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史氏鲟和达氏鳇养殖亲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牛翠娟 胡红霞 +1 位作者 罗静 李陈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95-1799,共5页
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片段(史氏鲟,425bp,达氏鳇,434bp)分析检测了两个养殖场留做后备亲鱼的史氏鲟和达氏鳇的遗传多样性。在所检测的养殖史氏鲟后备亲鱼4个年龄群体共34个体中,发现5个单倍型,共有11个多态位点,占碱基总数的2.6%,无简... 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片段(史氏鲟,425bp,达氏鳇,434bp)分析检测了两个养殖场留做后备亲鱼的史氏鲟和达氏鳇的遗传多样性。在所检测的养殖史氏鲟后备亲鱼4个年龄群体共34个体中,发现5个单倍型,共有11个多态位点,占碱基总数的2.6%,无简约信息位点。不同单倍型之间有1~10个变异位点,占碱基总数的0.2%~2.4%。各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0.024。单倍型多样性Hd=0.768,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4.367,核苷酸多样性Pi=0.011。而分别来自2个养殖场的2个达氏鳇养殖群体都是1个群体仅1个单倍型,2个单倍型之间仅有2个碱基差异,遗传距离为0.005,遗传变异极度缺乏。结果提示在利用史氏鲟和达氏鳇后备亲鱼进行繁殖育苗时要充分注意近交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氏鲟 达氏鳇 后备亲鱼 线粒体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尚勇保护区亚洲象种群数量评估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何长欢 周玉 +1 位作者 王利繁 张立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2-209,共8页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准确地评估其种群大小和遗传多样性对该物种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方法,并结合野外观察数据对尚勇保护区当前亚洲象种群数量进行了评估,同时对该种群的遗传多...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准确地评估其种群大小和遗传多样性对该物种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方法,并结合野外观察数据对尚勇保护区当前亚洲象种群数量进行了评估,同时对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采用7对微卫星引物对185份粪便样品进行扩增,通过基因分型,得到59个独特的基因型。文章采用两种方法评估种群数量,即聚集曲线法和分子标记重捕法,估计尚勇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数量为76±8头(95%置信区间内为67–99头)。遗传多样性方面,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86,平均观察杂合度为0.52,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4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34,表明尚勇保护区亚洲象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为中等偏低,与勐养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PHAS MAXIMUS 微卫星 聚集曲线法 分子标记重捕法 种群数量 遗传多样性
原文传递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亚洲象种群和栖息地评价 被引量:26
3
作者 林柳 金延飞 +5 位作者 陈德坤 郭贤明 罗爱东 赵建伟 王巧燕 张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725-1735,共11页
通过社区村寨访问、监测网络、痕迹追踪和生态位因子分析(ENFA)等方法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内亚洲象的种群和栖息地状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07年勐腊子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数量约为25—32头,2009年其数量增至35—42... 通过社区村寨访问、监测网络、痕迹追踪和生态位因子分析(ENFA)等方法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内亚洲象的种群和栖息地状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07年勐腊子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数量约为25—32头,2009年其数量增至35—42头;2006—2007年期间,亚洲象的分布区包含保护区东南部和东部的两片区域,面积共221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9.2%;象群在分布区内开辟了固定的活动路线,总长约65 km,它们利用这些路线巡回取食天然植物和农作物并导致严重的人象冲突;栖息地评价研究表明亚洲象对栖息地具有一定的选择偏好性,保护区内亚洲象喜好的栖息地面积为328.5 km2,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5%,且主要被分为两大斑块1和2,分别位于保护区的东南部和西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种群 栖息地评价 勐腊子保护区
