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与中东国家的经贸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联 《国际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6-31,共6页
中国与中东国家的经贸合作近年来有较大发展。中东国家日益成为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该地区丰富的石油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基础。双方互利互惠的经贸关系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 中国 中东 经贸关系
下载PDF
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及其近期反恐怖政策 被引量:3
2
作者 朱锋 《和平与发展》 CSSCI 2001年第4期9-12,4,共5页
阿富汗战争是美国在新世纪之初发动的一场世界性的'反恐怖主义战争',目前来看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它标志着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已经迅速地转向全球范围内的反恐怖主义,而国际关系也将因这场战争而进入新一轮的调整阶段.
关键词 阿富汗战争 反恐怖主义 发动 国家安全战略 国际关系 范围 美国 短期 阶段 世界性
下载PDF
“核心概念的创造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2
3
作者 宋伟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5-177,共3页
2013年12月7日,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主办的“核心概念的创造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者围绕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学者所创造的核心概念,并比较这些概念与西方主流国... 2013年12月7日,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主办的“核心概念的创造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者围绕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学者所创造的核心概念,并比较这些概念与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核心概念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 研讨会综述 概念 国际政治研究 北京大学 中国学者 编辑部
原文传递
韩国对中韩历史的选择性叙述与中韩关系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扬帆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4-60,共17页
由于大多数人(无论中国人或韩国人)对"檀君"朝鲜、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三韩、高句丽、新罗、百济、高丽和李氏朝鲜之间的关系不清楚,由此导致韩国官方和学者在叙述历史上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导向性。要真正确立长期稳定的东... 由于大多数人(无论中国人或韩国人)对"檀君"朝鲜、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三韩、高句丽、新罗、百济、高丽和李氏朝鲜之间的关系不清楚,由此导致韩国官方和学者在叙述历史上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导向性。要真正确立长期稳定的东北亚的战略均势,必须在力量大致均衡的考量之背后,谨慎应对韩国对历史的选择性叙述问题。由于韩国在其民族认同问题上对历史的选择性叙述,导致中国认为其东亚历史文化的话语权地位受到冲击。而韩国方面自认为其行为与中国没有关系,这就使双方的观念冲突成为必然。中国既需要认识到韩国民族主义的来源实际上和自身的历史有直接的关系,也需要认识到自身已经卷入了韩国民族身份认同的历史进程。韩国历史叙述的选择性是隐藏在民族主义之后的深刻的民族心理问题。如果不从历史价值观上逐渐冰释双方的这些纠葛,政治家们忙于建立的东北亚战略均势则会因观念上的严重差异而动摇基础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韩关系 历史叙述 历史悲情主义 民族心理 身份 认同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正在塑造21世纪的国际政治 被引量:21
5
作者 张海滨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12,共8页
气候变化议题是我们理解当前和未来国际关系的一个关键性的切入点,因为气候变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塑造21世纪的国际政治:定义21世纪上半叶国际政治的内涵;正在重新绘制国际政治版图;严重威胁国际安全;对21世纪的地缘政治影响显著;应... 气候变化议题是我们理解当前和未来国际关系的一个关键性的切入点,因为气候变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塑造21世纪的国际政治:定义21世纪上半叶国际政治的内涵;正在重新绘制国际政治版图;严重威胁国际安全;对21世纪的地缘政治影响显著;应对气候变化将导致国际关系格局的重大调整;对21世纪全球治理模式提出严峻挑战;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受到强烈冲击。文章最后还对后哥本哈根时代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国际政治 哥本哈根会议 国际气候变化谈判
