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骨融合克氏针内固定修复跟骨骨折伴距下关节炎:改良小L入路的评价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4期7142-7147,共6页
背景:临床可以采取植骨融合对跟骨骨折伴距下关节炎患者进行修复治疗,但以往的大"L"入路方式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不利于患者的恢复。目的:探讨改良小"L"入路植骨融合克氏针置入内固定对跟骨骨折伴距下关节炎的修... 背景:临床可以采取植骨融合对跟骨骨折伴距下关节炎患者进行修复治疗,但以往的大"L"入路方式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不利于患者的恢复。目的:探讨改良小"L"入路植骨融合克氏针置入内固定对跟骨骨折伴距下关节炎的修复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丰台医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23例跟骨骨折伴距下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改良小"L"入路植骨融合克氏针置入内固定治疗。观察修复结果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改良美国足踝骨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植骨融合治疗,手术时间55-90 min,平均(70±2.5)min。术后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或者皮瓣坏死等并发症。经随访,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未出现距骨坏死和植骨吸收等现象。末次随访,23例患者的美国足踝骨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为(85.6±3.7)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的(50.3±6.2)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改良小"L"入路植骨融合克氏针置入内固定修复跟骨骨折伴距下关节炎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且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特点,可以有效解决以往入路方式存在的距下关节内侧暴露不足以及处理难度较大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 骨植入物 跟骨骨折 距下关节炎 手术入路 植骨融合 内固定 克氏针 AOFAS踝与后足评分 随访研究
下载PDF
肱骨近端交锁髓内钉和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周君琳 赵会 +1 位作者 秦永超 陆铁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16年第2期87-92,共6页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研究,对比两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结构的力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36根经防腐处理的成人肱骨干随机平均分为6组:试验组(A1髓内钉压缩组、A2髓内钉拉伸组、B1锁定板压缩组、B2锁定板拉伸组)和对照组...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研究,对比两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结构的力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36根经防腐处理的成人肱骨干随机平均分为6组:试验组(A1髓内钉压缩组、A2髓内钉拉伸组、B1锁定板压缩组、B2锁定板拉伸组)和对照组(C1压缩对照组、C2拉伸对照组)。试验前对所有肱骨干标本进行骨密度检查,计算小组间有无显著性差异以排除骨质情况对固定稳定性的影响。所有标本均拍摄前、后位及侧位X线片,以排除术前骨折及其他骨病。试验组按照统一标准制作肱骨近端3部分外科颈大结节骨折模型。A1、A2组使用施乐辉TRIGENTM钛合金肱骨交锁髓内钉固定,肱骨远端为2枚交锁髓内钉固定,肱骨近端为4枚交锁髓内钉固定。B1、B2组使用AO肱骨近端锁定钛板内固定,肱骨远端为3枚皮质骨螺钉固定,肱骨近端为5枚松质骨螺钉固定。C1、C2组不做骨折模型及固定。对A1、B1、C1组进行轴向压缩试验,对A2、B2、C2组进行轴向拉伸试验,以固定失效为试验终止点。分别记录极限载荷和位移曲线,计算刚度。试验结果用SPSS 12.0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A1、B1组的极限压缩载荷低于C1组(t=2.712、t=2.389,P值均<0.05),A1、B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51,P>0.05),A2、B2组的极限拉伸载荷低于C2组(t=3.194、t=3.201,P值均<0.05),A2、B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36,P>0.05);(2)A1、B1组的刚度低于C1组(t=2.826、t=2.837,P<0.05),A1、B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04,P>0.05),A2、B2组的刚度低于C2组(t=2.357、t=2.481,P值均<0.05),A2、B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08,P>0.05)。结论肱骨近端交锁髓内钉和锁定接骨板在抗压缩和抗拉伸方面的生物力学强度无明显差异,交锁髓内钉可以提供与锁定板相近的固定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内固定 肱骨近端交锁髓内钉 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