 目的:探索全外显子测序及相关指标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个性化精准治疗中的意义和推广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OSCC根治手术并接受基因检测和免疫相关指标检测的患者,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筛选潜在的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以评估基因检测使患者受益的可能性。主要评估指标包括基因突变数量、联合阳性分数(combined positive score,CPS)、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微卫星序列状态和人类白细胞抗原B位点(human leukocyte antigen B,HLA-B)等。采用Excel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10例患者,排除1例腺样囊性癌,9例OSCC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5.44±9.59)岁。肿瘤位置:颊部5例,舌部3例,牙龈1例。基因检测结果发现,3例(33.3%)患者肿瘤组织内未发现基因突变,5例(55.6%)存在唯一的TP53基因突变,1例(11.1%)存在TP53和CHEK1突变,但暂无上市药物可用于这些突变基因的靶向治疗。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结果发现,所有患者中均未发现遗传肿瘤基因存在,提示OSCC为遗传性肿瘤的可能性较低。在免疫疗效相关标志物检测方面,CPS检测结果发现8例患者CPS≥1;TMB检测结果发现,TMB中位数为0.72 mutations/Mb(0~4.32 mutations/Mb),均较低;微卫星序列状态检测结果发现阴性及阳性对照结果均正确,提示所检测肿瘤组织均为微卫星稳定性;HLA-B检测结果发现仅有1例患者存在B62基因突变,提示OSCC组织标本中HLA-B的B44和B62相关基因型非常低。结论:现有结果不支持基因检测和免疫相关指标检测在OSCC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 口腔肿瘤 全外显子组测序 基因检测 精准医学
下载PDF
中国口腔种植事业飞速发展 但也任重道远——中华口腔医学会会长在第十二次全国口腔种植学术大会上的致辞
5
作者 俞光岩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21年第4期211-212,共2页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道:大家好!我们召开了一次成功的学术大会!上一次在重庆召开的口腔种植大会,参会注册人数达4086人,创历史最高;这次大会注册人数达6351人,参会人数近7000人,会议规模再创历史新高。除两个主会场以外,还有60个分会...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道:大家好!我们召开了一次成功的学术大会!上一次在重庆召开的口腔种植大会,参会注册人数达4086人,创历史最高;这次大会注册人数达6351人,参会人数近7000人,会议规模再创历史新高。除两个主会场以外,还有60个分会场,个个都是爆满,规模空前,场面惊人,充分体现了口腔种植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种植 中华口腔医学会 注册人数 参会人数 学术大会 任重道远
下载PDF
静脉给药镇静技术在2582例口腔外科门诊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王菲 赵阳阳 +4 位作者 关明 王晶 许向亮 刘宇 翟新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1-186,共6页
目的:分析镇静给药镇静技术用于口腔外科门诊手术患者基本资料,了解其流行病学特点,评价该技术用于口腔外科手术的效果及安全性,并总结相关经验。方法:统计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行静脉镇静下口腔颌面外... 目的:分析镇静给药镇静技术用于口腔外科门诊手术患者基本资料,了解其流行病学特点,评价该技术用于口腔外科手术的效果及安全性,并总结相关经验。方法:统计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行静脉镇静下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性别、年龄、疾病种类、围手术期的生命体征监测数值、镇静、镇痛用药情况、手术和镇静时长、术中镇静效果及术后顺行性遗忘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9年间进行静脉镇静下口腔外科手术共2582人次,患者年龄段集中于3.5岁至10岁及21~40岁。疾病种类最多的为多生牙,占38%(981/2582),阻生智牙占30%(775/2582),其他疾病共占32%。围手术期患者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的数值在患者入室、局部麻醉、手术切开、手术开始10 min及术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独使用咪达唑仑静脉镇静占69%(1781/2582);单独使用丙泊酚占7%(181/2582);咪达唑仑联合丙泊酚复合镇静占24%(620/2582)。使用的静脉麻醉性镇痛药物主要为芬太尼、氟比洛芬酯、酮咯酸氨丁三醇,分别占33%(852/2582)、23%(594/2582)、6%(157/2582),未使用静脉镇痛药患者占35%(907/2582)。手术总时长平均(31.2±20.8)min,镇静给药总时长平均(38.4±19.2)min;术中总体镇静效果较好,Ramsay镇静评分多为2~4分;术后患者对局部麻醉注射、手术切开、牙钻声音的顺行性遗忘率分别为94%(2431/2582)、92%(2375/2582)、75%(1452/1936)。结论:静脉镇静下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手术治疗安全有效,提高了手术的舒适性,应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镇静 镇痛 麻醉 口腔外科手术
下载PDF
1483名北京市居民对口腔癌及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调查 被引量:6
7
