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心房及肺静脉同步食管CT血管成像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的辅助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郭曦 黄小勇 +3 位作者 韩晓峰 喻荣辉 马长生 黄连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心房-食管瘘是心房颤动介入及心脏外科手术射频消融治疗中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伴有极高的病死率。最安全有效的预防心房-食管瘘发生的方法,应当是术前了解左心房、肺静脉及周围脏器解剖关系,预防消融烧伤食管心房段。我们进行了术... 目的:心房-食管瘘是心房颤动介入及心脏外科手术射频消融治疗中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伴有极高的病死率。最安全有效的预防心房-食管瘘发生的方法,应当是术前了解左心房、肺静脉及周围脏器解剖关系,预防消融烧伤食管心房段。我们进行了术前64层螺旋CT(64层MSCT)左心房及肺静脉成像同时引入食管造影检测食管和左心房的毗邻关系。方法:232例左心房及肺静脉成像(心房颤动组146例,对照组86例),同步进行食管联合造影,即注射造影剂的同时食管吞入造影剂,以观察食管走形和左心房的关系。根据食管心房后壁段与上下PV的关系将食管走形分为:I、II型,其中各型又分别分为abc三种亚型。融合影像的同时,在CARTO系统上显示LA-PV及ESO的三维重建关系,以指导完成肺静脉隔离。结果:228例患者中,I型-Ia39例(心房颤动组24例、对照组15例),占17.11%,Ib55例(心房颤动组39例、对照组16例),占24.12%,Ic 76例(心房颤动组48例、对照组28例),占33.33%;II型-IIa27例(心房颤动组16例、对照组11例),占11.84%,IIb18例(心房颤动组10例、对照组8例),占7.89%,IIc13例(心房颤动组7例、对照组6例),占5.70%。食管跨左心房后壁段长度平均为(55.04±9.01)mm[心房颤动组(54.77±9.49)mm、对照组(55.51±8.14)mm],食道厚度约为(2.26±0.64)mm[心房颤动组(2.25±0.63)mm、对照组(2.30±0.65)mm],左心房后壁厚度中位数房颤组0.6mm(0.3mm,2.9mm)、对照组1.4mm(0.3mm,2.9mm)。食道前壁距左心房最小距离中位数房颤组1.75mm(0mm,5mm)、对照组2.15mm(0mm,4.4mm)。所有心房颤动组患者均完成了肺静脉隔离。结论:本中心完成一组大样本量国人食道左心房肺静脉CT成像,提出6种分型,但心房颤动组和对照组数据在长度、厚度、距离和分型上无明显差异。利用融合影像学技术在射频消融术中指导解剖位置,提高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左心房 食管瘘 射频消融术 64层螺旋CT
下载PDF
主动脉壁内血肿合并血管内局灶性强化灶影像学特征及预后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浩 吴文辉 +3 位作者 黄小勇 曾庆龙 蒲俊舟 黄连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7期534-538,共5页
目的:作为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一种影像学表现形式,IMH合并血管内局限性强化灶(IBP)的临床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比IMH合并IBP与IMH伴溃疡样凸起(ULP)、穿通性溃疡(PAU)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及临床预后。更好的对IMH影像学表现进行鉴别,... 目的:作为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一种影像学表现形式,IMH合并血管内局限性强化灶(IBP)的临床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比IMH合并IBP与IMH伴溃疡样凸起(ULP)、穿通性溃疡(PAU)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及临床预后。更好的对IMH影像学表现进行鉴别,同时对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连续收治123例仅行药物保守治疗的壁内血肿患者,其中31例于初次发病或随访中发现IMH伴IBP为试验组A,22例发现IMH伴ULP为对照组B,18例发现IMH伴PAU为对照组C。所有患者均进行CTA随访。结果:IBP组患者随访预后明显优于PAU组及ULP组,但大部分病例17/31(55%)随访进展。各组间血肿吸收情况及随访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8例患者出现主动脉相关并发症(主动脉夹层1例,瘤样扩张6例,主动脉破裂1例)均接受外科手术,其余12例患者(持续疼痛4例,病变明显增大3例,病变数量明显增多1例)接受外科或腔内治疗。三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无主动脉相关死亡发生。结论:IMH合并IBP在病变大小、深度、数量、破口大小上与ULP及PAU影像学上存在明显差异,临床预后明显优于ULP及PAU,但仍有不良预后的发生,临床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内血肿 血管内局限性强化灶 影像学特征 预后
下载PDF
创新决定未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3
作者 黄连军 蒲俊舟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59-159,共1页
过去的50多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者生存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然而,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是医患双方对于医学发展的共同追求。半个多世纪以前,许多天才的心脏病学家,就已经开始尝试对先心病进... 过去的50多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者生存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然而,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是医患双方对于医学发展的共同追求。半个多世纪以前,许多天才的心脏病学家,就已经开始尝试对先心病进行介入治疗。从1953年Rubio应用钢丝导管切割狭窄的肺动脉瓣,到1966年Rashkind应用球囊扩张导管进行房间隔造口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治疗 述评
下载PDF
