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胫距跟融合治疗终末期踝和后足病变的中短期临床结果
1
作者 李文菁 张保宙 +7 位作者 李恒 赖良鹏 杜辉 孙宁 龚晓峰 李莹 王岩 武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9-306,共8页
目的:分析同一术者行胫距跟(tibiotalocalcaneal,TTC)融合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患者临床结果、并发症和功能改善情况,分析TTC融合手术的临床预后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20年12月由同一术者行TTC融合手术治疗的40... 目的:分析同一术者行胫距跟(tibiotalocalcaneal,TTC)融合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患者临床结果、并发症和功能改善情况,分析TTC融合手术的临床预后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20年12月由同一术者行TTC融合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49.1±16.0)岁,均为单侧手术。记录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主要诊断、具体手术方式。对比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融合愈合时间、症状较术前改善情况(明显改善、部分改善、无改善或恶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8.0(26.3,58.8)个月;术前中位VAS评分为6.0(4.0,7.0)分,中位AOFAS评分为33.0(25.3,47.3)分;末次随访时患者的中位VAS评分为0(0,3.0)分,中位AOFAS评分为80.0(59.0,84.0)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所有患者均无切口坏死及感染,1例发生距下关节不愈合,为梅毒夏科氏(Charcot)关节,其余患者中位骨愈合时间为15.0(12.0,20.0)周。所有患者中,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者25例,部分改善者8例,改善不明显者4例,症状较术前加重者3例。结论:TTC融合术是治疗后足终末期病变的可靠方法,多数患者术后功能有改善,日常生活影响不大,预后差的原因包括足趾僵硬、邻近膝关节应力集中、不愈合及不明原因疼痛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胫距跟 关节融合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改良Chevron截骨术对无症状扁平足的影响
2
作者 何至 魏亚 孙宁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49-1154,共6页
目的探讨改良Chevron截骨术治疗拇外翻后对无症状扁平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采用改良Chevron截骨术治疗拇外翻患者伴有或不伴有无症状扁平足的病例资料118例(120足),按Meary角将其分为无症状扁平足组49例(50足... 目的探讨改良Chevron截骨术治疗拇外翻后对无症状扁平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采用改良Chevron截骨术治疗拇外翻患者伴有或不伴有无症状扁平足的病例资料118例(120足),按Meary角将其分为无症状扁平足组49例(50足)和非扁平足组69例(70足),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及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获取的负重位足X线正位片距舟覆盖角(talonavicular coverage angle,TNCA)、距骨第二跖骨角(talus-second metatarsal angle,T2MT)、侧位片距骨第一跖骨角(Meary角)等影像资料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影像资料组内比较:无症状扁平足组Meary角改善(P<0.001),非扁平足组TNCA及T2MT均增加(P<0.05);组间比较:无症状扁平足组术前TNCA、T2MT及Meary角均差于非扁平足组(P<0.05),末次随访TNCA、T2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症状扁平足组Meary角仍明显低于非扁平足组(P<0.05)。结论改良Chevron截骨对拇外翻伴有无症状扁平足患者的内侧纵弓改善明显,而对其外展改善较弱;对拇外翻不伴有扁平足患者的内侧纵弓无明显影响,但可引起其外展,而利于拇外翻的矫正。这表明改良Chevron截骨在矫正拇外翻的同时,对其无症状扁平足的足弓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不会加重扁平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骨术 拇外翻 扁平足 随访研究
下载PDF
足踝手术支架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郭榕晨 武勇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0年第2期159-163,共5页
背景:骨科手术机器人Ti-Robot(由北京积水潭医院与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研发)已在国内骨科手术治疗中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作为划时代的创新技术,医护人员在使用Ti-Robot的过程中需要逐步掌握。经过一段时间的使... 背景:骨科手术机器人Ti-Robot(由北京积水潭医院与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研发)已在国内骨科手术治疗中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作为划时代的创新技术,医护人员在使用Ti-Robot的过程中需要逐步掌握。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和观察,并结合足踝外科的术中护理需要,自主研制开发了一种足踝手术支架在术中辅助手术。目的:分析足踝手术支架在术中辅助Ti-Robot进行手术的应用效果,与常规手术方式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对比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完成的Ti-Robot足踝手术30例,其中常规手术方式的15例为对照组,使用足踝手术支架辅助手术的15例为研究组。术中分别记录患者体位固定、患者示踪器固定、机器人执行和定位所用时间,以及术中采集影像资料时C型臂X线机透视调整的次数。结果:术中两组患者的体位固定、患者示踪器固定及机器人执行引导和定位所用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C型臂X线机透视调整的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足踝手术支架使肢体固定更稳定牢靠,手术入路方式的选择更为自由,安全性更高。结论:足踝手术支架作为Ti-Robot在足踝外科手术的必要辅助配件,其应用显著提高手术效率,并减少患者创伤,提升术中护理的医患满意度,但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踝外科 术中护理 骨科手术机器人 足踝手术支架 医患满意度
