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牙颌患者locator附着体种植覆盖义齿修复后口腔卫生维护的纵向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刘潇倩 陈秋雯 +5 位作者 冯海兰 王兵 屈健 孙振 衡墨迪 潘韶霞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6-144,共9页
目的:调查无牙颌患者locator附着体种植覆盖义齿修复后口腔卫生维护状况,分析其口腔卫生维护行为、卫生状况与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健康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接受locator附着体种植覆盖义齿... 目的:调查无牙颌患者locator附着体种植覆盖义齿修复后口腔卫生维护状况,分析其口腔卫生维护行为、卫生状况与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健康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接受locator附着体种植覆盖义齿修复的无牙颌患者,复查时记录种植体周围病的发生情况、改良菌斑指数(modified plaque index,m PLI)、探诊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等,并利用X线平行投照法观察边缘骨吸收,同时调查患者对附着体的日常清洁行为。分析患者的口腔卫生维护行为、卫生状况与种植体周围病发生率的关系。结果:共纳入50名患者(125枚种植体),平均随访了22个月(6~54个月),平均m PLI、SBI、GI分别为1. 4±1. 2、0. 8±0. 7、0. 7±0. 6,PD为(2. 2±0. 7) mm,近远中边缘骨吸收分别为(1. 1±1. 1) mm、(0. 9±0. 9) mm。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发生率为49. 6%,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为0。口腔卫生差(m PLI≥2)的患者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发生率是口腔卫生良好者(m PLI <1)的11. 9倍,每日清洁附着体两次及以上的患者m PLI得分显著低于清洁次数不足两次的患者(P <0. 05)。结论:无牙颌患者种植locator附着体种植覆盖义齿修复后的口腔卫生维护不足,口腔卫生维护不良与无牙颌患者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发生相关,口腔卫生差的患者种植体发生黏膜炎的风险是口腔卫生良好者的11. 9倍,附着体的清洁是患者应关注的重点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牙颌 牙种植体 locator附着体 口腔卫生
下载PDF
模拟口腔取模环境下TRIOS数字印模的精密度 被引量:42
2
作者 杨鑫 孙一飞 +3 位作者 田雷 司文捷 冯海兰 刘亦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5-89,共5页
目的:研究模拟口腔取模环境下TRIOS数字印模的精密度,并与口外模型扫描的精密度比较。方法:制作6个#14~#17树脂牙列,其中#16为离体牙的全瓷冠预备体。对树脂牙列分别进行:(1)硅橡胶取印模,灌注石膏模型,3Shape D700模型扫描仪重复... 目的:研究模拟口腔取模环境下TRIOS数字印模的精密度,并与口外模型扫描的精密度比较。方法:制作6个#14~#17树脂牙列,其中#16为离体牙的全瓷冠预备体。对树脂牙列分别进行:(1)硅橡胶取印模,灌注石膏模型,3Shape D700模型扫描仪重复扫描10次;(2)固定于仿头模内,3Shape TRIOS口内扫描仪重复扫描10次。Geomagic Qualify12.0对重复扫描数据两两进行最佳拟合对齐和3D比较,分别输出配准数据间的平均偏差(averaged errors,AE)和差异分布彩图。秩和检验定量分析数字印模组与模型组AE的差异,根据差异分布彩图定性描述偏差分布特征。结果:数字印模组AE均数为7.058 281μm,高于模型组4.092 363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数字印模组AE的均数和中位数均小于10μm,表明扫描数据间一致性良好。模型组偏差分布均匀,数字印模组偏差较大区域主要分布于肩台及邻面区域。结论:TRIOS数字印模精密度良好,可达到临床应用要求,预备体肩台及邻面区域为扫描的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科印模技术 成像 三维 牙修复体设计
下载PDF
中老年患者口腔念珠菌携带情况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范彬 邓旭亮 +3 位作者 冯海兰 李若瑜 万喆 王新知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2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研究口腔修复门诊戴用和不戴可摘义齿中老年患者口腔念珠菌携带情况及常见的念珠菌菌种,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选择不戴可摘义齿患者54人(A组),戴上颌可摘义齿患者84人(B组),年轻学生51人作为对照组(C组)。采集唾液培养并初步鉴定菌... 