先天性肺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治疗
4
作者 李铁铮 黄小勇 +3 位作者 郭曦 薛玉国 韩晓峰 黄连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708-710,共3页
目的:总结先天性肺动-静脉畸形(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PAVM)的介入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6例先天性PAVM患者的介入治疗,术前均行右心导管检查及肺动脉造影,观察PAVM的部位及类型,确定供血动脉并测量供血动... 目的:总结先天性肺动-静脉畸形(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PAVM)的介入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6例先天性PAVM患者的介入治疗,术前均行右心导管检查及肺动脉造影,观察PAVM的部位及类型,确定供血动脉并测量供血动脉的直径,根据部位及直径的不同分别使用弹簧圈、血管塞或PDA封堵器进行栓塞.介入术前、后均测定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术后随访6~ 24个月.结果:16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为30岁,肺动脉造影显示:8例为单发囊状,6例为多发囊状,2例为多发弥散型,16例供血动脉总计为25条,供血动脉直径为3 ~8 mm.本组病例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共置入弹簧圈34枚、血管塞13枚,PDA封堵器8枚,术后供血动脉栓塞完全,瘤囊未显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增高,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介入治疗先天性PAVM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静脉畸形 腔内修复术 肺动脉造影 栓塞
下载PDF
不同心房颤动类型与心力衰竭合并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刘沛璇 马晓海 +1 位作者 李晓萌 许斌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688-694,共7页
目的:探究在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合并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on-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人群中,不同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类型... 目的:探究在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合并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on-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人群中,不同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类型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最终入选HFrEF合并NSTE-ACS行PCI治疗的患者866例。所有患者根据入院时AF的类型分为三组:无AF组(n=585),阵发性AF组(n=198)和持续性/永久性AF组(n=83)。主要终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次要终点:主要终点的组成部分,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HF再住院。随访时间为3年。采用生存分析明确不同AF类型与各结局间的关系。通过多元Cox回归分析探索不同AF类型对结局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持续性/永久性AF组的主要结局及次要结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AF组及阵发性AF组(P均<0.05)。生存分析表明:持续性/永久性AF组MACE、非致死性MI及HF再住院3年复合发生率显著高于无AF组及阵发性AF组(Log-rank P均<0.05)。多元Cox回归分析表明:持续性/永久性AF组MACE发生风险显著高于无AF组(HR=2.19,95%CI:1.53~3.12,P<0.001)及阵发性AF组(HR=1.55,95%CI:1.03~2.32,P=0.035)。结论:在HFrEF合并NSTEACS行PCI的患者中,持续性/永久性AF患者MACE发生风险显著高于无AF组及阵发性AF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肺动脉肉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9
6
作者 濮欣 窦瑞雨 +4 位作者 黄小勇 朱光发 甘辉立 陈东 范占明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417-421,共5页
目的:分析肺动脉肉瘤(pulmonary artery sarcoma,PAS)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11月至2012年11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PAS病例共9例,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 目的:分析肺动脉肉瘤(pulmonary artery sarcoma,PAS)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11月至2012年11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PAS病例共9例,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进行讨论.结果:9例患者确诊年龄32~ 67岁,中位数年龄为43岁.临床表现主要为胸闷、心悸、胸痛及晕厥等,2例表现为低氧血症.7例患者术前诊断为中央型肺动脉栓塞并行溶栓治疗无效.7例D-二聚体正常,6例乳酸脱氢酶(LDH)升高.9例患者均行CT肺动脉成像,8例表现为肺动脉腔内充盈缺损,为分叶状、向外隆起、边缘清晰;1例表现为沿主肺动脉及右肺动脉管壁浸润性生长;单纯累及右肺动脉1例,累及左、右肺动脉及分支部2例,累及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主干6例,其中2例导致右肺动脉闭塞,9例均显示不同程度强化,3例同时发现肺动脉外转移灶.