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健康成年人颞下颌关节间隙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测量分析 被引量:59
1
作者 王瑞永 马绪臣 +1 位作者 张万林 柳登高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3-506,共4页
目的:获得50名健康成年人100侧颞下颌关节(temporo mandibular joint,TMJ)关节间隙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值,并对髁突位置进行分析。方法:对经过严格筛选、符合试验设计的50名健康成年人100... 目的:获得50名健康成年人100侧颞下颌关节(temporo mandibular joint,TMJ)关节间隙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值,并对髁突位置进行分析。方法:对经过严格筛选、符合试验设计的50名健康成年人100侧颞下颌关节行CBCT扫描,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使用5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对CBCT图像矢状位关节中间层面关节间隙进行定量测量研究,并对这些测量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获得了5种不同测量方法CBCT图像关节间隙测量值。3种线距定量测量方法均表明关节前间隙和后间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9,P值均大于0.05);双侧关节前、上、后间隙测量结果对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0,P值均大于0.05);5种测量方法双侧关节间隙ln(P/A)值间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t≤0.74,P值均>0.05)。结论:在CBCT图像上,5种测量方法均显示髁突基本位于关节窝的中央位置,左右基本对称,但有一定的变异范围。CBCT检查可以准确地反映颞下颌关节关节间隙情况,在与颞下颌关节间隙改变相关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锥形束CT 关节间隙
下载PDF
基于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测量牙龈厚度 被引量:32
2
作者 曹洁 胡文杰 +2 位作者 张豪 柳登高 乐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5-139,共5页
目的:探索一种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牙龈稳定显影的方法,并应用CBCT测量分析牙龈厚度与其覆盖骨厚度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可行性。方法:对受试者的上前牙区进行C... 目的:探索一种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牙龈稳定显影的方法,并应用CBCT测量分析牙龈厚度与其覆盖骨厚度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可行性。方法:对受试者的上前牙区进行CBCT拍摄前准备:硅橡胶取初印,藻酸盐与造影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取终印;拍摄CBCT后应用配套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处理,获得清晰牙龈图像,并测量目标位置的牙龈厚度,应用以上方法对15名研究对象的60颗上前牙进行CBCT拍摄,CBCT测量釉牙骨质界处的牙龈厚度,牙齿中央骨嵴顶下方2 mm处唇侧牙龈厚度及骨厚度,综合临床判断牙龈生物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应用CBCT显示牙龈外形并可结合软件测量目标位置的牙龈厚度,薄型、中间型与厚型3组间的牙龈平均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06,P=0.002);牙龈生物型与釉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相关(r=0.449,P<0.05);上前牙唇侧中央骨嵴顶下2 mm处的牙龈厚度与骨厚度负相关(r=-0.31)。结论:通过印模技术结合造影使牙龈表面间接显影的方式,应用CBCT拍摄获得了清晰的上前牙区牙龈三维图像;CBCT测量牙龈厚度的结果与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结果较为一致,牙龈生物型与釉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呈正相关,上前牙唇侧中央骨嵴顶下2 mm处的牙龈厚度与骨厚度呈轻度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龈 牙测量学
下载PDF
上颌磨牙牙根及根管解剖形态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景亚楠 叶欣 +2 位作者 柳登高 张祖燕 马绪臣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58-962,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分析上颌恒磨牙牙根和根管的解剖形态.方法:对2012年5~9月因牙体牙周疾病行CBCT检查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健康、未经过治疗、发育良好的630颗上颌第一磨牙、519颗...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分析上颌恒磨牙牙根和根管的解剖形态.方法:对2012年5~9月因牙体牙周疾病行CBCT检查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健康、未经过治疗、发育良好的630颗上颌第一磨牙、519颗上颌第二磨牙被纳入本研究,分析每颗磨牙的牙根数目、根管数目及根管形态,采用Venucci分类法对根管构型进行分类描述.将Vertucci Ⅰ型计为常规形态,其他类型计为变异形态,计算变异率.结果:上颌第一磨牙中,2.38%有2个独立牙根,97.14%有3个牙根,0.48%有4个牙根.上颌第二磨牙中,10.41%为单根牙,15.22%有2个牙根,73.60%有3个牙根,0.77%有4个牙根.存在3个牙根的612颗上颌第一磨牙中,近中颊根变异率为30.88%;存在3个牙根的382颗上颌第二磨牙中,近中颊根变异率为13.87%.结论:CBCT精确地显示了关于牙根及根管数目与形态的三维图像,这为疑难根管治疗提供了直观而准确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 牙髓腔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上颌
