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心加压埋头螺钉与解剖型锁定加压钩板治疗第五跖骨近端Lawrence Ⅰ区骨折的比较研究
1
作者 曹源 白梁宇 +4 位作者 崔增桢 符玉亮 李修智 吕扬 周方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86,共6页
目的比较空心加压埋头螺钉(cannulated compression countersunk head screw,CS)与解剖型锁定加压钩板(anatomical locking compression hook plate,LCP)治疗第五跖骨近端LawrenceⅠ区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3年5月60... 目的比较空心加压埋头螺钉(cannulated compression countersunk head screw,CS)与解剖型锁定加压钩板(anatomical locking compression hook plate,LCP)治疗第五跖骨近端LawrenceⅠ区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3年5月60例第五跖骨近端Ⅰ区骨折的资料,其中CS组20例,LCP组40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中足评分评价术后疗效,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6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CS组手术时间短于LCP组[37(15~74)min vs.50.5(28~102)min,P=0.002]。骨折均愈合。术后即刻CS组VAS评分较LCP组低[3(2~5)分vs.4(2~5)分,P=0.004],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2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CS组AOFAS中足评分较LCP组高[52(23~62)分vs.49(23~62)分,P=0.038],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2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LCP组1例伤口浅表感染,3例远期慢性疼痛,6例术区异物感,其中5例1年后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CS组仅1例术区异物感。结论空心加压埋头螺钉与解剖型锁定加压钩板均可有效治疗第五跖骨近端Ⅰ区骨折。空心加压埋头螺钉手术时间较短,术后疼痛较轻,更利于早期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骨 骨折内固定术 螺钉 接骨板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的临床应用:基于“精准骨科”的四肢骨缺损重建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冰川 孙川 +4 位作者 侯国进 杨钟玮 刘忠军 田耘 周方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03-308,共6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四肢骨缺损治疗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0月15例骨缺损。骨髓炎12例,无菌性骨不愈合3例。骨缺损部位包括股骨合并胫骨1例,股骨7例,胫骨6例,肱骨1例。骨缺损长6~31.2 cm,中位数12.7 cm。在彻...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四肢骨缺损治疗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0月15例骨缺损。骨髓炎12例,无菌性骨不愈合3例。骨缺损部位包括股骨合并胫骨1例,股骨7例,胫骨6例,肱骨1例。骨缺损长6~31.2 cm,中位数12.7 cm。在彻底清创及控制感染的前提下,应用3D打印钛合金假体重建骨缺损。常规复查X线及CT,定量评价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上肢功能量表(Disability of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下肢功能量表(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Scale,LEFS)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2例骨髓炎感染复发。余13例无感染复发、内固定及假体松动断裂,平均随访18.0月(12~26个月),末次随访日常生活肢体疼痛VAS评分平均2.4分(2~4分),ADL评分94.2分(90~95分),1例肱骨缺损患者DASH评分31.7分,12例下肢骨缺损患者LEFS评分42.0分(38~47分),满意度9.3分(9.1~9.5分)。结论3D打印技术治疗四肢骨缺损可实现假体稳定及新骨再生,患者可获得较满意的肢体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骨缺损 临床应用 精准医疗
下载PDF
儿童及青少年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孟德福 郭新虎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6-531,共6页
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dysplastic spondylolisthesis)是脊柱外科比较少见的滑脱类型,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根据Wiltse分类,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主要是由于小关节或椎板等后方附件的发育异常,导致L5椎体前滑移和L... 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dysplastic spondylolisthesis)是脊柱外科比较少见的滑脱类型,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根据Wiltse分类,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主要是由于小关节或椎板等后方附件的发育异常,导致L5椎体前滑移和L5、S1椎体形态异常[1],最常见于L5/S1水平。在影像学上有特征性的L5椎体梯形变、骶骨上终板穹窿样变,常伴有L5峡部延长或峡部裂、脊柱隐裂,且脊柱矢状位序列常常表现为失衡状态。因其起病隐匿,不易早期发现,往往患者出现腰腿痛以及腰骶部畸形才就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儿童及青少年 脊柱外科 发育不良性 峡部裂 骶骨 发育异常 矢状位
原文传递
