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1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层医院在诊治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方面的差距 被引量:4
1
作者 顾莹 周丽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2793-2794,共2页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与三级甲等医院在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诊治方面的差距。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10年6月因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入住北京市普仁医院(普仁医院)治疗的61例患者为病例组,按成组匹配原则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住院的12...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与三级甲等医院在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诊治方面的差距。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10年6月因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入住北京市普仁医院(普仁医院)治疗的61例患者为病例组,按成组匹配原则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住院的122例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肿瘤标记物检测,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胃镜检出率、幽门螺杆菌检出率、肿瘤标记物检查率、质子泵抑制剂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住院期间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便隐血阴转时间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层医院在急诊胃镜检查率、药物治疗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及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方面与三级甲等医院相比均有差距,三级甲等医院患者住院期间便隐血转阴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出血 胃镜检查 治疗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赵中凯 王晔 +3 位作者 刘鑫 俎明 张静 丁士刚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16-421,共6页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性和预后。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因早期胃癌行ESD 213例以及外科手术20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2组各95例,比较ESD...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性和预后。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因早期胃癌行ESD 213例以及外科手术20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2组各95例,比较ESD及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及预后。结果①原始队列中,ESD组中位随访时间21(10,46)月,外科手术组54(30,85)月(Z=-8.985,P=0.000),ESD组与外科手术组总生存率无显著差异(97.6%vs.96.5%,log-rank χ^(2)=0.772,P=0.380),但无复发生存率显著低于外科手术组(94.8%vs.98.4%,log-rank χ^(2)=4.667,P=0.031)。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ESD组与外科手术组的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均无显著差异(100%vs.97.4%,log-rankχ2=0.671,P=0.413;98.6%vs.97.7%,log-rank χ^(2)=0.023,P=0.879)。②原始队列中,ESD组手术时间显著小于外科手术组[58(55,90)min vs.270(210,315)min,Z=-15.974,P=0.000],住院日较外科手术组显著缩短[11(9,13)d vs.18(14,22)d,Z=-13.428,P=0.000],术后转入ICU的比例显著低于外科手术组[1.4%(3/213)vs.18.2%(38/209),χ^(2)=33.835,P=0.000],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这些指标2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结论ESD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远期疗效相当,且ESD手术时间短,术后进ICU比例低,住院日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外科手术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2006年消化内科学新进展
3
作者 林三仁 《继续医学教育》 2006年第3期1-3,共3页
关键词 消化内科学 消化系统疾病 生活水平 社会经济 研究人员 消化领域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早期诊断 诊疗技术
下载PDF
消化科医生把脉“学生胃病”
4
作者 孟灵梅 《家庭医学(上半月)》 2007年第12期23-23,共1页
近些年来做胃镜的中学生明显比前几年多.门诊中每个月都有好几例.学生胃病的发病率比前几年也有明显上升。与成人相比.学生所患胃病大多是慢性胃炎、甚至是溃疡。
关键词 中学生 胃病 消化科 把脉 医生 发病率比 慢性胃炎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缺血性结肠炎1例
5
作者 刘鑫 石雪迎 李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2-365,共4页
