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PUFH)分型和治疗 被引量:9
1
作者 李淳德 孙浩林 +6 位作者 李宏 于峥嵘 刘宪义 邑晓东 林景荣 刘洪 卢海霖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4-248,共5页
目的对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提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PUFH)分型方法,并对分型进行临床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3年4月至2007年2月收入院,具有完整诊治记录及随访资料的242例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男68例,女174例;... 目的对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提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PUFH)分型方法,并对分型进行临床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3年4月至2007年2月收入院,具有完整诊治记录及随访资料的242例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男68例,女174例;年龄53-87岁,平均71.5岁。根据脊柱矢状位的平衡性、脊柱后凸畸形的部位进行分型,分析各亚型临床表现、影像学和治疗方法的特点。对分型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进行研究。于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应用PUFH分型方法对80例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男27例,女53例;年龄56-83岁,平均69.4岁)进行分型并指导临床诊疗。结果将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分为4型(胸椎后凸畸形、胸腰段后凸畸形、腰椎后凸畸形和全脊柱后凸畸形)及8个亚型(每型分为平衡型和非平衡型),分析归纳相应的临床特点。两位观察者的一致性为87.5%,Kappa系数为0.859;可重复性为93.7%,Kappa系数为0.929。应用此分型指导治疗80例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VAS评分:治疗前(7.7±1.4)分,末次随访(4.1±1.2)分;Prolo功能分级:治疗前(5.2+1.1)级,末次随访(8.4±1.O)级;后凸畸形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PUFH分型是一种针对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的分型方法,其直观、简洁、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 老年人 分类法
原文传递
2014~2016年北京9家医院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翻修负担的多中心调查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彭慧明 王龙超 +9 位作者 陈继营 周一新 田华 林剑浩 郭万首 林源 曲铁兵 郭艾 曹永平 翁习生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0年第4期277-283,共7页
背景:假体周围感染(PJI)是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THA/TKA)后一种少见但是灾难性的并发症,在中国大陆,关于PJI翻修负担的流行病学数据缺乏。目的: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北京地区9家医院3年间的感染翻修病例资料并计算翻修负担。方法:回顾性... 背景:假体周围感染(PJI)是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THA/TKA)后一种少见但是灾难性的并发症,在中国大陆,关于PJI翻修负担的流行病学数据缺乏。目的: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北京地区9家医院3年间的感染翻修病例资料并计算翻修负担。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市9家三甲医院关节置换总数及PJI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患者一般资料、感染类型、主要诊断、术前合并疾病、手术方式,计算PJI翻修负担,并描述PJI处理方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此期间共实施髋膝关节置换术38319例次,髋膝关节翻修手术1222例次(总翻修负担3.1%),因PJI翻修366例次(翻修负担0.96%),且总体翻修负担呈逐年下降趋势(1.09%,0.96%,0.84%)。9家医院PJI翻修负担分别为0.78%、0.77%、0.52%、0.77%、0.55%、0.63%、1.24%、0.78%、1.71%。髋关节总体翻修负担为5.60%,其中PJI翻修负担为1.14%,PJI是髋关节翻修的第三大原因;膝关节总体翻修负担为1.77%,其中膝关节PJI翻修负担为0.85%,PJI是膝关节翻修的最常见原因;髋/膝关节PJI患者的手术治疗方式中,二期翻修术分别占75.2%(髋,121/161)和69.8%(膝,143/205),一期翻修术占19.9%(髋,32/161)和6.3%(膝,13/205)、开放清创术占4.3%(髋,7/161)和22.0%(膝,45/205)。结论:2014~2016年北京市9家医院总体髋膝关节翻修负担为3.1%,髋膝关节PJI翻修负担为0.96%;二期翻修术是主要的外科治疗手段。由于随访时间短和病例流失等因素,真正PJI翻修负担可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髋膝 感染 翻修 负担
下载PDF
骨科术后伤口渗血回输的时间选择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宪义 李淳德 +2 位作者 朱天岳 卢宏章 李军 《中国临床医学》 2001年第4期350-351,354,共3页
目的 :选择骨科术后伤口渗血可回输的时间。方法 :收集 2 0例患者术后 2h ,4h ,6h ,12h ,2 4h ,48h伤口渗血及处理血标本 ,检测其血常规、血气分析、细菌培养指标。结果 :术后 6h为明显的时间点 ,在此之前 ,血液质量较高 ,回输后引起的... 目的 :选择骨科术后伤口渗血可回输的时间。方法 :收集 2 0例患者术后 2h ,4h ,6h ,12h ,2 4h ,48h伤口渗血及处理血标本 ,检测其血常规、血气分析、细菌培养指标。结果 :术后 6h为明显的时间点 ,在此之前 ,血液质量较高 ,回输后引起的风险较低。术后伤口渗血约 6 0 %集中在术后 6h内 ,伤口渗血中血红蛋白随时间逐渐降低 ,至术后 6h降至 8g·L-1。血小板始终低于正常 ,白细胞早期低于正常 ,术后 6h后反应性升高。处理血的PH值呈酸性 ,渗血和处理血中的血糖都进行性下降 ,渗血和处理血的细菌培养均为阴性 ,渗血中的肿瘤坏死因子术后 6h开始升高。结论 :术后 6h以内的伤口渗血质量较高 ,安全 ,而对术后 6h后的伤口渗血应慎重回输 ,否则有引发凝血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输血 不良反应 骨科手术 伤口渗血回输 回输时间
下载PDF
骨科急性骨丢失防治专家共识 被引量:7
4