颈后路单开门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长期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吴昊森 周非非 +4 位作者 陈欣 张凤山 潘胜发 王少波 孙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1,共10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术后早期(术后3个月)发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长期随访的预后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在2006年1月~2012年12月间在我科接受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术后3个月随访... 目的:探讨颈后路术后早期(术后3个月)发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长期随访的预后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在2006年1月~2012年12月间在我科接受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术后3个月随访时mJOA评分较术前下降≥1分)的患者,以术后10年随访时m JOA评分是否恢复至术前水平将患者分为未恢复组(n=5)及恢复组(n=12),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信息、围术期资料及术后3个月、1年和10年时的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影像学数据[包括Cobb角、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及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比较两组患者历次随访时上述指标的差异并进行回归分析,并比较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时两组患者mJOA评分不同项目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未恢复组患者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比例明显高于恢复组,两组间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合并症、合并脊髓T2高信号、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等基线信息以及围术期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恢复组中1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及C5神经根麻痹,恢复组中1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3个月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后,所有患者完善影像学检查后未见减压不充分,均未行二期手术治疗。未恢复组与恢复组患者术前mJOA评分分别为13.30±2.46分及14.71±1.4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后,恢复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mJOA评分较术后3个月随访明显改善且与术前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0年随访时显著性高于术前及历次随访;未恢复组患者术后1年和10年随访时mJOA评分与术后3个月发生神经功能早期恶化时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VAS评分及NDI评分在术前及历次随访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组内术前及历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及NDI亦无统计学差异。恢复组历次随访时Cobb角较术前均有所增加,术后10年随访时SVA较术前增加明显;未恢复组历次随访时Cobb角及SVA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恢复组ROM在术后历次随访中均较术前显著性减小,未恢复组术后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术前及历次随访时Cobb角、ROM及SVA均无显著性差异。未恢复组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时更易累及下肢运动功能。对两组患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OPLL是发生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且术后10年难以恢复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合并OPLL的患者术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后长期随访期更难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 术后神经功能恶化 长期随访
原文传递
腰椎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腰椎僵硬相关功能障碍评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立 姜宇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4-288,共5页
腰椎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是脊柱外科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其适应证包括腰椎管狭窄症、退变性腰椎侧凸、特发性脊柱侧凸、胸腰椎骨折、感染和肿瘤等^([1])。该术式在重建脊柱平衡、维持矫形效果和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然而... 腰椎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是脊柱外科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其适应证包括腰椎管狭窄症、退变性腰椎侧凸、特发性脊柱侧凸、胸腰椎骨折、感染和肿瘤等^([1])。该术式在重建脊柱平衡、维持矫形效果和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然而,该术式需要固定腰椎多个运动节段,往往导致腰椎活动度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引发腰椎僵硬,进而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和生活质量^([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特发性脊柱侧凸 胸腰椎骨折 日常活动能力 脊柱外科 退变性腰椎侧凸 腰椎活动度 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4枚不平行空心螺钉与3枚平行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2
6
作者 崔增桢 许翔宇 +4 位作者 曹源 范吉星 田耘 周方 吕扬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49-455,共7页