下载PDF
4674颗下颌前牙根管构型的锥形束CT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赵莹 董颖韬 +4 位作者 王晓燕 王祖华 李刚 刘木青 傅开元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5-99,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 (cone beam CT,CBCT) 研究下颌前牙的根管构型,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进行CBCT检查的866名患者的影像资料,由牙髓专业医生和放射专业医生共同筛取未进... 目的:通过锥形束CT (cone beam CT,CBCT) 研究下颌前牙的根管构型,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进行CBCT检查的866名患者的影像资料,由牙髓专业医生和放射专业医生共同筛取未进行根管治疗和牙根发育完整的下颌前牙4 674颗.根据牙位和年龄分组,观察牙根、根管数目和根管构型,并进行分析.结果: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均为单根,0.7% (11/1 542)的尖牙为双根.中切牙、侧切牙与尖牙的双根管率分别为6.7% (105/1 566),17.4% (273/1 566)和3.0% (46/1 542).下颌前牙为双根管的患者中,双根管对称发生的比例为中切牙58.7% (37/63),侧切牙76.1% (108/142),尖牙29.6% (8/27).各年龄组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双根管率最高的分别为31~40岁年龄组(9.8%,28/287),31~40岁年龄组(21.5%,61/284),51岁(含51岁)以上年龄组(9.2%,19/207).下颌前牙双根管构型多为Type Ⅲ.结论:下颌侧切牙双根管率、双根管对称发生率最高,下颌前牙双根管构型以Type Ⅲ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切牙 牙髓腔 尖牙 下颌骨
下载PDF
外放疗联合碘-125粒子植入治疗头颈癌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树铭 孙艳 +5 位作者 郑磊 张杰 黄明伟 朱京丽 张祖燕 张建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2-105,共4页
目的:初步评价外放疗联合碘-125(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放射性损伤的有关结果。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10年7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头颈癌患者10例,其中鳞状细胞癌8例,低分化腺癌2例,均因全身疾... 目的:初步评价外放疗联合碘-125(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放射性损伤的有关结果。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10年7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头颈癌患者10例,其中鳞状细胞癌8例,低分化腺癌2例,均因全身疾病或局部晚期而不能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先接受常规分割外放疗,然后再行125I粒子植入增量放疗。外放疗总照射剂量(total dose,DT)为50 Gy(鳞癌)或70 Gy(低分化腺癌);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匹配周缘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为60 Gy(TNM分期为Ⅰ~Ⅱ)或80 Gy(TNM分期为Ⅲ~Ⅳ)。125I粒子活度为25.9~29.6 MBq/个。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急性放射性损伤、晚期放射性损伤、局部控制和生存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2~28个月),有1例出现软组织坏死,1例出现吞咽困难和局部大出血,余未见其他严重副作用。所有病灶均在6个月内完全消退,1例出现颈淋巴结转移,1例出现远处转移,余未见复发和转移。10例患者中有7例存活。结论:外放疗联合125I粒子植入是治疗不能根治手术头颈癌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治疗 外放疗 碘-125粒子 头颈癌
下载PDF
锥形束CT测量离体下颌磨牙Ⅱ°根分叉病变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13
6
作者 钟金晟 欧阳翔英 +1 位作者 柳登高 曹采方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评价锥形束CT对离体干下颌骨磨牙Ⅱ°根分叉病变测量的准确性。方法: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9个干下颌骨上有Ⅱ°根分叉病变的20颗第一、第二磨牙进行检查,并测量相关的8个参数,与直接探诊测... 目的:评价锥形束CT对离体干下颌骨磨牙Ⅱ°根分叉病变测量的准确性。方法: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9个干下颌骨上有Ⅱ°根分叉病变的20颗第一、第二磨牙进行检查,并测量相关的8个参数,与直接探诊测量结果、根尖片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BCT可以对全部根分叉病变进行准确分度,对于全部8个参数中的5个,CBCT和直接探诊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根分叉开口至骨嵴顶、骨袋底及水平骨缺损最深处距离3个参数则CBCT小于探诊结果(P<0.05),究其原因可能是两种方法对根分叉开口位置的判定不一致。两颗磨牙的根分叉病变无法通过根尖片进行诊断,且根尖片测量只能获得全部8个参数中两个参数的相关数据。结论:在体外,CBCT可以为下颌磨牙Ⅱ°根分叉病变提供较为准确、全面的三维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根分叉部缺损 X线胶片
