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理控制源在时间管理倾向影响唤起性、回避性两类拖延行为中的不同中介作用 被引量:24
1
作者 田芊 邓士昌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8-353,共6页
拖延行为在大学生中相当普遍。以62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本研究考察了时间管理倾向、心理控制源对唤起性、回避性2类拖延行为的综合影响。结果发现对于唤起性拖延,心理控制源中的内控型有负向直接影响,而机遇控制型... 拖延行为在大学生中相当普遍。以62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本研究考察了时间管理倾向、心理控制源对唤起性、回避性2类拖延行为的综合影响。结果发现对于唤起性拖延,心理控制源中的内控型有负向直接影响,而机遇控制型则有正向直接影响;对于回避性拖延,权威控制型有正向直接影响。同时,时间管理倾向负向影响唤起性拖延和回避性拖延,其中对唤起性拖延的影响是通过心理控制源中的内控型和机遇控制型的完全中介作用实现的,以内控型为中介是其主要影响路径;对回避性拖延的影响则是存在着直接影响和以心理控制源中的权威控制型为中介来间接影响两条路径,直接影响是主要影响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管理倾向 心理控制源 唤起 回避 拖延 中介
原文传递
从个体心理到人际互动——航天任务中的心理学问题 被引量:8
2
作者 王雅 吴瑞林 周荣刚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38-1349,共12页
航天任务通常在极端环境下完成,隔离、单调、高工作压力、失重等诸多因素会对航天员心理产生不利影响,既影响个体的情绪、认知能力和精神健康,也影响航天员之间及其与地面人员间的互动。真实载人飞行任务与模拟环境的有关心理学研究成果... 航天任务通常在极端环境下完成,隔离、单调、高工作压力、失重等诸多因素会对航天员心理产生不利影响,既影响个体的情绪、认知能力和精神健康,也影响航天员之间及其与地面人员间的互动。真实载人飞行任务与模拟环境的有关心理学研究成果,对选拔和训练航天员、加强航天任务监控和保障、任务后再适应有重要指导意义。结合我国建立长期有人空间站计划,未来可在中长期航天任务对心理的影响、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互动,以及行为观测技术等方面进行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心理学 航天员心理 极端环境 人际互动
下载PDF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人格发展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马喜亭 李冉 邓丽芳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年第9期1073-1075,共3页
目的考察家庭亲密度与家庭适应性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试图建立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人格各因素间的回归方程。方法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以及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对北京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家庭亲密度以及... 目的考察家庭亲密度与家庭适应性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试图建立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人格各因素间的回归方程。方法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以及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对北京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家庭亲密度以及适应性都与内向与外向型因素、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因素、心理健康因素、专业而有成就因素、新环境成长能力因素呈显著正相关(P≤0.01);②家庭亲密度以及适应性都与适应与焦虑型因素、怯懦与果断型因素、创造能力因素呈显著负相关;③16PF的8种次级因素,除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因素、创造能力人格因素外,其它因素均可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结论家庭亲密度与家庭适应性对大学生人格发展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 家庭功能 家庭亲密度 家庭适应性
原文传递
初中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与自尊、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张磊 《教师》 2015年第7期95-98,102,共5页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尊量表和青少年行为问卷对33名初中留守儿童和23名非留守儿童进行测查,探讨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自尊与问题行为的基本状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初中留守儿童在六个问题行为的因子中,适应不良、...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尊量表和青少年行为问卷对33名初中留守儿童和23名非留守儿童进行测查,探讨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自尊与问题行为的基本状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初中留守儿童在六个问题行为的因子中,适应不良、退缩、神经质和考试焦虑得分高于平均水平。2留守儿童的性别、年级、留守类型和留守时间在六个问题行为因子中存在主效应。3六个问题行为因子中,除了适应不良与主观支持、考试焦虑与客观支持呈正相关,其余皆与自尊得分和三类支持呈负相关。4自尊水平能很好地负向预测考试焦虑和退缩,对支持的利用能很好地负向预测考试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社会支持 问题行为 自尊
下载PDF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吴彩霞 《科教文汇》 2009年第18期55-55,共1页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本文结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使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探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发展,并就此提出以查阅资料法、案例启发法、讨论互动法、行为践行法和心理剧法等方法为载体,...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本文结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使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探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发展,并就此提出以查阅资料法、案例启发法、讨论互动法、行为践行法和心理剧法等方法为载体,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组织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模式 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下载PDF
