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增强教育强国人才竞争力——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笔谈
1
作者
石伟平
郭静
+2 位作者
邢晖
贾沛韬
韩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4,共10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人才是职业教育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人才是职业教育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力量。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重要着力点;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服务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和重要路径。本刊聚焦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增强教育强国人才竞争力,邀请专家学者从不同侧面阐述见解和建议,以期为职业教育领域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体系
人才竞争力
立德树人
全国教育大会
原文传递
从同情到行动——休谟同情观的动机困境与内外出路
2
作者
贾沛韬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3年第5期18-32,共15页
休谟《人性论》强调“广泛的同情”并承认“有限的慷慨”,且在论及欲求与倾向这类内在动机力量时总是锚定对象事态而非主体行动,这导致仁爱等情感在形成动机并真正激励行动时的无效或无力。为了解决这一动机困境,值得同时关注可行的内...
休谟《人性论》强调“广泛的同情”并承认“有限的慷慨”,且在论及欲求与倾向这类内在动机力量时总是锚定对象事态而非主体行动,这导致仁爱等情感在形成动机并真正激励行动时的无效或无力。为了解决这一动机困境,值得同时关注可行的内外出路。内部出路可在休谟的情感论和道德学中识别出基于人性内在倾向和表现为自我认可的历时性同情的道德动机机制。外部方案的两种可取思路分别着眼于行动主体和行动结果:对行动主体的关注可在儒家扩充恻隐之心以成仁爱之人的路径中找到动机的稳定人性基础,从而确保对他人处境自然而然的休谟式共鸣同情,能够同时导向付诸行动的能力和意愿;对行动结果的关注则可在当代有效利他主义增进世间福祉的承诺与实践中发现直接对应于广泛同情的广泛善行,从而克服休谟式美德只因“行动和性格的倾向”即不计实效地受到嘉勉的旁观者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情
动机
仁爱
恻隐
有效利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为课程教材高质量发展做贡献
3
作者
韩震
《基础教育课程》
2024年第9期4-5,共2页
《基础教育课程》自创刊以来,就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良师益友,也成为基础教育研究者进行教育改革探索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杂志通过课程教材研究的方向引领和经验交流,不断把教育综合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转化为教学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自创刊以来,就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良师益友,也成为基础教育研究者进行教育改革探索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杂志通过课程教材研究的方向引领和经验交流,不断把教育综合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转化为教学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的一线生动实践,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没有坚实的基础,就不可能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综合改革
国民教育体系
一线教师
高质量教育
基础教育
教学资源
中国式现代化
良师益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现代人如何彼此同情?--以休谟与卢梭的同情观为焦点
4
作者
贾沛韬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47,170,共11页
在关于自我与他人如何合群共存的探讨中,休谟和卢梭提供了两种内在一致且可协同生效的同情方案。作为典型的现代理论家,他们对同情的关注和这种关注对道德情感的共同倚重体现了现代伦理生活对人性与道德的内向探索和对日常生活的肯定。...
在关于自我与他人如何合群共存的探讨中,休谟和卢梭提供了两种内在一致且可协同生效的同情方案。作为典型的现代理论家,他们对同情的关注和这种关注对道德情感的共同倚重体现了现代伦理生活对人性与道德的内向探索和对日常生活的肯定。从这些共同的问题意识出发,两种世俗化且平等化的同情观着意强调了现代人能够基于自然的心灵内在构造而发挥道德情感的力量,葆有同情这种自然美德并坚持一种关照人类、超越立场和利益的普遍主义式同情姿态。进一步就具体的同情机制而言,休谟式同情体现为对一切苦乐感受和赞责评价的“同感共鸣”,卢梭式同情体现为对他人痛苦的“设身处地”,前者着眼于悲悯而冷静的旁观,后者着眼于自顾却热情的行动,它们共同导向了正义问题,有待当代阐释者甄别两种同情观的转型意味并由此探索如何借助同情改善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情
休谟
卢梭
道德情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劳动教育在构建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地位
被引量:
23
5
作者
韩震
《中国高等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1-1,共1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就是说,必须构建全面系统整体性的教育体系,而不能简单地突出某一个方面的教育,也不能分割地去进行某一方面的教育,只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就是说,必须构建全面系统整体性的教育体系,而不能简单地突出某一个方面的教育,也不能分割地去进行某一方面的教育,只有全面系统整体地考虑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同志重申劳动教育的不可或缺性,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
全局性
人才培养体系
系统整体性
德智体美
体育美育
立德树人
原文传递
挑战“先到先得”原则——稀缺公共资源的分配公正论争
6
作者
贾沛韬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23年第2期184-200,共17页
一些力图改善稀缺资源分配方案的努力往往引发普遍的不安与反对,这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们挑战了公众道德直觉中对“先到先得”原则的偏重。然而,从信息壁垒、救助效用、代际正义等多个角度看,先到先得的简单形式平等尽管维系了资源的公平...
