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使用橡皮障对牙体牙髓科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刘思毅 刘婧寅 +1 位作者 刘木清 董艳梅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1期682-684,共3页
目的:调查患者在进行牙体牙髓治疗时使用橡皮障的接受度及不适感来源。方法:对202名在牙体牙髓治疗时使用橡皮障的14~78岁患者(男性85名,女性117名)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并分析患者对橡皮障的接受度以及牙位、方法、是否局麻等对橡皮... 目的:调查患者在进行牙体牙髓治疗时使用橡皮障的接受度及不适感来源。方法:对202名在牙体牙髓治疗时使用橡皮障的14~78岁患者(男性85名,女性117名)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并分析患者对橡皮障的接受度以及牙位、方法、是否局麻等对橡皮障使用舒适度的影响。结果:88.1%的患者愿意下次治疗时再次使用橡皮障;治疗上颌前牙的患者对橡皮障接受度较其他治疗部位高(97.1%)(P〈0.05);使用局麻的患者对橡皮障接受度高于未局麻者(P〈0.05);树脂直接粘结修复或根管治疗患者对橡皮障的接受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牙体牙髓治疗时患者对橡皮障术野隔离法的接受度高,牙位、是否局麻会影响患者对橡皮障的接受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皮障 患者 舒适度
下载PDF
侵袭性牙周炎龈沟液中有机酸与牙龈卟啉单胞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关系 被引量:10
2
作者 路瑞芳 冯琳 +2 位作者 高学军 孟焕新 冯向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分析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患者龈沟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齿垢密螺旋体对有机酸浓度的影响,初步探讨有机酸在AgP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共20例AgP患者和14例健康对照者纳入本研究,每位研究对象每象限选一个位点... 目的:分析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患者龈沟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齿垢密螺旋体对有机酸浓度的影响,初步探讨有机酸在AgP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共20例AgP患者和14例健康对照者纳入本研究,每位研究对象每象限选一个位点采集龈沟液,分离上清液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仪检测琥珀酸、乙酸、丙酸、丁酸和异戊酸,分离沉淀物采用PCR技术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和齿垢密螺旋体,并分析其电泳条带的灰度值作为该微生物的PCR产物量。结果:AgP组龈沟液中琥珀酸、乙酸、丙酸、丁酸和异戊酸的浓度,牙龈卟啉单胞菌、齿垢密螺旋体的检出率和PCR产物量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在牙龈卟啉单胞菌检出组中丁酸浓度显著高于未检出组[2.87(0.99,4.36)mmol/L vs.0.33(0.00,1.44)mmol/L,P<0.05],琥珀酸、乙酸、丙酸、丁酸和异戊酸浓度均与牙龈卟啉单胞菌产物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34,0.548,0.411,0.493,0.273,P<0.05)。齿垢密螺旋体检出组中有机酸浓度均高于未检出组,琥珀酸1.67(1.15,2.11)mmol/L vs.0.80(0.48,1.06)mmol/L,乙酸31.95(23.77,43.13)mmol/L vs.12.51(7.57,15.69)mmol/L,丙酸11.86(6.55,14.98)mmol/L vs.2.82(1.71,7.03)mmol/L,丁酸3.45(2.41,4.78)mmol/L vs.0.54(0.00,1.56)mmol/L,异戊酸2.23(1.05,3.85)mmol/L vs.0.62(0.00,2.33)mmol/L,琥珀酸、乙酸、丙酸和丁酸与齿垢密螺旋体产物量呈显著正相关(r值为0.443,0.702,0.625,0.557,P<0.05)。结论:AgP患者龈沟液中琥珀酸、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牙龈卟啉单胞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产物量,可以作为判断AgP发生与进展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类 挥发性 牙龈卟啉单胞菌 齿垢密螺旋体 龈沟液 侵袭性牙周炎
下载PDF
激活Notch信号通路可延迟人牙髓细胞的老化表现 被引量:10
3
作者 常思佳 邹晓英 +2 位作者 庄姮 岳林 高学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1,共7页