下载PDF
踝关节融合术后患足功能研究
4
作者 李莹 王岩 +3 位作者 龚晓峰 孙宁 赖良鹏 武勇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8年第6期345-352,共8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融合术后患足的功能状况及其对终末期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2月至2017年8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行单侧踝关节切开融合术的20例终末期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4... 目的探讨踝关节融合术后患足的功能状况及其对终末期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2月至2017年8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行单侧踝关节切开融合术的20例终末期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49. 4岁(27~67岁)。手术前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功能评分标准(AOFAS)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足的功能,并询问患者术后上下楼梯、上下坡以及在不平路面行走的适应情况。记录最远行走距离和最长行走时间,评估手术对患者自身职业及休闲娱乐活动的影响。术后每个月复查X线评估踝关节愈合情况,术后8~12周复查CT评估踝关节骨性愈合情况及患足负重情况。末次随访时,询问患者是否愿意重新调整踝关节融合的位置,以及改变方向。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神经损伤情况及骨折不愈合等发生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30. 2个月。手术前后平均AOFAS评分分别为45. 4分和79. 8分,平均VAS评分分别为6. 8分和0. 7分。多数患者上楼梯、下坡相对较好,下楼梯、上坡、下蹲、快走等相对较差。平均最远行走距离为1 700 m,14例患者独立行走时间超过60 min。术后6例患者未再工作或退休,13例继续从事原来的职业,1例难以继续从事原来的职业。术前进行休闲娱乐活动的15例患者中,12例自觉关节融合对于休闲娱乐活动有明显的影响。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希望不同程度地增加踝关节融合背伸的角度。其中不愈合1例,愈合率为95%(19/20),平均愈合时间为13. 4周。20例患者中15例踝关节完全无痛,其余5例疼痛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踝关节切开融合术后患足的功能令人满意,但对于休闲娱乐活动有较大不良影响。而且术中需注意关节面的处理及融合位置的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关节融合术 功能恢复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马蹄内翻足患者踝足四关节融合跟腱延长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模型预测
5
作者 蒋云鹏 赵媛 +1 位作者 武勇 蒋鹏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6期651-655,共5页
目的探讨马蹄内翻足患者踝足四关节融合跟腱延长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模型预测效能。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马蹄内翻足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踝足四关节融合跟腱延长术治疗,根据术后下... 目的探讨马蹄内翻足患者踝足四关节融合跟腱延长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模型预测效能。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马蹄内翻足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踝足四关节融合跟腱延长术治疗,根据术后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24)与非血栓组(n=58)。分析马蹄内翻足患者踝足四关节融合跟腱延长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列线图预测模型,对其预测效能进行分析与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麻醉方式、手术时长、术前是否存在基础疾病、总蛋白、阿司匹林用药史、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麻醉方式、术前是否存在基础疾病、总蛋白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年龄、阿司匹林用药史均是马蹄内翻足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显示:麻醉方式63分、手术时长80分、术前是否存在基础疾病63分、总蛋白75分、纤维蛋白原70分。借助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列线图效能,结果显示:马蹄内翻足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的C-index为0.782,95%CI为0.673~0.871;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816(95%CI:0.757~0.899),预测灵敏度为85.25%,特异度为81.58%。结论马蹄内翻足患者踝足四关节融合跟腱延长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危险因素相对较多,针对危险因素成功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预测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内翻足 踝足四关节融合跟腱延长术 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宇婷 赵媛 杨勇昆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6期94-97,共4页