目的研究口腔修复门诊戴用和不戴可摘义齿中老年患者口腔念珠菌携带情况及常见的念珠菌菌种,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选择不戴可摘义齿患者54人(A组),戴上颌可摘义齿患者84人(B组),年轻学生51人作为对照组(C组)。采集唾液培养并初步鉴定菌种,分析相关因素。结果 A组念珠菌检出率为51.9%,白念珠菌占82.1%。B组念珠菌检出率为82.1%,白念珠菌占73.9%。C组念珠菌检出率为17.6%,白念珠菌占55.6%。A、B、C 3组间及每两组间的念珠菌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戴用可摘义齿的中老年患者口腔念珠菌检出率显著高于不戴义齿中老年患者;中老年患者口腔念珠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年轻对照组。白念珠菌仍是口腔中主要念珠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义齿 中老年人
下载PDF
数字化修复结合牙周手术解决复杂前牙美学缺陷 被引量:38
4
作者 李峥 柳玉树 +3 位作者 叶红强 刘云松 胡文杰 周永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75,共5页
目的:针对伴有牙周软组织形态不良的复杂前牙美学缺陷病例,探索一种全程数字化修复的治疗流程,为解决复杂前牙美学诊疗问题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复杂前牙美学缺陷的患者12例,通过口内和面部三维扫描获取牙列和面部三维数据并进行配准,... 目的:针对伴有牙周软组织形态不良的复杂前牙美学缺陷病例,探索一种全程数字化修复的治疗流程,为解决复杂前牙美学诊疗问题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复杂前牙美学缺陷的患者12例,通过口内和面部三维扫描获取牙列和面部三维数据并进行配准,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软件中进行两种美学设计(仅考虑"白色美学"、综合考虑"粉白美学"),结合数码摄影得到相应的彩色三维数字化修复效果模拟图。以患者评分为标准评价两种美学设计,并由患者自主选择,针对选择后一种设计的患者,三维打印其诊断模型并制作导板指导牙周手术,后续采用数字化方法完成前牙美学修复。结果:患者针对基于口内和面部三维扫描及数码摄影的两种数字化美学设计进行评价,综合考虑"粉白美学"设计的患者满意度更高(P<0.05),且更多患者(66.7%)选择牙周手术改善软组织形态后再行修复;将该设计通过三维打印制作诊断模型及导板指导牙周手术,实现了数字化设计向最终手术效果的转移;后续数字化方法制作最终修复体,实现全程数字化。结论:通过数字化美学分析和设计,修复效果预测,三维打印诊断模型制作导板指导牙周手术,并用数字化方法完成前牙美学修复诊疗流程的方法可行,临床显著提高医生、患者、技师相互间的沟通效率,体现了多学科联合治疗复杂前牙美学诊疗问题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 数字化 白色美学 粉白美学 牙周手术
下载PDF
患者参与的数字化设计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4
5
作者 刘云松 叶红强 +4 位作者 谷明 吕珑薇 孙玉春 赵一娇 周永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0-94,共5页
目的:探索一种患者能够参与的前牙美学修复的数字化设计、预测和制作方法,为前牙美学修复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需要进行前牙美学修复的患者32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人。实验组通过口内扫描和面部三维扫描获取牙列和面部... 目的:探索一种患者能够参与的前牙美学修复的数字化设计、预测和制作方法,为前牙美学修复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需要进行前牙美学修复的患者32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人。实验组通过口内扫描和面部三维扫描获取牙列和面部图像并进行配准,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软件中设计修复体,得到三维数字化修复效果图,根据患者意见调整修复体形态后,用牙科计算机辅助制作(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CAM)设备根据设计好的修复体形态制作前牙修复体。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制作修复。记录两组患者初戴修复体时每单位修复体所用时间,请未参与实验的医师对修复体质量进行盲评,并请患者对修复体以及修复后面部整体外观进行满意度评价。结果:成功建立了患者参与的前牙美学修复数字化设计和效果预测流程,并用数字化技术制作出患者满意的前牙修复体。实验组患者对于数字化修复方式的接受率为100%。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修复体经过未参与实验的医师盲评,在外形准确性、边缘密合性以及表面光滑性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对修复体及修复后面部整体外观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修复体初戴时每单位修复体调改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患者参与的前牙美学修复的数字化设计、预测和制作方法可行,此方法有助于缩短修复体初戴时间并能够提高患者对修复效果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 三维 美学 牙科 计算机辅助设计 病人参与
