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工程专业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敏 王子元 +2 位作者 王振华 任欣 梁杉 《现代食品》 2020年第24期65-67,共3页
以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详细分析了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产学协同培养中应着重加强科研院所同企业的科技攻关与合作,不断完善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管理与评价机... 以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详细分析了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产学协同培养中应着重加强科研院所同企业的科技攻关与合作,不断完善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管理与评价机制,并以高校就业率为抓手,注重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等内容,以期为今后其他院校在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协同培养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工程专业 专业学位研究生 产学协同 人才培养模式
下载PDF
中外国际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研究——以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国际专业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敏 梁杉 王子元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 2016年第11期138-,141,共2页
以本校中外国际合作办学实施过程为例,对食品科学与工程国际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进行研究。详细分析了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应着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和管理体制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提出在合作办学过程中需遵循的准则,为今后其... 以本校中外国际合作办学实施过程为例,对食品科学与工程国际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进行研究。详细分析了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应着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和管理体制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提出在合作办学过程中需遵循的准则,为今后其他院校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合作办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科学与工程 国际专业 合作办学 人才培养 管理模式
下载PDF
健康白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3
作者 吴继红 黄明泉 +4 位作者 郑福平 孙金沅 孙啸涛 李贺贺 孙宝国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23,共7页
白酒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适量饮酒有益健康,过量则有害。对近年来健康白酒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介绍了健康饮酒的科学依据、白酒中健康因子的研究现状与健康白酒的发展趋势。截至2018年3月,研究发现白酒中的健康因子有138种,包括5... 白酒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适量饮酒有益健康,过量则有害。对近年来健康白酒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介绍了健康饮酒的科学依据、白酒中健康因子的研究现状与健康白酒的发展趋势。截至2018年3月,研究发现白酒中的健康因子有138种,包括5种酚类化合物,16种酸类化合物,5种酯类化合物,1种内酯类化合物,5种吡嗪类化合物,6种含硫化合物,52种萜烯类化合物,1种呋喃类化合物,1种醛类化合物,18种氨基酸,5种多元醇,10种矿物质,8种维生素,4种肽类化合物,1种他汀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人体健康 健康因子 研究现状 健康白酒
下载PDF
功能食品藻蓝蛋白的生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4
作者 郝帅 秦玉 王成涛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33-1240,共8页
藻蓝蛋白是一种存在于蓝藻、螺旋藻细胞中的色素蛋白复合体,除了能够捕获光能为藻类细胞提供能量外,藻蓝蛋白还具有抗炎性、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生理功能,全面了解和掌握藻蓝蛋白的生理调控功能以及作用机制对藻蓝蛋白的开发与利用有... 藻蓝蛋白是一种存在于蓝藻、螺旋藻细胞中的色素蛋白复合体,除了能够捕获光能为藻类细胞提供能量外,藻蓝蛋白还具有抗炎性、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生理功能,全面了解和掌握藻蓝蛋白的生理调控功能以及作用机制对藻蓝蛋白的开发与利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作者以藻蓝蛋白的研究现状出发,分别从抗肿瘤、抗炎、抗氧化以及免疫调节活性几个方面对藻蓝蛋白的生理功能和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对藻蓝蛋白提取过程中关键瓶颈——藻毒素的去除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研究藻蓝蛋白调控机制的新筛选方法。作者为深入研究藻蓝蛋白的调控机理以及进一步开发安全性药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蓝蛋白 功能性食品 生理活性
