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血管胚胎发生发育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张鸿祺 凌锋 +6 位作者 李萌 支兴龙 缪中荣 宋庆斌 夏家骝 陈莉 田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03-407,共5页
目的 :观察人胚胎脊髓血管的发生发育过程 ;分析胚胎脊髓血管的结构特征以及与成人脊髓血管结构的关系。方法 :采用胎龄 30d~ 2 8周的胚胎及胎儿、新生儿和成人尸体标本 ,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 :对脊髓血管胚胎各期的发育特征进行了描... 目的 :观察人胚胎脊髓血管的发生发育过程 ;分析胚胎脊髓血管的结构特征以及与成人脊髓血管结构的关系。方法 :采用胎龄 30d~ 2 8周的胚胎及胎儿、新生儿和成人尸体标本 ,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 :对脊髓血管胚胎各期的发育特征进行了描述。神经管未闭合时 ,周围的间充质内已出现了毛细血管网 ,逐渐向基板和翼板集中 ,并沿神经根走行 ,进出椎管 ,每一节段均有两对 ,左右对称。表面的毛细血管垂直向脊髓内发出分支 ,部分分化成各级动、静脉 ,并在髓内发出分支 ,构成毛细血管网。原基板外周的毛细血管网随脊髓的生长 ,形成了脊髓前动脉纵轴。颈髓前动脉多保持双干结构。脊髓后动脉为双干 ,在外侧方。胎龄 3个月以上的胎儿脊髓血管已与成人大致相仿。结论 :脊髓前动脉在胎龄 8周时 ,胸腰段就已经融合为一条。颈髓的脊髓前动脉多为双干 ,有相互靠近的趋势。胎龄 3个月以上的胎儿脊髓表面血管形态已经与成人大致相仿。脊髓血管是神经管周围间充质中的毛细血管网随着脊髓的生长 ,通过相互融合和不均衡退化等机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血管 胚胎 解剖学
下载PDF
“反转实习课”教学模式在组织胚胎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及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魏潇凡 战军 +2 位作者 张栩胤 吴俊 张宏权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2期195-197,共3页
目的为了对组织胚胎学实习教学进行改进,开展"反转实习课"教学模式研究并对其进行评估。方法对2015级临床及基础医学专业五个班级共140位学生进行教学改革,其中临床5班和基础2班采取"反转实习课"教学模式,另三个班... 目的为了对组织胚胎学实习教学进行改进,开展"反转实习课"教学模式研究并对其进行评估。方法对2015级临床及基础医学专业五个班级共140位学生进行教学改革,其中临床5班和基础2班采取"反转实习课"教学模式,另三个班级为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方式。应用学生主讲、教师补充、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进行组织胚胎学实习教学;应用考试成绩统计对比及问卷调查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反转实习课"组的理论及实习成绩均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总成绩高分比例大于传统教学组。问卷调查显示,93%参加"反转实习课"的同学表示喜爱这种教学模式,68%未参加"反转实习课"的同学表示接受并希望组胚实习课实行该改革。结论"反转实习课"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实习课 组织学与胚胎学 教学方法
下载PDF
多媒体课件在脉管系解剖学教学中的运用
3
作者 张卫光 夏家骝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2年第4期371-371,共1页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 脉管系 解剖学 教学
下载PDF
人体胚胎学的若干理论问题及对生殖医学的展望
4
作者 刘斌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03年第3期134-136,共3页
关键词 人体胚胎学 理论问题 生殖医学 展望 受精机理 基因调控
下载PDF
直肠系膜临床解剖学的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李文睿 周乐群 张卫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51-1056,共6页
