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寰枢椎畸形与体节发育的关系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洪甘霖 高国栋 +4 位作者 范东伟 薛士麟 许南方 田英轮 王圣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6-311,共6页
寰枢椎畸形表现复杂多样且患病率不低[1],国外报道在普通人群中寰椎枕化的患病率约为0.08%~2.79%[2],寰椎后弓不连为1%~4.3%[3],颈椎融合为0.58%[4];也有数据显示C2~3节段融合占先天性颈椎融合的比例为74.1%[5]。由于该病通常合并神经... 寰枢椎畸形表现复杂多样且患病率不低[1],国外报道在普通人群中寰椎枕化的患病率约为0.08%~2.79%[2],寰椎后弓不连为1%~4.3%[3],颈椎融合为0.58%[4];也有数据显示C2~3节段融合占先天性颈椎融合的比例为74.1%[5]。由于该病通常合并神经系统损害且位于颅底与脊柱交界处,骨畸形通常较严重、并伴有血管畸形[1],致死、致残率高,给患者及其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由于病因不清,目前尚无寰枢椎畸形病因层面的干预措施;同时也缺乏早期预测手段,患者多在出现外观畸形或者神经损害时才引起重视。目前临床上没有可靠的内科治疗方法,而外科治疗手术风险很高[6]。因此,研究寰枢椎畸形早期诊断和可靠的病因学干预靶点是目前脊柱外科的研究热点。寰枢椎在胚胎起源上来自于中胚层形成的体节,故而寰枢椎先天性畸形发生早期与胚胎体节发育密切相关,体节发育成为研究寰枢椎畸形的关键线索。笔者就体节发育及其在寰枢椎畸形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体节发育遗传基因突变与该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损害 脊柱外科 寰枢椎 内科治疗方法 颈椎融合 先天性畸形 血管畸形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含精细寰枢关节的颈椎肌骨系统动力学个性化建模
2
作者 孙成彦 刘杉杉 +4 位作者 士炟 于璐 陶君妍 许南方 郭建峤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37-337,共1页
目的全麻后颅骨牵引是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诊疗决策核心,但其治疗效果仍依靠医生经验推测。肌骨动力学模型能够对寰枢关节运动功能进行量化分析,为实现难复性AAD的精准化诊疗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招募1名健康受试者,其颈椎骨性结构简... 目的全麻后颅骨牵引是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诊疗决策核心,但其治疗效果仍依靠医生经验推测。肌骨动力学模型能够对寰枢关节运动功能进行量化分析,为实现难复性AAD的精准化诊疗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招募1名健康受试者,其颈椎骨性结构简化为刚体,几何由高精度CT图像重建得到。骨骼肌通过包含Hill本构的非线性ALE索单元进行建模,肌肉附着点基于个性化椎体几何与Vasavada标准人颈椎模型配准得到,基于MCU测定的颈椎等长力矩并调整肌肉最大主动肌力。寰枢关节抽象成简单几何与关节表面网格间的接触,关节间韧带采用大变形非线性索单元建模。基于双平面荧光透视,获取颈椎各关节的转角分配,将其作为运动协同约束。基于红外动作捕捉驱动逆动力学分析,获得关节力矩与肌肉发力模式信息。获得的肌肉发力模式作为正向动力学分析输入,得到寰枢椎关节时变接触力。结果基于上述方法,构建了一名健康受试者的寰枢椎肌骨系统动力学模型,可求得寰枢关节接触力、韧带内力等生物力学量,求得的浅表肌肉发力模式与实测EMG具有一致性。结论本文构建的寰枢椎肌骨系统动力学实验与分析方法,为明晰寰枢椎运动与稳定的生物动力学机制,预测难复性AAD不同手术松解技术的复位效果提供了定量分析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健康受试者 寰枢椎 颅骨牵引 医生经验 难复性 骨性结构 双平面
原文传递
Tomita评分及改良Tokuhashi评分对脊柱转移瘤手术患者生存期预测的准确性 被引量:11
3
作者 弓伊宁 胡锦心 +3 位作者 韦峰 刘晓光 刘忠军 姜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7-102,共6页
目的:分析Tomita评分及改良Tokuhashi评分对脊柱转移瘤手术患者生存期预测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9年7月因脊柱转移瘤行初次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末次随访前已去世或随访时间≥12个月的患者。通过Kaplan-Me... 目的:分析Tomita评分及改良Tokuhashi评分对脊柱转移瘤手术患者生存期预测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9年7月因脊柱转移瘤行初次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末次随访前已去世或随访时间≥12个月的患者。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整体样本及常见的五种病理类型(肺癌、肾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脊柱转移瘤的生存时间,比较Tomita评分及改良Tokuhashi评分不同分组间差异。并通过比较患者的实际生存时间与Tomita评分及改良Tokuhashi评分预测的生存时间来判断这两种评分在不同分组及上述五种病理类型脊柱转移瘤中的预测准确性。结果:共22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末次随访时94例(42.5%)存活,存活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12~108个月)。纳入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7.0个月(95%CI:22.1~31.9个月),1年生存率为67.4%。Tomita评分2~3分、4~5分、6~7分和8~10分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4.0个月(95%CI:22.3~45.7个月)、41.0个月(95%CI:19.1~62.9个月)、16.0个月(95%CI:5.2~26.8个月)和12.0个月(95%CI:2.1~21.9个月)(P<0.001)。