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往情深深几许——论魏晋时代的“一往情深”及其哲学美学本源 被引量:1
1
作者 易冬冬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5年第9期33-37,共5页
无论是庄子还是先秦两汉的儒者都没能肯定"情"在建构理想人格中的作用,儒者大多认为圣人无情,庄子的理想人格也是无情的或者说是享受着超然物外的"天情"和"天乐"。然而到了魏晋时代,从魏晋名士在人生中的... 无论是庄子还是先秦两汉的儒者都没能肯定"情"在建构理想人格中的作用,儒者大多认为圣人无情,庄子的理想人格也是无情的或者说是享受着超然物外的"天情"和"天乐"。然而到了魏晋时代,从魏晋名士在人生中的"一往情深"的言行,到王弼提出的"圣人有情而无累",便正式确立了"情"在理想人格建构中的重要地位。这种一往而深的情融入了老庄哲学的智慧,但在深情的根基上又继承了屈骚的美学遗风。在魏晋时代确立的这种有着形而上维度的一往而深的情,对于中国人理想人格的构建和中国文学艺术有着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风流 圣人无情 一往情深 屈骚精神 超越之情
下载PDF
回归积极的技术伦理学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小伟 《科学与社会》 CSSCI 2017年第1期55-65,94,共12页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积极的技术伦理观。消极的伦理观通常认为伦理和技术是互相独立的,伦理仅在技术之外对其进行规范和管理,进而沦为了纯粹的审查清单表。积极的伦理观则认为,技术的本质决定了其内在具有伦理需要,伦理本身塑成了技术行...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积极的技术伦理观。消极的伦理观通常认为伦理和技术是互相独立的,伦理仅在技术之外对其进行规范和管理,进而沦为了纯粹的审查清单表。积极的伦理观则认为,技术的本质决定了其内在具有伦理需要,伦理本身塑成了技术行为。因此,技术伦理学考察的重心和思路,从审查技术的危害转移到了从工程设计阶段塑成符合自身本质的技术,进而防止技术异化的慎思上来。积极伦理观和消极伦理观的根本区别,源自于对伦理和技术的本质的理解差异。消极伦理学将伦理学在实践上理解为消极的清规戒律(commands),把技术当成纯粹中立的工具。而积极伦理观则把伦理从实践上理解为积极的金科玉律(golden rules),把技术解读成一种特定的施为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 技术 施为能力 工具理性 幸福
下载PDF
重建中国社会早期书画一体关系的可能性及当下存疑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成纪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9-85,共7页
在中国,文字书写是重要的艺术形式,这使它与西方的艺术分类判然有别,也使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成为中国美学及艺术史上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一般集中于中国历史的后半段,即以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书画"... 在中国,文字书写是重要的艺术形式,这使它与西方的艺术分类判然有别,也使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成为中国美学及艺术史上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一般集中于中国历史的后半段,即以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书画"同源"、"同体"、"同法"为起点,探讨中唐至明清时期中国文人艺术的多元会通问题,而对中国社会早期的观念和实践准备少有置喙。从历史看,中国书法与绘画一体关系的形成,奠基于先秦至两汉时期的艺术实践,河图洛书、伏羲画卦则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哲学乃至神学上的支持。换言之,书画一体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的母题之一,其影响力并不局限于中古以降,而是在中国艺术史与美学史中保持了纵贯始终的连续性。理清这一源流,有助于将中国艺术史纳入到一个前后一贯的历史进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画同源 书画一体 河图洛书 先秦两汉艺术
原文传递
“吾丧我”与“主体之消失”的同归与殊途——试比较庄子与鲍德里亚的反主体主义思想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翔 《晋阳学刊》 CSSCI 2015年第6期86-93,共8页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吾丧我"的观点,认为人只有摆脱与"物"相对待的"我",放弃对象性的立场,进入与"道"圆融的忘境,才能回归天地之间,重返本然状态。无独有偶,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也在其后期...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吾丧我"的观点,认为人只有摆脱与"物"相对待的"我",放弃对象性的立场,进入与"道"圆融的忘境,才能回归天地之间,重返本然状态。