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8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追述与反思:伯明翰学派与文化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卓越教授访谈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卓越 邹赞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7,共5页
邹赞(以下简称邹):黄老师,您好!您带领的科研团队近年来从事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的文化研究,并且取得了系列成果。我们知道,源起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化研究思潮,经过理论的旅行来到中国大陆,并且已经发展为极... 邹赞(以下简称邹):黄老师,您好!您带领的科研团队近年来从事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的文化研究,并且取得了系列成果。我们知道,源起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化研究思潮,经过理论的旅行来到中国大陆,并且已经发展为极具活力的理论资源。人们在梳理文化研究的学术发展史时,往往会追溯到伯明翰学派。现在大家对伯明翰学派耳熟能详,但是对该学派的学术谱系并不十分清楚,请您介绍一下伯明翰学派的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明翰学派 文化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 博士生导师 伯明翰大学 科研团队 中国大陆 发展史
下载PDF
通向社会主体性美学--黄药眠对当今文艺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
2
作者 王一川 《中国文艺评论》 2024年第2期101-111,I0003,I0004,共13页
理解黄药眠美学思想,首先需要把握其革命美学家和革命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其次需要看到他面对朱光潜美学和胡风美学的双重挑战。由此理解前提去看,他在20世纪40至50年代的美学思想中呈现出唯物的和人民的、客观的和主体的、政治的和艺术... 理解黄药眠美学思想,首先需要把握其革命美学家和革命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其次需要看到他面对朱光潜美学和胡风美学的双重挑战。由此理解前提去看,他在20世纪40至50年代的美学思想中呈现出唯物的和人民的、客观的和主体的、政治的和艺术的、社会的而非个人的等成分,具有社会主体性美学的鲜明特点。当前需要在新的语境下从中引申出新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药眠美学思想 双重革命身份 双重美学挑战 社会主体性美学
下载PDF
认同话语与文艺学学科反思 被引量:12
3
作者 曹卫东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15,19-25,共8页
20 0 3年 11月 2日 ,本刊编辑部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在北京联合召开“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美学学科反思”研讨会 ,与会学者就我国文艺学美学学科的研究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等进行了广泛讨论。本组关于当代文艺学学科反思的论文即... 20 0 3年 11月 2日 ,本刊编辑部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在北京联合召开“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美学学科反思”研讨会 ,与会学者就我国文艺学美学学科的研究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等进行了广泛讨论。本组关于当代文艺学学科反思的论文即在会议讨论基础上编辑而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 文艺学 学科反思 认同话语 比较文学 学科制度 精神科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公共领域 哲学思想
下载PDF
在消费文化面前文艺学何为?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春青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7-52,共6页
文化成为消费品是现今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文化现象正在成为社会主流文化。面对这样的文化状况 ,传统的文艺学、美学不应依然恪守原来的固有领域 ,而应将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视为与纯文学具有同等地位的... 文化成为消费品是现今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文化现象正在成为社会主流文化。面对这样的文化状况 ,传统的文艺学、美学不应依然恪守原来的固有领域 ,而应将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视为与纯文学具有同等地位的研究对象 ,对这种新的文化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剖析和评价 ,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 ,批判其负面作用。这样做既能促进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 消费文化
下载PDF
铸就文艺研究的精神之鼎——试论文艺美学的精神建构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陶水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14,共12页