下载PDF
齿科铸造用纯钛制作义齿支架的临床效果评价 被引量:12
6
作者 杨旭 谭建国 +2 位作者 李德利 周建锋 陈立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评价一种新的齿科铸造用纯钛制作总义齿基托及可摘义齿金属支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的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用齿科铸造用纯钛(日进株式会社,日本)... 目的:评价一种新的齿科铸造用纯钛制作总义齿基托及可摘义齿金属支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的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用齿科铸造用纯钛(日进株式会社,日本)与Wironit钴铬合金(BEGO公司,德国)铸造局部义齿支架或总义齿基托,于义齿戴用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复诊,检查患者佩戴义齿的临床效果,评价义齿的安全性、强度、适合性。结果:采用的齿科铸造用纯钛或钴铬合金制作总义齿基托或者可摘局部义齿支架,两种材料在安全性、强度和适合性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所采用的齿科铸造用纯钛可以用于临床制作总义齿基托及可摘局部义齿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齿基托 义齿 局部 可摘
下载PDF
牙槽骨高度对上颌前磨牙桩核冠修复后应力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诗铭 刘玉华 徐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4-49,共6页
目的:分析牙槽骨高度降低对上颌前磨牙桩核冠修复后应力分布的影响,为临床桩核冠修复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锥束CT扫描数据建立牙槽骨高度不同的上颌前磨牙桩核冠修复模型,根据牙槽骨高度将实验模型分为3组(牙槽骨高度正常、牙槽... 目的:分析牙槽骨高度降低对上颌前磨牙桩核冠修复后应力分布的影响,为临床桩核冠修复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锥束CT扫描数据建立牙槽骨高度不同的上颌前磨牙桩核冠修复模型,根据牙槽骨高度将实验模型分为3组(牙槽骨高度正常、牙槽骨吸收25%、牙槽骨吸收50%),每个实验模型分别采用金合金铸造桩和玻璃纤维桩修复。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每个模型分别进行200 N的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分析牙槽骨高度降低对桩核冠修复后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牙槽骨高度正常时牙本质内等效应力峰值最小,金属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22.570 MPa、66.354 MPa,纤维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16.480 MPa、58.103 MPa。牙槽骨吸收25%时,金属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27.690 MPa、95.192 MPa,纤维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18.260 MPa、68.452 MPa。牙槽骨吸收50%时牙本质内等效应力峰值最大,金属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37.363 MPa、135.010 MPa,纤维桩修复时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下应力峰值分别为24.291 MPa、110.170 MPa。结论:随着牙槽骨降低,牙本质内应力分布增加。修复材料的弹性模量会对应力分布有一定影响,但牙槽骨高度对应力分布的影响比桩核材料的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应力分析 桩核技术 牙槽突 双尖牙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一体化玻璃纤维桩核修复漏斗状根管的抗疲劳和抗折性能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智 王新知 +1 位作者 高承志 IVO Krejci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9-63,共5页