目的 分析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179例,根据术后30 d内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21例)和非感染组(179... 目的 分析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179例,根据术后30 d内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21例)和非感染组(179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179例患者中共21例(11.73%)发生感染,均为手术部位感染(SSI)。感染组糖尿病、开放性骨折、ASA分级Ⅲ级、白细胞计数异常、白蛋白异常的占比高于非感染组,骨折至手术时间长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2.121,95%CI:1.325~3.395)、骨折类型(OR=1.859,95%CI:1.206~2.866)、骨折至手术时间(OR=1.604,95%CI:1.138~2.261)、白蛋白水平(OR=1.455,95%CI:1.078~1.964)是踝关节骨折ORIF术后SSI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伴糖尿病、开放性骨折、ASA分级Ⅲ级及白细胞计数与白蛋白存在异常的踝关节骨折患者ORIF术后更容易发生手术部位感染,临床应重视并积极予以针对性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手术部位感染 白蛋白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综合干预对足踝骨折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
7
作者 张晓 赵媛 蒋鹏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9期1088-1091,共4页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对足踝骨折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围手术期干预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综合干预组(n=47)和对照组(n=...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对足踝骨折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围手术期干预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综合干预组(n=47)和对照组(n=4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术后复查D-二聚体时间及复查D-二聚体升高比例。结果 两组患者骨折至手术时间、骨折部位、手术时长、清创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复查D-二聚体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干预组患者D-二聚体升高比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踝骨折患者早期进行综合干预可有效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踝骨折 深静脉血栓 综合干预
下载PDF
Miter构型泰勒空间外固定架治疗重度马蹄高弓足11例临床分析
8
作者 杜辉 李兴 +4 位作者 李恒 赖良鹏 何啸天 王岩 武勇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1063-1069,共7页
目的:研究Miter构型泰勒空间外固定架治疗重度马蹄高弓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1例采用Miter构型治疗的马蹄高弓足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手术前后的负重侧位X线... 目的:研究Miter构型泰勒空间外固定架治疗重度马蹄高弓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1例采用Miter构型治疗的马蹄高弓足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手术前后的负重侧位X线的胫骨距骨角(TTA)、侧位距骨—第一跖骨角(Meary角)等影像学指标,记录术前及术后的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采用Likert满意度量表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评价。结果:11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00±13.05)个月,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26.00±10.04)岁,外固定架时间为(121.64±15.35)d。术前TTA(151.30±10.99)°,术后(117.57±3.32)°回到正常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Meary角(41.98±9.86)°,术后(-2.43±7.97)°回到正常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AOFAS评分[(81.18±10.74)分]显著高于术前[(47.18±15.00)分](P<0.001)。9例非常满意,2例满意。6例患者发生了针道感染,1例轻度平足,1例足趾屈曲挛缩畸形,1例前踝撞击,1例轻度马蹄复发,除前踝撞击予以关节镜骨赘清理外其余均保守治疗改善。结论:使用Miter构型泰勒空间外固定架治疗重度马蹄高弓足效果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高弓足 泰勒空间外固定架 Miter构型 ILIZAROV技术
下载PDF
踝关节滑膜软骨瘤病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刚 孙宁 武勇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7期547-550,共4页
