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典型汇水区域雨水径流温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子牧 李俊奇 +1 位作者 李璟 李小静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5-354,共10页
城市化发展导致不透水地表面积率大幅攀升,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逐渐受到人们关注,夏季城市汇水区域地表产生高温径流后汇入下游受纳水体所造成的雨水径流热污染,对水生态、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风险尤为突出。选取北京市典型汇水区域,... 城市化发展导致不透水地表面积率大幅攀升,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逐渐受到人们关注,夏季城市汇水区域地表产生高温径流后汇入下游受纳水体所造成的雨水径流热污染,对水生态、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风险尤为突出。选取北京市典型汇水区域,对2021—2022年多场降雨径流出流温度进行监测与分析,并对气象因素、下垫面温度及管道内径流热量等数据进行同步采集,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夏季降雨常出现雨水径流温度升高现象,降水量小于12.5mm、降雨历时短于250 min的降雨场次更易于升温,升温幅度最高可达4.1℃;径流温度升高往往出现在径流过程初期,温度达峰平均时间为38 min;径流是否升温与降雨强度峰值位置之间没有明显关系;气温、不透水地表初始时刻温度、降雨历时及降水量是雨水径流温度的极显著影响因素(P<0.01);降雨期间气温、降雨历时、不透水地表初始时刻温度和管道内壁温度4个指标,可以基本解释研究区域96.7%的径流温度输出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径流 监测 径流温度 相关性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
下载PDF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城镇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李俊奇 王泓洁 李惠民 《水资源保护》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3,共11页
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核算对象、核算范围、核算方法及排放因子等方面,对现有城镇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研究情况进行了系统回顾。结果表明:现有研究基本明确了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公式,为开展多尺度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奠定了方法基础;现有研... 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核算对象、核算范围、核算方法及排放因子等方面,对现有城镇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研究情况进行了系统回顾。结果表明:现有研究基本明确了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公式,为开展多尺度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奠定了方法基础;现有研究核算了部分雨水设施部分阶段的碳排放因子,但存在核算范围不一致、方法不统一、排放因子不透明等问题,不同研究结果之间可比性较差,核算结果具有很大不确定性;雨水设施碳排放因子完整性较差,与形成统一规范的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体系存在一定的差距。为规范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体系,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截留式排水体制下雨水系统核算边界划分、直接碳排放精准测度和水能利用的碳抵消效应,逐步构建适用于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的综合因子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雨水系统 碳排放核算 碳抵消效应 碳排放因子法 内容分析法
下载PDF
基于雨水蓄排结合的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方法及案例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李俊奇 闫霄雯 +2 位作者 王耀堂 王文亮 赵丰昌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2-98,共7页