下载PDF
锦鲤酪氨酸酶基因序列分析及其在不同锦鲤品系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巍 胡红霞 +1 位作者 孙向军 牛翠娟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658-1666,共9页
为了解色素控制基因与体色分布的关系,实验用分子克隆技术得到了锦鲤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cDNA基因序列,并利用半定量PCR的方法分析了酪氨酸酶基因在锦鲤不同品系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实验得到了长约1 779 bp锦鲤酪氨酸酶cDNA基因,... 为了解色素控制基因与体色分布的关系,实验用分子克隆技术得到了锦鲤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cDNA基因序列,并利用半定量PCR的方法分析了酪氨酸酶基因在锦鲤不同品系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实验得到了长约1 779 bp锦鲤酪氨酸酶cDNA基因,其包括长1 608 bp开放阅读框,编码535个氨基酸。cDNA、蛋白水平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都表明酪氨酸酶在鱼类间的保守性要高于鱼类与其他脊椎动物间的保守性。半定量分析研究显示,酪氨酸酶基因在皮肤、肝、心、脑和眼中都有表达,其中眼部和黑色皮肤表达最高,其次是脑,红色和黄色皮肤,肝和心的表达最低。不同品系同组织间眼、肝、心、脑的酪氨酸酶基因表达差异不显著,但是在皮肤中有差异表达,黑色皮肤表达最高,其次是红色和黄色皮肤,在白色皮肤中也有少量表达。酪氨酸酶基因在非黑色组织中有较高表达可能与存在多种形式酪氨酸酶有关,也有可能非黑色素细胞能转化为黑色素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鲤 酪氨酸酶基因 半定量分析 黑色素
下载PDF
普洱市亚洲象栖息地适宜度评价 被引量:28
5
作者 刘鹏 代娟 +2 位作者 曹大藩 李志宏 张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4163-4170,共8页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属于我国Ⅰ级保护动物,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普洱市的思茅区、澜沧县和江城县,以及临沧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普洱全境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野外调查数据,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属于我国Ⅰ级保护动物,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普洱市的思茅区、澜沧县和江城县,以及临沧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普洱全境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野外调查数据,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运用生态位因子分析(ENFA)模型对普洱市亚洲象的栖息地适宜度进行了评价,并预测了适宜栖息地的分布。发现:普洱市亚洲象栖息地的边际值为0.991,表明亚洲象在普洱市境内对环境变量的选择不是随机的;耐受值为0.315,表明亚洲象在普洱市境内生态位较窄,受环境条件的制约。根据模型计算得到的栖息地适宜度指数,将普洱市的亚洲象栖息地分为最适栖息地,较适栖息地,边际栖息地和非栖息地4个等级,面积分别为409.32、574.32、2909.48、38722.32 km2。最适栖息地仅占全市面积的0.96%,而非栖息地占90.86%。利用GIS和Biomapper 4.0生成亚洲象栖息地分布图,发现普洱境内最适栖息地和较适栖息地面积狭小。对最适栖息地、较适栖息地和边际栖息地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的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栖息地破碎化均十分严重,连通度较低,栖息地内受到较大程度的人类活动的干扰。因此建议在普洱和西双版纳间尽快建立野生动物生态廊道,以加强亚洲象各种群间的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普洱 生态位因子分析(ENFA) 栖息地评价
下载PDF
麋鹿鹿角脱落、群主更替、产仔的年节律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被引量:5
6
作者 程志斌 刘定震 +5 位作者 白加德 钟震宇 林润生 田东晓 王丽斌 刘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659-6671,共13页
于2014-2016年三个冬季(12月-翌年2月)收集了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半散放麋鹿自然脱落的角,并观察和记录了2015-2017年发情期(5-9月)群主更替和2016-2018年产仔期(3-7月)麋鹿幼仔出生情况,结合2014-2018年年平均气温、季平均气温、月平均气... 于2014-2016年三个冬季(12月-翌年2月)收集了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半散放麋鹿自然脱落的角,并观察和记录了2015-2017年发情期(5-9月)群主更替和2016-2018年产仔期(3-7月)麋鹿幼仔出生情况,结合2014-2018年年平均气温、季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降雨量、雨季开始时间、种群密度等环境因子,对鹿角脱落、群主更替、产仔等繁殖特征的年节律及其环境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麋鹿鹿角脱落、群主更替、产仔的年节律均存在年际差异。