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工作现状分析——基于对城市林业主管部门的调查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志永 杨军 +2 位作者 李珣 张文娟 黄从红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36-40,共5页
科学评价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是有效管理城市森林的重要基础。以全国城市林业主管部门为调查对象,采用邮寄调查问卷的形式,就全国95个城市的城市森林覆盖率、最为关注的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以及生态效益评价工作的开展情况等方面... 科学评价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是有效管理城市森林的重要基础。以全国城市林业主管部门为调查对象,采用邮寄调查问卷的形式,就全国95个城市的城市森林覆盖率、最为关注的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以及生态效益评价工作的开展情况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了收集、整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统计数据,讨论了影响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工作开展的因素。结果显示:我国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工作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充裕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政府参与荣誉评选对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工作的开展具有较显著的影响,而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对开展评价工作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城市林业主管部门与科研人员对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的关注点存在高度一致性。最后,针对此次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增强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工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生态效益 评价指标
下载PDF
北京明长城森林景观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及稳定性 被引量:16
2
作者 龚俊杰 杨华 +1 位作者 邓华锋 张慕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4-59,共6页
为了从整体上了解北京明长城沿线森林景观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及稳定性状况,基于分形理论,以北京市长城普查数据和近期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北京境内明长城两侧3 000 m范围内的森林景观为研究对象,在对研究区各景观类型的周... 为了从整体上了解北京明长城沿线森林景观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及稳定性状况,基于分形理论,以北京市长城普查数据和近期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北京境内明长城两侧3 000 m范围内的森林景观为研究对象,在对研究区各景观类型的周长和面积统计的基础上,又对各景观要素类型斑块形状指数及周长-面积的标度和频度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结合分维数以及稳定性指数对各景观要素类型的分形特征和稳定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景观要素类型斑块形状指数以及周长-面积的标度和频度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周长和面积统计表明,研究区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为主,二者面积比重之和达83.38%,而疏林地和无立木林地景观面积比重较少,分别为0.76%和0.36%。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分维数以及稳定性指数分析表明,农地和其他用地景观的斑块形状最为不规则,复杂程度最高,空间占据程度最大,稳定性最低,而疏林地斑块形状最规则,稳定性最高。其中,农地景观稳定性指数为-0.086 7,表现为在其复杂形态下的一种稳定性。从整体上看,研究区自然景观斑块形状较人文景观更为规则,稳定性更高。地形地貌和人为干扰是影响景观斑块形状和稳定性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长城 森林景观 景观类型 斑块形状指数 分维数 稳定性
下载PDF
北京明长城两侧森林景观异质性和复杂性变化 被引量:4
3
作者 龚俊杰 杨华 邓华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1-87,共7页
