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谱分析的振动台试验地震波选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国伟 汪浩强 +1 位作者 胡宝琳 李建赢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45-53,共9页
振动台试验是目前研究结构地震响应和破坏机理的重要方法之一。不同地震动下的结构响应往往存在较大差距,这对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和评价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如何选取一定数量合适的地震波,成为试验的关键。由此提出一种基于地震动加速度... 振动台试验是目前研究结构地震响应和破坏机理的重要方法之一。不同地震动下的结构响应往往存在较大差距,这对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和评价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如何选取一定数量合适的地震波,成为试验的关键。由此提出一种基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与功率谱密度选波方法:将地震动反应谱在结构基本周期附近段[T_(1)-0.25ΔT_(1,)T_(1)+0.25ΔT_(1)]与设计反应谱进行对比分析,要求该周期段单条波允许误差不超过25%,多条波的平均误差不超过15%;对比计算模型结构一阶频率下的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值,按结构是否考虑最不利状态选取密度值合适的地震动。通过振动台试验对选波方法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按此选波方法选取的地震波可以得到较理想的结构响应,说明此地震波选取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用于振动台模型试验时地震波的选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波 反应谱 功率谱密度 结构响应
下载PDF
海上风力塔架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申民宇 祝磊 +1 位作者 贾军波 李爱群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5-95,共11页
目前风力发电技术发展迅速,风电塔架结构作为风机的主要支撑结构,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十分重要。对于此种三脚架结构还未进行过振动台试验研究,所以该文利用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的方法对海上风力发电塔三脚架结构1∶20比例模型进行了... 目前风力发电技术发展迅速,风电塔架结构作为风机的主要支撑结构,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十分重要。对于此种三脚架结构还未进行过振动台试验研究,所以该文利用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的方法对海上风力发电塔三脚架结构1∶20比例模型进行了系列的试验,研究了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以及在加速度峰值0.3 g、0.6 g和0.9 g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反应。试验模型分为在三脚架桩基础高1.3 m处设置支护以及撤掉支护(模拟桩基础失效)两种情况。相较于设置支护的情况,撤掉支护后模型结构的加速度动力响应略有减小,X、Y两方向的峰值加速度下降幅度分别为9.87%和5.40%。此外,结合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模型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并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结果基本一致,起到了相互验证的作用,并为该原型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塔 三脚架结构 振动台试验 动力特性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三维地震作用下某摩擦摆隔震单层球面网壳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庄鹏 李一博 韩淼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51,共10页