下载PDF
HPLC-MS/MS快速测定常见食品中羧甲基赖氨酸含量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慧琳 陈晓默 +1 位作者 穆琳 王静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99-103,共5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HPLC-MS/MS)测定了几种高蛋白食品中羧甲基赖氨酸(CML)的含量,包括:液态牛奶,奶粉,饼干,面包和蛋白类发酵食品——酱油。对样品进行还原、沉淀、水解以及除杂后上样检测,对固相萃取柱及洗脱液进行了优...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HPLC-MS/MS)测定了几种高蛋白食品中羧甲基赖氨酸(CML)的含量,包括:液态牛奶,奶粉,饼干,面包和蛋白类发酵食品——酱油。对样品进行还原、沉淀、水解以及除杂后上样检测,对固相萃取柱及洗脱液进行了优化,采用外标法定量,HPLC-MS/MS的分析时间为25 min。其中酱油和饼干中CML的含量最高达到(385.59±7.73)mg/kg蛋白和(491.75±3.13)mg/kg蛋白,奶粉中CML的含量是最低的(45.66±2.89)mg/kg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甲基赖氨酸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 食品 含量测定
下载PDF
白酒中异味物质研究进展
6
作者 杨腾 陈佳杰 +5 位作者 朱建猛 王超 顾莎莎 韦朝阳 邱树毅 戴怡凤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3,共7页
白酒因其风味独特、口感醇厚的特点而广受欢迎,然而白酒在酿造过程中,可能由于原料储存不当、生产过程操作不当引起的杂菌感染等使得产出酒体风格不协调、风味不愉悦的异味酒。该文综述了白酒中常见的异味包括泥臭味、盐菜味、霉味、苦... 白酒因其风味独特、口感醇厚的特点而广受欢迎,然而白酒在酿造过程中,可能由于原料储存不当、生产过程操作不当引起的杂菌感染等使得产出酒体风格不协调、风味不愉悦的异味酒。该文综述了白酒中常见的异味包括泥臭味、盐菜味、霉味、苦味、生青味、醛味、焦糊味等,分析了导致白酒异味的物质来源途径,总结了白酒中异味物质的检测分析方法,并探讨了减少甚至消除异味酒的产生控制措施,以期为白酒生产企业及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异味物质 来源途径 检测方法 控制措施
下载PDF
中国传统发酵食品来源典型小分子脂肪酸酯合成微生物及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晓程 徐友强 +1 位作者 李秀婷 孙宝国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45-355,共11页
小分子脂肪酸酯类物质是具有芳香气味的一类重要挥发性风味成分,广泛存在于传统发酵食品中,对食品感官和风味具有重要影响。微生物源功能酶是小分子脂肪酸酯合成的重要媒介,传统发酵食品来源的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其所携带的催化小分子脂... 小分子脂肪酸酯类物质是具有芳香气味的一类重要挥发性风味成分,广泛存在于传统发酵食品中,对食品感官和风味具有重要影响。微生物源功能酶是小分子脂肪酸酯合成的重要媒介,传统发酵食品来源的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其所携带的催化小分子脂肪酸酯合成的功能酶同样呈现多态性。研究表明,具有小分子脂肪酸酯合成功能的微生物包括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源催化酯合成的酶主要来源于α/β水解酶家族,以脂肪酶、酯酶等为典型代表。微生物源功能酶为酯的合成提供了绿色途径,有助于小分子脂肪酸酯在食品领域的更好应用。同时,酯的酶法合成还促进了小分子脂肪酸酯在制药以及精细化学品等方面的应用。本文概述了传统发酵食品源小分子脂肪酸酯合成微生物及酶的多样性,以及微生物酶法小分子脂肪酸酯合成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分子脂肪酸酯 微生物 酯合成酶 多样性 发酵食品
下载PDF
PMA-qPCR技术在发酵食品活菌计数中的应用 被引量:8
8
作者 陈卓君 魏铭 +4 位作者 林果 陈昱锜 梁杉 张柏林 朱保庆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42-248,共7页
发酵食品具有丰富的口感和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准确计数发酵食品生产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活菌,是对产品进行质量控制、评价以及工艺改进的基础。叠氮溴化丙锭(propidium monoazide,PMA)是一种具有高亲和力的光敏性DNA结... 发酵食品具有丰富的口感和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准确计数发酵食品生产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活菌,是对产品进行质量控制、评价以及工艺改进的基础。叠氮溴化丙锭(propidium monoazide,PMA)是一种具有高亲和力的光敏性DNA结合染料,用于处理样品后偶联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计数可极大缩短检测时长且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该文综述PMA-qPCR技术的原理、影响因素及其在红酒、啤酒、酸奶等发酵食品活菌计数中的应用现状。将目标微生物及PMA处理条件列为此技术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总结各类发酵食品中可检测微生物及检测线性范围及检测限,为扩大此方法使用范围,获取发酵食品中更为丰富和精准的活菌检测结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食品 活菌计数 叠氮溴化丙锭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粮油食品中微生物和真菌毒素污染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裴鹏钢 熊科 +4 位作者 叶宏 王小艺 赵峙尧 柳佳芸 邓蕾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9-187,共9页
