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伏邪致病”理论治疗以延髓极后区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1例
1
作者 李茜 陈志刚 +2 位作者 薛静 高芳 任珊 《中国医药导报》 2025年第2期192-196,共5页
本文分享1例以延髓极后区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病例。近年来,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介导的神经免疫性疾病病例被临床所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其具有免疫性疾病共有的难治... 本文分享1例以延髓极后区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病例。近年来,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介导的神经免疫性疾病病例被临床所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其具有免疫性疾病共有的难治性和易复发等特点。中医药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的效果良好。该病例属中医“呃逆”范畴,具有“伏邪致病”特点。其病位深入,不易祛除,蛰伏体内,伺机而发,表现为病情缠绵,反复发作,且发病时常有郁热之象。因正气不足,邪气藏匿蓄积,与体内痰饮、瘀血等实邪互结,形成毒邪,由于情志不舒或饮食劳倦等诱因引触发病,治疗时当重视风、痰、瘀、痹与毒邪的相互关系,该病病位在脾胃、脑络,病性本虚标实,在外表现为以呃逆不止为特点的胃气上逆,实则病机关键在于邪气内伏、瘀滞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极后区综合征 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 “伏邪致病” 中医药
下载PDF
高血压脑白质病变患者出现认知障碍的中医证候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
2
作者 王晓旭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23年第1期9-12,29,共5页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白质病变出现认知障碍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2020—2022年收治的高血压合并脑白质病变患者156例,通过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量表...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白质病变出现认知障碍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2020—2022年收治的高血压合并脑白质病变患者156例,通过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量表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分析出现认知障碍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同时利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发生认知障碍的相关因素。结果 纳入的患者中有68例发生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证候以肾精亏虚(37例,54.41%)、痰浊阻窍(20例,29.41%)及瘀血阻络(16例,23.53%)为主,其中肾精亏虚(OR=1.205,95%CI 1.102-1.316,P<0.05)、痰浊阻窍(OR=0.944,95%CI 0.899-0.991,P<0.05)与患者年龄具有相关性;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脑白质病变患者年龄、糖尿病史、脑白质病变Fazekas分级、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及尿酸(uric acid, UA)水平与认知障碍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高血压脑白质病变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证候主要表现为肾精亏虚、痰浊阻窍、瘀血阻络,且认知障碍的发生与年龄、糖尿病史、脑白质病变Fazekas分级、HCY水平及UA水平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白质病变 认知障碍 中医证候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3
作者 邓艳梅 《当代医学》 2013年第12期87-88,共2页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43例。观察组采用奥扎格雷钠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液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43例。观察组采用奥扎格雷钠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液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64±9.23)vs(.17.72±10.12),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70%vs.74.41%,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扎格雷钠 急性脑梗死 疗效
下载PDF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邓艳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14期79-80,83,共3页
目的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25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2例伴有Hhcy,154例不伴有Hhcy。分别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性别、年龄、吸烟、饮酒... 目的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25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2例伴有Hhcy,154例不伴有Hhcy。分别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叶酸、维生素B12、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等10个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与Hhcy明显相关,而与TC与TG浓度、高血压和糖尿病无明显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性别、年龄、吸烟、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Hhcy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Hhcy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独立危险因素为男性、老龄、吸烟、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缺血性脑卒 因素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联合巴曲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郭丹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第10期110-112,共3页
目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实施丹红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并与巴曲酶单独使用进行比较,观察两药联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66例患者入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3例;巴曲酶治疗+丹红注射液治疗)和对照组(33例;... 目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实施丹红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并与巴曲酶单独使用进行比较,观察两药联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66例患者入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3例;巴曲酶治疗+丹红注射液治疗)和对照组(33例;仅采用巴曲酶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液动力学参数、神经功能相关因子数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Vmean(平均血流速度)、Vmax(最大血流速度)、Vmin(最小血流速度)、Qmean(平均血流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R(脑血管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血清NSE(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B(S100B蛋白)、MBP(髓鞘碱性蛋白)、GFAP(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较为明显(P<0.05)。结论在巴曲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基础上实施丹红注射液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血流状态和神经相关因子水平,临床疗效更为理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 丹红注射液 巴曲酶 神经相关因子 中风
下载PDF
