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大兴区不同类型果园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玲 褚杰 +6 位作者 孙昊 张文江 周萌 路超 程明远 白杨 刘善江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22,共9页
针对北京市大兴区主要栽培果树品种土壤肥力特征与土壤环境质量认识不清的问题,以大兴区规模化果园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随机取样的方法,对梨、桃、葡萄等主要栽培类型的果园土壤肥力特征和环境质量进行研究,以期为规模化果园的科学管理... 针对北京市大兴区主要栽培果树品种土壤肥力特征与土壤环境质量认识不清的问题,以大兴区规模化果园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随机取样的方法,对梨、桃、葡萄等主要栽培类型的果园土壤肥力特征和环境质量进行研究,以期为规模化果园的科学管理与高效施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除葡萄园有机质(平均为1.28 g/kg)和全氮(平均为23 g/kg)等级较高外,其余果园普遍处于中、低或中、高等级,尤其是梨园较低,果园的有效磷、速效钾处于过量状态;约40%的园区土壤全盐量≥0.8 g/kg,次生盐渍化趋势较为明显,土壤主要呈弱碱性与碱性(pH范围为7.69~8.95);部分果园表现出土壤有效态硫、钼、锰和硼等中微量元素缺乏的现象;监测果园均未表现出土壤重金属超标现象。总体而言,葡萄园的肥力普遍较高,而梨园普遍较低;果园存在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营养失衡等问题,建议推广氮磷钾平衡施肥,增施微肥,实现大量和中微量元素均衡供应的目标;同时加强水肥管理,避免加重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和连续有机肥施用可能导致的土壤重金属快速累积,从而实现规模化果园的清洁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 土壤肥力 土壤环境质量 科学施肥
下载PDF
北京市畜禽种业发展状况分析
2
作者 王迪 康凌云 李顺江 《中国畜牧业》 2024年第10期46-49,共4页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动物食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也是畜禽养殖业的巨头。生猪、蛋鸡等养殖量均占世界首位。据统计,我国生猪核心种源自给率超90%,而肉牛、奶牛、肉羊、蛋鸡和黄羽肉鸡的自给率分别为70%、25%、90%、70%和100%。尽管如此,...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动物食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也是畜禽养殖业的巨头。生猪、蛋鸡等养殖量均占世界首位。据统计,我国生猪核心种源自给率超90%,而肉牛、奶牛、肉羊、蛋鸡和黄羽肉鸡的自给率分别为70%、25%、90%、70%和100%。尽管如此,我国仍需不可避免地依赖部分畜禽原种的进口,这对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构成一定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量 动物食品 黄羽肉鸡 自给率 畜禽种业 生猪 可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状况分析
下载PDF
北京市密云水库水土资源耦合协调度分析
3
作者 王磊 吴佳俊 +5 位作者 魏丹 金梁 索琳娜 丁建莉 高伟 安志装 《中国水土保持》 2023年第6期57-60,共4页
密云水库作为北京市重要的水源地,如何实现其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密云水库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的水土资源耦合协调状态,可为指导水土资源科学合理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基于密云水库实际情... 密云水库作为北京市重要的水源地,如何实现其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密云水库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的水土资源耦合协调状态,可为指导水土资源科学合理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基于密云水库实际情况,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两个方面共选择了18个评价指标,构建了水土资源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分析2012—2020年密云水库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2012—2020年密云水库水资源总量呈增长趋势,尤其是在2018年后呈跳跃式增长,总用水量不断减少,用水结构比较合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处于健康状态;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显著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水土流失面积明显减少;密云水库水土资源耦合协调度保持平稳,整体处于中级失调,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已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需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水土资源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资源 耦合协调度模型 密云水库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北京生态涵养区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梁丽娜 王洪佳 +1 位作者 冯慧懿 唐秀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3-722,共10页