目的比较4枚空心螺钉(four cannulated screws,FCS)与3枚空心螺钉(three cannulated screws,TCS)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8年1月~2020年4月117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TCS组(n=64)和FCS组(n=53),按... 目的比较4枚空心螺钉(four cannulated screws,FCS)与3枚空心螺钉(three cannulated screws,TCS)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8年1月~2020年4月117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TCS组(n=64)和FCS组(n=53),按照Garden分型进行亚组分析,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股骨颈短缩长度(length of femoral neck shortening,LFNS)、大腿软组织刺激症状(soft tissue irritation of the thigh,STIT)、术后24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和内固定失败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3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非移位型骨折2个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内固定失败率(internal fixation failure rate,IFFR)、STIT发生率和术后24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FCS组LFNS更小[1.9(0.3,3.5)mm vs.2.5(1.6,3.5)mm,Z=-2.112,P=0.035]。移位型骨折2个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IFFR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FCS组术后1年LFNS更小[1.2(0.3,4.0)mm vs.5.7(2.1,9.3)mm,Z=-3.077,P=0.002],STIT发生率更低[12.0%(3/25)vs.50.0%(8/16),χ^(2)=5.371,P=0.020],术后24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中位数明显高于TCS组[91.0(86.5,94.5)分vs.89.0(74.0,91.8)分,Z=-2.064,P=0.040]。2组均未发生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结论FCS与TCS治疗股骨颈骨折IFFR无明显差异,但FCS可以有效减小术后LFNS,使移位型骨折患者获得更佳的髋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空心螺钉 非滑动固定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伴骨盆倾斜的影像学特征及矫形术后转归
7
作者 李君禹 李危石 +4 位作者 于淼 曾岩 王永强 孙卓然 周思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3-218,共6页
目的:总结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伴骨盆倾斜的影像学特征,并分析脊柱矫形术后相关的影像学参数和骨盆倾斜的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行后路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融合手术的181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合... 目的:总结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伴骨盆倾斜的影像学特征,并分析脊柱矫形术后相关的影像学参数和骨盆倾斜的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行后路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融合手术的181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合并骨盆倾斜20例,年龄46~75岁(62.10±7.56岁),随访时间12~96个月(47.21±19.13个月).15例患者C7铅垂线(C7PL)偏移方向与骨盆髂嵴较高侧保持一致,定义为Ⅰ型;5例患者C7PL偏移方向与骨盆髂嵴较低侧一致,定义为Ⅱ型.收集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 角、冠状位平衡(coronal vertical axis,CVA)、锁骨角(clavicle angle,CA)、顶椎偏距(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骨倾斜角(sacral obliquity angle,SOA)、骨盆倾斜角(pelvic obliquity angle,POA)等影像学参数以及顶椎位置、融合节段、截骨方式、远端固定椎位置等临床指标,并进行组内比较与组间比较.结果:Ⅰ型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AVT、POA均显著小于术前(P<0.05),CVA、CA和SOA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型组术后Cobb角、AVT、POA显著小于术前(P<0.05),CVA、CA、SOA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SOA、AVT显著小于术前(P<0.05),Cobb角、CVA、CA、POA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型组术前SOA与AVT、术后Cobb角及末次随访时AVT与SOA均显著大于Ⅰ型组(P<0.05),其他影像学参数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型组与Ⅱ型组远端固定椎、顶椎位置、融合节段数、截骨方式等临床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骨盆持续倾斜5例,骨盆倾斜改善15例,改善率75%.术后骨盆持续倾斜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上述影像学参数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骨盆倾斜改善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AVT、POA均显著小于术前(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伴骨盆倾斜Ⅱ型患者术前骶骨和脊柱畸形比Ⅰ型更严重.对于Ⅰ型患者,纠正其Cobb角和AVT有助于其术后骨盆倾斜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骨盆倾斜 影像学参数 矫形手术 矫形策略
原文传递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外侧壁的理念及研究进展
8
作者 曹源(综述) 吕扬 周方(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27-34,共8页
髋部骨折发生率逐年上升,到2025年全球将有约260万人口发生髋部骨折,到2050年这一数据将达到450万[1]。在髋部骨折中,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占40%~60%[2],又称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发生于髋关节囊外股骨颈基底部至小转子水平以上的骨折... 髋部骨折发生率逐年上升,到2025年全球将有约260万人口发生髋部骨折,到2050年这一数据将达到450万[1]。在髋部骨折中,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占40%~60%[2],又称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发生于髋关节囊外股骨颈基底部至小转子水平以上的骨折,多为跌倒时髋部着地致伤,常见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是老年人残疾和死亡的常见原因,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压力[3]。目前,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尽早手术、防止卧床并发症早已是共识,国内许多医院对此类骨折开辟“绿色通道”,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有显著提升[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髋部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 小转子 外侧壁 髋关节囊 骨质疏松 卧床并发症