结论:PAS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CT肺血管成像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当临床发现有类似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状,D-二聚体正常,溶栓治疗无效时,应警惕本病可能.特别是CTPA发现病灶边缘饱满、隆起,甚至有分叶,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者,高度提示本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 肉瘤 肺动脉CT血管造影 肺栓塞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韩晓峰 郭曦 +1 位作者 刘光锐 黄连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10期817-820,共4页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多因素影响的具有潜在破裂风险的主动脉病理扩张性疾病。大多数AAA患者常无症状,然而瘤体一旦破裂预后极差,病死率高达90%。AAA管腔瘤样扩张常伴随主动脉管壁慢性炎性浸润、中层平滑肌细...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多因素影响的具有潜在破裂风险的主动脉病理扩张性疾病。大多数AAA患者常无症状,然而瘤体一旦破裂预后极差,病死率高达90%。AAA管腔瘤样扩张常伴随主动脉管壁慢性炎性浸润、中层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降解变薄和弹力纤维结构破坏紊乱和异常增生、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合成/降解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炎性细胞 细胞凋亡 细胞外基质 氧化应激
下载PDF
经冠状动脉侧介入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安全性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蒲俊舟 吴文辉 +5 位作者 黄连军 李铁铮 黄小勇 郭曦 刘光锐 薛玉国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8期591-594,共4页
目的:评价应用不同封堵器经冠状动脉侧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安全性及效果。方法:2012年至2015年间,连续12例患者(年龄18~62岁,男性7例,女性5例)在本中心确诊为冠状动脉瘘并试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封堵前完成血液动力学评估及... 目的:评价应用不同封堵器经冠状动脉侧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安全性及效果。方法:2012年至2015年间,连续12例患者(年龄18~62岁,男性7例,女性5例)在本中心确诊为冠状动脉瘘并试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封堵前完成血液动力学评估及冠状动脉造影,依造影结果选择封堵器。结果:12例患者共存在13处瘘口,1例为双支病变。9例成功完成介入封堵术,1例因新瘘再形成行二次介入,故累计完成10例封堵术。使用ADO II封堵器4例,纤维弹簧圈3例,电离弹簧圈2例,血管塞联合弹簧圈1例。术后造影2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其中1例随访中新瘘再生。无冠状动脉损伤或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中位随访时间15.2个月。结论:经冠状动脉侧置入封堵冠状动脉瘘安全有效,术式更为简便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瘘 介入治疗 并发症
下载PDF
INOUE球囊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光锐 吴文辉 +5 位作者 李铁铮 黄小勇 郭曦 李彭 薛玉国 黄连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84-187,共4页
目的:总结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PS)经皮INOUE球囊扩张成形术(PBPV)的经验,评价其即刻疗效、安全性。方法: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间,共对14例单纯肺动脉瓣狭窄患者应用INOUE球囊行PBPV治疗,男性10例,女性4例;手术年龄3~78岁;分析其... 目的:总结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PS)经皮INOUE球囊扩张成形术(PBPV)的经验,评价其即刻疗效、安全性。方法: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间,共对14例单纯肺动脉瓣狭窄患者应用INOUE球囊行PBPV治疗,男性10例,女性4例;手术年龄3~78岁;分析其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14例治疗均获得成功,右心室收缩压(RVSP)由术前75~176mm Hg,平均(120.4±27.3)mm Hg(1mm Hg=0.133k Pa)降为术后19~75mm Hg,平均(45.6±18.3)mm Hg。肺动脉收缩压(PASP)由术前14~26mm Hg,平均(18.9±4.1)mm Hg,升为术后16~30mm Hg,平均(20.6±4.6)mm Hg。肺动脉跨瓣压差(TPG)由术前57~132mm Hg,平均(91.7±27.1)mm Hg,降为术后0~50mm Hg,平均(21.8±18.6)mm Hg。术后体检杂音均明显减弱,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INOUE球囊行PBPV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可作为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瓣狭窄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 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在介入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文辉 蒲俊舟 +6 位作者 薛玉国 黄小勇 郭曦 李铁铮 刘光锐 韩晓峰 黄连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5期494-498,共5页