粮油食品供应链环节多,危害物种类复杂,其安全问题关系国计民生。而基于预测微生物学的理论,将其应用于粮油食品构建真菌毒素污染预测模型,对粮油食品中真菌毒素污染的控制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对粮油食品中真菌毒素污染状况以... 粮油食品供应链环节多,危害物种类复杂,其安全问题关系国计民生。而基于预测微生物学的理论,将其应用于粮油食品构建真菌毒素污染预测模型,对粮油食品中真菌毒素污染的控制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对粮油食品中真菌毒素污染状况以及典型微生物预测模型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其在粮油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进展。对现阶段粮油食品毒素污染预测模型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油食品 真菌毒素 预测微生物学 模型
下载PDF
代谢组学在个性化功能性食品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传芹 张雨 王静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86-390,共5页
现代营养学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为全球人类提供健康的饮食,它必须顾及到因复杂的基因、营养和环境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个体间高度差异性。虽然目前健康饮食方面出现了大量的功能性食品,但是一刀切的方法在营养学上是不合适的,有必要使用新... 现代营养学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为全球人类提供健康的饮食,它必须顾及到因复杂的基因、营养和环境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个体间高度差异性。虽然目前健康饮食方面出现了大量的功能性食品,但是一刀切的方法在营养学上是不合适的,有必要使用新的个性化功能食品。且哺乳动物的生物复杂性要求人们必须将系统生物学的方法纳入营养学研究。本文对代谢组学在筛选食品中的新功能成分、协助饮食干预研究、了解膳食与机体代谢之间相互作用和营养流行病学调查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个性化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预防疾病和保障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功能性食品 代谢 健康
原文传递
产B族维生素植物乳杆菌的来源及其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郝一江 杨贞耐 张健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3-38,53,共7页
整理了与合成核黄素、叶酸以及钴胺素相关的基因,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在产B族维生素植物乳杆菌的筛选、表达优化、合成机制、调控技术、食品加工中应用及植物乳杆菌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宿主维生素缺乏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开发富含B族维生... 整理了与合成核黄素、叶酸以及钴胺素相关的基因,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在产B族维生素植物乳杆菌的筛选、表达优化、合成机制、调控技术、食品加工中应用及植物乳杆菌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宿主维生素缺乏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开发富含B族维生素发酵食品,防治人体B族维生素缺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B族维生素 维生素缺乏 肠道菌群 肠道疾病 提高产量
下载PDF
微生物脂肪酶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申卫家 郦金龙 +1 位作者 黎金鑫 李秀婷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7,共3页
脂肪酶(EC3.1.1.3)是一类可以水解长链甘油三酯的水解酶。脂肪酶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广泛存在,而微生物中脂肪酶的种类多,作用温度范围较广且底物特异性高,可用于生产高纯度的酶制剂。目前,微生物脂肪酶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酶,在传统... 脂肪酶(EC3.1.1.3)是一类可以水解长链甘油三酯的水解酶。脂肪酶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广泛存在,而微生物中脂肪酶的种类多,作用温度范围较广且底物特异性高,可用于生产高纯度的酶制剂。目前,微生物脂肪酶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酶,在传统工业和新型的产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一直是行业中的研究热点。对微生物脂肪酶的种类、结构、催化机理、固定化和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微生物 结构 固定化
