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4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医院儿科以运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儿童功能性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汤亚南 魏红玲 邢燕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16-1119,共4页
目的总结以运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儿童功能性神经系统疾病(以下简称功能性神经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与结果纳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2017年7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18例以运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功能性神经疾病患儿,临床表型包括功能性肌阵挛... 目的总结以运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儿童功能性神经系统疾病(以下简称功能性神经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与结果纳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2017年7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18例以运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功能性神经疾病患儿,临床表型包括功能性肌阵挛8例、功能性震颤3例、功能性肌无力3例、功能性肌张力障碍2例、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2例,运动障碍症状均无重叠。8例功能性肌阵挛患儿中5例表现为双侧对称性肌阵挛,3例仅右上肢或右手肌阵挛;3例功能性震颤患儿表现为单侧上肢(1例)、双侧上肢(1例)或双手(1例)小幅度快速颤抖;3例功能性肌无力患儿均表现为双下肢无力,无法行走;2例功能性肌张力障碍患儿中1例表现为阵发性上肢和躯干扭转样姿势异常,1例为下肢间断性肌张力增高并呈屈髋屈膝样;2例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患儿表现为凝视,颈部后仰,肢体伸屈抖动、拍打。仅1例脑电图轻度异常,染色体小片段重复。13例症状较轻微,治疗后预后良好;5例症状较严重且合并精神症状,转入精神科继续治疗。结论以运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儿童功能性神经疾病常见表现是肌阵挛、震颤和肌无力,多可追溯到相关诱发因素,可伴发其他多种躯体或精神症状,部分患儿需转诊至精神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障碍 运动障碍 儿童 医院 综合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下综合医院儿科防控方式探索 被引量:9
2
作者 邢燕 张娟 +3 位作者 韩彤妍 李在玲 李蕊 童笑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10-413,共4页
自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在我国武汉暴发后,短期内发病人数急剧增长。从目前数据看[1-3],COVID-19发病人群以成人为主,但该病对人群普遍易感,且具有聚集性发病特点,儿童容易被家庭确诊患者所传染... 自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在我国武汉暴发后,短期内发病人数急剧增长。从目前数据看[1-3],COVID-19发病人群以成人为主,但该病对人群普遍易感,且具有聚集性发病特点,儿童容易被家庭确诊患者所传染。截止目前,从新生儿期到青春期的儿童各个年龄阶段均有感染病例报道[4-9],到2020年2月29日,18岁及以下人群占总确诊COVID-19病例人群的2.4%[10]。从目前临床报道看,儿童病例临床表现多为轻症,肺部CT表现不像成人典型[11],早期表现类似于儿童上呼吸道感染,进展至肺炎时表现容易与其他呼吸道感染病原引起的儿童肺炎相混淆[12],而且COVID-19的发病季节正好与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发病高峰季节相重叠,给儿童COVID-19的早期识别带来一定的困难。综合医院儿科冬春季接诊患儿的病种以呼吸道感染居多,如何针对COVID-19疫情做出迅速调整,既保证普通就诊患儿和儿科医务人员的安全诊疗又能尽快识别COVID-19疑似患儿,对于综合医院儿科是一个挑战。因此,本研究结合国家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防控COVID-19疫情的措施探索了在COVID疫情期间综合医院儿科的防控模式,以期为其他综合医院儿科在COVID-19期间的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 综合医院 儿科
下载PDF
分层激励约束机制在综合医院儿科教学中的作用 被引量:6
3
作者 邢燕 童笑梅 +2 位作者 朴梅花 韩彤妍 曹广娜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6期169-172,共4页