目的:探讨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应用于介入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IIAAs)的安全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自2011年8月至2016年7月,共7例男性患者,年龄49~82岁,平均年龄(69±10.5)岁,因IIAAs接受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应用于介入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IIAAs)的安全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自2011年8月至2016年7月,共7例男性患者,年龄49~82岁,平均年龄(69±10.5)岁,因IIAAs接受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介入治疗。其中单侧病变3例;双侧病变4例,4例合并髂内动脉瘤。6例患者使用Microport Aegis-B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1例使用Powerlink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远端共使用9枚髂动脉延长支架。1例患者行髂内动脉预栓塞以避免II型内漏。术后分别于1、6、12个月及以后每年一次行临床及影像随访。结果:7例患者均成功置入一体式覆膜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一体式支架主体近端直径为24~26 mm,长度为80~90 mm。6例患者单侧髂内动脉开口覆盖,1例患者双侧髂内动脉开口覆盖,无盆腔及臀肌缺血发生,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时间(32.5±19)个月(12~70个月)。患者随访期内无支架移位,无支架相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1例随访内发现轻度II型内漏。结论:一体式分叉型覆膜支架治疗IIAAs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满意,特别是对于近端锚定区不足或双侧受累的患者有其独到特殊的应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髂动脉瘤 一体式分叉型支架 介入治疗
下载PDF
成人多孔型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铁铮 黄连军 +2 位作者 蒲俊舟 刘光锐 吴文辉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68-170,共3页
目的:总结成人多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4年5月,13例在本中心进行介入封堵手术多孔型ASD患者,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18~67岁,平均(39.6±15.6)岁。术前通过超声心动图确诊ASD诊断,1... 目的:总结成人多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4年5月,13例在本中心进行介入封堵手术多孔型ASD患者,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18~67岁,平均(39.6±15.6)岁。术前通过超声心动图确诊ASD诊断,13例患者存在27处缺损。彩色多普勒探及均为左向右分流、无右向左分流或双向分流。全部患者在本中心通过经导管介入封堵手术治疗ASD。术后通过门诊体检及超声心动图进行随访。结果:术中超声测量ASD大缺损和小缺损的平均(19.2±5.9)mm和(7.3±3.9)mm。13例患者共使用14枚封堵器,封堵器大小为16~40mm,平均(29.1±7.4)mm。封堵器释放后经胸超声监测封堵器位置形态良好,3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随访中仅1例患者存在微量分流,心腔大小不同程度回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成人多孔型ASD通过介入封堵治疗近中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多孔型房缺 介入治疗 房间隔缺损
下载PDF
两段式覆膜支架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彭明亮 黄小勇 +7 位作者 吴文辉 薛玉国 韩晓峰 曾庆龙 蒲俊舟 刘浩 宁一 黄连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10期799-802,共4页
目的:探讨两段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疗效。方法: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间,在本中心采用两段式覆膜支架TEVAR术治疗的61例TBAD患者的临床影像及术后随访资料。适应证:①胸降主动... 目的:探讨两段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疗效。方法: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间,在本中心采用两段式覆膜支架TEVAR术治疗的61例TBAD患者的临床影像及术后随访资料。适应证:①胸降主动脉段主动脉弯曲变形;②胸降主动脉存在多发破口;③主动脉远端锚定区真腔因假腔挤压而过细。结果:应用两段式覆膜支架TEVAR术治疗的TBAD共61例。术后平均随访(23. 6 ± 7. 4)个月,围手术期死亡1例(1. 6%),支架远端新发破口1例(1. 6%) ,支架远端贴壁不良3例(4. 9%) ,支架段假腔完全血栓化率91. 8%(55 /61),其中支架段假腔完全消失率41. 8%(23 /55),主动脉完全重塑率7. 3%(4 /55)。结论:采用两段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实现了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远端锚定区的精确选择,近中期疗效安全满意,中、远期疗效尚需远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腔内修复术 大锥度覆膜支架 远端支架源性新发破口
下载PDF