缺血性结肠炎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因结肠血供减少而引起黏膜损伤、细胞缺血坏死的疾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会引发内皮功能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使发生缺血性结肠炎的风险增加。以往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 缺血性结肠炎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因结肠血供减少而引起黏膜损伤、细胞缺血坏死的疾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会引发内皮功能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使发生缺血性结肠炎的风险增加。以往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缺血性结肠炎多见于重症患者[1-3]。本文报道了1例中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缺血性结肠炎,与传统缺血性结肠炎主要累及左半结肠不同,其结肠受累部位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缺血性结肠炎 高凝状态
下载PDF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18
6
作者 张静 张佳莹 +2 位作者 丁士刚 王晔 周丽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2-587,共6页
目的:评价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并接受内镜治疗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23例的临床资料,记录内镜诊断、病变部位... 目的:评价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并接受内镜治疗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23例的临床资料,记录内镜诊断、病变部位、大小及近期出血征象等。病变出血征象采用Forrest分级,对所有患者进行Rockall再出血和死亡危险性评分。内镜止血治疗方法包括喷洒药物、注射治疗、热凝治疗、机械止血和联合止血。结果:进行内镜治疗的病变均为Forrest Ia~Ⅱb级,214例患者(96.0%,214/223)首次内镜止血成功,其中34例(15.2%,34/223)发生再出血,首次内镜治疗成功率为80.7%(180/223),因内镜治疗不成功而手术或死亡共17例,内镜治疗总有效率为92.4%(206/223)。Rockall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0%(40/50)、95.7%(156/163)和100%(10/10)。注射肾上腺素和联合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92.6%(137/148)和77.6%(38/49),再出血率分别为14.2%(21/148)和18.4%(9/49)。联合治疗占二次内镜治疗的65.0%(13/20),治疗成功率为61.5%(8/13)。结论:内镜下止血治疗起效迅速、疗效确切,是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首选急救治疗方法;Forrest Ia~Ⅱb级的出血病变应该进行内镜治疗;Rockall低危组通过内镜治疗均可止血,Rockall评分对内镜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出血 止血 内窥镜 治疗结果
下载PDF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7
作者 张佳莹 王晔 +3 位作者 张静 丁士刚 周丽雅 林三仁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03-707,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患者内镜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自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间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并接受内镜治疗的ANVUGIB患者共223例... 目的:探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患者内镜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自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间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并接受内镜治疗的ANVUGIB患者共223例,按首次内镜治疗成功与否把患者分为内镜治疗失败组和治疗成功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状况、临床情况、化验检查、内镜下表现、治疗方法及药物治疗等各变量上的差异。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以内镜治疗成功与否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内镜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内镜治疗失败的患者占19.3%(43/223),两组间比较显示年龄、既往消化道出血史、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休克、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开始内镜治疗时间、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病变直径、内镜下喷射样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消化道出血史(OR2.809,95%CI1.207~6.539)、休克(OR3.058,95%CI1.295~7.221)、PLT<100×109/L(OR0.067,95%CI0.009~0.497)、出血病变直径≥2.0cm(OR7.111,95%CI1.628~31.069)和内镜下喷射样出血(OR10.390,95%CI2.835~38.080)为ANVUGIB内镜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伴随疾病数量>1(OR9.580,95%CI1.383~66.390)和内镜下喷射样出血(OR9.971,95%CI1.820~54.621)是初次内镜治疗失败后需手术治疗或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既往有消化道出血史、休克、血小板数量低、出血病变较大和内镜下喷射样出血表现的ANVUGIB患者进行内镜治疗失败的风险较高,伴随疾病数量>1和内镜下喷射样出血表现的ANVUGIB患者内镜治疗失败后需手术治疗或死亡的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出血 急性病 胃镜检查 治疗结果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异同的研究 被引量:52
8
作者 赵梅莘 丁士刚 +4 位作者 刘琳娜 王晔 张静 张贺军 张颖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74-875,878,共3页