改良Tokuhashi评分0~8分、9~11分和12~15分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0个月(95%CI:11.6~24.4个月)、30.0个月(95%CI:16.2~43.8个月)和51.0个月(95%CI:33.2~68.8个月)(P<0.001)。在所有患者中,Tomita评分可准确预测30.2%(57/189)患者的生存时间,改良Tokuhashi评分可准确预测32.6%(72/221)患者的生存时间。仅Tomita评分2~3分和改良Tokuhashi评分12~15分的预测准确性大于50%。在五种常见的病理类型中,Tomita评分对乳腺癌脊柱转移瘤、改良Tokuhashi评分对甲状腺癌脊柱转移瘤的预测准确性相对较好,分别为43.5%和56.3%;二者对肺癌脊柱转移瘤的预测准确性最差,Tomita评分和改良Tokuhashi评分对其预测准确性分别为22.2%和26.3%。结论:Tomita评分及改良Tokuhashi评分在整体上仍可以较好地区分不同生存时间等级的患者,但是不同等级患者的实际生存时间均比预测长。其对个体预测准确性仍不满意,尤其是对肺癌脊柱转移瘤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Tomita评分 改良Tokuhashi评分 生存期预测
原文传递
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复位程度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9
4
作者 郭新虎 李危石 +5 位作者 郭昭庆 陈仲强 齐强 曾岩 孙垂国 钟沃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79-686,共8页
目的:分析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high dysplastic developmental spondylolisthesis,HDDS)的手术复位程度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以了解复位至何种程度能够显著改善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9... 目的:分析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high dysplastic developmental spondylolisthesis,HDDS)的手术复位程度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以了解复位至何种程度能够显著改善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9年4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35例HDDS患者,滑脱节段均为L5,年龄14.9±5.9岁(9~35岁)。均行减压、部分复位或完全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随访42.5±33.1个月(3~120个月)。依据术后末次随访时的Dubousset腰骶角(Dubousset lumbosacral angle,Dub-LSA)将患者分为<70°(7例)、70°~79.9°(8例)、80°~89.9°(4例)及≥90°(16例)四组,依据末次随访时滑脱的Meyerding分度将患者分为Ⅲ度及以上(5例)、Ⅱ度(6例)、Ⅰ度以内(24例)三组,分别对比各组的术前、末次随访时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结果:滑脱率术前为(66.7±22.5)%(35%~100%),末次随访时为(18.9±20.9)%(0%~72%);DubLSA术前为61.9°±14.7°,末次随访时82.1°±17.3°。末次随访时Dub-LSA越大、滑脱程度越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较术前改善越明显;直至Dub-LSA≥90°和滑移程度在Ⅰ度以内时,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均有显著性改善,由后倾型骨盆转变为平衡型骨盆的比例显著增加。Dub-LSA≥90°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PT分别为36.4°±6.5°与27.2°±4.9°(P<0.001)、SS分别为33.5°±9.1°与42.1°±9.3°(P<0.001)、平衡型骨盆比例分别为0%(0/16)与43.8%(7/16)(P=0.007),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滑脱程度在Ⅰ度以内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PT分别为38.9°±8.6°与30.6°±7.4°(P<0.001)、SS分别为31.4°±11.5°与41.2°±8.7°(P<0.001)、平衡型骨盆比例分别为0%(0/24)与29.2%(7/24)(P=0.009),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将HDDS患者的Dub-LSA复位至≥90°和将滑移复位至Ⅰ度以内能够显著改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并且能够将部分(43.8%)后倾型骨盆改善为平衡型骨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 复位 脊柱-骨盆参数
原文传递
SIRT3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5
作者 林甲亮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9-94,共6页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退行性脊柱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可导致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侧凸等众多脊柱外科常见病。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社会与个人带...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退行性脊柱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可导致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侧凸等众多脊柱外科常见病。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社会与个人带来巨大的医疗负担。目前,尚无从根本上逆转IDD进程的有效措施,故针对IDD发病机制的分子水平研究有望为IDD的治疗与预防提供新的策略,成为目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Sirtuin家族在哺乳动物中包含7个蛋白成员(SIRT1-7),它们是酵母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2,Sir2)的同源物,也是在物种间高度保守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依赖的去乙酰化酶。SIRT3是sirtuin家族中的一员。近年来研究发现,SIRT3的异常表达除了与心血管疾病、肿瘤等有关之外,也与IDD密切相关。因此,笔者系统地对SIRT3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在IDD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椎管狭窄 SIRT1 医疗负担 椎间盘退变 椎间盘突出 心血管疾病
