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唾液腺肿瘤研究50年回顾 被引量:13
1
作者 俞光岩 马大权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共7页
肿瘤是唾液腺组织中最常见的疾病,唾液腺肿瘤的诊治是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长期以来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在过去的50余年中,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唾液腺肿瘤的影像诊断腮腺和下颌下腺肿瘤易产生瘤细胞种植,术前不宜作活检,... 肿瘤是唾液腺组织中最常见的疾病,唾液腺肿瘤的诊治是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长期以来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在过去的50余年中,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唾液腺肿瘤的影像诊断腮腺和下颌下腺肿瘤易产生瘤细胞种植,术前不宜作活检,辅助诊断特别重要,影像学是术前诊断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诊断学 外科手术 病理学
下载PDF
厌氧菌检测技术在口腔颌面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包振英 林琴 +3 位作者 孟彦宏 何淳 苏家增 彭歆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的厌氧菌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61例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的脓液标本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应用API 20A试剂盒对耐氧试验阴性菌株进行菌种鉴定...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的厌氧菌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61例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的脓液标本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应用API 20A试剂盒对耐氧试验阴性菌株进行菌种鉴定,采用Etest方法检测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确定病原菌类型及厌氧菌耐药情况。收集61例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记录临床治疗效果。结果:61例脓液标本均培养分离出细菌,其中单纯需氧菌感染6例(9.8%),单纯厌氧菌感染7例(11.5%),厌氧菌与需氧菌混合感染48例(78.7%)。厌氧菌感染总例数为55例(90.2%),共分离出81株厌氧菌。分离率最高的革兰阳性厌氧菌为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和疮疱丙酸杆菌(Pemphigus propionbacterium),上述3类革兰阳性厌氧菌均未出现对头孢西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菌株;分离率最高的革兰阴性厌氧菌为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和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上述两类革兰阴性厌氧菌均未出现对甲硝唑、头孢西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菌株。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治疗48例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临床治愈率达到81.3%。结论:口腔颌面部感染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性感染,其中厌氧菌占有较高比例,厌氧菌的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对临床治疗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感染 细菌 厌氧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口腔外科手术
下载PDF
空心针穿刺活检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杰 郑磊 +4 位作者 刘树铭 黄明伟 高岩 张祖燕 张建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01-803,共3页
目的:总结评价空心针穿刺活检在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患者47例。应用14G或16G空心穿刺针穿刺肿瘤获取组织,进行常规病理诊断,如需要再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根据病理诊... 目的:总结评价空心针穿刺活检在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患者47例。应用14G或16G空心穿刺针穿刺肿瘤获取组织,进行常规病理诊断,如需要再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根据病理诊断决定患者治疗方案。无法得出明确肿瘤性病理诊断的、高度怀疑肿瘤者可采取切取活检或手术进行进一步检查,其他患者进行随访,计算穿刺检查的准确率。结果:穿刺活检满足临床组织病理诊断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需要,与术后病理及随访观察结果对照,真阳性诊断36例,真阴性9例,假阴性诊断2例,诊断准确率为95.7%。43例穿刺活检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达91.5%。未发现刺穿大血管引起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未发现穿刺针道肿瘤种植。结论:空心针穿刺活检对于口腔颌面-头颈部病变组织病理学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口腔肿瘤 活组织检查 针吸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鳞癌原发灶部位对颈淋巴结转移区域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传真 郭传瑸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69-473,共5页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不同原发部位鳞癌颈部Ⅰ、Ⅱ、Ⅲ、Ⅳ、Ⅴ区转移倾向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1233例(1340侧)同期行颈淋巴清扫术及原发灶切除的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患者资料,...