目的:建立Notch信号通路激活的人牙髓细胞模型,探讨激活Notch信号通路对人牙髓细胞老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牙髓细胞,从第4代开始实验,将牙髓细胞分为激活组和阴性对照组。激活组采用10 mg/L的Jagged1蛋白包被培养皿的方法激活Notc... 目的:建立Notch信号通路激活的人牙髓细胞模型,探讨激活Notch信号通路对人牙髓细胞老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牙髓细胞,从第4代开始实验,将牙髓细胞分为激活组和阴性对照组。激活组采用10 mg/L的Jagged1蛋白包被培养皿的方法激活Notch信号通路,阴性对照组的培养皿不做处理。以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第4代、第8代、第10代Notch信号通路下游基因Hes1的表达水平。分三个水平观察Notch信号通路激活后人牙髓细胞的变化:(1)细胞水平,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改变;(2)代谢酶水平,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及活性测定试剂盒检测ALP的表达和活性,用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方法检测阳性细胞百分率;(3)基因水平,用RT-qPCR检测老化相关基因p53和p16的表达。t检验比较激活组和阴性对照组各指标的差异。结果:采用Jagged1蛋白包被培养皿后,Notch信号通路下游基因Hes1表达增高,表明建立了Notch信号通路激活的人牙髓细胞模型。激活组牙髓细胞与阴性对照组牙髓细胞相比,较晚出现形态显现衰老的细胞,第8代、第10代细胞活力升高,ALP表达量升高;第10代ALP活性升高,β-半乳糖苷酶表达下降;各代p16基因表达水平均降低,第8代、第10代p53基因表达水平降低。结论:Jagged1蛋白可有效激活Notch信号通路,激活Notch信号通路后,人牙髓细胞在细胞水平、代谢酶水平、基因水平均表现出老化延迟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Notch 信号传导 细胞衰老 牙髓
下载PDF
DAPT对人牙髓细胞Notch信号通路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邹晓英 庄姮 +1 位作者 岳林 高学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4-279,共6页
目的:探讨γ-分泌酶抑制剂3,5-二氟苯乙酰-L-丙氨酰-S-苯基甘氨酸t-丁酯{N-[N-(3,5-difluorophena-cetyl-L-alanyl)]-S-phenylglycine t-butyl ester,DAPT}对人牙髓细胞Notch信号通路是否有抑制作用,及对牙髓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目的:探讨γ-分泌酶抑制剂3,5-二氟苯乙酰-L-丙氨酰-S-苯基甘氨酸t-丁酯{N-[N-(3,5-difluorophena-cetyl-L-alanyl)]-S-phenylglycine t-butyl ester,DAPT}对人牙髓细胞Notch信号通路是否有抑制作用,及对牙髓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上完整拔除的健康前磨牙或第三磨牙,采用酶消化法进行人牙髓细胞的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从第4代开始在正常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5μmol/L的γ-分泌酶抑制剂DAPT,选择第4、8、10代细胞为检测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和基因芯片检测Notc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测定细胞活性,绘制牙髓细胞增殖曲线,评价牙髓细胞的增殖状况。结果:加入DAPT后,实验组牙髓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下游基因Hes1、Hey1、NR4A2表达下降,同时,第8、10代牙髓细胞的增殖减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γ-分泌酶抑制剂DAPT能有效抑制体外培养人牙髓细胞的Notch信号通路,使人牙髓细胞增殖减慢,影响细胞的正常生命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髓 细胞 培养的 信号传导 细胞增殖
下载PDF
牙髓根尖周病根管治疗疗效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4
5
作者 张茗茗 郑迎东 梁宇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3-130,共8页