美学(Asthetik)原本是近代德国学者提出的一门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的人文学科。中国现代美学深受西方美学尤其是德国美学的影响,西方美学进入中国后,其感性学的学科名称被中国文化改写为"美学",同时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使... 美学(Asthetik)原本是近代德国学者提出的一门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的人文学科。中国现代美学深受西方美学尤其是德国美学的影响,西方美学进入中国后,其感性学的学科名称被中国文化改写为"美学",同时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使得中国现代美学成为开启中国现代性的文化工程并具有深厚的精神维度。其中,文艺美学是中国现当代美学中最有成就、最注重艺术审美精神建构的学术领域。文章在简要梳理中国古代精神文化传统、中华诗兴美学精神史、中国现代文艺美学精神建构历程的基础上,对"美学精神"尤其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外延和实质作了初步探讨。同时提出,文艺美学、中华诗兴美学与中华美学精神研究三者相互涵摄,内在贯通。文章进而阐述了文艺美学与中华美学精神相互建构的学术路径,以期推动文艺美学和中华美学精神研究的深入,推动文艺美学研究从知识论研究向艺术精神价值建构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美学 中华诗兴美学 美学精神(审美精神) 中华美学精神
下载PDF
走向后现代的文艺学——兼谈当代西方的几本文艺学教材 被引量:5
6
作者 陈太胜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52-56,共5页
后现代精神是当前的文艺学研究亟需的一种思路。后现代在这里指怀疑和反对作为现代观念的本质主义、历史主义和普遍主义的一种思想状态。对当代中国的文艺学研究来说,尤其是对大学制度化的文艺学研究和教学来说,从根本性的思想反思的角... 后现代精神是当前的文艺学研究亟需的一种思路。后现代在这里指怀疑和反对作为现代观念的本质主义、历史主义和普遍主义的一种思想状态。对当代中国的文艺学研究来说,尤其是对大学制度化的文艺学研究和教学来说,从根本性的思想反思的角度上提倡后现代的文艺学显得尤其重要。这至少涉及到本质的语境化和多元化、理论的文本化和历史化、理论的批评化、文本的扩张和标准的内向性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后现代文艺学只是一种大概的思路,一种思想或精神状态,一种开放的理论和实践空间,它决不是一种理论体系。提倡后现代的文艺学,有利于改变我们僵化的知识结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文艺学 怀疑 本质主义 语境化 文本 批评实践
下载PDF
谈谈中国文艺思想史研究的“综合性视角”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春青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50,共6页
中国文艺思想史的研究应该而且有必要采用"综合性视角",原因有三:其一,中国古人在如何看待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上有着某种整体性视野,这一视野自然而然地渗透于古人方方面面的言说之中,因而经、史、子、集各种文类在精神旨趣... 中国文艺思想史的研究应该而且有必要采用"综合性视角",原因有三:其一,中国古人在如何看待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上有着某种整体性视野,这一视野自然而然地渗透于古人方方面面的言说之中,因而经、史、子、集各种文类在精神旨趣上有着高度的内在一致性,这就使我们有必要从"整体关联性"角度来审视古代文艺思想的发展演变。其二,中国古代文艺思想有别于西方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之点是对于"原理"或"本质"、"规律"兴趣不大,总是关注具体现象,因而特别注意各种文艺现象的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从动态性角度来审视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其三,古人有所言说往往都基于某种意识形态的或者政治的诉求(尽管常常是很隐晦的),都是适应着特定社会需求而出现的,故而从"功能性"角度来考察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就具有了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艺思想史 综合性视角 整体关联性 动态性 功能性
下载PDF
翻译对中国新诗产生和发展的作用——以卞之琳为中心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太胜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1-148,共8页
卞之琳认为新文学(包括"新诗")在产生的过程中,外来影响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而西方诗对中国新诗的影响,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在"格律体"、"半格律体"和"自由体"三种翻译方式中,... 卞之琳认为新文学(包括"新诗")在产生的过程中,外来影响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而西方诗对中国新诗的影响,主要通过翻译来实现。在"格律体"、"半格律体"和"自由体"三种翻译方式中,卞之琳最为看重"格律体"。他提倡格律诗的理论,并在写作和翻译实践中实行自己的理论。卞之琳对外国诗的翻译和研究,经由他自己的写作和理论,促进了中国新诗在格律化方面的探索。通过卞之琳这一个案研究表明,尽管新诗的发生和发展确实受到了外国诗的影响,但新诗也仍然是中国的东西,中国文化现实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新诗 格律体 半格律体
下载PDF
中国现实主义文艺中的心性论传统 被引量:4
9
作者 王一川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6,共13页
在百余年中国现实主义文艺思潮中,古代心性论传统经历了曲折的沉浮过程。这大体可以分为5个时段:启蒙式现实主义与心性论传统有着复调式对话关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实践诚然没有给予心性论传统以合适的显性地,但还是在传奇式叙事范... 在百余年中国现实主义文艺思潮中,古代心性论传统经历了曲折的沉浮过程。这大体可以分为5个时段:启蒙式现实主义与心性论传统有着复调式对话关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实践诚然没有给予心性论传统以合适的显性地,但还是在传奇式叙事范式中为它提供了隐性舞台;“伤痕”式现实主义文艺有着对于心性论传统的隐归,但限于当时认识条件而只能作迂回式别解;“新写实”现实主义中已出现心性论传统的描绘,但有关理性评判依然处在模糊状态或者被归结为负面的东西;过去十年间心性论传统与现实主义融合为心性现实主义范式。这个中国现代文艺史案例表明,外来现实主义文艺与中国心性论传统终究可以找到融合生长的合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文艺思潮 心性论传统 复调式对话关系 心性现实主义