为研究三维地震作用下某摩擦摆(friction pendulum bearing, FPB)隔震网壳结构的抗震性能,以某跨度为30m的单层球面网壳结构作为原型结构,设计加工了1/10缩尺模型及其FPB系统。采用了5条具有不同特征的三向地震动记录作为动力输入,开展... 为研究三维地震作用下某摩擦摆(friction pendulum bearing, FPB)隔震网壳结构的抗震性能,以某跨度为30m的单层球面网壳结构作为原型结构,设计加工了1/10缩尺模型及其FPB系统。采用了5条具有不同特征的三向地震动记录作为动力输入,开展了隔震与非隔震网壳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对使用FPB前后网壳结构模型的自振特性和地震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隔震结构模型的基本自振频率较非隔震结构模型降低了80%;在施加地震波时,可清晰地观察到在FPB启动后,安装于隔震层之上的网壳屋盖呈现整体刚体往复平动;与非隔震结构相比,隔震网壳结构模型的水平双向地震响应有大幅度降低;使用FPB对竖向地震响应也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经过润滑的FPB可提供优良的复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台试验 单层球面网壳 隔震 摩擦摆支座 三维地震作用
下载PDF
多塔大底盘RC框架隔震建筑抗震韧性设计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吉智 王心宇 +1 位作者 李爱群 杨参天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2,共9页
以位于Ⅷ度区(0.3 g)的某多塔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框架建筑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大底盘隔震设计,研究了在设防、罕遇地震作用下3个塔楼的动力响应,并基于韧性评价标准对该隔震方案展开了2个地震水准下的抗震韧性评价。... 以位于Ⅷ度区(0.3 g)的某多塔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框架建筑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大底盘隔震设计,研究了在设防、罕遇地震作用下3个塔楼的动力响应,并基于韧性评价标准对该隔震方案展开了2个地震水准下的抗震韧性评价。结果表明:隔震后结构基本周期延长至原来的3倍,降低了地震作用,有效控制了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楼面绝对加速度的显著控制基本消除了加速度敏感型非结构构件的损伤。结构构件以及位移敏感型非结构构件的修复费用主导了建筑的修复费用。建筑的修复时间由阶段Ⅰ中结构构件的修复时间控制,此隔震方案下建筑的抗震韧性等级达到了三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塔大底盘RC框架 隔震设计 设防地震 罕遇地震 抗震韧性
下载PDF
多塔大底盘层间隔震与基础隔震高层建筑抗震韧性对比
5
作者 杨参天 王心宇 +2 位作者 李爱群 黄曼婷 刘谦敏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8-237,共10页
建设层间隔震地铁上盖建筑已成为高烈度地区实现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建设集约紧凑型城市的重要手段,同时面对韧性城市的建设需求,提升该类建筑的抗震韧性已成为土木领域研究热点。该类建筑中大底盘对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和抗震韧性的影响,塔... 建设层间隔震地铁上盖建筑已成为高烈度地区实现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建设集约紧凑型城市的重要手段,同时面对韧性城市的建设需求,提升该类建筑的抗震韧性已成为土木领域研究热点。该类建筑中大底盘对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和抗震韧性的影响,塔楼与大底盘抗震韧性的差异性、两者对建筑整体抗震韧性的影响等关键问题有待研究。屈重比作为隔震结构设计关键指标,其对多塔大底盘层间隔震建筑的抗震韧性的影响规律有待明确。该文以5个屈重比取值分别设计了多塔大底盘层间隔震案例和基础隔震案例,开展了弹塑性时程分析和抗震韧性评价。结果表明:大底盘对层间隔震建筑的地震响应存在放大效应,进而导致层间隔震建筑韧性等级低于基础隔震建筑。塔楼和大底盘的修复费用和时间构成存在差异,塔楼的修复费用和时间由加速度敏感型非结构构件引起,而大底盘的修复费用和时间由结构构件和加速度敏感型非结构构件共同引起。多塔大底盘层间隔震建筑的整体韧性等级随屈重比降低而提升,但屈重比对塔楼和大底盘的抗震韧性影响规律存在差异,塔楼的修复时间和费用随屈重比的降低逐渐减小,而大底盘的修复时间和费用随屈重比的降低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塔大底盘层间隔震建筑 基础隔震建筑 屈重比 地震响应 抗震韧性
下载PDF
远近场地震动对隔震建筑抗震韧性影响分析
6
作者 曾德民 雒元嘉 +1 位作者 杜志超 王心宇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89,107,共11页