公园绿地具有雨水下渗、滞留、调蓄等功能,但作为海绵城市核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缺乏与城市雨水管理系统建立联系。在总结首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中部分公园绿地的径流控制与调蓄能力的基础上,梳理当前公园绿地布局选址、设计... 公园绿地具有雨水下渗、滞留、调蓄等功能,但作为海绵城市核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缺乏与城市雨水管理系统建立联系。在总结首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中部分公园绿地的径流控制与调蓄能力的基础上,梳理当前公园绿地布局选址、设计层面较少考虑雨水控制等问题,提出已建公园改造和新建公园规划的思路,以及干式和湿式两类公园绿地基于雨水蓄排结合的设计方法,并以某城市片区生态防涝体系构建为例进行分析,以期为城市公园绿地增强海绵效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雨水管理 蓄排结合 公园绿地 源头减排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下载PDF
雨水调节池沉积物去除效能
4
作者 王文亮 张鑫 +4 位作者 赵紫依 李俊奇 蔡然 任自强 李运杰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87,共5页
雨水调节池是重要的径流污染、径流峰值控制绿色基础设施。雨水调节池设置水质控制容积,颗粒悬浮物通过沉淀作用去除,水质控制容积的设计标准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关键设计参数为设计排空时间与设计表面负荷;通过设置微型池或永久池,可... 雨水调节池是重要的径流污染、径流峰值控制绿色基础设施。雨水调节池设置水质控制容积,颗粒悬浮物通过沉淀作用去除,水质控制容积的设计标准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关键设计参数为设计排空时间与设计表面负荷;通过设置微型池或永久池,可延长雨水停留时间,提升沉积物去除效能。结合案例,系统梳理了雨水调节池沉积物去除效能计算的基本公式,介绍了基于数理统计、SWMM模拟的计算方法,可为完善雨水调节池设计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调节池 沉积物 绿色基础设施 去除效能
下载PDF
北京市21种植物的叶片吸水性能与冠层雨水截留能力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思思 龙佳 丁涵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0-110,共11页
【目的】植物冠层截留雨水对削减雨水径流起到重要作用,而植物叶片吸水性能与植物冠层截留雨水的能力息息相关。【方法】为了评估植物冠层对雨水的截留能力,通过浸水实验、实地测量、航片分析等方法,对北京市21种不同类型植物叶片吸水... 【目的】植物冠层截留雨水对削减雨水径流起到重要作用,而植物叶片吸水性能与植物冠层截留雨水的能力息息相关。【方法】为了评估植物冠层对雨水的截留能力,通过浸水实验、实地测量、航片分析等方法,对北京市21种不同类型植物叶片吸水量、冠层截留量和冠层截留体积进行计算。【结果】研究表明:(1)吸水量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2)植物叶片吸水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乔木和灌木的叶片吸水过程类似,20 min时叶片吸水量均值分别为0.17 g和0.05 g,80 min时叶片吸水量均值分别为0.18 g和0.06 g,120 min时叶片吸水量均值分别为0.18 g和0.06 g;草本植物叶片20 min时叶片吸水量均值为0.13 g,40 min时叶片吸水量均值为0.27 g,120 min时叶片吸水量均值为0.21 g;(3)11种乔木的冠层雨水截留量在71.30~738.72 g/m^2之间,6种灌木的冠层雨水截留量在41.79~275.28 g/m^2之间,4种草本的冠层雨水截留量在57.82~217.49 g/m^2之间,常绿针叶植物冠层截留量明显高于落叶阔叶植物;(4)部分灌木和草本植物冠层截留量比部分乔木冠层截留量高,如黄杨、鸢尾;(5)植物冠层截留体积与冠层覆盖面积、植物冠层截留量呈正相关关系,常绿针叶乔木+常绿灌木+草本搭配组合的冠层截留体积最大;(6)雪松+黄杨+鸢尾群落冠层的多年平均降雨截留量占总降雨量的比例为11.57%,对小降雨事件有显著截留效果。【结论】不同植物种类及配置对城市绿地雨水截留能力有影响,本研究可为构建高截留能力植物群落及海绵城市绿地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水法 叶片吸水量 冠层截留 叶面积指数 北京市
下载PDF
改良雨水生物滞留系统截留微塑料效果及影响因素探究
6
作者 仇付国 梁安棋 +1 位作者 童诗雨 王淳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86-1490,1496,共6页
选取聚乙烯(PE,疏水)和聚苯乙烯乳胶微球(PS,亲水)两种使用广泛且在水环境中频繁检出的微塑料为代表,对基质为90%砂土+10%给水厂污泥的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离子强度、pH值和阳离子类型条件下截留微塑料的效果进行了研... 选取聚乙烯(PE,疏水)和聚苯乙烯乳胶微球(PS,亲水)两种使用广泛且在水环境中频繁检出的微塑料为代表,对基质为90%砂土+10%给水厂污泥的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离子强度、pH值和阳离子类型条件下截留微塑料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进水中两种微塑料的丰度分别为5.0×10^(4),5.3×10^(4)个/L、HRT为10 min时,微塑料在改良雨水生物滞留系统中开始穿透及完全穿透时间较传统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均明显后移。在改良雨水生物滞留系统中,HRT由10 min提升至30 min后,聚乙烯开始穿透从90 min(9 FVs)后移至360 min(12 FVs),聚苯乙烯乳胶微球开始穿透从40 min(4 FVs)后移至240 min(8 FVs);高离子强度时(50.0 mmol/L)系统对微塑料的截留能力更强;pH及阳离子类型对微塑料的截留效果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改良雨水生物滞留系统 穿透曲线