目的:初步建立牙髓根尖周病根管治疗后2年临床疗效预测模型。方法:基于根管治疗后2年疗效临床回顾性研究,以因牙髓根尖周病接受根管治疗及术后2年随访的360例患牙为研究样本,随机抽取约67%为训练样本(建立模型),其余为验证样本(模型外... 目的:初步建立牙髓根尖周病根管治疗后2年临床疗效预测模型。方法:基于根管治疗后2年疗效临床回顾性研究,以因牙髓根尖周病接受根管治疗及术后2年随访的360例患牙为研究样本,随机抽取约67%为训练样本(建立模型),其余为验证样本(模型外部验证)。以影像学评价结果为疗效标准,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以根尖周有/无病变、根尖周病变是/否缩小为因变量分别建立临床疗效预测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模型预测能力。结果:以根尖周有/无病变为因变量建立模型一,纳入术前根尖周有无病变、根管弯曲度、根管充填长度及密度建模,模型AUC为0.802(95%CI:0.744~0.859),验证样本检验外部效度结果为0.688。以根尖周病变是否缩小为因变量建立模型二,根管充填长度和密度参与建模,模型AUC为0.734(95%CI:0.612~0.856),外部验证结果为0.681。根管重度弯曲、根管治疗质量好的牙髓炎患牙接受根管治疗术后2年,通过模型一预测,根尖周无病变概率达90%,慢性根尖周炎患牙病变愈合概率为51%。应用模型二预测,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治疗后2年,根管充填质量好的病例出现病变缩小的概率为95%,而根管充填质量不佳者病变缩小的概率仅为39%。结论:术前根尖周状态、根管弯曲情况、根管治疗质量可用于预测根管治疗后2年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管疗法 放射摄影术 治疗结果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不同牙体修复材料与Ⅱ类洞龈壁适合性的显微CT观察 被引量:8
6
作者 聂杰 王晓燕 高学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7-320,共4页
目的:使用显微CT观察不同牙体修复材料用于Ⅱ类洞充填修复时材料与龈壁的适合性。方法:选择人离体前磨牙18颗,制备邻牙合面Ⅱ类洞,随机分为6组进行分层充填。使用6种材料作为龈壁层材料,包括4种注射式充填材料:Beautifil Flow Plus F00(... 目的:使用显微CT观察不同牙体修复材料用于Ⅱ类洞充填修复时材料与龈壁的适合性。方法:选择人离体前磨牙18颗,制备邻牙合面Ⅱ类洞,随机分为6组进行分层充填。使用6种材料作为龈壁层材料,包括4种注射式充填材料:Beautifil Flow Plus F00(F00)、Beautifil Flow F10(F10)、Filtek Z350 Flowable(Z350F)和FujiⅡLC CAPSULE(Fuji),以及2种膏体状填压式充填材料:BeautifilⅡ(BF)和Filtek Z350(Z350)。将充填修复后离体牙进行显微CT扫描和三维重建,分析龈壁层充填体-牙齿界面孔隙体积和分布。孔隙体积采用Jonckheere-Terpstra非参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龈壁层充填体-牙齿界面孔隙体积(mm3)由小到大依次为:Z350F(0.000 15)、F10(0.000 39)、F00(0.012)、Fuji(0.070)、Z350(0.16)和BF(0.20),Z350F/F10组与Fuji/Z350/B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孔隙分布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孔隙位于窝洞的点线角。结论:龈壁层充填体-牙齿界面孔隙主要位于窝洞点线角,高流动注射式充填材料可以有效减少界面孔隙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科材料 牙修复体 牙洞 龈壁层 X射线显微断层成像
下载PDF
两种镍钛系统根管预备后发生牙根微裂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陈晨 梁宇红 高学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9-133,共5页
目的:比较Hy Flex CM和Pro Taper Universal两种镍钛器械预备根管后,根尖区牙根微裂的发生率。方法:收集60颗完整的离体下颌切牙,使用自凝树脂和藻酸盐印模材料进行包埋,暴露根尖区3 mm。随机分成3组(n=20),对照组不进行根管预备,两个... 目的:比较Hy Flex CM和Pro Taper Universal两种镍钛器械预备根管后,根尖区牙根微裂的发生率。方法:收集60颗完整的离体下颌切牙,使用自凝树脂和藻酸盐印模材料进行包埋,暴露根尖区3 mm。随机分成3组(n=20),对照组不进行根管预备,两个实验组分别使用Hy Flex CM和Pro Taper Universal镍钛器械预备根管至#40/0.06。根管预备后,在距根尖孔1 mm、2 mm、3 mm处进行水平切盘,利用立体显微镜观察并记录牙根不同横截面牙根微裂的产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未观察到牙根裂的产生,Hy Flex CM实验组牙根微裂的发生率为5%(1/20),Pro Taper Universal实验组为85%(17/20),两实验组间牙根裂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Hy Flex CM镍钛系统进行根管预备产生根尖部牙根微裂的风险明显低于Pro Taper Univers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管制备 牙根微裂 体外研究
下载PDF
寡发酵链球菌在大鼠口腔内定植状态的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杰 宋磊 +1 位作者 段登辉 岳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6-319,共4页