背景:目前,对于直肠系膜的边界,及其周围的筋膜、盆腔间隙、神经走行和淋巴结分布尚有争论,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相关的解剖学研究有新的进展。目的:综述前人的研究,以描述直肠系膜相关的解剖学进展,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以"r... 背景:目前,对于直肠系膜的边界,及其周围的筋膜、盆腔间隙、神经走行和淋巴结分布尚有争论,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相关的解剖学研究有新的进展。目的:综述前人的研究,以描述直肠系膜相关的解剖学进展,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以"rectum;mesentery;fascia;space;nerve;lymph node,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clinical anatomy"为关键词,检索PubM ed数据库中关于直肠系膜及其周围的筋膜、盆腔间隙、淋巴结分布及神经走行的研究,以筋膜及淋巴结分布为主。结果与结论:对于系膜、筋膜、神经和淋巴结的研究常通过新鲜或者冷冻的标本,采用传统盆部与会阴部解剖的方法进行。目前常采用CAAD(Computer-assisted anatomical dissection)技术将免疫染色和电脑成像结合起来。三维模型能很好地体现不同解剖结构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神经走行空间位置。直肠系膜前方是Denonvilliers筋膜,后方是直肠骶骨筋膜。直肠系膜盆内脏神经由骶神经前根发出,穿过骶前筋膜,骶前间隙进入神经筋膜层,根据腹膜分为上、下两部分。直肠系膜内的淋巴结后部及近腹膜反折部较多。关于直肠系膜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仍有许多争议,明确这些问题可为临床实践工作提供客观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 筋膜 内脏神经 淋巴结 解剖学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直肠系膜 间隙 神经
下载PDF
SD大鼠腰骶部脊神经前根显微外科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黄红拾 王文婷 +4 位作者 周谋望 陈亚平 杨磊 陈庆山 周长满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0-92,共3页
目的:为实验性高选择性腰骶神经前根小束切断术治疗圆锥上损伤的痉挛性膀胱提供可靠的神经根分束的形态学依据。方法:对6只雄性SD大鼠L1-S4节段的脊神经前根自然分束进行形态学观察和显微测量。结果:粗细不一的神经小束从脊髓发出,几个... 目的:为实验性高选择性腰骶神经前根小束切断术治疗圆锥上损伤的痉挛性膀胱提供可靠的神经根分束的形态学依据。方法:对6只雄性SD大鼠L1-S4节段的脊神经前根自然分束进行形态学观察和显微测量。结果:粗细不一的神经小束从脊髓发出,几个神经小束形成一个神经亚束。2~6个神经亚束构成一个神经束,或由神经小束直接形成神经束。腰骶部脊神经前根一般含有1股神经束,3~13支神经小束。L5~S2节段前根的小束数目在5支以上。每一前根内有一支神经小束较粗大,直径0.1~0.2mm左右,其余较细小,最小可至0.01mm左右,粗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实验性高选择性腰骶部前根神经小束切断术的分束可达到神经小束水平,以7~8支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脊神经前根 神经束 形态学 痉挛性膀胱
原文传递
成鼠自体鼻腔嗅粘膜组织和嗅粘膜成鞘细胞系修复脊髓锥体束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周长满 鄂玲玲 +3 位作者 徐中涛 杨磊 王珂 于恩华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2-342,共1页
关键词 脊髓锥体束损伤 自体鼻腔嗅粘膜组织 嗅粘膜成鞘细胞系 成鼠
原文传递
眼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朱友余 庞刚 +3 位作者 石献忠 胡玉婷 孟庆玲 韩卉 《解剖与临床》 2005年第3期189-191,共3页
目的:研究眼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为影像诊断、介入治疗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观测30例(60侧)成人颅底湿性标本的眼动脉及其分支的形态、大小及毗邻关系。结果:①眼动脉分别起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 目的:研究眼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为影像诊断、介入治疗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观测30例(60侧)成人颅底湿性标本的眼动脉及其分支的形态、大小及毗邻关系。