作者 周行红 黄莹 +3 位作者 袁超 郑树国 张杰 张建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3-331,共9页
目的:调查北京市居民对口腔癌及相关知识的认知现状。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北京市居民(非医学相关人员)进行口腔癌及其相关防治知识的认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完成问卷调查共1483份,其中男性663份(44.6%),女性820份(55.3%),年龄... 目的:调查北京市居民对口腔癌及相关知识的认知现状。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北京市居民(非医学相关人员)进行口腔癌及其相关防治知识的认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完成问卷调查共1483份,其中男性663份(44.6%),女性820份(55.3%),年龄15~91岁。79.2%的被调查者能做到早晚各刷一次牙,仍有16.6%被调查者每天只刷一次牙。当被问及听说过哪些癌症时,肺癌知晓率最高,达94.3%,肝癌、胃癌次之,达92.5%、92.4%,口腔癌的知晓率最低,仅47.7%。口腔癌知晓率与户口(P=0.015)、长期居住地(P=0.028)、家庭人均年收入(P=0.024)、刷牙频率(P<0.001)、自我检查口腔频率(P<0.001)及是否嚼槟榔(P=0.015)有关。多数被调查者从电视节目(24.3%)、手机新闻/电子杂志(22.0%)、微信(11.3%)及与朋友或身边的人聊天(14.6%)获知口腔癌相关信息。知道吸烟是口腔癌危险因素的仅34.9%,且其认识与年龄(P=0.011)、教育水平(P=0.007)、刷牙频率(P<0.001)及自我检查口腔(P=0.002)有关。知道饮酒是口腔癌危险因素的仅23.5%,其认识与教育水平(P=0.002)、长期居住地(P=0.022)、刷牙频率(P=0.009)、自我检查口腔频率(P=0.005)有关。知道嚼槟榔是口腔癌危险因素的只有35.1%,其认识与年龄(P=0.040)、学历(P=0.002)、户口(P=0.002)、家庭人均年收入(P=0.005)、刷牙频率(P=0.001)、自我检查口腔(P<0.001)、嚼槟榔(P=0.002)有关。知道口内长期不愈的溃疡、白色斑块、红色斑块是口腔癌早期症状的分别有35.7%、21.6%、16.9%。结论:北京市居民对口腔癌及其相关防治知识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尚有部分居民还未形成良好的个人口腔卫生习惯,需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大众对口腔癌及相关防治知识的认知情况,如利用各种新媒体形式对大众进行口腔卫生健康知识宣教,以减少口腔癌发病率,提高早期就诊率和患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调查和问卷 认知 北京
下载PDF
混合现实技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唐祖南 Hui Yuh Soh +3 位作者 胡耒豪 于尧 章文博 彭歆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24-1129,共6页
目的: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需行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将患者术前增强CT原始数据导入星图医学影像工作站(维卓致远,中国北京),分别对肿... 目的: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需行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将患者术前增强CT原始数据导入星图医学影像工作站(维卓致远,中国北京),分别对肿瘤、血管、骨骼等重要解剖结构进行三维模型重构,显示其术前空间关系,对重点结构进行标记,并进行术前规划。通过混合现实技术在术区立体显示三维重建模型,术者利用简单手势在术中保持无菌状态下对眼前的三维重建模型进行调整,观察肿瘤范围、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临近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应用混合现实技术辅助手术进行,手术开始前进行三维模型配准,肿瘤显露过程中进行术中验证,术后利用Likert量表对混合现实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入选的8例患者均顺利实施了混合现实技术辅助下的肿瘤切除手术,手术过程中三维重建模型平均配准时间为12.0 min,术者在所有病例的手术中均都能直观、立体地观看肿物以及周围解剖结构的三维重建模型,并可在术中自行调整图像。Likert量表评价结果显示:在感知准确性、帮助确定解剖部位、术中图像引导作用,以及改善手术安全性的潜力方面均获得较高评分(分别为4.22、4.19、4.16和4.28分)。8例患者术后愈合良好,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混合现实技术能通过三维重建模型实时立体可视化,提供术区解剖结构信息,引导和修正手术操作,提高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现实 口腔颌面部肿瘤 三维重建
下载PDF
术前虚拟设计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中的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王顺吉 章文博 +3 位作者 于尧 谢晓艳 杨宏宇 彭歆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9-123,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数字化技术虚拟设计股前外侧皮瓣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可行性及精确性。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10例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患者。术前应用高频彩色多... 目的:探讨术前数字化技术虚拟设计股前外侧皮瓣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可行性及精确性。