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学院)出生缺陷监测中心的建立及其实践
1
作者 张悦 唐文佩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6-440,F0003,共6页
改革开放前后,出生缺陷与智力低下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儿童身心健康的两大疾患”[1]。据1982年的《人民日报》报道,“北京市1974年至1976年,在15岁以下儿童的五种主要疾病死因中,先天畸形(即出生缺陷)已占第一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改革开放前后,出生缺陷与智力低下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儿童身心健康的两大疾患”[1]。据1982年的《人民日报》报道,“北京市1974年至1976年,在15岁以下儿童的五种主要疾病死因中,先天畸形(即出生缺陷)已占第一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先天畸形发病率有增高趋势”[2]。由于80年代初掌握的资料不能反映全国出生缺陷患病情况[3]8,没有办法及时有效地应对日益加剧的出生缺陷问题,因而亟需通过出生缺陷监测来获取相关数据,并以此制定相应的出生缺陷防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医学部 出生缺陷监测 北京医学院 先天畸形 智力低下 儿童身心健康 防治策略
原文传递
理解个体的社会-历史生命:试论狄尔泰精神科学的方法意涵
2
作者 马志谦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223,共12页
德国思想家狄尔泰将包括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内的精神科学,视为与自然科学相独立的经验科学,其基础是与外在经验有所不同的内在经验或体验。而“理解”则是精神科学的主要活动。它既基于个体性的体验,也基于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社会... 德国思想家狄尔泰将包括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内的精神科学,视为与自然科学相独立的经验科学,其基础是与外在经验有所不同的内在经验或体验。而“理解”则是精神科学的主要活动。它既基于个体性的体验,也基于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社会-历史世界。作为理解的对象,生命既是个体的,也是总体的。个体生命的核心,是他与所生活的世界的诸种精神性的关联。它是人类总体生命的个别的表现。由此,狄尔泰的精神史写作,形式上呈现为重要个体的传记。不过,他是将个体作为社会的交汇点,而去探讨更具普遍性的社会和文化现象。这一方法的核心,则是他所使用的“生产关联体”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狄尔泰 精神科学 理解 生命 生产关联体
下载PDF
让器物说话——器物医学史:一种新的编史学视角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一方 耿铭 《医学与哲学》 2020年第5期74-77,共4页
当下医学与技术史的研究史料大多聚焦于文献、文物,构成相对固化的研究范式,提议医学史研究的视域应适当拓展到近现代新医疗、技术格局下世俗社会的医疗、保健器物,并提出“以器物为中心”的编史学纲要,作为主流医学史的补充。其学理依... 当下医学与技术史的研究史料大多聚焦于文献、文物,构成相对固化的研究范式,提议医学史研究的视域应适当拓展到近现代新医疗、技术格局下世俗社会的医疗、保健器物,并提出“以器物为中心”的编史学纲要,作为主流医学史的补充。其学理依据既有文物与器物的打通,历史学理性与物性之辨,历史叙事的变轨,医学史与文化史的统合,文献学方法与人类学方法的交映,还有近代新史学理念的启迪,如王国维的“二重证据论”,顾颉刚的“眼光向下”、“民俗生活入史”等。随后,就器物医学史的研究谱系进行了若干展开,以期为后续研究开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史 医疗技术史 器物医学史 编史学
下载PDF
“理解”的科学:从德罗伊森到韦伯的概念衍变 被引量:2
4
作者 马志谦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4-209,288,共17页
在社会学方法论中,“理解”是一个核心概念,其基础是由韦伯奠定的。但是,在韦伯那里,“理解”意味着对他人的理解,而不包含与之紧密相关的自身理解。本文将对于理解概念的讨论,重新置于十九世纪末的思想危机中。正是在当时各种新旧势力... 在社会学方法论中,“理解”是一个核心概念,其基础是由韦伯奠定的。但是,在韦伯那里,“理解”意味着对他人的理解,而不包含与之紧密相关的自身理解。本文将对于理解概念的讨论,重新置于十九世纪末的思想危机中。正是在当时各种新旧势力彼此交战的过程中,为应对实证主义的挑战,“理解”才成为了方法论讨论的核心。本文重新梳理了从德罗伊森经狄尔泰、李凯尔特、齐美尔再到韦伯,对于一种学科方法的“理解”概念的阐述。在这一过程,理解从一种历史学的对于个体的理解,最终发展为社会学的类型化的理解。但是,其中也发生了一些关键性的变化,并最终衍变出韦伯理解社会学中主体间的困难和理性主义的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社会学 理性主义 精神科学 文化科学
下载PDF
会徽——地质学会的文化表达
5
作者 张井飞 文恒 +1 位作者 Tatiana FEKLOVA 张九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5-409,M0002,共6页