结果:①眼动脉分别起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起始部的前上壁(占93.34%)、海绵窦段前部(占3.33%)或脑膜中动脉(占3.33%),起始处外径为(1.46±0.40)mm。②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行于视神经下方、管底硬脑膜鞘内,在视神经管颅口处62.50%位于视神经内下方,在视神经管眶口处85.72%位于视神经外下方。③眼动脉眶内段分为3段,并形成2个弯曲。④视网膜中央动脉起始位置不恒定,起始处外径为(0.57±0.12)mm。结论:熟悉眼动脉的行径及其主要分支的正常解剖及变异,有利于眶尖区疾病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时避免损伤眼动脉及其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动脉 显微解剖
下载PDF
视神经管内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沙素红 韩卉 石献忠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3年第4期13-14,共2页
目的 为视神经减压术和进一步探索视神经间接损伤的病理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 18例 (3 6侧 )成人颅底湿标本视神经管进行了解剖观测 ,测量了管内段视神经的口径、视神经硬膜鞘各壁的厚度、眼动脉与视神经的位置... 目的 为视神经减压术和进一步探索视神经间接损伤的病理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 18例 (3 6侧 )成人颅底湿标本视神经管进行了解剖观测 ,测量了管内段视神经的口径、视神经硬膜鞘各壁的厚度、眼动脉与视神经的位置关系以及眼动脉与视神经管下壁的关系。结果 ①从视神经管颅口到眶口硬膜鞘的各壁逐渐增厚 ;②在视神经管颅口处 ,61 2 %眼动脉位于视神经的内下方 ,到了眶口处 ,81 9%眼动脉绕到视神经的外下方 ;③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行走于视神经硬膜鞘下壁内。所得数据用SPSS10 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论 视神经间接损伤后 ,硬膜鞘在眶口处对视神经的束缚作用最强。由于管内段视神经被牢固地定于视神经管内 ,在外力作用下 ,管内段视神经能承受位移的潜力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 显微解剖学 形态学 硬摸鞘 眼动脉
下载PDF
胰管铸型标本的临床解剖学特征
10
作者 王建伟 许静涌 +1 位作者 韦军民 张卫光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33-636,共4页
目的观察人体胰腺胰管和胰腺小叶的分布和结构特点,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解剖3例人体胰腺标本,2例为死亡新鲜人体标本,胰腺整体取材,UW器官保存液即刻灌注,低压冲洗胰管,选择主胰管进行ABS溶液灌注,制作胰管铸型,观察分析胰管的分... 目的观察人体胰腺胰管和胰腺小叶的分布和结构特点,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解剖3例人体胰腺标本,2例为死亡新鲜人体标本,胰腺整体取材,UW器官保存液即刻灌注,低压冲洗胰管,选择主胰管进行ABS溶液灌注,制作胰管铸型,观察分析胰管的分支分布情况;1例为固定标本,观察其表面和内部结构,并取材石蜡切片行HE染色,观察小叶结构和叶内导管分布情况。结果大体标本显示胰腺由大小不一的小叶结构组成,小叶间为薄层结缔组织,其内有血管和导管分布。胰腺导管铸型结构完整,可清晰显示主导管和叶间导管各级分支。胰腺叶间导管直径变化范围较大,最终以一主干汇入主导管,各主干之间分布相对独立,其远端胰管形成小叶样结构,小叶大小不一,小叶间无交通。HE染色显示胰腺小叶为结缔组织包绕,结缔组织内可见血管和导管结构;胰腺小叶内部也可观察到叶内导管结构。结论人体胰管铸型标本可以清晰显示胰管的分支分布情况,胰管的形态学和小叶结构特点的研究对于理解临床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管 铸型标本 胰腺切除 功能保留 胰瘘 临床解剖学
原文传递
医疗专业学生的局部解剖学教学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雷季良 《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2年第4期369-371,共3页