目的比较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的异同。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2009年普外科确诊为胃癌并行胃癌根治术,且术前于消化科行胃镜活检的患者共145例,分析其临床病理信息,统计手术前后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符合率。... 目的比较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的异同。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2009年普外科确诊为胃癌并行胃癌根治术,且术前于消化科行胃镜活检的患者共145例,分析其临床病理信息,统计手术前后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符合率。结果术前胃镜对胃癌的诊断率达100%,胃镜病理对胃癌病理类型的判断64例与术后病理一致(44.1%),81例不一致(55.9%),术前胃镜与术后病理对胃癌病理类型的判断不一致(Kappa=0.242,P=0.000);对于胃癌分化程度的判断105例与术后病理一致(72.4%),40例不一致(27.6%),胃癌术前胃镜与术后病理对分化程度的判断不一致(Kappa=0.361,P=0.000)。结论胃镜活检对于术前诊断胃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胃癌的全面评估,仍需依据外科术后病理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镜 病理学 分化
下载PDF
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和黏膜下肿瘤挖除术的治疗对比 被引量:13
9
作者 田雪丽 黄永辉 +2 位作者 姚炜 李渊 陆京京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1-176,共6页
目的: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和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 目的: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和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断为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并行STER治疗(n=28)和ESE治疗(n=14)的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和内镜结果、治疗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2例病变均顺利完成切除,成功率100%。两组间(STER组vs. ESE组)从性别、年龄、病变大小[1. 5(1. 0~6. 0) cm vs.1. 3(0. 5~2. 0) cm,P=0. 05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TER组的病变切除时间长于ESE组[46. 5 (11. 0~163. 0)min vs. 19. 5(6. 0~56. 0) min,P=0. 007],创面钛夹缝合时间短于ESE组[3. 5(1. 0~11. 0) min vs. 8. 0 (2. 0~33. 0) min,P=0. 00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总的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 0(14. 0~167. 0) min vs.31. 5(10. 0~88. 0) min,P=0. 080]。术后一次性整块切除率(92. 9%vs. 85. 7%)、治疗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10. 7%vs. 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ER组术后发生肺炎2例,纵隔气肿1例,保守对症支持治疗后痊愈;ESE组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经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确诊平滑肌瘤28例,间质瘤14例。STER组6例间质瘤均为极低危险度; ESE组4例间质瘤为极低危险度,4例间质瘤为中等危险度[病变大小约1. 0~2. 0 cm,核分裂像(6~8)个/50高倍视野]。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6. 5个月(24~60个月),中等危险度间质瘤的患者最短随访时间为32个月,均未见肿瘤残留、复发及隧道内种植。结论:STER和ESE均可成为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的有效、安全的方案选择之一,与STER相比,ESE切除病变时间短,但创面缝合时间长,总的手术时间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 内镜 对比研究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
下载PDF
消化道类癌的内镜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15
10
作者 顾芳 吕愈敏 +2 位作者 孟江涛 林三仁 周丽雅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46-448,共3页
目的 :探讨内镜在消化道类癌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 5 4例消化道类癌的形态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本组类癌内镜确诊率达 97.8% ,直肠类癌最多见 (6 1.1% )。 16例最大径不超过 1cm消化道类癌行内镜下治疗 ,未见并... 目的 :探讨内镜在消化道类癌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 5 4例消化道类癌的形态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本组类癌内镜确诊率达 97.8% ,直肠类癌最多见 (6 1.1% )。 16例最大径不超过 1cm消化道类癌行内镜下治疗 ,未见并发症发生 ,随访 3个月~ 11年 ,未见复发。结论 :内镜检查为诊断消化道类癌的有效方法 ,对最大径 <1cm的类癌采用内镜下治疗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癌 诊断 消化系统肿瘤 治疗 内窥镜检查
下载PDF
胶囊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7
11
作者 宋志强 顾芳 +3 位作者 姚炜 李军 周丽雅 林三仁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9-542,共4页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消化系统(尤其是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00例M2A胶囊内镜检查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和电话随访。结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腹痛或腹部不适和腹泻患者中,胶囊内镜检查异常病变发现率分别...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消化系统(尤其是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00例M2A胶囊内镜检查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和电话随访。结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腹痛或腹部不适和腹泻患者中,胶囊内镜检查异常病变发现率分别为67.6%、42.9%和44.4%,临床确诊率为60.0%、80.0%和72.2%,胶囊内镜检查准确率为75.0%、92.9%和84.6%;对小肠病变的诊断敏感性为77.3%、87.5%和66.7%,特异性为50.0%、95.0%和90.0%,阳性预测值为94.4%、87.5%和66.7%,阴性预测值为16.7%、95.0%和90.0%。使用甲氧氯普胺(10mg肌注)组患者的胶囊内镜胃通过时间明显短于未使用组(15.0minvs30.5min,P=0.019)。结论:胶囊内镜在诊断小肠疾病方面是一种无创、安全且有效的检查方法,甲氧氯普胺有助于缩短胶囊内镜的胃通过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囊内镜 内窥镜检查 消化系统 小肠
