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WAT模型的植草河道对非点源污染控制效果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培培 李琼 +3 位作者 阚红涛 王嘉薇 于雯雯 刘瑞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04-1209,共6页
以三峡库区香溪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SWAT模型,通过收集整理香溪河流域2011年DEM、土壤、土地利用数据和1970—2011年的气象数据,在模型得到满意的率定和验证的基础上,模拟分析了流域内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评价了植草河道措施... 以三峡库区香溪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SWAT模型,通过收集整理香溪河流域2011年DEM、土壤、土地利用数据和1970—2011年的气象数据,在模型得到满意的率定和验证的基础上,模拟分析了流域内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评价了植草河道措施对于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削减效果。模拟结果表明,SWAT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研究区非点源污染,研究区TN和TP污染负荷集中分布在南阳水系,以及古夫、高岚水系的下游区域。全流域TN和TP污染总负荷分别高达1388t和239t。实施植草河道措施之后,TN和TP污染负荷分别降到1120t和157t,共削减了16.7%的TN负荷和34%的TP负荷。因此,从控制效果来看,植草河道能够很好地控制三峡库区香溪河流域的农业非点源污染,尤其是对TP污染控制效果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SWAT模型 最佳管理措施 植草水道
下载PDF
环境污染事故风险预测评估模式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曾维华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329-334,共6页
从环境风险到环境污染事故演变的一般规律入手,提出了环境污染事故风险预测评估模式,为环境污染事故风险评估、预防与应急响应提供科学手段。环境污染事故风险预测评估模式的提出,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环境安全与应急响应理论;另一方面,... 从环境风险到环境污染事故演变的一般规律入手,提出了环境污染事故风险预测评估模式,为环境污染事故风险评估、预防与应急响应提供科学手段。环境污染事故风险预测评估模式的提出,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环境安全与应急响应理论;另一方面,对公共安全、企业安全管理与应急响应等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风险 环境污染事故 环境风险评估 环境风险场 环境污染事故损失场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北京市再生水利用潜力与生态网络特征分析
3
作者 陈银花 姜丰 +1 位作者 王赛鸽 陈彬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0-295,共16页
为应对再生水利用的潜在风险,有必要对再生水利用与再生水系统网络稳定性之间的不确定性关系展开研究。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15—2020年再生水需求、供给、利用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再生水供需模型,揭示了2020—2... 为应对再生水利用的潜在风险,有必要对再生水利用与再生水系统网络稳定性之间的不确定性关系展开研究。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15—2020年再生水需求、供给、利用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再生水供需模型,揭示了2020—2050年再生水供需变化特征,并确定了7种工业再生水使用情景下的生态环境、生活、工业、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部门间用水变化。此外,基于生态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再生水系统网络系统代谢效率、冗余和部门关系特征,揭示了再生水系统鲁棒性水平和互惠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再生水系统模拟值与现实值的误差小于10%,所构建再生水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准确反馈再生水各变量间因果关系。经模拟发现,北京市2015—2050年再生水供给量增幅(2.55%)远低于再生水需求量增幅(2.82%)。(2)2020—2050年各情景下再生水系统平均鲁棒性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3)在工业再生水比例为0.45时,再生水系统平均鲁棒性指数达到最大值0.28。此时再生水大量流入工业部门,形成工业对再生水的依赖,从而大大减少工业用水压力。通过结合系统动力学与生态网络方法,明晰了工业再生水潜力,为北京市工业部门节约用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利用 再生水利用潜力 再生水网络 工业再生水
下载PDF
主成分-聚类复合模型在水环境管理中的应用——以松花江吉林段为例 被引量:29
4
作者 张妍 尚金城 于相毅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92-595,共4页
以松花江吉林段5年的监测资料为依据,采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的复合模型,定量诊断出水污染因子对松花江吉林段的污染贡献率,合理划分出各类水环境管理区域,并提出相应的水环境管理措施。结果表明:松花江吉林段主要污染物是挥发酚、CO... 以松花江吉林段5年的监测资料为依据,采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的复合模型,定量诊断出水污染因子对松花江吉林段的污染贡献率,合理划分出各类水环境管理区域,并提出相应的水环境管理措施。结果表明:松花江吉林段主要污染物是挥发酚、COD和氨氮,表现为有机污染和非点源污染;在水环境管理分区中,丰满-龙潭桥区域属于轻污染,为水源保护江段,龙潭桥-哨口区域属于重污染,为水环境控制江段,哨口-白旗区域属于中度污染状况,为水环境自净江段。这一工作的开展对于实施河流水环境总量控制,实现松花江吉林段水域的科学化分类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水环境管理 松花江
下载PDF
演马矿煤矸石堆周围环境中重金属分布特征 被引量:15
5
作者 杨建 陈家军 +1 位作者 王心义 李旭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0-96,共7页