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为我国医疗教育事业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各级医务人员将是我们医学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临床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设相关等级的医疗基础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其中包括对于临床手术科室、医学影... 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为我国医疗教育事业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各级医务人员将是我们医学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临床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设相关等级的医疗基础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其中包括对于临床手术科室、医学影像学科室开设的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强的人体局部解剖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专业学生 局部解剖学 教学 实践 思考
下载PDF
microCT下钩骨骨内微小动脉三维构筑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鼎予 李旭 +5 位作者 沈重成 谷培良 裴玉茹 曾钢 冷慧杰 张卫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5-248,共4页
目的:获得钩骨内微小动脉三维构筑模型,为钩骨骨折后血供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将红色氧化铅研磨至40μm以下,按铅丹和松节油1 g∶1.5 m L、1 g∶1 m L和1 g∶0.5 m L比例混匀制成铅造影剂。3个新鲜上肢肱动脉插管,灌注铅造影剂。... 目的:获得钩骨内微小动脉三维构筑模型,为钩骨骨折后血供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将红色氧化铅研磨至40μm以下,按铅丹和松节油1 g∶1.5 m L、1 g∶1 m L和1 g∶0.5 m L比例混匀制成铅造影剂。3个新鲜上肢肱动脉插管,灌注铅造影剂。钩骨取材,使用micro CT扫描钩骨,扫描设置为Binning 1,系统分辨率为highmed,重建设置为Down sample factor 2,图像最终分辨率为27.30μm。最终获得钩骨周围与钩骨内血管在各个切面的图像,重建形成钩骨内微动脉分支分布的三维构筑。结果:钩骨表面血管分布密集,主要分布在钩骨周围的韧带和肌腱内。钩骨表面主要有4大血管分布区域,分别位于钩骨体掌侧平台、钩骨背侧、钩骨尺侧和钩骨钩顶端。钩骨钩接受了来自钩骨钩顶端、钩骨体掌侧平台和钩骨尺侧动脉网的骨内分支,钩骨体接收了钩骨掌侧平台、钩骨背侧和钩骨尺侧的动脉骨内分支,并且骨内动脉相互吻合。结论:钩骨体和钩骨钩的骨内微小动脉各自存在多个来源并有丰富的吻合,出现缺血性钩骨坏死的概率较小,钩骨钩骨折后骨折不愈可能是由于对线不良等其他原因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骨 骨内血管 MICROCT
下载PDF
人羊猪肾锥体的比较解剖学
13
作者 阿不来丁·赛买提 王锦绣 +3 位作者 王鼎予 王建伟 刘胜勇 张卫光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1-333,共3页
目的通过肾锥体标本的制作,对人、羊和猪的肾锥体大小、数量及形态结构特征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方法自肾动脉灌注7%甲醛固定人、羊和猪的肾标本,采用解剖剥制技术,自肾的皮质向深方逐层剥离暴露出肾锥体,测量肾锥体的大小、数量及观察... 目的通过肾锥体标本的制作,对人、羊和猪的肾锥体大小、数量及形态结构特征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方法自肾动脉灌注7%甲醛固定人、羊和猪的肾标本,采用解剖剥制技术,自肾的皮质向深方逐层剥离暴露出肾锥体,测量肾锥体的大小、数量及观察肾锥体的形态结构特征。结果人、羊和猪的肾锥体分界清楚。人肾柱明显,肾锥体呈现多枝"菜花样"结构,每个肾锥体是由3~5个形似圆锥形的"肾亚锥体"组成的"肾锥体单元",亚锥体尖端在肾乳头处逐渐融合,共同开口于肾小盏。人的肾锥体单元的底面呈多结节状突起。羊和猪的肾柱狭细。羊的"肾亚锥体"不明显,在肾中部存在多个肾乳头开口处形成的嵴状隆起。猪的肾锥体数量较多,"肾亚锥体"较少。结论通过肾锥体的剥离,进行了人、羊和猪的肾锥体的形态学特征比较观察,更新和补充了人、羊和猪肾锥体的形态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锥体 肾亚锥体 肾锥体单元 比较解剖学
原文传递
microCT重建距骨骨内微小动脉三维结构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14
作者 李彦璋 王鼎予 +5 位作者 方璇 焦晨 郭秦炜 胡跃林 张卫光 江东 《生物医学转化》 2021年第1期95-100,共6页