目的探讨分层激励约束机制在指导综合医院儿科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工作和学习的老师和各级各类学生为研究对象。每个研究对象分为4个层面,激励机制体现教师和学生的职责、水平和... 目的探讨分层激励约束机制在指导综合医院儿科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工作和学习的老师和各级各类学生为研究对象。每个研究对象分为4个层面,激励机制体现教师和学生的职责、水平和能力、价值及劳动成果,约束机制作为辅助,利用前后对照、调查问卷、医院考核、教学成绩、学生满意度、综合评价等研究方法和研究终点指标评估实施分层激励约束机制的效果。结果调查问卷结果提示本项目实施前分别有84.0%和68.0%的教师和学生主体赞同教学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应用。与实施前比较,项目实施后教学评估次数增加(4次比7次),参加会议培训人数增加(1.2次/人比3.0次/人),季度考核总平均成绩提高[(88.3±0.8)分比(92.5±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项目实施后,94.7%学生认为教师的带教意识明显提高。结论重视教学活动中各个教师的带教作用,教师同时亦受到相应的学习要求,按照级别和年资针对教学和学习采用不同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于提高儿科教学水平和综合医院儿科医生的诊疗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 激励机制 约束机制 儿科教学
下载PDF
综合医院儿科住院患儿的营养风险评估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欢 张华 +3 位作者 周方 李在玲 张娟 孙晋波 《北京医学》 CAS 2020年第11期1097-1100,共4页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住院患儿不同营养风险与基础疾病、住院时间、费用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4月25日至8月25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380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年龄1个月至16岁。应用STRONGkids营养风险筛查,记录患儿身高、体质量、感...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住院患儿不同营养风险与基础疾病、住院时间、费用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4月25日至8月25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380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年龄1个月至16岁。应用STRONGkids营养风险筛查,记录患儿身高、体质量、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营养支持需求。结果中高度营养风险患儿71例(18.7%);中高度营养风险患儿消化系统疾病31例(43.7%);中高度营养风险患儿营养不良发生率高,急性和慢性营养不良的患病率分别为19.7%和8.5%。中高度营养风险的患儿住院时间更长,住院费用更高,需要营养支持(P<0.001)。中高度营养风险组并不预示更高的感染并发症(P>0.05)。年龄、营养风险、基础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感染并发症影响住院时间;年龄、营养风险、消化系统疾病、感染并发症影响住院费用(P<0.05)。结论综合医院住院患儿的中高度营养风险发生率高,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发生营养不良的比率高,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更高,需要营养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患儿 营养风险
原文传递
北京地区25家医院晚期早产儿住院期间母乳喂养对感染相关性疾病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韩露艳 徐小静 +22 位作者 童笑梅 张欣 刘捷 杨立 刘慧 闫菊 宋志芳 梅亚波 米荣 秦选光 刘玉环 齐宇洁 张巍 曾慧慧 崔红 龙卉 郭果 陈旭琳 杨召意 孙芳 付晓辉 王长燕 李正红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45-1250,共6页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晚期早产儿住院期间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分析感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母乳喂养对感染性疾病发生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地区25家医院新生儿病房在2015年10月23日至2017年10月30日住院的晚期早产儿资料。根据喂养方...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晚期早产儿住院期间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分析感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母乳喂养对感染性疾病发生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地区25家医院新生儿病房在2015年10月23日至2017年10月30日住院的晚期早产儿资料。根据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和配方奶喂养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1576例晚期早产儿,其中母乳喂养组153例,配方奶喂养组1423例。发生感染性疾病共计484例(30.71%),其中母乳喂养组感染性疾病发生率显著低于配方奶喂养组(22.88%vs 31.55%,P=0.0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乳喂养是感染性疾病发生的独立保护性因素(OR=0.534,P=0.004),而男婴、胎膜早破、妊娠糖尿病、窒息是发生感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分别OR=1.328、5.386、1.535、2.353,均P<0.05)。结论母乳喂养可降低晚期早产儿住院期间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是晚期早产儿感染性疾病的保护因素,应积极提倡晚期早产儿住院期间实施母乳喂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乳喂养 感染 晚期早产儿
