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芪当归合剂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中医疗效靶标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曹灿 苏涛 +4 位作者 尹新鑫 李深 王耀献 李侠 李晓玫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1年第11期968-97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疗程黄芪当归合剂(A&A)治疗慢性肾脏病(CKD)的中医疗效靶标。方法:采用多中心、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对43例CKD2~4期患者加用A&A(黄芪、当归各30 g)每日1剂,疗程3~1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肾功能及中医证候要素积分的变... 目的:探讨不同疗程黄芪当归合剂(A&A)治疗慢性肾脏病(CKD)的中医疗效靶标。方法:采用多中心、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对43例CKD2~4期患者加用A&A(黄芪、当归各30 g)每日1剂,疗程3~1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肾功能及中医证候要素积分的变化、不同疗效患者中医证候变化的差异,并对疗效相关指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不同疗程A&A治疗均可使患者肾功能逐步改善(P<0.05)。与无效组相比,有效组的气虚、血虚、阴虚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而浊毒证候积分升高(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与A&A疗效相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虚、血瘀和浊毒证候积分变化。结论:A&A疗效不依赖于RASI,肾功能改善于治疗3个月起效,治疗12个月疗效更好。A&A更适合中医辨证有气虚、血虚、血瘀证的CKD患者,浊毒证者疗效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当归合剂 慢性肾脏病 疗效 中医证候要素
下载PDF
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相关疾病的预后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崔昭 赵明辉 +1 位作者 刘玉春 王海燕 《临床内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677-680,共4页
目的 探讨决定抗肾小球基底膜 (GBM )抗体相关疾病预后的可能因素。方法 对我科近 6年来确诊的 10 5例抗GBM抗体相关疾病患者中 ,有完整临床和病理资料 ,并接受治疗的6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临床完全缓解 ( 5例 )、部分缓解 ( 10... 目的 探讨决定抗肾小球基底膜 (GBM )抗体相关疾病预后的可能因素。方法 对我科近 6年来确诊的 10 5例抗GBM抗体相关疾病患者中 ,有完整临床和病理资料 ,并接受治疗的6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临床完全缓解 ( 5例 )、部分缓解 ( 10例 )和治疗无效 ( 5 4例 )的患者进行比较 ,确定决定预后的因素。结果 决定肾脏预后的因素为 :1.确诊时Scr >60 0 μmol/L者 ,预后较差 (P <0 .0 1) ;2 .出现少尿或无尿者 ,预后较差 (P <0 .0 1) ;3 .肾小球中新月体所占比例 >85 %者 ,预后较差 (P <0 .0 1) ;4.以肺出血为首发表现者 ,预后较好 ,以肾脏受累为首发表现者 ,预后差(P <0 .0 5 ) ;5 .对于确诊时Scr <60 0 μmol/L或以肺脏受累为首发表现的患者 ,给予血浆置换治疗能够改善预后 (P <0 .0 5 )。结论 及时检测血清抗GBM抗体 ,早诊断 ,早治疗 ,是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疾病 预后 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
下载PDF
慢性肾脏病合并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廖爱能 彭红英 +1 位作者 王玉 李晓玫 《临床荟萃》 CAS 2009年第19期1698-1701,共4页
目的了解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合并顽固性高血压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81例CKD合并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调整降压治疗至少两周后的临床资料,药物治疗情况,诊室血压(CBP)及ABPM资料... 目的了解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合并顽固性高血压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81例CKD合并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调整降压治疗至少两周后的临床资料,药物治疗情况,诊室血压(CBP)及ABPM资料并分析。根据每日限定剂量数(DDD)计算方法量化患者每日降压药物量。ABPM采用携带式血压监测仪(Mobil-O-GRAPHS/NB03441)完成,应用Hypertension Management Software for Windows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根据24小时平均血压与CBP测定结果比较,12.4%(10/81)的患者表现为隐性高血压;8.6%(7/81)的患者有白大衣性高血压。在均有夜间降压药物治疗的基础上,91.4%(74/81)的患者存在血压节律异常;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均高于白天。该组患者利尿剂使用率仅19.8%,显著低于其他种类降压药。结论ABPM能为CKD合并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水平的判断及节律观察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疾病 高血压 恶性 血压监测 便携式
下载PDF
慢性肾脏病一体化防治的理念与目标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晓玫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05年第11期721-722,共2页
关键词 肾疾病/诊断 肾疾病/治疗
下载PDF