不同类型的地震动对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和抗震韧性影响不同,为进一步探究其影响的差异,本文以北京地区某7层RC框架-剪力墙隔震结构为例,分别选取近场脉冲地震动、近场无脉冲地震动和远场地震动各11条进行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 不同类型的地震动对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和抗震韧性影响不同,为进一步探究其影响的差异,本文以北京地区某7层RC框架-剪力墙隔震结构为例,分别选取近场脉冲地震动、近场无脉冲地震动和远场地震动各11条进行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分析计算及抗震韧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地震作用下,远场地震动与近场无脉冲地震动响应相近;近场脉冲地震动对层间位移角、楼层加速度的影响远大于其他两类地震动,隔震层位移均值接近规定限值;近场脉冲地震动因其极大的地震响应导致抗震韧性评价各项指标远不如其他两类地震动,设防地震下远近场地震动均满足抗震韧性一星水准,罕遇地震下近场无脉冲地震动和远场地震动均满足韧性三星,而近场脉冲地震动只能达到韧性二星水准。研究结果可为地震灾害防范和隔震结构韧性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框架-剪力墙 近场地震动 远场地震动 隔震 抗震韧性 设防地震 罕遇地震
下载PDF
地震输入方向及液化扩展场地的夹角对曲线桥抗震的影响
7
作者 焦驰宇 霍鹏翔 +2 位作者 曹跃 张湘卓 谢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452-3462,共11页
地震土壤液化会产生土体失稳滑移等现象,对桥梁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破坏。而曲线桥由于其复杂的受力状态,在液化侧向扩展场地中的地震响应更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选取3条典型的远场地震波,从12个具有代表性的方向输入至一座四跨连续曲线桥... 地震土壤液化会产生土体失稳滑移等现象,对桥梁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破坏。而曲线桥由于其复杂的受力状态,在液化侧向扩展场地中的地震响应更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选取3条典型的远场地震波,从12个具有代表性的方向输入至一座四跨连续曲线桥,且使场地最大倾斜角度与地震输入角度相同,得到该曲线桥在液化扩展场地下的地震响应规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按照0°~180°逐渐变化输入地震动时,曲线桥梁桩顶弯矩逐渐减小,且边墩桩顶弯矩大于次中墩、中墩桩顶弯矩。从180°~360°逐渐变化输入地震波时,桩顶弯矩逐渐增大,且中墩、次中墩桩顶弯矩大于边墩桩顶弯矩;随着地震输入角度的变化,墩底最大弯矩在中墩与次中墩之间交替变化,其中次中墩出现弯矩最大的次数要明显多于中墩。墩梁相对位移随着地震动输入角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周期性变化趋势。因此,建议实际工程中应当判断桥梁工程所处位置可能遭受的地震动类型,根据地震动类型实施对应的抗液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侧向扩展场地 地震输入角度 曲线桥 远场地震
下载PDF
横向地震作用下不同站桥组合体系抗震性能对比
8
作者 焦驰宇 马辉 +2 位作者 刘能文 秦永刚 程冕洲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7-578,共12页
为对比横向地震作用下不同站桥组合体系的抗震性能,以某实际站桥分离体系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站桥合一体系,考虑桥墩、支座非线性以及桥梁扩大基础-碎石垫层-地铁车站顶板之间的非线性滑动摩擦效应,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 为对比横向地震作用下不同站桥组合体系的抗震性能,以某实际站桥分离体系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站桥合一体系,考虑桥墩、支座非线性以及桥梁扩大基础-碎石垫层-地铁车站顶板之间的非线性滑动摩擦效应,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建立其三维非线性动力模型,研究横桥向地震输入下两种工况不同站桥组合体系的动力响应与桥墩损伤。结果表明:在横向罕遇地震输入下,相较于站桥合一体系,站桥分离体系可延长结构周期,有效减小桥墩墩底与地铁车站支撑柱的动力响应,对于两种站桥组合体系,桥墩位置对应地铁车站支撑柱的内力响应大于其他普通支撑柱;在横向超罕遇地震输入下,相较于站桥合一体系,站桥分离体系出现塑性状态的时间更晚,最终损伤程度更轻,支座进入非线性阶段的时间靠后,桥墩整体变形也更小。在横向地震作用下,站桥分离体系抗震性能更为优良,但在实际工程中应该注意地铁车站支撑柱的横向框架效应导致的内力增加与桥梁基础滑移的限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性能 不同站桥组合体系 横向地震作用 时程分析
下载PDF
深水施工钢栈桥安全性分析及结构优化
9
作者 焦驰宇 曹世琦 +1 位作者 卢长炯 赵福元 《施工技术(中英文)》 2025年第6期24-30,115,共8页
钢栈桥由于构件繁多、连接方式复杂,其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以某跨河大桥为工程背景,运用有限元方法对其中的主栈桥与支栈桥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钢栈桥的应力状态、整体稳定性及钢管桩的局部稳定性,并进行了方案优化。研究表明:尽... 钢栈桥由于构件繁多、连接方式复杂,其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以某跨河大桥为工程背景,运用有限元方法对其中的主栈桥与支栈桥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钢栈桥的应力状态、整体稳定性及钢管桩的局部稳定性,并进行了方案优化。研究表明:尽管主栈桥与支栈桥结构形式类似,但由于其与河道相对位置关系不同,与主栈桥相比,水流力增加了支栈桥的最大应力;贝雷梁支点处的竖杆是最大应力构件,也是最先屈服的构件,应重点关注;本工程中钢管桩并不会发生局部屈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 钢栈桥 涉水施工 数值模拟 局部分析 优化
