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重压力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探究——IGU-GFE地理学与可持续研讨会简述
1
作者 詹天宇 赵文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10001-10005,共5页
2020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面向未来地球的地理学: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IGU-GFE)主办的2020年地理学与可持续研讨会以视频会议的方式召开。研讨会以"多重压力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探究"为主题开展热烈... 2020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面向未来地球的地理学: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IGU-GFE)主办的2020年地理学与可持续研讨会以视频会议的方式召开。研讨会以"多重压力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探究"为主题开展热烈讨论。研讨会针对5个专题展开,分别是:(1)生态系统压力和驱动力;(2)生态系统状态评估;(3)多重压力对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4)多重压力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综合影响;(5)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策略。IGU-GFE地理学与可持续研讨会为全球生态系统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出了以下建议:(1)合理、科学、多维度提高生态系统质量;(2)有效恢复和提升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3)优化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U-GFE 生态系统质量 生物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叶靓俏 尹彩春 赵文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0480-10489,共10页
厘清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研究的现有进展和发展脉络,有助于深化SDGs研究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SDGs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结果表明:(1)SDG... 厘清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研究的现有进展和发展脉络,有助于深化SDGs研究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SDGs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结果表明:(1)SDGs相关研究经历了萌芽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累计发文量呈稳步上升趋势,且涉及学科领域广泛。(2)英国、美国和中国等是SDGs的主要研究力量,发展中国家对SDGs研究的影响也持续增强。(3)环境问题、多方合作、SDGs全球治理与地方化等是SDGs研究的热点方向,而公民健康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是SDGs未来研究的关注重点。鉴于文献计量分析结果,后续研究应重视SDGs评估、扩展指标数据源和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文献计量法 CITESPACE 知识图谱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20年学术论坛述评 被引量:12
3
作者 韩逸 赵文武 郑博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59-1265,共7页
中国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20年学术论坛于2020年11月11日至15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论坛吸引了来自国内7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360名专家学者参与。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论坛围绕9个... 中国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20年学术论坛于2020年11月11日至15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论坛吸引了来自国内7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360名专家学者参与。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论坛围绕9个专题展开,分别是:(1)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可持续发展;(3)高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4)生态经济与区域发展;(5)生态文明与国土空间规划;(6)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7)喀斯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8)湿地监测评估与规划管理;(9)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产品供给。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启示有:(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生态系统服务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动态连接;(2)注重社会-生态系统的耦合;(3)关注区域间的平衡,协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4)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 高质量发展 生态系统服务 可持续发展目标
下载PDF
应对气候和生态环境危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UNEP与自然和谐共处报告简述 被引量:11
4
作者 尹彩春 赵文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9536-9542,共7页