下载PDF
基于多重精度降雨数据的北京市极端降雨事件研究
7
作者 张伟 王璇 +1 位作者 孙慧超 李俊奇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3-132,157,共11页
基于北京基本站1987—2016年逐分钟精度降雨数据,利用Kruskal-Wallis检验对1 min、1 h、3 h、6 h等不同精度数据获取的极端降雨事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短历时极端降雨(SEP)、长历时极端降雨(LEP)、持续性极端降雨(PEP)3类极端降雨事... 基于北京基本站1987—2016年逐分钟精度降雨数据,利用Kruskal-Wallis检验对1 min、1 h、3 h、6 h等不同精度数据获取的极端降雨事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短历时极端降雨(SEP)、长历时极端降雨(LEP)、持续性极端降雨(PEP)3类极端降雨事件降雨特征指标的差异,并利用Sen’s斜率、Mann-Kendall检验、有序聚类等方法探究了极端降雨事件的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北京市极端降雨以LEP事件为主,降雨数据精度会显著影响降水量和降雨历时的统计结果,1 h精度降雨数据可基本反映极端降雨事件的主要时间特征;数据精度差异会造成极端降雨事件的降雨集中度和降雨集中期识别出现偏差,北京市极端降雨多分布于6—10月,并主要集中在7—8月,但9—10月仍存在PEP事件出现的可能;SEP和LEP事件多出现在夜间,而PEP事件在7—12时更易形成降雨峰值,对居民紧急避险和内涝应急响应造成更高潜在风险;在统计年限内,数据精度差异对降水量和降雨频率趋势预测结果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会使得降雨历时预测不确定性增加,降雨特征指标突变年份产生“跳跃”;PEP事件的降水量、降雨频率、降雨历时和降雨集中度受数据精度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雨事件 多重精度降雨数据 Kruskal-Wallis检验 Sen’s斜率法 MANN-KENDALL检验 有序聚类法 北京市
下载PDF
不同降雨特征下透水沥青的径流系数变化
8
作者 杜晓丽 郭闯 +1 位作者 杨明哲 崔瀚武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7,共8页
针对不同降雨特征下透水沥青径流系数取值不清晰的问题,通过模拟降雨分析了不同降雨特征下透水沥青的径流系数变化,并得到了典型降雨条件时透水沥青径流系数建议取值范围。结果表明:降雨重现期小于20 a、降雨历时小于120 min时,透水沥... 针对不同降雨特征下透水沥青径流系数取值不清晰的问题,通过模拟降雨分析了不同降雨特征下透水沥青的径流系数变化,并得到了典型降雨条件时透水沥青径流系数建议取值范围。结果表明:降雨重现期小于20 a、降雨历时小于120 min时,透水沥青雨量径流系数的随降雨重现期和降雨历时的增大而增大、随雨峰系数增大而减小;流量径流系数随雨峰系数增大而增大,随降雨重现期和降雨历时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降雨重现期和降雨历时是影响透水沥青雨量径流系数变化的主要因素,雨峰强度是影响流量径流系数变化的主要因素。经拟合预测,降雨重现期为3~10 a、降雨历时小于120 min时,透水沥青雨量径流系数和流量径流系数建议取值范围分别为0.21~0.35和0.22~0.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特征 透水沥青 径流系数
下载PDF
城市建筑小区内涝风险快速识别与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璇 张伟 +2 位作者 刘方华 孔烨 孙慧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32,共10页
城市内涝风险快速识别及致涝因素初步分析是开展城市内涝治理的首要工作,传统的城市排水模型模拟方法需要高精度的基础数据支持和较长的计算周期,难以满足城市内涝快速识别需求。基于泸州市中心城区建筑小区2015~2022年实际内涝灾害数据... 城市内涝风险快速识别及致涝因素初步分析是开展城市内涝治理的首要工作,传统的城市排水模型模拟方法需要高精度的基础数据支持和较长的计算周期,难以满足城市内涝快速识别需求。基于泸州市中心城区建筑小区2015~2022年实际内涝灾害数据,通过核密度估计和空间相关性分析对中心城区建筑小区内涝风险空间分布进行了快速识别,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法对内涝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泸州市中心城区建筑小区内涝风险呈现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的趋势,高风险区域主要位于城北片区、中心半岛老城片区和龙马潭老城片区;土壤地质、土地利用、社会因素和降雨因素是内涝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并表现为多因素协同发生的复杂形式。研究成果可为泸州市内涝风险精细化模拟分析提供基础,也可为西南丘陵城市建筑小区内涝风险快速识别及致涝因素初步分析提供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小区 城市内涝风险 快速识别 驱动因素 核密度估计 空间相关性分析 Spearman相关分析 地理探测器 丘陵城市