(2)鹿角脱落时间从12月开始,1月下旬或2月上旬结束。(3)发情期为5月下旬或6月上旬开始,9月上旬结束;2015-2017年发情期时间有延长的趋势。(4)产仔期为3月中旬或4月中旬开始,5月下旬或7月下旬结束。(5)麋鹿鹿角脱落、群主更替、产仔的年节律存在明显的同步关系,其中鹿角脱落开始时间、鹿角脱落高峰期、鹿角脱落结束时间、第一次发情期开始时间、群主更替高峰期、产仔期开始时间、产仔高峰期、产仔期结束时间与前一年度比较均出现同步提前的现象。(6)鹿角脱落年节律存在随着12月平均气温升高而提前的现象;产仔期开始时间和产仔高峰期存在随着前一年9月平均气温的升高而提前的现象。(7)鹿角脱落年节律表现出随着年降雨量的增多而提前的现象;第一次发情期开始时间、群主更替高峰期的年节律表现出随着前一年度年降雨量的增多而提前的现象。(8)麋鹿鹿角脱落、群主更替、产仔的年节律均不存在随着种群密度升高或降低而提前或延迟的现象。麋鹿繁殖特征的年节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气候、营养、种群密度、纬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年节律 繁殖 鹿角 群主 产仔 环境因子
下载PDF
GPS项圈系统在野生动物管理与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葛宝明 官天培 +2 位作者 谌利民 马文虎 宋延龄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1-316,共6页
野生动物管理与监测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而监测手段决定了保护工作中收集数据的质量和数量。收集动物活动位点数据是野生动物管理与监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可通过样线法收集动物活动痕迹(实体)位点或采用无线电遥测获取动... 野生动物管理与监测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而监测手段决定了保护工作中收集数据的质量和数量。收集动物活动位点数据是野生动物管理与监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可通过样线法收集动物活动痕迹(实体)位点或采用无线电遥测获取动物的活动位点等,采用这些位点数据可以研究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家域、运动、栖息地利用和选择等。通过给野生动物佩戴GPS项圈,利用GPS项圈系统进行定位记录其活动位点,较前述常规方法更为便利,能高效地收集大量高质量位点,这种方法可以为野生动物的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项圈 样线 保护区 野生动物管理 活动位点
下载PDF
不同多糖对史氏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7
8
作者 宋超 牛翠娟 朱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5-460,共6页
本文旨在探讨注射不同多糖后史氏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差异。分别将4种不同来源的多糖(壳聚糖、水苏糖、酵母聚糖和米糠脂多糖)腹腔注射到史氏鲟体内,注射9d后,观测血液中淋巴细胞α-醋酸萘酯酶(α-naphthyl acetate esterase, ANAE)阳... 本文旨在探讨注射不同多糖后史氏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差异。分别将4种不同来源的多糖(壳聚糖、水苏糖、酵母聚糖和米糠脂多糖)腹腔注射到史氏鲟体内,注射9d后,观测血液中淋巴细胞α-醋酸萘酯酶(α-naphthyl acetate esterase, ANAE)阳性率、血清溶菌活性(Bacteriolytic activity)和血清旁路补体途径溶血活性(ACP hemolytic activity)。结果显示壳聚糖(Chitosan)在几种多糖中免疫刺激作用最强。壳聚糖组与对照组相比,所有的免疫指标活性均有显著提高。壳聚糖组ANAE活性和溶菌活性与其他实验组相比也有显著提高。水苏糖(Stachyose)组、酵母多糖(Yeast polysaccharide)组和脂多糖(LPSR)组与对照相比血清旁路补体途径溶血活性增强,而对ANAE活性和溶菌活性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氏鲟 多糖 ANAE阳性率 溶菌活性 血清旁路途径溶血活性
下载PDF
似然比检验和贝叶斯推论在雉科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原 张正旺 郑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50-257,共8页
应用似然比检验和贝叶斯推论进行雉科分子系统学研究 .所用的 56条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代表了雉科 2 4属 50种以及作为外类群的 6个相关属 .等级制似然比检验表明该数据集的最佳进化模型为GTR +I+G .建立在坚实的统计学基础上的贝叶斯... 应用似然比检验和贝叶斯推论进行雉科分子系统学研究 .所用的 56条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代表了雉科 2 4属 50种以及作为外类群的 6个相关属 .等级制似然比检验表明该数据集的最佳进化模型为GTR +I+G .建立在坚实的统计学基础上的贝叶斯系统树表明雉科可以分为3个分支 .特别是包括角雉、松鸡、火鸡和 gallopheasant等在内的第 3分支的单系群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支持 .深层分支格局的高分辨率和高支持率说明将雉科划分为雉族和鹑族是人为的 .结果表明 ,似然比检验和贝叶斯推论是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强有力工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雉科 分子系统学 似然比检验 贝叶斯推论 进化生物学 假说检验