下载PDF
论日本与东盟的相互认知及双边关系的演进 被引量:10
6
作者 韦民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4-43,共20页
本文在回顾战后日本—东盟关系演进的基础上,描述了两者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时较为密切的全方位关系,到冷战结束以来平衡性与互动性更为突出的关系样式,分析了日本—东盟关系式样形成的内外原因,并对日本和东盟相互战略认知... 本文在回顾战后日本—东盟关系演进的基础上,描述了两者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时较为密切的全方位关系,到冷战结束以来平衡性与互动性更为突出的关系样式,分析了日本—东盟关系式样形成的内外原因,并对日本和东盟相互战略认知进行了探究。文章认为,在东亚国际格局变动的新时期里,日本—东盟关系将在前者以日美同盟为外交"基石"以及后者以"大国平衡战略"为标杆的基础上,日本将继续寻求美国与亚洲之间的政策平衡点,而东盟则在继续强化自身建设的同时,依然会将中、美、日为核心的世界大国和国际组织纳入并塑造为该地区的基本平衡力量。从东亚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看,随着中国的不断壮大,并奉行灵活进取的地区多边主义,中国与东盟的政治经济关系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日本与东盟国家颇为紧密的传统关系、尤其经济关系方面相应会面临三大效应的影响,将朝着平衡性、互动性、竞争性相对更为显著的发展方向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东盟关系 战略认知 双边关系 历史趋势
原文传递
国际结构与国际格局:核心概念的比较及启示 被引量:9
7
作者 宋伟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24,共16页
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对概念有一些要求,好的概念应该具有较强的可实证性、独立性、简约性和稳定性,从而有利于进行解释性的社会科学研究。肯尼思·沃尔兹所提出的国际结构概念符合方法论的要求,简明而具有解释力。中国学者所创造的国... 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对概念有一些要求,好的概念应该具有较强的可实证性、独立性、简约性和稳定性,从而有利于进行解释性的社会科学研究。肯尼思·沃尔兹所提出的国际结构概念符合方法论的要求,简明而具有解释力。中国学者所创造的国际格局概念内涵比较混杂,可分为四个方面:等同于国际结构概念,基本等同于国际结构概念,涵盖能力分配和战略关系,以及更偏重于国际秩序的含义等。国际格局概念由于混杂了一些不必要的要素——主要是将国家集团、非国家行为体及战略关系纳入进去,导致概念复杂化、解释力不强。对目前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来说,可以吸纳和接受国际结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政治理论 国际结构 国际格局 核心概念
原文传递
自由国际主义的兴衰与美国大战略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栋 尹承志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7-112,共26页
自由国际主义是从二战至冷战结束期间指导美国大战略的重要思想。冷战结束之后,作为美国大战略的自由国际主义是否趋于衰落?本文首先对近年来美国战略学界有关冷战后自由国际主义在美国大战略中的兴衰这一问题的讨论进行评析,并以小布... 自由国际主义是从二战至冷战结束期间指导美国大战略的重要思想。冷战结束之后,作为美国大战略的自由国际主义是否趋于衰落?本文首先对近年来美国战略学界有关冷战后自由国际主义在美国大战略中的兴衰这一问题的讨论进行评析,并以小布什政府时期的美国对外援助政策为案例展开具体分析。自由国际主义大战略提供的目标是恒定的,但随着美国相对实力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其具体的政策路径则在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之间摇摆。小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政策可被视为自由国际主义的变体,其偏离更多地体现在路径的选择而不是目标上。奥巴马政府的对外政策则呈现出向多边主义也即自由国际主义传统政策路径回归的趋势。而这种回归会否助长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的回潮,尚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国际主义 美国大战略 美国外交 对外援助 孤立主义
原文传递
自由主义的国际规范对中国是否有利? 被引量:7
9
作者 宋伟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4-103,7,共20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建立在自由主义的国际规范基础之上,国际秩序的原则理念和决策程序总体上体现了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和精神。自由主义的国际规范主张建立开放性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非零和性。在这样的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建立在自由主义的国际规范基础之上,国际秩序的原则理念和决策程序总体上体现了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和精神。自由主义的国际规范主张建立开放性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非零和性。在这样的秩序中,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都可以成为体系的受益者。中国的意识形态与西方不同,更需要一种开放的国际秩序。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在国际经济秩序还是国际政治秩序中,总的来说,作为新兴大国的中国处于一个较为有利的位置。中国应积极地利用现存国际秩序推动国内的改革与发展,继续融入现存的国际秩序而不是挑战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政治理论 自由主义 国际规范 理性主义