目的获得距骨内微小动脉三维结构模型,对临床上不同分型的距骨骨折的预后做出更精确的解释和预测。方法对12例新鲜尸体下肢行股动脉插管并灌注铅造影剂。距骨取材,进行microCT扫描并且重建高精度模型,图像最终分辨率为52.30μm。最终获... 目的获得距骨内微小动脉三维结构模型,对临床上不同分型的距骨骨折的预后做出更精确的解释和预测。方法对12例新鲜尸体下肢行股动脉插管并灌注铅造影剂。距骨取材,进行microCT扫描并且重建高精度模型,图像最终分辨率为52.30μm。最终获得距骨周围与距骨内血管在各个切面的图像,观察距骨表面动脉与骨内分支的走行和分布,并计数动脉的骨内分支数。结果距骨骨外血管集中分布于表面的韧带和关节囊内。距骨表面主要有4大血管分布区域,分别为跗骨管-跗骨窦区、距骨颈上表面、距骨体内侧面和后结节区。距骨颈周围血管环由跗骨管-跗骨窦区和距骨颈上表面的骨外血管连接而成(骨内分支数分别为5.1±1.3和5.6±1.9),是距骨的主要血供来源,分支分布于距骨头、距骨颈和大部分距骨体,并有丰富的吻合。此外,距骨体还接受距骨体内侧面(骨内分支3.2±1.4)和后结节区(骨内分支0.7±0.5)的骨内分支的血供。结论血管环是距骨的主要血供来源,骨内分支有丰富吻合。距骨颈骨折的坏死风险取决于该分型对血管环骨内分支和吻合的破坏程度。距骨体矢状面骨折和粉碎骨折对血管环的骨内分支的破坏较大,缺血坏死风险相对高。距骨头血供丰富,骨折时缺血坏死的可能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骨 骨内血管 MICROCT 骨折
下载PDF
二甲苯对妊娠小鼠及胚胎发育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19
15
作者 吕丹瑜 刘雅琼 +3 位作者 刘宁 毕振伍 吴俊 李英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5-359,共5页
目的探讨二甲苯对妊娠小鼠及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对妊娠初期的雌性小鼠采用静式吸入染毒法进行二甲苯染毒,观察胎鼠体重变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测定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AAS)检测妊娠母鼠血清Fe2+、Mg2+含量;单细胞凝胶... 目的探讨二甲苯对妊娠小鼠及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对妊娠初期的雌性小鼠采用静式吸入染毒法进行二甲苯染毒,观察胎鼠体重变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测定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AAS)检测妊娠母鼠血清Fe2+、Mg2+含量;单细胞凝胶电泳法(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检测妊娠母鼠外周血有核细胞DNA损伤程度。结果染毒各组妊娠母鼠血清Fe2+、Mg2+含量下降(P<0.01,P<0.05),并具有统计学意义;染毒组妊娠母鼠外周血有核细胞发生DNA断裂并形成彗尾图像;染毒各组胎鼠体重较正常组相比均显著下降,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部分胎鼠表现为胚胎被吸收、脑膜脑膨出、椎骨发育不全等。结论二甲苯可造成妊娠母鼠血清Fe2+、Mg2+含量下降、外周血有核细胞DNA损伤并致使流产发生;二甲苯引起胎鼠体重下降,并影响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苯 妊娠 胚胎发育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测定法 单细胞凝胶电泳法 小鼠
原文传递
四氯化碳诱导性肝硬化大鼠肝组织葡萄糖调节蛋白78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晓红 张卫光 +3 位作者 林胜利 田珑 李载权 张书永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0-293,共4页
目的研究四氯化碳(CCl4)诱导性肝硬化大鼠肝组织内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表达的变化。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5)和肝硬化组(n=5),对照组皮下注射植物油0.12ml/100g体重,肝硬化组以0.3ml/100g体重皮下注射60%CCl4... 目的研究四氯化碳(CCl4)诱导性肝硬化大鼠肝组织内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表达的变化。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5)和肝硬化组(n=5),对照组皮下注射植物油0.12ml/100g体重,肝硬化组以0.3ml/100g体重皮下注射60%CCl4植物油。在实验第21周的第1d杀死鼠,右心室取血检测肝功能指标。