滑膜软骨瘤病(synovial chondromatosis)又称为滑膜骨软骨瘤病,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的发生于关节滑膜组织、关节周围滑囊及腱鞘的软骨增生性病变,多为滑膜的良性增生及化生,并产生多个关节游离体。其病因尚不明确,多数认为与胚胎、创伤... 滑膜软骨瘤病(synovial chondromatosis)又称为滑膜骨软骨瘤病,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的发生于关节滑膜组织、关节周围滑囊及腱鞘的软骨增生性病变,多为滑膜的良性增生及化生,并产生多个关节游离体。其病因尚不明确,多数认为与胚胎、创伤、感染和代谢有关。不同部位的滑膜软骨瘤病都有广泛的研究报道,其通常涉及大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和肩关节,且基本为单关节发生,多关节受累少见,踝关节滑膜软骨瘤病非常罕见[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瘤病 滑膜 踝关节
下载PDF
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伴下胫腓分离三角韧带修补术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旭 李庭 +1 位作者 朱仕文 武勇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8年第6期382-384,共3页
一、历史和发展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及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治疗一直是骨科临床的重点与难点,而其中合并三角韧带损伤伴下胫腓损伤的WeberC型骨折无疑是重点中的难点。对于同时合并上述2种损伤的患者,目前骨科临床常采用的治疗方... 一、历史和发展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及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治疗一直是骨科临床的重点与难点,而其中合并三角韧带损伤伴下胫腓损伤的WeberC型骨折无疑是重点中的难点。对于同时合并上述2种损伤的患者,目前骨科临床常采用的治疗方法是下胫腓螺钉固定术,但该术式易出现复位不良和下胫腓螺钉误置等影响预后的严重并发症。术中下胫腓螺钉误置率高,且术后患者需免负重10~12周,通常需二次手术取出螺钉,对患者的功能恢复影响较大。另外,下胫腓螺钉误置可能会出现螺钉断裂,导致螺钉无法完全取出,可能给患者带来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韧带损伤 下胫腓分离 踝关节骨折 韧带修补术 螺钉固定术 下胫腓联合损伤 术后患者 骨科临床
下载PDF
应用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糖尿病患者踝关节骨折后Charcot神经性关节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龚晓峰 武勇 +5 位作者 王岩 李莹 孙宁 赖良鹏 杨磊 邢添威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8年第6期339-344,352,共7页
目的观察应用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糖尿病患者踝关节骨折后的Charcot神经性关节病(CN)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行踝关节融合术的糖尿病踝关节骨折后的CN患者3例。其中男2例,女1例,平均年龄57岁(55~59岁)。损伤... 目的观察应用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糖尿病患者踝关节骨折后的Charcot神经性关节病(CN)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行踝关节融合术的糖尿病踝关节骨折后的CN患者3例。其中男2例,女1例,平均年龄57岁(55~59岁)。损伤部位:右侧1例,左侧2例。Eichenholtz分期均为Ⅱ期。Sanders和Frykberg解剖部位分型均为4型。3例患者均采用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观察术后3例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骨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标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 3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15~25个月)。平均术后切口愈合时间4. 3周(2~9周),平均骨愈合时间15. 7周(10~25周)。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均可脱离支具,穿普通鞋负重行走。1例患者切口不愈合,再次手术后愈合。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深部感染及截肢等并发症。结论应用踝关节融合术治疗EichenholtzⅡ期糖尿病患者踝关节骨折后CN在术后早期可获得融合端愈合和矫正畸形的目的,能够达到恢复跖行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关节病 神经原性 关节融合术 糖尿病
下载PDF
应用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远期效果观察 被引量:5
12
作者 武勇 王岩 +1 位作者 赖良鹏 杨磊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8年第6期329-334,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斯堪的纳维亚踝关节假体全踝关节置换术(STAR)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采用STAR治疗的35例终末期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 目的探讨应用斯堪的纳维亚踝关节假体全踝关节置换术(STAR)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采用STAR治疗的35例终末期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关节活动度(ROM)评价踝关节功能。末次随访调查患者主观满意度。采用影像学检查和多项影像学测量指标评价人工踝关节假体的位置、力线以及异位骨化和邻近关节关节炎发生情况。结果35例患者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为(60. 0±9. 0)岁,BMI为(25. 3±1. 5) kg/m2。术后随访(107. 5±30. 6)个月。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AOFAS评分分别为(46. 8±3. 8)分和(77. 0±16. 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术前与末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8. 8±0. 7)分和(3. 3±2. 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术前与末次随访踝关节ROM分别为(33. 7±7. 3)°和(42. 6±11.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末次随访患者主观满意率为91. 4%(32/35)。结论应用STAR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能够获得较好的远期临床效果和较高的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关节炎 关节成形术 置换