一些力图改善稀缺资源分配方案的努力往往引发普遍的不安与反对,这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们挑战了公众道德直觉中对“先到先得”原则的偏重。然而,从信息壁垒、救助效用、代际正义等多个角度看,先到先得的简单形式平等尽管维系了资源的公平可及性表象,却无法保障实质的人生公平机会。而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倾向于将决策者和职业救助者为所有人带来生命机会的施救职责视为不可违背的消极义务,加之诺布效应这类道德评价心理机制的实际存在,先到先得原则的任何替代方案和相应道德理由都难免遭受苛刻审视,因为它们意味着对一部分消极义务的预先放弃。在如是进退失据的困境中,应用伦理学可重新借助一些经典思想实验廓清决策者与公众的不同道德直觉背后真正作为理据生效的道德原则,并在分配方案的订立与辩护中关注多元道德主体参与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配公正
先到先得
效用
稀缺公共资源
道德主体性
原文传递
题名
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增强教育强国人才竞争力——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笔谈
1
作者
石伟平
郭静
邢晖
贾沛韬
韩震
机构
华东
师范大学
职业
教育
与成人
教育
研究
所
国家
教育
行
政学院职业
教育
研究
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出处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4,共10页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24年度“新时代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项目《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论》”(项目编号:24JZDMG-XSD-054)的研究成果。
文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人才是职业教育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力量。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重要着力点;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服务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和重要路径。本刊聚焦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增强教育强国人才竞争力,邀请专家学者从不同侧面阐述见解和建议,以期为职业教育领域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提供参考。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体系
人才竞争力
立德树人
全国教育大会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alent competitiveness
foster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National Education Conference
分类号
G710 [文化科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从同情到行动——休谟同情观的动机困境与内外出路
2
作者
贾沛韬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出处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3年第5期18-32,共15页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1M700488、2022T150064)的阶段性成果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文摘
休谟《人性论》强调“广泛的同情”并承认“有限的慷慨”,且在论及欲求与倾向这类内在动机力量时总是锚定对象事态而非主体行动,这导致仁爱等情感在形成动机并真正激励行动时的无效或无力。为了解决这一动机困境,值得同时关注可行的内外出路。内部出路可在休谟的情感论和道德学中识别出基于人性内在倾向和表现为自我认可的历时性同情的道德动机机制。外部方案的两种可取思路分别着眼于行动主体和行动结果:对行动主体的关注可在儒家扩充恻隐之心以成仁爱之人的路径中找到动机的稳定人性基础,从而确保对他人处境自然而然的休谟式共鸣同情,能够同时导向付诸行动的能力和意愿;对行动结果的关注则可在当代有效利他主义增进世间福祉的承诺与实践中发现直接对应于广泛同情的广泛善行,从而克服休谟式美德只因“行动和性格的倾向”即不计实效地受到嘉勉的旁观者立场。
关键词
同情
动机
仁爱
恻隐
有效利他
Keywords
sympathy
motivation
benevolence
commiseration
effective altruism
分类号
B82-0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为课程教材高质量发展做贡献
3
作者
韩震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
学术委员会
北京师范大学
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国家教材重点
研究
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出处
《基础教育课程》
2024年第9期4-5,共2页
文摘
《基础教育课程》自创刊以来,就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良师益友,也成为基础教育研究者进行教育改革探索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杂志通过课程教材研究的方向引领和经验交流,不断把教育综合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转化为教学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的一线生动实践,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没有坚实的基础,就不可能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
