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RNA表达与舌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调控舌鳞癌生物学行为的机制 被引量:19
1
作者 贾凌飞 甘业华 俞光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9,共5页
舌鳞状细胞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简称舌鳞癌,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1])。MicroRNA(miRNA)对多种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起重要的调控作用^([2-3])。近... 舌鳞状细胞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简称舌鳞癌,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1])。MicroRNA(miRNA)对多种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起重要的调控作用^([2-3])。近年来,本课题组对部分抑癌相关miRNA,如miR-195/34a/26a/375/29b与舌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以及调控舌鳞癌细胞增殖、周期、迁移、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现将其主要结果及意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肿瘤 鳞状细胞 微RNAS 预后 肿瘤生物学行为
下载PDF
MALDI-TOF质谱技术鉴定龋病患者唾液中的变异链球菌 被引量:6
2
作者 任雯 陈峰 +7 位作者 张翼飞 张倩 王晓燕 刘颖熠 袁重阳 马庆伟 徐韬 郑树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时间飞行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鉴定龋病患者唾液中的变异链球菌,为探寻快速、准确鉴定变异链球菌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研... 目的: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时间飞行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鉴定龋病患者唾液中的变异链球菌,为探寻快速、准确鉴定变异链球菌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就诊的90名龋病患者,收集受试者的唾液样本,处理后进行MALDI-TOF MS检测,结果导入BioExplorer 1.0软件与标准库比对,分值≥25者鉴定为变异链球菌,<25者鉴定为非变异链球菌。最后将质谱和16S rDNA测序结果进行比对,计算灵敏度和一致率。结果:MALDI-TOF MS鉴定变异链球菌的灵敏度为96.0%,与16S rDNA测序结果的一致率为98.7%。结论:MALDI-TOF MS是一种高通量、快速且操作简便的方法,鉴定变异链球菌的灵敏度和一致率都很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法 质量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 链球菌 变异 龋齿 唾液
下载PDF
CAD/CAM个性化基台改善后牙区种植修复食物嵌塞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0
3
作者 蔺世晨 张翼飞 +2 位作者 邬银银 段少宇 宋万红 《口腔医学》 CAS 2017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研究CAD/CAM个性化基台改善后牙区种植修复中食物嵌塞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后牙区种植修复的患者65例,共计80颗植体,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0颗为CAD/CAM个性化基台组,对照组40颗为成品基台组。修复完成3个月后,根据Jemt牙龈乳头指数(P... 目的研究CAD/CAM个性化基台改善后牙区种植修复中食物嵌塞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后牙区种植修复的患者65例,共计80颗植体,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0颗为CAD/CAM个性化基台组,对照组40颗为成品基台组。修复完成3个月后,根据Jemt牙龈乳头指数(PIS)来评价两组龈乳头形态的差别,观察食物嵌塞的情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均无PIS4级病例,龈乳头形态良好的PIS2级和PIS3级病例,实验组36例(90.00%)明显多于对照组29例(72.50%),而龈乳头形态不佳的PIS0级和PIS1级的病例,实验组4例(10.00%)则明显少于对照组11例(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现食物嵌塞的情况,实验组4例(10.00%),对照组13例(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龈乳头形态良好的病例出现食物嵌塞2例(3.07%),龈乳头形态不良的病例出现食物嵌塞15例(10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AD/CAM个性化基台应用于后牙区种植修复中,可以形成更好的龈乳头形态,减少食物嵌塞的发生,有利于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D/CAM个性化基台 成品基台 Jemt牙龈乳头指数 食物嵌塞
下载PDF
建立大鼠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模型并初步分析其发病原因 被引量:3
4
作者 马泽云 王衣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45-949,共5页
