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1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海淀区社区人群常见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7
1
作者 尤艳明 李邻峰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59-461,共3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海淀区社区普通人群常见皮肤病的惠病情况并探讨可能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方法于2008年8月对北京市海淀区以社区为单位随机整群抽取1个社区,共2345人,逐一进行皮肤科检查,收集常见皮肤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一... 目的了解北京市海淀区社区普通人群常见皮肤病的惠病情况并探讨可能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方法于2008年8月对北京市海淀区以社区为单位随机整群抽取1个社区,共2345人,逐一进行皮肤科检查,收集常见皮肤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一所有资料进行Logisfie回归分析,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调查人数2345人,实际调查2009人(85.67%),皮肤病总患病率52.22%、患病率最高的皮肤病依次为浅部真菌病(16.67%)、脂溢性角化病(10.55%)、湿疹皮炎类皮肤病(9.26%)等性别、年龄、药物过敏、伴系统疾病、睡眠质量差是影响皮肤病总患病率的独立风险因素(OR分别为1.407,1.029,1.653,1.442,1.954;95%可信区间分别为1.033~1.916,1.019~1.0.38,1.221~2.237,1.093~1.902,1.264~3.020);年龄、个人病史、不均衡炊食是脂溢性角化病患病的独立风险因素(OR分别为1.058,1.840,1.585;95%可信区间分别为1.040~1.076.1.252~2.702.1.128~2.228);年龄、伴系统疾病是浅部真菌病患病的独立风险因素(OR分别为1.016,1.460:95%可信区间分别为1.008~1.024,1.069~1.995);年龄、药物过敏及出生排行在前是湿疹皮炎粪皮肤病患病的独立风险因素(OR分别为1.023,1.699,1.146;95%可信区间分别为1.012~1.033.1.168~2.474,1.003~1.310).结论北京市海淀区社区普通人群中皮肤病很常见年龄、药物过敏、伴系统疾病及睡眠质量差是患皮肤病的可能风险因素,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病 社区 流行病学 风险因素
原文传递
北京市海淀区14570例外来人口皮肤病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李娟 张晓新 +2 位作者 宋钧 李邻峰 尤明艳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3年第4期291-294,共4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海淀区外来人口皮肤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对本院皮肤病初诊患者门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皮肤病初诊患者17 218例中,外来人口14 570例(84.62%),男∶女=1.037∶1,平均年龄为(25.58±24.62)岁;外来人口皮肤病种构成... 目的:了解北京市海淀区外来人口皮肤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对本院皮肤病初诊患者门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皮肤病初诊患者17 218例中,外来人口14 570例(84.62%),男∶女=1.037∶1,平均年龄为(25.58±24.62)岁;外来人口皮肤病种构成比由高至低依次为:湿疹皮炎类皮肤病(49.10%)、病毒性皮肤病(16.65%)、昆虫寄生虫性皮肤病(8.89%)、真菌感染性皮肤病(6.79%)、皮肤附属器疾病(6.17%)等,常见皮肤病构成比较高的有:湿疹(21.86%)、寻常疣(11.51%)、丘疹性荨麻疹(11.46%)、荨麻疹(9.30%)、疥疮(6.77%)等。非外来人口2 648例(15.38%),男∶女=0.954∶1,平均年龄为(55.47±20.16)岁;常见皮肤病主要有湿疹(23.11%)、手足癣(19.60%)和脂溢性角化病(8.64%)等。外来人口年龄明显小于非外来人口(t=14.57,P<0.01)。湿疹、丘疹性荨麻疹、荨麻疹、痤疮构成比在外来人口与非外来人口中无明显差异(P值均>0.01),手足癣和脂溢性角化病构成比在非外来人口中较高(χ2分别为6.58、1.62,P值均<0.01),但寻常疣构成比在外来人口中较高(χ2=3.07,P<0.01)。结论:本院皮肤科门诊患者外来人口比例高,患病年龄较小。除湿疹、丘疹性荨麻疹、荨麻疹、痤疮外,常见皮肤病与非外来人口的发病情况有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人口 常见皮肤病 构成比