无独有偶,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也在其后期哲学中一再强调"主体的消失",并试图借由"物的反攻"来破除主体中心主义,以物的逻辑将主体逼到绝境。时空殊异,但庄子与鲍德里亚却都看到了人的困境,即,"主体之我"不断遮蔽"本真之我"的时代状况。对于这个困境,他们的解决之道也颇为相似:一位提出"吾丧我",另一位则提出"主体的消失",都寄希望于处在对象性关系中的"我"的解消。但庄子与鲍德里亚的分歧恰恰产生在对"我"进行解消的方式上,简言之,庄子主张"丧我以道",即通过"忘"或"丧",放下"成心"与"我执",使人回归于道;而鲍德里亚则主张"丧我以物",主张以物的至上性取代主体的霸权。庄子将世界整体视为道的展开,以道统摄万事万物,相形之下,鲍德里亚的学说因欠缺超越性和建构性,常常被指斥为一种荒诞玄学。然而,鲍德里亚对于主体主义逻辑的推演,在同代人中却最为极致;他对于该逻辑的反叛,同样也最为彻底。在他看来,绝境当中唯一的救赎只能是理论的暴力,是知识的恐怖主义,亦即是,那个被他称为"虚无主义"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无主义
下载PDF
现代性批判的独特进路——徐长福教授《拯救实践》评析
5
作者 王南湜 侯振武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0,159,共10页
《拯救实践》所呈现的异质性哲学理论,从实践哲学视野开出了一条现代性批判的新进路。这一进路以现代性过程中的理论构想与实践结果之间的反差为出发点,切中理论思维取代实践思维所造成的理论思维僭越这一症结。相较于哈贝马斯所代表的... 《拯救实践》所呈现的异质性哲学理论,从实践哲学视野开出了一条现代性批判的新进路。这一进路以现代性过程中的理论构想与实践结果之间的反差为出发点,切中理论思维取代实践思维所造成的理论思维僭越这一症结。相较于哈贝马斯所代表的当代西方现代性批判理论,异质性哲学的现代性批判提出了一条独特的进路,这集中表现于其关于理论与实践划界点的规定以及为构建两者之间合理关系所提供的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性哲学 现代性批判 《拯救实践》 徐长福
下载PDF
何种自然种类词理论更合理?--穆勒与克里普克理论之比较
6
作者 张丽 熊声波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8年第3期13-19,共7页
克里普克在《命名与必然性》中讨论自然种类词时,拒绝接受穆勒关于普遍名称的理论。他认为:自然种类词也像专名一样是严格指示词,而穆勒关于普遍名称的说明不适用于自然种类词。其实,穆勒对于自然种类词的讨论远不止克里普克所认为的那... 克里普克在《命名与必然性》中讨论自然种类词时,拒绝接受穆勒关于普遍名称的理论。他认为:自然种类词也像专名一样是严格指示词,而穆勒关于普遍名称的说明不适用于自然种类词。其实,穆勒对于自然种类词的讨论远不止克里普克所认为的那样,克里普克对于穆勒关于自然种类词思想的总结应该说是不完全的。基于《逻辑体系》一书,阐述和澄清穆勒的自然种类词理论,并且说明相较于克里普克的观点,穆勒的自然种类词理论更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勒 克里普克 自然种类词
下载PDF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7
作者 许惠英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5年第9期1-1,共1页
最近看到李政涛“一个人和她的教育改革”文,非常有感触.本文作者叙述到,即使在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的今天,依然有教师心目中有教书无育人、有知识无生命,不能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来看待.这种对个体特殊性以及个体生... 最近看到李政涛“一个人和她的教育改革”文,非常有感触.本文作者叙述到,即使在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的今天,依然有教师心目中有教书无育人、有知识无生命,不能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来看待.这种对个体特殊性以及个体生成方式的忽视,造成传统课堂的根本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活力 传统课堂 生命个体 教育改革 改革开放 生成方式 根本缺陷 特殊性
下载PDF
弱势群体价值观教育在媒介中的声音与形象——基于对《中国德育》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与内容分析
8
作者 王熙 王怀秀 邵颖 《少年儿童研究》 2019年第1期49-55,62,共8页