原文传递
论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与中美关系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栋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5-107,5,共23页
1962年10月爆发的中印边境冲突是冷战期间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中印、中苏和中美关系的走向,以及冷战进程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使得美国开始重估中国的战略意图与能力,加上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中国的强硬反应,使得美... 1962年10月爆发的中印边境冲突是冷战期间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中印、中苏和中美关系的走向,以及冷战进程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使得美国开始重估中国的战略意图与能力,加上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中国的强硬反应,使得美国对华威胁认知大大升高。肯尼迪政府一改初期试图调整对华政策的尝试,转而强化对华遏制政策,并将扶植印度制衡中国作为强化其对华遏制战略的重要一环。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也成为加剧中苏分裂的重要事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边境冲突 中印关系 中苏关系 中美关系 冷战
原文传递
全球货币流动性泛滥与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 被引量:2
11
作者 丁斗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1-155,共15页
近年全球金融危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周期性金融危机的延伸,其结构性原因是全球货币流动性的过剩和泛滥。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性缺陷,是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制度原因;浮动汇率制下的全球经济失衡,是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基... 近年全球金融危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周期性金融危机的延伸,其结构性原因是全球货币流动性的过剩和泛滥。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性缺陷,是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制度原因;浮动汇率制下的全球经济失衡,是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基本机制。21世纪以来,发达经济体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制度的过度创新,大大促进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球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可能不是通货膨胀,而是资产市场的价格泡沫,但资产泡沫是不可持续的,必然会出现流动性黑洞和资产价格泡沫的崩溃,导致经济衰退。中国可根据全球流动性过剩与国际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防范未来的国际金融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经济 金融危机 货币流动性
原文传递
浅析美国对台政策演变及其基本特点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栋 贾子方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47,7-8,共21页
美国对两岸问题的态度与政策是大陆对台政策面临的重要国际制约性因素。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及《与台湾关系法》构成了美国对台政策的四大支柱,在此基础上,美国以"战略模糊"为指导思想,通过"一个中国政策"在两岸之间进... 美国对两岸问题的态度与政策是大陆对台政策面临的重要国际制约性因素。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及《与台湾关系法》构成了美国对台政策的四大支柱,在此基础上,美国以"战略模糊"为指导思想,通过"一个中国政策"在两岸之间进行"对冲/两面下注",试图维持现状,稳定海峡局势。通过对"和平解决"的强调,美国将台海问题的战略关注点放在"过程"而不是"结果"上。在两岸政策上,对于现状和稳定的追求仍是美国对台战略的核心目标,两岸和平发展的态势符合美国的总体战略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与国别政治 美国对台政策 台湾问题 对冲/两面 下注 和平解决