会徽是一种行业标识、一段历史烙印、一个学术品牌,它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以简单、形象、易识别的图像表达了学术团体的学术宗旨和使命,同时彰显了学术团体的工作目标、学术精神等科学文化内涵。笔者等以中国地质学会会徽为分析案例,通过... 会徽是一种行业标识、一段历史烙印、一个学术品牌,它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以简单、形象、易识别的图像表达了学术团体的学术宗旨和使命,同时彰显了学术团体的工作目标、学术精神等科学文化内涵。笔者等以中国地质学会会徽为分析案例,通过与东西方几个代表性国家地质学会的文化宗旨与会徽内涵的比较,探讨会徽在学会科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 会徽 科学文化
下载PDF
关于发展中的叙事医学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一方 《医学与哲学》 2020年第10期1-3,共3页
年轻的叙事医学经历了20年的成长,积累了可观的成绩,也积淀了诸多的困顿,期待从哲学基础、技术境遇与新学科比较等角度予以深入研讨与重新诠释。试图从“共在-存在”论角度重新锚定叙事医学的哲学基础与演进逻辑,并将叙事医学的临床可... 年轻的叙事医学经历了20年的成长,积累了可观的成绩,也积淀了诸多的困顿,期待从哲学基础、技术境遇与新学科比较等角度予以深入研讨与重新诠释。试图从“共在-存在”论角度重新锚定叙事医学的哲学基础与演进逻辑,并将叙事医学的临床可能性置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现实境遇中来考察,预设各种可能的新格局。最后,从叙事医学与精准医学的交集中寻找个性化医疗与患者独特性境遇之间的哲学异同,以洞悉叙事医学发展的未来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医学 实在论 存在主义 人工智能技术 精准医学
下载PDF
高校有组织科研三重依赖的风险及其规避
7
作者 徐东波 鲁世林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122,共8页
高校有组织科研具有使命导向、服务国家,协同配合、集中攻关,依循先例、以制度创新的基本内涵,天然地依赖政府资源、组织协同、历史路径。然而,三重依赖与科学的“不确定性”有一定矛盾,无条件的资源依赖、失调的协同依赖、过度的路径... 高校有组织科研具有使命导向、服务国家,协同配合、集中攻关,依循先例、以制度创新的基本内涵,天然地依赖政府资源、组织协同、历史路径。然而,三重依赖与科学的“不确定性”有一定矛盾,无条件的资源依赖、失调的协同依赖、过度的路径依赖容易使科学研究被外部环境、团队协同、历史经验所控制与绑架,减弱科学的多元可能性、颠覆创新性,导致高校“唯利是图”、合作者“无序徘徊”、创新陷入“历史惰性”。为规避上述潜在风险,需要构建持续发展、互信共赢的资源交往格局,塑造去中心化、有序激励的协同创新结构,探寻颠覆传统、克服惰性的有组织科研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有组织科研 政府资源 组织协同 路径依赖 不确定性
下载PDF
科技自立自强厚植科学文化沃土 被引量:1
8
作者 韩启德 《中国科技财富》 2022年第5期20-21,共2页
2018年9月,我在《科技日报》发表了《中西方科学文化的同与不同》。当时,科学文化是一个刚开始受到重视的研究领域,学者们纷纷对这一高度交叉、融合的领域产生了兴趣。而我抛出中西科学文化比较的议题,正是想提出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视... 2018年9月,我在《科技日报》发表了《中西方科学文化的同与不同》。当时,科学文化是一个刚开始受到重视的研究领域,学者们纷纷对这一高度交叉、融合的领域产生了兴趣。而我抛出中西科学文化比较的议题,正是想提出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视角,让大家看到我们中国的科学文化是多么的丰富多姿。3年后的今天,尽管一些新的热点事件唤起了我们对当代科学文化的新思考,但2018年的一些思路仍是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日报》 西方科学文化 当代科学 自立自强 热点事件 文化沃土 厚植 兴趣
下载PDF
后疫情时代科学文化建设的态势与思考
9
作者 王新 曾点 金俊开 《科学文化评论》 2020年第3期71-81,共11页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大量科技与社会、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文化的问题,值得深入反思。第二届中国科学文化论坛聚焦"抗疫与科学文化建设"主题,集聚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多...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大量科技与社会、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文化的问题,值得深入反思。第二届中国科学文化论坛聚焦"抗疫与科学文化建设"主题,集聚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多维探讨新局势下科学文化建设的新趋势与新挑战,明晰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推进后疫情时代科学文化建设建言献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文化建设 中国科学文化论坛 后疫情时代
下载PDF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科学传播政治化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顾超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1年第3期42-50,共9页