下载PDF
关注食物过敏相关消化系统症状的鉴别
6
作者 李在玲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5-290,共6页
食物过敏的症状呈现非特异性,其中60%的儿童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如便血、腹泻、便秘等,临床上极易误诊和漏诊,导致过度治疗和延误治疗,加重病情,影响患儿生长发育。食物过敏相关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需遵循3个标准:①有临床症状;②实验室... 食物过敏的症状呈现非特异性,其中60%的儿童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如便血、腹泻、便秘等,临床上极易误诊和漏诊,导致过度治疗和延误治疗,加重病情,影响患儿生长发育。食物过敏相关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需遵循3个标准:①有临床症状;②实验室检查(口服食物激发试验)明确过敏原;③食物与症状之间有明确关系。便血在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中较为常见,新生儿期需要与感染性腹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相鉴别,婴儿期需要与肛裂、肠息肉、肠套叠、梅克尔憩室、肠血管畸形、极早发炎症性肠病、先天免疫缺陷病相关腹泻等鉴别。腹泻在食物蛋白诱导的肠病、食物蛋白诱导的小肠结肠炎综合征中多见,需要和乳糖不耐受、乳糜泻、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鉴别。食物过敏是否可导致便秘,目前仍存在争论,需要与先天性巨结肠等先天性疾病以及功能性便秘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过敏 消化系统症状 鉴别 儿童
下载PDF
肠道黏液层中MUC2、sIgA在婴儿食物过敏中的动态变化及应用价值
7
作者 代妮妮 高亚娟 +2 位作者 孙晋波 张娟 李在玲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7-304,共8页
目的动态监测分析食物过敏婴儿临床治疗过程中粪便黏蛋白2(MUC2)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变化情况,探究其与食物过敏的关系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门诊就诊的食物过敏婴儿52例为食物过敏组,同期选取非过敏性疾病... 目的动态监测分析食物过敏婴儿临床治疗过程中粪便黏蛋白2(MUC2)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变化情况,探究其与食物过敏的关系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门诊就诊的食物过敏婴儿52例为食物过敏组,同期选取非过敏性疾病婴儿5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粪便MUC2、sIgA水平的差异。结果食物过敏组男23例、女29例,对照组男女各26例,两组患儿在年龄、分娩方式、喂养方式、辅食添加、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食物过敏组中粪便MUC2及sIg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37.81±14.91μg/mL比25.33±14.29μg/mL;182.4(150.2~202.7)μg/mL比147.7(131.4~157.9)μ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随访第2、4周时,食物过敏组患儿的粪便MUC2水平逐渐下降,但组间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粪便sIgA水平逐渐升高,组间比较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粪便MUC2、sIgA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析,粪便MUC2及sIgA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在0.7以上(P<0.001),两者联合诊断可提高诊断的特异度。结论粪便MUC2及sIgA水平在两组患儿之间均存在差异,随着食物过敏患儿临床症状的好转,粪便MUC2水平有下降趋势、sIgA水平逐渐升高,两者可能作为诊断食物过敏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过敏 肠道黏液层 黏蛋白2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新生儿肠道病毒医院感染28例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韩彤妍 朴梅花 +5 位作者 童笑梅 张艳志 刘惠丽 郑粤吟 李松 叶鸿瑁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2-214,共3页
目的分析2006年夏季肠道病毒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暴发流行严重程度。方法聚合酶链反应法(PCR)进行病原学检测,对28例肠道病毒医院感染新生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症状、病情轻重及转归。结果此次肠道病毒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持续&g... 目的分析2006年夏季肠道病毒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暴发流行严重程度。方法聚合酶链反应法(PCR)进行病原学检测,对28例肠道病毒医院感染新生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症状、病情轻重及转归。结果此次肠道病毒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持续>1个月,医院感染发生率达6.4%;22例(78.6%)的患儿首发症状为发热;14例(50.0%)静脉血/脑脊液检测到肠道病毒,根据接触史、临床症状等,28例临床诊断为肠道病毒感染,其中10例(35.7%)为病毒性脑膜炎,9例(32.1%)新生儿肺炎,1例(3.6%)肝脏损害,2例(7.1%)心肌损害,全部患儿均好转或治愈出院。结论此次发生于夏季的肠道病毒医院感染病情相对轻,临床经过良好,经治疗避免了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 新生儿 医院感染