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不同原发部位鳞癌颈部Ⅰ、Ⅱ、Ⅲ、Ⅳ、Ⅴ区转移倾向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1233例(1340侧)同期行颈淋巴清扫术及原发灶切除的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患者资料,记录颈部淋巴结转移部位,分别计算不同原发部位鳞癌颈部Ⅰ、Ⅱ、Ⅲ、Ⅳ、Ⅴ区转移率。结果:557侧颈部发生转移(41.57%),Ⅰ、Ⅱ、Ⅲ、Ⅳ、Ⅴ区转移率分别为27.61%、22.91%、9.18%、4.99%、3.24%。舌癌、口底癌Ⅲ区转移风险较高,舌癌Ⅱ区转移率明显高于Ⅰ区,口底癌、下牙龈癌、颊癌、下颌骨中枢性颌骨癌、上牙龈癌、上颌窦癌以Ⅰ区转移多见。结论: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颈淋巴转移以Ⅰ~Ⅲ区多见,不同原发部位鳞癌Ⅰ~Ⅲ区转移的倾向性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 淋巴转移 上颌肿瘤 外科 口腔
下载PDF
11例口腔颌面部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郑磊 张建国 +1 位作者 俞光岩 高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6-220,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口腔颌面部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987年11月至2008年11月诊治的11例MPNST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资料、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目的:初步探讨口腔颌面部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987年11月至2008年11月诊治的11例MPNST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资料、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0例患者局部渐进性增大的肿物为其主要症状,5例患者受累神经出现支配区域麻木或疼痛。11例患者经组织病理证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MA(5/11)、S-100(7/11)、p53(5/11)、Ki-67(11/11)和vimentin(11/11)呈阳性表达。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30%和9.5%,平均生存时间为33.9个月。结论:口腔颌面部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易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彻底的手术切除是口腔颌面部MPNST主要的治疗方法和重要的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外科 口腔
下载PDF
手术联合^(125)I粒子治疗口腔颌面部腺样囊性癌的疗效与相关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聪 刘树铭 +5 位作者 郑磊 黄明伟 石妍 吕晓鸣 张建国 张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回顾总结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应用手术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口腔颌面部腺样囊性癌的疗效,并分析相关预后因素。方法:75例原发性口腔颌面部腺样囊性癌患者,行原发灶扩大切除或部分切除,经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 目的:回顾总结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应用手术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口腔颌面部腺样囊性癌的疗效,并分析相关预后因素。方法:75例原发性口腔颌面部腺样囊性癌患者,行原发灶扩大切除或部分切除,经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制定放射性粒子植入计划,于术中或术后植入放射性粒子,处方剂量60~120Gy。患者定期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肿瘤控制及生存情况,并应用Cox回归分析对其相关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75例患者3年、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0. 0%、78. 8%,T1~T2患者分别为92. 2%、82. 0%,T3~T4患者均为82. 6%。无瘤生存率为3年74. 9%、5年54. 3%。总生存率3年、5年分别为86. 0%、79. 6%,其中T1~T2患者均为91. 3%,T3~T4患者分别为73. 9%、59. 7%。3年、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4. 4%、76. 7%,其中T1~T2患者分别为83. 4%、79. 6%,T3~T4患者分别为86. 0%、67. 8%。通过COX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年龄是影响患者局部控制的预后因素,肿瘤分期及肿瘤部位为影响患者生存率的预后因素。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作为口腔颌面部腺样囊性癌术后辅助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高龄者易出现局部复发,肿瘤分期高及肿瘤位于鼻腔、鼻窦者生存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样囊性 口腔肿瘤 近距离放射疗法 碘放射性同位素 预后
下载PDF
口腔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1
7
作者 严颖彬 彭歆 毛驰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316-321,共6页