以焦作市演马矿煤矸石堆为对象,检测分析其周围土壤、地下水和植物中的重金属含量,并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土壤性质和地下水动力条件,研究煤矸石堆放与环境污染之间的联系.根据地形地貌、地下水流向和风向,在演马矿煤矸石堆周围布置土... 以焦作市演马矿煤矸石堆为对象,检测分析其周围土壤、地下水和植物中的重金属含量,并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土壤性质和地下水动力条件,研究煤矸石堆放与环境污染之间的联系.根据地形地貌、地下水流向和风向,在演马矿煤矸石堆周围布置土壤、地下水和植物采样点,检测分析pH和重金属(如Pb,Mn,Zn,Cu,Cr和Cd)含量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煤矸石堆放是造成周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煤矸石释放的重金属大部分被土壤所吸附,所检测的6种重金属在土壤中均被检出,其中部分点位的Zn和Cd含量已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土壤中重金属可以进一步向地下水和植物传递,地下水中Mn含量与煤矸石堆的距离呈负相关,植物叶中Pb的含量最高,叶和茎中重金属含量表现出与煤矸石堆的相关性;矿坑排水、锅炉房飘尘也是造成周围环境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煤矸石 土壤 地下水 植物
下载PDF
户用沼气模式生命周期减排清单与环境效益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绍晴 宋丹 +1 位作者 杨谨 陈彬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6-83,共8页
相对于传统农业活动,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生产具有清洁的能源生产和高度闭环的废物回收处置等明显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入户推广。本文综合考虑沼气工程建造、使用和综合利用等生命周期过程,分析了典型户用沼气池综合利用各阶段环... 相对于传统农业活动,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生产具有清洁的能源生产和高度闭环的废物回收处置等明显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入户推广。本文综合考虑沼气工程建造、使用和综合利用等生命周期过程,分析了典型户用沼气池综合利用各阶段环境节能减排清单,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其环境效益。结果表明,"猪-沼-稻-果"综合农业利用模式下单位沼气池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其中CO2、PM10、CH4和CO净减排量分别达3 060.700kg、19.820kg、12.960kg和75.590kg,总净节能达9 068.4MJ。其中,玉米秸秆、沼液沼渣的利用和燃煤替代对温室效应的减缓明显,畜禽粪便的利用和燃煤的替代减缓了环境酸化以及富营养化过程,而光化学氧化的减缓主要来自玉米秸秆的利用而减少的CO、VOC的排放,沼气工程对人体毒害的减缓主要是来自燃煤替代而减少的SO2和PM10排放。户用沼气利用对各种环境影响均有减缓作用,其中对光化学氧化、富营养化、环境酸化和温室效应的改善最为显著,对于降低能源耗竭、减缓对人体的毒性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综合利用 生命周期分析 减排清单 环境影响
下载PDF
大宁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及其演变 被引量:27
7
作者 刘瑞民 沈珍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0-203,共4页
以长江流域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基础上应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了大宁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并分析了该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评价结果显示,1990年前后大宁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等级... 以长江流域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基础上应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了大宁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并分析了该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评价结果显示,1990年前后大宁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等级9所占比例最大,约40%;2000年前后大宁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结果中没有一个等级所占的比例非常突出.对比1990和2000年大宁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结果,可以发现,1990年前后大宁河流域生态环境总体比较好,2000年前后生态环境有退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宁河流域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主成分分析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下载PDF
海南省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流特征与演变 被引量:7
8
作者 丁平刚 田良 陈彬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6-71,共6页
本文运用物质流分析(MFA)和IPAT分析方法,对海南省环境经济系统1990-2008年间的物质输入与输出进行研究,并与同期广东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8年间,海南省环境经济系统直接物质输入呈上升趋势,1990-2007年间增长速度平缓... 本文运用物质流分析(MFA)和IPAT分析方法,对海南省环境经济系统1990-2008年间的物质输入与输出进行研究,并与同期广东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8年间,海南省环境经济系统直接物质输入呈上升趋势,1990-2007年间增长速度平缓,年均增长6.88%,而区域过程排放呈下降趋势,年均降低0.95%;19年间,除个别年份外,海南省物质输入强度、输出强度及物质输入效率均低于同期广东省水平,1994年以前,海南省物质输出效率明显低于同期广东省水平,1995年开始逐渐接近同期广东省水平。对以上结果进行分析,可揭示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海南省的物质流特征与演变规律,能够为区域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促进海南生态省、新型工业省和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流分析 环境经济系统 海南省 广东省
下载PDF
珠江九沙围河涌生态环境特征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孟晓杰 舒俭民 +2 位作者 张妍 杨艳 高菊红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8-122,共5页