下载PDF
北京某城乡结合区人群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娟 尤艳明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4年第5期351-354,共4页
目的了解北京某城乡结合区人群常见皮肤病的流行病学情况,探讨可能的高危因素。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城乡结合区人群整群随机抽查,对4 109被调查者进行皮肤病筛查和危险因素调查。结果实查3 317人(80.72%),皮肤病总患病率56.95%。患... 目的了解北京某城乡结合区人群常见皮肤病的流行病学情况,探讨可能的高危因素。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城乡结合区人群整群随机抽查,对4 109被调查者进行皮肤病筛查和危险因素调查。结果实查3 317人(80.72%),皮肤病总患病率56.95%。患病率较高的病种有浅部真菌病(21.01%)、湿疹(8.02%)和痤疮(7.66%)等。年龄、文化程度、睡眠质量、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地位、药物过敏史和过敏性疾病遗传史是影响皮肤病总患病率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28,1.184,1.665,1.653,1.240,3.008和1.766。结论北京城乡结合区皮肤病很常见,年龄、文化程度、生活环境、睡眠质量、社会经济地位、药物过敏史和过敏性疾病遗传史是皮肤病的高危因素,对宣教和防治常见皮肤病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病 流行病学 城乡结合区
原文传递
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研究 被引量:49
4
作者 马川 李林峰 陈学荣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5-16,共2页
为了了解吸入性过敏原在过敏性皮肤病中的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48例荨麻疹、138例湿疹和49例异位性皮炎血清屋尘、尘螨、霉菌、豚草花粉、艾蒿花粉、树花粉等6种常见吸入性过敏原特异IgE。结果显示70.9%荨麻疹、79.0%湿疹和77... 为了了解吸入性过敏原在过敏性皮肤病中的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48例荨麻疹、138例湿疹和49例异位性皮炎血清屋尘、尘螨、霉菌、豚草花粉、艾蒿花粉、树花粉等6种常见吸入性过敏原特异IgE。结果显示70.9%荨麻疹、79.0%湿疹和77.6%异位性皮炎患者血清中至少有一种吸入性过敏原特异IgE为阳性,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3.0%的阳性率(P<0.01)。有异位性病史的异位性皮炎患者血清吸入性过敏原特异IgE的阳性率为90.3%,显著高于无异位性病史者的阳性率58.3%(P<0.05)。提示吸入性过敏原诱发的I型变态反应在荨麻疹、湿疹和异位性皮炎的发病中起了一定作用,并且有异位性病史的异位性皮炎患者比无异位性病史的患者对吸入性过敏原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皮肤病 吸入性过敏原 特异性IGE 血清 ELISA
下载PDF
结节性皮肤狼疮黏蛋白病1例 被引量:7
5
作者 谢志强 王爱琴 +2 位作者 袁姗 李林峰 陈学荣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7-88,共2页
报告1例结节性皮肤狼疮黏蛋白病同时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女,68岁,胸、背部可见正常肤色或红色不规则结节及斑块性皮损。口腔及下唇黏膜溃疡。血白细胞、C3降低,抗核抗体(ANA)阳性,促甲状腺激素增高,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抗甲状... 报告1例结节性皮肤狼疮黏蛋白病同时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女,68岁,胸、背部可见正常肤色或红色不规则结节及斑块性皮损。口腔及下唇黏膜溃疡。血白细胞、C3降低,抗核抗体(ANA)阳性,促甲状腺激素增高,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阳性。皮损组织病理可见真皮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及黏蛋白沉积。直接免疫荧光示表、真皮交界处C3呈线状或颗粒状沉积。结合该患者病情,对结节性皮肤狼疮黏蛋白病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进行文献复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皮肤狼疮黏蛋白病 红斑狼疮 黏蛋白沉积症 桥本甲状腺炎 病例报告 症状 诊断
