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络病学在疮疡病理生理及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李萍 杨丽彩 +2 位作者 盛巡 王芳 黄启福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8-312,共5页
慢性难愈合性皮肤溃疡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问题.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从不同的侧面阐释了疾病发展变化的实质,形成了多种学术理论.我们通过对慢性皮肤溃疡的病因病机及理法方药分析,认为慢性皮肤疮疡有着"虚... 慢性难愈合性皮肤溃疡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问题.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从不同的侧面阐释了疾病发展变化的实质,形成了多种学术理论.我们通过对慢性皮肤溃疡的病因病机及理法方药分析,认为慢性皮肤疮疡有着"虚、瘀、痰、毒"的病理实质,是疮疡在"络病"中的体现.其病理实质的内涵尚需在以后的临床和研究中加以充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疮疡 病理生理学 络病学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银屑病样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底婷婷 赵京霞 李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275-279,共5页
在研究人类银屑病复杂表型与发病机制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自然发生的可模拟银屑病的疾病模型,该研究曾一度停滞。但随着对银屑病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现已模拟出多种在组织水平、细胞水平以及分子水平与银屑病较为相似的模型。本文通... 在研究人类银屑病复杂表型与发病机制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自然发生的可模拟银屑病的疾病模型,该研究曾一度停滞。但随着对银屑病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现已模拟出多种在组织水平、细胞水平以及分子水平与银屑病较为相似的模型。本文通过对多种银屑病相关模型的总结与评价,分析各模型的优势与局限,为银屑病发病机制、药物筛选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模型 优缺点
下载PDF
健脾除湿汤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盛巡 刘欣 梁代英 《北京中医药》 2008年第3期219-223,共5页
目的观察健脾除湿汤的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ICR小鼠按不同实验方法随机分成不同药物组。用大黄造成小鼠脾虚模型,在脾虚模型上观察了健脾除湿汤对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小鼠足跖肿胀、小鼠皮肤迟发超敏反应、淋巴细胞增殖功能... 目的观察健脾除湿汤的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ICR小鼠按不同实验方法随机分成不同药物组。用大黄造成小鼠脾虚模型,在脾虚模型上观察了健脾除湿汤对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小鼠足跖肿胀、小鼠皮肤迟发超敏反应、淋巴细胞增殖功能、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此外还观察了对小鼠皮肤瘙痒的作用。结果健脾除湿汤高、中剂量组能明显抑制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P<0.01,P<0.05);高剂量组能减轻蛋清所致小鼠足跖肿胀(P<0.05),减轻2,4-二硝基氟苯造成的耳廓肿胀(P<0.05);各中药剂量组均可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及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P<0.01,P<0.05)。但止痒作用不明显(P>0.05)。结论健脾除湿汤可有效抑制小鼠炎症反应,提高小鼠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虚证 迟发超敏反应 淋巴细胞增殖 巨噬细胞吞噬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刘卫红 李萍 +2 位作者 张蕾 于凤华 王丽华 《北京中医》 2007年第2期80-82,共3页
目的探讨胃黏膜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4(IL-4)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间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放免法检测93例中医不同证型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TNF-α、IL-8及IL-4水平。结果伴有出血... 目的探讨胃黏膜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4(IL-4)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间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放免法检测93例中医不同证型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TNF-α、IL-8及IL-4水平。结果伴有出血、糜烂、反流等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TNF-α、IL-8和IL-4均高于单纯型浅表性胃炎患者,其中TNF-α、IL-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IL-4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医不同证型TNF-α、IL-8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脾胃湿热型患者胃黏膜中TNF-α、IL-8含量最高,而虚证(胃阴不足型或脾胃虚弱型)以及肝郁脾虚型TNF-α、IL-8含量较低;IL-4含量在肝胃不和型及肝郁脾虚型较高。结论不同证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IL-8、IL-4、TNF-α的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是了解患者机体免疫状况、掌握病情和观察预后的十分重要的检测指标,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浅表性胃炎 中医证型 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