目的:建立大鼠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bisphosphonate-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BRONJ)模型并初步分析其发病原因。方法:用帕米磷酸二钠、地塞米松加牙槽骨创伤(拔牙)的方法在大鼠体内建立了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模型,并分... 目的:建立大鼠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bisphosphonate-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BRONJ)模型并初步分析其发病原因。方法:用帕米磷酸二钠、地塞米松加牙槽骨创伤(拔牙)的方法在大鼠体内建立了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模型,并分析了CD4+和CD90+T淋巴细胞在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体外实验利用CCK-8法研究帕米磷酸二钠和地塞米松对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和破骨前体细胞Raw 264.7的作用,初步分析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的发病机制。结果:在牙槽骨创伤的前提下,成功地在帕米磷酸二钠和地塞米松联合用药组建立了大鼠BRONJ模型,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联合使用帕米磷酸二钠和地塞米松比单独应用这两种药物更能降低CD4+和CD90+T淋巴细胞在脾细胞中的比例。CCK-8实验证实帕米磷酸二钠能抑制MG-63及Raw264.7细胞的增殖,地塞米松能增强帕米磷酸二钠对抑制Raw 264.7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成功地建立了大鼠BRONJ模型,并证实了地塞米松可以增强双膦酸盐对破骨前体细胞抑制增殖作用;至少创伤、感染及地塞米松导致的免疫学反应等因素参与了BRONJ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膦酸盐相关颌骨骨坏死 模型 动物 帕米磷酸二钠 地塞米松 免疫系统
下载PDF
尼古丁和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影响单核细胞黏附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子机制
5
作者 王衣祥 安娜 欧阳翔英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09-813,共5页
目的: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尼古丁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初步分子机制。方法:在单核细胞U937细胞中,用CCK-8法检测尼古丁、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lipopolysaccharide,P.g-LPS)及二者联合对U937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目的: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尼古丁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初步分子机制。方法:在单核细胞U937细胞中,用CCK-8法检测尼古丁、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lipopolysaccharide,P.g-LPS)及二者联合对U937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尼古丁对P.g-LPS诱导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能力的影响。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用Real-time PCR和蛋白印记杂交实验检测尼古丁、P.g-LPS及二者联合应用对单核细胞趋化因子(C-C模体)配体8[chemokine(C-C motif)ligand 8,CCL-8]和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非常晚期抗原4α(very late antigen 4 alpha,VLA4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4(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superfamily member 4,OX40)和其配体(OX40 ligand,OX40L)的表达的影响。同时,在尼古丁和P.g-LPS共同作用下,用黏附实验检测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能力。结果:P.g-LPS并不影响尼古丁促进单核细胞系U937增殖的作用,100μmol/L尼古丁能抑制P.g-LPS诱导U937细胞产生IL-6的能力。在血管内皮细胞中,与对照和单一药物处理相比,尼古丁和P.g-LPS共同作用可以促进其表达CCL-8及Vcam-1、VLA4α、OX40和OX40L。黏附实验结果显示,尼古丁和P.g-LPS共同刺激可以明显提高单核细胞黏附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尼古丁可能通过上调CCL-8表达募集单核细胞到血管内皮损伤处,并通过增强黏附分子Vcam-1/VLA4α及OX40L/OX40的相互作用,促进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损的启动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古丁 牙龈卟啉单胞菌 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黏附分子
下载PDF
成釉细胞纤维瘤中BRAF突变基因的检测 被引量:2
6
作者 尤柱 徐丽莉 +3 位作者 李雪芬 张建运 杜菁 孙丽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8,共5页
目的:检测BRAF基因在成釉细胞纤维瘤(ameloblastic fibroma,AF)中的突变情况,进一步分析该突变与AF的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寻求AF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方法。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断为AF的病例16例。A... 目的:检测BRAF基因在成釉细胞纤维瘤(ameloblastic fibroma,AF)中的突变情况,进一步分析该突变与AF的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寻求AF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方法。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断为AF的病例16例。AF石蜡包埋组织经切片后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由两名病理科专家确认病例选取的准确性,按照DNA提取试剂盒使用说明提取组织DNA。