下载PDF
单发性皮肤肿瘤4695例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门月华 张倩 +1 位作者 张宝元 张春雷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77-379,共3页
孤立皮损是皮肤科患者的常见就诊原因,且常为单发性皮肤肿瘤的首发表现。目前我国皮肤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还很滞后,关于皮肤肿瘤临床与组织病理联系的资料也较少。本研究选择以孤立皮损就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恶性单发性皮肤肿瘤... 孤立皮损是皮肤科患者的常见就诊原因,且常为单发性皮肤肿瘤的首发表现。目前我国皮肤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还很滞后,关于皮肤肿瘤临床与组织病理联系的资料也较少。本研究选择以孤立皮损就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恶性单发性皮肤肿瘤的病例为研究对象,总结其临床与组织病理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肿瘤 孤立皮损 病理学 临床
下载PDF
鳞状细胞癌抗原在几种皮肤病中的检测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云珠 赵邑 +2 位作者 李邻峰 姜薇 朱学骏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00-1102,共3页
目的了解常见皮肤病患者的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简称SCCA)表达并探讨其在皮肤病诊疗中的意义。方法收集1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42种皮肤科常见疾病患者血清SCCA的测定值进行分析。结果银屑病与红皮病患者的SCCA值高于正常水平者为... 目的了解常见皮肤病患者的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简称SCCA)表达并探讨其在皮肤病诊疗中的意义。方法收集1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42种皮肤科常见疾病患者血清SCCA的测定值进行分析。结果银屑病与红皮病患者的SCCA值高于正常水平者为100%。此外,存在SCCA血清水平增高的疾病还包括天疱疮(12/16)、大疱型类天疱疮(14/23)、湿疹(18/28)、药疹(2/5)、皮肤鳞状细胞癌(2/7)、嗜酸细胞增多性皮病(3/4)等。皮肤表皮受累面积越广、表皮角化、表皮剥脱越严重的疾病SCCA值相对越高。随着病情的好转,患者的SCCA值降低。结论血清SCCA测定值可以作为皮肤病临床诊疗过程中皮损受累程度和治疗效果评价的一项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 皮肤病
原文传递
非特应性的湿疹皮炎患者皮肤菌群的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25
8
作者 袁小英 李林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4-75,共2页
目的:探讨非特应性的湿疹皮炎患者携带细菌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的携带情况。方法:选取正常人30名及门诊非特应性的湿疹皮炎患者186例,以棉签法分别在正常人及皮损部位反复擦拭后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结果:正常人未检出金葡菌;... 目的:探讨非特应性的湿疹皮炎患者携带细菌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的携带情况。方法:选取正常人30名及门诊非特应性的湿疹皮炎患者186例,以棉签法分别在正常人及皮损部位反复擦拭后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结果:正常人未检出金葡菌;湿疹继发感染患者皮损金葡菌及细菌总检出率均为92.9%;非特应性的湿疹皮炎患者金葡菌检出率和细菌总检出率分别为30.1%和67.7%;临床无感染的湿疹皮炎患者金葡菌检出率和细菌总检出率分别为25.0%和65.7%,后两者金葡菌及细菌总检出率均显著低于湿疹继发感染患者,而金葡菌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结论:金葡菌与一部分非特应性的湿疹皮炎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应性湿疹皮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 皮肤菌群 细菌学检验
下载PDF
吡美莫司乳膏治疗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肤的疗效及其神经源机制 被引量:15
9
作者 谢志强 兰宇贞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5-378,共4页