作者 孟斌 程黎明 +10 位作者 海涌 李淳德 李锋 李建军 李危石 沈彬 沈慧勇 吴新宝 仉建国 章振林 杨惠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7期577-583,共7页
因病情需要制动数日至数周,甚至更长时间的患者,当某部位或全身活动功能受限时,破骨细胞活性增加,溶骨速度大于成骨速度,出现局部和全身急性骨丢失现象。急性骨丢失一般发生在急性制动后的6~8周,这个阶段患者的骨量将急剧下降至最低水平... 因病情需要制动数日至数周,甚至更长时间的患者,当某部位或全身活动功能受限时,破骨细胞活性增加,溶骨速度大于成骨速度,出现局部和全身急性骨丢失现象。急性骨丢失一般发生在急性制动后的6~8周,这个阶段患者的骨量将急剧下降至最低水平,是预期骨折风险最高的时期,之后会出现骨量的逐步恢复,但骨形成和骨吸收的速率仍不平衡,恢复到一定水平后骨量将继续丢失,这个时期持续2~24个月,称为进行性骨丢失。患者经历急性和进行性骨丢失后,大量骨质流失,骨骼强度降低,且往往多年无法完全恢复到骨折前的骨量水平,增加骨质疏松、骨折固定、关节置换失败等风险。针对临床常见的急性骨丢失现象,国内外骨科医师的认知各有不同,治疗差异也很大,且国际上尚未有急性骨丢失方面的共识和指南规范。本共识结合已有研究及临床经验,对急性骨丢失研究历史、现状、病因、评估以及防治等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加强临床医师对急性骨丢失的认识和管理,有效提升骨科急性骨丢失的防治效果,防止骨折,加速康复,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急性骨丢失 骨量 加速康复
下载PDF
人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骨科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春青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15期345-346,共2页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骨科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骨科患者156例,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59例,给与骨科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97例,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予以人性化护理。对两组...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骨科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骨科患者156例,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59例,给与骨科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97例,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予以人性化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3.51%,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1.1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老年骨科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还能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利于护患关系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 老年 骨科 疗效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可扩张管状牵开器下肿瘤切除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效果
6
作者 崔云鹏 施学东 +4 位作者 刘佳 米川 王冰 潘元星 林云飞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0-536,共7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可扩张管状牵开器下肿瘤切除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接受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可扩张管状牵开器下肿瘤切除治疗的12例脊柱转移瘤患者进...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可扩张管状牵开器下肿瘤切除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接受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可扩张管状牵开器下肿瘤切除治疗的12例脊柱转移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术后辅助治疗情况、生存期以及内固定失败情况,比较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卡氏(Karnofsky)评分和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分别为(247.0±14.6)min、(804.2±222.3)mL和(500.0±100.0)mL,平均伤口引流量为(240.8±79.3)mL,患者均在术后早期拔除引流管并下地活动,平均(3.2±0.3)d,术后平均住院(7.8±0.8)d。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生存期(13.6±2.4)个月。随访期间有2例患者出现螺钉移位,均获得有效治疗。术前VAS为(7.1±0.2)分,术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为(2.3±0.1)分和(2.8±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卡氏评分为(59.2±1.9)分,术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为(75.0±1.9)分和(74.2±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ECOG为(2.3±0.2)分,术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为(1.7±0.1)分和(1.7±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把握适应证,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可扩张管状牵开器手术能够有效缓解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改善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转移瘤切除术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痛风发作误诊1例
7
