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多学科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在慢性难愈合创面诊疗中的应用成效,为优化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目的:探究多学科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在慢性难愈合创面诊疗中的应用成效,为优化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患者456例,包括男性290例,女性166例,平均年龄(49.4±16.9)岁。根据是否进行术前MDT讨论,将患者分为MDT讨论组和非MDT讨论组。MDT总体执行流程包括:启动与医务处备案、收集资料与初次MDT讨论、告知患者诊疗方案并严格执行、病情变化需再次MDT讨论。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麻醉风险分级、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发生病因与部位等资料的差异。治疗效果的主要观察与结局指标包括入院后达到创面愈合所需的手术次数、创面愈合后的复发率、围手术期并发症(肺部感染、严重心血管事件、静脉血栓栓塞症、脑卒中及谵妄等)的发生率、患者满意度评分等。结果:MDT讨论组患者189例,非MDT讨论组患者26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合并症、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病因与部位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T讨论组与非MDT讨论组患者获得创面愈合所需的平均手术次数分别为(2.1±1.1)次与(2.8±1.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这种差异在糖尿病溃疡、外伤或手术后感染、放疗后不愈合等3个病因造成的慢性难愈合创面中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MDT讨论组患者在创面痊愈后的复发率是18.0%,稍高于MDT讨论组的1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围手术期并发症方面,非MDT讨论组的发生率也较MDT讨论组高(3.7%vs.2.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方面,MDT讨论组的评分显著高于非MDT讨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5 vs.91.1,P=0.028)。结论:多学科诊疗模式能够显著减少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的住院手术次数,提升治愈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优化慢性难愈合创面临床诊疗成效的推荐模式。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接受髓内钉固定术后发生髋螺钉切出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到2018年8月接受髓内钉治疗的5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资料,其中,男167例,女351例;年龄65~97岁。根据是否发生髋螺钉切出,...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接受髓内钉固定术后发生髋螺钉切出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到2018年8月接受髓内钉治疗的5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资料,其中,男167例,女351例;年龄65~97岁。根据是否发生髋螺钉切出,将其分为愈合组508例和切出组10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再按照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对切出组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按照1∶4的比例,匹配出愈合组40例。对影响髋螺钉切出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髋螺钉切出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愈合组和切出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ASA分级、AO分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复位质量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两组在尖顶距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位质量差[OR=23.138,95%CI(2.163,247.551),P=0.009]和尖顶距≥25 mm[OR=30.538,95%CI(2.935,317.770),P=0.004]是导致髋螺钉切出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复位质量差和尖顶距≥25 mm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接受髓内钉固定术治疗时发生髋螺钉切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尖顶距的最佳数值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四肢骨缺损治疗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0月15例骨缺损。骨髓炎12例,无菌性骨不愈合3例。骨缺损部位包括股骨合并胫骨1例,股骨7例,胫骨6例,肱骨1例。骨缺损长6~31.2 cm,中位数12.7 cm。在彻...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四肢骨缺损治疗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0月15例骨缺损。骨髓炎12例,无菌性骨不愈合3例。骨缺损部位包括股骨合并胫骨1例,股骨7例,胫骨6例,肱骨1例。骨缺损长6~31.2 cm,中位数12.7 cm。在彻底清创及控制感染的前提下,应用3D打印钛合金假体重建骨缺损。常规复查X线及CT,定量评价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上肢功能量表(Disability of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下肢功能量表(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Scale,LEFS)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2例骨髓炎感染复发。余13例无感染复发、内固定及假体松动断裂,平均随访18.0月(12~26个月),末次随访日常生活肢体疼痛VAS评分平均2.4分(2~4分),ADL评分94.2分(90~95分),1例肱骨缺损患者DASH评分31.7分,12例下肢骨缺损患者LEFS评分42.0分(38~47分),满意度9.3分(9.1~9.5分)。结论3D打印技术治疗四肢骨缺损可实现假体稳定及新骨再生,患者可获得较满意的肢体功能恢复。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颈后路术后早期(术后3个月)发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长期随访的预后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在2006年1月~2012年12月间在我科接受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术后3个月随访...