下载PDF
锥形束CT在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乔静 段晋瑜 +1 位作者 孙昌洲 柳登高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75-979,共5页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在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纳入牙周基础治疗后需进行根分叉区翻瓣术的22颗下颌磨牙共38个根分叉病变,术前对根分叉进行临床探诊,并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CBCT,比较术前临床探诊、...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在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纳入牙周基础治疗后需进行根分叉区翻瓣术的22颗下颌磨牙共38个根分叉病变,术前对根分叉进行临床探诊,并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CBCT,比较术前临床探诊、根尖片和CBCT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结果:CBCT检查与术中检查所得根分叉病变分度一致性较高(κ=0.976),完全一致率为86.8%。CBCT上测得的根分叉区垂直骨缺损[(4.03±2.27)mm]与术中直接测量值[(4.32±2.3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根分叉区骨缺损的近远中向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为(2.05±0.89)mm,术中为(2.07±0.97)mm;两者测得的根柱长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为(2.35±0.88)mm,术中为(2.24±0.75)mm;而CBCT测得的水平骨丧失[(3.40±1.27)mm]则小于术中直接测量值[(3.72±1.19)mm,P<0.05],但差异的平均值较小(0.32 mm)。根尖片只能获得垂直骨丧失[(2.17±1.32)mm]和根分叉区骨缺损的近远中向距离[(1.46±0.88)mm]这两个参数,且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CT可以较准确地反映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的实际情况,弥补临床检查和传统X线根尖片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根分叉部缺损 磨牙
下载PDF
下颌前磨牙及磨牙根管构型的锥形束CT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景亚楠 叶欣 +2 位作者 柳登高 粱宇红 马绪臣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53-1056,共4页
目前,根管治疗术是对牙髓炎及根尖周炎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根管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医生能够准确定位患牙中所有根管,并进行彻底的清理、成形和三维充填[1]。对根管系统解剖知识的熟练掌握是提高根管治疗术的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基础。国内... 目前,根管治疗术是对牙髓炎及根尖周炎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根管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医生能够准确定位患牙中所有根管,并进行彻底的清理、成形和三维充填[1]。对根管系统解剖知识的熟练掌握是提高根管治疗术的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基础。国内外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 牙根 根管疗法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腮腺和颌下腺体积的测量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巍 孙志鹏 +1 位作者 刘筱菁 俞光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8-293,共6页
目的:精确测量正常腮腺和颌下腺体积,建立其正常值,并将其应用于IgG4相关唾液腺炎腺体肿大的诊断。方法:参照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会和WHO(2000年)提出的年龄分组标准,通过CT容积重建的方法,测量240例受检者正常腮腺和颌下腺的体... 目的:精确测量正常腮腺和颌下腺体积,建立其正常值,并将其应用于IgG4相关唾液腺炎腺体肿大的诊断。方法:参照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会和WHO(2000年)提出的年龄分组标准,通过CT容积重建的方法,测量240例受检者正常腮腺和颌下腺的体积,得出不同性别和年龄组正常值。测量30例IgG4相关唾液腺炎患者肿大的腮腺和颌下腺体积,并与正常值范围相比较。结果:CT容积重建方法用于测量腮腺和颌下腺的体积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可得出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类腮腺和颌下腺体积正常值范围,其中腮腺正常值(95%CI)为:青少年组男性16.993—20.975cm^3,女性13.908~16.696cm^3;青年组男性20.015~24.359cm^3,女性18.089—21.135cm^3;中年组男性28.638—35.122cm^3,女性19.588~22.474cm^3;年轻老年及老年组男性28.792~35.082cm^3,女性28.783—34.909cm^3。颌下腺正常值(95%CI)为:青少年组男性7.202—8.852cm^3,女性6.494—8.126cm^3;青年组男性7.759—9.523cm^3,女性7.285~8.605cm^3;中年组男性8.423—10.177cm^3,女性7.905~9.309cm^3;年轻老年及老年组男性8.310~10.510cm^3,女性7.003~8.203cm^3。随着年龄的增加,腮腺体积逐渐增加,颌下腺体积变化不明显。IgG4相关唾腺炎患者腮腺和颌下腺肿大时其体积与同年龄、同性别组正常值相比明显增加。结论:CT容积重建的方法可以精确测量腮腺和颌下腺的体积,本研究建立的不同年龄和性别组人腮腺和颌下腺体积的正常值可应用于腮腺和颌下腺肿大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 颌下腺 唾液腺炎 体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锥束CT评价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再生治疗疗效 被引量:5