目的:评价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一体化玻璃纤维桩核修复漏斗状根管的抗疲劳性能和抗折强度。方法:收集32颗离体上颌中切牙,制作漏斗状根管模型后,利用随机数字表分为4... 目的:评价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一体化玻璃纤维桩核修复漏斗状根管的抗疲劳性能和抗折强度。方法:收集32颗离体上颌中切牙,制作漏斗状根管模型后,利用随机数字表分为4组,每组8颗牙齿,分别用4种桩核修复,第1组:CAD/CAM一体化玻璃纤维桩核;第2组:预成石英纤维桩与树脂核;第3组:铸造金合金桩核;第4组:CAD/CAM一体化氧化锆桩核。使用化学固化的树脂粘接剂Superbond C&B将制作完成的桩核粘入到预备后的根管中,为每个牙齿制作氧化锆全冠并使用Superbond C&B粘接。使用加成型硅橡胶模拟牙周膜后把制作完成的试件固定到专用的咀嚼模拟器上,以1.67 Hz的频率在5℃和50℃每2 min交替一次的水浴中沿牙体长轴45°角,用49 N的力在牙冠舌侧加载1.2×106次,再将试件用力学测试机沿牙体长轴45°角加力将桩核折断,记录抗折强度,观察折断模式。结果:咀嚼模拟结束时,预成石英纤维桩组有4个样本的牙冠脱落,剩余样本中未观察到破坏;在抗力测试中,CAD/CAM一体化玻璃纤维桩核组和铸造金合金桩核组的抗折强度分别为(441.5±103.2)N和(462.9±170.0)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都高于CAD/CAM一体化氧化锆桩核组[(284.1±99.0)N]和预成石英纤维桩组[(315.4±112.3)N],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13,P<0.05)。结论:漏斗状根管使用CAD/CAM一体化玻璃纤维桩核或铸造金合金桩核修复可能能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 根管制备 桩核技术 生物力学
下载PDF
牙槽骨高度降低对桩核修复的上颌前磨牙抗折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罗铮 张丽丽 +2 位作者 张一 刘玉华 徐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研究牙槽骨高度降低对不同桩核材料修复的上颌前磨牙抗折强度及断裂模式的影响。方法:将48颗上颌前磨牙随机分组,每组8颗分为6组。A组:纤维桩核、牙本质高度正常组;B组:镍铬桩核、牙本质高度正常组;C组:纤维桩核、牙槽骨高度降低2 ... 目的:研究牙槽骨高度降低对不同桩核材料修复的上颌前磨牙抗折强度及断裂模式的影响。方法:将48颗上颌前磨牙随机分组,每组8颗分为6组。A组:纤维桩核、牙本质高度正常组;B组:镍铬桩核、牙本质高度正常组;C组:纤维桩核、牙槽骨高度降低2 mm;D组:镍铬铸造桩核、牙槽骨高度降低2 mm;E组:纤维桩核、牙槽骨高度降低4 mm;F组:镍铬桩核、牙槽骨高度降低4 mm。所有实验组均用镍铬合金铸造冠修复。修复完成后,测试各组离体牙的断裂载荷并观察其断裂模式。结果:各组断裂载荷分别为:A组:(762.49±84.91)N;B组:(794.26±72.61)N;C组:(517.69±80.30)N;D组:(543.50±62.88)N;E组:(219.91±43.20)N;F组:(196.16±41.08)N。A组和B组的断裂载荷显著高于C组和D组,后二者的断裂载荷则显著高于E组和F组。A组和B组、C组和D组以及E组和F组之间的断裂载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断裂模式中,出现可修复根折的比例分别为:A组100.0%,B组50.0%,C组75.0%,D组12.5%,E组50.0%,F组0。结论:牙槽骨高度对桩核修复的上颌前磨牙的抗折强度有显著的影响,随着牙槽骨高度的降低,患牙的抗折强度随之降低,牙槽骨高度降低的量越大,患牙抗折强度下降的幅度也越大。牙槽骨高度对桩核冠修复的上颌前磨牙的断裂模式也有影响,牙槽骨高度越降低,断裂模式也越趋于不可修复根折的模式。不同桩核材料对牙槽骨高度降低时的抗折强度没有显著影响,但纤维桩核使得断裂模式多为可修复根折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尖牙 桩核技术 牙折断 牙修复体 牙槽骨
下载PDF
牙冠延长术结合修复治疗诱导上前牙龈乳头生长1例 被引量:14
10
作者 乐迪 胡文杰 张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2-315,共4页
微笑所呈现的唇齿龈三者关系、牙齿形状以及显露的牙龈形态是形成口腔医学美学中“红白美学”的主要要素。相对于天然牙齿而言,由游离龈、附着龈和龈乳头等软组织构成的“红色美学”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牙龈的健康状况及其位置、形态... 微笑所呈现的唇齿龈三者关系、牙齿形状以及显露的牙龈形态是形成口腔医学美学中“红白美学”的主要要素。相对于天然牙齿而言,由游离龈、附着龈和龈乳头等软组织构成的“红色美学”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牙龈的健康状况及其位置、形态、质地,牙龈与临床牙冠的形态协调性是衡量前牙美学修复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冠伸长术 义齿修复术 牙龈
下载PDF
不同类型桩核修复牙体重度缺损的回顾与进展 被引量:21
11
作者 王新知 杨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12,共7页
桩核是用于根管治疗后修复牙齿残冠、残根的常见修复体,桩是粘固在患牙根管内用于获得桩核固位的部分,核是连接固定于桩之上,与牙冠剩余的牙体硬组织一起形成全冠预备体的部分。
关键词 牙修复体 根管疗法 牙缺失
下载PDF
氧化锆牙科陶瓷低温老化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凌 吕培军 王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3-97,共5页