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10例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患者。术前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进行定位,明确穿支位置;利用螺旋CT对患者下肢进行扫描,获取DICOM格式的CT数据,将之导入Proplan CMF 3.0软件,进行股前外侧皮瓣虚拟设计,并计算皮瓣体积;术中按照术前设计进行股前外侧皮瓣制备,并利用排水法对皮瓣实际体积进行测量,计算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的股前外侧皮瓣穿支位置与术中穿支实际穿出位置的符合率。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术前虚拟设计的股前外侧皮瓣体积与术中排水法所测得的皮瓣实际体积之间的差异。结果:术前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共发现皮瓣内穿支15支,术中实际发现穿支16支,总体符合率为87.5%。术前虚拟设计的股前外侧皮瓣体积与术中排水法所测得的皮瓣实际体积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8,P=0.758)。结论:采用数字化技术对股前外侧皮瓣进行术前虚拟设计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精确性,可用于指导术中制备股前外侧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重建 股前外侧皮瓣 数字化技术 虚拟设计
下载PDF
不同部位口腔鳞癌的延迟诊断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韬 王佃灿 +1 位作者 单小峰 蔡志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48-752,共5页
目的:通过科学设计的调查表,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患者的延迟诊断情况进行临床调查,从而辨别影响口腔鳞癌患者患源性延迟的影响因素以及延迟特点。方法:共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原发口腔鳞癌患者514例... 目的:通过科学设计的调查表,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患者的延迟诊断情况进行临床调查,从而辨别影响口腔鳞癌患者患源性延迟的影响因素以及延迟特点。方法:共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原发口腔鳞癌患者514例,包括334例男性和180例女性,男女构成比例为1.85 ∶ 1,年龄21~89岁,中位年龄57.6岁。发病部位按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0分为唇、颊、牙龈、磨牙后区、腭、口底、舌及口咽部共8个部位,年龄分组以10年为分隔,教育程度分为未受教育、初级教育水平(高中以下学历)和高级教育水平(高中及以上学历),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以18 kg/m^2 和25 kg/m^2 为界分为3个等级,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患者术前的疼痛情况。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以了解其延迟诊断的可能因素和特点,并运用SPSS 18.0软件,采用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来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口腔鳞癌发生的部位按延迟时间长短排序依次为唇部(6.1个月)、颊部(4.1个月)、口底(3.9个月)、舌部(3.6个月)、口咽部(2.9个月)、磨牙后区(2.7个月)、腭部(2.4个月)、牙龈(2.4个月),不同部位间延迟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48);不同性别、教育程度、疼痛、吸烟、饮酒、疼痛程度间延迟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所在部位与延迟诊断具有相关性,唇部是最容易发生延迟诊断的口腔部位,对于唇明显变大的肿物,应建议患者及时就诊,同时接诊医师尽早采取合适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鳞状细胞 延迟诊断 口腔肿瘤
下载PDF
口腔癌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玉兴 郭传瑸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0年第1期46-49,共4页
口腔鳞状细胞癌作为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可出现局部复发和颈部转移。本文综述了有关口腔癌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以期在以后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中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 肿瘤干细胞 口腔鳞状细胞癌 口腔癌 局部复发 恶性肿瘤 颈部转移 临床治疗
下载PDF
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3
12
作者 陶船思博 董凡 +1 位作者 王佃灿 郭传瑸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59-963,共5页