下载PDF
酸浆苦素B对活化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及H_2O_2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22
5
作者 李萍 盛巡 +4 位作者 王晓中 张建华 鲍朝辉 何延良 丁瑞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84-286,共3页
通过观察化学发光及检测H2O2产生,考察锦灯笼的主要成分酸浆苦素B(PhysalinB,PhB)对调理酵母多糖激活的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leukocyte,PMN)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PhB对活化的PMN化学发光呈剂量相关的抑制... 通过观察化学发光及检测H2O2产生,考察锦灯笼的主要成分酸浆苦素B(PhysalinB,PhB)对调理酵母多糖激活的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leukocyte,PMN)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PhB对活化的PMN化学发光呈剂量相关的抑制作用,同时对活化PMNH2O2的产生也有相同趋势的抑制作用。提示锦灯宠抗炎机理可能是抑制PMN氧自由基的产生和释放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浆苦素B 中性粒细胞 化学发光 过氧化氢
下载PDF
黄芪多糖对细胞增殖及血管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8
6
作者 李萍 何秀娟 +5 位作者 张颖 王芳 盛巡 刘欣 梁代英 邱全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677-1680,共4页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成纤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效应及对血管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观察体外培养的人正常成纤维细胞和慢性创面的创缘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增殖;采用虎红法、荧光...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成纤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效应及对血管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观察体外培养的人正常成纤维细胞和慢性创面的创缘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增殖;采用虎红法、荧光免疫组化法在TNF刺激的HUVEC模型上观察黄芪多糖对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单核细胞TPH-1与HUVEC粘附及HUVEC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结果在244-156mg/L范围内,黄芪多糖作用下创缘成纤维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44-39mg/L黄芪多糖作用下人正常皮肤的成纤维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P<001,P<005);在975-156mg/L浓度范围内对HUVEC未表现出明显的增殖作用。在4h时25mg/L黄芪多糖组PMN与HUVEC的粘附量明显低于TNF组(P<005);25mg/L和100mg/L黄芪多糖组TPH-1与HUVEC的粘附量明显低于TNF组(分别P<001和P<005);作用12h时,25-100mg/L黄芪多糖组HUVEC与PMN粘附量明显低于TNF组(分别P<005,P<001和P<001);50mg/L和100mg/L也使TPH-1与HUVEC粘附量明显低于TNF组(分别P<001和P<005)。与TNF组比较,在25-100mg/L黄芪多糖作用4h能明显降低VCAM-1、ICAM-1的荧光强度(分别P<001和P<005)。作用12h,与TNF组比,50mg/L黄芪多糖组CD44的荧光强度明显低于TNF组(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成纤维细胞 白细胞 内皮 血管
下载PDF
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增殖及Ⅰ型胶原合成减少 被引量:20
7
作者 李萍 李光善 +4 位作者 盛巡 王芳 梁代英 刘欣 黄启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807-1810,共4页
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诱导的大鼠糖尿病复合创伤修复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增殖与胶原合成的变化。方法:实验采用Wistar大鼠112只,随机分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55mg/kg,3周后各组动物复合背部2.04cm2全厚皮切除... 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诱导的大鼠糖尿病复合创伤修复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增殖与胶原合成的变化。方法:实验采用Wistar大鼠112只,随机分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55mg/kg,3周后各组动物复合背部2.04cm2全厚皮切除形成伤口。观察创面愈合时间和愈合率;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法观察成纤维细胞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水平;采用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和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创面Ⅰ、Ⅲ型胶原含量及Ⅰ/Ⅲ型比值。