2021年2月18日,联合国环境署发布《与自然和谐共处:应对气候、生物多样性和污染危机的科学蓝图》。报告指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下降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三大环境紧急情况;人与自然关系面临着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加剧环境风险、遏制... 2021年2月18日,联合国环境署发布《与自然和谐共处:应对气候、生物多样性和污染危机的科学蓝图》。报告指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下降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三大环境紧急情况;人与自然关系面临着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加剧环境风险、遏制环境恶化的全球承诺尚未兑现、环境风险威胁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多重挑战;全球亟需开展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框架的系统变革,加快应对全球环境危机的重点行动,改革资源环境和经济系统,提高粮食、能源和水系统的环境友好性与可持续性,加强对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健康的协同保护,进而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可持续发展。该报告结合全球环境评估的最新进展,强调了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仍是未来的重要研究课题,对我国社会⁃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有如下启示:(1)创新社会⁃生态系统的综合集成研究,探寻不同发展路径和气候变化情景下社会⁃生态系统时空演变特征与趋势;(2)注重科学研究对决策的支撑以及与国际重大议程的衔接,探索和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物多样性下降 环境污染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加速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开启未来十年的行动和成就——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介评 被引量:5
5
作者 华廷 赵文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7788-7791,共4页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于2019年9月24、25号在纽约召开,各国政府的高层人员就加速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行了全面审议和讨论。目前就全球而言,因为致命冲突、气候危机、经济增长不平衡等原因,人类在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道...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于2019年9月24、25号在纽约召开,各国政府的高层人员就加速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行了全面审议和讨论。目前就全球而言,因为致命冲突、气候危机、经济增长不平衡等原因,人类在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道路上已经偏离了既定轨道。为此,大会通过了一项政治宣言,联合国成员国承诺在未来十年筹措资金,努力在2030年之前实现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并且不让任何人掉队。同时,多国政府和组织结合自身情况,提出了126项SDGs加速行动(SDG Acceleration Actions)。我国代表在峰会上发表演讲指出,中国政府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全面深入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目前在脱贫、医疗、教育等方面进展明显,有望提前实现多项可持续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目标 应对策略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后疫情时代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21年学术论坛述评 被引量:4
6
作者 徐苡珊 赵文武 +1 位作者 韩逸 胡宝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8935-8939,共5页
中国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21年学术论坛于2021年11月20日至21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论坛共吸引1700余人次参与线上线下研讨。论坛的主题是“后疫情时代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围绕9个专题展开,分别是:(1)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 中国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21年学术论坛于2021年11月20日至21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论坛共吸引1700余人次参与线上线下研讨。论坛的主题是“后疫情时代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围绕9个专题展开,分别是:(1)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2)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3)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4)农村宅基地退出与乡村发展;(5)山地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6)生态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发展;(7)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8)喀斯特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9)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我国生态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启示有:(1)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纳入生态文明建设;(2)深化多源数据和多模型耦合支撑的可持续发展评估;(3)建立健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 生态修复
下载PDF
后疫情时代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加速行动的推动 被引量:1
7
作者 冯思远 赵文武 +1 位作者 华廷 王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7955-7964,共10页
"SDGs加速行动"是国际组织、政府部门、私营机构和其他利益攸关方为加快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采取的全球行动。2019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后,政府、国际组织、私营部门等提出了214项SDGs加速行动。2019年爆发的新型... "SDGs加速行动"是国际组织、政府部门、私营机构和其他利益攸关方为加快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采取的全球行动。2019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后,政府、国际组织、私营部门等提出了214项SDGs加速行动。2019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带来了系列影响,后疫情时代如何推动全球SDGs加速行动的实施成为重要的问题。对可持续发展评估报告(2019)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加速行动等政策文件进行信息提取,建立加速行动匹配性指数模型和各国应对新冠疫情的恢复力指数模型,根据匹配性-恢复力分类体系将各国按照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分为9类,为推动后疫情时代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加速行动提供支撑。研究发现:(1)现有可持续发展目标加速行动的实施与区域需求不匹配,且这种不匹配的情况在COVID-19爆发前已经出现;(2)加速行动的实施受限于现有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国家经济基础,区域关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其自然地理位置和社会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多边组织机构和其他利益攸关方需要在发展中国家大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加速行动;(3)下一步实施加速行动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根据分类框架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联关系,分重点推进加速行动的实施,完善可持续发展指标监测体系,分类设立后疫情时代不同时期的阶段目标,分阶段循序渐进,定期反馈追踪,以在2030年促进17项可持续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目标加速行动 可持续发展目标 可持续发展 COVID-19