目的:探索以无创、无电离辐射暴露、经济快捷的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并通过联合诊断试验评价其诊断效能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因口腔鳞状细胞癌... 目的:探索以无创、无电离辐射暴露、经济快捷的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并通过联合诊断试验评价其诊断效能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因口腔鳞状细胞癌住院治疗,拟行颈淋巴清扫术的患者共74例,收集受试者的基线资料及术前常规临床检查结果,如体格检查和增强CT,并在术前对受试者行红外热成像检查。根据诊断试验的基本原理,以术后病理检查报告为金标准,计算红外热成像检查的诊断效能指标。结果: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癌的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69.0%,符合率为71.6%,阳性预测值为64.9%,阴性预测值为78.4%。红外热成像与其他常规术前检查并联试验的灵敏度为87.9%,串联试验的特异度为97.6%。结论: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纳入术前临床检查,可以同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联合作为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 口腔鳞状细胞癌 颈淋巴结转移癌 诊断试验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修复重建术后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3
13
作者 苏俊琪 宋扬 谢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8-76,共9页
目的:旨在发现行根治性肿瘤切除、颈淋巴结清扫并游离皮瓣修复重建术的原发性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并构建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根治性肿瘤切除并游离皮瓣修复重建... 目的:旨在发现行根治性肿瘤切除、颈淋巴结清扫并游离皮瓣修复重建术的原发性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并构建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根治性肿瘤切除并游离皮瓣修复重建术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159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分为感染组(n=154)和未感染组(n=1442),分析感染组患者的病原菌特征。以患者是否发生术后感染作为结果变量,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并用于构建感染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1596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行修复重建术后发生感染154例,感染率为9.65%,感染部位以手术切口和呼吸道为主;共培养分离病原菌26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40株,占89.55%,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为主;革兰阳性菌23株,占8.58%,以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为主;真菌5株,占1.87%。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较高,对环丙沙星等比较敏感;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敏感。N分期≥1、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Ⅱ级、气管切开、住院天数>13 d是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据此构建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表达式为:预测概率值P=1/(1+e^(-a)),a=-0.803+0.674×(N分期≥1)+0.518×(ASA分级≥Ⅱ级)+0.918×(气管切开)+1.581×(住院天数>13 d),Hosmer-Lemeshowχ^(2)=10.647,P=0.223,提示模型的拟合度较好。模型预测患者术后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8,95%CI为0.789~0.846。结论:口腔鳞状细胞癌修复重建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感染预测模型可以有效预测口腔鳞状细胞癌修复重建术后感染的发生,使临床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监测和干预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利于预防和减少术后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癌 口腔外科手术 病原体 抗药性 细菌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基于下颌运动轨迹的正颌外科术中下颌骨髁突定位方法及初步精度验证
14
作者 徐心雨 吴灵 +3 位作者 宋凤岐 李自力 张益 刘筱菁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5,共9页
目的:基于下颌运动轨迹建立正颌手术下颌骨髁突位置的术前规划和术中定位技术流程,并对其定位准确性进行评价。方法:通过大视野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口内扫描分别获得面部骨组织和牙齿的三维数... 目的:基于下颌运动轨迹建立正颌手术下颌骨髁突位置的术前规划和术中定位技术流程,并对其定位准确性进行评价。方法:通过大视野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口内扫描分别获得面部骨组织和牙齿的三维数据,采用下颌运动记录仪记录患者下颌生理状态下各方向运动时的下颌运动轨迹。使用IVSPlan l.0.25软件,通过数据分割、三维重建得到上、下颌骨的三维模型,通过标志点配准将牙列数据与颌骨数据融合,将下颌运动记录仪得到的数据转化为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的矩阵变换方程组,通过下颌骨三维数据的矩阵变换得到不同时刻下颌骨髁突的坐标位置,并通过软件可视化呈现其三维运动轨迹。