为了分析北京明长城森林景观结构的空间异质性和斑块形状复杂性,以北京明长城两侧3 000 m范围为研究区域,在选取各类最常用指数的基础上,结合分形理论构建了复杂性评价指标,运用缓冲区分析方法对研究区不同缓冲幅度下的景观异质性与斑... 为了分析北京明长城森林景观结构的空间异质性和斑块形状复杂性,以北京明长城两侧3 000 m范围为研究区域,在选取各类最常用指数的基础上,结合分形理论构建了复杂性评价指标,运用缓冲区分析方法对研究区不同缓冲幅度下的景观异质性与斑块形状复杂性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分布面积较广,占总面积的83%左右,为研究区的优势景观。其中,有林地为景观基质,聚合性最强,连接性最好,破碎化程度最低;而疏林地和无立木林地斑块间离散程度高,景观连接性差,破碎化程度高。2)随着缓冲距离的扩大,同类型景观斑块邻近度增高,离散程度降低,景观连接性增强,平均斑块面积变大,破碎化程度在降低,景观异质性有所增强,斑块类型趋向于均匀分布。3)随着缓冲距离的扩大,景观斑块形状复杂程度逐渐增加,边缘效应影响也随之增强,景观结构稳定性则逐渐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长城 森林景观 空间异质性 复杂性
下载PDF
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何斌 李青 +1 位作者 薛晓辉 刘勇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32-1341,共10页
【目的】研究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旨在为研究区内森林的保护和抚育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样地取样法,在全面踏查的基础上选择分布相对集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段设置16块20 m×30 m的... 【目的】研究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旨在为研究区内森林的保护和抚育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样地取样法,在全面踏查的基础上选择分布相对集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段设置16块20 m×30 m的样地,在每个样地中沿对角线分别设置5块2 m×2 m的灌木样方和5块1 m×1 m的草本样方,从物种组成、外貌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对森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有种子植物34科62属74种,其中乔木14种、灌木23种、草本37种。群落分层明显,乔木层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杉木、槲栎、滇杨、云贵鹅耳枥等,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种取决于群落类型及其所处的生境。样地内所有个体的垂直结构呈偏正态分布、径级结构呈偏倒"J"型、冠幅结构呈倒"J"型,表明群落结构稳定、生长状况良好。群落中重要值>5的6个物种在垂直结构、径级结构和冠幅结构方面差异显著。群落内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均匀度指数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结论】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地处滇东高原向贵州高原过渡的顶点区域,森林群落物种较少,多样性较低,但群落结构比较稳定;杉木群落大径级植株较多,属于衰退型群落,将逐渐走向衰退;云贵鹅耳枥群落径级结构缺失严重,特别是大径级植株,处于濒危状态,应加强群落的保护和抚育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物种组成 物种多样性 外貌特征
下载PDF
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何斌 李青 +1 位作者 冯图 刘勇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83-790,共8页
以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踏查的基础上,随机设置典型调查样地,从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生活型谱和群落分类等方面对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样地内种子植物共有34科62属74种,物种组成主要以蔷薇科... 以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踏查的基础上,随机设置典型调查样地,从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生活型谱和群落分类等方面对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样地内种子植物共有34科62属74种,物种组成主要以蔷薇科、禾本科和菊科等植物为主;2)群落内植物的科、属区系成分类型多样,温带成分占优势;生活型谱主要以地面芽植物(44.6%)和高位芽植物(25.68%)为主,其他生活型较少,这与草海保护区所在的地理区位相吻合;3)运用二元指示种分析(TWINSPAN)法将样地内植被划分为9个群落类型,以针叶林和针叶混交林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组成 生活型 植物区系 群落分类 草海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大兴安岭地区南北部幼中龄林碳储量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孟晓清 刘琪璟 +3 位作者 陶立超 邓留宝 李卫军 温志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7-43,共7页