霉酚酸酯在非移植性肾脏病中的应用经验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明辉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40-540,538,共2页
关键词 霉酚酸酯 糖皮质激素 非移植性肾脏病
下载PDF
肾功能正常的抗肾小球基膜抗体相关疾病——附3例报道 被引量:6
6
作者 崔昭 赵明辉 +3 位作者 辛岗 丁磊 郑欣 王海燕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11-214,共4页
目的 :了解肾功能正常的抗肾小球基膜 (GBM)抗体相关疾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方法 :收集近 6年在我科确诊的 1 0 5例抗GBM抗体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对其中肾功能一直保持正常的患者重点分析 ,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 (IIF)、酶... 目的 :了解肾功能正常的抗肾小球基膜 (GBM)抗体相关疾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方法 :收集近 6年在我科确诊的 1 0 5例抗GBM抗体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对其中肾功能一直保持正常的患者重点分析 ,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 (IIF)、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及免疫印迹法 (Western blotanalysis)检测及鉴定血清抗GBM抗体。  结果 :1 0 5例患者中 3例 (2 86 % )肾功能一直保持正常 ,平均随访时间 2 2~ 57(40± 1 7 5)个月。均为青年男性。其中 2例表现为Goodpasture综合征 ,1例单纯表现为肺出血。 2例行肾活检 ,病理均为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无新月体形成。直接免疫荧光和IIF均可见IgG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呈线样沉积。ELISA法检测血清抗GBM抗体均为阳性 ,Western blot法患者血清识别的蛋白条带与抗GBM抗体阳性对照一致。  结论 :肾功能正常的抗GBM抗体相关疾病并不少见 ,我国对其认识尚不足。对有肺出血伴或不伴尿检异常的患者应考虑到该病可能 ,早期检测血清抗GBM抗体 ,可做到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功能正常 抗肾小球基膜抗体相关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间接免疫荧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诊断
下载PDF
血浆置换治疗清除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的效率及其与肾脏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0
7
作者 贾晓玉 刘丽萍 +4 位作者 崔昭 程叙扬 于重燕 金其庄 赵明辉 《中国血液净化》 2018年第10期672-676,共5页
目的血浆置换治疗是清除循环中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抗体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分析了血浆置换治疗清除循环中抗体的效率、影响因素、及其与肾脏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2009~2015年确诊抗... 目的血浆置换治疗是清除循环中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抗体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分析了血浆置换治疗清除循环中抗体的效率、影响因素、及其与肾脏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2009~2015年确诊抗GBM病且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患者60例。血浆置换采用单重或双重置换,置换液采取5%白蛋白或新鲜冰冻血浆。计算血浆置换前后抗体下降的百分比,并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结果 (1)血浆置换疗程结束后,有33/60例(55%)患者循环中的抗GBM抗体转阴,27/60例(45%)患者抗体未转阴、但抗体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抗体未转阴的患者,治疗前的抗体水平更高(123.00比200.00 RU/ml,Z=-3.976,P<0.001)、联合激素冲击治疗的比例更低(30.80%比61.70%,χ~2=3.937,P=0.047)。抗体水平是决定血浆置换治疗后抗体能否转阴的独立危险因素(OR 7.727,95%CI 1.911~31.240,P=0.004)。(2)本研究的60例患者均存活,有38例(63.3%)进入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这些患者诊断时的血肌酐(Z=-2.454,P<0.001)和抗GBM抗体的水平(Z=-2.089,P=0.037),少尿/无尿的比例(χ~2=6.334,P=0.012),均显著高于非ESRD患者,且血浆置换后抗体转阴的比例更低(χ~2=6.962,P=0.008)。2组患者接受血浆置换的次数(Z=-1.534,P=0.125)没有显著差异。诊断时的血肌酐水平(>600μmol/L)是患者最终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824,95%CI 2.332~81.939,P=0.004)。结论血浆置换可以有效清除循环中的抗GBM抗体,抗体能否转阴主要取决于诊断时的抗体水平。血浆置换的次数与肾脏预后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诊断时血肌酐的水平是患者最终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 血浆置换 肾脏预后
下载PDF
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与肾脏纤维化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森炎 黄海长 李晓玫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4-318,共5页