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6
作者 吴瑞林 王建中 《成才之路》 2018年第3期1-2,共2页
创新思维训练、创新人格培养和创新环境营造,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关系密切。因此,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大学生创新人格发展,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 创新 人才培养 心理学 高等教育
下载PDF
基于依恋理论的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问卷编制的研究
7
作者 张焰 张彩 王耘 《心理学进展》 2017年第3期453-462,共10页
本研究以依恋理论为基础,通过因素分析共同建构并验证模型,按照心理测量的程序,完成了“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问卷”的编制。先后对全国范围内各级各类高校中选取的5976名大学生进行一系列调查。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4个因素,各项目共同性在... 本研究以依恋理论为基础,通过因素分析共同建构并验证模型,按照心理测量的程序,完成了“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问卷”的编制。先后对全国范围内各级各类高校中选取的5976名大学生进行一系列调查。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4个因素,各项目共同性在0.424~0.689之间,项目区分度良好。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在0.679~0.832之间,每个因素层面的载荷均在0.6以上,且总量表信度系数超过0.8,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RMSEA为0.041,GFI、CFI等拟合指数均在0.9以上,模型的设置合理,与两份国内同行编制的“网络交往动机问卷”之间的相关达到.485和.477显著性水平。各项参数均达到良好的测量学指标,可以在后续研究中加以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恋理论 大学生 网络交往动机 问卷编制
下载PDF
男大学生运动鞋偏好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初探 被引量:1
8
作者 赵王星 《经济研究导刊》 2011年第10期276-278,共3页
本次研究主要运用大五人格问卷(NEO)和依据Aaker的品牌个性维度所选取的各类运动鞋图片,对高校男大学生的运动鞋选择特点及其人格特征及两者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人格特征中的神经质与开放性其对刺激维度的运动鞋偏好程度... 本次研究主要运用大五人格问卷(NEO)和依据Aaker的品牌个性维度所选取的各类运动鞋图片,对高校男大学生的运动鞋选择特点及其人格特征及两者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人格特征中的神经质与开放性其对刺激维度的运动鞋偏好程度相关显著;宜人性特质与其对教养类的运动鞋偏好程度相关显著;责任心与对强壮类的运动鞋偏好程度呈现显著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男大学生 运动鞋偏好 人格特征
下载PDF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 被引量:4
9
作者 贾晨娜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6期46-48,共3页
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诞生背景和主要观点。然后简要回顾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并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诞生背景和主要观点。然后简要回顾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并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提出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下载PDF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 被引量:189
10
作者 蔺秀云 方晓义 +1 位作者 刘杨 兰菁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67-979,共13页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所感受到的歧视对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和自尊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从北京市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从公立学校选取525名北京儿童、从流动儿童主要来源地的农村选取568名农村儿童作为...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所感受到的歧视对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和自尊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从北京市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从公立学校选取525名北京儿童、从流动儿童主要来源地的农村选取568名农村儿童作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测查了流动儿童感受到的歧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交焦虑、孤独感、抑郁)、应对方式和自尊。研究发现:(1)流动儿童所感受到的社会歧视在学校类型、流动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得分显著高于公立学校的,流动性高的儿童得分显著高于流动性低的,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也不存在学校类型与性别和流动性的交互作用;(2)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学校类型和流动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女孩、来自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流动性高的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差于与之相对应的被试,除在社交焦虑和抑郁上存在学校类型和性别的交互作用外,在孤独感上不存在学校类型和流动性的交互作用;(3)不同类别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流动儿童在社交焦虑、孤独感上最差;(4)除消极应对与自尊、积极应对与抑郁相关不显著外,歧视、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方式、自尊两两之间都相关非常显著;(5)歧视知觉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也通过应对方式和自尊对心理健康水平产生显著的影响。自尊不仅在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起到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在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也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歧视知觉 心理健康水平 应对方式 自尊