下载PDF
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7
12
作者 张静 黄凯莉 +3 位作者 丁士刚 王晔 耐特 周丽雅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85-389,共5页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9月154例(共165处病变)我院EUS诊断上消化道SMT,并在我院接受内镜或手术治疗,最终获...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9月154例(共165处病变)我院EUS诊断上消化道SMT,并在我院接受内镜或手术治疗,最终获取病理结果的临床资料,对比术前EUS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 EUS诊断上消化道SMT的阳性预测值为78.8%(130/165)。EUS诊断间质瘤、平滑肌瘤、脂肪瘤和异位胰腺的准确率分别为87.3%(144/165)、91.5%(151/165)、97.6%(161/165)和95.8%(158/165)。EUS诊断间质瘤、平滑肌瘤、脂肪瘤和异位胰腺的敏感性分别为98.0%(48/49)、85.1%(63/74)、100.0%(7/7)和64.3%(9/14),特异性分别为82.8%(96/116)、96.7%(88/91)、97.5%(154/158)和98.7%(149/151)。35处病灶EUS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合,不符合率21.2%(35/165),其中低回声(60.0%,21/35)、病灶起源于第4层(45.7%,16/35)EUS诊断与病理不符合率高,EUS诊断为间质瘤的不符合率高(57.1%,20/35)。结论 EUS可对SMT的类型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 上消化道 黏膜下肿瘤
下载PDF
经鼻胃镜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6
13
作者 丁士刚 张静 +2 位作者 黄永辉 周丽雅 林三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11期961-964,共4页
目的评估经鼻胃镜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患者的耐受程度,测定从鼻孔外缘至齿状线的长度。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4月3481例行经鼻胃镜检查及3705例行普通经口胃镜检查者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其中109例经鼻胃镜检查... 目的评估经鼻胃镜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患者的耐受程度,测定从鼻孔外缘至齿状线的长度。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4月3481例行经鼻胃镜检查及3705例行普通经口胃镜检查者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其中109例经鼻胃镜检查及106例经口胃镜检查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的耐受性问卷调查。选择210例经鼻胃镜检查患者,测定鼻孔外缘距齿状线的距离;并选择同期的210例经口胃镜检查的患者,测定门齿距齿状线的距离,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经鼻胃镜检查的患者中,89.9%(98/109)的患者没有或只有轻度的恶心,97.2%(106/109)的患者没有或只有轻度的呕吐,85.5%(53/62)既往接受过经口胃镜检查的患者表示痛苦程度减轻,93.6%(102/109)患者表示如果需要愿意再行经鼻胃镜检查。经鼻胃镜检查中,鼻孔外缘距齿状线的距离为(43.1±2.6)cm,而经口胃镜检查中,门齿距齿状线的距离为(39.7±1.9)cm,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15.290,P=0.000)。经鼻胃镜与经口胃镜相比,两者疾病诊断的构成比相似。经鼻胃镜检查的患者中有38例在内镜下进行了治疗,无任何并发症。结论经鼻胃镜检查在可行性、耐受性及安全性上优于经口胃镜,能为患者提供更舒适的诊疗。经鼻胃镜检查与经口胃镜检查比较在病变鉴别能力方面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胃镜 经口胃镜 齿状线 上消化道疾病 诊断治疗
下载PDF
消化道类癌内镜治疗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静 黄永辉 +3 位作者 顾芳 李军 丁士刚 周丽雅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12期1101-1104,共4页
目的 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深凿活检钳除术治疗消化道类癌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49例消化... 目的 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深凿活检钳除术治疗消化道类癌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49例消化道类癌的临床资料,结合超声内镜检查表现,比较ESD(n=25)、EMR(n=16)和内镜深凿活检钳除(n=8)治疗消化道类癌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及内镜随访情况.结果 内镜治疗消化道类癌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为59 2%(29/49).ESD组的组织完全切除率76.0%(19/25)明显高于EMR组43.8%(7/16)和深凿活检钳除组37.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其中ESD组组织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EMR组(χ^2=4.374,P=0.036).直径≥1 cm的11例类癌中,4例(36.4%)组织学不完全切除.组织学不完全切除的20例中,仅3例术前进行了超声内镜检查,占超声内镜检查的15.0%(3/20);组织学完全切除的29例中,17例进行了超声内镜检查,占超声内镜检查85.0%(17/20).1例ESD治疗后发生出血,其余患者未出现并发症.22例(44.9%,22/49)随访1-23个月(平均10.4月),均未复发.结论与EMR相比,ESD在组织完全切除方面更具有优势.超声内镜检查对于术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癌 消化道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下载PDF