下载PDF
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产胞外多糖发酵条件及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蔡淼 陈超 +1 位作者 曹永强 杨贞耐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8-58,98,共12页
针对一株从传统酒曲中分离出的高产胞外多糖的菌株,经16S rDNA鉴定,得知该菌株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GSBm-1,采用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法优化其培养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培养基组成为酵母提取物5.0 g/L、胰蛋白胨10.0 g/L、氯化钠10.0 g/... 针对一株从传统酒曲中分离出的高产胞外多糖的菌株,经16S rDNA鉴定,得知该菌株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GSBm-1,采用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法优化其培养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培养基组成为酵母提取物5.0 g/L、胰蛋白胨10.0 g/L、氯化钠10.0 g/L、大豆蛋白胨40.0 g/L、蔗糖26.0 g/L、pH值6.26,培养温度37℃、培养时间48 h、转速140 r/min、接种量4%的条件下,胞外多糖的产量达到最大值,为(520.1±1.2)mg/L。对胞外多糖的生物学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胞外多糖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对Fe^2+有螯合能力。此外,胞外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有抑制作用,因此具有降血糖作用。实验结果以期为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工业生产以及食品产业的功能性原料研发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孢杆菌 胞外多糖 发酵条件 抗氧化 降血糖
下载PDF
蝉花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思静 乔宇琛 +4 位作者 刘桂君 陈伟 王平 宋梅芳 王成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1-350,共10页
蝉花为我国食药用历史悠久的虫草类真菌之一,具有调节免疫力、抗肿瘤、改善肾功能等多种生理功效。该文综述了蝉花在物质成分、人工发酵培养技术、生物活性作用及组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蝉花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蝉花的基... 蝉花为我国食药用历史悠久的虫草类真菌之一,具有调节免疫力、抗肿瘤、改善肾功能等多种生理功效。该文综述了蝉花在物质成分、人工发酵培养技术、生物活性作用及组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蝉花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蝉花的基础研究及在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方面的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花 物质成分 生物活性 人工培养 组学进展
下载PDF
Pichia kudriavzevii生物强化对酱香型白酒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挥发性风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倪冰倩 夏韩硕 +5 位作者 闵伟红 朱华 王昆 李微微 李秀婷 张成楠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08,130,共17页
乙酸苯乙酯具有玫瑰花香、蜂蜜香、苹果香等风味特征,是酱香型白酒的重要风味物质。高产乙酸苯乙酯酵母菌的筛选及发酵应用对于改善酱香型白酒风味,提高白酒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从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的酒醅样品中筛选得到1株乙酸苯乙酯... 乙酸苯乙酯具有玫瑰花香、蜂蜜香、苹果香等风味特征,是酱香型白酒的重要风味物质。高产乙酸苯乙酯酵母菌的筛选及发酵应用对于改善酱香型白酒风味,提高白酒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从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的酒醅样品中筛选得到1株乙酸苯乙酯产量相对较高的菌株Pichia kudriavzevii X-8,将其应用于酱香型白酒模拟发酵实验。结果表明:A组(未添加菌株Pichia kudriavzevii X-8)和B组(添加菌株Pichia kudriavzevii X-8)酒醅样品中挥发性化合物分别有60、65种,其中B组的酯类、醇类、酸类及其他风味物质的种类及含量均高于A组。发酵30 d后,B组乙酸苯乙酯质量比(0.214μg/g)约为A组(0.121μg/g)的2倍。B组特有的优势属为Weissella和Pichia,2组酒醅样品中Lactobacillus和Pediococcus,Saccharomycopsis和Saccharomyces的菌落丰度也存在差异。加入Pichia kudriavzevii X-8后,对酒醅的理化指标影响不大,增强了水质量分数、酸度及风味物质与真菌属微生物的相关性,提高了乙酸苯乙酯及其他重要风味物质的含量。研究结果旨在为酱香型白酒品质提升和功能菌株在酱香型白酒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生物强化 乙酸苯乙酯 挥发性风味物质 微生物群落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芥子酸对含壳聚糖的模型饮料中花色苷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艾欣 潘飞 +4 位作者 朱泽辉 张铭昕 刘雅琪 赵磊 赵亮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6,共12页
