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神经科医师需要认真面对的一个新问题 被引量:3
1
作者 樊东升 《继续医学教育》 2005年第9期48-49,共2页
超早期溶栓治疗,已经证明可以使许多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益,但由于该病所具有的高发病率、高复发率特点,如何在发病或复发前对各种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地干预和控制,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超早期溶栓治疗 神经科 脑卒中患者 医师 动脉粥样硬化 高发病率 高复发率 颈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下载PDF
12例肯尼迪病患者肌电图和神经电图特点 被引量:36
2
作者 鲁明 张俊 +4 位作者 郑菊阳 康德瑄 张华纲 赵海燕 樊东升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87-189,共3页
目的研究肯尼迪病(KD)患者肌电图和神经电图特征,以加强对此病电生理学改变的认识。方法12例经基因检测确诊的KD患者行肌电图(EMG)和神经电图检测。EMG取双侧股四头肌、三角肌、胸锁乳突肌和腹直肌,检测项目包括静止时的自发电位,小力... 目的研究肯尼迪病(KD)患者肌电图和神经电图特征,以加强对此病电生理学改变的认识。方法12例经基因检测确诊的KD患者行肌电图(EMG)和神经电图检测。EMG取双侧股四头肌、三角肌、胸锁乳突肌和腹直肌,检测项目包括静止时的自发电位,小力收缩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的时限、波幅,大力收缩时的募集相。神经电图取双正中神经、双腓总神经和双腓肠神经,检测项目包括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结果KD患者肌电图特点:60.4%肌肉静息状态出现2处以上的纤颤电位、正锐波;轻收缩时MUAP时限延长,波幅增高;75.0%肌肉重收缩时呈单纯相或单纯混合相。神经电图方面,MCV正常,而SNAP波幅和SCV均低于健康者均值(P=0.000)。结论KD患者EMG呈典型神经源性改变。感觉受累可能是KD的基本表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迪病 肌电图 神经电图
下载PDF
三叉神经-颈反射对运动神经元病球部损害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3
作者 徐迎胜 樊东升 +1 位作者 郑菊阳 康德宣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 建立三又神经-颈反射(TCR)的肌电检测方法,探讨其对运动神经元病(MND)球部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受检测者取仰卧位,头部轻度抬高。刺激一侧眶下神经,于双侧胸锁乳突肌记录。结果 刺激对照者一侧的眶下神经,可于双侧胸锁乳突肌引出正... 目的 建立三又神经-颈反射(TCR)的肌电检测方法,探讨其对运动神经元病(MND)球部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受检测者取仰卧位,头部轻度抬高。刺激一侧眶下神经,于双侧胸锁乳突肌记录。结果 刺激对照者一侧的眶下神经,可于双侧胸锁乳突肌引出正/负波。MND组:7例正常(23.3%),8例未引出(26.7%),11例潜伏期延长(36.7%),4例双侧反射超常不对称(13.3%)。结论TCR能够可靠测定,作为颈-球区病变的一种辅助检查手段,有助于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颈反射 运动神经元病 球部损害 诊断 肌电检测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脑脊液移植后存活及迁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力平 樊东升 +5 位作者 王荫华 沈丽 王淑玲 王惠芳 宋红松 张俊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5期337-338,共2页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SC)经侧脑室穿刺法移植入小鼠脑内脑脊液(CSF)循环后其存活、迁移规律及接受移植小鼠的生长发育状况。方法将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1×105 新鲜人源胚胎NSC悬液经侧脑室穿刺法移植入小鼠CSF循环,观察移植后...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SC)经侧脑室穿刺法移植入小鼠脑内脑脊液(CSF)循环后其存活、迁移规律及接受移植小鼠的生长发育状况。方法将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1×105 新鲜人源胚胎NSC悬液经侧脑室穿刺法移植入小鼠CSF循环,观察移植后小鼠的生长发育情况,并在移植后24 h、48 h、2周及10 周分别取脑行连续切片,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存活及分布情况。结果在移植后的不同时间点,脑室内均可见到大量GFP阳性细胞,部分移植细胞向脑实质迁移,穹窿海马伞、海马、胼胝体、隔区、室管膜下区及血管壁旁均可见到GFP阳性细胞。此外,在穿刺针道周围也可见GFP阳性细胞。所有接受NSC移植的小鼠的生长发育良好,未见任何行为学异常表现,经10周观察未发现移植的NSC有成瘤现象。结论经侧脑室穿刺法移植的NSC可在宿主小鼠CSF循环良好存活,并具有向局部脑实质内迁移的能力。NSC移植对小鼠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脑脊液 移植 存活 迁移 小鼠
下载PDF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23
5