下载PDF
新生儿经皮二氧化碳分压和经皮氧分压血气分析临床实践指南
9
作者 王欢欢 赵卓宇 +8 位作者 韩彤妍 张谦慎 武辉 容志惠 李丽玲 邓英 王瑞 曹云 张崇凡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接受机械通气的新生儿,二氧化碳分压(PCO_(2))和氧分压(PO_(2))处于一个动态及快速变化的状态。采集动脉血或末梢血进行血气分析仅能获得某个时点的PaCO_(2)/PaO_(2)测量结果,具有有创性、不能连续监测等不足,频繁采... 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接受机械通气的新生儿,二氧化碳分压(PCO_(2))和氧分压(PO_(2))处于一个动态及快速变化的状态。采集动脉血或末梢血进行血气分析仅能获得某个时点的PaCO_(2)/PaO_(2)测量结果,具有有创性、不能连续监测等不足,频繁采血也容易导致医源性失血、穿刺部位损伤感染、血流动力学波动、疼痛不适增加和人机对抗等不良后果。无创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_(2))及经皮氧分压(TcPO_(2))监测技术能对新生儿PCO_(2)/PO_(2)进行连续监测,减少患儿抽血次数,在危重新生儿监护中具有一定的优势[1],尤其有益于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管理。TcPCO_(2)/TcPO_(2)监测的主要临床问题:①TcPCO_(2)/TcPO_(2)监测结果能否代替有创血气分析的结果;②监测探头的温度和连续监测时长与早产儿皮肤灼伤的关系。针对上述2个临床问题依据WHO指南制定方法,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联合国内3家医院新生儿血气分析专家,邀请复旦大学GRADE中心作为指南方法学指导,制作新生儿TcPCO_(2)/TcPO_(2)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实践指南 极低出生体重儿 经皮氧分压 人机对抗 危重新生儿 末梢血 穿刺部位 血气分析
下载PDF
北京单中心回顾性分析儿童肠镜临床特点及疾病谱12年演变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军 顾芳 +1 位作者 李在玲 吕愈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19-823,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2年来进行的儿童肠镜检查资料,探讨北京地区儿童肠道疾病谱及演变情况。方法:病例检索2005年1月1日至2017年7月20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不满18岁的接受肠镜检查患者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年龄将... 目的: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2年来进行的儿童肠镜检查资料,探讨北京地区儿童肠道疾病谱及演变情况。方法:病例检索2005年1月1日至2017年7月20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不满18岁的接受肠镜检查患者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年龄将其分为0~3岁组,4~6岁组,7~14岁组和15~17岁组,另根据检查时间分为2005—2011年组和2012—2017年组。结果: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的共326例患者,其中0~3岁组31例(9.5%),4~6岁组28例(8.6%),7~14岁组96例(29.4%),15~17岁组171例(52.5%)。90.5%(295/326)的患者肠镜能够到达回肠末段,没有穿孔等严重并发症,92.3%(301/326)的患者肠道清洁满意。204例(62.6%)患者肠镜下有阳性发现,非特异性回肠结肠炎最多见(27.0%),其次是炎症性肠病(14.1%)和息肉(12.0%)。比较2005—2011年组和2012—2017年组数据,后者接受检查的婴幼儿(0~3岁组)明显增多(3.0%vs.14.1%,P=0.001),肠镜到达回肠末段者明显增多(85.9%vs.93.7%,P=0.037),但是疾病谱没有明显变化(P=0.850)。结论:儿童进行结肠镜检查安全有效,结肠炎和末段回肠炎性病变是最常见的诊断,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位于第2位。近12年来儿童结肠镜下发现疾病谱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IBD的发现率没有像中国南方各省一样快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肠镜 诊断 胃肠疾病
下载PDF
美罗培南治疗新生儿脓毒症的临床实践指南(2024年版)
11
作者 《美罗培南治疗新生儿脓毒症的临床实践指南》制订组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5 位作者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辑部 童笑梅 周文浩 杨克虎 周鹏翔 邢燕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7-117,共11页