下载PDF
Krackow锁定缝合法联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体部断裂
9
作者 曹源 崔增桢 +3 位作者 符玉亮 白梁宇 吕扬 周方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3-177,共5页
目的探讨Krackow锁定缝合法联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体部断裂的疗效。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科对162例急性闭合性跟腱体部断裂采用Krackow锁定缝合法联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手术治疗,术后采用相同的康复计划。采用... 目的探讨Krackow锁定缝合法联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体部断裂的疗效。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科对162例急性闭合性跟腱体部断裂采用Krackow锁定缝合法联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手术治疗,术后采用相同的康复计划。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和跟腱完全断裂评分(Achilles Tendon Total Rupture Score,ATRS)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手术时间24~40 min[(31.9±4.6)min]。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无感染、腓肠神经损伤。2例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意外导致跟腱再断裂1例。踝关节屈伸活动度恢复时间为4~12周[(7.6±1.9)周],患侧单足提踵恢复时间为10~18周[(13.3±1.8)周],快走或慢跑恢复时间为14~26周[(19.1±1.8)周]。162例随访14~25个月,平均19.0月。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54.4±4.4)分提高到末次随访(98.0±4.0)分(t=-104.402,P=0.000);ATRS评分由术前(52.0±8.3)分提高到末次随访(91.2±2.4)分(t=-62.823,P=0.000)。结论对于急性闭合性跟腱体部断裂的中青年患者,Krackow锁定缝合法联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可使患者获得更佳的临床结局,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以回归工作与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体部断裂 Krackow锁定缝合法 KESSLER缝合法
下载PDF
便携式导航与传统器械在膝外翻全膝关节置换术力线对准和假体位置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鑫光 何宜蓁 +3 位作者 吴天晨 李杨 李子剑 田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6-61,共6页
目的探讨便携式导航(PAD)和传统器械(CI)在膝外翻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下肢力线对准和假体位置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某单一术者在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49例行TKA的膝关节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 目的探讨便携式导航(PAD)和传统器械(CI)在膝外翻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下肢力线对准和假体位置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某单一术者在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49例行TKA的膝关节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44例,年龄(67.2±7.0)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AD组和CI组,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力线参数及术后力线参数的差异。结果共纳入49例患者(PAD组25例,CI组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手术侧别、术前髋-膝-踝(HKA)角、术前HKA角差值、Keblish分级和Ranawat分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准确度方面,PAD组HKA角(2.0°±1.4°比3.0°±2.2°,P=0.082)、冠状面股骨组件角(CFCA)(1.5°±1.2°比2.1°±1.6°,P=0.144)和冠状面胫骨组件角(CTCA)(1.2°±0.8°比1.3°±1.0°,P=0.695)偏差值与CI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PAD组HKA角、CFCA和CTCA偏差值标准差更小。在力线偏移率方面,PAD组术后HKA角内外翻超过3°的偏移率低于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FCA和CTCA内外翻超过3°的偏移率亦低于C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膝外翻畸形患者中,PAD辅助TKA可获得良好的下肢力线和假体位置,且在下肢整体力线的精确度和偏移率方面优于传统器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便携式导航 膝外翻 传统器械 力线对准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计算机导航辅助与个性化截骨导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力线对准的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鑫光 李杨 +2 位作者 何宜蓁 吴天晨 田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7期3850-3856,共7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CAS)和个性化截骨导板(PSI)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力线对准和手术时间的差异。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拟行单侧初次TKA的80例原发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并随机数字法分为CAS组...