由一名具有颞下颌关节病诊治和正颌外科手术双专业背景的高年资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在可视化界面上筛选合适的下颌骨髁突位置作为近心骨段的术后位置,常规进行正颌外科设计,基于咬合关系和面型设计远心骨段位置,将近、远心骨段数据融合得到术后下颌骨形态,通过3D打印得到实体模型。在实体模型上预成型钛板、打孔,设计下颌骨髁突定位导板。手术中,通过下颌骨髁突定位导板和预成型钛板引导包含下颌骨髁突的近心骨段就位于术前设计位置。通过10例骨性Ⅱ类牙颌面畸形患者验证该流程在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SSRO)中定位下颌骨髁突的准确性。误差的计算方法为术前设计与术后2周CBCT实际下颌骨髁突表面距离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结果:术前设计下颌骨髁突位置与术后2周的实际位置相比,下颌骨髁突表面平均距离的RMS为(1.59±0.36)mm,95%CI:1.35~1.70 mm,小于2 mm的专家共识建议值(P<0.05)。结论:下颌运动轨迹对正颌外科手术设计中确定包含下颌骨髁突的近心骨段位置可能具有指导作用,使用下颌骨髁突定位装置和预成型钛板术中引导下颌骨髁突就位的精度可以满足临床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颌外科手术 下颌骨髁突 下颌运动 计算机辅助设计
下载PDF
口腔颌面外科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15
作者 彭歆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27-532,共6页
数字化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诊断和治疗领域的应用,促进了口腔颌面外科由传统的经验依赖性诊疗模式逐步向数字化外科过渡。但目前数字化外科技术的应用场景还存在一定局限。近期,人工智能逐渐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目标的... 数字化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诊断和治疗领域的应用,促进了口腔颌面外科由传统的经验依赖性诊疗模式逐步向数字化外科过渡。但目前数字化外科技术的应用场景还存在一定局限。近期,人工智能逐渐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目标的“数智化”口腔颌面外科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笔者结合所在单位和国内外研究成果,论述口腔颌面外科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期推进人工智能在口腔颌面外科诊疗领域的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外科 口腔 诊断 计算机辅助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图像解释 计算机辅助
原文传递
数字医学技术是口腔颌面外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被引量:7
16
作者 郭传瑸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01-203,共3页
数字医学是近十多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它正在向医学的各个领域渗透和融合,对医学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字医学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三维打印、计算机导航、手术辅助机器人技术是常用的数字外科技术,... 数字医学是近十多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它正在向医学的各个领域渗透和融合,对医学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字医学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三维打印、计算机导航、手术辅助机器人技术是常用的数字外科技术,已在口腔颌面外科领域得到逐步应用和推广。这些技术在提高诊疗设计水平,减少手术风险,提升诊疗效果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医学技术是口腔颌面外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医学技术 口腔颌面外科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 手术风险 计算机导航 机器人技术 交叉学科 医学发展
原文传递
混合现实技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17
作者 彭歆 章文博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6期401-410,共10页
口腔颌面部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疾病,以虚拟手术设计、手术导航为代表的数字化外科技术目前已成为口腔颌面部肿瘤外科诊治的主要辅助手段。然而,现有的数字化技术在三维可视化成像、术中手眼配合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目前,以混... 口腔颌面部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疾病,以虚拟手术设计、手术导航为代表的数字化外科技术目前已成为口腔颌面部肿瘤外科诊治的主要辅助手段。然而,现有的数字化技术在三维可视化成像、术中手眼配合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目前,以混合现实技术为代表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已经在医学领域迅速发展和应用,通过将三维虚拟图像叠加到真实的手术环境中,可辅助实现医学影像实时立体呈现,已逐步应用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治中。术前可基于影像数据构建肿瘤及其周边重要结构三维模型,在混合现实环境中,进行个性化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设计;术中将混合现实技术与手术导航技术相结合,可以在术区真实环境中实时显示三维虚拟模型,克服单纯使用导航技术的手眼协调问题,进一步提高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混合现实技术与远程互联网医疗技术相结合,还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平台,推动地区口腔颌面外科诊疗水平的发展。混合现实技术的局限性主要在于术区影像遮挡、单纯使用时精度不足、配准时间长等。笔者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以及本课题组的临床实践,对混合现实技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进行归纳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肿瘤 可视化 混合现实 数字化技术 配准 三维重建 虚拟手术 手术导航 肿瘤切除 远程医疗