美罗培南是新生儿脓毒症治疗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特殊级别抗菌药物之一,但其不合理应用导致细菌多重耐药问题日益严峻。该指南遵循规范的制订方法与流程,针对9个临床问题形成了12条推荐意见,内容涵盖新生儿美罗培南的使用时机、推荐剂量、... 美罗培南是新生儿脓毒症治疗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特殊级别抗菌药物之一,但其不合理应用导致细菌多重耐药问题日益严峻。该指南遵循规范的制订方法与流程,针对9个临床问题形成了12条推荐意见,内容涵盖新生儿美罗培南的使用时机、推荐剂量、延长输注、监测与评估、抗菌药物调整方案、治疗疗程以及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目细菌感染的治疗策略,以期为美罗培南在新生儿脓毒症患儿中的合理使用提供循证证据与用药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罗培南 脓毒症 指南 新生儿
下载PDF
儿科3.0 T专用磁共振对早产儿脑损伤图像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颖 霍然 +5 位作者 刘剑芳 廖怡 刘云峰 赵强 宁刚 袁慧书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1-65,共5页
目的 比较3.0 T儿科专用磁共振和3.0 T全身磁共振评估早产儿脑部图像质量,以评估3.0 T儿科专用磁共振在早产儿脑部成像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分别在3.0 T儿科专用磁共振和3.0 T全身磁共振进行颅脑成像扫描,采集序列包括常规序... 目的 比较3.0 T儿科专用磁共振和3.0 T全身磁共振评估早产儿脑部图像质量,以评估3.0 T儿科专用磁共振在早产儿脑部成像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分别在3.0 T儿科专用磁共振和3.0 T全身磁共振进行颅脑成像扫描,采集序列包括常规序列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序列,并对两组T2加权成像序列进行主观评分,对3D T1加权成像序列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 CNR)和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进行测量。结果 主观评分显示,3.0 T儿科专用磁共振图像质量与3.0 T全身磁共振评分相当,达到临床诊断需求。儿科专用磁共振图像的双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灰质和白质,中脑,小脑SNR与全身磁共振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NR相当或优于全身磁共振;双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ADC值与全身磁共振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 T儿科专用磁共振早产儿颅脑图像的主观评分、SNR与3.0 T全身磁共振无差异,CNR相当或优于3.0 T全身磁共振,表明该新设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脑损伤 磁共振成像 儿科专用 扩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2000~2004年北京川崎病住院患儿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63
13
作者 张永兰 杜忠东 +9 位作者 赵地 杜军保 鲁珊 衣京梅 侯安存 周忠蜀 丁国芳 林瑶 刘冲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 进一步了解北京儿童川崎病(KD)的发病率及流行病学特点,并探讨其临床表现和急性期预后。方法 按照日本全国儿童KD调查及北京第1次KD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向北京及其郊区所有拥有儿科住院病床的医院发出调查问卷,回顾性记录自2000... 目的 进一步了解北京儿童川崎病(KD)的发病率及流行病学特点,并探讨其临床表现和急性期预后。方法 按照日本全国儿童KD调查及北京第1次KD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向北京及其郊区所有拥有儿科住院病床的医院发出调查问卷,回顾性记录自2000年1月~2004年12月的所有KD患儿。结果 北京45家有儿科住院病床的医院参加调查,共计报告1107例患儿。5年KD发病率为40.9~55、1/10万5岁以下儿童,平均49.4(95%CI,46、6~52.4)/10万5岁以下儿童。2000~2004年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Pα〈0.05)。发病年龄1个月~13.8岁,中位年龄2.0岁,其中5岁以下占87.4%;男女发病比例为1、83:1;春、夏有2次发病高峰,以夏季最高,2000和2004年在2次高峰基础上冬季还有1次发病高峰。复发15例,复发率1.4%;有家族史2例,占0.2%。发热仍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而多形性皮疹为最少见的临床特征,患儿急性期无死亡。结论 2000~2004年北京KD发病率较前5年升高,但仍低于日本。发病年龄和性别比例与以往报道相似,但季节分布不同,除每年春、夏2次流行高峰外,2000和2004年冬季出现第3个发病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发病率 流行病学 预后
下载PDF
儿科护士职业认同与离职倾向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34
14