下载PDF
国内外城市平急两用排水防涝系统综述
10
作者 张鑫男 李俊奇 +4 位作者 李小静 刘迪 李天世 陈东东 卜云博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3-51,57,共10页
为应对超出源头减排和雨水管渠承载能力的超量径流,平急两用排水防涝系统作为城市大排水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减轻城市内涝灾害并提升城市防涝韧性。明确了平急两用排水防涝的定义,详细分类并分析不同类型的平急两用排水防涝空... 为应对超出源头减排和雨水管渠承载能力的超量径流,平急两用排水防涝系统作为城市大排水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减轻城市内涝灾害并提升城市防涝韧性。明确了平急两用排水防涝的定义,详细分类并分析不同类型的平急两用排水防涝空间及其功能,总结国内外平急两用排水防涝系统发展现状,探讨相关政策、标准,指出当前平急两用排水防涝理论和技术体系中存在的不足,梳理平急两用排水防涝的理论框架。结合国内外的实践案例,总结经验并提出未来平急两用排水防涝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急两用 极端降雨 雨水多功能调蓄 排水防涝
下载PDF
加拿大雨水管理保障措施与典型城市雨水排放费制度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关鹏祥 李俊奇 +3 位作者 李嘉伟 徐享 张哲 刘超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19,共10页
为保证我国城市雨水管理工作高效健康地进行和推动雨水排放费制度在我国施行,通过对加拿大雨水管理保障措施和雨水排放费实施进展进行调研,得出了加拿大采用的组织保障、法律保障、技术保障、经费保障、激励机制保障和公众参与保障等六... 为保证我国城市雨水管理工作高效健康地进行和推动雨水排放费制度在我国施行,通过对加拿大雨水管理保障措施和雨水排放费实施进展进行调研,得出了加拿大采用的组织保障、法律保障、技术保障、经费保障、激励机制保障和公众参与保障等六个方面的雨水管理保障措施,以及目前加拿大所采用的统一费率制度、分类费率制度、不透水面积统一费率制度、住宅等效单元费率制度、径流系数与开发强度费率制度和独立住宅等效单元费率制度等六种主要雨水收费制度类型。对米西索加等典型城市雨水排放费的收费方式以及不同用地性质和建筑类型的收费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不同类型的雨水排放费的补贴方法。在对加拿大典型城市雨水排放费和补贴制度实行效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雨水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建议我国加强雨水排放费与补贴制度的计算方法与制度设计的研究工作,做好宣传与公众教育工作,并在部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开展雨水排放费与补贴制度的试点探索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管理 保障措施 雨水排放费 雨水补贴
下载PDF
基于CFD的洪涝水流中车辆失稳阈值研究
12
作者 高丽军 陈韬 +2 位作者 李俊奇 李小静 王晓哲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5,共11页
【目的】道路行泄通道是大排水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保障道路在发挥行泄通道作用时车辆的安全与稳定性,【方法】以典型轿车奥迪A4L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最优拉丁超立方抽样选取洪涝水流的流速与水深,采用VOF方法,通过CFD数值模拟计算车辆... 【目的】道路行泄通道是大排水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保障道路在发挥行泄通道作用时车辆的安全与稳定性,【方法】以典型轿车奥迪A4L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最优拉丁超立方抽样选取洪涝水流的流速与水深,采用VOF方法,通过CFD数值模拟计算车辆受到的水流作用力并分析车身附近的水流自由液面高度变化,揭示车辆在不同水流条件下的失稳机理。【结果】结果显示:车辆受到的水流阻力与浮力同时受到水深与流速的影响,阻力系数的值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水流自由液面高度的剧烈变化显著影响车辆受到浮力的大小。【结论】结果表明:当流速小于1 m/s时,失稳水深阈值为0.4 m;当流速介于1 m/s和4.5 m/s之间,摩擦系数为0.25或0.35时对应的失稳水深阈值可分别用关于流速的三次函数来表达;当流速为4.5 m/s时,失稳水深阈值分别为0.24 m(μ=0.25)和0.27 m(μ=0.35);最不利失稳阈值曲线下方区域为安全区,2条曲线之间的区域定义为失稳风险区。研究成果可为道路行泄通道车辆失稳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水流 车辆稳定性 失稳阈值 水流作用力 CFD 数值模拟 洪水预报 城市内涝
下载PDF
城市洪涝中人员疏散过程特征及其模拟研究进展
13
作者 王晓哲 陈韬 +2 位作者 李俊奇 李小静 高丽军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9,共15页