珠江九沙围河涌河道内埋有二战时期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为了解水体及底泥污染状况,对河段水质、底泥、水生生物进行了采样监测,并采用水质单因子及生物多样性指数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九沙围河涌及其附近珠江河段各监测断面水质均... 珠江九沙围河涌河道内埋有二战时期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为了解水体及底泥污染状况,对河段水质、底泥、水生生物进行了采样监测,并采用水质单因子及生物多样性指数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九沙围河涌及其附近珠江河段各监测断面水质均不能满足地表水Ⅳ类标准要求,以有机污染为主。底泥污染较为严重,超标最为严重的为镉、锌、铬和砷,水生生态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水体都在富营养水平以上,底泥中氰化物和砷超标,说明河涌底泥存在被日遗化武污染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日遗化武 水质 底泥
原文传递
广州市南部拓展区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巍 张莹莹 杨志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5-47,共3页
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规划需要新的理念和原则作指导。生态优先作为指导生态城市建设的崭新理念和原则,要求城市环境规划应该以保护和完善城市生态功能为重点。结合广州市南部拓展区大气环境规划,探讨生态优先原则在城市大气环境规... 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规划需要新的理念和原则作指导。生态优先作为指导生态城市建设的崭新理念和原则,要求城市环境规划应该以保护和完善城市生态功能为重点。结合广州市南部拓展区大气环境规划,探讨生态优先原则在城市大气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优先 大气 环境规划 广州市南部拓展区
下载PDF
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评估理论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毛渭锋 李巍 《云南环境科学》 2004年第4期30-33,共4页
结合系统工程理论,初步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评估的概念方法和理论体系,据此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进行初步评估,并提出进一步提高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价 有效性评估 环境管理
下载PDF
投入产出技术在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12
作者 张力小 马奇菊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3年第12期117-121,共5页
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不但要统筹城市内部环境要素,还要理清城市主体与外部区域、城市内部产业部门间的关系,避免孤立、静态地看待一个城市。环境投入产出技术能够追朔城市产业部门的体现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直接与间接),特别是能够建立城... 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不但要统筹城市内部环境要素,还要理清城市主体与外部区域、城市内部产业部门间的关系,避免孤立、静态地看待一个城市。环境投入产出技术能够追朔城市产业部门的体现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直接与间接),特别是能够建立城市与外部区域、城市内产业部门的耦合关系,并实现动态变化过程驱动的结构解析。北京市1987年-2007年结构解析显示:1987年-2007年间,需求规模和直接能耗强度是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但需求规模的扩张对能耗增长的正向促进影响效果日趋强劲,而能量消耗强度负向效应却日益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环境总体规划 投入产出表 完全排污系数 城镇化
下载PDF
单原子光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在环境与能源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惠惠 张圆正 +2 位作者 代云容 于艳新 殷立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6-68,共13页
绿色清洁的光催化技术可降解污染物、生产能源,是解决环境与能源问题的重要手段,但限于光催化材料成本及效率方面,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近年来单原子光催化剂的诞生和发展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合成、表征及应用的相关研究成为材... 绿色清洁的光催化技术可降解污染物、生产能源,是解决环境与能源问题的重要手段,但限于光催化材料成本及效率方面,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近年来单原子光催化剂的诞生和发展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合成、表征及应用的相关研究成为材料、化学、环境、能源等诸多领域的热点。与传统负载型光催化剂相比,单原子光催化剂表面的金属粒子的分散度达到原子尺寸,可呈现更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但对合成策略、表征技术和应用途径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合成方面的主要障碍在于金属单原子的高表面能导致合成过程中的失稳团聚而丧失其单原子形态;传统的表征技术也缺乏对单原子形貌、结构及化学环境的解析能力;目前对单原子光催化剂的应用研究多为传统研究领域的延伸,未能充分利用单原子的功能特性。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也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在单原子光催化材料合成、表征和应用领域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1)合成方面,针对单原子表面能高、易团聚的问题,改进了液相合成法、原子层沉积法等传统合成策略,引进了新的高温裂解、火焰喷雾、静电自组装等技术;(2)表征方面,先进的原子尺度分析技术如球差校正高分辨透射电镜(HAADF-STEM)、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XAFs)等以及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发展则有助于深入理解孤立金属单原子形态及化学结构;(3)单原子光催化剂目前已被成功应用于光解水制氢、光催化CO2还原、环境污染物降解以及合成氨等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上述成果推进了光催化材料及催化理论的研究向原子级别深入,使其进一步贴近实用化。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单原子光催化剂的合成方法、表征技术以及在环境和能源领域的应用情况。同时,总结了目前单原子光催化材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单原子光催化剂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单原子光催化剂的理论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原子 光催化剂 环境 污染物降解 能源
