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组态视角下研究生师生共创的行动路径及建议--基于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的调查分析
1
作者 韩霞 徐铭蔚 杨明一 《研究生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0,共10页
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现实背景和战略要求下,研究生师生共创成为培养创新人才、提升科研质量、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针对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开展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基础上,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 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现实背景和战略要求下,研究生师生共创成为培养创新人才、提升科研质量、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针对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开展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基础上,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研究生师生共创的关键影响因素和条件组态路径,刻画其内在逻辑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研究生师生共创的组态路径可归纳为聚力育人托举型、资源共融驱动型、多元协同推进型三种类型。据此,围绕高校有组织科研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科研资源整合与人才综合培育、协同调适内部机制与外部环境、高校师生硬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导师 师生共创 行动路径
下载PDF
动态静态双重视角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取向、路径 被引量:6
2
作者 马永红 于妍 张飞龙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3-61,共9页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体现时代内涵和多元价值判断的概念,尝试从动态、静态双重视角解读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从动态视角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理念-行动-结果”框架下的良性循环发展和由“亚稳态”到“稳态”的持续创新...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体现时代内涵和多元价值判断的概念,尝试从动态、静态双重视角解读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从动态视角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理念-行动-结果”框架下的良性循环发展和由“亚稳态”到“稳态”的持续创新过程;从静态视角看,高质量发展是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状态的事实与价值判断,可以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理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集中表现为更加包容、更有效率、更具创新、更为开放和更可持续。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凝聚高质量共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建立多元协同网络,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促进多元开放合作,打造在地国际化新局面;坚持“四个面向”,健全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高质量发展 在地国际化
下载PDF
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飞龙 马永红 张凤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5,共11页
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是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理工科研究生的质性研究发现,项目情境预设了科研能力提高的可能性,为理工科研究生科研能力训练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与资源保障。在参与项目过程中,理工... 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是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理工科研究生的质性研究发现,项目情境预设了科研能力提高的可能性,为理工科研究生科研能力训练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与资源保障。在参与项目过程中,理工科研究生科研能力从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方面有实质性提高,同时报国情怀、持之以恒、忘我专注等价值观得到强化,这反过来为科研能力注入新的内生动力,项目情境、参与过程、价值追求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实现相互促进、动态提升的效果。据此,加强理工科研究生有组织地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把好育人“生命线”,保护“自由空间”,注重“全面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更有助于培养大批党和国家需要的高水平科技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理工科研究生科研能力 高水平科技人才
下载PDF
数智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选择
4
作者 马永红 于妍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7,共8页
高质量发展是面向研究生教育自身转型之需、科技创新之需、复合型人才培养之需的价值选择。数智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呈现多维之“变”:传统知识生产模式转向智能化知识生产模式;师生关系由传统二元论转向多元协同论;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单... 高质量发展是面向研究生教育自身转型之需、科技创新之需、复合型人才培养之需的价值选择。数智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呈现多维之“变”:传统知识生产模式转向智能化知识生产模式;师生关系由传统二元论转向多元协同论;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单一化向个性化转变,培养目标以知识为主转向更加强调“能力为重、价值为先”;科研组织结构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科研创新方式从松散耦合走向高效协同等。面向未来,研究生教育应主动适应时代之变、技术之变,探索基于交互式知识网络的突破性创新、加强面向新质生产力的新质人才培养、基于价值共创高质量推进有组织科研、以人机有效协同实现高质量“教”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高质量发展 数智时代 创新选择
原文传递
我国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马永红 《中国高校科技》 2024年第4期32-35,共4页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有效嵌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着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培育战略科技人才力量。当前,我国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培养面临人才储备不足、高端领军人才缺乏、产学研协同培养有待加强诸多困...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有效嵌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着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培育战略科技人才力量。当前,我国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培养面临人才储备不足、高端领军人才缺乏、产学研协同培养有待加强诸多困境。面向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攻关需求和人才困境,应通过探索构建人才选拔机制、多主体协同机制、分类培育机制、人才分类评价机制等多元机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形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可持续的人才成长梯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核心技术 人才培养 机制 科技
原文传递
团队合作如何影响技术转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转移绩效影响机制研究
6
作者 李萍 方卫华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22,共10页