【目的】近年来,洪涝灾害在城市地区频发,对人民安全产生巨大威胁。受淹道路上和建筑中的居民在灾前灾中的疏散行动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后续影响。【方法】综合回顾了近年来关于洪涝中人员疏散的研究,对洪涝疏散的风险... 【目的】近年来,洪涝灾害在城市地区频发,对人民安全产生巨大威胁。受淹道路上和建筑中的居民在灾前灾中的疏散行动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后续影响。【方法】综合回顾了近年来关于洪涝中人员疏散的研究,对洪涝疏散的风险、人员行为特征、建筑环境的影响和数值模拟四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洪涝疏散的风险评估已有一定基础,但研究与实际情况的偏差以及缺乏统一标准是主要问题;基于风险评估和路径规划研究了客观的疏散行为,基于经验总结和视频分析归纳汇总了主观的疏散行为;除避难所和楼梯外,其他建筑元素对疏散过程的影响研究明显不足;各疏散模型当前虽能模拟简单场景中的疏散行为,但在复杂行为、建筑刻画和疏散方式等内容上仍需优化。【结论】未来应在试验和模拟的基础上,结合深度学习、大数据等新技术,完善疏散风险控制和人员行为研究,定性及定量的分析各种建筑因素在疏散过程中的帮助和阻碍程度,推进疏散过程特征的探究与模拟之间的成果传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 人员疏散 疏散速度 建筑环境 行为模型 疏散模型 降水 风险评估
下载PDF
河岸过滤在我国农村供水的未来应用展望
14
作者 李孜瑞 毛德发 +1 位作者 付昆明 李连香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4,共6页
农村地区的生活饮用水安全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近年来,农村地区的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升,水质也得到明显改善。然而,部分农村地区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现仍面临着水处理设施落后、处理效率不高等问题。为提升农村供水水质总体保障... 农村地区的生活饮用水安全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近年来,农村地区的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升,水质也得到明显改善。然而,部分农村地区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现仍面临着水处理设施落后、处理效率不高等问题。为提升农村供水水质总体保障水平,从取水源头着手,探索改善水质的解决方案,提出采用河岸过滤技术作为一种可以进行预处理的源头取水方式,缓解后续水处理环节的压力。河岸过滤是指通过在河流或湖泊周边取水,地表水在穿过含水层介质并与地下水混合的过程中,受到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既可以净化水质,也可以补充地下水的一种饮用水生产方法。通过对河岸过滤技术的原理和污染物去除机制的深入分析,探讨该技术在我国农村供水领域应用所面临的前景和挑战。河岸过滤技术不仅可以显著降低水源水的浊度,减少有害微生物的含量,还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对NH4+-N和新污染物也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作用,这在提升农村供水水质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目前河岸过滤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长期运行可能会导致滤层的堵塞,或者也有可能受到极端水文条件的影响,降低其过滤效果等。尽管如此,河岸过滤技术作为一种经济、可行的供水预处理工艺,在提升水处理效率、扩大常规水处理工艺应用范围以及降低消毒副产物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推广,河岸过滤技术有望为解决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开辟新的道路,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健康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过滤 农村供水 水质改善 预处理 饮用水安全
下载PDF
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制定策略研究
15
作者 李畅 王思思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09,共6页
在中国海绵城市建设不断推进的当下,优化海绵城市建设核心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制定策略对于平衡海绵城市建设的合理性与成本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传统工程策略叠加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一阶变化率曲线进行经济性分析,并通过径流污染控... 在中国海绵城市建设不断推进的当下,优化海绵城市建设核心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制定策略对于平衡海绵城市建设的合理性与成本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传统工程策略叠加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一阶变化率曲线进行经济性分析,并通过径流污染控制及排水管道设计目标进行验证,形成了一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3+2”指标制定策略,即综合考虑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图、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其一阶变化率曲线关系图、城市开发后自然水文条件接近开发前的原则,以及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排水管道设计目标的关系、与径流污染控制目标的关系;最后在宁波市海绵城市建设中付诸应用。