作者 王宏利 樊东升 +1 位作者 洪天配 高洪伟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99-302,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关系。方法188例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症状、体征、量表评分、电生理检查及自主神经功能检测,诊断为DPN101例,根据罗切斯特糖尿病神经病变研究项目(RDNS)将DPN按程度分级...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关系。方法188例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症状、体征、量表评分、电生理检查及自主神经功能检测,诊断为DPN101例,根据罗切斯特糖尿病神经病变研究项目(RDNS)将DPN按程度分级为N1、N2、N3级。取受检者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Hcy、叶酸、VitB12、血脂及肾功能水平,比较分析各组Hcy水平与其他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DPN组较非DPN组高Hcy血症发生率显著增高,分别为60%和44%(P=0.001);DPN组Hcy水平显著高于非DPN组,分别为(21±14)μmol/L和(15±8)μmol/L(P=0.001);随着DPN严重程度增加,血Hcy水平也逐渐增高,而叶酸、VitB12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显示高Hcy血症、病程、HbA1c、叶酸与DPN严重程度相关,Hcy水平每增加1mmol/L则OR为1.518,95%可信区间为(0.417~4.601),P=0.026;同样,高Hcy血症组DPN发生率较正常组高,分别为60%和40%(P=0.022)。结论高Hcy血症是DPN的危险因素,病程、HbA1c、叶酸也与DPN严重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 2型
下载PDF
神经传导速度在肌萎缩侧索硬化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樊东升 郑菊阳 +1 位作者 康德瑄 张俊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7-138,共2页
目的 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 (ALS)患者中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 ,建立量化评定肌萎缩侧索硬化病情轻重的神经生理指数。方法 对 2 1名ALS患者的 3 0条尺神经、3 2条正中神经及 2 4名健康对照组的 3 8条尺神经、40条正中神经进行神经运动传... 目的 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 (ALS)患者中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 ,建立量化评定肌萎缩侧索硬化病情轻重的神经生理指数。方法 对 2 1名ALS患者的 3 0条尺神经、3 2条正中神经及 2 4名健康对照组的 3 8条尺神经、40条正中神经进行神经运动传导速度 (MCV)及感觉传导速度 (SCV)和F波的检测。两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LS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的远端潜伏期 (DML)、肌肉动作电位 (CAMP波幅及面积、F波的出现率 )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MCV、SCV、F波的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ALS组中 1 0名小指展肌的肌力与 (CAMP波幅 /DML×F出现率 )的数值有显著的相关性 (r=0 89,P <0 0 1 )。结论  (CMAP波幅 /DML×F波的出现率 )是一种有效的客观的电生理指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运动传导速度 感觉传导速度 F波 神经传导速度 肌电图
下载PDF
比较不同方式移植的人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失神经支配的骨骼肌的分布及对坐骨神经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小璇 樊东升 +2 位作者 张俊 郑菊阳 马铁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5-191,共7页
目的:探讨干细胞治疗神经肌肉疾病的更为可能而有效的给药途径及对坐骨神经损伤后修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间充质干细胞,经鉴定标记后备用。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肌肉注射干细胞组(肌注组)、静脉注射干细胞组(静脉组)和肌肉注... 目的:探讨干细胞治疗神经肌肉疾病的更为可能而有效的给药途径及对坐骨神经损伤后修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间充质干细胞,经鉴定标记后备用。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肌肉注射干细胞组(肌注组)、静脉注射干细胞组(静脉组)和肌肉注射生理盐水组(对照组),每组18只。所有大鼠均建立坐骨神经损伤模型,3天之后,将106个干细胞通过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分别移植到损伤大鼠模型中,于移植后3、7、14、21、28、60d,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电生理指标和肌肉病理结果。结果:三组大鼠在观察期间均呈不同程度的失神经和神经再生现象。肌注组的腓肠肌肌电图自发电位减少,且动作电位出现的时间早于静脉组和对照组。移植后14d开始,肌注组大鼠的传导速度明显快于静脉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2.27±7.42)m/s,(22.92±7.34)m/s和(17.67±5.52)m/s;F=5.661,P=0.042],60d时,三组的传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波幅改变肌注组为(12.50±2.06)mV,静脉组为(1.50±0.20)mV,对照组为(10.13±4.04)mV,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F=6.347,P=0.033)。肌注组至少在3周内均可见干细胞的存活,其在光镜下呈幼稚状态,大部分在肌细胞周边,少数散在肌细胞内。静脉组在腓肠肌中未见标记细胞。60d时肌注组腓肠肌的萎缩程度比静脉组和对照组轻,三组肌纤维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37,P=0.021)。结论:肌肉注射人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和腓肠肌失神经萎缩具有促修复作用;肌肉注射是比较有效的一个给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移植 骨骼 坐骨神经病 肌电描记术 去神经支配
下载PDF
结合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探讨针刺靶点问题 被引量:4
8
作者 和岚 李东 徐迎胜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12年第9期961-965,共5页