下载PDF
通向中华型传统引导的现代文艺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一川 《中国文艺评论》 2023年第3期17-28,I0002,共13页
从中国式现代化考察中国文艺,可以见出中华型传统的引导地位,相应的,中国现代文艺也应被视为中华型传统引导的现代文艺。中国现代文艺在发生学上属于一种内源和外流交汇而更生的也即以内化外的现代文艺,同时在实质上属于一种溯源开新的... 从中国式现代化考察中国文艺,可以见出中华型传统的引导地位,相应的,中国现代文艺也应被视为中华型传统引导的现代文艺。中国现代文艺在发生学上属于一种内源和外流交汇而更生的也即以内化外的现代文艺,同时在实质上属于一种溯源开新的现代文艺,这可以从中国文艺的现代Ⅰ、现代Ⅱ和现代Ⅲ分期中清楚地见出。中华型传统在中国现代文艺的多条路径中有着不同呈现。确立中华型传统的意义在于为指向未来的中国现代文艺找到新的灵魂性引导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型传统引导 溯源开新 灵魂性引导力
下载PDF
谈谈当前大学美育课程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一川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第2期I0001-I0001,共1页
当前新时代新征程,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美育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美育课程应积极承担新任务,重要的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担起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培育高素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新使命。应当把... 当前新时代新征程,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美育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美育课程应积极承担新任务,重要的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担起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培育高素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新使命。应当把中国式现代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等相关思想,落实到大学美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美育课程 中国式现代化 大学美育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家和社会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建设者和接班人
下载PDF
文艺美学研究之泛化与深化——张利群《文艺制度论》印象
12
作者 李珺平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0年第4期32-34,共3页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文艺学研究出现了泛化趋向。这种泛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文艺学向其他学科领域挺进,二是被其他学科所渗透,换言之,即采用其他学科的视点与方法论来透视文艺学自身的新问题。这两方面的突出表现,就是研究对象的边...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文艺学研究出现了泛化趋向。这种泛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文艺学向其他学科领域挺进,二是被其他学科所渗透,换言之,即采用其他学科的视点与方法论来透视文艺学自身的新问题。这两方面的突出表现,就是研究对象的边缘性选题与研究成果的边缘式呈现。泛化是深化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制度 美学研究 文艺学研究 印象 利群 80年代后期 其他学科 方法论
下载PDF
21世纪早期中国影视潮的新趋向——兼论中国文艺现代性与传统
13
作者 王一川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22,共18页
21世纪早期中国影视潮呈现为大约五种新趋向:融世趋向表明中国社会正快速融入世界秩序中;流动趋向展现中国社会人口流动趋势及其相关生活方式变迁态势;跨门趋向显示中国各艺术门类之间呈现相互跨越和交融格局;图像趋向说明视觉图像或视... 21世纪早期中国影视潮呈现为大约五种新趋向:融世趋向表明中国社会正快速融入世界秩序中;流动趋向展现中国社会人口流动趋势及其相关生活方式变迁态势;跨门趋向显示中国各艺术门类之间呈现相互跨越和交融格局;图像趋向说明视觉图像或视觉文化在当代社会和文化中正扮演愈益重要角色;流溯趋向揭示百余年来中国现代性进程在历经现代Ⅰ和现代Ⅱ后进展到现代Ⅲ时段并呈现既向前流动又向后溯洄的趋向。这些新趋向表明中国文艺现代性无法离开传统,而只能带着传统走向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早期中国影视潮 中国文艺现代性 融世趋向 流溯趋向 传统
下载PDF
新时代、新问题与文论教学新思路——第二届“文艺学新问题与文论教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14
作者 周梦泉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69-73,共5页