下载PDF
Polymorphism and Morphotype Transformations in the Rotifer(Brachionus calyciflorus) 被引量:5
10
作者 殷旭旺 牛翠娟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8-72,共5页
The relationship of three Brachionus calyciflorus morphotypes (two short-spined, single-spined and spineless ones) was studied in the laboratory. Newly hatched females of each morphotype were cultured individually i... The relationship of three Brachionus calyciflorus morphotypes (two short-spined, single-spined and spineless ones) was studied in the laboratory. Newly hatched females of each morphotype were cultured individually in an inorganic or Asplanchna-conditioned mediums, and the morphotype of their offspring were checked at 200 x magnification. Females of each morphotype, cultured in the inorganic medium, could produce offspring of these three morphotypes in a single generation. Females of all three morphotyes could respond to specific Asplanchna-substances when they were cultured in Asplanchna-conditioned medium. Moreover, we observed that these three morphotype females could coexist in the medium and had three types of egg-bearing females. Based on the above observations we suggest that B. calyciflorus was a morphotype complex and has three basic morpho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chionus calyciflorus MORPHOTYPE POLYMORPHISM Posterolateral spine
下载PDF
pH对5种臂尾轮虫后代存活率和混交雌体率及种群内禀增长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殷旭旺 牛翠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42-347,共6页
关键词 轮虫 PH 幼体存活率 幼体混交雌体率 种群内禀增长率
下载PDF
黄腹角雉研究概述 被引量:23
12
作者 张雁云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4-107,共4页
介绍了对黄腹角雉的栖息地选择与对片段化的生态适应、活动区与活动性、繁殖生物学、笼养种群等生态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黄腹角雉 栖息地 活动区与活动性 繁殖
下载PDF
共居时间对雄性布氏田鼠配偶气味识别记忆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金延飞 李麒麟 张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9-723,共5页
将无交配经历的40-80日龄雌、雄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配对,分别共居1、3和5 d,然后分离1d后通过观察被试雄鼠对陌生雌鼠和配偶鼠气味的行为反应,探究了共居时间对雄性布氏田鼠配偶气味识别和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配对前雄... 将无交配经历的40-80日龄雌、雄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配对,分别共居1、3和5 d,然后分离1d后通过观察被试雄鼠对陌生雌鼠和配偶鼠气味的行为反应,探究了共居时间对雄性布氏田鼠配偶气味识别和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配对前雄鼠对两陌生雌鼠气味选择无显著性差异;不论共居1、3还是5 d,分离1 d后被试雄鼠对陌生雌鼠和配偶鼠气味的选择和探究都没有显著差异.实验基本得出:共居5 d内,雄鼠对配偶气味信号的记忆不能维持1 d时间;但雄鼠对陌生雌鼠的探究多于对配偶鼠,虽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却也符合布氏田鼠一雄多雌婚配制度的特征.雄鼠对配偶气味建立熟悉性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田鼠 共居 气味信号 气味记忆 配偶选择
下载PDF
不同pH条件下5种臂尾轮虫(Brachionus)的生殖代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殷旭旺 牛翠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495-3506,共12页