教育综合改革
国民教育体系
一线教师
高质量教育
基础教育
教学资源
中国式现代化
良师益友
分类号
G237.5 [文化科学]
G632.3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现代人如何彼此同情?--以休谟与卢梭的同情观为焦点
4
作者
贾沛韬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
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47,170,共11页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编号:2021M700488)
特别资助(项目编号:2022T15006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文摘
在关于自我与他人如何合群共存的探讨中,休谟和卢梭提供了两种内在一致且可协同生效的同情方案。作为典型的现代理论家,他们对同情的关注和这种关注对道德情感的共同倚重体现了现代伦理生活对人性与道德的内向探索和对日常生活的肯定。从这些共同的问题意识出发,两种世俗化且平等化的同情观着意强调了现代人能够基于自然的心灵内在构造而发挥道德情感的力量,葆有同情这种自然美德并坚持一种关照人类、超越立场和利益的普遍主义式同情姿态。进一步就具体的同情机制而言,休谟式同情体现为对一切苦乐感受和赞责评价的“同感共鸣”,卢梭式同情体现为对他人痛苦的“设身处地”,前者着眼于悲悯而冷静的旁观,后者着眼于自顾却热情的行动,它们共同导向了正义问题,有待当代阐释者甄别两种同情观的转型意味并由此探索如何借助同情改善社会。
关键词
同情
休谟
卢梭
道德情感
Keywords
sympathy
Hume
Rousseau
moral sentiments
分类号
B82-0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劳动教育在构建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地位
被引量:
23
5
作者
韩震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
学术委员会
北京师范大学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出处
《中国高等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1-1,共1页
文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就是说,必须构建全面系统整体性的教育体系,而不能简单地突出某一个方面的教育,也不能分割地去进行某一方面的教育,只有全面系统整体地考虑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同志重申劳动教育的不可或缺性,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关键词
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
全局性
人才培养体系
系统整体性
德智体美
体育美育
立德树人
分类号
G4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挑战“先到先得”原则——稀缺公共资源的分配公正论争
6
作者
贾沛韬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
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天行教育哲学研究院
出处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23年第2期184-200,共17页
文摘
一些力图改善稀缺资源分配方案的努力往往引发普遍的不安与反对,这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们挑战了公众道德直觉中对“先到先得”原则的偏重。然而,从信息壁垒、救助效用、代际正义等多个角度看,先到先得的简单形式平等尽管维系了资源的公平可及性表象,却无法保障实质的人生公平机会。而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倾向于将决策者和职业救助者为所有人带来生命机会的施救职责视为不可违背的消极义务,加之诺布效应这类道德评价心理机制的实际存在,先到先得原则的任何替代方案和相应道德理由都难免遭受苛刻审视,因为它们意味着对一部分消极义务的预先放弃。在如是进退失据的困境中,应用伦理学可重新借助一些经典思想实验廓清决策者与公众的不同道德直觉背后真正作为理据生效的道德原则,并在分配方案的订立与辩护中关注多元道德主体参与的意义。
关键词
分配公正
先到先得
效用
稀缺公共资源
道德主体性
Keywords
Allocative fairness
First come,First served
Utility
Scarce public resources
Moral agency
分类号
B82-05 [哲学宗教—伦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增强教育强国人才竞争力——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笔谈
石伟平
郭静
邢晖
贾沛韬
韩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
0
原文传递
2
从同情到行动——休谟同情观的动机困境与内外出路
贾沛韬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为课程教材高质量发展做贡献
韩震
《基础教育课程》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现代人如何彼此同情?--以休谟与卢梭的同情观为焦点
贾沛韬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劳动教育在构建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地位
韩震
《中国高等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23
原文传递
6
挑战“先到先得”原则——稀缺公共资源的分配公正论争
贾沛韬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23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