作者 叶一林 刘恒 +1 位作者 潘利平 柴卫兵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2-365,共4页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痛风发作临床上极为少见。由于痛风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与假体周围急性感染极为相似,故容易导致误诊。对于假体周围急性感染的患者,为了及时控制感染并同时保留假体,常常需要尽早进行关节清创灌洗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痛风发作临床上极为少见。由于痛风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与假体周围急性感染极为相似,故容易导致误诊。对于假体周围急性感染的患者,为了及时控制感染并同时保留假体,常常需要尽早进行关节清创灌洗术并长时间使用抗生素,而术后关节制动也会导致膝关节功能受限。因此,术前除外假体周围痛风发作等无菌性关节炎极为重要。本文报道1例长期患有糖尿病及口服激素所致全身免疫缺陷的患者因右膝骨性关节炎进行膝关节置换术,术后8周时突发发热、关节肿痛及关节功能受限,同时血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根据现有的肌肉骨骼感染协会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标准该患者误诊为假体周围急性感染,并进行了保留假体的关节清理灌洗术。术后患者症状及实验室炎性指标仅有短期好转,同时病原学结果显示为阴性。当关节清理术后11 d患者全身和局部症状再次出现时,对该患者进行关节穿刺,偏光显微镜下关节液晶体检测证实为急性痛风发作。使用抗痛风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炎症指标恢复正常,2年随访无复发。尽管假体周围通风发作十分罕见,但其仍应作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肿痛的一个鉴别诊断,目前现有的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标准中没有设立除外诊断标准,提示晶体性关节炎的可能性未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肿痛发生时获得重视,极易带来误诊。因此,术前常规进行关节液晶体检测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假体周围感染 痛风
下载PDF
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围手术期康复治疗一例
8
作者 李文竹 王晨昊 +5 位作者 黄真 魏翠洁 熊晖 徐贝宇 李淳德 阙呈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38-843,共6页
患儿女性,16岁。因肢体无力15年、脊柱侧弯3年,进行性加重并影响上肢功能10个月,于2021年8月30日入院。据家长所述,患儿1岁4个月(2006年9月)时开始独立行走但呈鸭步、易跌倒,双下肢无力,行走时步高小于同龄儿童;3岁时出现卧位坐起、蹲... 患儿女性,16岁。因肢体无力15年、脊柱侧弯3年,进行性加重并影响上肢功能10个月,于2021年8月30日入院。据家长所述,患儿1岁4个月(2006年9月)时开始独立行走但呈鸭步、易跌倒,双下肢无力,行走时步高小于同龄儿童;3岁时出现卧位坐起、蹲起和上下楼梯困难,并呈进行性加重;5岁时出现双手震颤,多次就医均未查明原因,未予以特殊治疗。之后双下肢无力继续加重,尤以右侧明显,并逐渐出现双上肢近端肌无力,持物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脊髓性肌萎缩 脊柱弯曲 运动疗法 病例报告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中椎旁血管渗漏与骨水泥性肺栓塞 被引量:21
9
作者 王诗军 邑晓东 +6 位作者 李淳德 刘宪义 卢海霖 刘洪 李宏 于峥嵘 孙浩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7期8275-8281,共7页
背景:通过经皮穿刺向椎体内注射骨水泥可增强椎体强度及稳定椎体,达到止痛目的,但骨水泥可能在注入过程中渗漏入椎旁血管,并通过腔静脉系统回流至右心室进而进入肺动脉造成肺栓塞。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中骨水泥椎旁血管渗漏与骨水泥... 背景:通过经皮穿刺向椎体内注射骨水泥可增强椎体强度及稳定椎体,达到止痛目的,但骨水泥可能在注入过程中渗漏入椎旁血管,并通过腔静脉系统回流至右心室进而进入肺动脉造成肺栓塞。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中骨水泥椎旁血管渗漏与骨水泥性肺栓塞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成形患者134例,其中出现骨水泥椎旁血管渗漏患者共23例设为实验组,取未出现骨水泥椎旁血管渗漏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4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通过椎体成形前后行脊柱和胸部X射线检查确定两组患者是否存在骨水泥椎旁血管渗漏及骨水泥性肺栓塞。结果与结论:134例患者中共有23例出现骨水泥椎旁血管渗漏,占17.2%。出现椎旁血管渗漏的23例中有3例出现骨水泥性肺栓塞,占出现椎旁血管渗漏患者的13%,但均无胸部症状。对照组43例患者中未出现椎旁血管渗漏的患者也未出现骨水泥性肺栓塞,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9)。提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过程中一旦出现骨水泥椎旁血管渗漏,尽管并无胸部症状仍应警惕骨水泥性肺栓塞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生物材料临床实践 骨水泥渗漏 肺栓塞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椎旁血管渗漏 并发症
下载PDF
PVP或PKP治疗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9
10
作者 孙浩林 李淳德 +6 位作者 朱佳琳 邑晓东 刘洪 卢海霖 李宏 于峥嵘 王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2-247,共6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糖皮质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术后再发骨折的风险。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 目的:回顾性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糖皮质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术后再发骨折的风险。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应用PVP或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病例570例,其中糖皮质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42例,完整随访21例定为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 glucocorticosteroid-induced osteoporosis,GIOP)组;原发性骨折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病例528例,完整随访391例,按照性别、年龄匹配的原则1∶4配比84例定为对照组。