目的:通过老化实验,研究Y-TZP牙科陶瓷的老化性能,探索其中的规律。方法:将氧化锆陶瓷坯体72块按照不同的烧结温度(1 400℃、1 450℃或1 530℃)、保温时间(2 h或5 h)和老化时间(0 h、5 h或24 h)分成12组,每组6个样本。烧制成不同瓷块后... 目的:通过老化实验,研究Y-TZP牙科陶瓷的老化性能,探索其中的规律。方法:将氧化锆陶瓷坯体72块按照不同的烧结温度(1 400℃、1 450℃或1 530℃)、保温时间(2 h或5 h)和老化时间(0 h、5 h或24 h)分成12组,每组6个样本。烧制成不同瓷块后,将烧制好的瓷块置于140℃的水热环境下,分别进行0 h、5 h或24 h的老化试验,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仪对各组试件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及单斜相含量的测定,最后对各组试件进行抗弯强度测试,并进行对照。结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及XRD分析显示,Y-TZP陶瓷的晶粒尺寸随烧制温度及保温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单斜相的含量随老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强度测试显示,老化24 h组的抗弯强度出现大幅下降;老化5 h组的试件根据其烧结时间和保温时间的不同,出现抗弯强度增强或下降的现象。结论:氧化锆陶瓷的烧制方法及保温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其老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瓷料 氧化物 低温老化
下载PDF
前牙IPS热压铸造全瓷粘接桥修复的3年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周团锋 王新知 张桂荣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7-80,共4页
目的:观察单个上前牙或下颌2个以内前牙缺失采用IPS Empress 2或IPS e.max热压铸造全瓷粘接桥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22位患者,共制作26件前牙热压铸造全瓷粘接桥,包括16例单翼全瓷粘接桥和10例双翼全瓷粘接桥,修复后3个月、6个月、1年,... 目的:观察单个上前牙或下颌2个以内前牙缺失采用IPS Empress 2或IPS e.max热压铸造全瓷粘接桥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22位患者,共制作26件前牙热压铸造全瓷粘接桥,包括16例单翼全瓷粘接桥和10例双翼全瓷粘接桥,修复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和3年观察修复体的完整性,基牙的继发龋,边缘着色及修复体的颜色匹配。结果:1例双翼全瓷粘接桥修复后3个月脱落;1例双翼全瓷粘接桥6个月后一侧连接体折断,均改为单翼全瓷粘接桥后继续使用;1例双翼全瓷粘接桥修复后2年脱落,修复体完整,重新粘接后继续使用,没有继发龋和边缘着色,颜色与邻牙相协调。整体修复成功率为88.5%。结论:对于2个以内前牙缺失的患者,采用IPS热压铸造全瓷粘接桥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黏合 牙瓷料 牙缺失
下载PDF
氧化锆全瓷贴面修复重度变色前牙美学效果评价 被引量:7
14
作者 周团锋 王新知 +2 位作者 刘婧寅 孙庆 王鑫开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55-1059,共5页
目的:观察氧化锆全瓷贴面修复重度变色前牙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选取牙体治疗后重度变色小面积缺损的前牙,采用氧化锆基底全瓷贴面修复,同名正常前牙为对照牙,共修复15颗患牙。测量修复前后患牙唇侧颈1/3、中1/3、切1/3与对照牙色差ΔE... 目的:观察氧化锆全瓷贴面修复重度变色前牙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选取牙体治疗后重度变色小面积缺损的前牙,采用氧化锆基底全瓷贴面修复,同名正常前牙为对照牙,共修复15颗患牙。测量修复前后患牙唇侧颈1/3、中1/3、切1/3与对照牙色差ΔE值,明确氧化锆全瓷贴面的美学效果;参照美国公共卫生署(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USPHS)的标准观察患牙修复完成后的边缘适合性,以及修复体的折裂、脱落等。结果:重度变色前牙氧化锆全瓷贴面修复前与对照牙颈1/3、中1/3、切1/3色差ΔE值分别为24.92±3.00、26.64±4.00和21.94±3.31,均明显高于4.0,为临床所不接受;修复后唇侧切1/3、中1/3与对照牙色差ΔE值分别为1.82±0.17和1.84±0.21,均小于2.0,有良好的匹配性,颈1/3色差ΔE值为3.92±0.48,稍小于4.0,在临床可接受的范围。患牙颈1/3、中1/3、切1/3修复前后与对照牙色差ΔE值配对t检验,t值分别为30.37、21.56和23.37,均P<0.001,修复前后患牙颜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修复体有良好的边缘适合性,均为A级,在观察期间,修复体完整,无折裂和脱落。结论:氧化锆全瓷贴面可作为重度变色前牙患牙美观修复的一种选择,但对于美学效果要求过高的患者要慎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变色 牙科陶瓷
下载PDF