目的:对寡发酵链球菌在大鼠口腔内高糖环境下的定植能力进行初步探索。方法:21天龄SPF-SD大鼠48只,24-27天喂以氨苄青霉素水溶液(内源性细菌抑制),28天时将大鼠分为4组,每组12只,高糖持续饲喂,28-30天连续3天接种菌液,组1(SM组)... 目的:对寡发酵链球菌在大鼠口腔内高糖环境下的定植能力进行初步探索。方法:21天龄SPF-SD大鼠48只,24-27天喂以氨苄青霉素水溶液(内源性细菌抑制),28天时将大鼠分为4组,每组12只,高糖持续饲喂,28-30天连续3天接种菌液,组1(SM组)接种变形链球菌菌液,组2(SO组)接种寡发酵链球菌菌液,组3(SO+SM混合接种组)接种变形链球菌和寡发酵链球菌混合菌液,组4为阴性对照组,不接种任何菌液。细菌接种次日和第10天,用无菌棉签擦取大鼠双侧下颌磨牙(6颗)牙合面、颊、舌面的菌斑,PBS系列稀释,SM组接种于MSB平皿和BHIS血平皿,SO组接种于MSAE平皿,SO+SM混合接种组接种于MSB平皿、MSAE平皿和BHIS血平皿,阴性对照组接种于MSB平皿和MSAE平皿。从MSB平皿筛选、计数变形链球菌,从MSAE平皿筛选寡发酵链球菌疑似菌落并16S r DNA测序鉴定寡发酵链球菌。结果:SO组接种寡发酵链球菌次日,寡发酵链球菌检出率为33.3%(4/12);SO+SM混合接种组接种次日寡发酵链球菌检出率为0,而变形链球菌检出率为100.00%,变形链球菌占总菌的比例为14.70%±4.53%;SM组在接种次日的变形链球菌检出率也为100.00%,其占总菌的比例为12.42%±4.27%,与SO+SM混合接种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O组接种寡发酵链球菌第10天,寡发酵链球菌检出率为0;SO+SM混合接种组接种第10天,寡发酵链球菌检出率亦为0,而变形链球菌检出率为100.00%,变形链球菌占总菌的比例为15.78%±5.10%;SM组在接种第10天的变形链球菌检出率也为100%,其占总菌的比例为17.08%±5.75%,与SO+SM混合接种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实验条件下,在大鼠口腔内高糖环境下,寡发酵链球菌在大鼠口腔内呈一过性显现,不能定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寡发酵链球菌 链球菌 变异 大鼠 Sprague-Dawley
下载PDF
自酸蚀粘接剂用于磨牙深龋治疗后牙髓反应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祖华 李广生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1-142,共2页
目的评价自酸蚀粘接剂SE Bond用于后牙深龋治疗后牙髓反应。方法将35例患者共58颗诊断为深龋的磨牙Ⅰ类洞患牙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使用自酸蚀粘接剂SE Bond和Ap-X树脂直接充填,对照组28例用Dycal护髓,GIC垫底后使用SE Bond和Ap-X树脂充... 目的评价自酸蚀粘接剂SE Bond用于后牙深龋治疗后牙髓反应。方法将35例患者共58颗诊断为深龋的磨牙Ⅰ类洞患牙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使用自酸蚀粘接剂SE Bond和Ap-X树脂直接充填,对照组28例用Dycal护髓,GIC垫底后使用SE Bond和Ap-X树脂充填。术后1周及6个月复查牙髓活力状态。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牙髓温度测试(冷测)及电活力测试均正常,两组间无差异。实验组的临床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自酸蚀牙本质粘接剂SE Bond用于深龋直接粘接修复,能够维持良好的牙髓活力状态,并缩短临床操作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酸蚀牙本质粘接剂 深龋 牙髓反应
下载PDF
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序列在生物活性玻璃对人牙髓细胞生物作用中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意 王赛楠 +1 位作者 崔彩云 董艳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26-330,共5页
目的: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G)对人牙髓细胞(human dental pulp cells,hDPCs)的增殖及矿化有积极的作用,本研究目的是研究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序列(Arg-Gly-Asp-Ser,RGDS)在BG对hDPCs的黏附、增殖及矿化作用中的... 目的: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G)对人牙髓细胞(human dental pulp cells,hDPCs)的增殖及矿化有积极的作用,本研究目的是研究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序列(Arg-Gly-Asp-Ser,RGDS)在BG对hDPCs的黏附、增殖及矿化作用中的影响。方法:用含不同质量浓度RGDS(12.5 mg/L、25.0 mg/L、50.0 mg/L、100.0 mg/L、200.0 mg/L)的BG浸提液培养hDPCs,对照组为不含RGDS的BG浸提液。采用细胞活性噻唑蓝(MTT)比色法于接种后4 h检测细胞黏附数量,于第1、3、5、7、9天测定细胞增殖,第14、28天对细胞进行茜素红染色检测矿化活性。结果:BG浸提液加RGDS组与单纯BG浸提液组相比,hDPCs黏附数目降低,呈RGDS浓度依赖性;BG浸提液加RGDS组的增殖活性早期低于单纯BG浸提液组,但后期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G浸提液能够促进hDPCs的矿化,加入RGDS组的矿化活性与单纯BG浸提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游离态RGDS不影响BG对hDPCs的增殖和矿化促进作用,但会与hDPCs结合进而影响hDPCs向培养皿底的黏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 生物活性玻璃 牙髓细胞