目的探讨吡美莫司乳膏对敏感性皮肤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烧灼感或瘙痒程度评分及参照由温度敏感型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建立的痛痒觉基本规则和分子底物(即分子精神物理学)方法,评估外用1%吡美莫司乳膏治疗前、后敏感性皮肤患者面部烧... 目的探讨吡美莫司乳膏对敏感性皮肤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烧灼感或瘙痒程度评分及参照由温度敏感型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建立的痛痒觉基本规则和分子底物(即分子精神物理学)方法,评估外用1%吡美莫司乳膏治疗前、后敏感性皮肤患者面部烧灼感、瘙痒程度及皮肤感觉的变化。结果外用1%吡美莫司乳膏可终止或显著降低32例敏感性皮肤患者面部烧灼感或瘙痒程度评分(P<0.05)。20例(62.5%)患者外用1%吡美莫司乳膏后,应用部位产生辣椒素样效应(即灼热感后随之瘙痒和/或烧灼感迅速改善),6例(18.8%)患者产生樟脑醇样效应(即温感后随之瘙痒迅速改善),6例(18.8%)患者外用1%吡美莫司乳膏后缺乏辣椒素样反应和/或樟脑醇样反应。结论外用1%吡美莫司乳膏可终止或降低敏感性皮肤患者的神经感觉伤害症状(即烧灼和瘙痒),作用机制与调节皮肤感觉神经上的瞬时受体电位香草类受体1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美莫司 敏感性皮肤 瘙痒 烧灼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类受体1
下载PDF
皮肤淀粉样变中淀粉样蛋白4种染色法的比较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敏 庞建欣 +1 位作者 李邻峰 常建民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0-182,共3页
目的对4种特殊染色法显示淀粉样蛋白的优劣进行对比分析,为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探寻更好的组织病理学诊断方法。方法将本院皮肤科近10年确诊为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的33例皮损组织石蜡标本重新切片后分别进行刚果红、甲基紫、结晶紫和过碘... 目的对4种特殊染色法显示淀粉样蛋白的优劣进行对比分析,为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探寻更好的组织病理学诊断方法。方法将本院皮肤科近10年确诊为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的33例皮损组织石蜡标本重新切片后分别进行刚果红、甲基紫、结晶紫和过碘酸雪夫氏反应(PAS)4种特殊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中淀粉样蛋白的染色情况。结果33例标本中的淀粉样蛋白经4种特殊染色后均呈阳性着色;刚果红、甲基紫、结晶紫和PAS分别将淀粉样蛋白染成砖红色、蓝紫色、紫色和紫红色;前3种方法的染色效果不稳定,部分切片中可见淀粉样蛋白与周围组织分辨不清;而在所有PAS染色切片中,淀粉样蛋白与周围组织的颜色对比明显,但其特异性不强。结论在选择确诊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的特染方法时,PAS染色结合其他3种染色中的任何一种能够弥补单一方法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淀粉样变 淀粉样蛋白 刚果红染色 结晶紫染色 甲基紫染色 过碘酸雪夫化反应
下载PDF
细胞角蛋白和波形蛋白在皮肤淀粉样变淀粉样蛋白中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敏 杨丽 +1 位作者 李邻峰 常建民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18-220,共3页
目的:探讨皮肤淀粉样变淀粉样蛋白的生物学来源。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4种角蛋白(cytokeratins,CKs)及波形蛋白在20例斑状或苔藓样型皮肤淀粉样变淀粉样蛋白中的表达情况。结果:①CK34βE12和CK5/6在20例标本的淀粉样蛋白团块... 目的:探讨皮肤淀粉样变淀粉样蛋白的生物学来源。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4种角蛋白(cytokeratins,CKs)及波形蛋白在20例斑状或苔藓样型皮肤淀粉样变淀粉样蛋白中的表达情况。结果:①CK34βE12和CK5/6在20例标本的淀粉样蛋白团块中均呈阳性表达;而AE1/AE3、CK10/13和波形蛋白在淀粉样蛋白团块中均呈阴性表达;②淀粉样蛋白团块中波形蛋白表达阳性的成纤维细胞明显增生。结论:淀粉样蛋白主要来源于凋亡的表皮基底细胞而非真皮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样变 皮肤 淀粉样蛋白 角蛋白 波形蛋白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人类皮肤微生物群和皮肤疾病 被引量:13
12