下载PDF
灌浆缺陷套筒连接预制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10
作者 苗启松 钟勃健 +3 位作者 李爱群 陈曦 閤东东 刘谦敏 《工程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6,共11页
套筒连接是预制混凝土结构最常用的连接方式,灌浆不饱满缺陷是影响灌浆套筒连接剪力墙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为明确灌浆缺陷对预制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该研究同时开展了套筒连接和足尺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在连接层次,考虑4种灌浆缺陷... 套筒连接是预制混凝土结构最常用的连接方式,灌浆不饱满缺陷是影响灌浆套筒连接剪力墙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为明确灌浆缺陷对预制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该研究同时开展了套筒连接和足尺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在连接层次,考虑4种灌浆缺陷率影响,设计制作5个连接试件进行了大变形反复拉压试验,通过与无缺陷试件对比明确了缺陷率对连接力学性能和破坏模式的影响,识别了发生钢筋滑移破坏的缺陷率阈值。在剪力墙构件层次,在连接试验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1个无灌浆缺陷和1个设置了缺陷率阈值的足尺剪力墙试件,进行了拟静力抗震性能试验,对比分析试件的破坏模式、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对于12 mm直径的纵筋,就本研究所开展的实验而言,当灌浆缺陷率接近60%时,在钢筋达到约2倍屈服应变时发生钢筋滑移破坏,承载力急剧退化,延性远小于其他连接;不同于无缺陷剪力墙试件的弯曲破坏模式,60%灌浆缺陷的剪力墙试件在钢筋屈服后很快就发生了钢筋滑移,钢筋滑移后该试件呈现出明显的摇摆变形行为特征,试件承载力、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显著低于无缺陷试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浆套筒连接 预制混凝土剪力墙 灌浆缺陷率 足尺试验 钢筋滑移
下载PDF
不同变墩高形式下曲线桥偏心支承墩柱地震易损性分析
11
作者 焦驰宇 王琛琛 +2 位作者 刘洋 方蓉 肖春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5,共9页
受地形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墩柱偏心支承小半径变墩高曲线桥被广泛采用。由于不同墩高之间的差异带来的桥梁非规则性,往往导致墩柱偏心支承小半径曲线桥桥墩呈现压弯剪扭多种耦合受力。文中以某互通式立交匝道桥为工程背景,基于非线性有... 受地形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墩柱偏心支承小半径变墩高曲线桥被广泛采用。由于不同墩高之间的差异带来的桥梁非规则性,往往导致墩柱偏心支承小半径曲线桥桥墩呈现压弯剪扭多种耦合受力。文中以某互通式立交匝道桥为工程背景,基于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建立集中铰-纤维模型,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法分析渐变型和凹岛型2种变墩高布置形式下墩柱偏心支承曲线桥的桥墩地震易损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半径偏心变墩高曲线桥中,中间墩发生扭转损伤的概率较高;当墩柱发生扭转损伤时,凹岛型下桥墩各破坏等级的超越概率大于渐变型,从而将产生更严重的扭转破坏,在抗震设计中应避免选择该布置形式或提升中间墩的抗震能力。文中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同类桥梁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线桥 墩柱偏心支承 变墩高布置形式 压弯剪扭耦合作用 地震易损性分析
下载PDF
LNG储罐高桩桩顶设置隔震支座情况下 桩顶约束效应系数研究
12
作者 刘亚东 彭有开 朱木森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5年第3期21-25,共5页