10
作者 乔静 段晋瑜 +1 位作者 孙昌洲 柳登高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27-732,共6页
目的:利用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和评价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再生治疗的疗效。方法:纳入需进行牙周手术的38例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引导性组织再生术+植骨术进行治疗,对照... 目的:利用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和评价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再生治疗的疗效。方法:纳入需进行牙周手术的38例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引导性组织再生术+植骨术进行治疗,对照组进行单纯翻瓣术。在术前和术后1年时分别对患牙进行临床检查,并拍摄CBCT。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各自手术前后临床数据和CBCT数据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数据变化间的差别。结果:基线时两组的探诊深度、垂直向附着丧失和水平向附着丧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除牙龈退缩外,两组临床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01),但实验组垂直向附着获得和水平向附着获得分别为(3.20±1.82)mm和(2.05±1.27)mm,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的变化(P<0.001)。基线时两组CBCT显示的水平骨丧失、垂直骨丧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实验组垂直向骨缺损和水平向骨缺损较基线时和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P<0.001),分别减少(2.82±0.97)mm和(2.24±0.92)mm。结论:引导性组织再生术+植骨术对于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翻瓣术,CBCT可以较好地反映下颌磨牙根分叉区域的水平向和垂直向的骨缺损改善情况,较为全面地补充临床检查和传统X线根尖片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根分叉部缺损 牙周再生
下载PDF
IgG4相关唾液腺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 被引量:8
11
作者 俞光岩 洪霞 +10 位作者 李巍 张严妍 高岩 陈艳 张祖燕 谢晓艳 栗占国 刘燕鹰 苏家增 朱文瑄 孙志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共3页
IgG4相关唾液腺炎(IgG4-related sialadenitis,IgG4-RS)是最近一些年才被认识的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IgG4相关系统性疾病的一种,临床上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唾液腺和(或)泪腺肿大,以往常误诊为肿瘤或慢性炎症行下颌下腺切除,导致唾液腺... IgG4相关唾液腺炎(IgG4-related sialadenitis,IgG4-RS)是最近一些年才被认识的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IgG4相关系统性疾病的一种,临床上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唾液腺和(或)泪腺肿大,以往常误诊为肿瘤或慢性炎症行下颌下腺切除,导致唾液腺功能器官的丧失[1-3]。近10年来,本课题组对IgG4相关唾液腺炎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G4相关唾液腺炎 IgG4相关病 唾液腺 下颌下腺 腮腺 泪腺
下载PDF
涎腺内镜辅助手术取石治疗腮腺涎石症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坚 张雷 +2 位作者 柳登高 张祖燕 俞光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涎腺内镜辅助手术取石治疗腮腺涎石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自2010年1月至2013年4月,因腮腺反复肿胀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确诊为腮腺结石,并接受涎腺内镜辅助手术取石治疗的患者6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30~62岁... 目的:探讨涎腺内镜辅助手术取石治疗腮腺涎石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自2010年1月至2013年4月,因腮腺反复肿胀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确诊为腮腺结石,并接受涎腺内镜辅助手术取石治疗的患者6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30~62岁,中位年龄49.5岁).术前通过B超和锥形束CT(cone-beam CT)检查明确结石数目、位置和大小.