下载PDF
胶原静电纺纳米纤维膜对人牙髓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11
作者 张倩莉 袁重阳 +2 位作者 刘力 温世鹏 王晓燕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8-34,共7页
目的:比较人牙髓细胞(human dental pulp cells,h DPCs)在胶原静电纺纳米纤维膜(collagen nanofibrous matrix,Col_NFM)与直接沉积胶原膜(collagen flat film,Col_FF)上的黏附、增殖和分化情况,探究胶原纳米纤维支架对h DPCs生物学行为... 目的:比较人牙髓细胞(human dental pulp cells,h DPCs)在胶原静电纺纳米纤维膜(collagen nanofibrous matrix,Col_NFM)与直接沉积胶原膜(collagen flat film,Col_FF)上的黏附、增殖和分化情况,探究胶原纳米纤维支架对h DP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两种胶原膜的表面形貌,并比较其表面接触角和溶胀性能。将h DPCs分别接种于两种胶原膜表面共培养,SEM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LSM)观察h DPCs在支架表面的生长形态,并用CCK-8法测定h DPCs的增殖情况。在诱导14 d后,比较成牙本质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茜素红染色观察矿化结节的形成情况。结果:SEM图可见Col_NFM组纤维直径为(884±159) nm,纤维之间存在大量三维连通的孔隙结构,而Col_FF组表面平坦,未见孔隙结构。Col_NFM组瞬间表面接触角为85. 03°±4. 45°,溶胀度为3,Col_FF组瞬间表面接触角为98. 98°±5. 81°,溶胀度为1,Col_NFM组的亲水性和溶胀性能更佳。SEM和LSM结果显示,Col_NFM组h DPCs表现为不规则多角形,呈三维生长,Col_FF组细胞在二维平面上呈纺锤形生长。CCK-8结果显示,h DPCs在Col_NFM支架上增殖活性更高。在诱导14 d后,Col_NFM组成牙本质分化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较Col_FF组显著升高(P <0. 05),茜素红染色也更深。结论:Col_NFM具有纳米尺度的微观结构,并具备良好的亲水性和溶胀性能,相较于Col_FF,h DPCs在Col_NFM表面表现出更好的黏附、增殖和分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 静电纺丝 牙髓再生 纳米纤维 支架
下载PDF
生物活性玻璃和牙本质浸提蛋白对人牙髓细胞的作用
12
作者 信义 王赛楠 +1 位作者 崔彩云 董艳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1-336,共6页
目的:明确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G)和牙本质浸提蛋白(extracted dentin proteins,EDP)对人牙髓细胞增殖、成牙本质向分化、矿化的作用。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培养牙髓细胞,传代至第4代用于实验。分别用含BG-EDP浸提液、BG浸提液、... 目的:明确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G)和牙本质浸提蛋白(extracted dentin proteins,EDP)对人牙髓细胞增殖、成牙本质向分化、矿化的作用。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培养牙髓细胞,传代至第4代用于实验。分别用含BG-EDP浸提液、BG浸提液、EDP浸提液的达尔伯克必需基本培养基(Dulbecco’s minimum essential medium,DMEM)培养牙髓细胞,对照组为DMEM培养组;通过细胞活性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检测及real-time PCR检测细胞成牙本质向分化能力,茜素红钙化结节染色及氯化十六烷基吡啶半定量分析检测细胞矿化能力。结果:BG-EDP组3、7、9 d时(光密度值1.36±0.06、2.52±0.20、2.72±0.29)能够增强人牙髓细胞增殖活性,同BG组(光密度值1.20±0.26、2.33±0.26、2.50±0.30)、EDP组(光密度值1.13±0.15、2.10±0.13、2.38±0.22)和对照组(光密度值0.84±0.17、1.84±0.18、1.95±0.1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 d时,BG-EDP组ALP活性与EDP组、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化相关基因(DSPP、DMP-1)表达无明显升高。