结合生态涵养区的特点,构建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两个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评估生态产品供给和经济发展状况,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北京市生态涵养区2019年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耦合协调类型。结果表明... 结合生态涵养区的特点,构建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两个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评估生态产品供给和经济发展状况,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北京市生态涵养区2019年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耦合协调类型。结果表明,2019年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各乡镇生态产品供给和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高值和较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怀柔区、密云区和延庆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各区的城镇以及靠近北京市近郊的乡镇。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各乡镇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介于0.648~0.999之间,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值介于0.312~0.600之间,耦合协调度内部差异较大,整体耦合协调水平不高,呈现较弱的耦合协调关系。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各乡镇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没有实现同步发展,生态产品供给滞后型和经济发展滞后型的乡镇大约各占一半。建议北京生态涵养区应立足于不同的资源优势,根据生态产品供给和经济发展状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实现两者的互补和相互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涵养区 生态产品供给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
下载PDF
设施蔬菜经营主体施肥现状及有机肥替代化肥情况调研--基于北京市顺义区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李艳梅 孙焱鑫 +5 位作者 邹国元 高燕 张子飞 张金雷 廖上强 徐茂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4-90,共7页
为在北京市顺义区设施蔬菜栽培中高效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工作。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考察、调研农业统计数据等方式,调研了顺义区31个典型设施蔬菜合作社的施肥行为,并分析了该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 为在北京市顺义区设施蔬菜栽培中高效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工作。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考察、调研农业统计数据等方式,调研了顺义区31个典型设施蔬菜合作社的施肥行为,并分析了该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技术模式构建、成效与发展潜力。结果表明,受访园区的化肥主要从农资市场购置,肥效和品牌是影响购置的主要因素,更换化肥的情况比较普遍,施肥主要依靠经验,对作物推荐施肥技术有普遍需求,施肥技术问题的发生频率每年1~2次占比最高,问题解决主要依托农业专家和肥料厂商,施肥技术服务费的平均意愿额度为200元·次-1,每年每667 m^(2)化肥施用成本约1446元,施肥成本高与农作物产出低的矛盾有待解决。受访者了解有机肥的基本知识,认为施用有机肥有益于土壤和作物,但肥效不明显、虚假宣传、施肥用工强度高、见效时间慢等因素限制了有机肥的推广;有机肥主要从专卖店和批发商处购置,保障有机肥质量和提供免费农技指导可促进有机肥的应用和推广;有机肥的应用大多起到了改良土壤、改善蔬菜生长和品质的作用。顺义区目前主推“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菜—沼”和“秸秆生物反应堆”等4种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同时采取依托市场的有机肥生产运作方式及灵活多样的有机肥应用推广激励措施,取得了突出成效。针对调研存在的问题,今后可从提升有机肥产品准入标准、加强科学引领和政策扶持等措施入手,全方位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工作的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蔬菜 施肥现状 有机肥替代化肥