局部麻醉下采用内镜下套篮或抓钳取石失败后,行全身麻醉下内镜辅助手术取石,术中利用涎腺内镜引导精确定位,腮腺区翻瓣,准确暴露导管及结石,切开导管壁取石.术后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了解患者症状缓解情况.结果: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6例患者结石直径在5~9 mm,均位于导管后段近腺门部.在涎腺内镜辅助下手术翻瓣取石,全部取石成功.所有患者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均未出现面瘫、涎瘘、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9月),患者腮腺区肿痛症状明显缓解(5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疗效满意.结论:对于其他治疗失败且症状顽固的腮腺结石患者,采用涎腺内镜辅助腮腺翻瓣手术取石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疾病 结石 内窥镜检查 涎腺 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上颌Le Fort Ⅰ型分块截骨术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对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伟 谢晓艳 +3 位作者 王兴 王晓霞 傅开元 李自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29-833,共5页
目的:研究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对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9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间隙及髁突... 目的:研究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对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9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间隙及髁突位置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分别于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及BSSRO术前1周内(T1)、术后1周内(T2)、术后3个月(T3)及术后6∽14个月(T4),行双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计算机断层(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在经过轴位断面上髁突最大内外径中点并与髁突最大内外径垂直的斜矢状断面上,按照Kamelchuk法测量双侧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计算髁突位置参数,计算髁突在关节窝中位于前位、中位及后位等3种不同相对位置的分布比例,并对不同时期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2时期双侧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右侧:(2.78±1.23)mm、(2.47±0.89)mm、(3.07±0.85)mm;左侧:(2.93±0.83)mm、(2.69±1.14)mm、(3.44±1.16)mm]分别与T1[右侧:(1.81±0.95)mm、(1.65±0.55)mm、(2.13±0.52)mm;左侧:(2.12±1.05)mm、(1.79±0.59)mm、(2.15±0.93)mm]、T3[右侧:(2.08±1.25)mm、(1.79±0.68)mm、(1.80±0.76)mm;左侧:(2.05±0.75)mm、(1.99±0.94)mm、(2.14±0.71)mm]及T4[右侧:(1.94±0.77)mm、(1.81±0.69)mm、(2.05±0.69)mm;左侧:(1.89±0.69)mm、(1.80±0.61)mm、(2.19±0.75)mm)]时期比较,均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3及T4期双侧关节各间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位置参数及髁突相对位置分布比例在各时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T2时期髁突向下移动,但在T3时期髁突位置恢复至与术前一致的位置,并在T4时期保持稳定状态。结论: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在行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及BSSRO术后,短期内髁突的位置可发生显著改变,但可逐渐恢复至术前髁突的位置并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骨术 Le FORT 下颌骨髁状突 错[牙合] 安氏Ⅲ类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分辨率设置与锥形束CT检测牙根外吸收的可靠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谢晓艳 贾淑梅 +1 位作者 孙志辉 张祖燕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5-79,共5页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不同分辨率设置下检测牙根外吸收的可靠性,为临床选择恰当的CBCT扫描参数设置提供依据。方法:收集51颗离体单根前磨牙,分别在其舌面的根颈、根中和根尖部随机制备洞型,直径为1 ...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不同分辨率设置下检测牙根外吸收的可靠性,为临床选择恰当的CBCT扫描参数设置提供依据。方法:收集51颗离体单根前磨牙,分别在其舌面的根颈、根中和根尖部随机制备洞型,直径为1 mm,深度分别为0. 1、0. 2和0. 3 mm,共153个位点(其中随机选择51个位点未制备洞型)用以模拟牙根外吸收的微小缺损。将离体牙置于人干下颌骨内,采用Pro Max 3D和DCT PRO型CBCT机分别对样本进行容积扫描;两名观察者评估图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分析,得到曲线下面积(Az值),用于评估不同分辨率设置下该设备检测牙根外吸收的可靠性。