从肝脾肾三脏论治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晓旭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年第3期16-18,共3页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是一种神经系统罕见疾病,病理表现为嗜酸性透明核内包涵体沉积在中枢神经、周围神经、自主神经等不同部位,临床表现各异,容易与神经系统其他变性疾病混淆。西医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案,当代中医医家也很少对本病有相关...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是一种神经系统罕见疾病,病理表现为嗜酸性透明核内包涵体沉积在中枢神经、周围神经、自主神经等不同部位,临床表现各异,容易与神经系统其他变性疾病混淆。西医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案,当代中医医家也很少对本病有相关论述。文章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传统医学辨证论治为中心,探讨了从肝脾肾三脏论治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提出肝郁、脾虚、肾损是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发病关键所在,认为调肝、健脾、补肾为基本治疗大法,提出一诊疾病、二辨系统、三定脏腑的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的中医诊治体系,以期为该病的中医诊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 中医药疗法 肝脾肾论治
下载PDF
电针穴位刺激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作用
7
作者 邱少波 康海娟 梁晓婷 《内蒙古中医药》 2023年第5期100-102,共3页
目的:研究电针穴位刺激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作用。方法:从我院2021年3月—2022年6月接收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行电针穴位刺激,观察组实行电针穴位刺... 目的:研究电针穴位刺激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作用。方法:从我院2021年3月—2022年6月接收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行电针穴位刺激,观察组实行电针穴位刺激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对比两组接受治疗后血清指标、中医证候疗效及SIAS评分。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同型半胱氨酸(HCY)改善效果更好,中医证候有效率更高,SIAS评分更高(P<0.05)。结论:使用电针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进行穴位刺激的同时结合应用补阳还五汤,能够发挥显著功效,可有效改善不适感,促进精神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 电针穴位刺激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多系统萎缩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分析
8
作者 徐萱 王丽晔 +5 位作者 张新宁 黄晶晶 王垚 薛静 赵倩煜 陈志刚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30-335,共6页
目的探讨多系统萎缩(MSA)患者体位性低血压(OH)的危险因素。方法共纳入199例MSA患者,根据OH的严重程度将患者分组,比较各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并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MSA患者出现OH的危险因素。结果不同OH等级患者在性别、糖尿病病史... 目的探讨多系统萎缩(MSA)患者体位性低血压(OH)的危险因素。方法共纳入199例MSA患者,根据OH的严重程度将患者分组,比较各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并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MSA患者出现OH的危险因素。结果不同OH等级患者在性别、糖尿病病史、疾病等级、晕厥、卧位高血压、疲劳、脑保护药物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疾病等级(很可能的MSA)、晕厥、卧位高血压、疲劳是MSA患者发生OH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OH在MSA患者中普遍存在,其严重程度受多方面影响。其中疾病等级(很可能的MSA)、晕厥、卧位高血压、疲劳是MSA伴发OH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系统萎缩 体位性低血压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帕金森病伴开-关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徐萱 张新宁 +6 位作者 张凯歌 王垚 薛静 郭冰玉 张含 田浩 陈志刚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伴开-关现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一科门诊及病房的129例PD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无开-关现象(95例)和有开-关现象(34例),采用二元Logis...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伴开-关现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一科门诊及病房的129例PD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无开-关现象(95例)和有开-关现象(34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D患者伴开-关现象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无开-关现象的患者相比,有开-关现象的患者病程更长,运动表型以姿势步态异常型多见,合并异动症占比更高,服用左旋多巴等效剂量更高,统一PD评定量表-Ⅱ、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运动表型为姿势步态异常型(OR=3.116,95%CI:1.052~9.230)、异动症(OR=11.175,95%CI:1.752~71.301)、ESS评分增高(OR=1.135,95%CI:1.029~1.251)是PD患者伴开-关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PD患者伴开-关现象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运动表型为姿势步态异常型、异动症、ESS评分增高是PD患者伴开-关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开-关现象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邓艳梅 《河北医学》 CAS 2013年第9期1369-1371,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病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收治的66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进行临床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66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患者病历中,脑出血及腔隙性脑梗死及关键部位脑梗死分别占9.09%、21.21%和19.70%。其中多... 目的: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病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收治的66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进行临床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66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患者病历中,脑出血及腔隙性脑梗死及关键部位脑梗死分别占9.09%、21.21%和19.70%。其中多发梗死性痴呆患者33例占50%,居第一位。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产生与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二者共同的危险因素有:颈动脉斑块、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其他相关因素有脑血管病变部位、病变数目、病变次数以及脑白质疏松的脑萎缩。结论:血管性认知障碍是伴随脑卒中事件出现的,伴有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定位体征,其防治目的要放在轻中度血管性认知障碍,并应很好防控其共同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血管性认知障碍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朱氏头皮针治疗偏头痛伴焦虑抑郁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晓旭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22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观察朱氏头皮针治疗偏头痛伴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就诊于本院的偏头痛伴焦虑、抑郁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朱氏头... 目的观察朱氏头皮针治疗偏头痛伴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就诊于本院的偏头痛伴焦虑、抑郁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朱氏头皮针针刺治疗,以颠顶会阴足踝区、头面区、额颞区、耳颞区为主穴区,根据患者辨证分型取上焦区、中焦区或下焦区为配穴区。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HAMD、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朱氏头皮针可有效改善偏头痛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氏头皮针 偏头痛 焦虑 抑郁
下载PDF
熄风化痰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2
作者 邱少波 《内蒙古中医药》 2017年第8期88-89,共2页