下载PDF
流动儿童压力应对方式与抑郁感、社交焦虑的关系:一项追踪研究 被引量:44
11
作者 袁晓娇 方晓义 +1 位作者 刘杨 蔺秀云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3-291,共9页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压力应对方式与抑郁感、社交焦虑的变化特点及其动态关系,本研究通过整群抽样法从5所北京市公立学校和1所打工子弟学校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测查,追踪时回收有效数据680份。对...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压力应对方式与抑郁感、社交焦虑的变化特点及其动态关系,本研究通过整群抽样法从5所北京市公立学校和1所打工子弟学校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测查,追踪时回收有效数据680份。对前、后测均参加调查的680名被试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经过一年的城市适应,流动儿童整体的积极应对增多,消极应对减少,抑郁感下降,但社交焦虑水平无明显变化;(2)流动儿童个体在压力应对、抑郁感、社交焦虑的发展上均表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年龄越小、来京时间越短、低年级及女生流动儿童群体的发展趋势更为良好;(3)流动儿童压力应对方式与抑郁感、社交焦虑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前测压力应对方式、抑郁感、社交焦虑均能显著预测后测相应变量的水平,前后测压力应对方式对抑郁感、社交焦虑均有即时预测作用,而前测抑郁感和社交焦虑对后测压力应对方式有不同的延时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压力应对方式 抑郁感 社交焦虑 追踪研究
原文传递
社会支持和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 被引量:35
12
作者 侯舒艨 袁晓娇 +2 位作者 刘杨 蔺秀云 方晓义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1-411,共11页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孤独感、歧视知觉、社会支持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以及社会支持、歧视知觉对孤独感的影响作用及机制,本研究从北京市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歧视知觉和社会支...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孤独感、歧视知觉、社会支持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以及社会支持、歧视知觉对孤独感的影响作用及机制,本研究从北京市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测查,回收有效追踪数据680份。对前、后测均参加的680名被试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随着进入城市时间的增长,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和歧视知觉显著减少,报告的社会支持显著增加;(2)流动儿童报告的社会支持、歧视知觉与孤独感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前测的歧视知觉和报告的社会支持共同影响前测孤独感;同时,前测孤独感又会影响后测歧视知觉和报告的社会支持,进而影响后测孤独感。并且在这个动态作用过程中,前、后测社会支持既能分别直接影响前、后测孤独感,前测社会支持还能通过后测社会支持和歧视知觉间接影响后测孤独感;而前、后测歧视知觉则只能分别直接影响前、后测孤独感;(3)前测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都不能直接影响后测的孤独感,而是需要通过影响后测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才能对后测的孤独感产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孤独感 歧视知觉 社会支持
原文传递
北京流动儿童的流动性、社交焦虑及对孤独感的影响 被引量:59
13
作者 胡宁 方晓义 +1 位作者 蔺秀云 刘杨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09年第2期166-176,共11页
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525名北京儿童和568名农村儿童为被试,考察流动儿童的流动性、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城市流动性和住房流动性偏高,而学校流动性相对偏低;(2)在社交焦虑和孤独感方面,流动儿童显著高于北... 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525名北京儿童和568名农村儿童为被试,考察流动儿童的流动性、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城市流动性和住房流动性偏高,而学校流动性相对偏低;(2)在社交焦虑和孤独感方面,流动儿童显著高于北京儿童和农村儿童;住房和学校流动性高的儿童显著高于流动性低的儿童;(3)流动儿童的流动性对其孤独感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社交焦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预测系数为30.2%。流动儿童存在较高的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社交焦虑能够显著预测孤独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流动性 社交焦虑 孤独感
下载PDF
论中医心理治疗 被引量:16
14
作者 崔志义 王磊 +1 位作者 崔健 张焰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49-50,共2页
中医心理治疗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领域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首先对历代中医心理治疗的历史和发展脉络进行回顾;接着介绍了中医心理治疗的5种常见方法,如情志相胜法、疏神开心法等;最后论及了中医心理疗法在临床... 中医心理治疗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领域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首先对历代中医心理治疗的历史和发展脉络进行回顾;接着介绍了中医心理治疗的5种常见方法,如情志相胜法、疏神开心法等;最后论及了中医心理疗法在临床应用需要注意的3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心理治疗 情景相胜
原文传递
城乡差异对大学新生适应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建中 吴瑞林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8-81,共4页
大学新生的适应状况呈现出城乡差异,在多数适应维度上,城市生源的适应好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而在学习适应维度上,农村学生的调适状况优于城市生源。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适应 城乡二元结构 文化差异
下载PDF
核心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的发生及职业教育机制 被引量:9
16
作者 暴占光 孔亚南 《继续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6-138,共3页