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修复骨缺损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孟丹 谢秋菲 +1 位作者 张鹏 董利民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09-612,共4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分析两种新型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成骨特性。方法选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双侧股骨髁部钻取直径4mm深6mm的骨缺损,实验侧注入材料A(α-磷酸三钙骨水泥)或材料B(β-磷酸三钙骨水泥),术后3...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分析两种新型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成骨特性。方法选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双侧股骨髁部钻取直径4mm深6mm的骨缺损,实验侧注入材料A(α-磷酸三钙骨水泥)或材料B(β-磷酸三钙骨水泥),术后3天摄X线片观察骨水泥充填情况。术后2、4、8周取实验侧α-磷酸三钙骨水泥植入处和空白对照侧标本,每组4只,共12只。术后8、16、24周取实验侧β-磷酸三钙骨水泥和对照侧α-磷酸三钙骨水泥植入处标本,每组4只,共12只。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骨水泥在骨内的降解及新骨生成情况。扫描电镜观察骨-骨水泥界面超微结构。结果4周时α-磷酸三钙骨水泥周围骨小梁增粗,8周时可见新生骨小梁,但材料降解缓慢。β-磷酸三钙骨水泥在体内8周时已降解,16周降解吸收显著,24周降解反应大部分完成,降解同时有大量新骨生成。结论两种磷酸钙骨水泥可操作性强,生物相容性好,具有骨传导作用。β-磷酸三钙骨水泥在降解性和成骨特性上表现更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注射 磷酸钙 骨水泥 动物实验
下载PDF
粘结桥中使用非刚性连接体修复2个缺失后牙 被引量:3
16
作者 谭京 姜慧 +1 位作者 王新知 Michael G.Botelho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5-577,共3页
目的:探讨在粘结桥中加入非刚性连接体用来修复2个缺失后牙。方法:在临床上选择缺失2个后牙且对颌为真牙的病例。共20例,男性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5.6岁,上颌12例,下颌8例。修复体中双尖牙的固位体与栓体连接,栓道与桥体连接,通过栓... 目的:探讨在粘结桥中加入非刚性连接体用来修复2个缺失后牙。方法:在临床上选择缺失2个后牙且对颌为真牙的病例。共20例,男性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5.6岁,上颌12例,下颌8例。修复体中双尖牙的固位体与栓体连接,栓道与桥体连接,通过栓体与栓道将两部分连接在一起。修复体试戴后使用树脂粘接剂PANAVIAF粘结。结果:20例修复体平均使用时间为28.8个月,最长使用时间为42个月。20例病例中只有1例远中固位体发生脱落。经过表面处理后重新粘接,使用良好。所有基牙没有发现有继发龋和牙龈炎。结论:使用非刚性连接体,允许修复体在受到载荷时产生一定的自由动度,降低了金属固位体与树脂粘接面的应力,从而减少了脱粘接的发生。此种方法扩大了粘接桥的适应证,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刚性连接体 牙应力分析 牙修复体
下载PDF
我国口腔修复事业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5
17
作者 冯海兰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385-386,共2页
时光飞逝,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伴随着全国口腔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口腔修复学专业也经历了一个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全方位向国际先进水平学习的重要发展时期。
关键词 口腔医学事业 口腔修复学 中华口腔医学会 专业委员会
原文传递
全国第五次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纪要
18
作者 周永胜 谭建国 冯海兰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06-407,共2页
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口腔科承办的全国第五次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于2006年9月27至28日在深圳召开。大会同时宣布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三届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 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口腔科承办的全国第五次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于2006年9月27至28日在深圳召开。大会同时宣布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三届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成立。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382篇,参会代表450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修复学 学术会议纪要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中华口腔医学会 专业委员会 口腔医学院 修复科 口腔科