在高桩桩顶设置隔震支座情况下,桩顶与承台的连接方式发生了改变,橡胶隔震支座在水平受荷载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竖向力产生的二阶效应会对基桩的水平承载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为了研究隔震后的桩顶约束效应系数,通过有限元软件Pla... 在高桩桩顶设置隔震支座情况下,桩顶与承台的连接方式发生了改变,橡胶隔震支座在水平受荷载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竖向力产生的二阶效应会对基桩的水平承载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为了研究隔震后的桩顶约束效应系数,通过有限元软件Plaxis 3D建立数值计算模型,通过对隔震后的桩顶约束进行力学简化处理,对隔震后的桩顶约束效应系数进行了数值计算,探讨了桩顶约束效应系数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二阶效应是影响桩顶约束系数的主要原因,隔震后的高桩桩顶约束效应系数可取为0.52,研究结果可以为LNG桩基基础设计计算提供技术参考,结果的适用性仍需日后进一步的试验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顶约束效应系数 群桩效应系数 有限元法 二阶效应 规范
下载PDF
基于抗震韧性的功能可恢复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成彪 彭有开 吴徽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33,共7页
为解决大震后传统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残余位移较大和修复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基于抗震韧性的思想,对传统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提出功能可恢复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体系的设计方法,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和震后可修复性。以... 为解决大震后传统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残余位移较大和修复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基于抗震韧性的思想,对传统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提出功能可恢复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体系的设计方法,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和震后可修复性。以实际工程为例,采用传统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和基于抗震韧性的功能可恢复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对其进行抗震设计,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案的结构抗震性能和抗倒塌易损性。结果表明:大震下传统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最大残余位移角为1/15,超过《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GB/T 38591—2020)中建议的可修复范围限值1/200;功能可恢复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最大残余位移角为1/207,处于可修复范围,且倒塌概率远低于10%,具有良好的抗倒塌能力。功能可恢复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体系对于实现建筑震后快速修复或继续使用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结构 防屈曲支撑 功能可恢复 抗震韧性 残余位移角 易损性
下载PDF
复杂水力学条件下深水河道单壁钢围堰施工安全性:以清江河大桥1号承台钢围堰工程为例
14
作者 焦驰宇 林监 +2 位作者 卢长炯 赵福元 冉彭鑫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3期14432-14440,共9页
目前针对单壁钢围堰施工过程荷载的取值,通常依靠现行规范中的线性荷载模式确定,无法真实反映受空间水力条件影响的围堰及承台施工受力情况。以清江河大桥单壁钢围堰工程为背景,综合考虑施工过程中围堰结构体系变化,提出了采用流体动力... 目前针对单壁钢围堰施工过程荷载的取值,通常依靠现行规范中的线性荷载模式确定,无法真实反映受空间水力条件影响的围堰及承台施工受力情况。以清江河大桥单壁钢围堰工程为背景,综合考虑施工过程中围堰结构体系变化,提出了采用流体动力学与有限元相结合的改进荷载模式分析方法。将此方法与常规的基于现行规范荷载的有限元模拟方法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在复杂水力条件下对施工期单壁钢围堰结构受力安全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在研究范围内,在混凝土受力方面,现有规范计算结果偏于不安全,其结果偏小约20%;而对于钢构件而言,位移结果比较接近,规范计算的环向次肋最大应力偏大约20%;利用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湍流模型来模拟复杂河道水流条件,能够更好地反映空间复杂水流力对结构的影响。综上,研究成果有利于保障复杂水力条件下围堰结构施工安全,可为今后同类单壁钢围堰的设计和计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壁钢围堰 结构荷载 深水河道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有轨电车小半径曲线梁桥减隔震措施对比研究