目的:评价口腔癌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并探讨影响无瘤生存者术后QOL的可能因素。方法:采用SF-36及UW-QOL测量55例口腔癌患者术前和术后12个月的QOL,采用SPSS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复发患者术后的... 目的:评价口腔癌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并探讨影响无瘤生存者术后QOL的可能因素。方法:采用SF-36及UW-QOL测量55例口腔癌患者术前和术后12个月的QOL,采用SPSS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复发患者术后的QOL显著低于无瘤生存者。②与术前相比,术后12个月时,无瘤生存者仍存在较严重的治疗相关的特异性问题和较差的社会功能状况。③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共病、缺损范围及放疗影响无瘤生存者术后QOL,初、高级文化程度、配偶健在、不伴有共病、缺损最大径<6cm及术后未放疗的患者,术后QOL较高。④不同的颈清扫术式对无瘤生存者手术前后QOL总分的差值没有影响,但副神经保留组术后的肩功能明显优于副神经切除组。结论:保留副神经可改善颈清扫患者的肩功能;降低复发率、加强慢性病的预防及控制、改进放疗手段、增加社会支持及必要的康复指导和治疗可提高口腔癌患者术后的Q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质量 口腔癌 SF-36 UW-QOL
原文传递
颏下岛状皮瓣同期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8
作者 林勇 毛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639-642,共4页
目的观察颏下岛状皮瓣(SIF)同期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0例口腔癌术后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应用颏下岛状皮瓣进行术后缺损的修复,对照组应用前臂的桡侧皮瓣进行... 目的观察颏下岛状皮瓣(SIF)同期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0例口腔癌术后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应用颏下岛状皮瓣进行术后缺损的修复,对照组应用前臂的桡侧皮瓣进行术后缺损的修复,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有25例为优,4例为良,其优良率达到96.7%,而对照组20例为优,6例为良,其优良率仅86.7%,2组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5.72±7.64)min,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0.14±10.68)min,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3.33±4.13)mL,对照组平均出血量为(27.79±5.38)mL,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颈部的切口感染等相关临床并发症。结论口腔癌术后缺损应用SIF进行同期修复,不仅皮瓣的制备操作简单,而且手术用时也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患者取瓣伤口较隐蔽,皮瓣修复成活率高,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术后 同期修复 颏下岛状皮瓣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侵犯颌骨与破骨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崔念晖 张伟 +3 位作者 王恩博 魏明洁 郭传瑸 俞光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研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侵犯颌骨的病例中,破骨细胞及与破骨细胞相关的两个重要[细胞因子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activatorofnuclearfactor-κBligand,RANKL)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的表达情况。方法:选... 目的:研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侵犯颌骨的病例中,破骨细胞及与破骨细胞相关的两个重要[细胞因子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activatorofnuclearfactor-κBligand,RANKL)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的表达情况。方法:选用12例口腔鳞状细胞癌侵犯颌骨病例的手术标本,将新鲜软组织标本制作成冰冻切片,含骨组织标本经固定脱钙后制成石蜡切片。分别对两种切片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以及针对RANKL和OPG两种细胞因子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TRAP阳性的多核细胞出现在肿瘤与颌骨的交界面附近。其下方的骨组织成锯齿样,TRAP阳性细胞位于骨表面的陷窝内。RANKL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的部位主要有血管内皮和上皮基底膜,在与骨面相近的肿瘤组织中也可见位于血管周围的染色阳性细胞,而在靠近骨面的鳞状细胞癌周围的组织内未见OPG特异性染色阳性。结论: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引起颌骨侵犯的病例中,破骨细胞是受到鳞状细胞癌的影响而分化和活化,并最终引起骨组织的吸收破坏。肿瘤细胞是跟随在破骨细胞后面侵入骨组织,并不直接引起骨的变化。骨侵犯性鳞状细胞癌的细胞及周围的血管可以释放出较多的RANKL类细胞因子,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活化,最终导致了破骨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鳞状细胞 破骨细胞 细胞因子类
下载PDF
乏氧诱导因子-1α在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转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健男 冯芝恩 +2 位作者 王琳 王衣祥 郭传瑸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32,共7页