记录两组病例胸腰椎椎体骨折节段;比较两组病例中单节段骨折和多节段骨折的比例;比较两组病例胸椎节段、胸腰段节段和腰椎节段骨折的比例;以再发骨折行二次手术为终点事件计算患者骨水泥灌注术后生存率及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两组病例的生存率。结果:GIOP组随访(24.0±13.1)个月,对照组随访(25.8±14.4)个月( P>0.05)。 GIOP组单节段骨折11例,双节段骨折2例,三节段骨折3例,四节段骨折2例,五节段骨折2例,八节段骨折1例。对照组单节段骨折67例,双节段骨折12例,三节段骨折2例,四节段骨折3例。 GIOP组单节段骨折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52.4%vs.79.8%,P=0.01)。 GIOP组骨折节段共50节段,对照组骨折节段共109节段。胸椎节段(T1~T10)比例GIOP组18%,对照组11.9%(P>0.05);胸腰段节段(T11~L1)比例GIOP组46%,对照组58.7%(P>0.05);腰椎节段(L2~L5)比例GIOP组36%,对照组29.4%(P>0.05)。随访期内GIOP组和对照组因胸腰椎椎体再发骨折行二次PVP或PKP手术的比例分别为23.8%和6.0%,GIOP组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GIOP椎体压缩骨折好发部位与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类似(胸腰段节段>腰椎节段>胸椎节段),但GIOP椎体压缩骨折多节段骨折的风险高,PVP或PKP治疗后椎体再发骨折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压缩性 椎体成形术 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糖皮质激素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安全性 被引量:43
11
作者 李军 朱天岳 +3 位作者 马忠泰 柴卫兵 卢宏章 刘震宁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6期1223-1225,共3页
目的 :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本院 1993年 1月~ 2 0 0 3年 9月实行的 2 0 5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人分为两组 ,其中抗凝组 10 9人 ,手术后12~ 18h开始 ,每日用 0... 目的 :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本院 1993年 1月~ 2 0 0 3年 9月实行的 2 0 5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人分为两组 ,其中抗凝组 10 9人 ,手术后12~ 18h开始 ,每日用 0 .4~ 0 .6ml低分子肝素钙 (Fraxiparine)腹壁皮下注射 ,共 7d ;非抗凝组 96人 ,术后未注射低分子肝素钙。两组的手术方法及其它术后处理相同。观察出血并发症 ,记录输血量和伤口引流量 ,并对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 :抗凝组伤口引流量和输血量分别为 ( 3 42 .4± 2 3 1.6)ml和 ( 777.9± 5 83 .9)ml ;非抗凝组 ( 2 88.2± 14 1.6)m1和 ( 63 0 .0± 44 4.6)ml,两者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抗凝组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危险没有增加。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 12~ 18h开始 ,每天注射一次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可以导致出血量和输血量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髋关节 人工假体置换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 被引量:59
12
作者 叶一林 柴卫兵 +3 位作者 朱天岳 卢宏章 李军 刘宪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890-892,共3页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髓内固定(Gamma钉、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产生手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总结2000~2004年用DHS和髓内固定系统治疗的共9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对6例出现手术后并发症病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94...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髓内固定(Gamma钉、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产生手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总结2000~2004年用DHS和髓内固定系统治疗的共9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对6例出现手术后并发症病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94例患者中6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并发症种类包括6类术后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物股骨头颈内切割;髋内翻;股骨头坏死;头颈螺钉穿入髋关节;骨折不愈合。结论内固定物选择不当是发生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原因,而不稳定骨折、严重骨质疏松、骨折复位不良、头颈螺钉位置不良都将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隆间骨折 内固定 并发症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硫酸钙治疗单一椎体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24
13
作者 占方彪 王诗军 +4 位作者 程军 冯世龙 谢鲤钟 李波 张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2986-2992,共7页