本文从中医腧穴学出发,结合西医解剖学、神经学理论,探讨穴位深度与针刺靶点问题,分析了一直以来针刺和选穴操作不规范的原因及针刺神经节、神经孔的理论依据;以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为例,提出将下关、攒竹、四白、夹承浆定位于蝶腭神经节... 本文从中医腧穴学出发,结合西医解剖学、神经学理论,探讨穴位深度与针刺靶点问题,分析了一直以来针刺和选穴操作不规范的原因及针刺神经节、神经孔的理论依据;以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为例,提出将下关、攒竹、四白、夹承浆定位于蝶腭神经节及相应神经孔(眶上孔、眶下孔及颏孔)的针刺方法;认为规范穴位针刺靶点,既符合针刺临床试验干预措施报告标准对针刺细节的国际化要求,也有利于针灸技术的规范化研究,对于临床规避风险、提高针刺疗效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靶点 三叉神经痛 原发性 针刺深度 针刺方向 综述
下载PDF
神经传导速度差异规律量化评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英文) 被引量:3
9
作者 张俊 樊东升 +1 位作者 郑菊阳 康德瑄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7期1380-1381,共2页
背景:肌电图的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是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的诊断标准之一,可否以其变化差异规律来量化患者病情变化和评估预后?目的: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患者中神经传导速... 背景:肌电图的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是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的诊断标准之一,可否以其变化差异规律来量化患者病情变化和评估预后?目的: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患者中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建立量化评定肌萎缩侧索硬化病情及其预后的神经生理指数。设计:回顾性分析。地点和对象:本研究的地点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研究对象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1997-02/1999-03住院患者。方法:对21名ALS患者的30条尺神经、32条正中神经及24名健康对照组的38条尺神经、40条正中神经进行运动传导速度(motorconduc-tionvelocity,MCV)及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conductionvelocity,SCV)和F波进行检测。两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正中神经神经传导速度与F波,ALS组患者小指展肌的肌力与CMAP波幅/DML×F出现率数值的相关性。结果:ALS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的远端潜伏期(distalmotorlatency,DML)、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muscleactionpotential,CMAP)波幅及面积、F波的出现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MCV、SCV、F波的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ALS组中10名小指展肌的肌力与CMAP波幅/DML×F出现率的数值有显著的相关性(r=0.89,P<0.01)。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传导速度差异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肌电图 预后 诊断
下载PDF
神经妥乐平治疗神经源性疼痛有效性的系统评价(英文)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芳 徐迎胜 翟所迪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21-327,共7页
目的:根据目前的临床研究证据,评价神经妥乐平用于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EMBASE),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摘(CBM)和中... 目的:根据目前的临床研究证据,评价神经妥乐平用于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EMBASE),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摘(CBM)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神经妥乐平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临床对照研究,特别是随机对照研究(RCTs)。评价指标为疗效、生活质量、治疗费用和不良反应。用Jadad评分对临床研究质量进行评价,用Revman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6项研究,其中24项Jadad评分小于3,属低质量研究。未检索到评价神经妥乐平对生活质量影响和治疗费用的研究。对11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表明,神经妥乐平对神经源性疼痛疗效优于安慰剂或空白对照,比值比(OR)为3.84[2.68,5.50]。6项对照研究的合并效应表明,和安慰剂或空白对照相比,神经妥乐平可有效降低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权重均数差值(WMD)为-1.76[-2.31,-1.21]。对以卡马西平、甲钴胺、维生素B_(12)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等药物为对照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也表明,神经妥乐平的疗效优于上述药物。在安全性方面,神经妥乐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高于安慰剂、卡马西平或NSAIDs,危险度差值为-0.01[-0.04,0.02]。结论:神经妥乐平治疗神经源性疼痛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目前的临床研究质量较低,降低了meta分析的论证强度。应进行大规模、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为神经妥乐平的应用提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妥乐平 系统分析 神经源性疼痛