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CAS)和个性化截骨导板(PSI)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力线对准和手术时间的差异。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拟行单侧初次TKA的80例原发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并随机数字法分为CAS组和PSI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下肢力线参数等。结果共纳入患者80例,其中CAS组40例(男/女为6/34例),年龄(68±6)岁;PSI组40例(男/女为5/35例),年龄(69±6)岁;两组均未发生病例退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手术侧别、术前髋膝踝(HKA)角及术前HKA角差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准确度方面,CAS组矢状面股骨组件角(sFCA)(1.7°±1.2°比2.5°±1.4°,P<0.05)和矢状面胫骨组件角(sTCA)(1.2°±0.9°比2.3°±1.8°,P<0.01)偏差值均小于PSI组,CAS组术后HKA角、股骨机械轴远端外侧角(mLDFA)和胫骨机械轴近端内侧角(mMPTA)偏差值的平均值与PSI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精确度方面,CAS组术后HKA角和sTCA偏差值均小于PSI组(2.0°±1.0°比2.6°±1.7°、1.2°±0.9°比2.3°±1.8°,均P<0.01),CAS组mLDFA、mMPTA和sFCA偏差值的标准差与PSI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力线偏移率上,CAS组术后HKA角(10.0%比27.5%,P<0.05)、sFCA(5.0%比20.0%,P<0.05)和sTCA(2.5%比22.5%,P<0.01)的偏移率小于PSI组,mLDFA和mMPTA的偏移率与PSI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AS组的手术时间长于PSI组[(81±12)min比(52±8)min,P<0.01]。结论在TKA术后下肢冠状面整体力线和矢状面假体位置方面,CAS优于PSI,但CAS手术时间也长于P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计算机导航辅助 个性化截骨导板 力线对准
原文传递
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立 姜宇 +3 位作者 褚红玲 李楠 詹思延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03-511,共9页
目的:调查与分析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评价术后腰椎僵硬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变的影响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前(48例)、术后半年(42例)、术后1年(38例)、术后2年(41例)、术后3... 目的:调查与分析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评价术后腰椎僵硬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变的影响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前(48例)、术后半年(42例)、术后1年(38例)、术后2年(41例)、术后3年及以上(40例)的209例患者进行调查。男89例,女120例;年龄27~82岁(62.2±10.1岁)。所有参与调查的患者均完成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数字评定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评分和一项自制调查问卷的填写。自制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疼痛/不适、神经功能障碍、心理健康受损、工作能力受限、各项日常活动能力受限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术后患者的满意度和恢复程度。统计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并分析ODI、NRS、JOA评分改善情况与患者满意度和恢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术前患者ODI、腰痛NRS、臀部或下肢痛NRS评分显著高于术后各时间点的患者,JOA评分显著低于术后各时间点的患者(P<0.001)。96.27%(155/161)的术后患者认为生活质量较术前改善。患者自我报告的恢复优良率为67.70%,对手术治疗的满意率为73.91%,二者之间呈高度相关(r=0.701,P<0.001)。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疼痛/不适、神经功能障碍和日常活动能力受限。在受限制的各项日常活动中,对术前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的主要有:行走受限、外出/户外活动受限和站立受限;对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的主要有:行走受限、弯腰/下蹲受限和外出/户外活动受限。ODI、NRS、JOA评分的改善值、JOA评分改善率与患者报告的恢复程度和满意度之间呈低中度相关,相关系数介于0.310~0.627之间。结论:疼痛/不适、神经功能障碍和日常活动能力受限是影响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受限制的各项日常活动中,除行走和外出/户外活动受限外,站立受限对术前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相对较大,弯腰/下蹲受限对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ODI、NRS和JOA评分的改善情况与患者自我报告的恢复程度和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不高。在综合评估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时,除腰腿疼痛外,还应考虑腰腿酸胀、麻木,下肢无力以及腰椎僵硬等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内固定融合术 腰椎僵硬 生活质量 疗效评估 基于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
原文传递
颈椎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合并退变性颈椎后凸的中长期疗效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立 王勇 +7 位作者 陈安富 林华刚 陈聪 郭家斌 孙宇 刁垠泽 张凤山 周非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76-784,共9页