当代教师对价值观教育的理解并非先天固有,而在很大程度上经由媒介的意义建构。研究针对《中国德育》这本面向全国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德育专业期刊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与内容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德育》近五年来所发的各类文章中只有很小一... 当代教师对价值观教育的理解并非先天固有,而在很大程度上经由媒介的意义建构。研究针对《中国德育》这本面向全国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德育专业期刊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与内容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德育》近五年来所发的各类文章中只有很小一部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随迁子女,更少涉及少数民族学生、贫困学生和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形象塑造上,为数不多的有关弱势群体的文章大多仅从"关爱"的角度阐发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内容与方式,较为单一地将留守儿童与随迁子女塑造为被关爱的对象。基于这样的媒介建构,针对弱势群体的价值观教育可能会滑向社会关注力的边缘,并被刻板化、孤立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观教育 弱势群体 公共媒介
原文传递
穆勒的专名理论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丽 熊声波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7年第8期14-20,共7页
专名理论是逻辑哲学领域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穆勒在《逻辑体系》一书中阐述了他的专名理论。穆勒的专名理论提出后,许多哲学家包括罗素分析了其面临的难题。但是,克里普克支持穆勒的专名思想。在介绍穆勒专名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其将面... 专名理论是逻辑哲学领域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穆勒在《逻辑体系》一书中阐述了他的专名理论。穆勒的专名理论提出后,许多哲学家包括罗素分析了其面临的难题。但是,克里普克支持穆勒的专名思想。在介绍穆勒专名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其将面临的难题,并结合克里普克的理论,为穆勒的专名理论进行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名理论 内涵 外延 穆勒 克里普克
下载PDF
欲望的坦白与抗争--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之审美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颖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2-115,共4页
意大利导演帕索里尼始终坚持用电影媒介来表达他的"批判"思想。在合称"生命三部曲"的作品中,他通过大量分切镜头和复调性框式结构表现了以"性"为主的欲望主题;在借助欲望化的形象揭示出欲望的自发性和对... 意大利导演帕索里尼始终坚持用电影媒介来表达他的"批判"思想。在合称"生命三部曲"的作品中,他通过大量分切镜头和复调性框式结构表现了以"性"为主的欲望主题;在借助欲望化的形象揭示出欲望的自发性和对象性特征时,也表达出与西方主流理性思维模式相抗争的根本意图;而帕索里尼对满足欲望虚幻性的揭示则肯定了审美的"当下"意义,扩大了审美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欲望 帕索里尼 生命三部曲 审美
下载PDF
数字时代的“技术药理学”和“一般器官学”——斯蒂格勒解读技术的雅努斯双面 被引量:5
11
作者 喻岚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8-73,共6页
一方面,斯蒂格勒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海德格尔的技术双面性解读,批判西方传统二元式理解知识和工具,认为此种解读导致了人和技术二元区分。另一方面,斯蒂格勒批判技术决定论,提出“技术药理学”和“一般器官学”,认为在数字技术和自动化... 一方面,斯蒂格勒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海德格尔的技术双面性解读,批判西方传统二元式理解知识和工具,认为此种解读导致了人和技术二元区分。另一方面,斯蒂格勒批判技术决定论,提出“技术药理学”和“一般器官学”,认为在数字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时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错误在于把时代问题归结于技术逻辑,而非从“一般器官学”和“药理学”的角度理解技术和人的本质,也看不到技术的工具性和知识性、毒性和药性的双面统一。“技术药理学”和“器官学”视角解读给出一条克服资本主义经济毒性(熵)的方法,那就是基于人文关怀的一种治疗的负熵和逆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的雅努斯 技术药理学 一般器官学
下载PDF
“深描”的审美——谈《巴黎手稿》中美学与人类学整合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颖 《唯实》 2007年第10期39-42,共4页
在马克思的《巴黎手稿》①中,基本的美学理念是以"劳动的身体"和类生活"异化"概念为基础的,这一基础与人类学"深描"法的研究语境有理论上的共同性。剖析二者运用范围和特征在审美人类学中的整合,可以缕... 在马克思的《巴黎手稿》①中,基本的美学理念是以"劳动的身体"和类生活"异化"概念为基础的,这一基础与人类学"深描"法的研究语境有理论上的共同性。剖析二者运用范围和特征在审美人类学中的整合,可以缕清审美制度、审美能力的基本概念,对审美人类学的学科定位做出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的身体 异化 深描 审美制度 审美能力