下载PDF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纪念《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创刊70周年
18
作者 王兴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27-728,共2页
70年前,《中华口腔科杂志》(1987年更名为《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创刊。70年风雨历程,一代又一代中国口腔人呕心沥血,艰苦奋斗,实现与见证了《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今天的成就与辉煌。她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2001年入选“... 70年前,《中华口腔科杂志》(1987年更名为《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创刊。70年风雨历程,一代又一代中国口腔人呕心沥血,艰苦奋斗,实现与见证了《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今天的成就与辉煌。她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协 中国期刊方阵 不忘初心 科技期刊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勇于担当 口腔科 创刊
原文传递
塞来昔布超前镇痛对正颌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19
作者 杨晨 彭歆 伊彪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69-972,共4页
目的:探究塞来昔布超前镇痛用于正颌外科手术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71例接受双颌正颌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于术前2 h给予塞来昔布400 mg口服,术后每日予塞来昔布200 mg,1日2次,口服至术后4 d,对照组于... 目的:探究塞来昔布超前镇痛用于正颌外科手术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71例接受双颌正颌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于术前2 h给予塞来昔布400 mg口服,术后每日予塞来昔布200 mg,1日2次,口服至术后4 d,对照组于同时间点予安慰剂。所有患者均完成正颌外科手术,术中麻醉方式及术后其他治疗措施完全相同,于麻醉清醒后及手术后1~4 d采用Wong-Baker脸谱评定量表评估术后疼痛,并记录术中失血量、额外镇痛需求及不良反应等。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疼痛主诉发生率及额外镇痛药使用显著减少。但其中接受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的患者麻醉清醒后至术后1 d两组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未见其余用药相关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塞来昔布超前镇痛显著降低正颌外科患者术后的疼痛,但在常规剂量下对接受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的患者作用不显著,且不增加术中失血量和术后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颌外科 超前镇痛 塞来昔布 围手术期
下载PDF
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在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陈俊鹏 王晶 +1 位作者 郭建峤 郭传瑸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4-379,共6页
口颌系统由颌骨、牙列、关节、咀嚼肌、支配神经等构成,是人体行使咀嚼、语音、吞咽等重要功能的器官系统。由于口颌系统的功能运动精细,解剖结构复杂,加之伦理限制,使用生物力学实验方法直接测量运动和受力情况存在困难。多体系统动力... 口颌系统由颌骨、牙列、关节、咀嚼肌、支配神经等构成,是人体行使咀嚼、语音、吞咽等重要功能的器官系统。由于口颌系统的功能运动精细,解剖结构复杂,加之伦理限制,使用生物力学实验方法直接测量运动和受力情况存在困难。多体系统动力学是研究相互关联的一组刚体与柔性体运动的一门学科,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同时分析这一组物体的变形与空间运动,为口颌系统运动状态、软组织变形及力的传递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值模拟手段。本综述简要介绍当前常用的人体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着重总结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当前研究的难点问题及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颌系统 生物力学 肌肉骨骼系统 计算机模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