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蛾类多样性研究人工林斑块的边缘效应 被引量:1
1
作者 段曼微 李香 +6 位作者 周阳 赵敏欣 孙秀玲 韩冰 张刚 权子豪 李凯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5-75,共11页
斑块状造林是当前国内营建人工林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林内不同斑块间形成了大量的边缘环境。为探究人工林斑块间边缘效应的生物多样性特点,本文基于北京平原造林中的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林–国槐(Styphnolobium japonicum)林、国槐... 斑块状造林是当前国内营建人工林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林内不同斑块间形成了大量的边缘环境。为探究人工林斑块间边缘效应的生物多样性特点,本文基于北京平原造林中的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林–国槐(Styphnolobium japonicum)林、国槐林–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林、栾树林–桧柏(Juniperus chinensis)林、旱柳(Salix matsudana)林–杜仲(Eucommia ulmoides)林4种树种组合,选择与植物具有营养关系的蛾类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排序、Anosim分析、物种多样性指数等对蛾类数量、物种组成与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基于林下植被特征因子调查,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了植被特征因子与蛾类群落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本研究共采集到蛾类4,428只,分属于24科144种。(1)斑块边缘的蛾类物种组成与斑块内存在差异,边缘独有种比例占所在样地组合物种数的13.59%–18.32%。(2)边缘物种多样性指数多为相邻斑块中间值或略高于斑块内;旱柳林–杜仲林边缘的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杜仲林斑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旱柳林斑块,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低于杜仲林斑块。(3)蛾类Simpson指数与植被的平均高度和平均盖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蛾类物种数与植被的平均高度和平均盖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 4种边缘类型的边缘效应均呈正效应(IH′>1),其中旱柳林–杜仲林边缘的边缘效应强度最低(IC=0.915185808)。斑块状人工林的边缘中存在对生境变化产生响应的蛾类类群,这是斑块状人工林生物多样性提高的基础。不同树种组合斑块的边缘效应所呈现的生物多样性特点不同,可能存在优势物种暴发的风险。本研究可为后续造林及林分管理提供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蛾类 边缘效应 人工林 生物多样性 斑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