花色苷可作为饮料等食品体系中的天然着色剂,但其易受到食品中抗坏血酸的影响而降解,在饮料中加入壳聚糖可起到增稠的作用,但会对花色苷稳定性造成影响。探讨了不同质量浓度的壳聚糖对模型饮料体系中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芥子酸的... 花色苷可作为饮料等食品体系中的天然着色剂,但其易受到食品中抗坏血酸的影响而降解,在饮料中加入壳聚糖可起到增稠的作用,但会对花色苷稳定性造成影响。探讨了不同质量浓度的壳聚糖对模型饮料体系中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芥子酸的添加对壳聚糖存在时花色苷稳定性的改善作用。利用加速储藏实验和降解动力学方法对不同体系中黑米花色苷稳定性进行分析,并借助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芥子酸改善壳聚糖体系中黑米花色苷稳定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7 d加速储藏实验中,单一的壳聚糖会导致花色苷颜色稳定性降低。芥子酸能显著提高含壳聚糖的模型饮料中黑米花色苷的颜色稳定性和含量保留率。降解动力学分析显示,在壳聚糖质量浓度为5 mg/mL时,加入芥子酸能使壳聚糖实验组花色苷半衰期t 1/2提高2.3倍,并使其降解速率常数K减小0.1523 d^(-1)。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游离芥子酸的存在,能促进更多的花色苷分子靠近壳聚糖-芥子酸复合物,并形成更稳定的结合。在含壳聚糖的模型饮料中加入芥子酸可实现对花色苷的保护作用,希望为酚酸的应用和含功能性壳聚糖的模型饮料的研究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色苷 壳聚糖 芥子酸 颜色稳定性 分子动力学模拟
下载PDF
籼稻米饭关键香气成分鉴定及感官特性形成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关丽娜 叶国栋 +1 位作者 张敏 李思萱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1-442,454,共13页
以籼稻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和溶剂辅助风味蒸发(solventassisted flavor evaporation, SAFE)2种提取方法并结合气相色谱-嗅觉-质谱(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ry-mass spectrometry, GC-O-... 以籼稻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和溶剂辅助风味蒸发(solventassisted flavor evaporation, SAFE)2种提取方法并结合气相色谱-嗅觉-质谱(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ry-mass spectrometry, GC-O-MS)技术鉴定和表征米饭中的香气化合物。通过定量分析、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香气重组与缺失实验,明确米饭关键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在被鉴定到的49种香气化合物中,2-甲基丁醛、己醛、2-戊基呋喃、壬醛、1-辛烯-3-醇、反-2-壬烯醛、反-2-癸烯醛、3-羟基-2-丁酮、2(5H)-呋喃酮和2-乙酰基-1-吡咯啉被确定为关键香气化合物。采用定量描述性感官评价确定了米饭的7个感官特性,分别为熟制谷物味、坚果味、绿草味、焦香味、甜香味、果香味和花香味。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分析表明,2-甲基丁醛、2-戊基呋喃、2(5H)-呋喃酮与米饭的坚果味和甜香味感官特性形成相关;己醛、反-2-壬烯醛、反-2-癸烯醛、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吲哚与米饭的绿草味和花香味相关;壬醛、癸醛与米饭的果香味相关;2-乙酰基-1-吡咯啉与米饭的焦香味呈显著正相关;熟制谷物味作为米饭重要感官特性,与多种香气化合物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为米饭风味调控及其感官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饭 气相色谱-嗅觉-质谱 香气化合物 香气重组与缺失实验 感官特性
下载PDF
六神曲发酵过程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及中药组分缺失对其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殷娴 曹爽 +2 位作者 郭慧敏 王家栋 廖永红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229,共8页