原文传递
退变性腰椎侧凸矫形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发生再失衡的危险因素分析
6
作者 丁林垚 孙卓然 +5 位作者 李危石 曾岩 袁磊 陈泽 邱卫鹏 侯翔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7-204,共8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矫形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患者末次随访时发生失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0年1月~2020年12月间DLS患者共156例.纳入术后即刻(3个月内)冠状位平衡患者,记录患...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矫形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患者末次随访时发生失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0年1月~2020年12月间DLS患者共156例.纳入术后即刻(3个月内)冠状位平衡患者,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冠状位平衡状态、L5横突与骶骨融合状态、顶椎位置、顶椎偏距(apical vertebra translation,AVT)值、主弯Cobb角及腰骶弯Cobb角、术前L4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术后即刻主弯Cobb角及腰骶弯Cobb角、术后即刻L4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术后即刻近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术后即刻T1-UIV Cobb角等情况.根据末次随访冠状位平衡状态分为末次随访冠状位平衡组与末次随访冠状位失衡组.分析上述因素与末次随访时冠状位失衡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94例DLS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状态患者,其中15例男性,79例女性,年龄63.10±6.47岁,随访32.5±26.9个月.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患者末次随访时冠状位仍处于平衡状态者73例(77.7%),末次随访冠状位失衡患者21例(22.3%).两组间术前AVT值、术前主弯Cobb角、术后即刻主弯Cobb角、术前L4倾斜角、术后即刻L4倾斜角、术后即刻UIV倾斜角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前AVT值(P=0.043)、术前主弯Cobb角(P=0.018)、术后即刻UIV倾斜角(P=0.035)与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患者出现末次随访时冠状位失衡具有独立相关性.结论:DLS矫形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患者术前AVT值、术前主弯Cobb角和术后即刻UIV倾斜角越大,末次随访越容易出现冠状位失平衡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冠状位平衡 平衡变化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29
7
作者 姜宇 袁磊 +7 位作者 郭昭庆 李危石 陈仲强 齐强 曾岩 孙垂国 钟沃权 孙卓然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1-46,共6页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后复发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后复发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46例PELD术后复发性单节段LDH行TLIF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初次行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31例(PETD组),初次行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15例(PEID组)。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术期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水平、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等。结果PETD组翻修术中出血量(239.7±91.8)ml,PEID组(235.3±47.9)ml;PETD组翻修术后引流量(483.4±248.0)ml,PEID组(342.7±99.0)ml。翻修手术时5例发生脑脊液漏,均发生在PETD组。PETD组7例(22.6%)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加重,PEID组仅2例(13.3%)。46例术后随访(34.8±9.2)月,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症状复发和再次翻修手术,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29分法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00),PEID、PETD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3.3%(14/15)、93.5%(29/31)。结论TLIF治疗PELD术后复发性单节段LDH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 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翻修手术