15
作者 焦驰宇 曹跃 +1 位作者 阮良奉 乔宏 《结构工程师》 2024年第5期56-65,共10页
为适应交通路网发展需求,小半径曲线桥被广泛应用,其中有轨电车小半径曲线桥占据较高的比重。为确保地震区有轨电车的抗震安全,常采用减隔震装置以减小地震响应。然而,不同装置类型和布置方式对减隔震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有必要深入... 为适应交通路网发展需求,小半径曲线桥被广泛应用,其中有轨电车小半径曲线桥占据较高的比重。为确保地震区有轨电车的抗震安全,常采用减隔震装置以减小地震响应。然而,不同装置类型和布置方式对减隔震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优化策略。本文以某典型有轨电车小半径曲线桥为工程背景,基于多个单一减震装置有机组合,依据边墩控制位移、中墩降低内力的组合减震理念,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组合减隔震装置,并选择适宜参数的摩擦摆支座(FPS)、铅芯橡胶支座(LRB)和液体黏滞阻尼器(FVD)三种减隔震装置,通过动力非线性时程分析,探究了各装置关键参数对于曲线桥减震效果的影响,并对采用不同减隔震装置的有轨电车小半径曲线桥地震响应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本文提出的组合减隔震方案能够明显弥补单一减隔震装置的不足,达到更好的减隔震效果,值得在同类桥梁中推广应用;FPS与LRB对墩底内力控制效果较好,但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结构的墩梁相对位移;FVD对墩梁相对位移的控制效果更好,但对墩底内力的控制效果比其他两种减隔震装置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轨电车 小半径曲线梁桥 非线性时程分析法 减隔震装置
下载PDF
预制剪力墙震损修复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心宇 杨参天 +3 位作者 李爱群 李晓园 刘谦敏 程庆乐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4-32,共9页
中国现阶段以及未来将存在较大数量的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的抗震韧性成为研究热点。该研究针对抗震韧性中的震损修复问题展开研究,以灌浆套筒连接预制剪力墙为研究对象,参照现有现浇构件的震损修复方法,考虑初始灌浆缺陷对预制剪力墙... 中国现阶段以及未来将存在较大数量的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的抗震韧性成为研究热点。该研究针对抗震韧性中的震损修复问题展开研究,以灌浆套筒连接预制剪力墙为研究对象,参照现有现浇构件的震损修复方法,考虑初始灌浆缺陷对预制剪力墙震损特征的影响,对两个震损预制剪力墙进行了严重损伤状态下的修复。随后进行了拟静力试验,并与现浇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现浇构件中常用的置换混凝土加固法同样适用于震损预制剪力墙构件,尽管钢筋屈服前混凝土的裂缝开展与现浇试件存在一定差别,但修复后的试件也呈现出了弯曲破坏模式;修复后试件的承载力、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与现浇试件基本一致,灌浆缺陷虽然会影响预制剪力墙构件的震损模式,但对震损修复后的试件的抗震性能影响较小;采用现有置换混凝土加固法修复震损预制剪力墙,基本可实现与现浇剪力墙构件一致的抗震性能。该研究的成果可为灌浆套筒剪力墙构件的损失后果函数研究以及该类结构的抗震韧性设计方法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剪力墙 震损修复 抗震性能 拟静力试验 灌浆缺陷
下载PDF
高温后高强混凝土细微观结构演变机理及剩余强度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东拂 李浩 +1 位作者 郝腾飞 刘梅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4-225,280,共13页
对经历不同加热温度和恒温时间的C60高强混凝土试块进行试验研究,以分析其细微观结构演变机理,建立高强混凝土高温历程与细微观结构演化关系模型和高温历程与剩余强度关系模型。通过热电偶测得试块内部温度场,并结合ABAQUS有限元模拟分... 对经历不同加热温度和恒温时间的C60高强混凝土试块进行试验研究,以分析其细微观结构演变机理,建立高强混凝土高温历程与细微观结构演化关系模型和高温历程与剩余强度关系模型。通过热电偶测得试块内部温度场,并结合ABAQUS有限元模拟分析试块内部温度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两者试块内部温度场变化基本一致;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显微硬度检测、汞压力测孔、超声5种测试手段,对不同高温历程后高强混凝土材料的细微观结构变化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且彼此印证,建立了高强混凝土高温历程与细微观结构演化关系模型;通过测强试验获得高温后高强混凝土剩余抗压强度,建立了高强混凝土高温历程与剩余强度关系模型。研究表明,随着温度升高,恒温时间增长,结晶水散失,水化产物、凝胶有不同程度分解,氢氧化钙、白云石、钙矾石含量减少,声时增加,波幅、频率减小,显微硬度下降,孔隙率上升。最终得出了高强混凝土材料高温历程、细微观结构及剩余强度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混凝土 高温历程 细微观结构 剩余强度 温度场模拟