研究了5种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方形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十指臂尾轮虫和角突臂尾轮虫)在不同pH条件下(pH 5,6,7,8,9,10)当前繁殖(mx)与未来存活(lx+1)、未来生殖(mx+1)和残余生殖价(V*x)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5种臂尾轮虫存活... 研究了5种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方形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十指臂尾轮虫和角突臂尾轮虫)在不同pH条件下(pH 5,6,7,8,9,10)当前繁殖(mx)与未来存活(lx+1)、未来生殖(mx+1)和残余生殖价(V*x)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5种臂尾轮虫存活代价的相关系数在初始几个日龄组表现为正相关或负相关,在随后的大部分日龄组中,均表现为负相关,直至整个生命周期。相对于存活代价,5种臂尾轮虫繁殖代价和残余生殖代价的相关系数的变化幅度较大,但整体趋势仍就是大部分呈现负相关。因此可以推断,轮虫在不同pH条件下存在存活代价、繁殖代价和残余生殖代价。mx与lx+1对日龄组的回归分析有100%回归关系显著,mx与mx+1有97%回归关系显著,而mx与V*x有93%回归关系显著。因此推断,轮虫在不同pH条件下存活代价、繁殖代价和残余生殖代价的负相关性随着日龄组的增加而逐步增加。结果还发现,某些种类的轮虫(方形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和十指臂尾轮虫)在胁迫的pH(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其存活代价、繁殖代价和残余生殖代价较适宜pH(中性)条件下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虫 PH 生殖代价 存活代价 残余生殖代价 相关分析
下载PDF
滇金丝猴粪便类固醇激素抽提及检测方法评估 被引量:4
15
作者 黎嘉欣 杨秋立 +4 位作者 普天春 卢雁平 王伟 刘学锋 刘定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7-512,共6页
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法监测野生动物的生理状态已被广泛接受,但分析结果却因对粪便样品的抽提和检测方法不同而异。本文以圈养滇金丝猴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乙醇加热法、乙醇-蒸馏水法和乙醇-丙酮法对其粪便样品进行激素抽提,然后采用放射... 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法监测野生动物的生理状态已被广泛接受,但分析结果却因对粪便样品的抽提和检测方法不同而异。本文以圈养滇金丝猴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乙醇加热法、乙醇-蒸馏水法和乙醇-丙酮法对其粪便样品进行激素抽提,然后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其雌二醇(E_2)和孕酮(P_4)水平。结果表明,不论采用RIA还是ELISA检测,选用乙醇加热法和乙醇蒸馏水法所抽提样品的孕酮和雌二醇测定结果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采用乙醇丙酮法所抽提样品的孕酮测定结果显著低于前面两种方法所测定的结果。综合考虑平均含量、相对误差、变异系数及抽提步骤的可行性,建议选用乙醇加热法抽提和RIA检测滇金丝猴粪样中孕酮与雌二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金丝猴 类固醇激素 抽提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放射免疫分析法
下载PDF
新时期大熊猫保护地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志忠 李伟 +1 位作者 张明春 刘定震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共7页
针对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保护地及其周边社区发展现状,分析了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新时期脱贫攻坚任务的前提下,在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历史机遇下,提出:应有效利用大熊猫旗舰物种效应,推动自然保护地周边社... 针对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保护地及其周边社区发展现状,分析了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新时期脱贫攻坚任务的前提下,在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历史机遇下,提出:应有效利用大熊猫旗舰物种效应,推动自然保护地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大熊猫保护地资源优势,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生态保护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实现大熊猫保护地保护与发展互助双赢,全面提升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就地保护 可持续发展 国家公园 互助双赢 自然保护地
下载PDF
关于建立中国珍稀濒危物种保险机制的思考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伟 周宇 +5 位作者 徐骁巍 黄保健 熊铁一 刘守承 胡复强 刘定震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16,共8页