下载PDF
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 被引量:11
8
作者 姜宇 郭昭庆 +6 位作者 李危石 陈仲强 齐强 曾岩 孙垂国 钟沃权 孙卓然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0-225,共6页
目的探讨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16年6月采用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 目的探讨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16年6月采用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陈旧性OVCF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22例。通过侧前方入路显露至骨折椎体,进行骨折椎体次全切除术,植入装有自体骨的钛网或人工椎体,选用侧方钉棒或钉板装置固定至相邻椎体,透视证实内固定位置满意后完成手术。影像学评估包括后凸角(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29分法(JOA-29)、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改良Frankel分级系统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手术时间(199.1±50.4)min,术中出血量(793.2±479.4)ml,术后住院时间(5.4±1.0)d。1例术中发现胸膜撕裂,即刻修补,术后恢复满意,无胸腔积液;1例围术期出现少量胸腔积液,未达到放置胸腔闭式引流标准,保守治疗满意后出院。术后即刻Cobb角19.5°±2.3°,与术前Cobb角29.4°±3.2°差异有显著性(P=0.000),末次随访Cobb角25.8°±2.5°,与术前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P=0.056)。术前11例出现神经损害,改良Frankel分级分别为5例D1级,5例D2级,1例D3级,术后9例恢复至少1级(Z=-3.035,P=0.002)。22例术后平均随访96.3月(39~133个月),末次随访均未出现症状复发和经历翻修手术,腰背部疼痛VAS评分、JOA-29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00)。结论对于单节段陈旧性OVCF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手术是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式,总体疗效满意,一定程度矫正局部后凸畸形,有效解除前方神经压迫,重建脊柱前柱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椎体压缩性骨折 胸腰椎后凸畸形 侧前方入路手术
下载PDF
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在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夏天 孙宇 +4 位作者 赵衍斌 陈欣 周非非 刁垠泽 潘胜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91-796,共6页
目的:探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时应用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填充椎间隙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19年7月~2020年1月,应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凹侧撑开、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填充椎间隙治疗7例先天性... 目的:探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时应用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填充椎间隙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19年7月~2020年1月,应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凹侧撑开、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填充椎间隙治疗7例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6~15岁(9.0±3.0岁)。5例主要骨性畸形为Klippel-Feil综合征,1例为寰椎左侧侧块发育不良,1例为C4节段右侧半椎体。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观察患者外观和影像学矫形效果。结果: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6例患者行单侧单处撑开,1例患者接受单侧双节段撑开。手术时间326~756min(502.4±149.8min),术中失血量100~600ml(341.4±205.0ml)。椎体间隙使用融合器高度为5~10mm(8.0±1.8mm),小关节间隙使用融合器高度7~12mm(9.5±1.9mm)。所有患者均无术中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功能障碍,均表现为单侧C5神经根功能障碍,其中2例为凹侧,给予营养神经及功能锻炼治疗,2~6周肌力自行恢复;1例在凸侧,经术后CT检查发现螺钉位置不佳,行翻修手术调整螺钉位置后肌力恢复。随访7~13个月(10.6±2.5个月),末次随访时斜颈得到明显纠正,动力位X线片及CT检查示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与软骨下皮质骨之间接触紧密,未见透亮带,未见融合器位移和下沉;内固定位置均良好,无松动和移位,无假关节形成;畸形矫正率为64.45%。结论: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时采用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填充椎间隙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颈椎侧凸 3D打印 钛合金融合器 凹侧撑开技术