背景:胸腰椎骨折是脊柱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传统的后正中入路对椎旁肌的广泛剥离与牵拉,椎旁肌缺血和失神经支配,导致术后腰背肌萎缩,并产生顽固性的腰背痛。而微创手术治疗越来越被广大的骨科医生所接受。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 背景:胸腰椎骨折是脊柱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传统的后正中入路对椎旁肌的广泛剥离与牵拉,椎旁肌缺血和失神经支配,导致术后腰背肌萎缩,并产生顽固性的腰背痛。而微创手术治疗越来越被广大的骨科医生所接受。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可注射硫酸钙骨水泥治疗单一椎体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52例单一椎体胸腰椎骨折不伴有神经损伤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2组。观察组28例,采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硫酸钙植入;对照组24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硫酸钙植入。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观察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时腰背部疼痛情况;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下地前和末次随访时X射线片上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记录2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及内固定松动、断裂情况。结果与结论:(1)5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24个月;(2)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3)2组术后不同时点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2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4)2组患者术后下地前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间不同时点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5)结果提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硫酸钙治疗单一椎体胸腰椎骨折安全可靠,可即刻恢复伤椎前缘高度,减轻疼痛,远期疗效满意。和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相比,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硫酸钙 骨折愈合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钉 椎旁肌 微创
下载PDF
脊柱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 被引量:28
14
作者 于峥嵘 李淳德 +4 位作者 邑晓东 林景荣 刘宪义 刘洪 卢海霖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61-665,共5页
目的:探讨脊柱外科术后血栓栓塞分层预防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的脊柱常规手术患者共298例,按其不同危险因素分为低、中、高危组预防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并发症,3组患者分别为22例、4... 目的:探讨脊柱外科术后血栓栓塞分层预防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的脊柱常规手术患者共298例,按其不同危险因素分为低、中、高危组预防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并发症,3组患者分别为22例、48例和228例。低、中危组患者主要采取物理预防措施,包括分级加压弹力袜(thigh-length thromboembolic deterrent stockings,TEDS)和间歇充气加压装置(pneumatic sequential compressiondevice,PSCD);对于高危组患者,除了采用物理预防措施,还应用了低分子肝素钙肌注。于术前、术后7~10 d及术后3个月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患者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监测是否发生硬膜外或伤口血肿、黏膜出血,是否发生低分子肝素致血小板减少,是否有硬膜外出血致神经损伤症状等。结果:298例脊柱常规手术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23例,发生率7.7%。低危组患者均未发生DVT,中危组患者发生DVT 2例(4.2%),高危组患者发生DVT 21例(9.2%)。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所有DVT均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位于膝关节以远,无临床症状,不需治疗,术后3个月复查多普勒超声时血管再通。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低分子肝素所致硬膜外或伤口血肿、黏膜出血等出血并发症,未出现硬膜外出血所致神经损伤症状,未发现低分子肝素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结论:对脊柱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us embolism,VTE)进行危险分层,根据分层做个体化预防后,未发生临床意义的血栓栓塞,未发生要预防的并发症,因而初步验证该预防方法较为安全、有效,今后需要进行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进一步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栓塞
下载PDF
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伴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洪 越雷 +12 位作者 陈顺伦 胡博 李淳德 邑晓东 李宏 卢海霖 王宇 于峥嵘 孙浩林 王诗军 赵耀 漆龙涛 王瑞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7-351,共5页
目的:探究和评价前路椎间盘切除聚醚醚酮(polytheretherketone,PEEK)椎间融合器辅助的椎体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伴有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伴有交感神经症状的... 目的:探究和评价前路椎间盘切除聚醚醚酮(polytheretherketone,PEEK)椎间融合器辅助的椎体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伴有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伴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并接受前路椎间盘切除加PEEK椎间融合器辅助的植骨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融合率评估采用X线片及动力位X线片,必要时采用CT重建判定其融合率,采用20分评分法分别在术前、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头晕等交感神经症状进行评分,计算末次随访时的改善率及临床效果满意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经过不少于1年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5.6个月。36例完全融合,2例术后半年延迟愈合,1例假关节形成,但无临床症状,融合率为97%,平均融合时间为3.6个月。术后交感神经症状都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前交感神经症状评分为8.4±1.0,术后2个月评分为2.2±0.3,末次随访评分为2.4±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57,P<0.001)。改善率为优22例,良15例,可1例,差1例,临床效果满意率为95%。1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1周后恢复;2例患者出现轻度吞咽不适,1个月后恢复;1例患者由于引流不畅出现皮下血肿,经血肿清除后恢复。结论:前路ACDF是治疗伴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的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 椎间融合 治疗 交感神经症状 颈椎病 头晕