中美两国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都出现了科学传播政治化的现象,但其特征及产生机理有着深刻差异。采用"作为政治传播的科学传播"的理论模型,通过应对重大公共危机、抗击"信息流行病"和设置病毒起源框架三组典型案例,比... 中美两国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都出现了科学传播政治化的现象,但其特征及产生机理有着深刻差异。采用"作为政治传播的科学传播"的理论模型,通过应对重大公共危机、抗击"信息流行病"和设置病毒起源框架三组典型案例,比较了中美两国科学传播政治化的共性和差异。中国的政治传播以政治宣传为核心,科学传播基于"缺失模型";美国的政治传播以政治营销为核心,科学传播基于不完善的"公众参与科学"。不同科学传播模式与政治传播模式的结合,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是两国的科学传播政治化呈现出不同特征的主要原因。在疫情中,科学传播不可能完全去政治化,要明确科学与政治的边界,重视政治沟通,促进公众参与科学,将科学传播纳入国家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传播 政治传播 科学传播政治化
下载PDF
国外顶尖国家实验室建设的主要特点、核心经验与顶层设计 被引量:8
11
作者 鲁世林 李侠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5-172,共8页
国外顶尖国家实验室建设的主要特点包括:关键实验室由国家部委直接管辖,实施实验室主任负责制;人均研发经费较多,非竞争性经费远多于竞争性经费;实验室人数由研究需求决定,但总体规模效应明显;人事管理灵活,拥有大量全球顶尖科研设施;... 国外顶尖国家实验室建设的主要特点包括:关键实验室由国家部委直接管辖,实施实验室主任负责制;人均研发经费较多,非竞争性经费远多于竞争性经费;实验室人数由研究需求决定,但总体规模效应明显;人事管理灵活,拥有大量全球顶尖科研设施;以政府大型科研项目为主攻任务,论文成果及产学合作为副产品;注重评估体系的完整性,强调国家使命的完成情况。建设的核心经验主要有:完成国家使命,部委直属管辖,政府资助为主,发挥规模效应,人事管理灵活,主攻大型项目,注重持续评估。为促进我国国家实验室建设及国家实验室创新发展体系建设,应该大力加强国家实验室顶层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以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牵头加强各部门合作以共建国家实验室创新发展体系;严格落实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加强实验室与隶属部门的联系与对接;以重大项目支持科研设施建设,调整经费拨款方式提高非竞争性经费比重;建设具备一定规模效应的国家实验室,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注重可持续性评估制度设计,评估指标要体现国家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实验室 实验室建设 研究特色 管理体制 创新发展
原文传递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困境与重组思路 被引量:9
12
作者 鲁世林 李侠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6-78,共13页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困境包括:主管部门合作不够紧密,建设规划需要统筹;财政投入相对不足,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整体规模偏小,研究方向及特色需进一步明确;运行模式未形成联动体系,实验室之间缺乏互动与活力;布局优势未能有效凸显...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困境包括:主管部门合作不够紧密,建设规划需要统筹;财政投入相对不足,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整体规模偏小,研究方向及特色需进一步明确;运行模式未形成联动体系,实验室之间缺乏互动与活力;布局优势未能有效凸显,学术生长点较为模糊;评估体系有待调整,评价指标亟需体现国家使命。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规划、协同发展、优势整合原则。具体应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规划统筹,增强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大力增加实验室财政投入,调整拨款机制与方式;找准实验室发展定位和特色,调整组织形式并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国家级实验室办公室建设,严格落实实验室主任负责制;依托大型项目,建设全球顶尖科研设施;科技部要主导评估过程,评估体系设计要体现国家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全国重点实验室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正反向度之思考——基于两轮“双一流”建设的综合考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坦 鲁世林 梁传杰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4-83,共10页