下载PDF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长江上游非点源污染影响研究 被引量:70
14
作者 刘瑞民 杨志峰 +3 位作者 丁晓雯 沈珍瑶 伍星 刘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407-2414,共8页
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输出系数模型,结合RS和GIS技术,对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了空间模拟和负荷估算.模拟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流域损失的前提下,由于土地利用造成的非点源污染负荷TN总量从20世纪70年代的123万t下降至200... 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输出系数模型,结合RS和GIS技术,对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了空间模拟和负荷估算.模拟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流域损失的前提下,由于土地利用造成的非点源污染负荷TN总量从20世纪70年代的123万t下降至2000年的116万t,基本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由土地利用造成的TP的变化趋势与TN基本相同,从70年代的3.7万t下降到2000年的3.5万t左右.就省份、土地利用类型和水系而言,四川省、种植用地和草地以及金沙江水系和嘉陵江水系对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贡献较大.在非点源污染负荷强度上,重庆市和嘉陵江水系单位面积负荷最高,是今后应重点治理的地区.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对长江上游这样的超大尺度空间的非点源污染进行较好的空间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出系数模型 非点源污染 长江上游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应用输出系数模型估算长江上游非点源污染负荷 被引量:80
15
作者 刘瑞民 沈珍瑶 +2 位作者 丁晓雯 伍星 刘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77-682,共6页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输出系数模型,对2000年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进行了空间模拟和负荷估算。模拟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流域损失的情况下,2000年长江上游的TN负荷为194.737万t,TP负荷为8.365万t。就省份和水系二者而言,四川省以及...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输出系数模型,对2000年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进行了空间模拟和负荷估算。模拟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流域损失的情况下,2000年长江上游的TN负荷为194.737万t,TP负荷为8.365万t。就省份和水系二者而言,四川省以及金沙江水系和嘉陵江水系对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贡献较大。就负荷强度而言,重庆市和嘉陵江水系单位面积的非点源污染负荷最高,应是今后重点治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非点源污染 输出系数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长江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及其信息系统建设 被引量:22
16
作者 刘瑞民 杨志峰 +1 位作者 沈珍瑶 伍星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2-377,共6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覆盖变化造成的非点源污染已成为长江流域水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上游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之一。水土流失将泥沙和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残留的农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覆盖变化造成的非点源污染已成为长江流域水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上游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之一。水土流失将泥沙和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残留的农药、化肥及动植物残体带入水体,使水体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等含量增加,水质污染加重,这是造成长江干流汛期水质变差的主要原因。虽然针对长江流域的研究很多,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长江流域水质的非点源污染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分析当前长江流域非点源污染现状和3S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基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长江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信息系统,并结合3S技术勾画出该系统的框架。该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对维持流域生态平衡,采取合理的土地管理方式,保护长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特别是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S技术 长江流域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非点源污染 模拟信息系统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的大宁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空间特性研究 被引量:32