原文传递
120例中国青年健康上前牙牙龈曲线形状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张豪 乐迪 +2 位作者 胡文杰 曹占强 张艳玲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4-58,50,共5页
目的:以数学上曲线分析的拐点定义为特征点,对上前牙健康牙龈的曲线特征进行分析,建立龈缘高点、牙龈曲线特征点(拐点)、接触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以获取个性化的牙龈曲线特征,为前牙修复体的接触点位置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为修复后恢复自然... 目的:以数学上曲线分析的拐点定义为特征点,对上前牙健康牙龈的曲线特征进行分析,建立龈缘高点、牙龈曲线特征点(拐点)、接触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以获取个性化的牙龈曲线特征,为前牙修复体的接触点位置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为修复后恢复自然形态的龈乳头创造条件。方法:对120名中国青年健康上前牙的牙龈曲线进行以标准化数码图片为基础的二维牙龈曲线形态分析,测量各种形态特征值及确定牙龈曲线特征点(拐点)与龈缘高点、接触点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果:在上颌前牙区,中切牙、侧切牙、尖牙近中牙龈乳头高度平均值依次为(4.49±0.86)mm、(3.64±0.77)mm和(4.12±0.92)mm;远中牙龈乳头高度平均值依次为(4.09±0.72)mm、(3.48±0.83)mm和(4.13±0.94)mm。在上颌前牙区,中切牙牙龈曲线的近中拐点的横纵向比例为0.61±0.10和0.26±0.07,远中拐点的横纵向比例为0.57±0.10和0.25±0.07;侧切牙牙龈曲线的近中拐点的横纵向比例为0.50±0.10和0.23±0.08,远中拐点的横纵向比例为0.26±0.08和0.56±0.11;尖牙牙龈曲线的近中拐点的横纵向比例为0.52±0.09和0.23±0.07,远中拐点的横纵向比例为0.60±0.12和0.26±0.08。结论:上前牙不同牙位的龈乳头形状和牙龈曲线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上前牙各个牙位近远中牙龈曲线的特征点(拐点)位置和牙龈缘高点、接触点之间存在数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尖牙 切牙 牙龈曲线 美学 牙科
下载PDF
长正中型总义齿的咀嚼效率和满意度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16
20
作者 刘向晖 刘建彰 +2 位作者 谢秋菲 康艳凤 陈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测试分析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的咀嚼效率和义齿满意度。方法:本研究为自身对照研究,采用置换牙列技术为10例重度牙槽嵴吸收的无牙颌患者同时制作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和解剖牙合型全口义齿,并按照随机原则决定每种牙合型全口义齿... 目的:测试分析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的咀嚼效率和义齿满意度。方法:本研究为自身对照研究,采用置换牙列技术为10例重度牙槽嵴吸收的无牙颌患者同时制作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和解剖牙合型全口义齿,并按照随机原则决定每种牙合型全口义齿的戴用顺序,分别于每种牙合型全口义齿戴牙后2、4、6、8、10、12周采用光密度法检测全口义齿的咀嚼效率。每种牙合型全口义齿戴用3个月后,采用问卷调查评估患者对这种牙合型全口义齿修复的总体满意度,并由患者随意愿选择最终戴用义齿的牙合型。结果: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的咀嚼效率在数值上高于解剖牙合型全口义齿,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62);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解剖牙合型全口义齿(P<0.05)。10名患者全部将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作为最终的选择。结论:对牙槽嵴吸收严重的无牙颌患者,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牙+合)正中 义齿 全口 咀嚼 病人满意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