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聚磷酸盐在原核和真核生物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魏峥 聂琰晖 +2 位作者 刘乐庭 卢洁 于常海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7-202,共6页
多聚磷酸盐(polyphosphate,poly P)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无机环境和生命有机体。细菌学研究显示,poly P可增强细胞抵抗外界恶劣环境的能力,促进严瑾反应(strigent response)和孢子形成,促进生物被膜的形成,提高捕食能力,增强细菌毒力等。对... 多聚磷酸盐(polyphosphate,poly P)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无机环境和生命有机体。细菌学研究显示,poly P可增强细胞抵抗外界恶劣环境的能力,促进严瑾反应(strigent response)和孢子形成,促进生物被膜的形成,提高捕食能力,增强细菌毒力等。对真核生物的研究发现,poly P可以促进正常成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化成熟,参与胞内钙的贮存与释放,刺激一些肿瘤细胞增殖等。本文从现有的信息入手,推测poly P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磷酸盐 中枢神经系统 多聚磷酸盐激酶 外切聚磷酸酶
下载PDF
膜片钳技术在慢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电生理学特性改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蔡捷 方东 +1 位作者 李松 邢国刚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以骨癌痛大鼠为例,探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慢性痛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急性分离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对照组和骨癌痛组大鼠小直径DRG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及TRPV1(transient recept... 目的:以骨癌痛大鼠为例,探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慢性痛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急性分离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对照组和骨癌痛组大鼠小直径DRG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及TRPV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channel subfamily V member 1)的电流,分析大鼠小直径DRG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结果: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可以记录到骨癌痛大鼠的小直径DRG神经元静息膜电位绝对值降低、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增加、爆发动作电位的阈值降低、TRPV1通道的电流幅度增大。结论: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可以有效而直观的记录到单个神经元动作电位和电流的变化,并由此对神经元电生理学特性进行分析,从而进行慢性痛发病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细胞膜片钳 背根神经节 慢性痛 动作电位 电流
下载PDF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脑电功率与频率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祁文静 周瑞 +6 位作者 王静 郭淮莲 伊鸣 刘风雨 樊碧发 李小俚 万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9期668-673,共6页
目的:分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患者与对照者脑电功率与频率的差异,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方法:对PHN患者与对照者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Beck焦虑量表、Beck抑郁量... 目的:分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患者与对照者脑电功率与频率的差异,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方法:对PHN患者与对照者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Beck焦虑量表、Beck抑郁量表,记录闭目状态128导脑电图20 min.采用傅里叶变换计算功率谱及功率峰值、频率峰值.结果:①两组间焦虑抑郁状态患病人数无显著性差异.②病例组功率峰值较对照组增高(P<0.01);7~13Hz功率在双侧额、中央、顶、枕区均增高(P<0.05);功率峰值与VAS呈线性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58 (P<0.05).③病例组频率峰值较对照组有降低趋势.结论:PHN患者存在脑的广泛激活,而且激活程度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PHN患者频率峰值有降低趋势,可能与异常的丘脑皮层节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脑电图 EEG 功率谱
下载PDF
中国孤独症儿童早期症状识别与诊断状况 被引量:5
4
作者 赵亚楠 王一然 +3 位作者 罗雅楠 王翔宇 张嵘 郑晓瑛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816-1819,1824,共5页
目的探索中国在孤独症(ASD)儿童诊断方面的变化。方法2020年9月通过"中国特殊儿童评估干预平台(ALSOLIFE)"收集6498名1~6和6~16岁孤独症儿童家庭为研究对象,使用互联网问卷调查其发现症状和诊断情况,利用ANOVA进行均值比较,... 目的探索中国在孤独症(ASD)儿童诊断方面的变化。方法2020年9月通过"中国特殊儿童评估干预平台(ALSOLIFE)"收集6498名1~6和6~16岁孤独症儿童家庭为研究对象,使用互联网问卷调查其发现症状和诊断情况,利用ANOVA进行均值比较,运用χ^(2)检验比较组间对于发现症状时间、首诊时间、确诊时间和相关诊断延迟的差异。结果孤独症儿童初始识别症状的月龄:学前组(1~6岁,4049例)为26.05月龄(2.17岁),学龄组(6~16岁,2449例)为30.76月龄(2.56岁)。孤独症儿童首诊月龄:低年龄组为28.21月龄(2.35岁),高年龄组为34.29月龄(2.86岁),就诊延迟平均为3.43个月,其中高年龄组平均4.52个月,低年龄组平均2.78个月。孤独症儿童确诊月龄:高年龄组38.01月龄(3.17岁),低年龄组31.07月龄(2.59岁),从首诊到确诊的延迟为3.16个月,其中高年龄组3.71个月,低年龄组2.83个月,以上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28.30,535.64,507.71,103.03,17.79,P值均<0.01)。确诊医院中,大部分儿童仍旧在三甲医院就诊。结论ASD儿童的诊断效率发生了较大的提升,发现症状和确诊时间提前,就诊和确诊的延迟在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性障碍 诊断 精神卫生 学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