浅表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的内镜诊断进展
15
作者 舒炜阳 石岩岩 李渊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90,共8页
我国是世界上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发病率最高的国家。ESC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浅表食管鳞状细胞癌(superficial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ESCC)属于较为早期的ESCC... 我国是世界上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发病率最高的国家。ESC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浅表食管鳞状细胞癌(superficial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ESCC)属于较为早期的ESCC,临床上相当比例的SESCC可以行内镜下切除治疗。但在进行内镜治疗前,准确判断病变浸润深度,识别肿瘤边缘,评估淋巴结及远隔转移情况,进行精准分期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决定内镜治疗的可行性和选择治疗方式的关键;而ESCC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分期及预后密切相关。其中内镜是临床上评估ESCC浸润深度的重要手段,不同类型内镜在诊断SESCC时各有优劣。本文综述SESCC浸润深度的内镜诊断进展,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表食管鳞状细胞癌 浸润深度 淋巴结转移 内镜诊断
下载PDF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与病理生理改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16
作者 邸岩 夏志伟 +3 位作者 葛颖 王琨 徐志洁 段丽萍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208-211,242,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症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Hp)和病理生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为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 目的分析不同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症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Hp)和病理生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为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组、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组及症状重叠(overlapped,OL)组。问卷调查患者的主要症状及严重程度,经胃镜、黏膜病理、5 h不透X线标记物胃排空试验及饮水试验检查。分析不同亚型患者之间Hp感染、胃排空功能和感觉阈值的差异,以及单一症状与上述病理生理改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08例患者。EPS组的Hp感染率(10/28,35.71%)明显高于PDS组(8/50,16.00%)(P=0.038)和OL组(3/30,10.00%)(P=0.021)。腹胀症状患者的Hp感染率低。PDS患者的胃排空延迟率明显高于EPS组。早饱症状患者的胃排空率明显高于无早饱症状者。腹胀、餐后饱胀患者及嗳气症状者的最大耐受阈值降低。结论不同亚型FD患者Hp感染率不同,但症状及胃排空功能和感觉功能异常与Hp无明显相关性。FD患者的胃排空及感觉功能改变与某些特定症状关系更为密切,治疗中应重视患者的主导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排空功能 饮水试验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北京单中心回顾性分析儿童肠镜临床特点及疾病谱12年演变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军 顾芳 +1 位作者 李在玲 吕愈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19-823,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2年来进行的儿童肠镜检查资料,探讨北京地区儿童肠道疾病谱及演变情况。方法:病例检索2005年1月1日至2017年7月20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不满18岁的接受肠镜检查患者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年龄将... 目的: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2年来进行的儿童肠镜检查资料,探讨北京地区儿童肠道疾病谱及演变情况。方法:病例检索2005年1月1日至2017年7月20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不满18岁的接受肠镜检查患者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年龄将其分为0~3岁组,4~6岁组,7~14岁组和15~17岁组,另根据检查时间分为2005—2011年组和2012—2017年组。结果: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的共326例患者,其中0~3岁组31例(9.5%),4~6岁组28例(8.6%),7~14岁组96例(29.4%),15~17岁组171例(52.5%)。90.5%(295/326)的患者肠镜能够到达回肠末段,没有穿孔等严重并发症,92.3%(301/326)的患者肠道清洁满意。204例(62.6%)患者肠镜下有阳性发现,非特异性回肠结肠炎最多见(27.0%),其次是炎症性肠病(14.1%)和息肉(12.0%)。比较2005—2011年组和2012—2017年组数据,后者接受检查的婴幼儿(0~3岁组)明显增多(3.0%vs.14.1%,P=0.001),肠镜到达回肠末段者明显增多(85.9%vs.93.7%,P=0.037),但是疾病谱没有明显变化(P=0.850)。结论:儿童进行结肠镜检查安全有效,结肠炎和末段回肠炎性病变是最常见的诊断,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位于第2位。近12年来儿童结肠镜下发现疾病谱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IBD的发现率没有像中国南方各省一样快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肠镜 诊断 胃肠疾病
下载PDF
