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夏季活动强度模式的北京市居民呼吸速率参数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春梅 苏鹏 +2 位作者 史燕萍 赵金辉 张永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3-147,共5页
目的探讨夏季北京市居民的活动强度模式和呼吸速率参数。方法基于2016年夏季开展的活动模式调查中1881名北京市居民的活动强度模式信息,结合人体能量代谢估算模型,计算北京市居民的短期和长期呼吸速率,并进行特征分析。结果夏季北京市... 目的探讨夏季北京市居民的活动强度模式和呼吸速率参数。方法基于2016年夏季开展的活动模式调查中1881名北京市居民的活动强度模式信息,结合人体能量代谢估算模型,计算北京市居民的短期和长期呼吸速率,并进行特征分析。结果夏季北京市居民的活动强度模式在性别、年龄和日期类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成年(6~17岁)男性和女性休息时的短期呼吸速率分别为5.48、4.60 L/min,成年(≥18岁)男性和女性分别为6.57、5.23 L/min。基于活动强度模式计算长期呼吸速率结果显示,未成年男性和女性的长期呼吸速率分别为11.98、9.98 m^3/d;成年男性和女性工作日时分别为14.49、12.24 m^3/d,休息日时分别为15.01、12.67 m^3/d。短期和长期呼吸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6~17岁、≥60岁、18~44岁、45~59岁。同年龄组的男性呼吸速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获得的呼吸速率参数可为北京市居民的健康风险评估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数据。活动强度模式和呼吸速率明显受季节、日期类别、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在参数研究和应用中应予以充分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强度模式 呼吸速率 暴露参数 空气暴露
原文传递
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相关的医务人员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特征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黄梨煜 张楠 +6 位作者 李富辉 杜晨蕾 索罗丹 黎新宇 王全意 庞星火 马永忠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0年第5期362-366,共5页
目的调查北京市2020年1-4月期间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医务人员密切接触者的情况,为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统一的密切接触者调查表,当医务人员被判定为病例密切接触者后24 h内进行调查,收集基本信息、暴露信... 目的调查北京市2020年1-4月期间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医务人员密切接触者的情况,为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统一的密切接触者调查表,当医务人员被判定为病例密切接触者后24 h内进行调查,收集基本信息、暴露信息等,医学隔离期间监测每日健康状况,统计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及转为确诊病例的感染率情况。结果医务人员密切接触者共405例,其中男92人(22.72%),女313人(77.28%),平均年龄38.47岁。经过医学隔离观察后共有390例期满解除,14例转归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例转归为无症状感染者,总感染率为3.70%(15/405)。医务人员密切接触者不同科室(x^2=36.321,P<0.05)、与病例关系(x^2=24.891,P<0.05)、暴露类型(x^2=29.246,P<0.05)、隔离方式(x^2=10.122,P<0.05)是医务人员密切接触者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医务人员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直接接触者,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加强分区管理,避免与病例共同暴露在其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加强安全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医务人员 密切接触者 感染率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北京市居民夏季时间活动模式特征分析
3
作者 王春梅 赵金辉 +3 位作者 史燕萍 张永 苏鹏 李婷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26-730,共5页
目的分析北京市居民的夏季时间活动模式特征。方法于2016年夏季开展有效样本量为2137人的活动模式调查,采用描述统计、非参数统计检验描述各类人群在不同场所中的活动时间,比较分析时间活动模式的日期类别、性别和年龄组间差异性。结果... 目的分析北京市居民的夏季时间活动模式特征。方法于2016年夏季开展有效样本量为2137人的活动模式调查,采用描述统计、非参数统计检验描述各类人群在不同场所中的活动时间,比较分析时间活动模式的日期类别、性别和年龄组间差异性。结果夏季北京市居民工作日期间平均每日花在室外、交通出行、住宅室内和其他室内场所上的时间分别占6.25%(90/1440),4.86%(70/1440),54.17%(780/1440)和4.17%(60/1440),休息日期间分别占10.42%(150/1440),8.33%(120/1440),75.00%(1080/1440)和8.33%(120/1440)。男性居民工作日和休息日在室外的平均活动时间比女性分别多40 min/d和60 min/d。除休息日室外活动时间外,其他12种场所内的活动时间在不同年龄组(6~17岁、18~44岁、45~59岁、≥60岁)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北京市居民时间活动模式受季节、日期类别、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明显,在使用时间活动模式参数时应予以充分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活动模式 夏季 暴露参数 吸入暴露
原文传递