目的:观察颈后路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合并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9年9月,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 目的:观察颈后路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合并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9年9月,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18例多节段脊髓受压的慢性颈脊髓病合并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52.3±8.1岁;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合并慢性颈脊髓病5例,脊髓型颈椎病13例.减压节段:17例为C3~C7,1例为C3~T1,术中固定融合3.8±1.0个椎体.12例患者出院时(术后2周左右)复查颈椎MRI,1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13.5年(10.5±2.8年).在术前、出院时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后凸节段Cobb角,在颈椎MRI上测量脊髓前缘角及改良K线,末次随访时在X线片上评估手术固定节段骨性融合及后凸矫形角度丢失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JOA评分及颈痛VAS评分.结果:18例患者术前后凸节段的局部Cobb角为6.6°±6.5°后凸,术后2周为3.8°±8.0°前凸,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前C2~C7颈椎Cobb角为1.3°±9.4°前凸,术后2周为5.8°±7.0°前凸,无显著性差异(P>0.05).12例患者颈椎MRI上测量脊髓前缘角术前为11.1°±4.2°后凸,术后2周为1.3°±5.2°后凸,有显著性差异(P<0.01);C2~C7节段脊髓前缘角术前为6.5°±4.4°后凸,术后2周为1.1°±6.3°前凸,有显著性差异(P<0.01).7例(39%)患者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均在术后1~4个月内完全恢复.术后末次随访11例患者颈椎侧位X线片显示手术固定节段均获骨性融合,后凸矫形角度无丢失;颈椎MRI显示脊髓无受压,正中矢状位片显示脊髓前缘角无丢失.11例患者JOA评分术前8.0±2.8分,末次随访时15.6±0.9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JOA评分改善率(83±14)%;颈痛VAS评分术前为2.2±3.0分,末次随访时为1.11.2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合并有退变性颈椎后凸的多节段受压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采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可以获得长期稳定、良好的脊髓功能改善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 退变性后凸 椎弓根螺钉 脊髓前缘角 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
原文传递
腋窝入路肩胛盂前缘骨折复位固定的应用解剖学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邢永 张子言 +4 位作者 郭琰 侯国进 丁坚 吴丹凯 田耘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25,共8页
目的探讨腋窝入路肩胛盂前缘骨折复位固定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取两具新鲜成人大体标本(4侧肩关节),模拟经腋窝入路行肩胛盂前缘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标本置于侧卧位,于腋后线切开,经背阔肌前侧肌肉间隙显露肩胛骨侧方,分离并... 目的探讨腋窝入路肩胛盂前缘骨折复位固定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取两具新鲜成人大体标本(4侧肩关节),模拟经腋窝入路行肩胛盂前缘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标本置于侧卧位,于腋后线切开,经背阔肌前侧肌肉间隙显露肩胛骨侧方,分离并保护腋神经、旋肱后动脉、胸背神经及旋肩胛动脉等周围重要组织。腋窝入路下术野分为上侧"四边区"及下侧"三边区",可显露肩胛盂前下侧、肩胛颈及肩胛骨外侧缘全长。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采用腋窝入路肩胛盂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肩胛盂前缘骨折13例,男7例、女6例;年龄(50.38±13.74)岁(范围24~67岁);右肩12例、左肩1例,均为IdebergⅠa型骨折。采用解剖型支撑钢板固定5例、空心螺钉联合掌骨钢板固定7例、桡骨远端钢板固定1例。术后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上肢功能评分(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00±5.97)个月(范围6~26个月)。骨折均在6个月内愈合,无延迟愈合及畸形愈合。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为(62.46±10.26)分(范围45~83分),DASH评分为(27.56±9.76)分(范围14.14~43.33分);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为(80.85±8.32)分(范围65~90分),DASH评分为(11.47±8.56)分(范围0~35.00分);终末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为(84.54±8.95)分(范围70~95分),DASH评分为(10.94±8.67)分(范围1.67~33.33分);随时间延长,关节功能逐渐恢复,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和DASH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腋窝入路是治疗肩胛骨前缘骨折安全、可行的入路;可显露肩胛盂前下侧和肩胛骨外侧缘,减少肩袖损伤,实现骨折解剖复位及坚强固定,并允许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切开复位 骨折固定术 肩胛骨 关节盂 BANKART损伤
原文传递
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早期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 被引量:7
15