原发性孤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18例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光锐 张兆琪 +1 位作者 范占明 黄连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618-621,共4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孤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多排螺旋CT(Multislice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间... 目的:分析原发性孤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多排螺旋CT(Multislice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间,18例SISMAD的MSCT血管造影的影像资料。分析SISMAD形态特征,包括夹层位置、管腔的扩张,血栓的存在与否,并根据Ichiro Sakamoto的标准进行分型。结果:夹层距肠系膜上动脉(SMA)开口的平均距离约为为(2.74±1.21)cm;管腔增宽6例(33%),合并血栓存在11例(61%)。18例患者中Ⅰ型5例、Ⅱ型4例、Ⅲ型3例及Ⅳ型6例。结论:MSCT血管造影能提供SISMAD的详细影像信息,是诊断SISMAD首选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原发性 多排螺旋CT 血管造影
下载PDF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肠系膜上动脉缺血侧支循环通路开放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韩晓峰 刘光锐 +1 位作者 李铁铮 郭曦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2期178-183,共6页
目的:探讨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灌注不良时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我科的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灌注不良的15例患者影像学资料,男性14例,平均年龄51.4岁(38~66... 目的:探讨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灌注不良时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我科的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灌注不良的15例患者影像学资料,男性14例,平均年龄51.4岁(38~66岁)。分析患者腔内修复手术前后主动脉CTA图像,测量肠系膜上动脉水平主动脉真腔和假腔面积,分别对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灌注不良的类型、侧支循环通路开放情况及术后肠系膜上动脉灌注归转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术前主动脉CTA显示,7例肠系膜上动脉属动力型缺血,其中3例侧支循环通路开放(2例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循环通路、1例肠系膜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循环通路);8例肠系膜上动脉属静力型缺血,其中7例侧支循环通路开放(5例肠系膜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循环通路、2例为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循环通路)。15例患者均成功行腔内修复术。术后主动脉CTA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开口水平主动脉真腔面积占比增加(52.5%vs.33.4%,P<0.005)。7例属动力型缺血和6例属静力型缺血患者灌注改善且侧支循环通路未再开放。另2例属静力型缺血患者肠系膜上动脉灌注类型维持不变且侧支循环通路仍开放。结论:对于B型夹层累及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灌注不良患者,侧支循环通路的开放缓解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灌注不良状况。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不仅可以有效隔绝夹层原发破口防止破裂而且能改善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灌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缺血灌注类型 侧支循环 B型夹层腔内修复术
下载PDF
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2
15
作者 付佳青 马萍 +1 位作者 李立 黄连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4期313-316,共4页
目的:总结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患者的围术期中护理要点。方法:查阅文献并分析护士在左心耳封堵术的护理配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术前参加病例讨论,访视患者,了解患者病情,做好心理护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术中备... 目的:总结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患者的围术期中护理要点。方法:查阅文献并分析护士在左心耳封堵术的护理配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术前参加病例讨论,访视患者,了解患者病情,做好心理护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术中备齐所需物品、急救设施。熟练掌握手术中的每一个操作步骤,了解手术进程,与手术医生密切配合,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并发症;术后加强穿刺部位的护理和各种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完善出院指导,加强随访工作以确保手术取得满意效果。结果:8例患者均被成功完成Watchman左心耳封堵系统置入,手术时间120~180(150±30)min。术中食道超声监测均提示封堵器位置良好,出院随访至今,患者无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结论: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是我科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护士不仅要全面了解左心耳封堵治疗过程,更应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对患者实施系统的整体护理,加强医护患关系密切合作,提高临床技能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血栓栓塞 左心耳封堵术 护理
下载PDF