为了解大兴安岭林区南部和北部落叶松与白桦幼中龄林碳密度差异,准确估算该地区碳储量,本文结合南北部两个典型林业局抚育伐样地调查及森林资源统计资料,分析了南北部落叶松和白桦幼中龄林林分特征及生物量差异,利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 为了解大兴安岭林区南部和北部落叶松与白桦幼中龄林碳密度差异,准确估算该地区碳储量,本文结合南北部两个典型林业局抚育伐样地调查及森林资源统计资料,分析了南北部落叶松和白桦幼中龄林林分特征及生物量差异,利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建立了生物量(B)与蓄积量(V)的线性关系。结果显示,南部落叶松和南北部白桦直径分布均为右偏山状曲线,北部落叶松为左偏山状。样地生物量密度分布近似于正态曲线,南部各样地之间分布相对均匀,北部各样地分布相差较大。落叶松和白桦生物量与蓄积量线性关系分别为B=0.6726*V+0.5592和B=0.7317*V-0.2932。南部地区落叶松和白桦幼中龄林碳密度分别为30.54 t·hm-2和30.06 t·hm-2,北部地区分别为24.19 t·hm-2和26.77 t·hm-2。整个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落叶松和白桦幼中龄林碳储量分别为8 546.4万t和2 798.9万t,碳密度分别为26.08 t·hm-2和25.01 t·hm-2。由于幼中龄林具有较高的碳增长潜力,合理地经营大兴安岭地区落叶松和白桦幼中龄林,将有利于提高该区森林碳汇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白桦 抚育伐 直径分布 生物量密度
下载PDF
基于光谱局部最大值滤波的林分密度估计 被引量:5
7
作者 王书涵 张晓丽 +1 位作者 朱程浩 瞿帅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3-420,共8页
林分密度对林分生长有很重要的影响,既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林分因子调查的重要参数之一。采用快鸟影像的全色波段利用局部最大值滤波方法提取了研究区的林分密度。采用了皮尔森相关系数衡量了实际林分密度同树冠点数量之间的... 林分密度对林分生长有很重要的影响,既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林分因子调查的重要参数之一。采用快鸟影像的全色波段利用局部最大值滤波方法提取了研究区的林分密度。采用了皮尔森相关系数衡量了实际林分密度同树冠点数量之间的相关性,重点探讨了3×3,5×5,7×7(以像素为单位)等3种不同窗口大小及不同的归一化植被指数(I_(NDVI))阈值对提取树冠点数量的影响,选择出最佳的窗口和INDVI滤值的组合,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将整个研究区划分成样地大小的格网,统计格网中光谱最大值点的数量并转换成林分密度栅格图层,运用建立的模型得到研究区林分密度。经实验发现:采用光谱局部最大值滤波方法提取出的树冠点数量确实同实际林分密度存在较强的相关性(R^2=0.545 5,ERMSE=13.97,P<0.001),特别是针叶林,经F检验采用3×3窗口大小,I_(NDVI)≥0.2作为阈值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并得到最高的相关系数(R^2=0.741 5,E_(RMSE)=14.45,P<0.01);阔叶林较针叶林相关系数略低(R^2=0.442 2,ERMSE=10.97,P<0.01),并采用5×5窗口大小以及I_(NDVI)≥0.2作为阈值达到最佳的效果;最后利用建立的模型生成了研究区的林分密度分布图。光谱最大值法能较好地提取林分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测计学 快鸟影像 局部最大值滤波 林分密度
下载PDF
北京十三陵林场人工侧柏林天然更新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罗梅 郑小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3-78,共6页
【目的】分析北京十三陵林场人工侧柏林的天然更新情况,为北京人工侧柏林的天然更新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标准地调查法,对北京十三陵林场人工侧柏林林分的天然更新状况进行调查,并运用灰色关联法对影响天然更新的8个因子进行定性... 【目的】分析北京十三陵林场人工侧柏林的天然更新情况,为北京人工侧柏林的天然更新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标准地调查法,对北京十三陵林场人工侧柏林林分的天然更新状况进行调查,并运用灰色关联法对影响天然更新的8个因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人工侧柏林林分中,各树种更新幼苗在≤30cm和>30~≤50cm高度级的更新等级均为不良,在>50cm高度级的更新等级为中等;林分中阔叶树种的更新能力强于针叶树种,优势树种侧柏幼苗更新密度和频度分别为538株/hm2和13.8%;影响侧柏林更新的8个因子的关联度排序为:海拔>坡向>土壤厚度>坡位>林分密度>坡度>灌草盖度>枯落物厚度。【结论】北京十三陵林场人工侧柏林更新状况不佳,难以完成天然更新。在一定范围内,海拔越低,更新株数越多;在南和西南坡向上,光照条件较好,有利于林分的天然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侧柏林 十三陵林场 天然更新 灰色关联分析
下载PDF
贵州林业发展区划数量化划分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赵华 刘勇 金小麒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13,共7页