原文传递
基地的“进化”:重新审视当代恐怖主义威胁 被引量:47
13
作者 钱雪梅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3-135,共23页
最近十几年来,基地是国际恐怖主义的首要代表。基于对基地组织体系和意识形态的研究可以发现,基地在不断演化中,其走上激进、极端和暴力恐怖主义道路是一个政治过程。政治对抗是关键。基地意识形态既服务于政治对抗,也谋求建立哈里发,... 最近十几年来,基地是国际恐怖主义的首要代表。基于对基地组织体系和意识形态的研究可以发现,基地在不断演化中,其走上激进、极端和暴力恐怖主义道路是一个政治过程。政治对抗是关键。基地意识形态既服务于政治对抗,也谋求建立哈里发,以圣战主义为核心道路。伊斯兰国(ISIS)是基地哈里发观念的一种实践。随着基地的演化和变异,特别是"独狼"、本土恐怖分子、ISIS等新形态的出现,需要超越"恐怖组织"、"非传统安全"、"非对称对抗"等观念化模式,重新审视当代恐怖主义威胁。基地恐怖主义使近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和国际政治秩序面临重大理论挑战,但它伤害最深和最直接的是伊斯兰和穆斯林世界,特别是它正在代言和书写伊斯兰的努力,格外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地 恐怖主义 意识形态 伊斯兰 圣战
原文传递
日本的动漫外交--从文化商品到战略资源 被引量:22
14
作者 归泳涛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7-140,共14页
进入21世纪,动漫不仅成为日本产业振兴政策的重点领域,而且成为日本政府推行大众文化外交的重要工具。促成这一政策动向的除了日本动漫本身的魅力外,还有近年来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文化外交、公共外交等在国际关系中的兴起,以及日本在... 进入21世纪,动漫不仅成为日本产业振兴政策的重点领域,而且成为日本政府推行大众文化外交的重要工具。促成这一政策动向的除了日本动漫本身的魅力外,还有近年来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文化外交、公共外交等在国际关系中的兴起,以及日本在国家形象方面遇到的具体问题。当前,日本外务省正以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动漫等大众文化外交的战略规划和统筹。同时,日本国内也存在对动漫外交的批评,认为动漫的"国策化"贬低了文化的社会功能,容易助长狭隘的民族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酷日本 动漫外交 日本外交 文化外交
原文传递
应对气候变化:中日合作与中美合作比较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张海滨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8-48,共11页
中、美、日三国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努力中的三个关键性角色。作者对中美间双边合作与中日间双边合作进行了比较研究,试图回答这样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中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落后于中日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在能源与环境领域,美国和日本对华... 中、美、日三国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努力中的三个关键性角色。作者对中美间双边合作与中日间双边合作进行了比较研究,试图回答这样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中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落后于中日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在能源与环境领域,美国和日本对华政策出现了四个方面的差异:第一,日美两国的国际环境战略不同,日本比美国更愿意充当世界环境领袖,更重视国际环境战略,更重视借环境合作扩大其国际环保产业市场。第二,日美两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与中国形成的共识度不同,中日之间的共识多于中美之间的共识。第三,日美两国在对华能源与环境政策中的意识形态色彩不同,美国的意识形态要重于日本。第四,在对华能源和环保政策的影响中,日美两国影响中国决策的方式不同。美国直截了当、主导性强,日本则主要是配合中国的政策,协调性强。就如何进一步推动中美和中日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作者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合作、强化政治合作意愿和落实双边协议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对气候变化 中日合作 中关合作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试论美国对亚太区域合作的战略目标和政策限度 被引量:23
16
作者 宋伟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21,共17页