下载PDF
北京市黄土坎鸭梨富硒栽培管理技术及推广路径 被引量:2
6
作者 梁丽娜 索琳娜 王磊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2年第24期47-50,共4页
密云区黄土坎鸭梨是名特优品种,其品质具有“甜、香、脆”的特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通过富硒试验、病虫害防治调研等多种方式,总结了北京密云黄土坎鸭梨富硒栽培管理技术,包括采取叶面喷施稀释30倍的氨基酸硒肥50 mg/棵,根施沼液10 kg... 密云区黄土坎鸭梨是名特优品种,其品质具有“甜、香、脆”的特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通过富硒试验、病虫害防治调研等多种方式,总结了北京密云黄土坎鸭梨富硒栽培管理技术,包括采取叶面喷施稀释30倍的氨基酸硒肥50 mg/棵,根施沼液10 kg和生物菌肥250 ml的富硒技术,病虫害防治采取种植薄荷、性迷向剂、挂沾虫板等方法,再配合水肥管理、合理修剪、花果管理等措施,可以达到鸭梨提质增产的目的。并且针对鸭梨富硒栽培管理技术提出了推广途径,以期为鸭梨富硒栽培管理技术在梨树上的应用推广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梨 绿色 优质 栽培管理技术 推广途径
下载PDF
北京市设施农业土壤微塑料的污染特征及潜在来源 被引量:15
7
作者 吴亚梅 王育鹏 +4 位作者 王康 田佳宇 陈延华 邹国元 徐笠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33-344,共12页
随着设施农业在北京市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大量的微塑料聚集在设施农业土壤中,危害蔬菜的健康生长,可能会影响北京市的食品质量安全。以北京市3个基地的设施农业为研究对象,选择覆膜近15 a和近30 a的设施农业土壤,每个基地选取3个设... 随着设施农业在北京市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大量的微塑料聚集在设施农业土壤中,危害蔬菜的健康生长,可能会影响北京市的食品质量安全。以北京市3个基地的设施农业为研究对象,选择覆膜近15 a和近30 a的设施农业土壤,每个基地选取3个设施农业土壤和1个非设施农业土壤(空白对照)。采用传统的密度浮选法,结合体视显微镜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μ-FTIR),进行北京市设施农业土壤中微塑料的化学组分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设施农业土壤微塑料丰度介于(440±179.63)~(2366.67±347.21)n·kg^(-1)之间,整体平均丰度为(1405.19±584.30)n·kg^(-1);微塑料形状以碎片为主(53.82%),粒径以0~1 mm为主(47.52%),颜色以白色、透明、蓝色为主(64.51%),聚合物类型以聚丙烯(PP)为主(30.04%)。薄膜类和碎片类微塑料的主要成分是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乙烯:丙烯)(PE:PP),纤维类微塑料的主要成分是人造丝(RY)。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地膜和棚膜)、有机肥的长期施用、农业灌溉、大气沉降、绑绳和包装袋等是北京市设施农业中土壤微塑料的主要潜在来源。总体上,北京市设施农业中土壤微塑料的丰度处于中等水平。本研究可为我国设施农业中土壤微塑料的污染分布研究提供基础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设施农业土壤 污染特征 北京市 潜在来源
下载PDF
不同土壤及水分对稳定型尿素硝酸铵溶液调控氮素的影响及其肥效研究
8
作者 张迪 杜连凤 +5 位作者 魏丹 金梁 丁建莉 王磊 董淑祺 肖强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4-413,共10页
为验证稳定型尿素硝酸铵溶液(YUAN,脲酶、硝化抑制剂用量均占UAN的0.06%)在夏玉米栽培中的应用效果,采用室内培养与田间试验,探究不同土壤[褐土(S1)和红壤(S2)]、不同土壤田间持水量[40%(W1)、60%(W2)和80%(W3)]以及夏玉米种植条件下[... 为验证稳定型尿素硝酸铵溶液(YUAN,脲酶、硝化抑制剂用量均占UAN的0.06%)在夏玉米栽培中的应用效果,采用室内培养与田间试验,探究不同土壤[褐土(S1)和红壤(S2)]、不同土壤田间持水量[40%(W1)、60%(W2)和80%(W3)]以及夏玉米种植条件下[不施氮(CK)、追施普通尿素(CN)、优化CN(CNU)、追施普通尿素硝酸铵溶液(UAN)、追施稳定型尿素硝酸铵溶液(UANa和UANb)],稳定型尿素硝酸铵溶液(YUAN)对其所含氮素的调控效果及肥效。结果表明,YUAN处理下,土壤铵态氮含量平均上升和下降速率均慢于UAN处理,铵态氮含量在下降期内显著高于UAN处理。铵态氮含量在S1中的平均上升速率(41.63 mg·kg^(-1)·d^(-1))和下降速率(25.50 mg·kg^(-1)·d^(-1))均大于在S2中的平均上升速率(35.79 mg·kg^(-1)·d^(-1))和下降速率(16.74 mg·kg^(-1)·d^(-1)),0~56 d内二者铵态氮含量整体达到显著差异,说明YUAN的氮素在S2中转化的慢,其对氮素的调控效果更佳。在W1、W2和W3土壤田间持水量条件下,0~91 d内YUAN处理铵态氮含量整体显著高于UAN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分别为7、91和21 d(分别为933.70、1128.80和1507.10 mg·kg^(-1)),说明W2田间持水量条件下YUAN调控氮素的效果较优。与CN相比,UANa处理玉米产量提升690 kg·hm^(-2),增产率为8.73%,氨挥发减少67.10%。与UAN相比,UANa处理玉米产量提升779 kg·hm^(-2),增产率为9.97%,氨挥发减少60.64%。在0~20 cm土层内,硝态氮含量以CN和UANa处理较高,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他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在180~200 cm土层内,施肥处理中以UANa处理硝态氮含量最低,分别较CN、CNU、UAN和UANb处理降低46.60%、26.08%、40.59%和27.07%,其中UANa处理显著低于CN和UAN处理。本研究结果为稳定型尿素硝酸铵溶液氮肥的推广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硝酸铵溶液 土壤酸碱 土壤水分 抑制剂 夏玉米