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黄连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698-699,共2页
主动脉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内科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及复合治疗。介入治疗又称为腔内治疗(endovascularaorticrepair,EVAR),1991年Parodi等首先报道了应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获得成功,1994年主动脉腔内修... 主动脉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内科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及复合治疗。介入治疗又称为腔内治疗(endovascularaorticrepair,EVAR),1991年Parodi等首先报道了应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获得成功,1994年主动脉腔内修复术首次被应用于治疗胸主动脉瘤,1999年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被报道用于治疗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疾病的腔内治疗发展迅速,业已成为治疗主动脉疾病不可或缺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介入治疗
下载PDF
Amplatzer Ⅲ型血管塞治疗外科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瓣周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6
17
作者 蒲俊舟 科雨彤 +3 位作者 黄连军 赵宏磊 张纯 吴文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1-296,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Amplatzer Ⅲ型血管塞(AVP Ⅲ)治疗外科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瓣周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应用AVP Ⅲ治疗的外科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瓣周漏患者21例,对其术前、... 目的探讨应用Amplatzer Ⅲ型血管塞(AVP Ⅲ)治疗外科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瓣周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应用AVP Ⅲ治疗的外科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瓣周漏患者21例,对其术前、术中资料及术后近中期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瓣周漏患者年龄(54.9±11.7)岁,男性12例(57.1%)。二尖瓣替换术后患者8例(38.1%),主动脉瓣替换术后患者4例(19.0%),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替换术后患者9例(42.9%)。二尖瓣瓣周漏14例(66.7%),主动脉瓣瓣周漏6例(28.6%),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瓣周漏1例(4.8%)。17例瓣周漏患者的18处缺损完成介入封堵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瓣周漏介入封堵术的技术成功比例分别为12/15和6/7。1例瓣周漏患者因术后出现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而行外科切除和股动脉修补术。瓣周漏反流量术前大量17例、中量1例,术后中量2例、轻量6例、无反流10例,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时间为(8.3±4.7)个月。术前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10例(58.8%)、Ⅳ级7例(41.2%),术后心功能分级Ⅰ级12例(70.6%)、Ⅱ级5例(29.4%),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在术后无封堵器移位和影响瓣叶活动,无新发溶血或溶血加重。结论应用AVP Ⅲ治疗外科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瓣周漏可行,近中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 瓣周漏 血管塞
原文传递
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瓣周漏的介入与外科治疗的比较观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蒲俊舟 吴文辉 +3 位作者 科雨彤 黄连军 马晓海 张纯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1160-1164,共5页
目的比较介入和外科两种治疗方式对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瓣周漏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筛选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因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瓣周漏接受介入或外科治疗患者,对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成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目的比较介入和外科两种治疗方式对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瓣周漏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筛选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因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瓣周漏接受介入或外科治疗患者,对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成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连续14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介入组65例患者年龄大于外科组的76例患者[(56.8±12.8)岁比(50.1±12.8)岁,t=-3.124,P=0.002]。