针对我国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我国动植物保护方面以往45年所发表文献的计量学分析,结合现有野生动物保险的实践经验和我国濒危物种保护面临的主要风险,首次提出在我国探索并建立珍稀濒危动物保险机制的观点,并对... 针对我国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我国动植物保护方面以往45年所发表文献的计量学分析,结合现有野生动物保险的实践经验和我国濒危物种保护面临的主要风险,首次提出在我国探索并建立珍稀濒危动物保险机制的观点,并对建立该保险的必要性以及实施和推广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和讨论,提出了建立濒危物种保险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物种 保险 思考 保护
下载PDF
社区居民保护意识及对大熊猫放归的态度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晓 严啸 +6 位作者 刘巅 罗永 黄金燕 周世强 周小平 李德生 张和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37-1448,共12页
圈养动物放归项目是否成功,与放归地周边社区居民的支持力度有很大关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野化培训与放归项目自2010年以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野化培训圈养大熊猫陆续被放归野外并开展了持续的跟踪监测。2017年,在6只圈养... 圈养动物放归项目是否成功,与放归地周边社区居民的支持力度有很大关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野化培训与放归项目自2010年以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野化培训圈养大熊猫陆续被放归野外并开展了持续的跟踪监测。2017年,在6只圈养大熊猫被放归至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基于入户调查426份有效问卷数据,运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了四川省六个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的保护知识、保护意识和对大熊猫放归的态度,并分析放归发生地组(栗子坪)、相关地组(冶勒、大相岭)和不相关地组(嘛咪泽、老君山和瓦屋山)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六个保护区相比,周边社区居民在保护知识、保护意愿和放归支持方面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2)各保护区多数居民都支持大熊猫放归,放归发生地组支持度最高,相关组居中,不相关组的支持度最低;同时,不相关组在保护意愿和态度上的得分也低于其余两组。即使放归项目处于未实施阶段,当知道项目的居民比例上升时,该社区对放归的支持会进一步提高。(3)管理部门和媒体作为信息主要来源对提高居民保护认知起到了较大作用,大熊猫放归发生组和相关组的媒体关注度更高。(4)比起青年和中年组,老年组的三部分问卷得分均为最低;女性的得分比男性更低。因此建议,保护区可以借助大熊猫放归来带动保护区和社区管理,尤其是在放归前一段时间充分开展保护相关宣传教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放归 保护意识 态度 放归支持
下载PDF
环境噪音对鸟类鸣声的影响及鸟类的适应对策 被引量:25
19
作者 季婷 张雁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31-836,共6页
在高噪音环境中生存的动物,发出的声信号会与噪声的频率、振幅和时间等重叠,使动物声信号的传播效率降低。鸟类主要靠鸣声通讯,鸣声传播效率下降会影响鸟类个体间识别、配偶关系、领域防卫、种群密度、群落结构等。本文综述了城市噪音... 在高噪音环境中生存的动物,发出的声信号会与噪声的频率、振幅和时间等重叠,使动物声信号的传播效率降低。鸟类主要靠鸣声通讯,鸣声传播效率下降会影响鸟类个体间识别、配偶关系、领域防卫、种群密度、群落结构等。本文综述了城市噪音、自然噪音等环境噪声对鸟类鸣声的影响以及鸟类的适应对策,提出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关注噪音对鸟类的影响,并展望了本领域今后可能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噪音 鸟类 声信号 适应性
原文传递
穿山甲种群概况及保护 被引量:22
20
作者 张立 李麒麟 +1 位作者 孙戈 罗述金 《生物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4,F0004,共5页
穿山甲(Manis spp.)是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定为濒危(EN)等级的物种。由于近20年来的乱捕滥猎和栖息地的丧失,该物种的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直至枯竭的边缘。通过分析我国穿... 穿山甲(Manis spp.)是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定为濒危(EN)等级的物种。由于近20年来的乱捕滥猎和栖息地的丧失,该物种的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直至枯竭的边缘。通过分析我国穿山甲野外种群现状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该物种的保护策略,为相关国际公约和我国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对该物种保护等级的调整提供依据,以期为科学制定我国野生穿山甲保护行动计划提供参考和保护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山甲 濒危物种 保护现状 保护等级 保护行动计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