北京市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病例密接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贾海先 姜金茹 +6 位作者 王鸿飞 李隆飞 马永忠 黎新宇 王全意 庞星火 索罗丹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0年第5期367-371,共5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在京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评估和优化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密切接触者调查表,调查北京市2020年2月至4月期间报告的境外输入性病例在京密... 目的了解北京市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在京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评估和优化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密切接触者调查表,调查北京市2020年2月至4月期间报告的境外输入性病例在京密切接触者基本信息、暴露相关信息等。在密切接触者纳入隔离医学观察后,追踪每日健康监测状况,描述其流行病学特征、转归情况,计算不同类型、不同暴露条件和不同隔离医学观察方式下,密切接触者转为确诊病例的感染率。结果北京市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的变化趋势均大致呈钟型曲线。截至2020年4月30日,累计对1271例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在京密切接触者完成了隔离医学观察,转归情况分别为期满解除1245例、确诊26例、无症状感染0例,总感染率为2.05%;其中航班密接感染率0.69%(7/1011),非航班密接感染率7.31%(19/260)。暴露类型为同餐(37.50%)、同住(30.23%),曾经出现症状(34.62%),非航班密切接触者(7.31%),隔离观察方式为住院(68.97%),与确诊病例同排(2.07%)及机组人员(16.67%)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较高。结论北京市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在京密切接触者以航班密切接触为主,航班密切接触者转为确诊病例的感染率低,应继续坚持并优化各项科学措施,严格防控境外输入疫情。暴露类型、与病例座位相距排数等因素可能是密切接触者转归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密切接触者 境外输入 感染率
原文传递
北京城市居民冬季个体暴露PM_(2.5)中多环芳烃特征与室外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春梅 陶晶 +3 位作者 李婷 张锐 李浩然 张永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5-219,共5页
目的比较个体暴露PM_(2.5)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与室外的差异。方法于2016年12月用个体采样器采集北京城市8名志愿者的24 h个体暴露PM_(2.5)样品及同期室外大气PM_(2.5)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PM_(2.5)中多环芳烃浓度,比较个体暴... 目的比较个体暴露PM_(2.5)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与室外的差异。方法于2016年12月用个体采样器采集北京城市8名志愿者的24 h个体暴露PM_(2.5)样品及同期室外大气PM_(2.5)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PM_(2.5)中多环芳烃浓度,比较个体暴露PM_(2.5)中多环芳烃的浓度、构成特征、特征因子比值、毒性与室外的异同。结果PM_(2.5)中12种多环芳烃个体暴露浓度与室外浓度的比值(P/O值)平均值范围为0.24~0.83,12种多环芳烃总量(∑PAH_(12))的P/O值平均值为0.54。个体暴露PM_(2.5)中不同环数多环芳烃的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5~6环>4环>3环,与室外4环多环芳烃占比最高的构成特征不同。个体暴露PM_(2.5)中多环芳烃的特征因子比值与室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种多环芳烃的苯并[a]芘等效毒性总量(∑BEQ)的P/O值平均值为0.67。二苯并[a,h]蒽和苯并[a]芘对PM_(2.5)中多环芳烃的∑BEQ贡献最高。结论个体暴露PM_(2.5)中多环芳烃的浓度及构成特征与室外不同,如在人群健康风险评估中以室外大气PM_(2.5)中多环芳烃浓度作为研究对象的暴露水平,将高估其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PM_(2.5) 个体暴露 空气污染
原文传递
《物体表面新型冠状病毒样本采集技术规范》地方标准解读 被引量:1
6
作者 盛欣 王冰 +1 位作者 杨丽华 贾蕾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1年第3期251-253,共3页
物体表面新型冠状病毒样本的采集与检测可为确定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提供线索和依据,有助确定风险环节,评价干预效果,提醒公众做好个人防护,是疫情防控中重要的一环。为满足北京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工作需求,北京市疾... 物体表面新型冠状病毒样本的采集与检测可为确定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提供线索和依据,有助确定风险环节,评价干预效果,提醒公众做好个人防护,是疫情防控中重要的一环。为满足北京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工作需求,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撰写了《物体表面新型冠状病毒样本采集技术规范》(DB11/T 1748-2020)地方标准,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基础,以"科学性、实用性、统一性、规范性"为原则,针对物体表面新型冠状病毒样本的采样部位、数量、面积、操作流程、个人防护、样本保存与运输等内容进行了具体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体表面 新型冠状病毒 采集 技术规范 地方标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