结果:STZ诱发的糖尿病大鼠复合创伤后创面的愈合时间为(27.13±1.81)d,明显长于对照组(15.25±1.67)d,P<0.01;模型组在创伤第3、7和15d创面愈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P<0.01;在3、5、7和9d模型组创面成纤维细胞数量和PCNA表达也明显少于对照组,分别P<0.05和P<0.01。两组创面在不同时点上Ⅰ型胶原分布均呈递增趋势,但对照组明显多于模型组,分别P<0.05;尽管对照组在创伤3、7dⅢ型胶原含量高于模型组,但在创伤3、7和11d模型组Ⅰ/Ⅲ胶原比值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P<0.01。结论:STZ可能通过影响创面细胞增殖和创面胶原合成,从而导致创面愈合迟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伤口愈合 成纤维细胞 胶原
下载PDF
紫草素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燕 赵京霞 +4 位作者 林燕 刘欣 张璐 梁代英 李萍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67-670,676,共5页
目的探讨紫草素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经过夜贴壁后获得单核细胞,体外采用多种细胞因子联合诱导,获得了分化与功能相对成熟的树突状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目的探讨紫草素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经过夜贴壁后获得单核细胞,体外采用多种细胞因子联合诱导,获得了分化与功能相对成熟的树突状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观察不同质量浓度紫草素对DC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采用CCK-8法观察紫草素对树突状细胞促淋巴细胞增殖以及ELISA法检测其对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3的干预作用。结果 TNF-α25 ng/ml刺激树突状细胞,细胞表面分子CD80、CD83表达升高,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增强;100μg/ml紫草素可抑制CD80及CD86的表达,50μg/ml紫草素可抑制CD86的表达;100μg/ml紫草素和50μg/ml紫草素均可抑制树突状细胞促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100μg/ml紫草素和50μg/ml紫草素均可抑制LPS和INF-γ联合诱导的树突状细胞IL-23的分泌。结论紫草素具有一定的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及抑制其分泌IL-23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草素 树突状细胞 银屑病
原文传递
凉血活血胶囊对咪喹莫特诱导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21
9
作者 底婷婷 赵京霞 +3 位作者 王燕 刘欣 梁代英 李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18-722,共5页
目的:观察凉血活血胶囊对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样小鼠模型中免疫异常的干预作用。方法:BALB/c雌性小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凉血活血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和雷公藤多苷组。采用银屑病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psoriasis area an... 目的:观察凉血活血胶囊对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样小鼠模型中免疫异常的干预作用。方法:BALB/c雌性小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凉血活血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和雷公藤多苷组。采用银屑病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评分标准观察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变化情况。光镜下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变化,测量表皮层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损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反映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程度;检测CD3、CD11c、F4/80和Gr-1反映炎症浸润程度;检测CD31以反映血管增生情况。结果:模型组小鼠皮肤出现鳞屑红斑,皮损增厚;皮损组织表现为表皮棘层增厚,角化不全和微脓肿;真皮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血管增生明显。与模型组比较,凉血活血胶囊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症状缓解,PASI分数降低,表皮角化不全减轻,角质形成增殖减少,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浸润减弱,新生血管减少。结论:凉血活血胶囊可通过影响表皮细胞过度增殖、角化不全、炎症细胞浸润及血管增生而改善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咪喹莫特 凉血活血胶囊
下载PDF
疡愈涂剂对糖尿病大鼠创面Ⅰ、Ⅲ胶原合成及MMPs、TIMP-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盛巡 李光善 +4 位作者 李萍 王芳 梁代英 刘欣 黄启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508-1513,共6页