14 d时,BG-EDP组ALP活性升高(56.67±1.83),显著高于EDP组(41.98±9.71)及对照组(30.82±6.70),P<0.05,但同BG组(56.29±6.2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G-EDP组DSPP表达量明显升高(5.79±1.94),显著高于BG组(2.62±0.46)、EDP组(2.66±1.06)及对照组(1.84±0.76),P<0.05;BG-EDP组DMP-1表达升高(3.87±1.87),略高于BG组(1.89±0.90)、EDP组(2.38±1.04)和对照组(2.25±0.9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2周后,BG-EDP组形成较多矿化结节,氯化十六烷基吡啶半定量分析显示BG-EDP组钙化量最高(0.27±0.01)。结论:同单纯的BG及EDP相比,BG-EDP复合后具有更强的促进人牙髓细胞的增殖、成牙本质向分化、矿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玻璃 牙本质浸提蛋白 成牙本质向分化 牙再矿化
下载PDF
4674颗下颌前牙根管构型的锥形束CT分析 被引量:20
13
作者 赵莹 董颖韬 +4 位作者 王晓燕 王祖华 李刚 刘木青 傅开元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5-99,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 (cone beam CT,CBCT) 研究下颌前牙的根管构型,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进行CBCT检查的866名患者的影像资料,由牙髓专业医生和放射专业医生共同筛取未进... 目的:通过锥形束CT (cone beam CT,CBCT) 研究下颌前牙的根管构型,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进行CBCT检查的866名患者的影像资料,由牙髓专业医生和放射专业医生共同筛取未进行根管治疗和牙根发育完整的下颌前牙4 674颗.根据牙位和年龄分组,观察牙根、根管数目和根管构型,并进行分析.结果: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均为单根,0.7% (11/1 542)的尖牙为双根.中切牙、侧切牙与尖牙的双根管率分别为6.7% (105/1 566),17.4% (273/1 566)和3.0% (46/1 542).下颌前牙为双根管的患者中,双根管对称发生的比例为中切牙58.7% (37/63),侧切牙76.1% (108/142),尖牙29.6% (8/27).各年龄组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双根管率最高的分别为31~40岁年龄组(9.8%,28/287),31~40岁年龄组(21.5%,61/284),51岁(含51岁)以上年龄组(9.2%,19/207).下颌前牙双根管构型多为Type Ⅲ.结论:下颌侧切牙双根管率、双根管对称发生率最高,下颌前牙双根管构型以Type Ⅲ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切牙 牙髓腔 尖牙 下颌骨
下载PDF
体外评价新型根尖倒充填材料iRoot的生物学性能 被引量:21
14
作者 乔迪 董艳梅 高学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4-329,共6页
目的:体外评价新型根尖倒充填材料iRoot BP plus和iRoot FS的生物学性能。方法:(1)将牙根预备成长3 mm、根管直径1 mm的试样,分别于根管内填充iRoot BP plus、iRoot FS和三氧化矿物凝聚体(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MTA)。将制备好的... 目的:体外评价新型根尖倒充填材料iRoot BP plus和iRoot FS的生物学性能。方法:(1)将牙根预备成长3 mm、根管直径1 mm的试样,分别于根管内填充iRoot BP plus、iRoot FS和三氧化矿物凝聚体(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MTA)。将制备好的试样置于模拟体液(simulated body fluid,SBF)中,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暴露的材料表面矿物沉积情况,并通过X射线能谱对其表面形成的晶体进行元素分析,测定SBF的p H值随时间的变化。(2)将iRoot BP plus、iRoot FS和MTA制备成直径8 mm、高度2 mm的圆柱,制备DMEM浸提液,通过MTT实验观察材料对MG63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分析材料对ALP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在SBF中浸泡24 h时,iRoot BP plus、iRoot FS和MTA表面均已有矿物沉积,14 d后有大量矿物沉积,钙∶磷比值分别为1.43、1.39和1.51;(2)iRoot BP plus、iRoot FS和MTA均可使SBF的p H升高,3周时分别为8.09±0.07、7.91±0.06和8.11±0.06;(3)以体积比为1∶5和1∶10稀释的iRoot BP plus、iRoot FS和MTA浸提液对MG63细胞的增殖无明显促进或抑制作用;(4)iRoot BP plus、iRoot FS和MTA组对MG63细胞ALP基因的表达均具有促进作用,ALP染色各组未见明显差异。结论:iRoot在模拟体液中可诱导矿物质沉积,促进MG63细胞的分化和矿化,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促成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管充填材料 牙瓷料 体外研究 牙再矿化