结果表明:该策略提升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的合理性与经济性;根据该策略,宁波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制定为75%时,可实现工程合理前提下的海绵城市建设成本效益最大化。研究成果可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海绵设施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径流污染控制 宁波市
下载PDF
基于i-Tree Eco模型的城市林冠雨水截留和径流削减效益研究——以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常郴 王思思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6-142,共7页
乔木冠层雨水截留作用对降雨产流和径流削减有显著影响,而国内相关的模型研究较少。在现有城市截留效益模型比较和植被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i-Tree Eco模型评估2014~2018年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内21种乔木冠层的雨水截留和径流削减效益... 乔木冠层雨水截留作用对降雨产流和径流削减有显著影响,而国内相关的模型研究较少。在现有城市截留效益模型比较和植被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i-Tree Eco模型评估2014~2018年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内21种乔木冠层的雨水截留和径流削减效益,推导计算径流削减量的校准方法,并结合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究城市林冠截留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近5年校区内乔木的年均截留体积1365.38m^(3),平均年截留率10.6%,年均径流削减量266.83m^(3),校准后较原结果平均增加14.5%;叶面积与年截留体积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降雨因素在月尺度下对截留作用及其径流削减能力的影响更显著,月截留量与月降雨天数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径流削减量在降雨较小时对林下不透水面占比更敏感。研究可为国内相关模型评估和城市提升绿地雨水消纳能力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乔木 冠层截留 径流削减 模型应用 i-Tree Eco
原文传递
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确定与落地的若干问题探讨 被引量:43
17
作者 王文亮 李俊奇 +3 位作者 车伍 林翔 马京津 杨擎柱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1-69,共9页
径流污染控制和开发前自然水文状态恢复是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的出发点,径流体积控制是关键途径。总量控制包括径流体积和径流污染物总量,工程设施的工作原理不同,影响实际工程落地效果的因素包括降雨间隔时间与雨型、汇水面不透水率、设... 径流污染控制和开发前自然水文状态恢复是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的出发点,径流体积控制是关键途径。总量控制包括径流体积和径流污染物总量,工程设施的工作原理不同,影响实际工程落地效果的因素包括降雨间隔时间与雨型、汇水面不透水率、设施排空时间与规模等。设施规模的确定基于降雨统计分析和模型连续计算,应根据降雨数据精度与方法各自的特点进行选择。实践中应考虑经济性、极端暴雨影响等,因地制宜地确定总量控制目标。总量控制目标的考核方式包括施工图审核与工程踏勘和模型连续计算。期望为我国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更科学、有效地落地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径流 总量控制 目标确定 落地效果 考核
下载PDF
改良雨水生物滞留系统除污效果及基质中磷的形态分布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仇付国 卢超 +2 位作者 代一帆 付昆明 王珂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8-54,共7页