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tTG)是一个Ca2+依赖的具有转酰胺基作用的酶,它分布广泛,在许多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它参与组织纤维化的作用逐渐引起重视。tTG分泌到细胞外能够使很多细胞外基质蛋白成分之间发生交联,形成牢固结构... 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tTG)是一个Ca2+依赖的具有转酰胺基作用的酶,它分布广泛,在许多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它参与组织纤维化的作用逐渐引起重视。tTG分泌到细胞外能够使很多细胞外基质蛋白成分之间发生交联,形成牢固结构,抵抗降解,从而促使细胞外基质沉积,促进组织纤维化发展。本文简要叙述tTG的分子特征和生理及病理学意义,并着重介绍tTG和肾脏纤维化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 肾脏纤维化 细胞外基质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与肾性贫血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燕京 李晓玫 《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 2004年第6期852-857,共6页
肾性贫血的最主要原因是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缺乏。人类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 (rHuE PO)应用于临床后 ,明显改善了终末期肾脏病病人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本文就EPO的生理。
关键词 肾疾病 贫血 红细胞生成素
下载PDF
C3肾小球病的认识过程及诊治现状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峰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7-158,共2页
C3肾小球病的历史由来:溯源1974年,Verroust等在一组肾脏疾病患者肾组织免疫荧光检查中发现,肾小球仅见C3沉积,免疫球蛋白和C1q阴性。研究者们认为这可能是一类新的肾小球病,但对其的命名一直未能统一,而且发病机制并不清楚。之后,人... C3肾小球病的历史由来:溯源1974年,Verroust等在一组肾脏疾病患者肾组织免疫荧光检查中发现,肾小球仅见C3沉积,免疫球蛋白和C1q阴性。研究者们认为这可能是一类新的肾小球病,但对其的命名一直未能统一,而且发病机制并不清楚。之后,人们逐渐发现其发病与补体旁路途径调节异常可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3肾小球病 致密物沉积病 C3肾小球肾炎
下载PDF
C3肾小球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病因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莎莎 喻小娟 +3 位作者 王素霞 谭颖 于峰 赵明辉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19年第5期312-315,共4页
目的研究C3肾小球病(C3 glomerulopathy,C3G)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15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诊断为C3G患者的资料。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Bb、C3a、C5a和sC5b-9的水平及自身抗体的情况。应用外显子定制捕获测序... 目的研究C3肾小球病(C3 glomerulopathy,C3G)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15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诊断为C3G患者的资料。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Bb、C3a、C5a和sC5b-9的水平及自身抗体的情况。应用外显子定制捕获测序的方法检测基因CFH、CFB、C3、CFI和MCP的突变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5例C3G患者,男女比例为27:8,平均年龄35岁。患者临床表现和肾脏病理类型多样。患者血浆及尿液中的Bb、C3a、C5a和sC5b-9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血浆:Z=-6.900,Z=-4.881,Z=-5.322,Z=-3.963;尿液:Z=-5.375,Z=-5.527,Z=-5.530,Z=-5.651;均P<0.001)。18例(51.4%)患者存在基因突变和(或)自身抗体。在平均随访的26.5个月中,5例患者发生终点事件。Cox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血肌酐的水平是C3G发生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010,95%CI:1.001~1.019,P=0.034)。结论本研究提示C3G主要病因包括补体基因突变和自身抗体。诊断时血肌酐的水平是C3G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3肾小球病 基因突变 自身抗体
下载PDF
黄芪当归合剂对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肾功能及中医证候要素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深 尹新鑫 +4 位作者 苏涛 曹灿 李侠 饶向荣 李晓玫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80-785,共6页
目的评价黄芪当归合剂与慢性肾脏病(CKD)不同原发病、不同CKD分期以及不同中医证候疗效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标签、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照试验设计,符合纳入标准的32例CKD 3~4期患者,在维持原CKD基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 目的评价黄芪当归合剂与慢性肾脏病(CKD)不同原发病、不同CKD分期以及不同中医证候疗效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标签、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照试验设计,符合纳入标准的32例CKD 3~4期患者,在维持原CKD基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当归合剂(黄芪、当归各30 g),每日1剂,疗程3个月。