下载PDF
温度循环对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粘接耐久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田福聪 王晓燕 高学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4-287,共4页
目的:用温度循环的方法评价老化对一步法和两步法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粘接耐久性的影响。方法:选择人离体磨牙42颗,制备浅层牙本质平面,随机分为6组,分别使用3种自酸蚀粘接剂:两步法粘接剂ClearfilSEbond(SE),一步法粘接剂Adp... 目的:用温度循环的方法评价老化对一步法和两步法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粘接耐久性的影响。方法:选择人离体磨牙42颗,制备浅层牙本质平面,随机分为6组,分别使用3种自酸蚀粘接剂:两步法粘接剂ClearfilSEbond(SE),一步法粘接剂AdperPrompt(AP)和G-bond(GB),用复合树脂形成树脂冠。沿长轴纵向切割成1.0mm×1.0mm的条状,在粘接后24h、温度循环(5℃~55℃)5000次后测试微拉伸粘接强度及进行硝酸铵银渗漏实验观察界面纳米渗漏情况。粘接强度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界面渗漏情况在扫描电镜背散射模式下进行观察。结果:3种粘接剂微拉伸粘接强度分别为:SE粘接即刻(40.60±5.76)MPa,温度循环后(45.80±2.97)MPa;AP粘接即刻(19.06±1.50)MPa,温度循环后(12.62±2.10)MPa;GB粘接即刻(17.75±1.10)MPa,温度循环后(6.24±0.42)MPa。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粘接剂种类与温度循环对粘接强度均有显著影响(P〈0.05),二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温度循环后,AP与GB强度显著下降(P〈0.05),SE略有升高。3种粘接剂相比,即刻及温度循环处理后SE粘接强度显著高于AP、GB组(P〈0.05)。纳米渗漏结果显示一步法自酸蚀粘接剂界面渗漏比两步法更为显著。结论:温度循环实验可导致自酸蚀粘接剂界面的变化,表现为界面形态与粘接强度的变化。一步法自酸蚀粘接剂耐久性弱于两步法自酸蚀粘接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本质粘接剂 酸蚀 温度 黏着性 材料试验
下载PDF
下颌前磨牙及磨牙根管构型的锥形束CT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景亚楠 叶欣 +2 位作者 柳登高 粱宇红 马绪臣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53-1056,共4页
目前,根管治疗术是对牙髓炎及根尖周炎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根管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医生能够准确定位患牙中所有根管,并进行彻底的清理、成形和三维充填[1]。对根管系统解剖知识的熟练掌握是提高根管治疗术的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基础。国内... 目前,根管治疗术是对牙髓炎及根尖周炎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根管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医生能够准确定位患牙中所有根管,并进行彻底的清理、成形和三维充填[1]。对根管系统解剖知识的熟练掌握是提高根管治疗术的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基础。国内外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 牙根 根管疗法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第一恒磨牙根尖孔解剖及其与初锉的关系 被引量:11
17
作者 韩怡 岳林 张杰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3-365,共3页
目的探讨上、下颌第一恒磨牙根尖孔的解剖及其与初锉尖端的适合性。方法上、下颌离体第一恒磨牙各30颗,冠方预展后确定初锉号数,立体显微镜下观察根尖孔的数目、根尖表面主根尖孔的位置和形态,测量主根尖孔和距根尖孔1mm、2mm、3mm处根... 目的探讨上、下颌第一恒磨牙根尖孔的解剖及其与初锉尖端的适合性。方法上、下颌离体第一恒磨牙各30颗,冠方预展后确定初锉号数,立体显微镜下观察根尖孔的数目、根尖表面主根尖孔的位置和形态,测量主根尖孔和距根尖孔1mm、2mm、3mm处根管横断面的最大径及最小径。结果78.1%的根管有一个根尖孔;主根尖孔54.8%位于根尖顶,呈椭圆形者占92.5%;主根尖孔和距根尖孔1mm处管径相当,距根尖孔1mm、2mm、3mm处根管的最大径和最小径依次递增;初锉尖端直径比距根尖孔1mm处根管最小径稍小,比最大径平均小三个锉号。结论以根尖狭窄部最小径确定的初锉为基线进行根管机械预备,根管壁的清创质量可能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尖孔 根尖狭窄 初锉 工作宽度
下载PDF