下载PDF
生态系统稳态转换检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王涵 赵文武 尹彩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59-2170,共12页
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影响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大规模的突变,导致生态系统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进入另一个稳定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稳态转换。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准确刻画生态系统多稳态并界定其临界点尚存在挑战,提升对... 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影响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大规模的突变,导致生态系统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进入另一个稳定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稳态转换。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准确刻画生态系统多稳态并界定其临界点尚存在挑战,提升对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的检测和预测能力依旧是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题。基于多稳态理论和稳态转换经典概念框架,阐释了稳态转换检测的理论基础;归纳总结出四种稳态转换检测方法的原理和优劣势;鉴于稳态转换的尺度依赖性,梳理了单一生态系统、区域综合生态系统和全球生态系统不同尺度下的稳态转换检测方法、研究思路和应用案例。基于研究进展和问题现状,提出在未来研究中,亟待发展适应复杂系统的综合检测方法;创新稳态转换多尺度分析的技术方法体系;深化生态系统稳态转换驱动机制研究,构建多元耦合机理模型;进而深化稳态转换检测结果链接生态系统管理的实践研究;解析生态系统服务和可持续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态转换 多稳态 分岔 临界点 早期预警信号 尺度效应
下载PDF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国际科学联合会述评 被引量:4
9
作者 康美美 赵文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096-4099,共4页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学理事会与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合并,并宣告成立统一的国际科学联合会,是国际科学发展史的里程碑事件,标志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研究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潮流。国际科学联合会的战略定位是成为全球所有科...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学理事会与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合并,并宣告成立统一的国际科学联合会,是国际科学发展史的里程碑事件,标志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研究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潮流。国际科学联合会的战略定位是成为全球所有科学的代言人,为解决复杂全球问题的跨学科、跨地域研究服务。我国科研工作者应以此为契机,深化跨学科交流与跨学科人才培养,拓展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跨学科综合研究,为解决我国重大战略需求、提升我国科研国际影响力做出新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 国际科学理事会 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 国际科学联合会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对地观测技术支撑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0
作者 屠文竹 赵文武 +1 位作者 尹彩春 丁婧祎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9-162,共14页
对地观测技术近年来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必要手段和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和CiteSpace软件,围绕“对地观测技术与可持续发展”领域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探讨了1991—2021年相关研究的发展阶段、发... 对地观测技术近年来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必要手段和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和CiteSpace软件,围绕“对地观测技术与可持续发展”领域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探讨了1991—2021年相关研究的发展阶段、发文地区与合作网络、研究热点,并提出未来研究中有待加强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1991—2021年间,“对地观测技术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发文量呈上升趋势,可分为萌芽阶段、增长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②“对地观测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国际合作较为密切,其中,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国家在发文数量和影响力上均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发文量占优势地位,但国际影响力仍有待提高;③“对地观测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当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对地观测技术支撑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气候变化、自然资源、水资源等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研究领域在技术方法上不断融合人工智能、数理统计等新兴手段。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持续加强对地观测技术的支撑作用,推动开展全球行动,规范数据共享机制等,以期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地观测 可持续发展 文献计量 数据 遥感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分区