结果:Pro Max 3D CBCT可提供高(high)、正常(normal)和低(low) 3种分辨率模式扫描,其Az值分别为0. 867、0. 703和0. 665(P <0. 05)。DCT PRO CBCT提供了两种分辨率参数设置,组合可得到4种曝光模式,分别为正常质量+正常分辨率(normal quality+normal resolution)、正常质量+高分辨率(normal quality+high resolution)、高质量+正常分辨率(high quality+normal resolution)和高质量+高分辨率(high quality+high resolution),其Az值分别为0. 527、0. 725、0. 743和0. 794(P <0. 05)。结论:分辨率设置可显著影响锥形束CT检测牙根外吸收的可靠性,在不增加患者辐射剂量的前提下,采用计算机辅助后处理的方法可显著提高锥形束CT的诊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根吸收 锥形束CT 分辨率
下载PDF
下颌后缩畸形患者正颌外科术后髁突改建的三维影像评价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硕 刘筱菁 +4 位作者 李自力 梁成 王晓霞 傅开元 伊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03-707,共5页
目的:评价下颌后缩畸形患者正颌外科术后髁突形态的三维变化。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接受手术的下颌后缩畸形患者18例,基于术前及术后1年双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 目的:评价下颌后缩畸形患者正颌外科术后髁突形态的三维变化。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接受手术的下颌后缩畸形患者18例,基于术前及术后1年双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进行髁突三维分割及重建,并将术前和术后1年的髁突影像进行配准,通过三维色谱分析评价髁突形态的三维变化。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与术后1年髁突表面平均距离的均方根为(0.37±0.11)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表面骨改建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吸收主要发生在髁突后斜面,骨沉积主要发生在前斜面。结论:基于CBCT数据的三维影像重叠法表明,下颌后缩畸形患者正颌外科术后髁突形态发生了改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后缩 下颌髁突 正颌外科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成像 三维
下载PDF
刺猬蛋白和无翅型小鼠乳房肿瘤病毒整合位点家族在成骨细胞分化增殖中的作用
16
作者 樊志华 孙志鹏 +1 位作者 董青 孙丽莎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6-209,共4页
骨发生发育受到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其中刺猬蛋白(HH)和无翅型小鼠乳房肿瘤病毒整合位点家族(WNT)信号转导通路协调成骨细胞的分化、增殖和成熟。本文就HH调节颞下颌关节的发生发育,核心结合因子-A1通过HH调节软骨细胞的增殖和成熟... 骨发生发育受到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其中刺猬蛋白(HH)和无翅型小鼠乳房肿瘤病毒整合位点家族(WNT)信号转导通路协调成骨细胞的分化、增殖和成熟。本文就HH调节颞下颌关节的发生发育,核心结合因子-A1通过HH调节软骨细胞的增殖和成熟,HH调节梅克尔软骨分化,WNT信号转导通路在神经系统形成、成骨细胞分化增殖和全身骨骼发育中的作用,HH和WNT中的经典的β-连环蛋白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和增殖,抑制软骨细胞和调节细胞分化和增殖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猬蛋白 无翅型小鼠乳房肿瘤病毒整合位点家族 骨发育
下载PDF
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2
17
作者 钟燕雷 曾祥龙 +2 位作者 贾绮林 张万林 陈琳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83-485,共3页
目的 对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患病特点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门诊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期间诊治的10505例错殆畸形患者中,经CT检查选出上颌... 目的 对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患病特点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门诊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期间诊治的10505例错殆畸形患者中,经CT检查选出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患者215例(汉族),共有埋伏阻生尖牙248颗。统计上颌尖牙埋伏阻生在正畸患者中所占比例,X^2检验分别比较患者性别、唇腭侧阻生以及相应治疗情况的差异。结果 上颌尖牙埋伏阻生在正畸门诊患者中约占2.05%,女性:男性为1.8:1,唇侧:腭侧为2.1:1。“外科手术暴露+正畸牵引”的方式在治疗中占主导地位。“外科手术拔除”的治疗方式在腭侧埋伏阻生尖牙中的应用多于唇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本组患者上颌尖牙埋伏阻生以女性、唇侧多见,临床对唇腭侧尖牙埋伏阻生的治疗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牙 阻生 数据收集
原文传递
应用锥形束CT诊断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探讨 被引量:40
18