以贵州省的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条件和生态状况,以及社会经济状况为基础,通过对影响贵州省林业发展的20项因子98个县级单位进行主成分分析,并采用最短距离的聚类方法,对这98个县级单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乔木林面积、农民人均... 以贵州省的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条件和生态状况,以及社会经济状况为基础,通过对影响贵州省林业发展的20项因子98个县级单位进行主成分分析,并采用最短距离的聚类方法,对这98个县级单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乔木林面积、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无霜期、有林地每公顷蓄积、年均日照时数和生态区位等级因子表现突出;98个县级单位可聚为9类。研究结果可为贵州省林业发展区划的因子选择和全省的林业发展区划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系统聚类分析 林业发展区划 贵州
下载PDF
基于TM和RAPIDEYE数据的森林植被盖度的尺度转换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海宾 邓华锋 +1 位作者 陈丽聪 高东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8-92,共5页
以2009年辽宁省清原县的TM、Rapideye影像及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资料,运用阈值法在TM和Rapideye影像提取3种植被类型(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采用基于数理统计的尺度转换方法,建立三者之间的线性空间尺度转换模型并进行验证。... 以2009年辽宁省清原县的TM、Rapideye影像及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资料,运用阈值法在TM和Rapideye影像提取3种植被类型(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采用基于数理统计的尺度转换方法,建立三者之间的线性空间尺度转换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空间尺度转换模型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达到0.8以上。模型可用于植被类型的向上尺度转换,为应用中分辨率TM影像进行大面积不同森林植被准确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尺度转换 TM Rapideye尺度转换模型
下载PDF
基于空间约束的村级森林收获调整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邵卫才 邓华锋 胡丽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9-154,共6页
【目的】探索建立具有空间相邻约束的森林收获调整模型的方法,为制定乡村集体林的采伐规划、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以福建省永安市洪田村的杉木用材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将空间相邻约束纳入... 【目的】探索建立具有空间相邻约束的森林收获调整模型的方法,为制定乡村集体林的采伐规划、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以福建省永安市洪田村的杉木用材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将空间相邻约束纳入到森林采伐作业中,运用混合整数规划方法,构建村级森林收获调整的空间优化模型。【结果】在未来10年内,洪田村杉木用材林的最大允许采伐量为8 623.5m3;根据最优可行解可以确定各小班的采伐决策和具体地点,有效阻止采伐相邻斑块,保证利用成熟林、过熟林而避免采伐未成熟林;2个分期的木材收获量分别为4 106.5和4 517m3,实现了木材的均衡生产。【结论】村级森林收获调整的空间优化模型在保证最优采伐量的同时,有效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促进了森林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相邻约束 收获调整 混合整数规划 村级森林
下载PDF
永安市洪田村森林干扰现状及对策研究
12
作者 胡丽秋 邓华锋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99-1205,共7页
一个地区森林干扰现状可以作为该地区制定营林对策的重要依据。为了全面详细地了解洪田村森林干扰的现状,建立由洪田村历史上主要的森林干扰方式构建的森林干扰体系,用层次分析法得到了这些干扰方式的权重。在分析这些干扰方式的实际影... 一个地区森林干扰现状可以作为该地区制定营林对策的重要依据。为了全面详细地了解洪田村森林干扰的现状,建立由洪田村历史上主要的森林干扰方式构建的森林干扰体系,用层次分析法得到了这些干扰方式的权重。在分析这些干扰方式的实际影响之后,对干扰方式的增益性和破坏性进行判定,重新得到洪田村各干扰方式排序为:采伐干扰|-0.400 4|>抚育干扰|+0.202 4|>人工更新干扰|+0.132 3|>非计划造林干扰|-0.081 2|>道路修筑等干扰|-0.071 1|>人为火干扰|-0.052 1|>外来物种引植干扰|-0.031 6|>冻害干扰|-0.013 4|>动物啃食干扰|-0.007 7|=其他非经营干扰|0.007 7|。可以更直观地表明该村各干扰方式的重要程度及其效益。针对干扰方式的现状和影响,参照近自然林理论和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有重点有层次地提出了相关的营林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经理 森林干扰 层次分析法 权重 对策