作者 闫慧敏 姜薇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92-1294,共3页
皮肤微生物群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螨虫等一切定植在皮肤上的微生物。每种微生物有其特定的生存微环境,定植在人体特定的部位引起特定的皮肤疾病。本文就皮肤微生物在人体不同部位的分布、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及与之相关的皮肤疾病作一... 皮肤微生物群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螨虫等一切定植在皮肤上的微生物。每种微生物有其特定的生存微环境,定植在人体特定的部位引起特定的皮肤疾病。本文就皮肤微生物在人体不同部位的分布、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及与之相关的皮肤疾病作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微生物 分布 影响因素 皮肤疾病
原文传递
非特应性的湿疹皮炎患者皮肤马拉色菌携带情况 被引量:11
13
作者 袁小英 李林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17-618,共2页
为探讨非特应性的湿疹皮炎患者皮肤马拉色菌携带情况,选取非特应性的湿疹皮炎患者,参照Faergemann的方法取材,采用马拉色菌培养基培养。结果急性及慢性湿疹皮炎患者非脂溢部位皮损马拉色菌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人非脂溢部位,接触性皮炎及... 为探讨非特应性的湿疹皮炎患者皮肤马拉色菌携带情况,选取非特应性的湿疹皮炎患者,参照Faergemann的方法取材,采用马拉色菌培养基培养。结果急性及慢性湿疹皮炎患者非脂溢部位皮损马拉色菌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人非脂溢部位,接触性皮炎及未分类湿疹患者非脂溢部位皮损马拉色菌检出率也显著高于正常人非脂溢部位。自身对照研究发现,慢性湿疹皮炎患者非脂溢部位皮损马拉色菌检出率显著高于自身正常非脂溢部位。结论示马拉色菌可能与一部分非特应性的湿疹皮炎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拉色菌 湿疹皮炎 非特应性 AD
下载PDF
中药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概况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云 李林峰 陈学荣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35-637,共3页
关键词 中药 皮肤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 药疹
下载PDF
人类肠道微生物群和皮肤疾病 被引量:11
15
作者 赵惠娟 姜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97-399,共3页
肠道微生物群是指定植在肠道内各种微生物的组合,肠道微生物群是人体内最复杂和种群数量最高的共生微生物生态系统,是机体健康和稳态的重要因素。肠道微生物群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本身作为微观生态系统,同样存在稳态、生态漂移和修复。... 肠道微生物群是指定植在肠道内各种微生物的组合,肠道微生物群是人体内最复杂和种群数量最高的共生微生物生态系统,是机体健康和稳态的重要因素。肠道微生物群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本身作为微观生态系统,同样存在稳态、生态漂移和修复。肠道微生物群与机体共同演化并对机体生理代谢和免疫功能产生重要影响,且与皮肤疾病(湿疹、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痤疮、白塞综合征等)关系密切。该文就肠道微生物群影响因素、稳态、作用与功能以及与皮肤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群 稳态 皮肤病
原文传递
丽水市社区人群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8
16
作者 路雪艳 李邻峰 尤艳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8年第9期692-694,共3页
目的:了解社区人群常见皮肤病的流行情况及可能的风险因素。方法:对某社区人群进行皮肤病检查和危险因素调查。结果:该社区应查2 325人,实查2 023人(87%),皮肤病总患病率27.4%。患病率较高有脂溢性角化病(9.4%)、浅部真菌病(8.0%)及湿... 目的:了解社区人群常见皮肤病的流行情况及可能的风险因素。方法:对某社区人群进行皮肤病检查和危险因素调查。结果:该社区应查2 325人,实查2 023人(87%),皮肤病总患病率27.4%。患病率较高有脂溢性角化病(9.4%)、浅部真菌病(8.0%)及湿疹皮炎类皮肤病(7.5%)。年龄大、营养摄入不均衡、吸烟、有系统疾病者皮肤病总患病率增加。结论:普通人群中皮肤病较常见。年龄大、营养摄入不均衡、吸烟、伴随系统疾病是患皮肤病的可能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病 流行病学 系统疾病 患病率