下载PDF
重庆市水田和旱地资源动态变化研究
9
作者 唐荣莉 刘静 +2 位作者 罗友进 杜静 廖敦秀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850-2859,共10页
【目的】开展重庆市水田、旱地两类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特征研究,探明驱动水田、旱地资源流失的主要因素,分析耕地资源利用的区域差异,为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加强省域农业资源管理、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提供支撑。【方法】基于历史遥感影像... 【目的】开展重庆市水田、旱地两类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特征研究,探明驱动水田、旱地资源流失的主要因素,分析耕地资源利用的区域差异,为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加强省域农业资源管理、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提供支撑。【方法】基于历史遥感影像数据的解译结果,运用地理重心分析、耕地资源流失率等指标和方法,对重庆地区1980—2000年、2000—2018年两个历史阶段的水田和旱地动态变化特征及空间分异进行定量研究。【结果】重庆市各区县近40年的水田、旱地面积均有所减少,水田流失面积少于旱地,但水田流失率更高。随着时间推移,水田和旱地均呈由缓慢零散占用到快速集聚流失的趋势,二者面积重心逐渐由经济发展速度快、耕地质量较好的渝西低海拔区域向经济增速较慢、耕地质量较差的东北方向丘陵区转移。1980—2000年,水田、旱地面积重心转移距离分别为0.58、0.97 km;2000—2018年的重心转移距离分别为2.14、1.57 km。耕地资源流失率结果表明大部分区县水田和旱地属于缓慢流失类型,2000—2018年流失速度远高于1980—2000年。水田严重流失区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及近郊区县,快速流失区主要聚集在渝东北地区;旱地严重流失区和快速流失区均集中在主城区,呈缓慢流失的区县离主城区有一定的距离。建设占用和生态占用是旱地流失的两大因素;水田流失以建设占用为主,生态占用为辅。综合考虑区县耕地资源流失率及耕地转出类型,可将各区县水田、旱地的耕地资源动态类型归纳为建设占用主导、生态占用主导、无优势主导类型及内部调整4大类,结合流失速度的严重、快速、缓慢和无流失可细分为10小类。【结论】重庆水田和旱地流失的主要特征及驱动力存在区域差异,应基于区域耕地流失特征加强水田和旱地的分区管理,优化开发区现存耕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提高耕地的资源利用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田 旱地 耕地资源流失率 重心分析 时空分异 重庆市
下载PDF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5
10
作者 安志装 索琳娜 刘宝存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22-1436,共15页
农业面源污染会带来一定的生态环境风险。经过20多年的治理,我国面源污染基础研究和防控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构建了流域、区域或国家尺度农业面源污染源汇路径全过程监测与评估体系,基本厘清了不同生态条件下农田系统中氮磷流失的主控因子... 农业面源污染会带来一定的生态环境风险。经过20多年的治理,我国面源污染基础研究和防控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构建了流域、区域或国家尺度农业面源污染源汇路径全过程监测与评估体系,基本厘清了不同生态条件下农田系统中氮磷流失的主控因子,初步探明了农田有毒有害化学/生物污染与防控机制。在防控技术层面,研发出新型、绿色肥料替代常规化肥减量投入技术与产品,氮、磷高效利用污染负荷减排技术,土壤氮、磷增容负荷减排技术,坡耕地氮磷流失阻控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与消纳装备。我国农业氮、磷排放污染负荷虽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依然是影响我国环境质量的首要污染因子,且农业面源污染呈现新的特征,表现为养殖业尤其是水产养殖业污染问题逐渐突出,残留地膜、农药、抗生素、激素、病原微生物等新型污染物污染问题不容忽视,面源污染途径从以径流扩散为主转向淋溶、挥发、累积并重的阶段,污染介质从单一地表水体转向包括地下水体、大气以及农田生态系统并存的状态。未来应以本领域我国取得科研成果和相关信息资源为基础,利用数字技术和AI技术,构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和管理融合大数据模型和系统理论,持续加强田块、流域、区域等多尺度面源污染防控技术集成配套与工程化应用研究,培育绿色低碳农业新质生产力产业,落实防控技术工程“政—产—学—研—用”保障机制与措施,以提升区域或流域尺度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全面推进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促进农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污染特征 技术产品与装备 防控思路与策略