下载PDF
五代时期《俱舍论》流传情况考察
13
作者 张琴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16年第3期33-36,共4页
五代之际,政权割据,社会动荡。佛教义理不兴,但通过对相关僧传及典籍的考察,这一时期依然有研习《俱舍论》者。《宗镜录》、《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这样的重要典籍,对《俱舍论》也有征引及研究。因而,《俱舍论》在五代时期的流传并未中断。
关键词 俱舍论 五代 宗镜录 可洪音义
下载PDF
《论灵魂》中分离思想探析
14
作者 王华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94-98,127,共5页
分离思想是对"灵魂有没有部分"这个问题的解读,既是亚里士多德对前人灵魂观点的总结、思考和批评,又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对灵魂定义最主要的内容。从分割(diaireth/j/divisible)和分离(cwrista./separable)这两个不同的古希腊词... 分离思想是对"灵魂有没有部分"这个问题的解读,既是亚里士多德对前人灵魂观点的总结、思考和批评,又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对灵魂定义最主要的内容。从分割(diaireth/j/divisible)和分离(cwrista./separable)这两个不同的古希腊词语入手,明晰分离思想的前提,即灵魂的各个部分无法分离,但是整体的灵魂可以分割。植物性灵魂(营养能力)既可以在定义上分离,又可以在空间上分割,这种情况同样适应于低等动物如蚯蚓。人的灵魂(思维能力)相对来说复杂一些,仅就它是向上推理的努斯概念而言,在定义上可分又在空间上可分。分离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亚里士多德对于灵魂的定义,灵魂在一般的意义上是现实、整体,是我们赖以生存、感觉和思维的东西。同时,分离思想也奠定了亚里士多德从动物学到伦理学的思想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 灵魂 营养 感觉 思维
下载PDF
威廉斯的“都市霸权”理论及其启发
15
作者 刘颖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5-17,共3页
英国文化研究专家雷蒙德.威廉斯,在其理论生涯后期提出了以都市作为中介剖析晚期资本主义文化运动模式的"都市霸权"理论。这一理论详细揭示出在资本主义文化中,主导文化与边缘文化通过相互推动来保持社会发展张力的霸权运动... 英国文化研究专家雷蒙德.威廉斯,在其理论生涯后期提出了以都市作为中介剖析晚期资本主义文化运动模式的"都市霸权"理论。这一理论详细揭示出在资本主义文化中,主导文化与边缘文化通过相互推动来保持社会发展张力的霸权运动具体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雷蒙德.威廉斯 大都市 霸权
下载PDF
从马克思“类本质”视角看孟子的“性善论”
16
作者 闫阳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27-32,共6页
马克思认为,人首先作为类存在物而存在。因而对人性的考察需在"类"的范畴中进行。人的"类本质"应当在现实的、具体的生命活动中去理解。在现有的、有生命的"类"的意义上而言,作为"类本质"的人... 马克思认为,人首先作为类存在物而存在。因而对人性的考察需在"类"的范畴中进行。人的"类本质"应当在现实的、具体的生命活动中去理解。在现有的、有生命的"类"的意义上而言,作为"类本质"的人的生命活动天然地趋向于实现自身的自觉与自由。从马克思这一理论视角看,孟子"性善论"思想中的"心所同然""良知良能""反身而诚"等内容颇有"类存在""生命活动"与"自觉自由"的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类本质 孟子 性善论
下载PDF
企业自在目的的重建与企业尊严
17
作者 许晚晴 《西部学刊》 2020年第11期107-110,共4页
企业不仅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其自身更是目的所在。企业的整全目的在于创造出有意义的商品、服务、有意义的工作以及良好的伦理氛围以促进个体成员乃至全人类获得最高善。然而经济学理论和日常用语对企业的诸多隐喻在一定程度上消解... 企业不仅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其自身更是目的所在。企业的整全目的在于创造出有意义的商品、服务、有意义的工作以及良好的伦理氛围以促进个体成员乃至全人类获得最高善。然而经济学理论和日常用语对企业的诸多隐喻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企业的整全目的性,将企业降格为工具而无视企业的价值与尊严,企业的整全目的性亟待重建,在重建过程中需要理解企业尊严及其作用机理。企业尊严概念是在回顾康德的尊严思想后提出的、在尊重法则与人的基础上的第三层次的尊严。企业尊严具有正负两种效应,这两种效应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提高道德使命感,最终引导企业由他律走向自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尊严 康德主义 企业伦理 目的 手段
下载PDF