目的:观察疡愈涂剂促进糖尿病迟缓愈合伤口的修复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疡愈涂剂高、中、低剂量组。除对照组外,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55mg/kg,造成实验性高血糖。30d后,各组动物复合背部全厚皮切除直... 目的:观察疡愈涂剂促进糖尿病迟缓愈合伤口的修复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疡愈涂剂高、中、低剂量组。除对照组外,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55mg/kg,造成实验性高血糖。30d后,各组动物复合背部全厚皮切除直径为1·6cm的伤口。分别观察疡愈涂剂对创面愈合时间、愈合率的影响;天狼星红染色法以及免疫组化法观察Ⅰ、Ⅲ型胶原含量及Ⅰ、Ⅲ型胶原比值,并观察金属蛋白酶-1、-13(MMP-1、-13)、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水平及MMP-1、-13与TIMP-1比值。结果:疡愈涂剂各剂量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P<0·01),愈合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P<0·05)。在伤口用药的第3、7、11d,高、中剂量组创面Ⅰ型胶原含量以及Ⅰ、Ⅲ型胶原比值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在伤口用药第3d疡愈涂剂中剂量、第7、11d各剂量组创面Ⅲ型胶原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各剂量组在第7d创面MMP-1、-13均高于模型组(P<0·01,P<0·05),而MMP-1在第11d与模型组趋于一致且MMP-13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P<0·05)。各剂量组在3、7、11d创面TIMP-1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P<0·05),在第11d各剂量组MMP-1、TIMP-1比值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在第3、7d高、中剂量组创面MMP-13、TIMP-1比值高于模型组(P<0·01),而到第11d高、中、低各剂量组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第11d高、中剂量组MMP-13、TIMP-1比值低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疡愈涂剂可能通过调节影响胶原代谢的MMPs、TIMPs表达平衡,促进胶原的合成和沉积,从而加速创面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Ⅰ型 胶原Ⅲ型 基质金属蛋白酶 糖尿病 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
下载PDF
理血解毒类方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赵京霞 李萍 +5 位作者 刘欣 王萍 张蕾 王丽华 周冬梅 陈维文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3-425,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证型银屑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的差异及理血解毒类方对银屑病患者血清VEGF的调节作用,探讨银屑病的病机基础及中医药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05例寻常... 目的观察不同证型银屑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的差异及理血解毒类方对银屑病患者血清VEGF的调节作用,探讨银屑病的病机基础及中医药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05例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型、血燥型、血瘀型)患者口服凉血解毒汤、养血解毒汤和活血解毒汤前后血清VEGF水平。结果银屑病组患者治疗前血清VEG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血热型银屑病组患者血清VEGF显著高于血燥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血瘀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燥型银屑病组患者与血瘀型组患者相比血清VEGF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血热型和血燥型银屑病组经中药治疗后血清VEGF均明显降低(P<0.05),血瘀型银屑病组患者经中药治疗后血清VEGF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EGF的变化与银屑病之间具有疾病特异性,而证候及发展阶段的特异性不明显。抑制血管新生可能是凉血解毒方、养血解毒方治疗血热型和血燥型银屑病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新生 理血解毒
下载PDF
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程度胃黏膜损伤时舌象的表征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会娜 李萍 +6 位作者 刘卫红 赵伟峰 李颖辰 张声生 牧童 张蕾 张晓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3期498-500,共3页
目的:采用舌象分析仪观察44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舌象表征,探讨慢性胃炎舌象变化规律,为“舌为胃之镜”理论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慢性浅表性胃炎根据胃镜下诊断分为单纯性浅表性胃炎和伴糜烂、伴返流3组;所有患者舌象均采用舌象分析仪... 目的:采用舌象分析仪观察44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舌象表征,探讨慢性胃炎舌象变化规律,为“舌为胃之镜”理论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慢性浅表性胃炎根据胃镜下诊断分为单纯性浅表性胃炎和伴糜烂、伴返流3组;所有患者舌象均采用舌象分析仪照相及自动软件分析。结果:44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分布占前2位的舌质为:红舌281例,占63.7%;淡红舌127例,占28.8%;其中淡红舌占28.8%,非淡红舌共占71.2%,总体分布以红舌为主。