下载PDF
微生物强化水生植物修复污染水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毅 潘伟亮 +4 位作者 谢会敏 李鹏 杜连凤 邹国元 郭旋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2-220,共9页
近年来,中国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但在典型流域中,仍有部分水体断面存在较为严重的水污染,主要体现在氮、磷等污染物超标严重。水生植物已被广泛应用到受污染水体修复中,但单独的水生植物对水体的修复效果不理想。将水生植物与微生物相... 近年来,中国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但在典型流域中,仍有部分水体断面存在较为严重的水污染,主要体现在氮、磷等污染物超标严重。水生植物已被广泛应用到受污染水体修复中,但单独的水生植物对水体的修复效果不理想。将水生植物与微生物相结合组成耦合修复系统,已成为一种低成本、生态友好和可持续的污染水体修复技术。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水生植物-微生物耦合修复污染水体的应用现状,重点阐述了水生植物-微生物耦合的形式、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微生物强化水生植物去除水体污染物机制。最后,结合已有研究现状,对该耦合修复技术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修复 水生植物 微生物强化 机制
原文传递
畜禽粪便Cu、Zn含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许俊香 邹国元 +5 位作者 孙钦平 李钰飞 赵祥 郎乾乾 刘本生 李吉进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4-259,共6页
为了解畜禽粪便中Cu、Zn含量在近年来的变化趋势,通过文献调研,分析了牛粪、猪粪和鸡粪中的Cu、Zn含量、随时间变化和区域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畜禽粪便中Cu、Zn含量表现为猪粪(500.9、1 121.5 mg/kg)>鸡粪(121.8、436.3 mg/kg)>... 为了解畜禽粪便中Cu、Zn含量在近年来的变化趋势,通过文献调研,分析了牛粪、猪粪和鸡粪中的Cu、Zn含量、随时间变化和区域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畜禽粪便中Cu、Zn含量表现为猪粪(500.9、1 121.5 mg/kg)>鸡粪(121.8、436.3 mg/kg)>牛粪(52.1、202.6 mg/kg)。猪粪Zn含量随年代变化呈极显著增加趋势(P<0.01),增加速率约为55.9 mg/(kg·年);鸡粪Cu含量随年代变化呈下降趋势(P<0.05),下降速率约为6.55 mg/(kg·年)。不同区域猪粪Cu、Zn含量有差异,广西猪粪Cu含量最高,平均值为796.6 mg/kg,湖南省猪粪Zn含量最高,平均为1 674.1 mg/kg。研究表明,鸡粪中的Cu近年来得到较好的控制,而猪粪Zn控制效果较差;由于猪粪Cu、Zn含量高,长期施用条件下存在土壤Cu、Zn累积的风险,因此应重点加强饲料行业的监管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便 特征 有机肥 重金属污染
下载PDF
不同谷子品种富硒能力及外源硒协同增效作用的研究
13
作者 黄子鹏 魏丹 +6 位作者 迟凤琴 姚磊 丁建莉 李艳 金梁 何义利 李沛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6-213,共8页
为了实现缺硒带谷子高效富硒生产的目标,研究京郊谷子在缺硒土壤(褐土,硒含量0.266 mg/kg)吸收土壤硒的能力和喷施外源硒及增效制剂对硒的吸收效率。以“京谷2号”“京谷3号”“京谷4号”谷子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硒水平(0、11.25、15.00... 为了实现缺硒带谷子高效富硒生产的目标,研究京郊谷子在缺硒土壤(褐土,硒含量0.266 mg/kg)吸收土壤硒的能力和喷施外源硒及增效制剂对硒的吸收效率。以“京谷2号”“京谷3号”“京谷4号”谷子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硒水平(0、11.25、15.00、22.50 g/hm^(2))和2个增效剂(18.75 L/hm^(2)腐植酸和0.19 L/hm^(2)有机硅),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施用外源硒(Na_(2)SeO_(3))条件下,谷子品种与富硒的交互作用和增效制剂对富硒能力的提升。通过测定谷子籽粒硒含量、籽粒硒利用效率和强化指数,比较不同增效剂与硒协同作用对谷子富硒能力提升效率的影响,为生产中优化高附加值富硒农产品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CK处理中,“京谷2号”籽粒硒含量、籽粒硒生物富集指数最高,筛选“京谷2号”为土壤硒富集能力强品种,Se处理中,“京谷4号”籽粒硒含量、硒利用效率、强化指数均最高,筛选“京谷4号”为外源硒富集能力强品种;腐植酸和有机硅增效剂与硒协同作用比较,喷施腐植酸增效剂显著提高谷子籽粒硒含量、硒利用效率和强化指数,其提高谷子富硒效率效果明显;喷施腐植酸增效剂条件下,“京谷4号”籽粒硒含量比Se2处理增加30.37%,“京谷2号”“京谷3号”籽粒硒含量比Se3处理增加41.50%、16.81%。缺硒土壤生产富硒谷子,品种选择“京谷4号”,选择腐植酸增效剂及15.00 g/hm^(2)Na_(2)SeO_(3),其中“京谷2号”“京谷3号”,喷施腐植酸增效剂可减少1/3亚硒酸钠用量,达到增加籽粒硒含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叶面施硒 增效剂 籽粒硒含量 籽粒品质
下载PDF
苦参渣堆肥工艺参数的优化研究
14
