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菌细胞表面疏水性及在活性污泥中粘附率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孙晓莹 施汉昌 +1 位作者 全向春 呼丽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809-2814,共6页
以4株不同菌株为对象,研究了培养基类型对细菌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及初始细胞表面疏水性、接触时间等因素与细菌在活性污泥中粘附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培养基类型、培养时间以及菌株的自身特性均会对所培养菌种的表面疏水性产生影响;而... 以4株不同菌株为对象,研究了培养基类型对细菌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及初始细胞表面疏水性、接触时间等因素与细菌在活性污泥中粘附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培养基类型、培养时间以及菌株的自身特性均会对所培养菌种的表面疏水性产生影响;而初始细胞表面疏水性、接触时间与细菌在活性污泥中的粘附率密切相关.当接触时间较短时(<14h),初始细胞表面疏水性是影响系统中菌种粘附量的主要因素,且存在某一临界值,当菌种的疏水率低于该值时,菌种粘附量相近,当菌种的疏水率高于该值时,粘附量明显增高,菌种可以迅速粘附到活性污泥中;而当接触时间足够长时(≥38h),接触时间则成为系统中菌种粘附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经预接触,外投高效菌被系统完全吸附后,营养物质的投加或供氧方式的改变均不会引起被吸附菌种的再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表面疏水性 接触时间 粘附率
下载PDF
济南市东泺河底泥及其雨水汇水区地表灰尘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冬莹 庄涛 +2 位作者 李迎霞 宋宁宁 赵玉强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86-1592,共7页
以济南市东泺河为研究对象,采集了13个底泥样品和30个雨水汇水区地表灰尘样品,测定了Cd、Cr、Cu、Zn、Pb、As 6种重金属的质量比。分析了底泥与地表灰尘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统计分析对底泥与地表灰尘重金属的相关性... 以济南市东泺河为研究对象,采集了13个底泥样品和30个雨水汇水区地表灰尘样品,测定了Cd、Cr、Cu、Zn、Pb、As 6种重金属的质量比。分析了底泥与地表灰尘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统计分析对底泥与地表灰尘重金属的相关性和来源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底泥与地表灰尘样品中Cd、Cr、Cu、Zn、Pb质量比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小清河沿岸土壤重金属背景值;采暖期与非采暖期地表灰尘重金属质量比有明显差异。底泥重金属质量比由南向北逐渐增高,北园大街以北Cu、Zn、Cd处于偏中污染水平;地表灰尘重金属质量比从大到小依次为小企业聚集区、商贸区、居住小区、混合区,且小企业聚集区、商贸区重金属综合生态风险达到中等水平。除Pb与Cr、As外,底泥重金属各元素之间相关性较强,地表灰尘重金属Cu、Zn、Cd 3种元素两两显著相关,底泥与地表灰尘重金属Cr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源解析结果表明,人为影响对底泥和地表灰尘重金属的贡献最大,底泥重金属的人为混合源和交通源贡献率分别占79.6%和10.9%,地表灰尘重金属的人为混合源和建筑源贡献率分别占43.2%和2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重金属 底泥 地表灰尘 空间分布 相关性 源解析
原文传递
电化学酶传感器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佳 殷立峰 +2 位作者 代云容 江帆 牛军峰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1-143,共13页
电化学酶传感器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生物传感器,它将酶及其底物相互作用的特异性与电化学的强大分析功能相结合,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药理学、临床、食品、农业以及环境监测中。制备电化学酶传感器的关键步骤是酶的固定化,选择用于制备电化学... 电化学酶传感器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生物传感器,它将酶及其底物相互作用的特异性与电化学的强大分析功能相结合,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药理学、临床、食品、农业以及环境监测中。制备电化学酶传感器的关键步骤是酶的固定化,选择用于制备电化学酶传感器的合适的酶固定化方法,在传感器电子转移动力学、稳定性和重现性等方面起着主要作用。本文在阐述电化学酶传感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用于电化学酶传感器制备过程中的酶固定化方法,重点讨论了电化学酶传感器在监测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方面的应用,并对电化学酶传感器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传感器 固定化材料 固定化方法 环境监测
原文传递
公路对湿地的生态效应及其反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4
作者 衷平 杨志峰 +1 位作者 崔保山 王云 《湿地科学》 CSCD 2009年第1期89-98,共10页
公路建设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生态负效应,对公路的湿地生态效应及其反馈理论进行探讨非常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了公路的湿地生态效应及其反馈的概念模型,创建了理论框架... 公路建设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生态负效应,对公路的湿地生态效应及其反馈理论进行探讨非常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了公路的湿地生态效应及其反馈的概念模型,创建了理论框架;在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公路的湿地生态效应的内涵,包括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累积效应,直接效应又分为三级效应,并分别阐述了各个效应的内在涵义;分析了湿地生态对公路建设的反馈响应,为指导最大限度地减少公路建设对湿地生态的破坏,建设生态和谐的公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 湿地 生态效应 反馈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长江三峡水库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吕关平 陈磊 沈珍瑶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8-119,共12页
基于文献计量学,从相关研究文献的发表时间、地区分布、学科类型、作者、研究机构、期刊分布及热点领域等方面,对Web of Science^(TM)核心数据库中长江三峡水库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自2006年长江三峡水库二期蓄水后,与长江三... 基于文献计量学,从相关研究文献的发表时间、地区分布、学科类型、作者、研究机构、期刊分布及热点领域等方面,对Web of Science^(TM)核心数据库中长江三峡水库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自2006年长江三峡水库二期蓄水后,与长江三峡水库相关的研究文献呈现激增的趋势,其中大部分来源于中国,主要发表在Geomorphology等杂志,活跃的研究机构有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研究内容主要涵盖水库建设对生态环境、地质灾害、长江中下游及库区移民的影响,其中水库建设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关注的焦点。分析表明,模型应用及开发、非点源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及水库引起的气候变化等可能是长江三峡水库研究的前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水库 生态环境 文献计量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