3组之间红舌分布为CSG伴返流(68.6%)>CSG(63.3%)>CSG伴糜烂(63.2%);绛红舌分布为CSG伴糜烂(3.4%)>CSG伴返流(2.9%)>CSG(1.6%);黯紫舌分布为CSG伴返流(8.6%)>CSG伴糜烂(5.7%)>CSG(1.3%)。舌苔分布为前3位为薄白苔占58.7%,白厚苔占14.2%,黄厚苔占10.7%。从苔色来分,白苔总共380例,黄苔61例,以白苔为主;从舌苔厚度来看,薄苔占61.9%;厚苔占31.3%,以厚苔所占比例为多。3组间薄苔分布CSG伴返流(77.1%)>CSG伴糜烂(63.2%)>CSG(60.0%),P>0.05。结论:(1)44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3组舌质变化都以红舌比例最高,可以反映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舌象变化规律,但与本病胃黏膜损伤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绛红舌、黯紫舌的出现可以提示胃黏膜病变较严重。(2)慢性浅表性胃炎3组舌苔变化都不明显,均以薄白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浅表性胃炎 舌象 表征
下载PDF
凉血解毒方对JurkatT淋巴细胞增生、活化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欣 李萍 +2 位作者 赵京霞 梁代英 王燕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8-422,共5页
目的研究凉血解毒方含药血清对模拟银屑病病理状态的T淋巴细胞增生、活化及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为阐明凉血解毒类中药治疗银屑病血热证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Jurkat E6-1T淋巴细胞株为研究材料,以... 目的研究凉血解毒方含药血清对模拟银屑病病理状态的T淋巴细胞增生、活化及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为阐明凉血解毒类中药治疗银屑病血热证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Jurkat E6-1T淋巴细胞株为研究材料,以不同剂量的凉血活血胶囊药物粉末灌服大鼠,制备大鼠含药血清。将含药血清预先与细胞孵育3h,用多克隆刺激剂佛波醇酯(phorbol12,13-dibutyrate,PDB)活化T淋巴细胞。采用CCK-8比色法检测含药血清对活化及正常的T淋巴细胞增生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药物对T淋巴细胞早期活化标志分子CD69表达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夹心法(ELISA)检测药物对T淋巴细胞所释放TNF-α含量的影响。结果低、中、高3种剂量的凉血解毒方含药血清均可使活化的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下降,且排除药物毒性作用。不同剂量的药物均可显著降低T淋巴细胞早期活化标志分子CD69的表达,不同浓度的药物均可抑制T细胞分泌TNF-α。结论临床用于治疗银屑病的常用有效方剂凉血解毒方能显著抑制T淋巴细胞增生、活化及炎性反应细胞因子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抑制 凉血解毒方 T淋巴细胞活化 银屑病 血热证
下载PDF
益气活血解毒化痰方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的胶原合成及TGF-β1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芳 梁代英 +4 位作者 齐京 盛巡 刘欣 张颖 李萍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72-474,共3页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解毒化痰方对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胶原合成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预防及治疗性灌服益气活血解毒化痰方,以重组人干扰素α2b肌肉注射对照。90天后消化法测肝...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解毒化痰方对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胶原合成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预防及治疗性灌服益气活血解毒化痰方,以重组人干扰素α2b肌肉注射对照。90天后消化法测肝组织匀浆羟脯氨酸(Hyp)含量;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含量;同时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偏振光镜下观察胶原纤维增生程度;原位杂交法观察TGFβ1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预防性给药能明显减少肝纤维化大鼠LN含量(P<0.05),明显降低纤维化计分(P<0.05),明显降低TGFβ1mRNA阳性染色的面积百分比(P<0.05);治疗性给药明显降低ⅣC、HA含量(P<0.05);预防及治疗给药均明显降低肝组织Hyp含量(P<0.05),改善胶原纤维增生程度,抑制TGFβ1mRNA的表达。结论:预防性及治疗性服用益气活血解毒化痰方均能抑制DMN诱导的大鼠胶原增生及TGFβ1mRNA的表达,而预防性给药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活血解毒化痰方 二甲基亚硝胺 肝纤维化 胶原 转化生长因子 实验研究 肝纤维化大鼠 TGF-Β1 益气活血解毒 胶原合成
下载PDF
朱红膏对脂多糖刺激人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何秀娟 林燕 +3 位作者 吕喆 安云庆 丁跃中 李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572-575,共4页