作者 傅开元 张万林 +2 位作者 柳登高 陈慧敏 马绪臣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17-420,共4页
目的探讨锥形束 CT(cone beam CT,CBCT)在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诊断中的应用前景。方法临床诊断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炎)、不可复(可复)性盘前移位伴骨关节病患者共48例(96侧关节)。48例同时拍摄经咽侧位 X 线平片和 CBCT,比较两种 X 线... 目的探讨锥形束 CT(cone beam CT,CBCT)在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诊断中的应用前景。方法临床诊断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炎)、不可复(可复)性盘前移位伴骨关节病患者共48例(96侧关节)。48例同时拍摄经咽侧位 X 线平片和 CBCT,比较两种 X 线检查方法的病变检出率、医师判断的重复性和一致性。结果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 X 线表现分为6型:髁突表面皮质骨模糊消失型(Ⅰ型)、表面缺损破坏型(Ⅱ型)、髁突磨平型(Ⅲ型)、骨质硬化型(Ⅳ型)、骨质增生型(Ⅴ型)、囊样变型(Ⅵ型)。CBCT 的检出率分别为65.63%、37.50%、27.08%、31.25%、28.13%、1.04%;经咽侧位 X 线平片的检出率分别为52.08%、19.79%、32.29%、23.96%、12.50%、2.08%。对每一型病变的程度和范围,同一医师两次判断或不同医师之间,对Ⅰ、Ⅱ型病变的评判,经咽侧位 X线平片和 CBCT 均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 值大于0.60。结论除Ⅲ型外,CBCT 对每一类型的病变均有很高的检出率,所显示的病变及其部位清晰、明确。CBCT 清晰的病变影像、明确的病变部位和显示多层面病变的优势,使其有望成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判定病变程度、预后以及药物治疗后效果的定量评价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骨关节病 锥形束CT
原文传递
健康青年人髁突松质骨结构锥形束CT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树铭 张祖燕 +2 位作者 李居朋 柳登高 马绪臣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57-360,共4页
目的探讨锥形束 CT 测量下颌骨髁突松质骨结构的可行性,了解下颌骨髁突松质骨结构的分布特点。方法用锥形束 CT 对40名健康青年志愿者(20~32岁)的80侧下颌骨,获取髁突冠状位正中层面图像,用自行设计的图像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 目的探讨锥形束 CT 测量下颌骨髁突松质骨结构的可行性,了解下颌骨髁突松质骨结构的分布特点。方法用锥形束 CT 对40名健康青年志愿者(20~32岁)的80侧下颌骨,获取髁突冠状位正中层面图像,用自行设计的图像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并分8区对松质骨结构参数进行分析,包括单位体积内的松质骨体积即骨小梁体积分数、测量范围内骨小梁的平均厚度即骨小梁厚度、单位毫米长度内骨小梁数目及骨小梁间的平均空间距离即小梁分离度。结果髁突上区与中、下区的所有松质骨结构参数值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上区骨小梁体积分数最高(52.2%),骨小梁数目最多(1.33 mm^(-1)),骨小梁厚度(393.48μm)和骨小梁分离度(361.59μm)最小;两侧髁突松质骨的结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骨髁突内部的松质骨结构分布不均,但两侧的分布对称;用锥形束 CT 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可以实现髁突松质骨结构的体内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髁状突 颞下颌关节 锥形束CT
原文传递
冠折年轻恒前牙活髓切断术后临床及X线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贾瑞芝 郑树国 张刚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53-556,共4页
目的观察冠折年轻恒前牙活髓切断术后的 X 线表现并进行测量,为行活髓切断术治疗的牙齿在牙根形成后是否需要及时改做根管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5例(31颗牙)曾行活髓切断术、牙根已形成的冠折年轻恒前牙的病例资料,并对其中的12... 目的观察冠折年轻恒前牙活髓切断术后的 X 线表现并进行测量,为行活髓切断术治疗的牙齿在牙根形成后是否需要及时改做根管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5例(31颗牙)曾行活髓切断术、牙根已形成的冠折年轻恒前牙的病例资料,并对其中的12例仅单侧上中切牙冠折病例(对侧上中切牙正常,无外伤史)和50名志愿者的100颗正常上中切牙分别进行了 X 线片的测量。结果活髓切断术后牙根继续发育,根长及根尖形态均与正常牙相似,但部分患牙根管可明显缩窄,甚至几乎根尖闭锁。测量结果显示正常双侧上中切牙距根尖为根长1/4、1/2、3/4处根管径的宽度[右上切牙分别为(0.67±0.14)mm,(1.05±0.19)mm,(1.78±0.34)mm,左上切牙分别为(0.66±0.12)mm,(1.04±0.17)mm,(1.76±0.3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活髓切断术后的冠折牙齿与其对侧正常中切牙相比距根尖为根长1/4、1/2、3/4处根管径的宽度明显缩窄[活髓切断中切牙分别为(0.70±0.23)mm,(1.16±0.24)mm,(1.96±0.34)mm,对侧正常中切牙分别为(0.99±0.17)mm,(1.51±0.25)mm,(2.24±0.3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髓切断术后的冠折牙齿其根管有缩窄、钙化趋势,当牙根形成时,尤其是需利用髓腔和根管固位进行修复者,不宜观察时间过长,最终应打通钙化桥进行根管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折断 牙髓切断术 X线胶片 年轻恒前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