11
作者 屠文竹 赵文武 +1 位作者 刘月 张智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695-9707,共13页
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角度划分生态修复分区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黄土高原为例,定量评估2000—2020年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分析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 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角度划分生态修复分区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黄土高原为例,定量评估2000—2020年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分析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分区,提出相应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土高原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均有所增加,固碳、产水服务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土壤保持、粮食生产服务的需求量呈下降趋势;固碳服务的供需比持续下降,产水、土壤保持和粮食生产服务的供需比有所增加,总供需比先下降后增长。(2)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固碳、产水和土壤保持服务的供给总体表现为西北低-东南高,粮食生产服务的供给同耕地分布情况保持一致;固碳、产水和粮食生产服务的需求和人口密度分布情况类似,土壤保持服务需求的高值区集中在东部和中部,总需求大致为中间高-四周低;总供需比呈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的趋势;从西北到东南,供需匹配类型发生低供低需—低供高需—高供高需—高供低需的转变。(3)基于供需关系综合分析,将黄土高原分为5类、9个生态修复分区,并分区域提出相应的修复策略;其中,供不应求类分区重点解决供需矛盾,保护类分区注重供需关系的维护,修复类分区侧重供给能力的提升,改造类分区需要把“治理”和“发展”结合起来,建设类分区应注重推动区域产业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匹配 供需比 生态修复分区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 被引量:105
12
作者 魏慧 赵文武 +1 位作者 张骁 王新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830-3839,共10页
根据德州市2006—2014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标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基于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结合德州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系数修正,对德州市2006—2014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 根据德州市2006—2014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标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基于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结合德州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系数修正,对德州市2006—2014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德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减少趋势,由2006年的460.92亿元减少至2014年的443.47亿元,价值变化率为-3.78%,林地和水域面积的减少是该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德州市各区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明显,其中齐河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主要原因在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的林地和水域在齐河县广泛分布;德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量最大,经济发展引起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是造成其服务价值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与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变化趋势相同,研究的时间跨度内德州市生态系统单项服务价值均呈现出不断减少的变化趋势。因此,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规划者应高度重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注重增加生态用地,稳步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当量 德州市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述评 被引量:16
13
作者 张骁 赵文武 刘源鑫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2期228-238,共11页
[目的]对遥感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进行述评,探索土壤侵蚀遥感研究的发展方向,并为研究者快速选择适宜的遥感数据源和研究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查阅,从不同研究方面开展综述和分析。[结果]针对不同研究区域和主题,总结了... [目的]对遥感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进行述评,探索土壤侵蚀遥感研究的发展方向,并为研究者快速选择适宜的遥感数据源和研究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查阅,从不同研究方面开展综述和分析。[结果]针对不同研究区域和主题,总结了土壤侵蚀研究中常用遥感平台和数据源,综述了遥感技术在区域土壤侵蚀特征识别、监测与尺度效应研究中的应用。以及遥感技术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关键因子获取中的应用。同时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结论]遥感技术作为开展大范围、长时间序列土壤侵蚀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我国土壤侵蚀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实际应用中也存在基层遥感数据时效性不强、数据源单一和识别因子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其高效应用和推广需要技术层面和人员、经济支持层面共同发展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遥感 监测 RUSLE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水文连通性研究热点与趋势 被引量:3