作者 相泽璟 陈美兰 +5 位作者 武凤霞 张淑彬 林贵兵 王紫涵 葛菲 刘建斌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0期259-266,共8页
为深入研究和开发合理的堆肥工艺,旨在实现苦参渣的资源化利用,从而降低药渣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促进中药行业的绿色、循环和可持续发展。采用L 9(33)正交设计,研究物料的配比(苦参药渣与鸡粪、锯末配料比1∶1,1.5∶1,2∶1);初始pH值(7,... 为深入研究和开发合理的堆肥工艺,旨在实现苦参渣的资源化利用,从而降低药渣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促进中药行业的绿色、循环和可持续发展。采用L 9(33)正交设计,研究物料的配比(苦参药渣与鸡粪、锯末配料比1∶1,1.5∶1,2∶1);初始pH值(7,8,9)、菌剂PN-8接种量(0.5%,1%,3%)对苦参渣堆肥产品质量的影响。以失重率、有机质降解率、纤维素降解率、半纤维素降解率、木质素降解率、种子发芽指数、总养分作为评价指标,并建立Z-score(Z值)法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苦参∶鸡粪、锯末配料比2∶1、pH值为8、菌剂PN-8接种量为0.5%是苦参渣堆肥工艺最佳参数组合。该研究结果将为中药渣堆肥工业化生产,中药渣的可循环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渣 堆肥 正交实验 工艺优化 资源化利用
下载PDF
河南省典型农区近地表大气氨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15
作者 吕金岭 尤克 +7 位作者 王小非 肖强 李文峰 马进 杨清 张金平 孔海江 常运华 《中国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40,共14页
【目的】农田氨挥发是大气颗粒物中铵盐的主要来源之一,对城市和农村空气质量有密切影响。对河南省典型农区近地表大气氨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为农田区域大气颗粒污染物的针对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 【目的】农田氨挥发是大气颗粒物中铵盐的主要来源之一,对城市和农村空气质量有密切影响。对河南省典型农区近地表大气氨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为农田区域大气颗粒污染物的针对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河南省10个代表性农田区域(小麦-玉米轮作区),利用被动法,开展为期两年的近地表大气氨浓度监测与驱动因素研究。【结果】从时间上(季节性)来看,不同季节近地表大气氨浓度差异较大,其中夏季近地表大气氨平均浓度最高,为12.0μg N·m^(-3),其次为春季和秋季,均值分别为10.8和8.9μg N·m^(-3),冬季最低,均值仅为6.7μg N·m^(-3)。从空间上来看,豫东开封农田区域氨浓度最高,其年平均氨浓度可达14.7μg N·m^(-3),其次为豫北新乡和安阳,其年均大气氨浓度分别为12.5和11.0μg N·m^(-3),再次为豫中郑州和豫北的焦作,其近地表大气氨浓度分别为10.9和10.6μg N·m^(-3),而豫西的洛阳、平顶山、豫南许昌、漯河和黄泛区(周口)的近地表大气氨浓度较低,其数值介于7.9—9.6μg N·m^(-3)之间。从土壤类型来看,不同土壤类型近地表大气氨浓度存在明显不同,其中潮土近地表大气氨浓度最高,为11.0—14.7μg N·m^(-3),褐土和黄褐土区其氨浓度介于9.0—9.6μg N·m^(-3)之间,砂姜黑土和黄棕壤农田区域氨浓度较低,为8.06—8.11μg N·m^(-3)。不同区域的近地表大气氨浓度高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氮肥施用量和土壤pH与近地表大气氨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降雨量与近地表大气氨浓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几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河南省农田系统近地表大气氨浓度差异较大。【结论】基于以上研究结果,降低施氮量有助于系统性降低河南省农田区域近地表氨浓度;豫北和豫东农田区是重点关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区 大气氨浓度 时空分布 被动采样 线性相关性分析 反距离法 河南省
下载PDF
乡镇尺度下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农业绿色发展评价及限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梁丽娜 王洪佳 +2 位作者 王学霞 蔡连凤 淮贺举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2-231,共10页
针对生态涵养区农业绿色发展问题,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为研究对象,将北京生态涵养区110个乡镇作为评价单元,构建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农业绿色发展评价,并采用空间自相关和限制性因素分析方法,对农业绿色发展... 针对生态涵养区农业绿色发展问题,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为研究对象,将北京生态涵养区110个乡镇作为评价单元,构建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农业绿色发展评价,并采用空间自相关和限制性因素分析方法,对农业绿色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限制性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水平较高,空间上呈现出北部和西部地区乡镇高于其他区域的特征;2)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农业绿色发展在空间上有聚集和相互影响特征,农业绿色发展需要各乡镇协同发展、共同提升;3)各乡镇农业绿色发展的限制因素不同,可以根据农业绿色发展的水平和限制因素有针对性的制定提高乡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措施和政策。本研究可以丰富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农业绿色发展理论体系以及评价手段,对于指导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下的农业绿色发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发展 生态涵养区 空间分析 限制因素 乡镇