目的:观察熄风化痰方加减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痰浊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熄风化... 目的:观察熄风化痰方加减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痰浊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熄风化痰方加减口服,对两组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学疗效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有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头晕、头重、头痛、恶心呕吐、失眠、胸闷、食少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熄风化痰方加减加减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显著,中西医同治相得益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熄风化痰方 甲磺酸倍他司汀 风痰上扰型眩晕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脑白质病变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晓旭 《慢性病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1494-1497,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高血压患者脑白质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并分析脑白质病变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2020—2022年登记的部分高血压合并脑白质病变患者。所有患者颅脑核磁共振成像使用1.5T核... 目的探讨影响高血压患者脑白质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并分析脑白质病变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2020—2022年登记的部分高血压合并脑白质病变患者。所有患者颅脑核磁共振成像使用1.5T核磁共振成像仪采集,采用Fazekas视觉分级法对脑白质病变进行等级评估。通过测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120例高血压合并脑白质病变患者,年龄37~92(68.30±12.13)岁,其中男性占63.33%(76例),女性占36.67%(44例)。患者脑白质病变Fazekas分级(1级65例、2级45例、3级10例)与高血压分级(1级62例、2级33例、3级25例)成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4,P<0.05);与高血压病程成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4,P<0.05);与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无相关性(P=0.35)。高血压合并脑白质病变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脑白质病变Fazekas分级成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1.13,95%CI 3.69~33.54,P<0.05),调整性别、年龄、糖尿病史、Hcy水平等因素后仍然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9.28,95%CI 2.74~31.41,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脑白质病变患者影像学严重程度与高血压分级、高血压病程具有相关性。年龄、Fazekas等级、Hcy水平等因素可能是影响高血压合并脑白质病变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病变 高血压 认知障碍 相关性
原文传递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的疗效
14
作者 荣云娜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第20期54-56,共3页
目的:观察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的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入院的风痰上扰型眩晕患者60例,据随机数字表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 目的:观察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的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入院的风痰上扰型眩晕患者60例,据随机数字表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口服,12 mg/次,3次/d。治疗组甲磺酸倍他司汀基础上,加用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2周,治疗前后对临床疗效、眩晕状态量表、中医证候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风痰上扰型眩晕患者临床疗效、眩晕状态量表(DHI)及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患者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穴位贴敷 风痰上扰型眩晕 疗效。
下载PDF
前列地尔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腔隙性脑梗死伴眩晕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郭丹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8年第7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丹参川芎嗪对腔隙性脑梗死伴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伴眩晕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入...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丹参川芎嗪对腔隙性脑梗死伴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伴眩晕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入院确诊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丹参川芎嗪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前列地尔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与血脂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血脂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压、血脂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腔隙性脑梗死伴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脂与血压水平,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地尔 丹参川芎嗪 腔隙性脑梗死 眩晕
原文传递
GCT绳带疗法联合朱氏头皮针在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丹 肖蕾 +3 位作者 李晶 邱少波 梁晓婷 许鑫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75-279,共5页
目的观察整体控制疗法(GCT)绳带疗法联合朱氏头皮针在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2月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 目的观察整体控制疗法(GCT)绳带疗法联合朱氏头皮针在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2月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给予康复治疗及神经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GCT绳带疗法和朱氏头皮针治疗,连续治疗4w。对比二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评分、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量表(MAS)评分;1年后电话随访评价。结果二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二组患者各项评分均有改善,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5.12±0.84)分;MBI评分(69.70±2.10)分;FMA评分(47.20±1.57)分;MAS评分(1.53±0.04)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观察组复发率8.33%,低于对照组(27.27%,P<0.05)。结论GCT绳带疗法联合朱氏头皮针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T绳带疗法 朱氏头皮针 缺血性卒中 临床观察
原文传递
眩晕用药规律频次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邱少波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0-241,共2页
目的:研究中药治疗眩晕的用药规律频次分析,为临床用药做指导。方法: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中对2004~2014年所有中药治疗眩晕文献进行检索,符合纳入条件的获取原文,对所用药物的分类... 目的:研究中药治疗眩晕的用药规律频次分析,为临床用药做指导。方法: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中对2004~2014年所有中药治疗眩晕文献进行检索,符合纳入条件的获取原文,对所用药物的分类、功效、药性、药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符合纳入条件的中药治疗眩晕的临床文献中,共涉及108首方剂,16类药物,156味中药,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药物类别分别是化痰药、平肝熄风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居前10位的单味药分别是半夏、天麻、白术、葛根、茯苓、钩藤、黄芪、当归、川芎、陈皮、丹参。药性居前3位的分别为温性、平性、寒性。药味居前3位的分别是甘味、辛味、苦味。中药的十二归经均有涉及,但以肝、脾、胃、心、肾经出现频次最多。结论:总结了近期十年中药治疗眩晕的用药规律,为临床中药治疗本病提供借鉴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眩晕 用药规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