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分析2型糖尿病病人大动脉僵硬度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北京大学首钢医院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间收治的582例2型糖尿病病人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同时选取来医院进行常规体检的384名正常人群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行一般资...目的探讨分析2型糖尿病病人大动脉僵硬度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北京大学首钢医院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间收治的582例2型糖尿病病人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同时选取来医院进行常规体检的384名正常人群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行一般资料收集、颈动脉超声和脉搏波传导速度检查,观察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病人收缩压、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同型半胱氨酸都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arotid-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CF-PWV)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观察组单侧斑块检出率为47.59%,对照组为14.22%,观察组双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33.85%,对照组为5.47%,单、双侧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型糖尿病病人脉搏波传导速度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年龄、收缩压、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CRP是影响大动脉僵硬度的主要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病人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颈动脉更易生长斑块,且大动脉弹性明显减退,影响其僵硬度的因素有年龄、收缩压、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CRP等。应在治疗中严格控制多重危险因素,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展开更多
目的 了解畲族自然人群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判断脉压水平对双侧颈总动脉结构影响的异同性.方法 采用"中国动脉僵硬度评价研究"的方法,433名畲族人来自福建省福安市城乡自然人群,年龄15~87(49.03±13.54)岁....目的 了解畲族自然人群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判断脉压水平对双侧颈总动脉结构影响的异同性.方法 采用"中国动脉僵硬度评价研究"的方法,433名畲族人来自福建省福安市城乡自然人群,年龄15~87(49.03±13.54)岁.根据该人群脉压三分位数水平分为三组:脉压≤48 mm Hg(1 mm Hg=0.133 kPa)、49~59 mm Hg和〉59mm Hg.应用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技术(QIMT)和常规二维超声分别观察记录静息状态下双侧颈总动脉.测量舒张末期IMT,比较双侧颈动脉IMT在各组间的差异和变化趋势,分析其与年龄、体重指数、脉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TG)等危险因素之间的关联.结果 (1)双侧颈动脉IMT随脉压增加而增厚,趋势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侧颈总动脉(LCC)IMT在第1分位组与第2分位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与第3分位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颈总动脉(RCC)IMT在三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进入颈总动脉IMT回归方程的顺序和关联因素.左侧为年龄、脉压、体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和TG,其回归方程LCC-IMT=32.61+4.29(年龄)+1.77(脉压)+1.87(体重)+16.52(LDL.C)+11.77(血糖)-9.92(TG),r=0.663,r2=0.44,P〈0.001;右侧为年龄、脉压和身高,其回归方程RCC-IMT=5.19(年龄)+1.61(脉压)+2.62(身高)-219.36,r=0.636,r2=0.41,P〈0.001.结论 畲族自然人群双侧颈动脉IMT随脉压变化存在差异,与年龄、脉压、体重、LDL-C、血糖、TG和身高明显相关.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分析2型糖尿病病人大动脉僵硬度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北京大学首钢医院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间收治的582例2型糖尿病病人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同时选取来医院进行常规体检的384名正常人群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行一般资料收集、颈动脉超声和脉搏波传导速度检查,观察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病人收缩压、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同型半胱氨酸都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arotid-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CF-PWV)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观察组单侧斑块检出率为47.59%,对照组为14.22%,观察组双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33.85%,对照组为5.47%,单、双侧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型糖尿病病人脉搏波传导速度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年龄、收缩压、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CRP是影响大动脉僵硬度的主要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病人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颈动脉更易生长斑块,且大动脉弹性明显减退,影响其僵硬度的因素有年龄、收缩压、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CRP等。应在治疗中严格控制多重危险因素,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文摘目的 了解畲族自然人群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判断脉压水平对双侧颈总动脉结构影响的异同性.方法 采用"中国动脉僵硬度评价研究"的方法,433名畲族人来自福建省福安市城乡自然人群,年龄15~87(49.03±13.54)岁.根据该人群脉压三分位数水平分为三组:脉压≤48 mm Hg(1 mm Hg=0.133 kPa)、49~59 mm Hg和〉59mm Hg.应用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技术(QIMT)和常规二维超声分别观察记录静息状态下双侧颈总动脉.测量舒张末期IMT,比较双侧颈动脉IMT在各组间的差异和变化趋势,分析其与年龄、体重指数、脉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TG)等危险因素之间的关联.结果 (1)双侧颈动脉IMT随脉压增加而增厚,趋势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侧颈总动脉(LCC)IMT在第1分位组与第2分位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与第3分位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颈总动脉(RCC)IMT在三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进入颈总动脉IMT回归方程的顺序和关联因素.左侧为年龄、脉压、体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和TG,其回归方程LCC-IMT=32.61+4.29(年龄)+1.77(脉压)+1.87(体重)+16.52(LDL.C)+11.77(血糖)-9.92(TG),r=0.663,r2=0.44,P〈0.001;右侧为年龄、脉压和身高,其回归方程RCC-IMT=5.19(年龄)+1.61(脉压)+2.62(身高)-219.36,r=0.636,r2=0.41,P〈0.001.结论 畲族自然人群双侧颈动脉IMT随脉压变化存在差异,与年龄、脉压、体重、LDL-C、血糖、TG和身高明显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