原文传递
颈椎后路“组合式”内固定治疗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圣林 田英轮 +1 位作者 许南方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38-345,共8页
目的:评价颈椎后路“组合式”内固定治疗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因颅椎区骨发育畸形、血管变异或者常规固定方式失败而实施寰枢椎后路“组合式”内固定术患者共58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34例;年龄7~75岁,平均47.8... 目的:评价颈椎后路“组合式”内固定治疗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因颅椎区骨发育畸形、血管变异或者常规固定方式失败而实施寰枢椎后路“组合式”内固定术患者共58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34例;年龄7~75岁,平均47.8±14.7岁。术前诊断寰枢关节不稳33例,寰枢关节脱位25例。合并颈脊髓功能损害者32例(JOA 8~16分,平均13.2±1.8分)。采用的内固定方式包括寰枢椎弓根螺钉、经寰枢侧块关节螺钉(Magerl技术)、枢椎椎板螺钉、下颈椎侧块螺钉及下颈椎棘突螺钉。58例“组合式固定”患者中,45例应用2种内固定方式组合,9例应用3种方式组合,4例应用4种方式组合。使用“组合式固定”的原因包括:枢椎段椎动脉高跨、枢椎椎弓根细小或椎体发育不良、颈椎椎弓根变薄(颈椎融合畸形患者)、枢椎椎弓根骨质疏松明显以及医源性枢椎椎弓骨折等。观察手术融合率及并发症,并比较手术前后的脊髓功能。结果:全部病例术中均未出现脊髓及血管损伤。随访时间24~72个月,平均36.8±10.5个月。57例(98.3%)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并获得骨性融合,1例发生内固定松动造成未融合。术前合并颈脊髓功能损害者32例,术后脊髓功能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术后JOA 11~17分,平均15.2±1.5分)。6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延迟愈合、脑脊液漏以及内固定松动。结论:针对合并颅椎区骨发育畸形、血管变异或者常规固定方式失败的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患者,合理选择“组合式”内固定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不稳 寰枢关节脱位 组合式内固定 枢椎椎板螺钉 椎弓根螺钉 棘突螺钉
原文传递
重视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的矢状位平衡及重建问题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危石 郭新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76-678,共3页
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high dysplastic developmental spondylolisthesis,HDDS)临床较少见,多发生于青少年及儿童,以明显的腰骶部发育不良及后凸畸形为主要表现,且多为重度滑脱(滑脱程度≥50%)[1]。HDDS患者因腰骶部后凸明显,常导致... 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high dysplastic developmental spondylolisthesis,HDDS)临床较少见,多发生于青少年及儿童,以明显的腰骶部发育不良及后凸畸形为主要表现,且多为重度滑脱(滑脱程度≥50%)[1]。HDDS患者因腰骶部后凸明显,常导致矢状位参数异常甚至脊柱失平衡。以往临床医生对此病的关注点多在于如何通过手术将椎体前滑移进行安全地复位和融合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医生 HDD 发育不良
原文传递
多发颈椎不连综合征的影像学特点与外科诊疗策略
12
作者 夏天 孙宇 +7 位作者 潘胜发 周非非 刁垠泽 陈欣 赵衍斌 张凤山 张立 王少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72-1077,1105,共7页
目的:分析多发颈椎不连综合征(multilevel cervical disconnection syndrome,MCDS)的影像学特点及外科诊疗策略。方法:2004年3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MCDS患者共7例,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5~46岁(中位年龄12岁)。7例MCDS患者中,平均椎体... 目的:分析多发颈椎不连综合征(multilevel cervical disconnection syndrome,MCDS)的影像学特点及外科诊疗策略。方法:2004年3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MCDS患者共7例,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5~46岁(中位年龄12岁)。7例MCDS患者中,平均椎体发育不良节段数3.6±1.3个节段,平均椎弓不连节段数5.7±1.5个节段,局部后凸角平均-92.2°±20.2°,C2-7 Cobb角平均-68.6°±31.0°,T1倾斜角(T1 slope,T1S)平均-12.5°±12.5°,后凸顶点位于C4节段1例,C5节段5例,T1节段1例;术前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评分(mJOA评分)8.5~14分(平均12.6±2.1分),其中1例患者伴有吞咽困难。记录患者预矫形方式及手术方式,入院时、预矫形后、术后及末次随访影像学参数,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结果:1例术前接受颅骨牵引,3例接受平衡悬吊牵引,3例接受联合牵引,经术前牵引预矫形后,局部后凸角矫正率为60.8%。1例接受手术松解、Halo-vest外固定治疗,1例接受前路矫形内固定手术,1例接受后路矫形固定融合术,4例接受前-后联合手术治疗,手术固定6.0±2.1个节段,2例患者出现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接受翻修手术。术后随访时间6~84个月(41.2±32.0个月),末次随访局部后凸角平均-27.9°±11.6°,矫正率69.7%,C2-7 Cobb角平均-13.3°±28.4°,T1S平均4.9°±17.9°;术后mJOA评分10.5~17分(15.7±2.3分),改善率78.3%。对比手术前后临床及影像学指标,mJOA评分、C2-7后凸角、局部后凸角及T1S有统计学差异。结论:MCDS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前方椎体发育不良伴多节段椎弓不连,继发严重后凸畸形。治疗策略可采取术前牵引预矫形并前路多节段椎体切除重建、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先天性颈椎后凸畸形 牵引预矫形 多发颈椎不连综合征