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1、2、3个月末血肌酐(SC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24 h尿蛋白定量(UTP)、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以及相关中医证候要素积分的变化,并分别比较不同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管间质病及高血压肾损害)、不同CKD分期(CKD 3期及CKD 4期)以及符合气血两虚证与非气血两虚证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的差异。结果黄芪当归合剂可使78.12%(25/32)的受试者肾功能得到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月末患者SCr下降[(12.08±10.11)%],eGFR上升[(21.14±18.55)%],ALB上升[(2.76±1.97)%],差异有统计意义(均P〈0.05)。中医证候要素积分方面,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月末患者气虚、血虚及阴虚证积分下降,而湿热、浊毒证积分升高(均P〈0.05)。除了高血压肾损害的阴虚证候要素积分差值较肾小球肾炎和肾小管间质病升高(P〈0.05),不同CKD原发病以及不同CKD分期患者之间各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气血两虚证与非气血两虚证患者SCr下降率分别为(19.82±8.30)%和(5.24±10.75)%,气虚两虚证患者SCr下降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医证候要素积分差值方面,与非气血两虚证比较,气血两虚证患者治疗后气虚和血虚证候要素积分差值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当归合剂可改善CKD患者肾功能、提高患者ALB,对CKD相关的气虚、血虚及阴虚证亦有改善,尤其适合CKD患者中辨证属气血两虚证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当归合剂 慢性肾脏病 中医证候要素
原文传递
饮食限盐对非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压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彭红英 王玉 李晓玫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80-282,共3页
目的观察饮食限盐对合并高血压的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6~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就诊的26例24h尿钠排泄量(24hUNa)大于100mmol/d的CKD合并高血压患者,给予饮食指... 目的观察饮食限盐对合并高血压的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6~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就诊的26例24h尿钠排泄量(24hUNa)大于100mmol/d的CKD合并高血压患者,给予饮食指导,观察8周后血压、血及尿电解质、肾功能及尿蛋白的变化。观察期间患者降压药维持不变.观察结束时24hUNa较限钠前下降≤10%认为限钠失败。结果18例患者限钠成功,24hUNa由(243.8±71.2)mmol/d下降至(135.0±49.1)mmol/d(P〈0.01)。与治疗前相比,其收缩压平均下降11.4mnlHg(P〈0.01)(1mmHg=0.133kPa);舒张压平均下降6.8mmHg(P=0.008);平均动脉压下降8.4mnlHg(P=0.001);尿蛋白中位数由1.17g/d降至0.94g/d。在8例限钠失败患者中,观察期开始及结束时的24hUNa分别为(166.4±41.4)mmol/d和(203.3±67.3)mmol/d(P=0.069),其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血压和尿蛋白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饮食限盐可有益于CKD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并可能有助于减少尿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慢性肾脏痛 盐摄入
原文传递
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的肾脏B超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咏红 杨莉 +2 位作者 秦卫 屈海云 李晓玫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393-397,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马兜铃酸肾病(CAAN)患者的肾脏B超特征及其对判断肾脏病变慢性化程度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临床确诊为CAAN的患者资料,对其肾脏B超特点以及与肾功能损害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并对其中经肾活检确诊的19例CAAN患者与18例... 目的探讨慢性马兜铃酸肾病(CAAN)患者的肾脏B超特征及其对判断肾脏病变慢性化程度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临床确诊为CAAN的患者资料,对其肾脏B超特点以及与肾功能损害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并对其中经肾活检确诊的19例CAAN患者与18例非感染性、非AAN的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nAAN-CTIN)患者进行比较。结果CAAN患者的肾脏B超特征主要表现为肾实质厚度变薄(90.3%)、肾脏萎缩(62.9%)和双肾不等大(17.74%);其肾脏长径、体积及实质厚度分别与Scr、eGFR、肾小管功能评分明显相关(P值均<0.05)。19例CAAN与18例nAAN-CTIN患者的比较显示,在两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肾功能损害程度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CAAN组肾小管细胞脱落和肾小球缺血皱缩更为严重,而肾间质细胞浸润相对较少(P<0.05)。与nAAN-CTIN组比较,CAAN组患者的肾脏B超体积缩小及实质厚度变薄更为显著(P<0.05),但肾脏B超各项指标与肾脏病理指标的变化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CAAN患者具有肾脏萎缩、肾实质变薄以及双肾不等大的B超特征,与其它原因CTIN的不同特点在于其肾脏萎缩更为显著,尤其以肾脏实质变薄出现较早。CAAN患者肾脏B超检查与肾脏病理变化的相关性尚不肯定,但应可以辅助肾功能损害程度的判断以及CAAN的疾病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酸 肾功能衰竭 慢性 肾炎 间质性 马兜铃酸肾病 慢性 超声检查 萎缩