14
作者 于洋 刘尧 +5 位作者 华廷 查同刚 许晓明 张晓霞 张恒硕 左启林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共9页
水是限制和维系生物活动的主要因子,水文连通性与诸多生态过程联系紧密。作为表征水循环过程中物质、能量和生物体在景观单元之间传输的过程,水文连通性建立了地表水循环过程中景观单元物质与能量流之间的相互联系。运用文献计量方法,以... 水是限制和维系生物活动的主要因子,水文连通性与诸多生态过程联系紧密。作为表征水循环过程中物质、能量和生物体在景观单元之间传输的过程,水文连通性建立了地表水循环过程中景观单元物质与能量流之间的相互联系。运用文献计量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国内外水文连通性相关研究文献,运用Bibexcel、Ucient和Citespace等软件分别得到高频词、关键词共现网络可视图,在此基础上梳理国内外水文连通性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围绕水文连通性,国内外发文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自1990年以来,国外水文连通度方面的研究与国内相比起步较早,且增长幅度较大;从关键词频上看,国外多偏重于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变化对水文连通性的研究,国内则多偏重于河湖生态系统水系连通演变的研究;爆发词词频分析显示水文连通性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一度成为该领域研究热点;根据共现网络可视图,梳理国内外研究方向,水文连通性与生态过程、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水文连通性对物质传输的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水文连通性的影响等方面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开展不同尺度水文连通性制图,地下水依赖型生态系统水文连通性表征,基于地理信息技术与长期野外监测资料开展多尺度水文连通性定量评估和模型模拟是未来水文连通性研究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连通性 文献计量 关键词频次 共现网络
下载PDF
地理学支撑SDGs研究进展与展望——兼议“可持续地理学”理论框架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文武 尹彩春 +1 位作者 张军泽 傅伯杰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99-2720,共22页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地理学作为聚焦于人地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但当前尚缺少对两者关系的系统性梳理与评述。本文总结了地理学支撑SDGs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进...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地理学作为聚焦于人地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但当前尚缺少对两者关系的系统性梳理与评述。本文总结了地理学支撑SDGs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进展,探讨了其未来重点研究领域,发现:①地理学在开展人地系统综合研究、服务区域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创新性地提出和发展了社会—生态系统、格局—过程—服务—可持续性、全程耦合、分类—统筹—协作等理论框架,这些研究框架包括人地系统的要素级联、动态演化、空间耦合和面向SDGs的系统调控等,构成了地理学支撑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综合理论框架,亦可称为“可持续地理学理论框架”。②地理学支撑SDGs研究在多源数据获取、指标体系本土化与多尺度进展评估、目标间关联机制分析、SDGs实现路径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地理学为SDGs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方法支撑;③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气候—生态危机应对、粮食—能源—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区域发展及规划、人类福祉与社会治理、SDGs评估指标与数据库建设等重点方向。④在未来研究中,需要创新发展可持续地理学分支学科,优化SDGs评估指标体系,发展SDGs评估和决策模型,加强人工智能地理学,深化人地系统耦合研究,在推动地理学科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区域与全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地理学 人地系统耦合 社会—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目标 人类福祉
原文传递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1990-2020年土壤水蚀时空变化及动态驱动力
16
作者 陈硕 赵文武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0,共11页
[目的]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壤流失问题严重,为探究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地区的土壤水蚀现状。[方法]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模型计算中国干旱半干旱区1990年、2000年、2010年... [目的]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壤流失问题严重,为探究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地区的土壤水蚀现状。[方法]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模型计算中国干旱半干旱区1990年、2000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各模型因子和土壤水蚀模数,并进行精度验证(R^(2)=0.60);在此基础上利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分析其单因子及交互因子动态驱动力大小和变化。[结果]1)1990—2020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平均每年土壤水蚀量为4.71×10^(10)kg,土壤水蚀模数呈微弱上升趋势,速率为0.0007 t/(hm^(2)·a)。2)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壤水蚀强度多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土壤水蚀强度上升和下降的区域面积占比均处于上升趋势,土壤水蚀强度不变的区域面积占比处于下降趋势。3)坡度、降水、降水侵蚀力因子是中国干旱半干旱区1990—2020年土壤水蚀的主要单因子驱动力,且3个因子在研究期间交替为第1主导因子;在选取的因子中任意2个因子在进行交互作用时均增加对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水蚀的解释力,其中,坡度与降水侵蚀力因子交互时解释力在研究期间一直为第1主导交互因子。[结论]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水蚀状况正处于微弱恶化趋势,在一系列治理措施实施时应同步考虑地形、降水特征及其他动态因子,从而更好地改善干旱区的土壤水蚀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 土壤水蚀 地理探测器 动态驱动力分析