作者 周帅 周非非 +5 位作者 赵衍斌 陈欣 潘胜发 韦峰 刘忠军 孙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21-1128,共8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20年9月我院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75例多... 目的:探讨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20年9月我院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75例多节段CSM患者,其中42例患者采用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升顶组),年龄31~79岁(57.2±10.7岁);33例患者采用传统"关节囊悬吊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悬吊法组),年龄48~82岁(67.2±9.6岁)。所有患者于术后3~14个月门诊随访。收集两组患者的住院相关基本信息;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包括C0-2 Cobb角、C2-7 Cobb角、C2-7矢状面轴向距离(C2-7 SVA)、C7倾斜角(C7-Slope),同时测量颈椎活动度(ROM);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JOA(mJOA)评分、VAS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计算mJOA评分改善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术中出血量和平均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升顶组患者年龄和术后住院天数均小于悬吊法组(P<0.05)。两组术前C0-2 Cobb角、C2-7 Cobb角、C2-7 SVA、C7-Slope和颈椎ROM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升顶组C7-Slope和C2-C7 SVA小于悬吊法组(P<0.05),C2-7 ROM大于悬吊法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mJOA和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mJOA和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mJOA评分改善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NDI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相比,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CSM早期可获得相同神经功能改善效果,且在维持颈椎矢状面平衡及颈椎活动度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经肌间隙入路 升顶 矢状面平衡 颈椎活动度
原文传递
3D打印模型联合可视化手术模拟在四肢骨缺损专病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16
作者 刘冰川 李星材 +3 位作者 杨钟玮 侯国进 周方 田耘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4年第9期1286-1291,共6页
目的探究以“3D打印模型联合可视化手术模拟”为核心的综合创新教学模式在四肢骨缺损专病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参与临床管理四肢骨缺损患者的医生为研究对象,分为住培组(52名)与... 目的探究以“3D打印模型联合可视化手术模拟”为核心的综合创新教学模式在四肢骨缺损专病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参与临床管理四肢骨缺损患者的医生为研究对象,分为住培组(52名)与进修组(58名)。针对四肢骨缺损专病进行教学培训,主要包括基础知识教学、感染伤口换药、多学科讨论、数字化手术模拟与手术实操等。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包括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考核、实际管理患者临床能力的客观评价、满意度调查等。采用SPSS 22.0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两组医生培训后的理论知识[(32.4±6.7)与(42.2±3.8)]与临床实践操作考核得分[(19.6±2.0)、(20.8±2.2),(20.5±2.5)、(21.5±2.3)]都有提高(P<0.05);培训后,住培组的6个客观评价指标得分[(8.3±0.8)vs.(6.9±1.1),(7.4±0.7)vs.(6.3±1.5),(7.2±1.3)vs.(5.0±1.4),(7.9±1.2)vs.(4.0±1.5),(8.4±0.8)vs.(6.4±1.6),(40.3±2.6)vs.(28.6±2.4)]均有提高(P<0.01),而进修组在四肢骨缺损专病的理解程度[(8.1±0.9)vs.(7.2±1.1)]、面对复杂骨缺损病例的自信心[(8.1±1.2)vs.(6.6±0.9)]、骨缺损修复手术的空间思维能力[(8.6±0.8)vs.(7.3±0.9)]、实际管理骨缺损患者的总体临床表现[(41.4±2.3)vs.(37.3±1.8)]4个方面有提升(P<0.01)。住培组与进修组对这种综合创新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5.3±3.2)分和(94.8±2.8)分。结论以“3D打印模型联合可视化手术模拟”为核心的综合创新教学模式可在短时间内提高住培医生的专病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同时满足进修医生对学习手术技术及先进诊疗理念的实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骨缺损 3D打印技术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进修医生培训
原文传递
椎体CT值在预测颈椎前路融合术后早期内置物沉降中的应用价值
17
作者 何磊 周非非 +8 位作者 孙宇 李危石 王少波 张凤山 张立 潘胜发 刁垠泽 陈欣 赵衍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80-887,共8页
目的:研究颈椎椎体CT值在预测颈椎前路融合术后早期内置物沉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颈椎专业组收治的306例行颈椎前路融合手术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 目的:研究颈椎椎体CT值在预测颈椎前路融合术后早期内置物沉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颈椎专业组收治的306例行颈椎前路融合手术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上测量C2~C7.椎体中横断面的CT值,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获得L1~L4总的骨密度T值。在术后第2天、术后3个月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上分别测量颈椎前路融合节段前、后缘高度和融合节段Cobb角。定义术后3个月较术后2d融合节段前、后缘高度丢失的平均值≥2mm为内置物发生沉降。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腰椎骨密度T值与C2~C7椎体CT均值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C2~C7椎体CT均值、腰椎骨密度T值分别与融合节段高度丢失数值、融合节段Cobb角改变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检验C2~C7椎体CT均值、腰椎骨密度T值与沉降的关联。以沉降为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C2~C7椎体CT均值的临界值。结果:术后3个月明确发生沉降122例,未发生沉降184例,沉降发生率为39.9%。C2~C7椎体CT均值与腰椎骨密度T值呈显著正相关(r=0.518,P<0.001),与融合节段Cobb角改变有显著相关性(r=-0.170,P=0.003),呈负相关。但腰椎骨密度T值与融合节段Cobb角改变无显著相关性(P=0.605)。融合节段高度丢失值与C2~C7椎体CT均值无显著相关性(P=0.056),与腰椎骨密度T值无显著相关性(P=0.274)。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性别、术式和节段的影响后,内置物沉降与C2~C7椎体CT均值有显著相关性(P=0.035),CT值每升高1HU,沉降风险降低0.4%(OR=0.996,95%CI:0.992~1.000);控制性别、术式和节段的影响后,内置物沉降与腰椎骨密度T值的无显著相关性(P=0.098)。以沉降为标准,采用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562,ROC曲线上最佳C2~C7椎体CT均值为273HU。结论:预测颈椎前路融合术后早期内置物沉降时颈椎椎体CT值要优于腰椎骨密度T值,术前较高的颈椎椎体CT值患者术后发生内置物沉降的,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融合手术 沉降 CT值 T值 骨密度