下载PDF
后踝骨折的治疗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廖明新 王岩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9年第1期50-54,共5页
在所有的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发病率为7%~44%[1-3]。临床上单独后踝骨折并不常见,往往伴有内、外踝骨折和(或)下胫腓联合损伤[4-5]。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先后对后踝骨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进一步阐述了后踝骨折的CT分型、手术治疗指征... 在所有的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发病率为7%~44%[1-3]。临床上单独后踝骨折并不常见,往往伴有内、外踝骨折和(或)下胫腓联合损伤[4-5]。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先后对后踝骨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进一步阐述了后踝骨折的CT分型、手术治疗指征、固定方式及预后。后踝骨折形态多样,目前治疗方案存在较多争议,预后差异较大。本研究通过分析既往后踝骨折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结果,围绕后踝骨折的形态学特点与分型、手术相关因素、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预后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后踝骨折的认识,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治疗指征 下胫腓联合损伤 形态学特点 内固定方式 手术入路 CT分型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踝关节骨关节炎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5
14
作者 武勇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8年第6期321-322,共2页
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率约为1%。与髋关节炎和膝关节炎不同,踝关节骨关节炎主要是由创伤所致,占所有踝关节疾病的76%~78%。原发性骨关节炎仅占7%~9%。继发性骨关节炎占12%~13%,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神经性关节病、色素沉着... 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率约为1%。与髋关节炎和膝关节炎不同,踝关节骨关节炎主要是由创伤所致,占所有踝关节疾病的76%~78%。原发性骨关节炎仅占7%~9%。继发性骨关节炎占12%~13%,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神经性关节病、色素沉着性和感染后病变等。踝关节骨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以软骨退变、软骨下骨质硬化、关节周缘骨赘形成以及关节畸形为特征的慢性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慢性疼痛和关节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关节炎 手术治疗 原发性骨关节炎 继发性骨关节炎 慢性退行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 神经性关节病 软骨退变
下载PDF
拇外翻术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缓解术后肿胀的早期疗效
15
作者 孙宁 王学文 +4 位作者 武勇 任爽 李恒 杜辉 龚晓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177,共6页
目的:评估拇外翻术中截骨面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在减少术后隐性失血、进而缓解术后肿胀中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11日至10月8日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40例拇外翻行截骨矫形术的患者资料,其中男5例、女35例,依照... 目的:评估拇外翻术中截骨面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在减少术后隐性失血、进而缓解术后肿胀中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11日至10月8日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40例拇外翻行截骨矫形术的患者资料,其中男5例、女35例,依照患者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出3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16例(术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和对照组16例(术中未局部应用氨甲环酸),按照术式将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一一配对,比较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第一跖骨头前后径的变化量、足周径的变化量,以及术后CT测得的第一跖骨中分线长度和足底垂线长度,以评估术后切口周围的肿胀程度。第一跖骨中分线和足底垂线的测量参考籽骨位测量第一跖骨旋转角度的两条辅助线与软组织边界相交所得线段。共有三位临床医生完成了这两条线段的测量,并进行了观察者间的比较。结果:通过观察者间的比较,CT测得第一跖骨中分线和足底垂线长度的一致性较高,可以认为是一种可靠的测量方式。经过配对t检验,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第一跖骨前后径的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足周径的变化量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术后CT测得第一跖骨中分线和足底垂线的长度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拇外翻截骨术中,截骨面局部应用氨甲环酸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术后肿胀,可能与氨甲环酸减少术后的隐性失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拇外翻 局部给药 肿胀