目的探究朱红膏对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 LPS)刺激的人单核细胞系(human acute monocytic leukemia cell line,THP-1)分泌人白细胞介素-1p( interleukin-1 beta,IL-1β)、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soluble intercellul... 目的探究朱红膏对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 LPS)刺激的人单核细胞系(human acute monocytic leukemia cell line,THP-1)分泌人白细胞介素-1p( interleukin-1 beta,IL-1β)、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人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MCP-1 )的影响,探讨其促进皮肤创伤愈合的机制。方法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countingkit-8,CCK-8)检测朱红膏对THP-1细胞活力的影响,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朱红膏对LPS刺激的THP-1表达IL-1β、sICAM-1、IL-8和MCP-1的影响。结果朱红膏和LPS共同作用THP-1细胞24h后,朱红膏在汞含量4.2-8.4mg/kg时可抑制THP-1细胞表达MCP-1(P〈0.01,P〈0.05);在汞含量2.1mg/kg时可抑制THP-1细胞分泌IL-1β(P〈0.05);在汞含量2.1-8.4mg/kg时可抑制IL-8的分泌(P〈0.01,P〈0.05),而对分泌sICAM-1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朱红膏通过降低LPS诱导的THP-1表达IL-1β、IL-8和MCP-1,从而抑制过度的炎性反应来促进慢性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修复 朱红膏 黏附分子 趋化因子 炎性反应因子
下载PDF
凉血活血胶囊含药血清对微血管异常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朝霞 赵京霞 +3 位作者 李萍 刘欣 王燕 梁代英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3-98,共6页
目的观察临床治疗银屑病的经验方凉血活血胶囊含药血清对微血管异常生成的作用,探讨其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鸡胚绒毛尿囊膜(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为模型观察凉血活血胶囊含药血清对血管生成的影响;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 目的观察临床治疗银屑病的经验方凉血活血胶囊含药血清对微血管异常生成的作用,探讨其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鸡胚绒毛尿囊膜(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为模型观察凉血活血胶囊含药血清对血管生成的影响;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及12-十四酸佛波酯-13-乙酸盐(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诱导的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株(human derm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DMEC)异常增生模型,以cck-8比色法测定凉血活血胶囊含药血清对其增生的影响;采用transwell细胞迁移、体外管腔形成方法观察凉血活血胶囊含药血清对HDMEC迁移及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与相同浓度的空白血清组相比,5%、10%、15%的凉血活血胶囊含药血清均在不同程度上抑制CAM血管新生(分别P<0.05,P<0.01);对HDMEC增生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分别P<0.05,P<0.01);均可抑制HDMEC的迁移(P<0.01);并可显著抑制HDMEC的管腔形成(P<0.01)。结论凉血活血胶囊含药血清可抑制CAM血管新生、对异常HDMEC的增生、迁移、微血管管腔形成均有抑制作用,提示凉血活血胶囊作用于血管异常生成环节,可能是临床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银屑病 血管新生 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株
下载PDF
丹酚酸B在体外对基质金属蛋白酶1、2和9活性的抑制作用(英文) 被引量:6
17
作者 梁雅慧 李萍 +3 位作者 黄启福 赵京霞 刘欣 戴淼可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145-150,共6页
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类活性依赖于金属锌离子的蛋白酶,它可以降解绝大多数细胞外基质成分。MMPs水解蛋白质的特性有利于创伤愈合过程中坏死组织的清除,以及细胞的迁移。降低慢性创面升高的MMP... 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类活性依赖于金属锌离子的蛋白酶,它可以降解绝大多数细胞外基质成分。MMPs水解蛋白质的特性有利于创伤愈合过程中坏死组织的清除,以及细胞的迁移。降低慢性创面升高的MMPs活性可能是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新途径。丹参外用可治疗慢性皮肤溃疡,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lB)是丹参中含量丰富且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水溶性成分。本研究主要观察SalB在体外对MMPs的活性是否有直接影响。方法:人MMP-1和MMP-2被醋酸氨基苯汞(p-aminophenylmercuric acetate,APMA)激活后,与不同浓度的SalB共同孵育1h,通过底物裂解法观察其活性的改变。MMP-9在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PMN)中含量丰富,因此以大鼠腹腔PMN作为MMP-9的来源。PMN裂解产物与不同浓度的Sal B共同孵育1h,通过明胶酶谱法,观察其中MMP-9活性的改变。结果:Sal B在0.0024~0.3g/L浓度范围内对MMP-1和MMP-2的活性有抑制作用,半抑制浓度(50% inhibiting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0.090±0.015)g/L和(0.080±0.005)g/L;在0.003~0.3g/L浓度范围内对MMP-9的活性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P<0.01),其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结论:SalB可抑制MMPs的活性,改善慢性创面高酶活性是丹参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丹参酚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大鼠