下载PDF
钢结构厂房火灾后安全性鉴定 被引量:1
18
作者 符演 赵东拂 刘育民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4年第9期79-83,共5页
钢结构遭受火灾后力学性能及承载力均会受到削弱,需对构件及连接节点进行火灾后安全性鉴定及修复加固,以减小灾后间接经济损失。结合某钢结构厂房受火实例,介绍钢结构火灾后检测鉴定过程。通过现场检测钢柱、钢梁等构件损伤变形情况及... 钢结构遭受火灾后力学性能及承载力均会受到削弱,需对构件及连接节点进行火灾后安全性鉴定及修复加固,以减小灾后间接经济损失。结合某钢结构厂房受火实例,介绍钢结构火灾后检测鉴定过程。通过现场检测钢柱、钢梁等构件损伤变形情况及节点连接构造措施,分析火灾后钢结构厂房构件和连接节点力学性能及剩余承载力,结合规范提出螺栓剩余承载力实用计算方法,并对钢结构火灾后检测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结构 螺栓 火灾 鉴定 检测 承载力
下载PDF
构造特征对应县木塔柱头铺作受力性能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贺俊筱 杨文懿 +3 位作者 李爱群 刘崇治 蒋永慧 王祥津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3-44,共12页
铺作节点是应县木塔的重要组成节点之一,开展铺作的抗震性能研究对应县木塔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文主要进行了三层至五层的明层外槽柱头铺作的缩尺模型的拟静力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了构造差异对柱头铺作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 铺作节点是应县木塔的重要组成节点之一,开展铺作的抗震性能研究对应县木塔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文主要进行了三层至五层的明层外槽柱头铺作的缩尺模型的拟静力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了构造差异对柱头铺作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具有不同构造特征的三个柱头铺作模型的铺数越多,其耗能能力越强,水平承载力越大。柱头铺作在正向加载时都是以转动变形为主,在负向既有转动变形也有滑移变形。铺数增加会降低构件滑移变形的占比。铺数减少时,柱头铺作模型在负向加载中滑移变形的占比越大,但是当某相邻两层之间的散枓或齐心枓枓耳被剪坏时,负向的滑移变形占比增加明显,DG-1、DG-2和DG-3构件间的最大滑移占比分别达到51%、47%和87%。三层至五层柱头铺作的构件滑移主要位置在模型的中、上端部分。该研究可为应县木塔的安全现状和修缮保护提供充分的基础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县木塔 柱头铺作 构造特征 变形模式 受力性能
下载PDF
利用负刚度磁流变阻尼器的单层球面网壳三维隔震研究
20
作者 庄鹏 杨佳宁 张国伟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72-182,220,共12页
网壳结构三维隔震是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已有的研究聚焦于被动型三维隔震装置,其在竖向的性能参数无法实时调控。为解决这一问题,将负刚度磁流变阻尼器(magnetorheological negative stiffness dampers,MRNSDs)与预压弹簧装置(prep... 网壳结构三维隔震是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已有的研究聚焦于被动型三维隔震装置,其在竖向的性能参数无法实时调控。为解决这一问题,将负刚度磁流变阻尼器(magnetorheological negative stiffness dampers,MRNSDs)与预压弹簧装置(prepressed spring devices,PSDs)并联,形成一种可调节阻尼力的竖向隔震装置(MRDNSD-PSD)。面向延长受控结构竖向自振周期的目标,建立了MRNSD的控制策略及其实施方法,利用其模拟了该控制装置的滞回响应。以某周边支承单层球面网壳作为研究对象,将含有MRNSD-PSD的半主动三维隔震系统、两种不同的被动三维隔震系统分别用于提升该结构的抗震性能。通过数模模拟,对上述受控和无控结构进行了地震响应分析。数值结果表明,三种隔震系统均可有效降低结构地震响应,但半主动隔震系统较被动型隔震系统能够提供更优的竖向加速度和竖向位移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壳结构 三维隔震 负刚度磁流变阻尼器(MRNSD) 半主动控制 地震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