何谓平等,何以平等?——《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推介
18
作者 吴向东 《理论与评论》 2019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平等”既是一个容易被误解的重要价值观念,也是一个不易被解决的复杂社会问题。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地把握平等概念,如何正确面对现实社会的不平等?这是我们进入新时代,特别是解决发展“不平衡”时,首先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由李... “平等”既是一个容易被误解的重要价值观念,也是一个不易被解决的复杂社会问题。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地把握平等概念,如何正确面对现实社会的不平等?这是我们进入新时代,特别是解决发展“不平衡”时,首先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由李逢铃博士撰写、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对现代平等观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一书,深刻揭示平等观的历史形成,阐述马克思对平等的认识,批判性地反思当代西方学者对平等问题的争论,并结合中国现实,力图对现代社会平等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有所创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等观 马克思 批判性 当代 意义 中央编译出版社 推介 平等问题
下载PDF
历史哲学视阈中的城市:文明、权力与自由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曙光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7,共17页
城市是人类进入定居生活后最伟大的创造,具有时空一体性的城市所体现的不止是人的智力,更有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全面体现着人的社会化生存的要求。在欧洲历史上,商贸活动以及由此带来的权势与价值观的转移推动了"自由城市&... 城市是人类进入定居生活后最伟大的创造,具有时空一体性的城市所体现的不止是人的智力,更有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全面体现着人的社会化生存的要求。在欧洲历史上,商贸活动以及由此带来的权势与价值观的转移推动了"自由城市"的出现。现代城市则是资本主导下的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产物,在此过程中,海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现代城市越来越独立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它也出现了被功利主义主宰、同质化和空间分配不公的问题。中国城市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有经验也有教训。现代城市的出路在于"拟自然生态",城市才能由此从"失乐园"到"复乐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文明 权力 自由 市场经济 自然生态
原文传递
种族化的阶级基础:新马克思主义的种族主义分析中缺失的一环
20
作者 阿约德吉·巴约·奥贡诺蒂法 王诗语(译)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70,共11页
30多年来,“种族化”概念一直被用于理解西方社会的种族主义模式及其再生产。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中,种族化是国家出于政治目的而对少数族裔实施种族歧视的意识形态化的过程,而国家在种族化话语中的主导地位消解了支撑种族化的阶级基础... 30多年来,“种族化”概念一直被用于理解西方社会的种族主义模式及其再生产。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中,种族化是国家出于政治目的而对少数族裔实施种族歧视的意识形态化的过程,而国家在种族化话语中的主导地位消解了支撑种族化的阶级基础。文章基于阶级分析的视角指出,种族化源于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它意味着西方统治阶级利用这种意识形态,并按照种族来区别和分裂人民,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主导地位,使资本主义制度不会受到阶级团结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以种族话语和种族意识为基础的反种族主义运动,认为只有从种族意识向种族化意识转变,才能瓦解和消除全球社会中的一切种族主义。种族化意识将在反种族主义运动中消除政治分歧,把黑人工人阶级与白人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共同挑战造成阶级压迫、不平等和种族主义的资本主义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 马克思主义 种族话语 种族化 种族意识 种族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