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跨学科课程知识模块整合方法创新——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交叉课程为例 |
张惠
吴京津
李德玉
聂嘉辰
|
《教学研究》
|
2025 |
0 |
|
2
|
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校企协同机制构建探究——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为例 |
叶金鑫
韩钰
张江龙
刘科生
|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4
|
|
3
|
关于理工科高校学生选修人文类课程的若干思考——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 |
曹思婷
宫艳霞
|
《高教论坛》
|
2010 |
0 |
|
4
|
大力推动创业教育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 |
董志霞
|
《创新与创业教育》
|
2012 |
14
|
|
5
|
硕士研究生家庭文化资本对择业观的影响研究——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 |
包艳华
姜迪
|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
2018 |
1
|
|
6
|
理工科高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调研分析 |
王雪婷
韩霞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3
|
|
7
|
依托科研团队培养高水平博士生的要素--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科技奖励获得者为例 |
秦安安
赵世奎
王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1 |
3
|
|
8
|
大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能力评估及现状分析——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 |
李丹
王亚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1 |
14
|
|
9
|
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现状及对策——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专业为例 |
何岚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1 |
7
|
|
10
|
人才培养视角下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的探析——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 |
方华
张惠
|
《教育进展》
|
2019 |
7
|
|
11
|
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校企导师队伍建设的推进策略及实践探索——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为例 |
曹庆华
马烁然
周游
季俊霖
刘力
|
《大学与学科》
CSSCI
|
2024 |
0 |
|
12
|
工程学科如何面向智能化转型升级——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学科为例 |
郑丽娜
吴瑞林
|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13
|
新工科视域下高校工程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与实践路径探索——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 |
吴春林
高超
刘扬
|
《北京教育(德育)》
|
2024 |
0 |
|
14
|
中国艾滋病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十年” |
孙志鹏
杨磊
|
《卫生软科学》
|
2024 |
1
|
|
15
|
未来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基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实践与探索 |
郑丽娜
韩钰
叶金鑫
马齐爽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4
|
|
16
|
国家战略能力的提高需要提升哲学境界——对话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张文木教授 |
张文木
|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
2014 |
1
|
|
17
|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 |
马炳涛
|
《北京教育(德育)》
|
2015 |
3
|
|
18
|
“双一流”背景下大学生国际化培养研究——以北京某高校X学院为例 |
方志
刘扬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9
|
|
19
|
产学共生发展引领卓越工程师培养——密歇根大学制造业工程博士项目的透视 |
马万里
马永红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0
|
数字时代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国内外46项实证研究的元分析 |
曹雅妮
|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
202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