作者 杨园园 陈燕芬 +1 位作者 李蕊 王晶 《护理管理杂志》 2019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目的了解儿科护士的职业认同水平和离职倾向,并分析其相关性,为管理者采取措施减少儿科护士流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护士职业认同评定量表和离职倾向量表对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的713名儿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3.38%的儿科护士职... 目的了解儿科护士的职业认同水平和离职倾向,并分析其相关性,为管理者采取措施减少儿科护士流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护士职业认同评定量表和离职倾向量表对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的713名儿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3.38%的儿科护士职业认同水平低。儿科护士的职业认同受年龄、工作年限、职称、家庭经济状况、婚姻状况和编制的影响。9.96%的儿科护士具有离职倾向。儿科护士离职倾向与职业认同呈负相关(P<0.01)。结论管理者应关注儿科护士的职业认同与离职倾向水平,可以通过提高儿科护士职业认同感,减少其离职倾向及离职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认同 离职倾向 儿科护士
下载PDF
脑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新生儿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杨骞(综述) 刘云峰(审校)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1,共6页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是一种新兴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工具,根据神经血管耦合机制,通过监测脑氧代谢的变化反映脑部神经元的活动功能,无创便捷,尤其适合新生儿脑功能监测。该文对新生儿语言...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是一种新兴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工具,根据神经血管耦合机制,通过监测脑氧代谢的变化反映脑部神经元的活动功能,无创便捷,尤其适合新生儿脑功能监测。该文对新生儿语言、音乐和情绪的脑网络发育规律,新生儿护理的脑网络成像,静息态脑网络连接规律,以及疾病状态下脑功能成像特点等方面的fNIRS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 脑网络成像 静息态 神经科学 新生儿
下载PDF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研究进展
16
作者 肖湘 陈欣萌 +1 位作者 曾琳 韩彤妍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年第1期89-93,共5页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神经系统受损的重要原因,发病率高达13‰,其中25-30%的婴儿患有永久性神经损伤,包括脑瘫、癫痫、精神障碍、视力和听力障碍以及认知和学习障碍,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也给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带来...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神经系统受损的重要原因,发病率高达13‰,其中25-30%的婴儿患有永久性神经损伤,包括脑瘫、癫痫、精神障碍、视力和听力障碍以及认知和学习障碍,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也给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带来了挑战。亚低温治疗是支持治疗外,唯一公认有效的神经保护治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HIE的死亡率和残疾率。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作为亚低温治疗的辅助治疗或独立应用于HIE。本文综述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研究进展,着重于足月儿及晚期早产儿,以期进一步降低HIE的死亡率、致残率和改善神经发育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 足月儿及晚期早产儿 治疗
下载PDF
以教学为抓手提升三级医院对基层医院的帮扶效果的调研 被引量:7
17
作者 魏红玲 邢燕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10期62-65,共4页
目的阐明教学工作在三级医院对基层医院帮扶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8年12月三级医院对甘肃省庆阳市环县人民医院进行帮扶前后的相关临床和教学指标,同时采用调查问卷让甘肃省庆阳市环县人民医院职工对于目前教学效果进行评... 目的阐明教学工作在三级医院对基层医院帮扶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8年12月三级医院对甘肃省庆阳市环县人民医院进行帮扶前后的相关临床和教学指标,同时采用调查问卷让甘肃省庆阳市环县人民医院职工对于目前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收集到的客观和主观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帮扶前3年(2013年1月~2015年12月)比较,帮扶后3年(2016年1月~2018年12月)甘肃省庆阳市环县人民医院年平均门诊量及年平均住院量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甘肃省庆阳市环县人民医院自主教学能力和意识有所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上级帮扶医院最期待的教学形式为以病例为基础的理论授课,最希望达到的教学目的为掌握新的医疗技术和建立临床思维,最期望的教学时间为晨交班时间,持续时长为30 min^1 h。结论三级医院以教学为切入点对基层医院进行帮扶,不仅能够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临床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的教学能力;通过挖掘基层医务人员对上级医院的教学需求,便于后续更对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切实提高上级医院的帮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级医院 基层医院 教学 帮扶