原文传递
颈椎前路微创手术后再次翻修手术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新立 周非非 +3 位作者 孙宇 张凤山 张立 潘胜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6-230,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微创手术后再次翻修手术的原因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8年6月34例颈椎病在外院行颈椎前路经皮微创手术后再次来我院行翻修手术的临床资料,应用改良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微创手术后再次翻修手术的原因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8年6月34例颈椎病在外院行颈椎前路经皮微创手术后再次来我院行翻修手术的临床资料,应用改良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17评分评价翻修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翻修术前后颈痛及上肢痛情况,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uroQol Five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EQ5D)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31例随访1~12年,中位数4.5年。末次随访改良JOA17评分由术前(11.6±2.6)分提高到(15.3±1.5)分(t=-7.710,P=0.000);术前颈痛和上肢痛VAS评分中位数分别为4、2分,末次随访中位数分别为1、0分(Z=-3.302,P=0.001;Z=-2.670,P=0.008);EQ5D指数由术前0.555±0.176改善到末次随访0.848±0.214(t=-9.198,P=0.000)。结论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或影像学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或颈椎不稳的患者,不宜行颈椎前路经皮微创手术,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若微创手术效果不满意或出现感染、椎管内血肿等造成神经功能障碍应及时行翻修手术,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手术 颈椎病 颈椎翻修手术
下载PDF
普萘洛尔对小鼠骨折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旺 张丞贵 +6 位作者 管志远 黄杰 孙天童 郑烜琦 原婉琼 王红 宋纯理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9-195,共7页
目的 研究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对小鼠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24只12周龄雄性C57小鼠建股骨骨折内固定模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小鼠骨折术后普萘洛尔0.5 mg/d腹腔注射,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2和4周各安乐死12只小鼠... 目的 研究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对小鼠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24只12周龄雄性C57小鼠建股骨骨折内固定模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小鼠骨折术后普萘洛尔0.5 mg/d腹腔注射,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2和4周各安乐死12只小鼠,取血清和手术侧股骨标本。拍摄X线,分析Lane-Sandhu评分;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分析骨痂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total volume,BV/TV)、骨痂骨体积(bone volume,BV)、骨痂总体积(total volume,TV)、骨痂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Masson染色检查评价骨折愈合、骨痂形成情况;检测血清1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rocollagen 1 N-terminal propeptide,P1NP)和1型胶原C端肽(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CTX-1)含量,评价骨折愈合期间骨形成与骨吸收情况。结果 术后2和4周时,实验组X线Lane-Sandhu评分、骨痂BV/TV、骨痂BV、骨痂Tb.T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asson染色定性分析显示骨折后实验组新生软骨形成和钙化骨痂增多,骨重塑加快。2和4周时,实验组血清P1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TX-1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普萘洛尔腹腔注射可促进骨痂形成,加快骨重塑,有利于小鼠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骨折愈合 普萘洛尔 交感神经 骨重塑
下载PDF
表观遗传调控在脊柱韧带骨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5