下载PDF
论加强皮肤性病科临床实习过程中的医学伦理教育 被引量:7
17
作者 门月华 李薇薇 +4 位作者 王艺萌 姜薇 张春雷 谢志强 李健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9年第3期399-402,共4页
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对提高医学生人文修养、医德修养、职业修养尤为关键。皮肤性病科相较于其他临床学科有许多特点,加强皮肤性病科临床实习过程中的医学伦理教育要坚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确把握各类皮肤疾病特... 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对提高医学生人文修养、医德修养、职业修养尤为关键。皮肤性病科相较于其他临床学科有许多特点,加强皮肤性病科临床实习过程中的医学伦理教育要坚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确把握各类皮肤疾病特点,教育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提高伦理决策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教育协同、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伦理学 医学生 临床实习 皮肤性病科
下载PDF
枝孢样枝孢霉致囊肿性痤疮样皮肤暗色丝孢霉病1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亚彬 葛杰 +2 位作者 陈萍 孙婷婷 李东明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5期291-293,共3页
报道1例枝孢样枝孢霉所致囊肿性痤疮样皮肤暗色丝孢霉病。患者男,21岁,主因"面颈部结节、囊肿"5 a就诊。根据囊液真菌镜检培养阳性、病理发现分枝分隔菌丝等特征诊断为"暗色丝孢霉病"。经4个月伊曲康唑400 mg/d口... 报道1例枝孢样枝孢霉所致囊肿性痤疮样皮肤暗色丝孢霉病。患者男,21岁,主因"面颈部结节、囊肿"5 a就诊。根据囊液真菌镜检培养阳性、病理发现分枝分隔菌丝等特征诊断为"暗色丝孢霉病"。经4个月伊曲康唑400 mg/d口服治疗后,患者面部皮损基本消退,遗留轻度瘢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孢样枝孢霉 囊肿性痤疮 暗色丝孢霉病
下载PDF
皮肤浆细胞增多症1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芊 李薇薇 +4 位作者 尤艳明 王文慧 刘翠苓 张倩 张春雷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33-935,共3页
患者女,42岁。面、躯干及四肢皮疹2年。皮肤科情况:面、颈、胸、背、四肢近端多发浸润性暗红色丘疹和结节,伴高γ球蛋白血症。皮损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示浆细胞增多症,增生细胞κ多数+,λ个别+。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诊断:皮肤浆细胞增多症。
关键词 浆细胞增多症 皮肤
原文传递
苔藓样型和斑状型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的病理改变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敏 李邻峰 常建民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1-33,130-131,共5页
目的总结和比较苔藓样型(LA)和斑状型(MA)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CA)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2008年在北京医院皮肤科门诊确诊为PCA的82例患者HE染色的病理切片,比较了LA和MA的特异性病理表现。结果82例患者中,52例(63%)... 目的总结和比较苔藓样型(LA)和斑状型(MA)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CA)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2008年在北京医院皮肤科门诊确诊为PCA的82例患者HE染色的病理切片,比较了LA和MA的特异性病理表现。结果82例患者中,52例(63%)为LA,30例(37%)为MA;有49例(60%)在淀粉样蛋白沉积上方基底细胞内出现核固缩现象;18例(22%)棘细胞层出现帕杰样角化不良细胞。LA的淀粉样蛋白沉积程度明显高于MA,但色素失禁程度明显低于MA(P<0.01)。结论淀粉样蛋白可能来源于凋亡的角质形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 苔藓样型 斑状型 组织病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