原文传递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被引量:16
15
作者 曹磊 谭颖 +2 位作者 吕继成 喻陆 赵明辉 《中国血液净化》 2009年第3期163-166,共4页
肝素是治疗和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在肾脏内科广泛应用于血液透析治疗。随着肝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亦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主要包括肝素抵抗、出血、血栓形成和过敏反应,其中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 肝素是治疗和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在肾脏内科广泛应用于血液透析治疗。随着肝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亦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主要包括肝素抵抗、出血、血栓形成和过敏反应,其中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车定为严重并发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症 肝素诱导 血液透析治疗 血栓性疾病 严重并发症 常用药物 肾脏内科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血液透析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9
16
作者 李京 戴晓霞 +2 位作者 张宜默 左力 金其庄 《中国血液净化》 2010年第4期178-181,共4页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初级通畅率(从置管到第1次干预)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实施中心静脉长期留置带涤纶套导管30例,均为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根据置管后3个月内是否出现导管功能不良(连续3次血流量低于200ml/min,需...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初级通畅率(从置管到第1次干预)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实施中心静脉长期留置带涤纶套导管30例,均为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根据置管后3个月内是否出现导管功能不良(连续3次血流量低于200ml/min,需要调整体位、反接透析管路,甚至溶栓治疗等干预措施),计算出3月内初级通畅率;并将其分成通畅组和非通畅组;记录置管时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以及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小板(platelet,Plt)、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白蛋白(albumin,Alb)等指标;达到干体重并行规律透析后分别记录3次透析时血流量、超滤量、管路静脉压、透析前后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取其平均值;通畅组与非通畅组间连续变量的差异比较使用t检验,分类变量的差异比较使用χ2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别,并从中找出影响导管初级通畅率的相关因素。结果入选患者30例,3个月内出现导管功能不良7例,出现时间从17d至89d;其余23例3个月内均血流通畅,导管3个月内的初级通畅率为76.7%;30例患者中通畅组与非通畅组的年龄、男女比、糖尿病所占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58,χ2=0.142,χ2=0.419,均P>0.05);通畅组比非通畅组具有较低的Hb和Hct,具有较高的APTT和透析前CV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之间血压、平均超滤量、透析中血流量、平均管路静脉压、透析后平均CVP以及PT、Plt、TC、TG、LDL-C、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留置导管3个月内的功能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过高的Hb、Hct,过低的APTT,以及过低的透析前CV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涤纶套双腔导管 功能不良 初级通畅率
下载PDF
探讨改进的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尿液足细胞的实用性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颖 黄海长 李惊子 《北京医学》 CAS 2005年第11期667-669,共3页
目的介绍一种改进的尿液足细胞检测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实用性。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在验证足细胞抗体特异性的基础上,从制片和荧光染色两方面对我实验室原检测尿足细胞方法加以改进,并对改进前后尿足细胞检出率和平均检出足细胞数量进行... 目的介绍一种改进的尿液足细胞检测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实用性。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在验证足细胞抗体特异性的基础上,从制片和荧光染色两方面对我实验室原检测尿足细胞方法加以改进,并对改进前后尿足细胞检出率和平均检出足细胞数量进行比较。结果①小鼠抗人Podocalyxin(PCX)单克隆抗体仅与肾组织的肾小球足细胞及肾脏病患者尿中足细胞特异结合;②尿沉渣涂片改为甩片,沉渣中有形成分调至适度可以减少脱片;③荧光染色同时用PI复染细胞核,可显著提高足细胞的分辨率,在狼疮肾炎Ⅳ型患者中,方法改进后平均足细胞数(16.85±12.56)个/20HP,明显高于方法改进前的(3.16±3.06)个/20HP,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鼠抗人PCX抗体可用于鉴别尿足细胞,经改进的方法能明显提高足细胞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改进 免疫荧光方法 尿液检测 足细胞 肾脏疾病
原文传递