作者 林甲亮 向乾 +2 位作者 赵永昭 姜帅 李危石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1-128,共8页
脊柱韧带骨化以脊柱韧带组织内出现病理性骨组织为特征,好发于颈段和胸段,是造成椎管狭窄的重要病因。骨化块对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巨大影响。目前脊柱韧带骨化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 脊柱韧带骨化以脊柱韧带组织内出现病理性骨组织为特征,好发于颈段和胸段,是造成椎管狭窄的重要病因。骨化块对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巨大影响。目前脊柱韧带骨化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表观遗传调控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指在不改变基因组DNA序列的前提下使生物体出现具有可遗传的基因表达改变。作为调控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形式,表观遗传调控已被证明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表观遗传调控有多种表现形式,目前已经发现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在脊柱韧带骨化中发挥作用。基因芯片等测序手段发现骨化与正常脊柱韧带的DNA甲基化谱与非编码RNA的表达都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造成成骨相关靶基因的异常表达,进而影响脊柱韧带的骨化进程。此外,这些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构成一个庞大且复杂的调控网络。因此,深入了解不同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及其之间的联系在脊柱韧带骨化的起始与进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有望为脊柱韧带骨化相关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韧带骨化 表观遗传调控 椎管狭窄 神经功能障碍 DNA甲基化 颈段 神经根 基因芯片
原文传递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6
作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颈椎疾病健康管理与加速康复专业委员会 孙宇 +1 位作者 赵衍斌 周非非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7期2502-2512,共11页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减压的同时保留了手术节段的活动度,该项技术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适应证、手术操作和围手术期管理均不同于传统的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颈椎疾病健康管理与加速康复...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减压的同时保留了手术节段的活动度,该项技术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适应证、手术操作和围手术期管理均不同于传统的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颈椎疾病健康管理与加速康复专业委员会组建专家组,结合文献分析和专家组反复讨论,形成本共识,旨在规范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手术适应证和病例选择、指导手术操作和围手术期管理,以提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疗效,供业界同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手术适应证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的延误诊断 被引量:4
17
作者 姬洪全 周方 田耘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09-313,共5页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脊柱骨折延误诊断的原因。[方法]总结2008-2019年本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延误诊断的患者,分析骨折特点及延误诊断原因。[结果]2008-2019年,本科收治脊柱疾患患者共63573...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脊柱骨折延误诊断的原因。[方法]总结2008-2019年本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延误诊断的患者,分析骨折特点及延误诊断原因。[结果]2008-2019年,本科收治脊柱疾患患者共63573例,其中最终确诊脊柱骨折3363例,占5.29%。脊柱骨折的3363例患者中,最终确诊为AS 166例,占4.94%。最终确诊为AS脊柱骨折的157例患者中,误诊7例,占4.67%,其中,在外院误诊3例,占1.91%,在本院初诊误诊4例,占2.55%。误诊组无明确外伤史的比率显著高于确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例误诊患者中,3例因多发脊柱骨折其中一处骨折误诊;2例因外伤不明显症状轻微延迟就诊;1例因颈椎外伤脊髓损伤康复期间胸腰段骨折进展至局部畸形就诊;1例颈椎骨折首诊因身体畸形影像检查不全面,隐匿颈椎骨折误诊。[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骨折误诊多见于脊柱多发骨折的患者;其次是外伤轻微症状不典型,未及时就诊的患者;再次是骨折隐匿,影像检查不全面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脊柱骨折 延误诊断
原文传递
加强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适应证研究降低异位骨化发生率 被引量:7
18