在首轮“双一流”建设收官,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启动之际,分析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推出的历史背景、实施特点以及两轮“双一流”建设产生的向度,对优化后续“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由国家主持设计、高校主要实施、公众... 在首轮“双一流”建设收官,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启动之际,分析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推出的历史背景、实施特点以及两轮“双一流”建设产生的向度,对优化后续“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由国家主持设计、高校主要实施、公众热心关注的制度安排,两轮“双一流”建设不可避免地对三方均产生了正反向度。三方表现出来的3对向度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处理好这种关系,既不能中断割裂,又不能偏颇一方,应该统筹兼顾。具体来说,要实现率先发展与后续联动的衔接、学科建设目标与手段的融合、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效率与公平的协调。“双一流”建设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必将在后续“双一流”建设的政策中得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 正向维度 反向维度 统筹兼顾 联动
下载PDF
基于体验的理解 从社会学方法论视角重探狄尔泰的“理解”概念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志谦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3-180,共28页
本文从社会学方法论的角度出发,考察了狄尔泰的“理解”概念对于主体间问题的处理。在狄尔泰看来,日常生活中一切可见的事物都承载并传达着某种精神性的意义,他称为“客观精神”。无论是自我还是他人,本身都不是孤立与封闭的,而是由“... 本文从社会学方法论的角度出发,考察了狄尔泰的“理解”概念对于主体间问题的处理。在狄尔泰看来,日常生活中一切可见的事物都承载并传达着某种精神性的意义,他称为“客观精神”。无论是自我还是他人,本身都不是孤立与封闭的,而是由“外部世界”这些具有共同性的精神性内容参与构成的关联体。基于此,狄尔泰认为,他人理解不仅仅是对他人动机的揣测,还是对客观精神系统的构建。它与自身理解有密切的联系:二者同样是基于“体验—表达—理解”的关联体,并借由生命表现而实现的对于体验的理解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进一步与韦伯的理解概念进行比较,以阐明狄尔泰的路径所蕴含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 理解 生命关联体 精神科学 社会学方法论
下载PDF
古今学术之变与史地学科之间--中日两国历史地理学早期发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邢云 《历史地理研究》 CSSCI 2023年第1期141-153,163,共14页
中日两国地理学的近代化息息相关,可比性强,这在两国历史地理学的引入与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日本在明治(1868—1911)中后期自欧洲引入历史地理学,相关讨论主要由史学界发起,探讨学科属性的同时也注重其“科学性”。但直至明治末... 中日两国地理学的近代化息息相关,可比性强,这在两国历史地理学的引入与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日本在明治(1868—1911)中后期自欧洲引入历史地理学,相关讨论主要由史学界发起,探讨学科属性的同时也注重其“科学性”。但直至明治末年地理学完成近代化转换后,历史地理学方得到真正发展。20世纪头20年,中国的历史地理学自日本和西方两度传入,两代地学家分别在传统舆地之学和具有现代意义的历史学或地理学之中吸纳“历史地理”。对于率先完成现代学术体系建设的近代日本而言,影响早期历史地理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地理学理论的发达程度,而中国则面临学术研究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以及现代历史学与地理学研究范式革新的双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 近代化 历史地理 中日比较
下载PDF
“实验室史”:一个理解科学活动变迁的必要视角
16
作者 鲁世林 李侠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2,共8页
实验室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可分为:“制造知识”阶段,十七世纪科学社团将实验带入新的科学共同体之中,实验室成为科学知识生产的重要场所;“应用科学”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及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世界市场的需求是实验室扩散的重... 实验室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可分为:“制造知识”阶段,十七世纪科学社团将实验带入新的科学共同体之中,实验室成为科学知识生产的重要场所;“应用科学”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及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世界市场的需求是实验室扩散的重要原因,科学生产的普及化训练推动了实验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培育创新”阶段,二十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及美苏争霸促使实验室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秘密武器”,重大基础研究的成功与新科学的发展推动世界顶尖研究机构建设全球一流国家级实验室。基于实验室史,我国需要加大力度投资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与科研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培养及科研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创新 基础研究 实验室 实验