目的:探讨乏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蛋白表达在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在判断预后方面的意义。方法:1993年6月至2010年5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 目的:探讨乏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蛋白表达在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在判断预后方面的意义。方法:1993年6月至2010年5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125例纳入本次研究,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制作组织病理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IF-1α蛋白的表达情况,根据表达情况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主要评估指标为颈淋巴转移率和癌相关生存率(disease-specific survival,DSS)。颈淋巴转移率与各项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组间及组内癌相关生存率的差异性比较采用Kaplan-Meier分析,并应用COX多因素生存分析对DSS的独立预测因子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统计学分析均采用SPSS 17.0软件包完成。结果:随访截止日期为2013年6月1日,生存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73个月,有75例HIF-1α高表达,48例HIF-1α低表达,2例无法评估。秩和检验分析发现,HIF-1α高表达组淋巴转移率显著高于HIF-1α低表达组(58.7%vs.37.5%,P=0.027)。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HIF-1α低表达组患者无病生存率显著高于高表达组(60.4%vs.36.0%,P=0.009),癌相关生存率显著高于高表达组(70.8%vs.46.7%,P=0.005)。多因素生存分析表明,HIF-1α表达(HR=2.164,95%CI:1.150~4.074,P=0.017)和T分期(HR=1.387,95%CI:1.066~1.804,P=0.015)均是判断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HIF-1α蛋白表达是预测口腔鳞状细胞癌预后的独立因子,且与颈淋巴转移显著相关,能够作为口腔鳞状细胞癌潜在的分子诊断标志物和靶向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乏氧诱导因子1Α 鳞状细胞 头颈部肿瘤 淋巴转移 预后
下载PDF
cN0口腔鳞癌颈部Ⅱb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范靖华 齐伟 毛驰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411-414,共4页
目的 :探讨cN0口腔鳞癌患者颈部Ⅱb区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方法 :对2008-01—2011-03期间就诊的,94例c N0口腔鳞癌患者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均在原发灶切除同期行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单独分离Ⅱb区淋巴结并进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 目的 :探讨cN0口腔鳞癌患者颈部Ⅱb区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方法 :对2008-01—2011-03期间就诊的,94例c N0口腔鳞癌患者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均在原发灶切除同期行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单独分离Ⅱb区淋巴结并进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在94例患者的102侧颈清标本中,22例患者的22侧颈部发生了转移。仅有1例舌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灶累及Ⅱb区,Ⅱb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5%,该患者还伴有颈部Ⅰ、Ⅱa区转移。结论:cN0口腔鳞癌颈部Ⅱb区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建议cN0患者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时,可酌情保留颈部Ⅱb区淋巴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Ⅱb区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可弯曲喉罩在颌面外科日间手术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葛娜 关明 +2 位作者 李茜 李率 王恩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10-1014,共5页
目的:探讨可弯曲喉罩在颌面外科日间手术全身麻醉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在全身麻醉治疗中应用可弯曲喉罩的日间手术病例40例(3~61岁),其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均为美国麻醉... 目的:探讨可弯曲喉罩在颌面外科日间手术全身麻醉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在全身麻醉治疗中应用可弯曲喉罩的日间手术病例40例(3~61岁),其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均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术中监测不同时间点,即入室麻醉前(T0,基线值)、插入喉罩后即刻(T1)、手术切开时(T2)、术中15 min(T3)、术毕时(T4)5个时间点的患者生命体征指标,记录喉罩首次置入成功率及改为气管内插管的比例。记录术中体动、低氧血症、呼吸道梗阻情况,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毕至拔除喉罩时间、拔除喉罩时体动、呛咳及术后24 h咽痛发生率。术后24 h随访记录有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如出血、血肿、及术区神经损伤情况)。结果: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6例患者成功使用可弯曲喉罩(90%,36/40),男性16例,女性20例,其中喉罩首次置入成功率80%(32/40),二次尝试成功率50%(4/8)。4例不成功的患者中,3例患者第二次尝试置入喉罩位置仍不理想,改为气管内插管方式;1例患者第二次尝试,喉罩虽顺利置入,但在手术开始前发现胃部胀气,改为气管内插管。36例应用喉罩患者,平均手术时间(46.58±22.57)min,平均麻醉时间(77.97±26.82)min,术毕至拔除喉罩时间(8.31±3.33)min。术中患者均无明显体动,拔除喉罩时轻微体动者11.11%(4/36例),均无呛咳。术后24 h喉罩组咽痛发生率13.89%(5/36例)。