下载PDF
华北地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地位指数表的编制 被引量:38
13
作者 郑聪慧 贾黎明 +6 位作者 段劼 魏松坡 孙操稳 贾振虎 卢福顺 王志勇 崔向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9-85,共7页
以华北地区71块栓皮栎天然次生林标准地和58株平均优势木解析木的514对树高-年龄数据作为编表材料,从12个数学模型中选定lgH=-0.2059+0.7700lgA作为导向曲线,基准年龄为50年,指数级距为2m,运用标准差调整法导出7~17m6条地位指数曲线,... 以华北地区71块栓皮栎天然次生林标准地和58株平均优势木解析木的514对树高-年龄数据作为编表材料,从12个数学模型中选定lgH=-0.2059+0.7700lgA作为导向曲线,基准年龄为50年,指数级距为2m,运用标准差调整法导出7~17m6条地位指数曲线,最终得到华北地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地位指数表。相关系数检验、拟合显著性检验和预报精度检验表明:所编地位指数表精度较高,可用于华北地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皮栎 天然次生林 地位指数表 立地质量 华北地区 生长模型
下载PDF
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58
14
作者 徐雪蕾 孙玉军 +3 位作者 周华 张鹏 胡杨 王新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2,共12页
【目的】从发展林下植被、改善群落结构的角度,探讨适合杉木人工林的间伐强度,为提高人工林的稳定性和维护地力、维持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对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的杉木人工林采取3种强度间伐:弱度间伐(LT,10%~2... 【目的】从发展林下植被、改善群落结构的角度,探讨适合杉木人工林的间伐强度,为提高人工林的稳定性和维护地力、维持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对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的杉木人工林采取3种强度间伐:弱度间伐(LT,10%~25%)、中度间伐(MT,25%~35%)和强度间伐(HT,40%~50%),并设置对照样地(CK,未间伐)。于2016年对样地内林木进行每木检尺,调查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盖度、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对测定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Tukey法多重比较进行两两差异显著性检验,并对林下植被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间伐3年后,未间伐、弱度和中度间伐的盖度分别为25.52%、52.81%和58.98%,林下植被均未能形成群落,强度间伐的盖度为100%,林下形成灌木蕨类群落;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盖度和生物量均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加,均匀度指数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盖度和生物量均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加;间伐3年后,弱度、中度、强度间伐林比未间伐林的表层土(0~10 cm)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71.41%、39.31%和98.10%,全氮含量分别增加82.76%、51.27%和115.87%,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49.47%、25.59%和42.22%,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138.29%、112.23%和174.29%,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6.25%、-24.25%和16.27%,对表层土pH值、全磷含量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均不显著;灌木的盖度和生物量与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显著(P<0.05)正相关,此外灌木的盖度还与速效钾含量显著(P<0.05)正相关,草本盖度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不强,草本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以及有效磷含量显著(P<0.05)正相关,林下植被的盖度和生物量均与土壤pH值和物理性质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未间伐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盖度和生物量均低,林下植被未能形成群落,缺乏稳定性;间伐能够促进林下植被的发育,增加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盖度和生物量,林下植被能形成群落,可提高维护地力的能力,尤其是强度间伐;建议杉木人工幼龄林进行40%~50%强度的抚育间伐,将郁闭度调整到0.6~0.7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间伐强度 林下植被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太岳山油松人工林冠下光环境特征与冠层结构 被引量:24