针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被广泛采用的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存在的磷泄漏问题,采用向传统砂土基质中掺加水厂铝污泥的方法对基质进行改良,使用生物滞留模拟柱,考察了改良系统对模拟雨水径流中磷和其他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分析了基质中各种磷的... 针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被广泛采用的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存在的磷泄漏问题,采用向传统砂土基质中掺加水厂铝污泥的方法对基质进行改良,使用生物滞留模拟柱,考察了改良系统对模拟雨水径流中磷和其他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分析了基质中各种磷的形态及其分布。试验结果表明改良系统对TSS、COD、NH3-N去除效果良好且稳定,对磷强化控制效果显著,进水磷浓度为2.5~7.0mg/L,出水浓度在0.01~0.04mg/L,去除率保持在99%以上,达到地表水Ⅱ类水体要求。对基质上中下3层进行磷的分级提取表明,基质中的磷主要以不易分解磷的形态存在,占可提取总磷的70%以上,不易分解态磷以Ca-P和(Al+Fe)-P为主。基质中微生物结合态磷、(Al+Fe)-P、Ca-P的含量随着距表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铝污泥的加入显著强化了基质对磷的吸附固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系统 铝污泥 填料优化 磷形态 基质改良
下载PDF
沸石改良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去除污染物研究 被引量:22
19
作者 仇付国 王珂 +1 位作者 于栋 付昆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4-129,共6页
作为重要的低影响开发技术之一,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在控制径流污染和削减径流总量及峰值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传统生物滞留系统对于TSS、重金属和COD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对硝氮去除效果差,砂土填料空隙率小,对水量的调蓄效果差,水力停留... 作为重要的低影响开发技术之一,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在控制径流污染和削减径流总量及峰值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传统生物滞留系统对于TSS、重金属和COD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对硝氮去除效果差,砂土填料空隙率小,对水量的调蓄效果差,水力停留时间长,容易堵塞。本研究尝试采用沸石作为滞留系统的基质填料,并在系统底部设置淹没区创造缺氧环境提高系统对硝氮的去除效果。对比了在有无淹没区条件下对模拟雨水中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在无淹没区条件下,系统对进水TSS负荷的变化有很好的抗冲击能力,当进水TSS浓度在100~400 mg/L范围内变化时,出水TSS始终在20 mg/L以下。当进水COD浓度为150~250 mg/L,TP浓度为2.5~7.0 mg/L,NH_4^+-N浓度为3.0~4.0 mg/L,NO_3^--N浓度为6.0~10.0 mg/L时,系统对COD、TP、NH_4^+-N、NO_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7%、73%、88%、5%。在有淹没区且进水浓度基本相同的条件下,系统对TSS、COD、TP、NH_4^+-N等污染物的去除均没有大的变化,但对NO_3^--N的平均去除率则上升为74%。同时,系统对Pb、Zn、Cu、Cd等重金属也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生物滞留系统 沸石
原文传递
美国雨水径流控制技术导则讨论及其借鉴 被引量:22
20
作者 李俊奇 李小静 +3 位作者 王文亮 刘超 FANG Xing 袁冬海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7年第2期6-12,62,共8页
介绍美国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Energy Independence and Security Act,EISA)第438条基本情况,438条文实施的技术导则的核心理念是要求项目开发采取原位滞留雨水的"绿色基础设施"或"低影响开发",以渗透、蒸发/蒸腾、... 介绍美国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Energy Independence and Security Act,EISA)第438条基本情况,438条文实施的技术导则的核心理念是要求项目开发采取原位滞留雨水的"绿色基础设施"或"低影响开发",以渗透、蒸发/蒸腾、储存回用的途径来减少雨水径流外排量,以恢复开发前的水文状态为目标,从而缓解项目开发带来的系列水环境问题,这与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一致。在介绍第438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美国环保署发布的"关于实施联邦项目执行EISA 438条文的雨水径流减排技术导则"中的实施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介绍了美国其他联邦部门及地区根据438条文对雨水管理设计标准进行的补充规定,旨在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雨水 EISA438条文 低影响开发 雨水源头控制 技术导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