术后无手术治疗相关出血、血肿及术区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患者清醒状态下各生命体征基线值T0与麻醉后各时点的数值T1、T2、T3、T4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率在麻醉后各时点数值T1、T2、T3、T4两两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收缩压与舒张压在麻醉后各时点数值两两比较,T1与T4,T2与T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频率手术开始后各时点数值T2、T3与T4间两两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可弯曲喉罩作为一种新型的声门上人工气道方式,应用于颌面外科日间手术的全身麻醉中,具有手术安全性较高、对患者心血管系统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在临床上应用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罩 日间手术 外科 口腔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手术机器人系统在颅颌面外科中的应用及发展 被引量:12
13
作者 朱建华 郭传瑸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4-538,共5页
近年来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以其微创、精准、安全的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颅颌面外科传统手术严重影响美观。机器人辅助手术延伸了医生的视觉范围和可操作空间,提高了手术效果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本文对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发展以及... 近年来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以其微创、精准、安全的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颅颌面外科传统手术严重影响美观。机器人辅助手术延伸了医生的视觉范围和可操作空间,提高了手术效果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本文对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发展以及近年来在颅颌面外科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颅颌面外科 微创手术
下载PDF
口腔医疗摄影技巧 Ⅴ.口腔颌面外科的临床摄影技巧(一) 被引量:3
14
作者 韩亮 周治波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75-576,共2页
近年,国际性口腔专业期刊出现一个较明显的趋势,即临床病例、临床研究和临床工作总结等性质的文章所占的篇幅和比例越来越大。但国内相关口腔杂志中占大量篇幅的仍是研究生的基础研究论文,而由临床医师撰写的临床病例报告大多是“豆... 近年,国际性口腔专业期刊出现一个较明显的趋势,即临床病例、临床研究和临床工作总结等性质的文章所占的篇幅和比例越来越大。但国内相关口腔杂志中占大量篇幅的仍是研究生的基础研究论文,而由临床医师撰写的临床病例报告大多是“豆腐块”式的小文章,这一现象固然与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专业技术职称晋升体制相关,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内临床医师在建立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病例报告 口腔颌面外科 摄影技巧 口腔医疗 职称晋升体制 研究生培养 基础研究论文 临床医师
原文传递
口腔医疗摄影技巧Ⅵ. 口腔颌面外科的临床摄影技巧(二)
15
作者 周治波 韩亮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01-703,共3页
口腔颌面外科的临床摄影需配合常规的病历记录和X线片等检查资料,而对患者患病部位特征的记录尤为重要。由于口腔颌面外科涉及的治疗大部分为有创性的治疗,一旦治疗结束,患者的患病部位往往发生永久性变化。因此,通过摄影对患行治... 口腔颌面外科的临床摄影需配合常规的病历记录和X线片等检查资料,而对患者患病部位特征的记录尤为重要。由于口腔颌面外科涉及的治疗大部分为有创性的治疗,一旦治疗结束,患者的患病部位往往发生永久性变化。因此,通过摄影对患行治疗前后的情况进行记录在外科治疗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发生医疗纠纷的情况下更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外科 摄影技巧 口腔医疗 临床 外科治疗 患病部位 检查资料 病历记录
原文传递
牙颌面锥形束CT与普通X线检查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2
16
作者 孟娟红 张万林 +2 位作者 柳登高 赵燕平 马绪臣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比较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CBCT)与普通X线检查曲面体层片、许勒位片、经咽侧位片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0例(511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采用牙颌面专用CBCT行颞下颌关节检查,与普通X线检查曲面体层、许勒位、... 目的:比较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CBCT)与普通X线检查曲面体层片、许勒位片、经咽侧位片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0例(511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采用牙颌面专用CBCT行颞下颌关节检查,与普通X线检查曲面体层、许勒位、经咽侧位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判断其与CBCT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并对骨质变化情况进行分类。结果:(1)骨关节病的发生率:男性、女性分别为59.04%和69.66%,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曲面断层和经咽侧位与CBCT检查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准确性分别为90.64%和94.10%;而许勒位与CBCT检查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准确性为86.97%。(3)CBCT检查显示骨关节病中骨质硬化的比例最高,为39.86%,其次骨质增生为28.18%,骨皮质模糊为18.90%。结论:CBCT可以在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以及多个层面上准确地反映髁突在关节窝中位置及其骨质改变情况,在颞下颌关节病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曲面断层和经咽侧位片亦可较好地显示颞下颌关节骨质病变,而许勒位片则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骨关节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放射摄影术