下载PDF
血管生长素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英爽 王宏利 +1 位作者 张华纲 樊东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249-252,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长素(ANG)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对129例DPN患者和268例健康对照者,应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ANG基因外显子区序列,分析比较DPN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之间基因... 目的探讨血管生长素(ANG)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对129例DPN患者和268例健康对照者,应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ANG基因外显子区序列,分析比较DPN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之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结果①PCR扩增产物片段长度为736 bp,包含ANG基因整个外显子区和5′侧翼区,DPN组未检测出ANG基因突变;②DPN组和健康对照组的ANG基因外显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rs11701的基因型(T 442T和T 442G)和等位基因频率(442T和442G)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按性别分层后,DPN组和健康对照组的ANG基因外显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11701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P>0.05。结论 ANG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DPN遗传易感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生长调节素类 基因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糖尿病神经病变
下载PDF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与电生理学特点 被引量:2
12
作者 樊东升 王宏利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441-445,共5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由于诊断标准不同,文献报道有50%~90%的糖尿病患者可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代谢障碍及血管损害被认为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起病隐匿...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由于诊断标准不同,文献报道有50%~90%的糖尿病患者可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代谢障碍及血管损害被认为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起病隐匿,主要为感觉神经受累,受累方式可分为大纤维型、小纤维型和混合型3种,临床上以小纤维型最为多见,疾病早期一般仅累及无髓和有髓小纤维神经。患者主要表现为温度觉的减退或消失,而糖尿病交感神经病变的早期临床症状及体征常不明显,通过临床表现判断有时较为困难。目前,临床上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需借助多种神经电生理检查技术,它们可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但各种技术的诊断和监测作用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临床症状 生理学特点 神经电生理检查技术 早期诊断 疾病早期 慢性并发症 纤维型
下载PDF
制备神经细胞实验性缺氧缺糖模型的简易方法(英文) 被引量:1
13
作者 邓敏 鞠晓东 +3 位作者 张楠 张运 唐璐 樊东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93-1396,共4页
背景:在神经细胞培养中实验性缺氧缺糖在一定程度上模拟缺血性卒中,对于研究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的进程和病理生理学机制有非常重要的用处。目的:在神经元培养时制作实验性缺氧缺糖模型。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照观察,实验于2007-01/2008... 背景:在神经细胞培养中实验性缺氧缺糖在一定程度上模拟缺血性卒中,对于研究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的进程和病理生理学机制有非常重要的用处。目的:在神经元培养时制作实验性缺氧缺糖模型。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照观察,实验于2007-01/2008-03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17~19d胎龄的Wistar大鼠。方法:细胞培养取17~19d胎龄的Wistar大鼠的皮质神经元做原代细胞培养,并且去掉污染的非神经原细胞。缺氧缺糖的诱导分为3组:实验组将第7天的皮质神经元置于无糖平衡盐溶液和2%去氧酶中,在37℃的潮湿保温箱中培育。空白对照组培养基为含20mmol/L葡萄糖的无去氧酶平衡盐溶液。假性实验组培养基为含20mmol/L葡萄糖和失活的去氧酶平衡盐溶液。主要观察指标:以血气分析进行氧浓度的测定;以相差显微镜观察实验组培养细胞神经元死亡状况;以用乳酸脱氢酶检测盒检测乳酸脱氢酶活性;以锥虫蓝染色观察缺氧缺糖对神经元存活力的影响。结果:氧浓度测定显示在加入去氧酶后培养基迅速产生缺氧状态;乳酸脱氢酶检测显示在用去氧酶和无糖平衡盐处理后,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释放显著增加;锥虫蓝染色和相差显微镜检查显示经去氧酶和无糖平衡盐处理后实验组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大部分神经元在6h死亡。结论:实验结果显示去氧酶与无糖平衡盐液可联合用于神经元培养时产生缺氧缺糖状态,其在体外模拟脑缺血的相关研究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糖 去氧酶 神经细胞 细胞培养 乳酸脱氢酶