鼠肝中叶取材,石蜡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天狼猩红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形态学改变,行GRP78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无菌下取肝组织行Western blotting及RT-PCR检测肝组织GRP78的表达。结果肝硬化组的血清ALT含量(278.2±88.42)明显高于对照组(154.8±9.94,t=3.10,P<0.05);ALB含量(1.68±0.62)明显低于对照组(3.02±1.96,t=2.62,P<0.05)。对照组肝小叶结构和肝细胞状态正常,仅在中央静脉及汇管区可见少量胶原纤维。20周肝硬化组的肝细胞脂肪变性明显,胶原纤维大量增生,假小叶形成。GRP78免疫组织化学呈色显示,肝硬化组肝组织中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棕黄色着色定位于细胞质中。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显示肝硬化组肝组织GRP78的表达明显增强。结论在CCl4诱导性肝硬化的肝组织中,GRP78表达明显增强,这可能与肝细胞的内质网应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葡萄糖调节蛋白78 内质网应激 四氯化碳 免疫印迹法 大鼠
原文传递
小檗碱对局部脑缺血组织中HIF-1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春花 胡琴 +2 位作者 杨磊 王珂 周长满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94-399,共6页
目的研究大鼠局部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小檗碱(BE)对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及脑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组(MCAO/R组)、假性治疗组(DMSO组)、小檗碱10mg/kg治疗组(BE10组)、... 目的研究大鼠局部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小檗碱(BE)对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及脑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组(MCAO/R组)、假性治疗组(DMSO组)、小檗碱10mg/kg治疗组(BE10组)、小檗碱20mg/kg治疗组(BE20组)、小檗碱40mg/kg治疗组(BE40组)。治疗组在术前48h、24h及术后6h腹腔注射相应剂量药物,观察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缺陷;再灌注7d,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变化;再灌注24h,制备脑组织切片分别作Nissl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TUNEL标记及免疫荧光双标记。结果BE20、BE40组神经功能较MCAO/R组有明显改善(P<0.05),但BE10组神经学评分与MCAO/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BE治疗均可以减小梗死灶体积(P<0.05),且呈现剂量依赖性。Nissl染色可见BE治疗组皮质神经元结构较清晰,胞体肿胀、核固缩、核溶解程度较模型组及假性治疗组明显减轻,淡染区域减小;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到,BE组HIF-1α、Caspase-3、BNIP3、VEGF及TUNEL标记的阳性细胞数减少;免疫荧光双标记显示HIF-1α与BNIP3、Caspase-3及TUNEL阳性颗粒共表达于细胞中。结论BE可能通过降低HIF-1α水平并下调其下游的BNIP3和VEGF的表达,从而减少凋亡因子Caspase-3的作用而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碱 脑缺血 缺氧诱导因子-1Α 凋亡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大鼠
原文传递
背阔肌肌皮瓣的血管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夏有辰 李比 +5 位作者 陈小迅 杨欣 马建勋 邹力君 王建伟 张卫光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3-97,共5页