下载PDF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初探 被引量:69
17
作者 张建国 张杰 +3 位作者 宋铁砾 蔡志刚 申文江 俞光岩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64-466,共3页
目的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观察其近期疗效及副反应。方法对36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实施^(125)I放射性粒子定向植入治疗(分别为术中即刻植入、术后经皮穿刺植入、单纯粒子植入),治疗前分别... 目的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观察其近期疗效及副反应。方法对36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实施^(125)I放射性粒子定向植入治疗(分别为术中即刻植入、术后经皮穿刺植入、单纯粒子植入),治疗前分别行靶区设计,平面植入计划或立体植入计划。植入后1周内及2个月后CT验证粒子分布及靶区剂量变化。随访观察患者的疗效及副反应。结果本组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14个月。晚期恶性肿瘤单纯植入2例,肿瘤明显缩小,症状减轻;早期舌癌单纯植入1例,肿瘤完全消退;33例手术及粒子植人后随访,靶区覆盖范围均无复发及转移,有3例出现靶区外复发或转移。除8例局部皮肤充血反应外,其余患者无特殊不适主诉及外照射副反应。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对控制复发及颈部淋巴转移近期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放射疗法 头颈部肿瘤
原文传递
周围性面神经断裂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2
18
作者 卢旭光 蔡志刚 +1 位作者 俞光岩 彭歆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6-111,共6页
目的:评估周围性面神经断裂损伤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效果,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自1999年至2009年因周围性面神经断裂在我院接受手术修复的患者104例,男75例,女29例,年龄2~77岁,中位年龄30岁。单纯面神经吻合术72例,随访至最终... 目的:评估周围性面神经断裂损伤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效果,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自1999年至2009年因周围性面神经断裂在我院接受手术修复的患者104例,男75例,女29例,年龄2~77岁,中位年龄30岁。单纯面神经吻合术72例,随访至最终恢复的65例(90.2%)。自体神经移植术32例,随访至最终恢复的24例(75.0%)。面神经功能评价采用了整体及分区House-Brackmann(HB)评价方法,以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纯面神经吻合术后总体恢复程度为HBⅠ级者37例(56.9%),Ⅱ级者11例(16.9%),Ⅲ级者15例(23.1%),Ⅳ级者2例(3.1%);各分区恢复至HBⅠ、Ⅱ级的比例分别为:眼部97.6%、面中部97.9%、口角78.6%、额部27.3%(P〈0.001)。自体神经移植术后总体恢复程度为HBⅠ级者4例(16.7%),Ⅱ级者5例(20.8%),Ⅲ级者7例(29.2%),Ⅳ级者8例(33.3%);各分区恢复程度达HBⅠ、Ⅱ级的分别为:眼部73.7%、面中部72.7%、口角44.4%、额部37.5%。神经吻合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优于自体神经移植术(P=0.002)。结论:面神经吻合术和自体神经移植是修复周围性面神经断裂损伤的有效方法;面神经受损分支、损伤范围、手术修复距离损伤的时间和患者年龄均对手术预后有所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损伤 面神经麻痹 吻合术 外科 移植 自体
下载PDF
北方正常人群颅颌面三维比例测量及面部对称性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何颖 郭传瑸 +2 位作者 邓旭亮 王兴 王晓霞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08-713,共6页
目的:使用CT影像研究中国北方正常人群的面部比例及对称性,为正颌外科手术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0名颅颌面骨骼肌咬合关系正常的北方志愿者拍摄头面部CT,使用Proplan 1.2软件对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采用三维头影测量分析北方正常... 目的:使用CT影像研究中国北方正常人群的面部比例及对称性,为正颌外科手术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0名颅颌面骨骼肌咬合关系正常的北方志愿者拍摄头面部CT,使用Proplan 1.2软件对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采用三维头影测量分析北方正常人群的面部比例以及面部对称性,使用t检验比较性别差异。结果:所有线距测量值男性均大于女性(P<0.05),比例测量值则多数无明显性别差异(P>0.05)。男性和女性颅颌面结构的非对称率均小于10%,且无性别差异(P>0.05)。结论:使用CT影像数据进行三维头影测量可以较好地分析面部比例及对称性。正常的颅颌面三维结构之间符合特定的数学比例,建立正常人群的颅颌面三维结构数据库可以为颅颌面畸形的诊断及治疗设计提供标准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颅法 成像 三维 面部对称性 正颌外科
下载PDF
把握方向,赢得未来——发展中国口腔医学事业之我见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震康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5,共3页
伴随着新年的钟声,面对着中国口腔医学的朝阳事业,我们共同总结昨天,规划未来,为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奋斗终生。
关键词 中国 口腔医学 口腔基础研究 教育体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