目的:探讨颈后路术后早期(术后3个月)发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长期随访的预后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在2006年1月~2012年12月间在我科接受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术后3个月随访时mJOA评分较术前下降≥1分)的患者,以术后10年随访时m JOA评分是否恢复至术前水平将患者分为未恢复组(n=5)及恢复组(n=12),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信息、围术期资料及术后3个月、1年和10年时的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影像学数据[包括Cobb角、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及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比较两组患者历次随访时上述指标的差异并进行回归分析,并比较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时两组患者mJOA评分不同项目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未恢复组患者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比例明显高于恢复组,两组间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合并症、合并脊髓T2高信号、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等基线信息以及围术期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恢复组中1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及C5神经根麻痹,恢复组中1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3个月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后,所有患者完善影像学检查后未见减压不充分,均未行二期手术治疗。未恢复组与恢复组患者术前mJOA评分分别为13.30±2.46分及14.71±1.4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后,恢复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mJOA评分较术后3个月随访明显改善且与术前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0年随访时显著性高于术前及历次随访;未恢复组患者术后1年和10年随访时mJOA评分与术后3个月发生神经功能早期恶化时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VAS评分及NDI评分在术前及历次随访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组内术前及历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及NDI亦无统计学差异。恢复组历次随访时Cobb角较术前均有所增加,术后10年随访时SVA较术前增加明显;未恢复组历次随访时Cobb角及SVA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恢复组ROM在术后历次随访中均较术前显著性减小,未恢复组术后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术前及历次随访时Cobb角、ROM及SVA均无显著性差异。未恢复组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时更易累及下肢运动功能。对两组患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OPLL是发生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且术后10年难以恢复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合并OPLL的患者术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后长期随访期更难以恢复。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对骨科护士护理的知识、信念和行为(知信行)以及围术期安全性的影响。方法2019年8月我科开展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ERAS,使用《外科医护人员ERA...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对骨科护士护理的知识、信念和行为(知信行)以及围术期安全性的影响。方法2019年8月我科开展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ERAS,使用《外科医护人员ERAS知信行现状的调查问卷》对开展常规护理模式和ERAS模式的98名骨科护士知信行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开展EARS对患者围术期质量安全的影响。结果开展腰椎后路融合减压内固定术ERAS后,骨科护士知识得分优秀率由40.8%(40/98)提高到55.1%(54/98)(χ^2=4.007,P=0.045),患者住院时间由(7.6±3.5)d缩短到(7.3±2.4)d(t=2.444,P=0.015),并发症发生率由3.3%(32/958)降至1.4%(12/883)(χ^2=7.732,P=0.005)。结论开展腰椎后路融合减压内固定术ERAS有助于提高患者围术期质量安全及护士知信行状况。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究多学科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在慢性难愈合创面诊疗中的应用成效,为优化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患者456例,包括男性290例,女性166例,平均年龄(49.4±16.9)岁。根据是否进行术前MDT讨论,将患者分为MDT讨论组和非MDT讨论组。MDT总体执行流程包括:启动与医务处备案、收集资料与初次MDT讨论、告知患者诊疗方案并严格执行、病情变化需再次MDT讨论。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麻醉风险分级、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发生病因与部位等资料的差异。治疗效果的主要观察与结局指标包括入院后达到创面愈合所需的手术次数、创面愈合后的复发率、围手术期并发症(肺部感染、严重心血管事件、静脉血栓栓塞症、脑卒中及谵妄等)的发生率、患者满意度评分等。结果:MDT讨论组患者189例,非MDT讨论组患者26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合并症、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病因与部位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T讨论组与非MDT讨论组患者获得创面愈合所需的平均手术次数分别为(2.1±1.1)次与(2.8±1.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这种差异在糖尿病溃疡、外伤或手术后感染、放疗后不愈合等3个病因造成的慢性难愈合创面中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MDT讨论组患者在创面痊愈后的复发率是18.0%,稍高于MDT讨论组的1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围手术期并发症方面,非MDT讨论组的发生率也较MDT讨论组高(3.7%vs.2.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方面,MDT讨论组的评分显著高于非MDT讨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5 vs.91.1,P=0.028)。结论:多学科诊疗模式能够显著减少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的住院手术次数,提升治愈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优化慢性难愈合创面临床诊疗成效的推荐模式。