原文传递
秸秆还田模式对寒地黑土主要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7
作者 李雯琪 吕品 +3 位作者 于志民 王立民 张继舟 李新荣 《北方园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4-122,共9页
以黑龙江省五常市不同秸秆还田处理1年的土壤为试材,分析其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同时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秸秆离田、秸秆直接还田、秸秆粉碎后还田和秸秆粉碎后加腐熟牛粪还田的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组成和功能多样性特征进行分... 以黑龙江省五常市不同秸秆还田处理1年的土壤为试材,分析其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同时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秸秆离田、秸秆直接还田、秸秆粉碎后还田和秸秆粉碎后加腐熟牛粪还田的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组成和功能多样性特征进行分析,比较4种方式的秸秆还田后土壤中微生物的共性和差异性,并结合环境因子关联分析,以期为黑土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黑土土壤短期肥力提升、秸秆还田措施优化和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秸秆粉碎还田加腐熟牛粪处理的土壤中全氮(TN)、总有机碳(TOC)、碱解氮(AN)、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分别提升了16.67%、6.79%、1.62%、10.61%和3.97%;纤维素酶(S-CL)和过氧化氢酶(S-CAT)活性分别提升了25.26%和2.44%。所有处理均提高了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S-NP)、AN、AP、AK、电导率(EC)和pH是细菌群落组成的重要影响因素。经秸秆粉碎还田加腐熟牛粪处理的土壤中差异物种为g_Chachezhania,g_Intestinimonas和g_Jiulongibacter。KEGG数据信息表明,秸秆还田处理,特别是秸秆粉碎还田加腐熟牛粪处理可提高有机物质的分解和氮组分转化潜力,整体来看,加入腐熟牛粪和粉碎后秸秆还田的短期处理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增强细菌群落丰富度,改变细菌群落结构和组成,改善土壤的碳氮循环功能,从而促进黑土中适合作物和细菌生长的环境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黑土区 土壤养分 细菌群落结构 宏基因组测序
原文传递
高温纤维素降解菌群PN-8对小麦秸秆的降解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武凤霞 孙悦 +3 位作者 肖强 张淑彬 李钰飞 刘建斌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7-86,共10页
为了明确高温纤维素降解菌群PN-8的性质及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了不同化学前处理(0.5%、1.5%、10.0%的氢氧化钠,3.0%、12.0%、18.0%的盐酸,2.0%、20.0%的乙酸)及培养基中初始接种量、葡萄糖含量、pH值对PN-8降解小麦秸秆的影响,通过气质联... 为了明确高温纤维素降解菌群PN-8的性质及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了不同化学前处理(0.5%、1.5%、10.0%的氢氧化钠,3.0%、12.0%、18.0%的盐酸,2.0%、20.0%的乙酸)及培养基中初始接种量、葡萄糖含量、pH值对PN-8降解小麦秸秆的影响,通过气质联机检测、纤维素酶活性测定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等分析了PN-8降解小麦秸秆过程主要产物、不同纤维素酶活性及小麦秸秆降解特点。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前处理影响PN-8的降解能力,碱(氢氧化钠)处理可以降低木质素含量从而提高PN-8的降解率,而酸(盐酸、乙酸)处理会提高木质素含量从而降低PN-8的降解率。其中,小麦秸秆经过1.5%、10.0%的氢氧化钠处理后降解率分别为71.61%、87.33%,显著高于未经化学前处理的44.33%。当初始PN-8的接种量在5.0%以下时,滤纸条分解速度和接种量呈正相关,接种量高于5.0%后其对小麦秸秆的降解率差异不显著;初始葡萄糖含量高于0.1%,或者初始pH值超出5~9时,PN-8失去对小麦秸秆的分解能力。PN-8发酵过程中甘油的质量浓度最高,发酵第1天质量浓度最高可达0.28 g/L,其次为乙酸和乙醇;PN-8降解小麦秸秆过程中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和滤纸酶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电镜扫描结果显示,PN-8可以破坏小麦秸秆结构,分解木质纤维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降解菌群 纤维素酶活性 酸处理 碱处理 纤维素降解率 小麦秸秆