下载PDF
Akin截骨术在拇外翻矫形中的疗效分析
16
作者 孙宁 杨晓松 +2 位作者 李恒 卢班 武勇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25年第1期44-48,共5页
目的探讨Akin截骨术在拇外翻矫形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2018年3月至2021年8月收治住院的拇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患者51例(57足):根据是否行Akin手术分为Akin组和非Akin组。Akin组22... 目的探讨Akin截骨术在拇外翻矫形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2018年3月至2021年8月收治住院的拇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患者51例(57足):根据是否行Akin手术分为Akin组和非Akin组。Akin组22足,其中左侧11足,右侧11足;非Akin组35足,其中左侧21足,右侧14足。选取术前趾骨远近端关节面角(proximal to distal phalangeal articular angle,PDPAA)>8°的患者,从术后影像学效果评价(术后拇外翻角,第1、2跖骨间角,趾骨远近端关节面角,胫侧籽骨位置)、临床功能评价(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前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患者满意度调查三个方面对拇外翻矫形过程中Akin组和非Akin组患者的手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4.70±6.91)个月。两组患者术前PDPA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kin组末次随访时PDPAA为(4.69±2.53)°,非Akin组末次随访时PDPAA为(13.80±4.4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末次随访的拇外翻角,第1、2跖骨间角,趾骨远近端关节面角,胫侧籽骨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前、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及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和总体满意率无差异,但Akin组对外观的满意率更高。结论Akin组与非Akin组的术后影像学指标、临床功能评分及复发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在患者满意度方面,Akin手术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术后外观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Akin手术 截骨术
下载PDF
改良Chevron截骨术结合软组织松解术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磊 武勇 孙宁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0年第11期930-935,共6页
背景:有研究认为改良Chevron截骨术结合软组织松解术可用于矫正中重度[足母]外翻,但该观点尚未形成广泛认同。目的:评估改良Chevron截骨术结合软组织松解术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 背景:有研究认为改良Chevron截骨术结合软组织松解术可用于矫正中重度[足母]外翻,但该观点尚未形成广泛认同。目的:评估改良Chevron截骨术结合软组织松解术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采用改良Chevron截骨及周围软组织松解术治疗的中重度外翻患者20例,共27足。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足母]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角(IMA)、跖骨远端关节角(DMAA)及前中足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结果: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7个月,平均随访(22.4±8.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HVA、IMA、DMAA均小于术前[(8.2±6.7)°vs(36.0±9.3)°、(5.2±1.7)°vs(15.2±2.0)°、(4.8±3.3)°vs(14.0±4.6)°],AOFAS评分高于术前[(89.4±8.5)分vs(51.9±10.0)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88、30.49、9.28、-13.12,P均<0.001)。末次随访时,2例患者(2足)出现内翻,但无明显症状,1例患者(1足)出现[足母]僵直,为唯一不满意病例,未发现转移性跖骨痛、第1跖骨头坏死、骨不连或骨髓炎等并发症。结论:改良Chevron截骨术结合软组织松解术能有效治疗中重度外翻,操作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改良Chevron截骨术可以通过延长跖侧截骨面,最大移位跖骨远端13 mm,有效矫正IMA为20°的[足母]外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母]外翻 改良Chevron截骨术 软组织松解术
下载PDF
合并第二跖骨下痛性胼胝的[足母]外翻患者的负重CT影像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恒 孙宁 武勇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2年第12期964-970,共7页