下载PDF
PVP与PKP术后邻近椎体继发骨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6
作者 田斐 邑晓东 +2 位作者 卢海霖 李宏 李淳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03-506,共4页
Galibert等于1987年首先报道了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椎体侵袭性血管瘤,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994年,美国的Reiley等首次报道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此项技术于1998年... Galibert等于1987年首先报道了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椎体侵袭性血管瘤,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994年,美国的Reiley等首次报道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此项技术于1998年开始推广应用于临床。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这两种方法可以迅速缓解疼痛,并使患者得到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PKP PVP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折 继发 术后 治疗方法
原文传递
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中伤口周围注射罗哌卡因复合液的镇痛效应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诗军 李钰婷 +3 位作者 李淳德 刘宪义 孙浩林 王天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8期7769-7774,共6页
背景:伤口周围浸润局部麻醉药物常被用于外科手术后多模式术后镇痛的一部分,而腰椎融合后采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罗哌卡因复合液进行术后镇痛目前尚无报道。目的:观察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罗哌卡因复合液在腰椎融合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90例... 背景:伤口周围浸润局部麻醉药物常被用于外科手术后多模式术后镇痛的一部分,而腰椎融合后采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罗哌卡因复合液进行术后镇痛目前尚无报道。目的:观察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罗哌卡因复合液在腰椎融合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90例行腰椎管减压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植骨融合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接受静脉自控镇痛治疗,同时术中在伤口周围注射罗哌卡因复合注射液;对照组伤口周围不注入任何药物,只接受静脉自控镇痛治疗。评估两组患者融合后2,4,8,12,24,48 h的目测类比评分,以及融合后48 h内静脉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芬太尼的总使用量;另外比较融合后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与结论:试验组患者融合后2,4,8,12,24 h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融合后48 h内静脉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芬太尼的总使用量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间患者融合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伤口周围局部注射罗哌卡因复合液可减轻腰椎融合后患者的疼痛,并且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术后疼痛控制 腰椎融合 后路 植骨 伤口周围局部注射 罗哌卡因 目测类比评分 镇痛
下载PDF
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 被引量:14
18
作者 孙浩林 李淳德 +5 位作者 杨泽川 邑晓东 刘洪 卢海霖 李宏 王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9-1025,共7页
目的:探讨应用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14例应用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 目的:探讨应用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14例应用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将2012年2月至2013年9月12例采用传统的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患者设为对照组。记录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入椎弓根螺钉数量、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数量、术中和术后骨水泥并发症(包括术中骨水泥椎旁渗漏、椎间盘渗漏、椎弓根渗漏、血管渗漏、椎管内渗漏,术后肺栓塞等)。