六神曲是自然发酵的中药曲剂,气味是监控六神曲发酵过程和评判质量的重要指标。该实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六神曲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探究发酵过程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及中药组分缺失对其挥发性风味... 六神曲是自然发酵的中药曲剂,气味是监控六神曲发酵过程和评判质量的重要指标。该实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六神曲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探究发酵过程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及中药组分缺失对其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六神曲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出3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2种酸类、6种醇类、7种酯类、3种醛类、11种烃类、1种酮类和3种其他类。六神曲在发酵0 h时挥发性风味物质以苯甲醛为主,含量为2157.43μg/mL。发酵过程中,苯甲醛含量迅速下降,72 h时含量降至116.15μg/mL,而苯甲醇、醋酸和苯乙酸甲酯等物质的含量明显上升,发酵结束时含量分别为703.95μg/mL、252.97μg/mL和143.12μg/mL。当中药组分缺失青蒿、辣蓼、苍耳草和苦杏仁中的任何一种,六神曲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发生极大变化,发酵过程中苯甲醛含量下降速度均减缓,而苯甲醇、醋酸和苯乙酸甲酯含量的增长速度亦降低;其中,原料缺少苦杏仁时的苯甲醛初始含量仅为101.73μg/mL,苦杏仁是苯甲醛的产生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神曲 发酵 中药组分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下载PDF
解淀粉芽孢杆菌GSBa-1对佛手香橼多酚合成和苯丙烷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敏 卢清琛 +4 位作者 周新群 王立华 孙静 高海娜 刘帮迪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7-175,共9页
为探讨解淀粉芽孢杆菌GSBa-1(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GSBa-1)对在常温贮藏环境条件下佛手贮藏品质、多酚合成和苯丙烷代谢的影响,采用浓度为1×10^(8)CFU/mL的解淀粉芽孢杆菌GSBa-1浸泡处理佛手香橼,在常温贮藏环境观察测定果... 为探讨解淀粉芽孢杆菌GSBa-1(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GSBa-1)对在常温贮藏环境条件下佛手贮藏品质、多酚合成和苯丙烷代谢的影响,采用浓度为1×10^(8)CFU/mL的解淀粉芽孢杆菌GSBa-1浸泡处理佛手香橼,在常温贮藏环境观察测定果实的总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乙烯释放量、呼吸强度、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H2O2含量、多酚含量和苯丙烷代谢途径相关酶活力指标。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GSBa-1处理可降低佛手的乙烯释放量和呼吸强度,抑制佛手果皮的转色和软化,有效诱导果实中苯丙烷代谢途径中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肉桂酸-4-羟化酶活性的提高,并快速促进没食子酸和咖啡酸为代表的酚酸类多酚合成,诱导橙皮苷、圣草次苷、地奥司明等黄酮、黄烷醇类多酚的后续积累,增加果实总酚和总黄酮的含量,提高果实中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H_(2)O_(2)含量,增强了果实的抗性。结论:解淀粉芽孢杆菌GSBa-1处理能够通过激活佛手中苯丙烷代谢途径,刺激多酚合成累积,从而延缓佛手的后熟衰老,提升贮藏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GSBa-1 佛手香橼 多酚 苯丙烷代谢 贮藏品质
下载PDF
解淀粉芽孢杆菌GSBa-1对5种果实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
20
作者 卢清琛 张敏 +5 位作者 刘帮迪 郭淑珍 张照香 孙静 高海娜 刘贵巧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0期59-68,共10页
为探究解淀粉芽孢杆菌GSBa-1(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GSBa-1)对不同果实的成熟和腐烂抑制作用,选用冬枣、软枣猕猴桃、芒果、甜瓜和梨作为研究对象,将果实用1×10^(8)cfu/mL的解淀粉芽孢杆菌GSBa-1菌液浸泡15s,对常温贮藏期间... 为探究解淀粉芽孢杆菌GSBa-1(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GSBa-1)对不同果实的成熟和腐烂抑制作用,选用冬枣、软枣猕猴桃、芒果、甜瓜和梨作为研究对象,将果实用1×10^(8)cfu/mL的解淀粉芽孢杆菌GSBa-1菌液浸泡15s,对常温贮藏期间5种果实病情指数、硬度、相对电导率、呼吸强度、总酚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GSBa-1可以分别降低冬枣和芒果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峰值:25.78%、10.93%和11.97%、2.92%,并将梨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出现峰值的时间延迟5d,有效维持果实硬度,延缓可滴定酸降解速率和转色,降低果实相对电导率;与未经解淀粉芽孢杆菌GSBa-1处理的果实相比,有效诱导了芒果和冬枣总酚含量的增加,提高芒果和冬枣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在第4天,将芒果和冬枣病情指数降低至0.2、0,由于贮藏时间较短,梨果实并没有出现发病。但该菌株并不能降低甜瓜和软枣猕猴桃的病情指数和相对电导率。结论:解淀粉芽孢杆菌GSBa-1可以延缓冬枣、芒果和梨的成熟衰老,抑制冬枣和芒果的腐烂,可以有效对冬枣和芒果进行保鲜,对甜瓜和软枣猕猴桃保鲜效果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GSBa-1 生防菌 拮抗 保鲜 贮藏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