原文传递
3D打印技术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8
作者 王鑫光 李杨 +1 位作者 何宜蓁 田华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3年第1期93-97,共5页
由于骨缺损、感染等问题,膝关节置换翻修术的难度较大。近年来,3D打印技术逐渐被应用于膝关节置换翻修术,应用方向涵盖术前实体模型、手术截骨导板、骨水泥占位器、骨缺损填充物等。本文对3D打印技术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中的应用研究进... 由于骨缺损、感染等问题,膝关节置换翻修术的难度较大。近年来,3D打印技术逐渐被应用于膝关节置换翻修术,应用方向涵盖术前实体模型、手术截骨导板、骨水泥占位器、骨缺损填充物等。本文对3D打印技术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展望,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 三维 膝关节 再手术
原文传递
机器人辅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下肢长度和偏心距恢复的影响
19
作者 袁子祁 李杨 田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07-1311,共5页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对下肢长度和偏心距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3年8月316例符合选择标准的单侧初次THA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机器人辅助THA 117例(A组)、传统THA 199...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对下肢长度和偏心距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3年8月316例符合选择标准的单侧初次THA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机器人辅助THA 117例(A组)、传统THA 199例(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置换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诊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术后骨盆正位X线片测量双下肢不等长(limb length discrepancy,LLD)及联合偏心距(global offset,GO)差值,取绝对值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影像学测量示A组LLD、GO差值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LLD>3 mm、>5 mm、>10 mm患者分别为32例(27.4%)、5例(4.3%)、0例(0),B组为115例(57.8%)、75例(37.7%)、22例(11.1%);上述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GO差值>5 mm、>10 mm、>20 mm患者分别为40例(34.2%)、3例(2.6%)、0例(0),B组分别为103例(51.8%)、54例(27.1%)、7例(3.5%);除>20 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THA相比,机器人辅助THA在下肢长度和偏心距恢复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手术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双下肢不等长 联合偏心距
原文传递
机器人辅助技术对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假体位置和下肢长度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杨 王鑫光 +3 位作者 董子漾 李子剑 田华 陶立元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3-48,共6页
目的分析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使用机器人辅助技术对术后髋臼假体位置和下肢长度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成的机器人辅助下单侧、初次THA(rTHA)的患者共113例,并连续性纳入在同一时间段... 目的分析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使用机器人辅助技术对术后髋臼假体位置和下肢长度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成的机器人辅助下单侧、初次THA(rTHA)的患者共113例,并连续性纳入在同一时间段内使用传统器械进行THA(cTHA)的患者共133例。rTHA组男37例,女76例,年龄(62±9)岁;cTHA组男59例,女74例,年龄(60±12)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外展角,计算髋臼假体位于Lewinnek和Callanan安全区的比例。测量并比较对侧髋关节正常或已接受过置换手术的患者双下肢长度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髋臼假体的外展角为39.0°±5.5°,前倾角为14.1°±5.1°。rTHA和cTHA组假体外展角(39.3°±2.9°比38.7°±7.0°,P=0.383)和前倾角(13.4°±4.3°比14.7°±5.6°,P=0.05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以Lewinnek安全区作为标准,rTHA组髋臼假体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是97.3%(110/113),cTHA组是75.9%(101/133);以Callanan安全区作为标准,rTHA组和cTHA组假体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分别是94.7%(107/113)和66.2%(88/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THA与cTHA组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5),但cTHA组有23.0%(29/126)的病例双下肢不等长超过5 mm,而rTHA组仅有9.7%(9/93)。结论机器人辅助技术提高了THA中髋臼假体安放的准确性,提高了髋臼假体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在术后下肢长度恢复方面也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机器人辅助手术 髋臼假体位置 下肢长度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