缓衰方对肾大部切除大鼠肾内微血管重塑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深 宋锦叶 +3 位作者 孟立强 饶向荣 屈磊 李晓玫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8年第10期867-870,I0003,共5页
目的:探讨益气养血活血的中药复方——益肾缓衰口服液对肾大部切除(SNX)大鼠残肾内微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6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n=16):假手术+自来水10ml·kg-1·d-1灌胃;模型组(n=20):5/6肾切除+自来水1... 目的:探讨益气养血活血的中药复方——益肾缓衰口服液对肾大部切除(SNX)大鼠残肾内微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6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n=16):假手术+自来水10ml·kg-1·d-1灌胃;模型组(n=20):5/6肾切除+自来水10ml·kg-1·d-1灌胃;缓衰口服液组(n=20):5/6肾切除+益肾缓衰口服液10ml·kg-1·d-1灌胃;氯沙坦钾组(n=20):5/6肾切除+氯沙坦钾40mg·kg-1·d-1灌胃。分别于术后2、4、8、12周取肾组织PAS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免疫组化SP法进行APP、FN和Col-Ⅳ染色,结合图像分析,评价肾小球微血管面积和肾间质微血管数动态变化及其与细胞外基质(ECM)成分(FN和Col-Ⅳ)表达的关系。结果:在大鼠SNX模型中,残余肾间质毛细血管数和肾小球毛细血管襻相对面积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肾小球的毛细血管襻相对面积与Col-Ⅳ、FN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598和-0.601,P<0.001);缓衰口服液组和氯沙坦钾组其微血管丢失和ECM积聚程度较轻。结论:在SNX大鼠中,缓衰口服液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钾)具有相似的减少肾内微血管丢失从而减轻肾小球硬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大部切除 微血管重塑 缓衰口服液 氯沙坦钾
下载PDF
识别不同靶抗原的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与临床表型相关 被引量:4
19
作者 崔昭 贾晓玉 +6 位作者 刘畅 赵娟 杨瑞 曲贞 郑欣 刘章锁 赵明辉 《中国血液净化》 2010年第3期147-151,共5页
目的研究识别不同靶抗原的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抗体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以重组人a1、a2、a3、a4和a5(IV)NC1为固相抗原,测定97例抗GBM... 目的研究识别不同靶抗原的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抗体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以重组人a1、a2、a3、a4和a5(IV)NC1为固相抗原,测定97例抗GBM病患者血清中抗体的靶抗原,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表现的关系。69例患者血清进一步应用以正常人肾组织为底物的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IIF)检测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的位置。隐匿性抗原表位的暴露采用6M尿素对组织切片进行预处理,天然暴露抗原表位的检测则以未经处理的组织切片作为底物。结果所有患者血清均识别a3(IV)NC1,56.7%患者同时识别a1(IV)NC1,43.3%患者识别a2(IV)NC1,53.6%患者识别a4(IV)NC1,85.6%患者识别a5(IV)NC1。抗a3(IV)NC1抗体的水平是患者确诊时的血肌酐水平(r=0.308,P=0.003)以及肾脏病理肾小球中新月体的比例(r=0.492,P<0.05)的独立决定因素。识别a5(IV)NC1的患者血清对天然暴露的抗原表位的识别率较高(67.3%比30.0%,P=0.026),且抗a5(IV)NC1抗体的水平与细胞性新月体的比例呈正相关(P=0.013)。合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阳性的患者,对a1(IV)NC1(7.3%比26.2%,P=0.011)和a4(IV)NC1(7.7%比24.4%,P=0.023)的识别率较低。结论抗GBM抗体的主要靶抗原位于a3(IV)NC1,其抗体的水平是肾脏损害程度的决定因素。天然暴露的抗原表位可能与a5(IV)NC1相关,其抗体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合并ANCA阳性的患者,其抗体识别的靶抗原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肾小球基底膜病 Goodpasture病 自身抗体 靶抗原 临床表型
下载PDF
补体与肾脏病,需要重新认识 被引量:3
20
作者 于峰 赵明辉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3-175,共3页
补体系统是人类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可识别并清除病原微生物、机体凋亡组织及免疫复合物。目前已知存在三种补体激活途径: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及凝集素途径,共涉及已知的30余种血浆蛋白的参与;为了防止补体系统过度活化,其... 补体系统是人类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可识别并清除病原微生物、机体凋亡组织及免疫复合物。目前已知存在三种补体激活途径: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及凝集素途径,共涉及已知的30余种血浆蛋白的参与;为了防止补体系统过度活化,其中还包括众多补体活化的调节蛋白如H因子等,能够对其活化进行精细的控制。然而,如若补体过度活化将导致机体自身损伤,继而引发相关疾病。因此,补体在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中扮演的是一把“双刃剑”的角色。自20世纪70年代始,人们已发现补体参与了部分肾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及狼疮性肾炎,但限于当时的研究技术所限,详细的发病机制并未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体系统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肾脏病 免疫相关疾病 补体活化 天然免疫系统 发病机制 病原微生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