核心员工具有高价值性、难替代性、高流动性,核心员工心理契约违背会对组织带来破坏性和灾难性的影响。本文结合心理契约违背理论模型阐述了核心员工产生心理契约违背的发展机理,进而从心理契约补救、心理契约重构、心理契约动态管理等... 核心员工具有高价值性、难替代性、高流动性,核心员工心理契约违背会对组织带来破坏性和灾难性的影响。本文结合心理契约违背理论模型阐述了核心员工产生心理契约违背的发展机理,进而从心理契约补救、心理契约重构、心理契约动态管理等方面探索了核心员工心理契约违背职业教育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员工 心理契约违背 职业教育
下载PDF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暴占光 孔亚南 《经济研究导刊》 2010年第22期15-16,共2页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潜力不断提高的稳固基础和实现途径。深入分析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及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提出通过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科技发展战略和信息决策机制、研发机制、组织机制...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潜力不断提高的稳固基础和实现途径。深入分析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及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提出通过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科技发展战略和信息决策机制、研发机制、组织机制和产学研协同机制,不断提升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 自主创新 提升机制
下载PDF
个性化深度辅导的心理机制与工作模型 被引量:17
18
作者 暴占光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9-113,共5页
个性化深度辅导是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而实施的创新举措,个性化深度辅导形成了高校学生和辅导员之间深度交流的新型互动模式。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分析了个性化深度辅导的内涵和本质,系统阐述了解... 个性化深度辅导是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而实施的创新举措,个性化深度辅导形成了高校学生和辅导员之间深度交流的新型互动模式。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分析了个性化深度辅导的内涵和本质,系统阐述了解决个性化深度辅导瓶颈问题的心理机制,探索建立了个性化深度辅导的工作模型,以期为个性化深度辅导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深度辅导 心理机制 工作模型
下载PDF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情绪智力的作用 被引量:27
19
作者 王玉梅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年第10期1264-1266,共3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智力在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之间的作用模型。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师范大学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69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生活事件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均呈显著负相关(r=-0.33,P<0.01...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智力在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之间的作用模型。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师范大学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69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生活事件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均呈显著负相关(r=-0.33,P<0.01;r=-0.16,P<0.01),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r=0.26,P<0.01);2表达情绪能力能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β=0.28,P<0.01);3理解和推理他人情绪的能力在主观幸福感—生活事件中起缓冲效应(β=-0.26,P<0.01),即较低或者中等程度的理解和推理他人情绪的能力能缓解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结论大学生情绪智力对主观幸福感—生活事件既存在主效应,又存在缓冲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智力 主观幸福感 生活事件 大学生
原文传递
大学生性别及性别角色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被引量:18
20
作者 郭晗薇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年第7期842-844,共3页
目的考察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性别角色的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方法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和职业自我效能量表对32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男女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并无显著差异,只是在传统女性职业上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 目的考察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性别角色的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方法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和职业自我效能量表对32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男女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并无显著差异,只是在传统女性职业上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的得分。双性化类型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而其他3种类型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结论不同性别及性别角色的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 问卷调查 大学生 性别 性别角色 职业自我效能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