目的:通过负重CT影像学测量,探究[足母]外翻患者的第二跖骨下疼痛的原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足母]外翻合并第二跖骨下痛性胼胝患者15例(16足)为外翻跖痛组,以及[足母]外翻不合并第二跖骨下痛性胼胝患者12例(23足)... 目的:通过负重CT影像学测量,探究[足母]外翻患者的第二跖骨下疼痛的原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足母]外翻合并第二跖骨下痛性胼胝患者15例(16足)为外翻跖痛组,以及[足母]外翻不合并第二跖骨下痛性胼胝患者12例(23足)为外翻无痛组,选取同期距骨软骨损伤无足部畸形患者12例(19足)作为对照的距软骨损伤组。测量水平位各个跖骨头最远端至第二跖趾关节面的距离(D-1、D-3、D-4、D-5)。矢状位上测量第二跖骨的绝对长度(L-2),第一、第二、第三跖骨干的倾斜角度(IL-1、IL-2、IL-3)及跖骨头距地距离(H-1、H-2、H-3)。冠状位上测量第一跖骨旋转(α角)及籽骨旋转角度(SAP)。对比三组间测量参数的统计学差异。结果:[足母]外翻跖痛组患者第一、二、三跖骨最低点距地距离明显降低。第一、二、三跖骨倾斜角度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跖骨旋前角及籽骨旋转角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外翻跖痛组(27.60±11.84)°,外翻无痛组(22.74±10.96)°,距软骨损伤组(9.63±6.18)°;α角:外翻跖痛组(10.20±4.96)°,外翻无痛组(12.50±6.18)°,距软骨损伤组(5.92±4.41)°。结论:[足母]外翻合并第二跖骨痛患者存在明显的第一跖骨及籽骨旋前畸形,[足母]外翻角明显增大。术者应注意此类患者的第一跖骨及籽骨旋转畸形,予以纠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母]外翻 痛性胼胝 跖骨痛 负重CT
下载PDF
中国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术后康复专家共识 被引量:38
19
作者 施忠民 陈城 +30 位作者 马燕红 姜迎萍 郭秦炜 华英汇 魏世隽 桂鉴超 朱永展 杨云峰 王旭 张晖 陈凯 洪建军 曾宪铁 史冬泉 黄崇侠 刘国辉 陶旭 高鹏 苏佳灿 洪劲松 江少华 徐海林 武勇 马昕 胡跃林 王正义 徐向阳 张建中 俞光荣 唐康来 姜保国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10期747-753,共7页
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部分踝关节扭伤患者会发展到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阶段,往往需要手术治疗。通过引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对术后康复方案进行全面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疗效。为了规范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术后康复,以循证... 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部分踝关节扭伤患者会发展到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阶段,往往需要手术治疗。通过引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对术后康复方案进行全面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疗效。为了规范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术后康复,以循证医学证据为依据,经过全国专家组反复讨论,编制本专家共识,供全国骨科医师、康复医师和治疗师、护理人员等在临床工作中参考应用。本共识主要内容包括:患者宣教、软组织肿胀处理、疼痛管理、支具保护和负重训练、肌力训练、本体感觉和平衡觉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松动训练、基本功能恢复训练和运动专项训练、出院随访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 康复 术后
下载PDF
188例住院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温丰平 李恒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10-15,共6页
目的调查分析188例住院踝关节距骨骨软骨损伤(osteochondral lesions of the talus,OLT)患者的病例资料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为OLT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 目的调查分析188例住院踝关节距骨骨软骨损伤(osteochondral lesions of the talus,OLT)患者的病例资料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为OLT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住院的OLT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统计患者基本信息、损伤原因、病灶位置,分析其大小、病程、手术方式及结果随访资料等。按手术方式分组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8例住院OLT患者,男130例(69.1%),女58例(30.9%)。其中,18~40岁为发病高峰,达138例(73.4%);144例(76.6%)患者的BMI大于25 kg/m^(2);病程平均(29.1±7.8)个月;创伤性损伤160例(85.1%),退变性损伤28例(14.9%);内侧软骨损伤142例(75.5%),外侧软骨损伤46例(24.5%);左踝84例(44.7%),右踝104例(55.3%);HeppleⅠ、Ⅱ型75例(39.9%),HeppleⅢ、Ⅴ型113例(60.1%);115例(61.2%)患者的病灶大于1.5 cm^(2)。67例(35.6%)患者采用微骨折手术治疗(关节镜微骨折组),84例(44.7%)患者采用自体骨软骨移植术治疗(自体骨软骨移植组),37例(19.7%)患者采用带骨膜髂骨移植术治疗(带骨膜髂骨移植组)。术后18个月自体骨软骨移植组和带骨膜髂骨移植组患者的AOFAS评分均明显高于关节镜微骨折组,且VAS评分低于关节镜微骨折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LT患者以创伤性损伤占多数,中青年好发,男性多于女性,内侧损伤多于外侧,HeppleⅢ、Ⅴ型损伤建议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骨 骨软骨损伤 流行病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