本文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研究语境,以“契约明确性-合作参与度-技术转移能力-技术转移绩效”为理论模型,探讨项目团队应如何合作才有助于高技术转移绩效的产生,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该模型进行检验,使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不同... 本文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研究语境,以“契约明确性-合作参与度-技术转移能力-技术转移绩效”为理论模型,探讨项目团队应如何合作才有助于高技术转移绩效的产生,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该模型进行检验,使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不同资源依赖性、合作嵌入度、社会认可需求情境对模型各路径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契约明确性是技术转移绩效的前因变量,技术转移能力对技术转移绩效的影响力最强,合作参与度在契约明确性对技术转移绩效的影响过程中起传导作用。在不同情境中,契约明确性对技术转移绩效的各影响路径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可为政府有效管理科技项目以及首席科学家管理团队工作、促进技术转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契约明确性 合作参与度 技术转移绩效
下载PDF
产学共生发展引领卓越工程师培养——密歇根大学制造业工程博士项目的透视
7
作者 马万里 马永红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93,共8页
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根本动力来源于社会需求,培养逻辑遵循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要求,知识生产主体与场所的异质性与弥散性是其本质特征,产学共生发展是其理想选择。密歇根大学作为较早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项目的高校,在制造业等工程领... 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根本动力来源于社会需求,培养逻辑遵循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要求,知识生产主体与场所的异质性与弥散性是其本质特征,产学共生发展是其理想选择。密歇根大学作为较早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项目的高校,在制造业等工程领域具备强劲实力。其制造业工程博士专业学位项目基于跨学院协同与产业界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协同育人,以资源非线性聚合提升质参量的共生度,以多学科人员链式交互提升质参量的关联度,以开放合作网络搭建营造正向共生环境,推动知识生产组织结构从传统知识生产模式Ⅰ的线性分割转变为多元知识生产模式并存的集成融合,凸显知识生产过程中产学组织边界的融合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产学知识生产协同体的共生发展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培养 共生理论 密歇根大学 工程博士 产教融合
下载PDF
“独当一面”还是“博采众长”?——不同科研训练模式下博士生创新能力差异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马永红 杨雨萌 张飞龙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9-38,共10页
博士生主要通过个体独立自由探索和团队协同合作两种方式进行科研创新。在博士生培养实践中两种方式常常同时开展。为提高两种方式的协同效应,以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采用问卷法对全国787名博士生进行调查,根据科研方式将其划分为... 博士生主要通过个体独立自由探索和团队协同合作两种方式进行科研创新。在博士生培养实践中两种方式常常同时开展。为提高两种方式的协同效应,以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采用问卷法对全国787名博士生进行调查,根据科研方式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协调并重型、依托团队型、独立发展型、消极被动型,并结合网络嵌入理论和知识共享理论分析其创新能力。结果表明,网络嵌入性对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博士生的内外部知识整合在其网络嵌入性与创新能力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不同类型博士生的创新水平和机制模型存在差异。协调并重型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水平和知识整合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类型,且其创新能力模型发展路径最为丰富。故建议兼顾个体模式和团队模式的优势,把握两种科研训练方式对博士生创新能力影响的不同机理,有针对性地引导不同类型的学生利用知识资源,同时优化团队网络范式,促进外部知识资源的有效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创新能力 科研训练 独立 合作
下载PDF
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多重响应和政策需求
9
作者 马永红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9,共2页
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之后,“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紧锣密鼓地推进,调动校企双方积极性,创新实践快速发展。如何看待和推进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需要我们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反思,实现目标,不负使命。一、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 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之后,“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紧锣密鼓地推进,调动校企双方积极性,创新实践快速发展。如何看待和推进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需要我们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反思,实现目标,不负使命。一、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多重响应1.国家重大战略需求2010年我国提出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后来又启动了新工科计划,目前提出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主要面向工程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覆盖专本研的工程类学生的全链条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工程硕士 创新实践 国家重大战略 新工科 不断反思 本科生
下载PDF
美国学科分类系统(2020)的变化逻辑及启示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飞龙 马永红 于苗苗 《中国高校科技》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51,共5页
2020年美国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公布了十年一版的学科分类系统,其中在数量、范围上有比较重大的更新,深入分析这些变化,可得出此次美国学科分类系统更加注重“人本精神”和“普遍联系”的变化逻辑。由此启示中国学科目录的设置与调... 2020年美国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公布了十年一版的学科分类系统,其中在数量、范围上有比较重大的更新,深入分析这些变化,可得出此次美国学科分类系统更加注重“人本精神”和“普遍联系”的变化逻辑。由此启示中国学科目录的设置与调整应重视分科与融合的联系,加强规制与灵活的融合,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培育新学科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分类 美国学科分类系统 变化逻辑
原文传递
评价何以支撑高校有组织科研——创新评价的理念与关键维度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永红 于妍 《中国高等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44,共5页
科研评价是高校有组织科研中的关键一环。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背景下,高校要基于有组织科研的内涵和评价逻辑,树立包容性评价新理念,体现评价的人本性、整体性、多元性、情境性、可持续发展性,将支撑度、达成度、协同... 科研评价是高校有组织科研中的关键一环。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背景下,高校要基于有组织科研的内涵和评价逻辑,树立包容性评价新理念,体现评价的人本性、整体性、多元性、情境性、可持续发展性,将支撑度、达成度、协同度、创新度、贡献度作为高校有组织科研评价的主要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组织科研 科研评价 包容性评价
原文传递
基于知识生产的产学共生机理探究——普渡大学半导体学位项目透视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万里 马永红 刘贤伟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0-77,共8页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产学共生提供了现实情境。普渡大学在全美率先推出完全专注于半导体和微电子学学位项目,推动半导体领域人才增长与产业创新,其多学科非线性交互式课程体系、跨学科全链条聚合型师资支撑、“...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产学共生提供了现实情境。普渡大学在全美率先推出完全专注于半导体和微电子学学位项目,推动半导体领域人才增长与产业创新,其多学科非线性交互式课程体系、跨学科全链条聚合型师资支撑、“分等级”多主体合作网络关系,充分实现了知识类型的多维聚合、知识生产参与者的链式裂变、知识生产参与主体的互利共生。基于共生发展逻辑起点,产学双方要通过适应资源的异质性与知识生产功能的交互性开展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与科学研究融入产业研发流程,构建“政府—产业—大学—社会组织—虚拟网络”知识生产协同体,形成一体化互利共生型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生产 一体化互利共生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 普渡大学 集成电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