随访过程中通过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动力位X线片,评价融合节段的融合情况和螺钉松动的情况;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下肢痛VAS评分、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评定术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病例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平均每个病例置入椎弓根螺钉(9.9±4.7)枚,平均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5.9±2.6)枚;对照组平均每个病例置入椎弓根螺钉(7.1±2.8)枚,平均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3.0±1.9)枚;每个病例骨水泥加强螺钉比例(骨水泥加强螺钉/置入椎弓根螺钉)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0.69±0.30 vs.0.47±0.30,P<0.05);骨水泥渗漏方面,观察组渗漏率为5/83,明显低于对照组渗漏率(12/42,P<0.01),观察组无椎管内渗漏病例,对照组有1例3枚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出现椎管内渗漏;观察组随访(10.6±2.3)月,对照组随访(36.5±7.2)月,两组病例均未发现植骨不融合病例和螺钉松动病例。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Prolo腰椎功能分级和ODI评分均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结论: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加强技术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方法,简化了操作过程,降低了骨水泥渗漏风险尤其是椎管内渗漏风险,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 骨水泥 骨质疏松 腰椎退变性疾病
下载PDF
脊柱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与预防 被引量:25
19
作者 于峥嵘 李淳德 +4 位作者 邑晓东 林景荣 刘宪义 刘洪 卢海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34-437,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TE)的风险及预防性应用低分子量肝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5年8月~2006年7月由同一组术者施行脊柱手术的患者共156例,其中2005年8月~2005年12月共62例(第1组),2006年1月~2006年7月共94例(第2...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TE)的风险及预防性应用低分子量肝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5年8月~2006年7月由同一组术者施行脊柱手术的患者共156例,其中2005年8月~2005年12月共62例(第1组),2006年1月~2006年7月共94例(第2组),第2组中VTE高危者62例、VTE低危者32例,第1组及第2组中的VTE低危组患者术后未予低分子量肝素预防血栓治疗,第2组中的VTE高危组患者于术后第1天开始应用低分子量肝素(诺易平)抗凝治疗,0.25ml/次,皮下注射,2次/日,至下地活动后2d停用(共用药5~21d,平均8d)。观察第1、2组患者术后VTE的发生率及第2组患者切口引流量、消化道等粘膜出血情况、硬膜外和伤口血肿情况、有无神经损伤症状。结果:第1组患者术后VTE发生率为3.2%(2/62),其中1例术后第7天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但无症状;另1例术后5d急性肺栓塞猝死。第2组患者术后未发生VTE,其中血栓高危组和低危组患者术后切口引流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粘膜出血、硬膜外及切口血肿,无神经损伤症状。结论:脊柱手术后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甚至发生肺栓塞的风险,对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患者可预防性应用低分子量肝素,应用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手术 血栓栓塞 预防
原文传递
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神经根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短期随访 被引量:28
20
作者 于峥嵘 李淳德 +3 位作者 朱赛楠 孙浩林 赵耀 漆龙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2-255,共4页
目的:了解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神经根减压治疗单侧神经根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2011年7月至2016年4月经皮椎间孔入路行内镜下神经根减压治疗单侧神经根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96例进行回顾分析和... 目的:了解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神经根减压治疗单侧神经根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2011年7月至2016年4月经皮椎间孔入路行内镜下神经根减压治疗单侧神经根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96例进行回顾分析和随访,患者均有单侧下肢神经根刺激症状和体征,神经源性间歇跛行小于500 m。影像学检查(CT或MRI)证实单节段腰椎退行性改变所致椎管狭窄,或多节段狭窄经诊断性神经根封闭明确为单节段狭窄所致症状,患者男55例,女41例,平均年龄(71.6±5.4)岁(47~89岁),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术后下地时间及出院时间,术前和术后随访时,采用腿痛视觉疼痛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残疾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对患者疼痛及腰部功能进行评价,应用Nakai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以环锯去除部分上关节突腹侧扩大椎间孔,内镜下使用髓核钳、射频刀头等去除盘黄间隙的黄韧带显露神经根,摘除椎间盘,进行侧隐窝及神经根管的减压,减压范围为头侧至上位椎体椎弓根下缘,尾侧至下位椎体椎弓根上缘的整个椎间孔区域。探查发现神经根无受压,水压变动时神经根搏动良好,患者术后当天下地,无明显不适症状时出院。68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1个月(6~63个月),VAS评分各测量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91.60,P<0.001),ODI评分各测量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9.91,P<0.001)。应用Nakai评价的优良率为79.4%(优42例,良12例,可10例,差4例)。1例术后出现硬膜外血肿,1例术后足下垂,6例二期行开放手术。结论:有单侧神经根刺激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取椎间孔镜技术进行神经根减压,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近期治疗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狭窄 椎间孔镜 椎管减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