下载PDF
养阴益气凉血合剂及方中各组中药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莒生 李萍 +3 位作者 刘欣 梁代英 盛巡 王芳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936-938,共3页
目的:观察养阴益气凉血合剂及方中各组药物对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将合剂拆方分为养阴组(玄参、天花粉、黄精)、益气组(黄芪、人参)和凉血组(紫草)。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肌肉注射造成CRI小鼠免疫抑制后... 目的:观察养阴益气凉血合剂及方中各组药物对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将合剂拆方分为养阴组(玄参、天花粉、黄精)、益气组(黄芪、人参)和凉血组(紫草)。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肌肉注射造成CRI小鼠免疫抑制后,灌服养阴药、益气药、凉血药和全方的水煎液,每组药物水煎液给药浓度均为5g生药/kg体重。测定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功能、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力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全方组、益气组、养阴组和凉血组对免疫抑制小鼠的T、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均有明显提高作用(P<0.01);除凉血组外,其余各组对免疫抑制小鼠的NK细胞杀伤活性及巨噬细胞吞噬活力均有显著提高(P<0.01);各组对免疫抑制小鼠的脾指数亦有提高作用,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养阴益气凉血合剂及拆方后的益气药、养阴药对免疫抑制小鼠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作用。其中对益气组的作用在某些方面接近全方组,其次为养阴药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活性/药物作用 @养阴益气凉血合剂 巨噬细胞/药物作用
下载PDF
凉血活血胶囊含药血清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新生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朝霞 赵京霞 +3 位作者 李萍 刘欣 王燕 梁代英 《北京中医药》 2010年第4期305-308,共4页
目的探讨凉血活血胶囊含药血清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在8日龄鸡胚CAM上植入凉血活血胶囊空白血清、含药血清,以及生理盐水、不完全1640制备的明胶海绵药膜,孵化72h。解剖显微镜下放大10倍计数给药组和对照... 目的探讨凉血活血胶囊含药血清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在8日龄鸡胚CAM上植入凉血活血胶囊空白血清、含药血清,以及生理盐水、不完全1640制备的明胶海绵药膜,孵化72h。解剖显微镜下放大10倍计数给药组和对照组载体周围5mm范围内的大、中、细小血管数目,观察药物对CAM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CAM正常状态的血管呈非特异性的贯穿、包绕、叶脉样、平行生长。解剖显微镜下放大10倍计数载体周围5mm范围内的大、中、细小血管数目。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给药组均出现无血管区或血管断裂现象,与生理盐水组、不完全1640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凉血活血胶囊含药血清对CAM大血管生成未显示明显抑制作用(分别P>0.05);但3个浓度对CAM中血管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分别为P<0.05、P<0.01、P<0.01);对CAM细小血管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分别P<0.01);不同浓度给药组总血管数与其相应浓度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凉血活血胶囊含药血清对CAM血管新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血活血胶囊 鸡胚绒毛尿囊膜 血管新生 实验研究
下载PDF
补肾泻相火法对大鼠成骨肉瘤细胞系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许昕 祝勇 +3 位作者 王莒生 李萍 刘欣 唐勇 《北京中医》 2006年第8期503-505,共3页
目的荣骨颗粒以中医“补肾泻相火”理论为指导而组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方法体外培养大鼠成骨样细胞系UMR106,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对荣骨颗粒进行拆方研究,分为补肾组、泻相火组、补肾加泻相火组,比较... 目的荣骨颗粒以中医“补肾泻相火”理论为指导而组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方法体外培养大鼠成骨样细胞系UMR106,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对荣骨颗粒进行拆方研究,分为补肾组、泻相火组、补肾加泻相火组,比较补肾中药、泻相火中药及配伍对大鼠成骨样细胞系UMR106分化的影响,探讨中医“补肾-泻相火”理论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作用的机理。结果各组对于UMR106中ALP活性显示不同程度的降低作用:泻相火组>补肾加泻相火组>补肾组。结论补肾组、泻相火组、补肾加泻相火组对UMR106均有降低ALP活性的作用,推测补肾泻相火中药可能参与细胞分化的调控,从而调节了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泻相火法 UMR106 碱性磷酸酶 实验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