作者 孙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11-614,共4页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ADR)后异位骨化(HO)、假体周围骨形成(PBF)是影响手术节段活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术前手术节段退变的严重程度是HO和PBF发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只有完善对椎间盘(包括高度、运动幅度、骨赘形成)、钩椎关节、小关节退...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ADR)后异位骨化(HO)、假体周围骨形成(PBF)是影响手术节段活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术前手术节段退变的严重程度是HO和PBF发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只有完善对椎间盘(包括高度、运动幅度、骨赘形成)、钩椎关节、小关节退变的评价体系,规范手术适应证,才能从根本上减少HO和PBF的发生和发展。应用新型解剖型假体、改进手术技术,也是减少HO和PBF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异位骨化 适应证
原文传递
脊柱Rosai-Dorfman病的诊断和治疗:系统性文献综述
19
作者 胡攀攀 韦峰 +4 位作者 姜亮 于淼 周华 刘晓光 刘忠军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1540-1548,共9页
目的:通过回顾并分析文献,总结脊柱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现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至今的脊柱RDD的病案报告,采用系统性综述的方式,分别以"Rosai-Dorfman disease, spine"、"R... 目的:通过回顾并分析文献,总结脊柱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现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至今的脊柱RDD的病案报告,采用系统性综述的方式,分别以"Rosai-Dorfman disease, spine"、"Rosai-Dorfman disease,central nervous system"、"Rosai-Dorfman病、脊柱"为关键词搜索中文和英文全文数据库。经筛选共纳入文献43篇,合计患者52例。确立研究内容后,研读文献并提取相应信息,归纳后录入相应条目,即构建脊柱RDD数据库,重点研究和报告脊柱RDD的临床特点、诊疗现状和预后情况,并运用统计学方式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文献共报告52例患者资料,年龄为(32.1±17.1)岁(范围6~76岁),男女比例为1.9∶1;中位随访时间为19.9个月。其中41例(78.8%)以脊柱相关症状起病,合并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者为11.5%,合并其他器官受累者为36.5%,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者为23.1%。病灶节段以颈椎(43.1%)、胸椎(39.2%)为主。有53.2%的病灶起源于硬脊膜,骨、脊髓实质分别为17.0%、10.6%。手术为主要的治疗方法(83.7%),其中病灶全切者占手术病例的46.3%。放疗、化疗或激素治疗仅应用于少数病例(10.2%)。极少数患者有自愈倾向(2.0%)。脊柱RDD术后复发或再发比例达22.0%。结论:脊柱RDD为临床罕见病,并无特征性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有多器官侵犯、复发或再发的潜力;该病的诊断依靠术后病理,治疗以手术为主,其他辅助治疗的疗效并不确切,无症状者可给予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组织细胞增多症 回顾性研究 疾病特征 治疗 预后
原文传递
基于数据非依赖采集的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后纵韧带骨化差异表达蛋白
20
作者 陈欣 孙宇 潘胜发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3期2588-2593,共6页
目的寻找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患者骨化后纵韧带组织与邻近未骨化的后纵韧带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探讨OPLL发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选取5例2018年1至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手术的颈椎OPLL患者,手术中切除的骨... 目的寻找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患者骨化后纵韧带组织与邻近未骨化的后纵韧带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探讨OPLL发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选取5例2018年1至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手术的颈椎OPLL患者,手术中切除的骨化的后纵韧带组织作为OPLL组,手术中切除的临近未骨化的后纵韧带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基于数据非依赖采集的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差异表达的蛋白,通过文献查询明确差异表达蛋白功能,找到在OPLL发生发展中起作用的蛋白质。结果OPLL组与对照组相比,共有9个蛋白有差异表达(差异倍数≥2和P<0.05),在骨化后纵韧带组织中的表达均上调,主要与核苷酸转运与代谢、细胞外结构、翻译、核糖体结构与生物发生、一般功能预测、信号转导机制等相关。文献查询后发现其中5个蛋白的功能可能与OPLL的发生发展相关,包括胶原α-1(Ⅱ)链(COL2A1)、基质Gla蛋白(MGP)及信号肽、CUB和EGF-样结构域包含蛋白1(SCUBE1)、骨调节蛋白(OMD)、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FGFBP2)。结论本研究筛选到的与OPLL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对OPLL病理生理学研究及其生物标志物的发现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化 后纵韧带 蛋白质组学 数据非依赖采集 差异表达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