17
作者 范丽丽 沈珍瑶 +1 位作者 刘瑞民 宫永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3-137,共5页
以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应用SWAT模型进行了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模拟计算。利用巫溪水文站2000—2004年的实测日径流和泥沙数据进行了模型的率定与验证。验证结果表明,SWAT模型适用于大宁河流域。利用验证后的模型分析了... 以三峡库区大宁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应用SWAT模型进行了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模拟计算。利用巫溪水文站2000—2004年的实测日径流和泥沙数据进行了模型的率定与验证。验证结果表明,SWAT模型适用于大宁河流域。利用验证后的模型分析了大宁河流域2003年的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大宁河流域西部地区是土壤侵蚀发生相对严重的地区,有机氮产出的地区和高泥沙量产出的地区大致相同。总体上,大宁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的产生量西部高于东部,南部高于北部,中部地区最小。针对SWAT模型的空间分析结果提出了该区非点源污染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宁河流域 SWAT模型 农业非点源污染 空间分布
下载PDF
不同降雨-径流过程中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 被引量:28
18
作者 范丽丽 沈珍瑶 刘瑞民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5-8,共4页
以大宁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应用SWAT模型进行了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模拟计算。利用巫溪水文站2000~2004年的实测日径流和泥沙数据进行模型的调参计算,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适用于大宁河流域。利用验证后的模型分析了不同降雨-径流条件... 以大宁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应用SWAT模型进行了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模拟计算。利用巫溪水文站2000~2004年的实测日径流和泥沙数据进行模型的调参计算,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适用于大宁河流域。利用验证后的模型分析了不同降雨-径流条件下非点源污染的产输出特性。结果表明:降雨量对径流污染负荷有较大的影响,年内丰水段,非点源污染物浓度峰值和径流峰值同步出现;年内平水段,泥沙浓度、有机氮浓度和径流峰值同步出现,硝酸盐浓度峰值滞后于径流峰值出现时间;年内枯水段,非点源污染物浓度滞后于径流峰值度出现时间;降雨—径流与污染物浓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线性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宁河流域 SWAT模型 农业非点源 降雨 径流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对松辽流域非点源污染影响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王秀娟 刘瑞民 何孟常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5-560,共6页
结合RS和GIS技术,利用输出系数模型对松辽流域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由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造成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近15 a间,由土地利用造成的非点源污染负荷基本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中TN从80年代106.7×104t上升到1995... 结合RS和GIS技术,利用输出系数模型对松辽流域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由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造成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近15 a间,由土地利用造成的非点源污染负荷基本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中TN从80年代106.7×104t上升到1995年110.2×104t,2000年上升到约112.1×104t。TP从80年代3.4×104t上升到1995年3.5×104t,2000年继续上升至3.6×104t。就省份而言,黑龙江省一直是TN、TP负荷总量最高的地区,多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37.9%和38.8%。而吉林和东辽河水系则是负荷强度最高的地区,今后应重点加强该地区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出系数模型 非点源污染 松辽流域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下载PDF
矿区煤矸石堆放引起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 被引量:119
20
作者 王心义 杨建 郭慧霞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08-812,共5页
以焦作矿区为例,研究煤矸石长期堆放造成的重金属污染.根据研究区年降雨量,进行室内淋滤模拟实验,以研究煤矸石中重金属的溶出规律;根据地形地貌,从距离市区较近的演马矿煤矸石堆周围呈放射状布置3条采样线,用HC l-HNO3-HF-HC lO3全分... 以焦作矿区为例,研究煤矸石长期堆放造成的重金属污染.根据研究区年降雨量,进行室内淋滤模拟实验,以研究煤矸石中重金属的溶出规律;根据地形地貌,从距离市区较近的演马矿煤矸石堆周围呈放射状布置3条采样线,用HC l-HNO3-HF-HC lO3全分解法消解样品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分析主要有害重金属元素(Pb,Mn,Zn,Cu,Cr,Cd).研究表明:煤矸石淋滤液中的Zn和Mn浓度最高,并很快稳定;土壤中的Zn和Mn也最高,且浓度高许多倍.说明煤矸石中重金属淋出具有长期性,矿区土壤对重金属具有富集性和迁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堆 土壤 重金属 淋滤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