下载PDF
基于meta分析的放牧压力对内蒙古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詹天宇 孙建 +1 位作者 张振超 刘某承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847-1858,共12页
放牧是最主要的草地利用模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草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放牧强度对草地的健康状况和演替方向起决定作用。本文基于40篇内蒙古草原放牧相关文献数据,通过meta分析探讨温带草原对放牧强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与未放牧草... 放牧是最主要的草地利用模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草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放牧强度对草地的健康状况和演替方向起决定作用。本文基于40篇内蒙古草原放牧相关文献数据,通过meta分析探讨温带草原对放牧强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与未放牧草地相比,轻度放牧草地对群落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无显著影响,而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细菌和真菌数量分别显著上升3.60%、7.80%、11.40%和10.83%(P<0.05);中度放牧下群落植物地下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无显著变化,而地上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21.62%、4.44%、2.15%、8.35%和6.76%(P<0.05);重度放牧下群落植物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显著下降39.72%、16.30%、7.62%、6.46%、8.03%、8.76%、12.92%和18.27%(P<0.05)。以上结果表明轻度放牧有利于土壤肥力和草地生产力的保持和提升,而当放牧干扰超出一定的限度时,草地各项功能均显著下降而发生退化。本研究可为内蒙古温带草原的合理利用和适应性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温带草原 放牧强度 草地生产力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连接景观异质性与社会环境系统——2017年美国景观生态学年会(The US-IALE 2017 Annual Meeting)会议述评 被引量:9
18
作者 范昊 赵文武 丁婧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4919-4922,共4页
美国景观生态学年会于2017年4月9日至13日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举行。此次会议内容丰富、气氛活跃、交流形式多样,讨论了景观生态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会议中关于景观异质性与社会环境系统关系的探讨主要从景观格局与社会环境系统... 美国景观生态学年会于2017年4月9日至13日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举行。此次会议内容丰富、气氛活跃、交流形式多样,讨论了景观生态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会议中关于景观异质性与社会环境系统关系的探讨主要从景观格局与社会环境系统耦合方法、景观格局和社会环境系统变化过程、景观异质性与社会环境系统研究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三方面展开。对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启示主要有以下方面:(1)重视景观格局变化和社会环境系统的耦合研究;(2)加强景观格局-过程-服务的多尺度综合集成研究;(3)加强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为政策制定和实际管理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景观异质性 社会环境系统
下载PDF
植物功能性状对土壤保持的影响研究述评 被引量:27
19
作者 王晶 赵文武 +1 位作者 刘月 贾立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355-3364,共10页
植被对土壤保持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从植物功能性状的角度总结评述植被对土壤保持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总结评述了植物地上功能性状、地下功能性状对土壤保持功能的影响以及植物地上、地下功能性状的关系,认为:(1)植被地上部分功能性状... 植被对土壤保持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从植物功能性状的角度总结评述植被对土壤保持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总结评述了植物地上功能性状、地下功能性状对土壤保持功能的影响以及植物地上、地下功能性状的关系,认为:(1)植被地上部分功能性状对土壤保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溅蚀、面蚀的影响及间接改变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其功能性状指标主要包括叶面积、叶长、叶宽、枝数、植被高度等;(2)植被地下部分功能性状对土壤保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固持土壤、提高土壤抗剪切强度、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增强土壤渗透性,植物根系固持土壤与根系抗拉能力密切相关,植物根系土壤的物理和水文性质,与细根比例、根长密度、根表面积等性状密切相关;(3)可以通过植物地上部分功能性状间接反映地下部分功能性状,但是现有研究多为定性认识;(4)在植物功能性状对土壤保持的研究中亟待加强植被地上地下功能性状的长期定位监测,深化植被功能性状尤其是根系特征与土壤保持的作用机理,加强植被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功能性状的定量表达,建立植被功能性状与土壤保持功能的定量关系,实现植被功能性状与土壤保持功能特征的动态链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地上功能性状 植物地下功能性状 土壤保持
下载PDF
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框架与进展 被引量:19
20
作者 赵文武 侯焱臻 刘焱序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25-31,共7页
人地系统耦合强调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的有机结合,注重知识-科学-决策的有效链接,通过不同尺度监测调查、模型模拟、情景分析和优化调控,开展多要素、多尺度、多学科、多模型和多源数据集成,探讨系统的脆弱性、恢复力、适应性、承载边界... 人地系统耦合强调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的有机结合,注重知识-科学-决策的有效链接,通过不同尺度监测调查、模型模拟、情景分析和优化调控,开展多要素、多尺度、多学科、多模型和多源数据集成,探讨系统的脆弱性、恢复力、适应性、承载边界等科学议题。在梳理人地系统耦合研究框架、基于文献计量分析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了人地系统耦合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系统耦合 可持续发展 地理科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