本文认为,亚太区域合作是美国用来阻止东亚地区只包含东亚的一体化进程获得优势的战略。这一战略是相当成功的,不仅保证了美国从东亚不断发展的经济进程中受益,充当着政治和安全事务的主导者,还削弱了地区内的东亚认同,使跨地区的进程... 本文认为,亚太区域合作是美国用来阻止东亚地区只包含东亚的一体化进程获得优势的战略。这一战略是相当成功的,不仅保证了美国从东亚不断发展的经济进程中受益,充当着政治和安全事务的主导者,还削弱了地区内的东亚认同,使跨地区的进程压倒了地区内的一体化进程。但是,美国的亚太区域合作政策具有自身的限度,那就是保持跨区域机制的松散、开放性,而不是积极推动一个紧密的亚太共同体形成。这是由其全球秩序利益、结构性制约和紧密共同体方式利大于弊等因素所决定的。因此,美国对于亚太区域合作的参与会是积极的、但同时也是有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太区域合作 战略目标 政策限度
原文传递
规模、体系与小国脆弱性 被引量:21
17
作者 韦民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5-87,2,共23页
规模、体系是探索小国脆弱性演进的基本理论途径。规模小是小国的共同特征,也是小国脆弱性的根源。然而,小国脆弱性及其衍生的依赖性和边缘性并非固定不变,国际体系与全球语境对脆弱性的程度、内涵及其政治经济意义具有建构性影响。规... 规模、体系是探索小国脆弱性演进的基本理论途径。规模小是小国的共同特征,也是小国脆弱性的根源。然而,小国脆弱性及其衍生的依赖性和边缘性并非固定不变,国际体系与全球语境对脆弱性的程度、内涵及其政治经济意义具有建构性影响。规模的政治意义往往取决于国际政治体系的性质,规模的经济意义则取决于国际经济机制安排。在当今国际关系语境下,小国脆弱性因体系性质的变化而得到缓解、因全球化的演进而迎来重大转机。但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小国脆弱性的根除,"小"仍具显著的政治经济意义。简单来看,规模的意义塑造着国家特性,"小"与体系的变迁共同建构着小国脆弱性的性质与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理论 小国 脆弱性 规模体系
原文传递
论民族主义与分裂主义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联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38,共10页
民族主义的基础来自政治民族的支撑,政治民族又是建立在众多文化民族共同拥戴的基础之上;而分裂主义的基础来源于族群民族主义的泛滥,其理论和现实动力均有赖文化民族的支持。文化民族使得分裂主义者和分裂主义运动找到了民族主义的理... 民族主义的基础来自政治民族的支撑,政治民族又是建立在众多文化民族共同拥戴的基础之上;而分裂主义的基础来源于族群民族主义的泛滥,其理论和现实动力均有赖文化民族的支持。文化民族使得分裂主义者和分裂主义运动找到了民族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依靠。经由政治组织的操弄,以及外部势力的干预,文化民族往往成为政治民族形成、政治身份认同的主要基础,也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民族冲突频发、分裂主义甚嚣尘上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政治理论 分裂主义 民族主义 文化民族 政治民族
原文传递
涌动的东亚——明清易代时期东亚政治行为体的身份认同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扬帆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6-150,共25页
19世纪后半期,看似由西方冲击导致的中国朝贡体制的瓦解其实有其内在动因。从身份认同的角度而言,因为明清易代的冲击,东亚主要政治行为体无论是对自身还是相互的认识,均经历了一个迷失和重新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传统朝贡体制的稳固... 19世纪后半期,看似由西方冲击导致的中国朝贡体制的瓦解其实有其内在动因。从身份认同的角度而言,因为明清易代的冲击,东亚主要政治行为体无论是对自身还是相互的认识,均经历了一个迷失和重新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传统朝贡体制的稳固产生了消解作用,而且这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与欧洲(西方)无关。17世纪东亚国际关系的波动其压力来自中国本土的政治权力变迁。尽管最终清朝取得正统地位,恢复了传统东亚朝贡体系,但它只是掩盖了以后继续会导致东亚巨变的内在动因:日本和朝鲜自此已经不再真正尊崇这个体系,而被迫皈依清朝的晚明遗民也将反清复明作为一个隐性的政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与国别政治 东亚国际关系 身份认同 明清易代 “冲击-反应”模式
原文传递
小国概念:争论与选择 被引量:14
20
作者 韦民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9-83,6-7,共25页
一个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小国概念是推动小国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前提条件。将当今国际体系中的小国界定为人口规模低于1000万的主权国家较为合理。在众多界定方式中,物质取向的单一指标界定方法具有理论可行性和操作可能性。具体而言,人... 一个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小国概念是推动小国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前提条件。将当今国际体系中的小国界定为人口规模低于1000万的主权国家较为合理。在众多界定方式中,物质取向的单一指标界定方法具有理论可行性和操作可能性。具体而言,人口规模是小国界定的相对可靠指标,因为人口规模与物质规模、能力规模和体系规模存在显著相关性,也是说明与解释国家行为的关键变量。与此同时,1000万这个分界线可以更好地反映小国群体的总体物质规模。小国界定是一个客观描述过程,又是一个主观认知过程,更是一个社会建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政治理论 小国 概念 争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