文艺学发展至今,有两个重要问题不容忽视。其一,今日之“理论”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式微”,那么应如何激发文学理论的创造性,以应对新时代的新挑战?其二,今日之文论教学常常与实践脱节而流于理论空谈,那么在教学环节如何立足实践... 文艺学发展至今,有两个重要问题不容忽视。其一,今日之“理论”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式微”,那么应如何激发文学理论的创造性,以应对新时代的新挑战?其二,今日之文论教学常常与实践脱节而流于理论空谈,那么在教学环节如何立足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环节 文艺学 学术研讨会 综述 世界范围 文学
下载PDF
批判诗学:开端、意图与方法——赵勇教授访谈录
15
作者 赵勇 徐晓军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批判诗学的早期开端也许可以追溯到《介入偏离与阅读倾斜》,因为此文隐含着20世纪80年代的某种问题意识。而所谓介入,自然是来自于萨特。在“后理论”时代,当越来越多的作家、学者具有了某种“后知识分子”的特征时,把萨特的介入拿过来... 批判诗学的早期开端也许可以追溯到《介入偏离与阅读倾斜》,因为此文隐含着20世纪80年代的某种问题意识。而所谓介入,自然是来自于萨特。在“后理论”时代,当越来越多的作家、学者具有了某种“后知识分子”的特征时,把萨特的介入拿过来就更具有某种现实意义。至于批判诗学形成的原因,其一是现实层面,其二在学理层面。前者意味着要直面中国当下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现状,进而尽可能解决其批判精神不断流失的问题。后者则涉及文化诗学,是对童庆炳先生文艺理论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受阿多诺、伽达默尔和巴赫金等人的理论启发,可以把“亦此亦彼”“二律背反”“间性思维”等看成是批判诗学的方法或路径。而既要向阿多诺学习,又要向萨特取经;既要有理论深度,又要能通俗易懂,大概是批判诗学的批评实践的基本构想和努力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诗学 文化诗学 萨特 阿多诺 亦此亦彼 二律背反
下载PDF
《沧浪诗话》诗歌体制论的误读与辩正
16
作者 姚爱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103,共13页
“体制”是严羽诗论的核心概念,但因习焉不察的割裂与混淆,其确切内涵与本来面目未能完整呈现,也妨碍了对严羽诗论体系及诗学思想的整体理解。藉由文本精析与逻辑归纳相结合,可知《沧浪诗话》中“体制”概念指向诗歌作品完整而具体的本... “体制”是严羽诗论的核心概念,但因习焉不察的割裂与混淆,其确切内涵与本来面目未能完整呈现,也妨碍了对严羽诗论体系及诗学思想的整体理解。藉由文本精析与逻辑归纳相结合,可知《沧浪诗话》中“体制”概念指向诗歌作品完整而具体的本体存在,这一基本内涵不因其《诗体》中辨体角度不同而互异。诗之“体制”不仅包含“词理意兴”等基本要素,且以“格力”“兴趣”“气象”“音节”等为之“用”,以更充分表现诗体的内在品质和艺术力量。其中“格力”以诗意为本,是诗中整体思想情感所表现的精神力量;“兴趣”以诗情为本,是诗体所表达的自然感发、含蓄蕴藉的情致和意趣;“气象”以诗象为本,是诗体所呈现的自然雄浑的整体艺术形象;“音节”以诗语为本,是诗体中充分韵律化、表意化的艺术语言。着眼于贯通式诗歌体制观,可对《沧浪诗话》的概念关系和整体结构获得更切近实际、更切合语境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浪诗话》 体制 兴趣 格力 气象 体用 贯通
下载PDF
无间同撑一博点——童庆炳与王向峰二先生的那次强强联手
17
作者 赵勇 《艺术广角》 2024年第1期63-71,共9页
老一辈学者身上有一种宝贵的治学精神是值得后辈学习和传承的;曾与王向峰老师筹划访谈事宜,却遗憾最终未能实现;根据现有资料,回看童庆炳老师与王向峰老师共同支撑和建设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点的一段学界佳话,深感两位学界前贤身上... 老一辈学者身上有一种宝贵的治学精神是值得后辈学习和传承的;曾与王向峰老师筹划访谈事宜,却遗憾最终未能实现;根据现有资料,回看童庆炳老师与王向峰老师共同支撑和建设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点的一段学界佳话,深感两位学界前贤身上的精神和气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点 访谈 学界传奇
原文传递
狂欢理论与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 被引量:68
18
作者 陆道夫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1-27,154,共8页
作为一种文化模式 ,狂欢节至今还在深深地影响着大众文化 ,从好莱坞电影、通俗期刊、电视搞笑肥皂剧、摇滚音乐等等之中都不难发现这种文化的影子。巴赫金狂欢理论的精髓就在于其狂欢精神的体现 ,亦即狂欢节的全民性、仪式性、平等性和... 作为一种文化模式 ,狂欢节至今还在深深地影响着大众文化 ,从好莱坞电影、通俗期刊、电视搞笑肥皂剧、摇滚音乐等等之中都不难发现这种文化的影子。巴赫金狂欢理论的精髓就在于其狂欢精神的体现 ,亦即狂欢节的全民性、仪式性、平等性和颠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欢节 狂欢理论 大众文化 摔跤比赛
下载PDF
乡间与庙堂之争——从歌剧《白毛女》的文本生产看解放区文艺的一种创作路径 被引量:3
19
作者 贺滟波 刘光洁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30-35,59,共7页
歌剧《白毛女》的文本生产经历了民间奇闻传说—现代革命故事—个人化的小说改写—集体创作的歌剧四个阶段。在文本生产的过程中,原先处于自在自为状态的民间口头叙述是丰富的、多样的、杂草丛生的,在进入到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国家文学... 歌剧《白毛女》的文本生产经历了民间奇闻传说—现代革命故事—个人化的小说改写—集体创作的歌剧四个阶段。在文本生产的过程中,原先处于自在自为状态的民间口头叙述是丰富的、多样的、杂草丛生的,在进入到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国家文学生产之前,民间文学形态已经经历了一个民众/个人"去除杂草"的过程。正源于这种剔除,民间文化形态才会与官方意志达成默契、交融,进而进入延安文艺"把关人"的视野中,最终将其确立为重点建设的文艺项目进行集体创作,成为了解放区文艺的一种创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白毛女》 文本生产 口头传播 民间文学形态 集体创作 解放区文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