粪肠球菌在根管内定植模式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郭惠杰 岳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99-701,共3页
目的:建立体外粪肠球菌感染根管模型,观察根管内粪肠球菌的感染状态及其分布特征。方法:选择因正畸减数拔除的健康前磨牙10例,随机分为两组,将其中5例高压灭菌后分别浸泡于含有1.5 mL无菌脑心浸液(brain heart infusion,BHI)培养基和0.1... 目的:建立体外粪肠球菌感染根管模型,观察根管内粪肠球菌的感染状态及其分布特征。方法:选择因正畸减数拔除的健康前磨牙10例,随机分为两组,将其中5例高压灭菌后分别浸泡于含有1.5 mL无菌脑心浸液(brain heart infusion,BHI)培养基和0.1 mL麦氏比浊度为5的粪肠球菌菌液的Eppendorf管中,于CO2孵育箱中培养21 d建成体外粪肠球菌根管感染模型,其余5例则作为对照组。将所有样本沿牙长轴近远中向劈为两半,一半作组织学Brown&Brenn染色观察,另一半置扫描电镜下观察粪肠球菌在根管内的感染状态。结果:组织学结果显示,在所有研究组样本中,粪肠球菌均不同程度地侵入牙本质小管中,测微尺测量深度可达330~1 000μm。所有对照组样本的根管壁表面干净,牙本质小管排列有序,无细菌染色颗粒。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在所有研究组样本的根尖1/3段,粪肠球菌与无定形基质形成典型的生物膜结构,而在根管的冠1/3和中1/3段,粪肠球菌则成对或短链状排列在根管壁表面,呈现浮游状态。对照组的根管壁表面洁净,牙本质小管和管间牙本质结构清晰可见,未见细菌侵入。结论:粪肠球菌可单独定植于根管内,形成生物膜并侵入牙本质小管深部。此模型可用于体外评价各种机械预备和化学消毒药物对根管内感染的清除效果,从而为临床选择治疗操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球菌 牙髓腔 根尖周炎 牙模型
下载PDF
釉蛋白在大鼠牙胚釉质发育中的表达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吕平 高学军 +1 位作者 高岩 贾弘禔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观察釉蛋白(enamelin,En)在大鼠牙胚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探讨其可能的生物学功能。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出生后第1,3,7,10,14天SD大鼠第一磨牙牙胚中釉蛋白的表达特征。结果:大鼠出生后第1~14天釉蛋白在成釉... 目的:观察釉蛋白(enamelin,En)在大鼠牙胚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探讨其可能的生物学功能。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出生后第1,3,7,10,14天SD大鼠第一磨牙牙胚中釉蛋白的表达特征。结果:大鼠出生后第1~14天釉蛋白在成釉细胞中的表达随细胞的分化、基质分泌而变化。釉蛋白在出生后第1天的成釉器前成釉细胞中表达为阴性,但在沿牙尖斜面的进入分泌期成釉细胞中表达阳性;在出生后3天的分泌期成釉细胞胞浆中表达阳性,在刚分泌形成的釉牙本质界呈强阳性表达;在出生后第7天的分泌期成釉细胞胞浆中表达阳性,在未矿化完全的釉质基质中为强阳性表达,且釉蛋白随矿化的程度不同而表达强弱不同;在出生后第10天的大鼠牙胚中釉蛋白仅在成熟期成釉细胞中有较弱的阳性表达,在矿化变薄的剩余釉质基质中仍有阳性表达;在出生后第14天的大鼠牙胚中,釉蛋白表达阴性。结论:釉蛋白由成釉细胞分泌,最初分布于釉牙本质界,位于发育中的釉质全层,随釉质成熟而逐渐减少,至釉质完全形成后而表达停止,提示釉蛋白在釉质形成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釉质蛋白质类 牙胚 免疫组织化学 染色与标记
下载PDF
自酸蚀粘接剂复合树脂修复后牙Ⅰ类洞三年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5
20
作者 姬爱平 路文阁 +1 位作者 高学军 叶荣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57-359,共3页
目的评价自酸蚀粘接剂复合树脂修复后牙Ⅰ类洞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中深龋磨牙分为两组,实验组36例采用自酸蚀粘接剂+混合填料复合树脂修复,对照组34例使用全酸蚀牙本质粘接剂+可充压复合树脂修复。结果在复查的三年期限内,两组修复体... 目的评价自酸蚀粘接剂复合树脂修复后牙Ⅰ类洞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中深龋磨牙分为两组,实验组36例采用自酸蚀粘接剂+混合填料复合树脂修复,对照组34例使用全酸蚀牙本质粘接剂+可充压复合树脂修复。结果在复查的三年期限内,两组修复体在术后敏感性、修复体表面形态、边缘密合性及继发龋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色彩匹配性在术后一年和二年的统计学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用自酸蚀粘接剂和复合树脂修复后牙Ⅰ类洞可获得同样满意的临床效果,但混合填料复合树脂组色彩稳定性较可充压复合树脂组略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酸蚀粘接剂 全酸蚀牙本质粘接剂 混合填料复合树脂 可充压复合树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