外科组的手术成功率更高[83.1%比98.7%(χ^(²)=10.960,P<0.001)],残余分流的发生率更低(33.3%比13.3%,χ^(²)=-2.525,P=0.012),而手术时间[(93±38)min比(395±132)min,t=19.065,P<0.001],重症监护病房(ICU)使用时间[0 h比28(21,74)h,Z=-10.738,P<0.001],住院时间[7(4,10)d比21(15,25)d,Z=-8.075,P<0.001],以及住院总费用[46073(36837,52448)元比130798(104048,186188)元,Z=-10.059,P<0.001]介入组更具优势。对数据资料矫正后,介入组和外科组30 d死亡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中位21(11.5,32.0)个月的随访后,全因死亡风险介入组优于外科组(OR=0.054,95%CI:0.007~0.445,P=0.007)。结论介入和外科两种治疗方式均是瓣周漏的有效治疗手段,外科治疗的即刻效果更好,而介入治疗中期效果更令人满意,且能减少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 心脏外科 心导管
原文传递
近肾动脉腹主动脉瘤开窗及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术 被引量:10
19
作者 黄小勇 郭曦 +6 位作者 韩晓峰 薛玉国 濮欣 刘光锐 刘宁宁 范占明 黄连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724-728,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开窗及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近肾动脉性腹主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大血管疾病诊治研究中心自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间,完成的处于开放手术修复高度危险的3例腹主动脉瘤开窗及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术,... 目的:初步探讨开窗及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近肾动脉性腹主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大血管疾病诊治研究中心自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间,完成的处于开放手术修复高度危险的3例腹主动脉瘤开窗及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术,所有患者均根据术前CT血管成像三维重建结果定制开窗支架.且手术成功的2例患者于出院前及术后1个月进行了CT血管成像和/或超声复查.结果:3例患者中1例围手术期死亡,死亡原因为支架节点内漏(Ⅲ型内漏)导致瘤腔内压力快速增高,瘤体破裂死亡,2例成功.2例成功病例手术平均时间191min(185 ~ 297min),平均使用对比剂量165mL(150~ 200mL),平均射线剂量为367(mGy· cm),平均失血量不足200mL.成功的2例患者术后7d BUN、血肌酐分别为21 μmol/L、17 μmol/L和64μ mol/L及67 μmol/L,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肾功能损伤,血肌酐达183 μmol/L,经内科治疗恢复至正常值以下.成功的2例患者复查CT血管成像,均显示腹腔分支血管通畅、无内漏及支架移位,腹主动脉瘤隔绝确切,下肢血流通畅.结论:开窗及分支支架旨在拓展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微创腔内治疗的范围.国内临床应用经验较少,有待共同总结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修复术 腹主动脉瘤 开窗支架 肾动脉
下载PDF
同期行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被引量:5
20
作者 郭曦 黄小勇 +5 位作者 李彭 韩晓峰 薛玉国 许尚栋 刘光锐 黄连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711-713,746,共4页
目的:讨论病变同时累及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主动脉疾患,同期行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脊髓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1月间,本中心收住院的病变同时累及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18例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 目的:讨论病变同时累及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主动脉疾患,同期行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脊髓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1月间,本中心收住院的病变同时累及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18例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例,年龄50 ~ 78岁,平均(61.13±7.25)岁,其中胸主动脉瘤伴腹主动脉瘤10例,胸主动脉穿通溃疡伴腹主动脉瘤5例,胸主动脉及腹主动脉均为穿通溃疡2例,胸主动脉夹层伴腹主动脉瘤1例,全部采用双侧股动脉切开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其中胸主动脉根据病变范围置入1枚或2枚覆膜支架(部分重叠),腹主动脉置入分体式或一体式支架.结果:术后1例脊髓供血障碍(5.6%),经脱水及神经营养性治疗后痊愈,随访3~24个月,无支架移位或内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覆膜支架同时覆盖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处理主动脉病变是安全、有效的.个别可引起脊髓缺血,应进行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覆膜支架 腔内修复术 穿通性溃疡 动脉瘤 脊髓缺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