对BRAF V600E位点进行PCR扩增,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BRAF V600E的突变检测,并进一步分析16例AF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AF患者中包括7例男性,9例女性; 3例发生于上颌,13例发生于下颌;入院年龄为2~67岁(中位年龄14. 5岁)。病变常表现为无痛性肿胀,生长缓慢。16例AF均携带BRAF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00%(16/16),均为15号外显子上V600E突变型(c. 1799T> A),导致在氨基酸水平上由缬氨酸变为谷氨酸,从而使胸腺嘧啶转化为腺苷酸。现有病例表明BRAF突变与AF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和复发等无相关性。结论:AF中存在BRAF V600E位点的高突变率,提示BRAF V600E突变可能成为AF发生发展的关键事件,同时为AF患者应用BRAF抑制剂进行靶向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其病理学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釉细胞纤维瘤 BRAF基因突变 靶向治疗
下载PDF
NELL-1:高效特异的新型生长因子 被引量:1
7
作者 秦雪嫣 赵华翔 +2 位作者 张倩 陈峰 林久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0-383,共4页
骨与其他组织的再生往往需要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和相关生长因子三方面的参与,而生长因子作为维持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组织再生起着重要作用。人类尼尔样-1型分子(Nel-like molecule-1,NELL-1)基因位于第11号染色体p15.1-p15.2,
关键词 Nell1蛋白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2 骨生成 软骨发生
下载PDF
新型MGB探针特异性检测变形链球菌 被引量:1
8
作者 郑晖 林久祥 +1 位作者 杜宁 陈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82-786,共5页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TaqManMGB探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变形链球菌,提高PCR法检测变形链球菌的特异性,减少检测的假阳性。方法:提取6种不同链球属细菌的DNA,分别进行巢式PCR和TaqMan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比较两种PCR方法检测变形...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TaqManMGB探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变形链球菌,提高PCR法检测变形链球菌的特异性,减少检测的假阳性。方法:提取6种不同链球属细菌的DNA,分别进行巢式PCR和TaqMan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比较两种PCR方法检测变形链球菌的特异性。巢式PCR第1轮扩增的引物是细菌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第2轮扩增使用变形链球菌16S rRNA基因可变区序列的特异性引物。TaqManMGB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引物与第2轮巢式PCR特异性引物相同,设计的MGB探针序列与变形链球菌16S rRNA基因中特异性序列相匹配,不与其他细菌的基因序列匹配。将变形链球菌标准株的DNA样本从2.5 mg/L至0.16μg/L按5倍梯度稀释,制备出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标准曲线。结果:变形链球菌和格氏链球菌在巢式PCR中均扩增出282 bp的DNA片段,出现假阳性结果。TaqManMGB实时荧光定量PCR能定量检出变形链球菌标准株和临床株,不检出其他链球菌,比巢式PCR特异性更好。TaqManMGB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变形链球菌DNA的最低检出浓度为20μg/L。结论:本研究设计出一种针对变形链球菌的TaqManMGB探针,建立利用TaqManMGB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性检测口腔中变形链球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寡核苷酸探针 变形链球菌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RNA 核糖体 16S
下载PDF
纳米银对人胚干细胞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毒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彭晖 俞光岩 +2 位作者 李盛林 曹彤 邓旭亮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3期171-174,共4页
目的探索人胚干细胞来源的成纤维细胞(EBF)作为纳米银颗粒细胞毒性评价模型的可行性,旨在为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评价提供新的细胞模型。方法将纳米银与EBF细胞共孵育,采用相差显微镜、CCK-8法、流式细胞术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别对细胞形... 目的探索人胚干细胞来源的成纤维细胞(EBF)作为纳米银颗粒细胞毒性评价模型的可行性,旨在为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评价提供新的细胞模型。方法将纳米银与EBF细胞共孵育,采用相差显微镜、CCK-8法、流式细胞术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别对细胞形态、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细胞摄取进行研究。结果纳米银颗粒对EBF活性的影响是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的,纳米银可以进入细胞内并引起细胞周期阻滞。结论 EBF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纳米银颗粒生物安全性评价模型,由于其来源的特殊性,可进一步模拟人体正常细胞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颗粒 人胚干细胞 细胞毒性 生物安全性 细胞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