原文传递
科技与外交的互动:中国与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关系的考察(1949-1966)
17
作者 陈璐 张藜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5-132,共8页
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成立于1946年,是由英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等团体发起的非政府组织,其成员为来自东西方国家的科技工作者团体。自世界科协成立起,中国便是其中重要的一员,经历了世界科协的成立、发展和衰落。通过解析《人民日报》相关报... 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成立于1946年,是由英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等团体发起的非政府组织,其成员为来自东西方国家的科技工作者团体。自世界科协成立起,中国便是其中重要的一员,经历了世界科协的成立、发展和衰落。通过解析《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和有关档案等原始资料,概述了世界科协的发展历程,分析了1949—1966年中国科技界与世界科协关系的发展脉络,讨论了在此期间中国与世界科协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出了世界科协是中国接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中国争取更多国际认同的重要国际平台,而中国政府和科技界是推动世界科协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参与世界科协系列会议是中国政府通过科技界国际活动为国家外交服务的典型案例,对中国外交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与外交 世界科协 中国科协 周培源
原文传递
北大化学系科学社团的历史演变(1917—1931)
18
作者 曹琪 《化学教育(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2-129,共8页
作为北大理科社团的早期探索,北大化学门率先于1917年建立了“理科化学讲演会”,其后又发起了“真社”,虽然开展了一些课外活动,但规模较小、存续时间较短。1922年,组织更为规范的北大化学会成立,成为汇聚学生开展课外学习的重要平台,... 作为北大理科社团的早期探索,北大化学门率先于1917年建立了“理科化学讲演会”,其后又发起了“真社”,虽然开展了一些课外活动,但规模较小、存续时间较短。1922年,组织更为规范的北大化学会成立,成为汇聚学生开展课外学习的重要平台,为课堂教育提供了有力辅助。北大化学系学生社团的发展和演变折射出此时期学生自治、集体研究意愿的高涨,社团参与及活动开展均对学生成长良有裨益。但由于此时科学文化不彰,又受到社会环境、政治局势的重重制约,科学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化学会 科学社团 化学教育史
原文传递
临床人文胜任力的价值意涵、实践路径与测评 被引量:18
19
作者 王一方 甄橙 谢广宽 《医学与哲学》 2019年第24期13-18,共6页
当下,临床人文素养正在逐渐被一个新的“临床人文胜任力”概念所取代,这不仅是临床术语的变化,还标志着临床医学人文的理念与实践跳脱出虚泛的“思想觉悟、道德教化”的传统思绪,变得越来越职业化,越来越实务化,临床人文技能的测评也越... 当下,临床人文素养正在逐渐被一个新的“临床人文胜任力”概念所取代,这不仅是临床术语的变化,还标志着临床医学人文的理念与实践跳脱出虚泛的“思想觉悟、道德教化”的传统思绪,变得越来越职业化,越来越实务化,临床人文技能的测评也越来越精细化,可操作化。围绕“临床人文胜任力”的三个侧面:价值意涵、实践路径与临床测评展开详实的论述,旨在揭示临床医学人文的新思维、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人文素养 临床人文胜任力 能力测评
下载PDF
论健康语义研究中的范畴与张力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钢 王一方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9年第11期1375-1378,共4页
健康文化是生命文化的组成部分,包括健康的语义学辨析,以厘清其内涵的丰富性,外延的不确定性、复杂性,继而探究人类健康理念衍进的递进性、从生命要素拓展到生命流程、服务方位,社会组织形式等,建构健康的范畴与张力,尤其需要深入洞悉... 健康文化是生命文化的组成部分,包括健康的语义学辨析,以厘清其内涵的丰富性,外延的不确定性、复杂性,继而探究人类健康理念衍进的递进性、从生命要素拓展到生命流程、服务方位,社会组织形式等,建构健康的范畴与张力,尤其需要深入洞悉特有的健康伦理境遇,如健康隐匿现象,并引发对健康乌托邦的警觉以及对健康主义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文化 生命哲学 语义学 范畴 张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