下载PDF
湿地表层底泥溶解性有机质荧光组分特征及与真菌群落相关性
19
作者 史传奇 李艳 +2 位作者 孟令波 胡钰 金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1-196,共6页
溶解性有机质(DOM)和微生物群落间具有紧密联系,DOM为微生物提供营养,微生物代谢可转化DOM,两者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采集北方寒区天然湿地(河流湿地,HL;湖泊湿地,HP)和人工湿地(水田,ST;鱼塘,YT)表层(0~... 溶解性有机质(DOM)和微生物群落间具有紧密联系,DOM为微生物提供营养,微生物代谢可转化DOM,两者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采集北方寒区天然湿地(河流湿地,HL;湖泊湿地,HP)和人工湿地(水田,ST;鱼塘,YT)表层(0~15 cm)底泥样品,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不同类型湿地表层底泥DOM荧光光谱及真菌群落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表层底泥DOM荧光光谱共识别出4种荧光组分,包括类富里酸(C1)、类胡敏酸(C2)和类蛋白质(类色氨酸C3和类酪氨酸C4)。C1和C2成显著正相关,而与类蛋白质间相关性不显著。C1的相对浓度高于C2,C3和C4的相对浓度接近。YT中DOM浓度相对高于其余样品,HL和HP中C2和类蛋白质相对浓度具有显著差异,ST和YT中C1、C2和C3的相对浓度均具有显著差异。湿地表层底泥真菌群落优势门(除未分类类群)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YT中真菌群落Chao1丰富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较低,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显著较高,HP中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其余样品。C1、C2与真菌群落多样性显著相关,C2与真菌群落组成显著相关,而类蛋白质与真菌群落无显著相关性。C1、C2与子囊菌门均成显著正相关,C1与壶菌门(Chytridiomycota)和单毛壶菌门(Monoblepharomycota)成显著负相关,C2与担子菌门、罗兹菌门、壶菌门、单毛壶菌门均成显著负相关。因此,真菌群落对DOM相对大分子量荧光组分的相对浓度具有显著影响。针对北方寒区典型湿地表层底泥DOM荧光光谱特征及与真菌群落相关性进行分析,为湿地环境监测与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并为湿地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荧光光谱 溶解性有机质 荧光组分 真菌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及接种方式对柳叶马鞭草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20
作者 朱凡高 王幼珊 +1 位作者 张颖 李红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6,共8页
为探讨不同菌种和接种方式对柳叶马鞭草(Verbena bonariensis)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了4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即幼套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Ce)、异形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rregular... 为探讨不同菌种和接种方式对柳叶马鞭草(Verbena bonariensis)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了4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即幼套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Ce)、异形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rregularis,Rir)、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Ri)、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2种接种方式(菌剂、砂子与蛭石混匀的D接种方式和蛭石装至穴盘穴位2/3处,接种菌剂、砂子,再覆蛭石的H接种方式)对柳叶马鞭草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Ce接种柳叶马鞭草的菌根侵染率、侵染密度及丛枝丰度显著高于其他菌种。Ce在H接种方式下的株高、总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光化学反射率指数显著高于D接种方式。相关分析表明,菌根侵染率、侵染密度和丛枝丰度与柳叶马鞭草的株高、总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AMF菌种及接种方式显著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生理指标,以H接种方式下的Ce效果较好。其研究结果能为AMF在柳叶马鞭草育苗等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柳叶马鞭草 幼苗 生长 生理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