下载PDF
三叉神经-颈反射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对脑干梗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迎胜 樊东升 +1 位作者 郑菊阳 康德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27-229,共3页
目的 建立三叉神经-颈反射的肌电检测方法,探讨其在脑于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受检测者取仰卧位,头部轻度抬高。刺激一侧眶下神经,于双侧胸锁乳突肌记录。结果 刺激对照者一侧的眶下神经,可于双侧胸锁乳突肌引出正/负波。脑干梗死组... 目的 建立三叉神经-颈反射的肌电检测方法,探讨其在脑于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受检测者取仰卧位,头部轻度抬高。刺激一侧眶下神经,于双侧胸锁乳突肌记录。结果 刺激对照者一侧的眶下神经,可于双侧胸锁乳突肌引出正/负波。脑干梗死组患者波形正常者7例(31.8%),波形消失者5例(22.7%),波幅降低者2例(9.1%),潜伏期延长者2例(9.l%),双侧反射的超常不对称者6例(27.3%)。结论 TCR可作为低位脑干病变的一种辅助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颈反射 眶下神经 胸锁乳突肌 脑干梗死 诊断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宋红松 樊东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45-46,47,共3页
迄今为止,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治疗方法虽然繁多,但效果却不理想,而且卒中急性期后遗留偏瘫、功能障碍等严重残疾的情况非常严重,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因此,如何提高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效果,这对神经科一直... 迄今为止,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治疗方法虽然繁多,但效果却不理想,而且卒中急性期后遗留偏瘫、功能障碍等严重残疾的情况非常严重,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因此,如何提高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效果,这对神经科一直是面临的重大挑战.近年来,临床实践证明,超早期溶栓可使许多患者得到满意疗效.然而,这种溶栓治疗必须在发病后3~6h内,在其严格限定的时间窗内进行治疗,这使得在临床实际救治中只适用于很少部分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缺血性卒中 骨髓基质细胞 神经干细胞移植 神经功能缺损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的分子机制与神经干细胞治疗研究现状 被引量:8
16
作者 崔德华 张蕾 樊东升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2期75-81,共7页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以进行性记忆减退、认知障碍和人格改变为特征的脑退行性疾病,是导致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痴呆的主要原因。AD主要病理学特征是在大脑皮层和海马区域形成大量的老年斑(SP)和神经元纤维缠结(NFT)以及出现弥漫性脑...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以进行性记忆减退、认知障碍和人格改变为特征的脑退行性疾病,是导致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痴呆的主要原因。AD主要病理学特征是在大脑皮层和海马区域形成大量的老年斑(SP)和神经元纤维缠结(NFT)以及出现弥漫性脑萎缩。SP的主要成分是β-淀粉样多肽(Aβ),而NFT的主要成分是异常过度磷酸化的微管结合蛋白tau。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突破。人们发现Aβ及其前体淀粉样前体蛋白(APP)、早老素(PS)、tau蛋白及载脂蛋白E(ApoE)等在AD发病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PS-1、PS-2和APP基因是现在已经确定的家族遗传性AD(FAD)相关突变致病基因阁。以下就AD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和神经干细胞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分子生物学 神经干细胞治疗
下载PDF
运动诱发电位在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菊阳 张朔 +3 位作者 樊东升 张俊 徐迎胜 康德瑄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年第6期428-430,共3页
目的:关于运动诱发电位(MEP)在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在2002年至2005年4年间 完成的226名患者MEP检查总结。结果:226名患者,其中运动神经元病(MND)80例MEP阳性率98%,脊髓型颈椎病 (CSM)66例阳性率88%,多发性硬化46例(... 目的:关于运动诱发电位(MEP)在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在2002年至2005年4年间 完成的226名患者MEP检查总结。结果:226名患者,其中运动神经元病(MND)80例MEP阳性率98%,脊髓型颈椎病 (CSM)66例阳性率88%,多发性硬化46例(MS)MEP阳性率80%,其他诊断不清者34例MEP阳性率76%。结论: MEP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安全的神经电生理学检测方法,对于检测运动神经系统的皮层神经元和脊髓神经元的兴奋性, 特别是上运动神经元的损害,具有较准确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诱发电位 上运动神经元 电刺激 中枢传导阻滞
下载PDF
NMDA受体不同亚单位分布造成肌萎缩侧索硬化中运动神经元选择性易损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梅 樊东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8-233,共6页