目的探讨背阔肌肌皮瓣与血供的关系,为肌皮瓣的再划分、转位及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大体解剖学、血管X线造影方法,对48例尸体背阔肌进行观察,并回顾背阔肌肌皮瓣进行临床应用31例的效果。结果背阔肌肌皮瓣有多个血供来源,其中胸... 目的探讨背阔肌肌皮瓣与血供的关系,为肌皮瓣的再划分、转位及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大体解剖学、血管X线造影方法,对48例尸体背阔肌进行观察,并回顾背阔肌肌皮瓣进行临床应用31例的效果。结果背阔肌肌皮瓣有多个血供来源,其中胸背动脉主干分布于背阔肌外上部。恒定地分出内侧支和外侧支,具有各自分布区域。背阔肌内下部由肋间动脉和腰动脉供应。据X线造影所见,它们与胸背动脉分支间吻合明显,口径在320~550μm之间。背阔肌表面皮肤血供均来自深方肌皮穿支,越向内下方,穿支间吻合稀疏,口径亦细小。临床应用肌皮瓣做肿物切除后创面修复,乳房再造,修复小腿缺损等共31例,术后肌皮瓣30例完全成活,1例肌皮瓣远端早期出现部分血运障碍征象,经对症处理后,血运逐步改善,伤口延期愈合。结论背阔肌肌皮瓣,按其动脉分支及其吻合特点可分为3个部分,为整体或部分分离、转位或移植,保持肌功能提供血管解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阔肌肌皮瓣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血管解剖 移植
原文传递
Nogo(N-18)在正常大鼠脊髓和坐骨神经的分布及损伤后变化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磊 周长满 +1 位作者 鄂玲玲 于恩华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70-373,共4页
目的 研究Nogo蛋白在大鼠脊髓的正常分布及损伤后的变化 ,探索其在脊髓运动神经元表达的意义和作用。 方法 大鼠分脊髓夹伤组、坐骨神经夹伤组及正常对照组。损伤动物存活 1d和 3d后 ,分别进行Nogo(N 18)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目的 研究Nogo蛋白在大鼠脊髓的正常分布及损伤后的变化 ,探索其在脊髓运动神经元表达的意义和作用。 方法 大鼠分脊髓夹伤组、坐骨神经夹伤组及正常对照组。损伤动物存活 1d和 3d后 ,分别进行Nogo(N 18)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 正常大鼠脊髓灰质腹角的运动神经元出现强烈的Nogo(N 18)免疫反应 ;而在脊髓白质呈阴性反应 ;寡突胶质细胞呈明显的阳性反应 ;在脊髓全段未发现Nogo染色的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夹伤区域以外的上下部分 ,灰质和白质对Nogo(N 18)的表达与对照组的脊髓相同 ,在损伤部位的白质 ,出现明显的Nogo(N 18)免疫反应物。在正常和损伤的大鼠坐骨神经均未发现阳性反应的施万细胞。 结论 Nogo蛋白在正常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分布和在损伤部位的积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坐骨神经 髓鞘相关蛋白 脊髓再生 免疫组织化学 运动神经元
原文传递
人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转导绒癌耐药细胞系体外耐药逆转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冯凤芝 向阳 +3 位作者 张卫光 崔竹梅 张颖 杨秀玉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3-286,共4页
目的 将人肿瘤坏死因子 alpha(hTNF α)基因导入已建立的绒癌耐药细胞系 ,观察hTNF α基因转导后对绒癌细胞耐药性逆转的体外作用。方法 通过阳离子脂质体将hTNF α基因转导绒癌耐药细胞系 ,用新霉素筛选含hTNF α片段的单细胞克隆 ,... 目的 将人肿瘤坏死因子 alpha(hTNF α)基因导入已建立的绒癌耐药细胞系 ,观察hTNF α基因转导后对绒癌细胞耐药性逆转的体外作用。方法 通过阳离子脂质体将hTNF α基因转导绒癌耐药细胞系 ,用新霉素筛选含hTNF α片段的单细胞克隆 ,用RT PCR方法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转导hTNF α基因的耐药细胞中MDR1mRNA和MDR1蛋白 (P gp)表达水平的改变。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 ,检测转导hTNF α基因的耐药细胞对足叶乙甙 (VP 16 )的耐药指数。结果 转导hTNF α基因后 ,绒癌耐药细胞中检测出hTNF αmRNA表达 ,转导hTNF α基因在mRNA水平能一定程度的逆转绒癌耐药细胞的MDR1,而在P gp蛋白水平几乎能完全逆转绒癌耐药细胞的MDR1。转导hTNF α基因的细胞的耐药指数明显降低。结论 hTNF α基因转导后 ,可通过调节MDR1的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癌 人肿瘤坏死因子-Α 耐药性 基因转导 MDRl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