15
作者 张彦雷 康峰峰 +6 位作者 韩海荣 尹学哲 程小琴 李勇 周彬 刘可 孙敬军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9-174,共6页
为了揭示林分冠层结构和林内光环境特征的关系,利用冠层分析仪( WinScanopy)对比分析了山西省太岳山马泉林场油松人工林(幼龄林和中龄林)冠层结构及林分光环境特征。结果表明:在林分密度逐步增大情况下,林分开度呈现下降趋势,... 为了揭示林分冠层结构和林内光环境特征的关系,利用冠层分析仪( WinScanopy)对比分析了山西省太岳山马泉林场油松人工林(幼龄林和中龄林)冠层结构及林分光环境特征。结果表明:在林分密度逐步增大情况下,林分开度呈现下降趋势,总体分布范围为9.68%~16.20%;叶面积指数随林分密度的增大相应增加,总体分布范围为2.000~3.784。林分冠上总辐射分布范围为25.37~29.10 MJ/( m2·d),林下总辐射为4.22~11.07 MJ/( m2·d)。林下总辐射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降低,表明林分对光辐射的截获能力随之增强。幼龄林消光系数为0.27,中龄林消光系数为0.59,中龄林林分消光能力大于幼龄林林分。林下直射是林下总辐射的主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光环境 冠层结构 叶面积指数 太岳山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主要乔木树种的抗火性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郭文霞 牛树奎 +2 位作者 康东伟 康文 王晓丽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4-89,共6页
以北京地区的17种主要乔木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树种抗火性的4项理化性质指标(绝对含水率、热值、灰分含量、抽提物含量)和9项生物学及生态学指标(物候期、树冠浓密度、叶子特征、树皮状况、萌芽力、幼年生长速度、自... 以北京地区的17种主要乔木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树种抗火性的4项理化性质指标(绝对含水率、热值、灰分含量、抽提物含量)和9项生物学及生态学指标(物候期、树冠浓密度、叶子特征、树皮状况、萌芽力、幼年生长速度、自然整枝度、地被物结构和林分卫生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各树种抗火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7种乔木的抗火性能由强到弱依次是榆树、栾树、暴马丁香、柳树、核桃楸、刺槐、杨树、糠椴、黑桦、小叶朴、山杏、元宝枫、辽东栎、白梨、华山松、华北落叶松、油松。其中,榆树、栾树、暴马丁香、柳树和核桃楸的抗火性较强;油松、华北落叶松、华山松、白梨、辽东栎和元宝枫的抗火性较弱;而刺槐、杨树、糠椴、黑桦、小叶朴和山杏的抗火性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乔木树种 抗火性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长白山2种针阔混交林空间结构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6
17
作者 陈亚南 杨华 +1 位作者 马士友 任玫玫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8-58,共11页
为研究云冷杉过伐林的恢复和保护,本文选取落叶松云冷杉林和云冷杉针阔混交林2个林分,应用传统林分直径因子结合空间多样性指数和空间结构参数的二元分布,对长白山落叶松云冷杉林和天然云冷杉林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云冷杉... 为研究云冷杉过伐林的恢复和保护,本文选取落叶松云冷杉林和云冷杉针阔混交林2个林分,应用传统林分直径因子结合空间多样性指数和空间结构参数的二元分布,对长白山落叶松云冷杉林和天然云冷杉林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的径阶分布近似为反"J"型曲线,落叶松云冷杉林的径阶分布为多峰的反"J"型曲线,呈现出同代林的特征;2个林分的空间多样性指数分别为5.546 0和4.149 4。2)2个林分空间结构的二元分布特征差异不显著,落叶松云冷杉林中胸径和树高处于中庸且呈随机分布的林木所占比例为14%和13%,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中为11%和13%;落叶松云冷杉林分中处于强、极强度混交且胸径和树高占据中庸势态的林木分别占总林木的12%和10%,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中为13%和14%。3)落叶松云冷杉林分中处于不同优劣程度和混交等级的林木株数比例相差较大;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分中,相同混交状况的林木在不同优劣等级的株数比例相差不大,林分胸径和树高差异不明显。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落叶松云冷杉林需要采取抚育措施以提高其空间结构多样性。研究结果可应用于落叶松云冷杉林抚育设计,调整其林分结构,实现林分的空间结构化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空间结构 结构参数 二元分布
下载PDF
控释肥和灌溉方式对栓皮栎容器苗苗木质量及造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7
18