目的:研究NMDA受体不同亚单位NR2A和NR2B分布与肌萎缩侧索硬化中运动神经元选择性易损的关系。方法:首先在离体培养的脑组织片中用谷氨酸转运抑制剂造成兴奋毒性损伤,观察在同等损伤条件下运动皮层和梨状区皮层是否出现有差异的神经元... 目的:研究NMDA受体不同亚单位NR2A和NR2B分布与肌萎缩侧索硬化中运动神经元选择性易损的关系。方法:首先在离体培养的脑组织片中用谷氨酸转运抑制剂造成兴奋毒性损伤,观察在同等损伤条件下运动皮层和梨状区皮层是否出现有差异的神经元数量减少,然后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运动皮层和梨状区皮层的NR2A和NR2B的蛋白含量,证明选择性运动皮层损伤与NR2A和NR2B的不同分布方式有关,为进一步明确NR2A和NR2B在运动神经元谷氨酸慢性损伤中的作用不同,在离体培养的皮层运动神经元和脑组织片中分别抑制NR2A和NR2B,观察对运动神经元产生的影响。结果:用谷氨酸转运抑制剂THA100μmol/L损伤脑片2周后,运动皮层神经元的死亡率高于梨状区皮层,分别为64.50%±2.19%和30.43%±4.75%(P<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NR2B/NR2A比值在运动皮层明显高于梨状区皮层,分别为0.87±0.09和0.47±0.09(P<0.01)。抑制剂保护作用试验中,NR2B抑制剂显示出保护作用,离体培养的皮层运动神经元对照组、谷氨酸损伤组、谷氨酸+NR2A抑制剂组和谷氨酸+NR2B抑制剂组的运动神经元死亡率分别为6.85%±1.47%、47.48%±5.75%、45.76%±8.09%和18.10%±3.11%,脑片对照组、THA损伤组、THA+NR2A抑制剂组和THA+NR2B抑制剂组的运动神经元死亡率分别为12.49%±2.09%、100%、110.87%±15.76%和35.13%±5.32%。结论:NR2A和NR2B在运动神经元慢性谷氨酸损伤中所起的作用不同,NR2B在运动皮层的高分布造成肌萎缩侧索硬化中运动神经元的选择性易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受体 N-甲基-D-天冬氨酸 运动神经元
下载PDF
运动神经元病与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患者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波幅变化比较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小璇 樊东升 +2 位作者 张俊 张朔 郑菊阳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6年第3期131-135,共5页
目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中确诊级的预后最差,可疑级的患者由于没有上运动神经元的损害又可将其归为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LMNS)之中。LMNS中包含一些可治的疾病,如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慢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CMAN),如能尽早将其从LMN... 目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中确诊级的预后最差,可疑级的患者由于没有上运动神经元的损害又可将其归为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LMNS)之中。LMNS中包含一些可治的疾病,如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慢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CMAN),如能尽早将其从LMNS中分出并予以相应治疗可改善预后。本文将从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改变的角度对典型患者与LMNS患者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将112例ALS患者分为确诊43例,拟诊38例,可疑31例,其中确诊、拟诊的患者代表典型ALS患者,可疑组均为单纯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患者。对此112例患者予常规肌电图和神经电图检查,评价典型的ALS患者和LMNS患者的CMAP波幅改变的异同。结果:典型ALS患者的CMAP 波幅下降的例数(35例,81.4%)较可疑患者(14例,45.2%)明显增多(X2=4.938,P<0.05),但二者波幅下降的程度差异无显著意义(t=0.815,P>0.05)。在确诊ALS的病例中,同一患者其波幅水平是逐渐下降的,但不同患者的波幅水平与病程无相关性。在可疑患者波幅下降与典型ALS有以下不司:①短期内波幅明显下降者,运动轴索受损的严重程度与肌力不成比例;②发病2年内波幅下降明显者,无广泛肌电图损害;③波幅下降缓慢或保持正常者,病程往往超过2年,肌电图损害广泛。其中①和②部分患者试用免疫抑制剂有效,提示为MMN或CMAN。结论:CMAP波幅在LMNS和典型ALS中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可为二者在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方面提供重要的电生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 慢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波幅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致周围神经病1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坚 张新宇 《疑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735-735,共1页
患者,女,56岁,主因"双下肢疼痛1个月,上睑下垂伴复视20 d"于2017年2月24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肌肉跳动,1 d后腰部及右下肢疼痛,夜间明显,无放射痛,当地医院诊断"坐骨神经痛",未特殊治疗,1~2 d后逐渐出现左下肢... 患者,女,56岁,主因"双下肢疼痛1个月,上睑下垂伴复视20 d"于2017年2月24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肌肉跳动,1 d后腰部及右下肢疼痛,夜间明显,无放射痛,当地医院诊断"坐骨神经痛",未特殊治疗,1~2 d后逐渐出现左下肢疼痛,伴双下肢肌肉跳动。20 d前左侧上睑下垂,左眼胀痛,各方向均有复视,右视最明显,无晨轻暮重,头颅CT未见异常,考虑"眼肌麻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脑神经 周围神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