盐酸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28
18
作者 周丽雅 李炳庆 +8 位作者 林三仁 王爱英 董秀云 李兆申 袁耀宗 于中鳞 刘新光 王惠吉 郑意端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03-407,共5页
评价盐酸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多中心临床试验以多潘立酮为对照,采用随机、双百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本项临床试验共入选病例208例,其中入选盐酸伊托必利组105例,临床疗效评价病例100例,... 评价盐酸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多中心临床试验以多潘立酮为对照,采用随机、双百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本项临床试验共入选病例208例,其中入选盐酸伊托必利组105例,临床疗效评价病例100例,安全性评价病例101例.入选多潘立酮组103例,临床疗效评价病例101例,安全性评价103例。盐酸伊托必利和多潘立酮的剂量分别为50mg和 10mg,每日三次,餐前口服,疗程2周。随机抽取58例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钡条祛进行胃排空和小肠转运时间的测定。结果:盐酸伊托必利可使FD患者诸多的消化道症状消失或得到明显改善,其疗效与多潘立酮相似(P>0.05);盐酸伊托必利可以显著改善胃排空功能,与多潘立酮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亦可使小肠转运时间明显缩短,但与吗丁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98%和3.92%,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盐酸伊托必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胃肠道促动力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伊托必利 功能性消化不良 安全性 疗效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胃炎的胃微生态特征分析
19
作者 牛占岳 石岩岩 +1 位作者 李司柱 薛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56-61,共6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相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菌群特征及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将24例H.pylori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n=18)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n=6)。测定2组的胃黏膜菌群特征,...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相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菌群特征及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将24例H.pylori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n=18)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n=6)。测定2组的胃黏膜菌群特征,并进行Alpha和Beta多样性分析及物种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胃菌群均主要包括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梭杆菌门。2组胃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NOSIM分析,P=0.046)。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的梭杆菌属(P=0.023)、纤毛菌属(P=0.047)、普雷沃菌属(P=0.016)、月形单胞菌属(P=0.042)和密螺旋体属(P=0.006)显著富集,H.pylori呈下降趋势(P=0.218)。胃黏膜菌群的部分菌属与H.pylori呈负相关性,且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菌群中与H.pylori负相关的菌属种类明显减少。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中梭杆菌属、纤毛菌属、普雷沃菌属、月形单胞菌属和密螺旋体属显著富集,与慢性胃炎进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菌群 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差异分析
下载PDF
消化道类癌的诊断与治疗(附44例报告) 被引量:8
20
作者 常虹 丁士刚 +3 位作者 林香春 周丽雅 吕愈敏 林三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11期896-897,共2页
目的探讨消化道类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1月~2005年4月44例消化道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4例中直肠(包括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类癌29例发生率最高65.9%(29/44),结肠4例9.1%(4/44),阑尾1例2.3%(1/44),小肠2例4.5%(... 目的探讨消化道类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1月~2005年4月44例消化道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4例中直肠(包括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类癌29例发生率最高65.9%(29/44),结肠4例9.1%(4/44),阑尾1例2.3%(1/44),小肠2例4.5%(2/44),十二指肠2例4.5%(2/44),胃5例11.4%(5/44),肝1例2.3%(1/44)。44例中治疗了39(39/44,88.6%),其中手术切除14例,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20例(5例EMR后病理断端残余癌细胞又追加手术局部切除),内镜下直接钳除5例,5例未治疗。直径≤1cm30例占68.2%,26例全部治愈,15例(50%行EMR完全切除,其中20例肠镜随访10~84个月,均无复发,预后好;直径1~2cm4例占9.1%,手术局部切除,1例1年后肝转移;直径>2cm10例占22.7%,均位于直肠外,8例手术,2例未治疗,3例死亡,5例有远处或淋巴结转移,预后差。44例中6例发生远处或淋巴结转移,转移率13.6%。结论内镜是诊断消化道类癌的首选方法,≤1cm的类癌可在内镜下行EMR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癌 内镜 黏膜下切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