作者 孙巧玉 刘勇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7-144,共8页
[目的]探讨控释肥和灌溉方式对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容器苗生长、养分含量、基质电导率(EC)及2年造林效果的影响,为培育高质量苗木提供参考。[方法]以栓皮栎容器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置5个施肥水平(以... [目的]探讨控释肥和灌溉方式对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容器苗生长、养分含量、基质电导率(EC)及2年造林效果的影响,为培育高质量苗木提供参考。[方法]以栓皮栎容器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置5个施肥水平(以N元素含量为基准,5个施肥水平分别为:25、75、125、175、225 mg·株^(-1))和2种灌溉方式(上方喷灌(O)、底部渗灌(S)),测定栓皮栎容器苗形态指标、养分含量、根系生长、基质EC值及连续2年造林效果。[结果]表明:(1)施肥量和灌溉方式二者对苗木形态指标影响存在交互效应,225-O处理的苗木地径、根生物量、单株生物量最大,但根生物量、单株生物量在225-O、125-S、175-O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225-S处理的苗高、茎生物量、茎根比最大,茎生物量在225-S与225-O之间差异不显著。(2)苗木茎、根的氮磷钾浓度和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施肥量125、175、225 mg·株^(-1)处理之间的根氮、磷含量及单株磷含量差异不显著。(3)增加施肥量促进苗木根系的生长,施肥量为125、175、225 mg·株^(-1)处理之间的根系表面积、体积差异不显著。(4)基质EC值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底部渗灌显著提高了基质上层、下层的EC值,基质上层、下层的最大EC值分别为4. 69、0. 56d S·m-1,没有对苗木生长产生不利影响。(5)和上方喷灌相比,底部渗灌显著地促进造林第1年幼树的树高、地径生长;造林第1年、第2年的树高和地径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造林第2年,施肥量125、175、225 mg·株^(-1)处理之间的树高、地径差异不显著。[结论]底部渗灌提高了栓皮栎容器苗体内的养分含量,促进了造林第1年幼树树高、地径的生长。施加控释肥有利于苗期苗木质量的提高及造林后苗木的快速生长。综合考虑苗木质量、经济效益、环境利益,培育栓皮栎容器苗可选择底部渗灌和控释肥量为125 mg·株^(-1)的组合(以N元素含量为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肥 底部渗灌 栓皮栎容器苗 苗木质量 造林效果
下载PDF
退化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隙更新特征 被引量:8
19
作者 董伯骞 黄选瑞 +1 位作者 徐学华 张玉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8,共8页
通过对冀北山地退化华北落叶松人工林52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林分的林隙特征和实施封禁后林隙开敞度对林下更新的影响。研究区域林隙分布广泛,且大多数林隙的开敞度较小。封禁3年后,天然更新密度显著提高,树种多样性增加;但更新密度仍然... 通过对冀北山地退化华北落叶松人工林52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林分的林隙特征和实施封禁后林隙开敞度对林下更新的影响。研究区域林隙分布广泛,且大多数林隙的开敞度较小。封禁3年后,天然更新密度显著提高,树种多样性增加;但更新密度仍然很低,更新群落主要由华北落叶松和山杨组成。总体上,封禁后林隙内更新密度高于林冠下,在开敞度为0.5~0.6的林隙内更新密度最大,华北落叶松和山杨分别在开敞度0.4~0.5和0.7~0.8的林隙内生长状况最好。人工栽植的油松和樟子松分别在开敞度0.4~0.6的林隙中央和开敞度0.6~0.8的林隙边缘生长最好。随时间延长林隙和林隙内位置对人工更新高生长的存进作用趋于明显。单纯封禁促进了天然更新,但作用有限,因此人工更新很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退化 近自然经营 封禁 林隙特征 更新
下载PDF
长白山杨桦次生林树种空间隔离度对林分生长的关系 被引量:4
20
作者 孔雷 亢新刚 +3 位作者 杨华 谢佳利 黄新峰 冯启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4-18,共5页
以6块立地条件、林分密度和混交比相同的长白山天然杨桦次生林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样地内每木检尺和定位。通过系统聚类方法划分出树种多样性和物种均匀度相同的样地,利用树种多样性混交度研究林分蓄积生长量与物种空间隔离度的关系。... 以6块立地条件、林分密度和混交比相同的长白山天然杨桦次生林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样地内每木检尺和定位。通过系统聚类方法划分出树种多样性和物种均匀度相同的样地,利用树种多样性混交度研究林分蓄积生长量与物种空间隔离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立地条件、株数密度、混交比和树种多样性相同时,样地内林分蓄积生长量与树种空间隔离度呈反比关系。最后给出树种配置方法的建议,为今后经营合理的天然次生林空间结构给予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种多样性混交度 林分蓄积生长量 树种多样性 物种均匀度 株数密度 混交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