文摘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接受髓内钉固定术后发生髋螺钉切出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到2018年8月接受髓内钉治疗的5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资料,其中,男167例,女351例;年龄65~97岁。根据是否发生髋螺钉切出,将其分为愈合组508例和切出组10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再按照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对切出组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按照1∶4的比例,匹配出愈合组40例。对影响髋螺钉切出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髋螺钉切出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愈合组和切出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ASA分级、AO分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复位质量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两组在尖顶距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位质量差[OR=23.138,95%CI(2.163,247.551),P=0.009]和尖顶距≥25 mm[OR=30.538,95%CI(2.935,317.770),P=0.004]是导致髋螺钉切出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复位质量差和尖顶距≥25 mm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接受髓内钉固定术治疗时发生髋螺钉切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尖顶距的最佳数值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文摘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四肢骨缺损治疗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0月15例骨缺损。骨髓炎12例,无菌性骨不愈合3例。骨缺损部位包括股骨合并胫骨1例,股骨7例,胫骨6例,肱骨1例。骨缺损长6~31.2 cm,中位数12.7 cm。在彻底清创及控制感染的前提下,应用3D打印钛合金假体重建骨缺损。常规复查X线及CT,定量评价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上肢功能量表(Disability of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下肢功能量表(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Scale,LEFS)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2例骨髓炎感染复发。余13例无感染复发、内固定及假体松动断裂,平均随访18.0月(12~26个月),末次随访日常生活肢体疼痛VAS评分平均2.4分(2~4分),ADL评分94.2分(90~95分),1例肱骨缺损患者DASH评分31.7分,12例下肢骨缺损患者LEFS评分42.0分(38~47分),满意度9.3分(9.1~9.5分)。结论3D打印技术治疗四肢骨缺损可实现假体稳定及新骨再生,患者可获得较满意的肢体功能恢复。
文摘目的:探讨颈后路术后早期(术后3个月)发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长期随访的预后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在2006年1月~2012年12月间在我科接受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术后3个月随访时mJOA评分较术前下降≥1分)的患者,以术后10年随访时m JOA评分是否恢复至术前水平将患者分为未恢复组(n=5)及恢复组(n=12),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信息、围术期资料及术后3个月、1年和10年时的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影像学数据[包括Cobb角、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及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比较两组患者历次随访时上述指标的差异并进行回归分析,并比较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时两组患者mJOA评分不同项目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未恢复组患者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比例明显高于恢复组,两组间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合并症、合并脊髓T2高信号、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等基线信息以及围术期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恢复组中1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及C5神经根麻痹,恢复组中1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3个月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后,所有患者完善影像学检查后未见减压不充分,均未行二期手术治疗。未恢复组与恢复组患者术前mJOA评分分别为13.30±2.46分及14.71±1.4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后,恢复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mJOA评分较术后3个月随访明显改善且与术前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0年随访时显著性高于术前及历次随访;未恢复组患者术后1年和10年随访时mJOA评分与术后3个月发生神经功能早期恶化时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VAS评分及NDI评分在术前及历次随访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组内术前及历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及NDI亦无统计学差异。恢复组历次随访时Cobb角较术前均有所增加,术后10年随访时SVA较术前增加明显;未恢复组历次随访时Cobb角及SVA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恢复组ROM在术后历次随访中均较术前显著性减小,未恢复组术后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术前及历次随访时Cobb角、ROM及SVA均无显著性差异。未恢复组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时更易累及下肢运动功能。对两组患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OPLL是发生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且术后10年难以恢复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合并OPLL的患者术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后长期随访期更难以恢复。
文摘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对骨科护士护理的知识、信念和行为(知信行)以及围术期安全性的影响。方法2019年8月我科开展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ERAS,使用《外科医护人员ERAS知信行现状的调查问卷》对开展常规护理模式和ERAS模式的98名骨科护士知信行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开展EARS对患者围术期质量安全的影响。结果开展腰椎后路融合减压内固定术ERAS后,骨科护士知识得分优秀率由40.8%(40/98)提高到55.1%(54/98)(χ^2=4.007,P=0.045),患者住院时间由(7.6±3.5)d缩短到(7.3±2.4)d(t=2.444,P=0.015),并发症发生率由3.3%(32/958)降至1.4%(12/883)(χ^2=7.732,P=0.005)。结论开展腰椎后路融合减压内固定术ERAS有助于提高患者围术期质量安全及护士知信行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