下载PDF
儿科消化道造影临床分析773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倪容华 贾立英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7期3126-3130,共5页
目的:探索提高儿科消化道疾病确诊率的有效方法,并分析儿科消化道疾病诊断中消化道造影检查的作用.方法:1990-2000年因消化道症状就诊且行消化道钡剂造影的儿童患者773例,其中568例接受上消化道造影,86例全消化道造影,119例钡剂灌肠,分... 目的:探索提高儿科消化道疾病确诊率的有效方法,并分析儿科消化道疾病诊断中消化道造影检查的作用.方法:1990-2000年因消化道症状就诊且行消化道钡剂造影的儿童患者773例,其中568例接受上消化道造影,86例全消化道造影,119例钡剂灌肠,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儿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呕吐、排便障碍、腹胀及消化道出血等.其中52.8%的患者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有异常发现,且各年龄段消化道造影检查阳性率有显著差异(χ2=167.99,P<0.01).主要疾病有胃炎、胃扭转、食管裂孔疝、无神经节细胞症及水平横胃等.新生儿及婴幼儿以胃扭转、食管裂孔疝和水平横胃等多见;学龄前儿童及学龄儿童以胃炎和消化道溃疡等多见.结论:儿科消化道疾病的病因在不同的年龄段显著不同,而消化道钡剂造影对儿科消化道患者可取得较高的确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 消化道钡剂造影 临床分析
下载PDF
基于北京市儿童川崎病6年流行病学资料的实验室指标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鲁炜慧 杜忠东 +7 位作者 赵地 杜军保 鲁珊 阎宗荣 衣京梅 候安存 周忠蜀 丁国芳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356-361,共6页
目的川崎病(KD)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部分患儿为不完全性KD临床表现,本文拟对KD患儿实验室检查指标中的ESR、CRP、PLT、血浆白蛋白(ALB)、ALT、Hb和WBC进行分析,探讨各项实验室指标异常协助临床诊断的意义及与冠状动脉损害和IVIG抵抗的... 目的川崎病(KD)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部分患儿为不完全性KD临床表现,本文拟对KD患儿实验室检查指标中的ESR、CRP、PLT、血浆白蛋白(ALB)、ALT、Hb和WBC进行分析,探讨各项实验室指标异常协助临床诊断的意义及与冠状动脉损害和IVIG抵抗的关系。方法根据KD的诊断标准,对北京小儿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45家医院2000至2005年收治的急性期KD患儿的实验室资料进行汇总,将各指标同冠状动脉损害和IVIG抵抗行Pearson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收集KD患儿1 745例,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有1 335例进入分析,其中男868例,女467例。本组患儿ESR、CRP、PLT和WBC增高,ALB减低和Hb降低的发生率分别为96.0%、90.0%、92.2%和80.4%,45.7%和48.8%。Hb降低的发生率在不同的年龄组中存在明显差异,ALB和Hb降低与冠状动脉损害有相关性(P(0.05),CRP、ALB、ALT、Hb和WBC计数与IVIG抵抗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显示ALB、Hb降低与冠状动脉损害有相关性,CRP升高、Hb降低、ALT和WBC升高与IVIG抵抗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KD急性期ESR增快、CRP升高、外周血PLT、WBC计数增高的发生率均>90%,可协助KD急性期临床诊断。对于ALB和Hb降低的KD患儿应注意是否存在冠状动脉损害,对于CRP、ALT、WBC升高和Hb降低的患儿应注意出现IVIG抵抗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实验室检查 冠状动脉损害 IVIG抵抗
下载PDF
全科医生儿科专业培训的探索与建议 被引量:13
20
作者 周雪迎 齐建光 +2 位作者 韩彤妍 陈智 迟春花 《中国医刊》 CAS 2019年第1期112-115,共4页
儿童基本医疗是全科医生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提高基层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的儿童疾病诊治能力和信心,是实现儿童分级诊疗的重要前提条件。2016年底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与英国驻华使馆中国繁荣基金合作,通过借鉴英... 儿童基本医疗是全科医生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提高基层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的儿童疾病诊治能力和信心,是实现儿童分级诊疗的重要前提条件。2016年底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与英国驻华使馆中国繁荣基金合作,通过借鉴英国儿童健康照顾的专业知识,开展了全科医生儿科专业培训的试点项目,旨在探索开展全科医生儿科专业培训的相关内容、课程设置、培训效果、存在的问题等,并针对未来全科医生儿科专业培训提出可行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科医生 儿科培训 基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