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不稳定研究:数据驱动方法
1
作者 关昱 安强 +1 位作者 徐冠宇 汪广旭 《火箭推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9,共16页
燃烧不稳定依然是研发新一代液体火箭发动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能够对其准确建模、早期预警和有效抑制,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价值。近些年来,随着数据驱动方法在燃烧不稳定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以往未被详细探究的复杂动力... 燃烧不稳定依然是研发新一代液体火箭发动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能够对其准确建模、早期预警和有效抑制,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价值。近些年来,随着数据驱动方法在燃烧不稳定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以往未被详细探究的复杂动力学现象和未被识别发掘的模式及特征(如复杂网络的相关属性),均被有效地提取和解读。流动-声-燃烧这三者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在由数据驱动方法搭建的特征空间中被重新梳理,并借此提炼出相应的燃烧不稳定预示因子,为系统的设计参数和实时控制提供有效信息,有效抑制甚至完全避免燃烧不稳定问题。此外,过去几年伴随着机器学习方法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相关方法被用于燃烧不稳定的早期预警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针对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不稳定问题,归纳总结了近期基于数据驱动方法的燃烧不稳定预测研究,尤其关注动力系统理论、复杂网络和机器学习在燃烧不稳定研究中的相关应用进展。在未来,结合日益多元化和高精度测量手段所产生的海量数据,数据驱动方法将进一步发挥其潜在价值,帮助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更深入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燃烧不稳定问题,助力新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不稳定 液体火箭发动机 数据驱动方法 非线性动力学 不稳定预示因子
下载PDF
高超声速强预冷航空发动机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2
作者 邹正平 王一帆 +3 位作者 额日其太 张荣春 赵睿 陈懋章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21,共14页
高超声速强预冷航空发动机技术是1项具有巨大潜在技术优势的革命性动力技术,已成为高超声速动力的研究热点。调研了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强预冷发动机技术发展脉络及现状,并对不同发动机方案的典型技术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详细介绍了中... 高超声速强预冷航空发动机技术是1项具有巨大潜在技术优势的革命性动力技术,已成为高超声速动力的研究热点。调研了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强预冷发动机技术发展脉络及现状,并对不同发动机方案的典型技术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详细介绍了中国在强预冷航空发动机热力循环设计分析、紧凑强预冷器设计制造和试验、超临界氦叶轮机设计、宽域进排气系统优化设计及高效燃烧等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高超声速强预冷航空发动机原理先进、综合性能优异,多项核心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无"卡脖子"难题, 中国可进一步开展强预冷航空发动机核心系统和整机集成验证,提升强预冷航空发动机技术成熟度,为水平起降重复使用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强预冷航空发动机 紧凑强预冷器 精细化设计 超临界闭式循环
下载PDF
二冲程航空活塞发动机换气过程试验技术综述
3
作者 韩小溪 闫欢松 +2 位作者 李雪宇 钟之鸣 周煜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2024年第6期93-96,共4页
二冲程航空活塞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是决定动力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换气的整体过程发生在缸内且流动特征复杂,通过试验技术探究换气性能颇具难度与挑战,是航空动力技术的研究热点。总结了二冲程航空活塞发动机换气过程的试验技术发展现状,... 二冲程航空活塞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是决定动力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换气的整体过程发生在缸内且流动特征复杂,通过试验技术探究换气性能颇具难度与挑战,是航空动力技术的研究热点。总结了二冲程航空活塞发动机换气过程的试验技术发展现状,包括缸内气流可视化试验法、气体成分分析法和示踪气体法,指出高空换气性能试验技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活塞发动机 二冲程 换气过程 换气试验技术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涂层热电偶测温技术 被引量:13
4
作者 徐毅 黄明镜 +1 位作者 程新琦 马宏伟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1-95,共5页
针对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测温难题,设计了一种与叶片一体化集成的涂层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利用热喷涂技术进行温度传感器的原位制造与微加工,并对样品进行了静态标定试验、高温高速燃气冲击试验、高速旋转轮盘试验等系列性能考核,通过理... 针对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测温难题,设计了一种与叶片一体化集成的涂层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利用热喷涂技术进行温度传感器的原位制造与微加工,并对样品进行了静态标定试验、高温高速燃气冲击试验、高速旋转轮盘试验等系列性能考核,通过理论模型的建立,讨论了涂层对测温结果的影响规律。试验及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涂层热电偶传感器测量精度达到Ⅰ级标准热电偶允差等级,并能在高温、高转速、复杂的气动激振力及大离心载荷下可靠稳定工作。该技术可实现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表面温度实时监测与精确测量,为叶片设计定型及改进提供了1种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热喷涂 温度测量 热电偶 传感器 航空发动机
下载PDF
重油航空活塞发动机燃油喷射技术 被引量:3
5
作者 丁水汀 邵龙涛 +3 位作者 赵帅 朱锟 杜发荣 周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630-1642,共13页
燃油喷射技术作为航空活塞发动机的关键技术之一,其结构形式及特性直接影响航空活塞发动机的整机性能,随着通用航空对发动机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燃油喷射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延续。综述了当前各种重油航空活塞发动机采用的燃油供给系统,... 燃油喷射技术作为航空活塞发动机的关键技术之一,其结构形式及特性直接影响航空活塞发动机的整机性能,随着通用航空对发动机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燃油喷射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延续。综述了当前各种重油航空活塞发动机采用的燃油供给系统,对其适用的经典机型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各种燃油供给系统的优缺点。阐述了研究重油喷射技术采用的前沿理论、仿真计算及试验方法,分析了研究重油雾化过程存在的难点,给出了研究重油喷射技术的相关建议。提出了未来重油航空活塞发动机发展思路和关键技术,重点希望对重油航空活塞发动机的正向研制提供技术指导,推动中国通用航空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活塞发动机 重油 喷射技术 二冲程 负碳生物燃料 控制策略
原文传递
自适应循环发动机快速推力变化过渡过程性能初步研究
6
作者 蒋勇睿 徐义皓 +3 位作者 张纪元 董学智 郑俊超 陈敏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31,共11页
自适应循环发动机是基于变循环发动机设计理念基础并充分考虑飞发一体化设计、热管理等综合性能的面向未来飞行平台的先进动力装置,可通过诸多可调机构实现发动机涵道比、增压比、流量以及工作模式的灵活改变,从而适应不同飞行任务的复... 自适应循环发动机是基于变循环发动机设计理念基础并充分考虑飞发一体化设计、热管理等综合性能的面向未来飞行平台的先进动力装置,可通过诸多可调机构实现发动机涵道比、增压比、流量以及工作模式的灵活改变,从而适应不同飞行任务的复杂任务剖面需求,获得更大飞行包线内的性能优化。本文基于自适应循环发动机的性能计算仿真模型,在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模式转换和加减速过程实现快速推力变化过程,根据模式转换与加减速控制规律设计,开展典型算例下的快速推力变化过渡过程性能分析并验证其控制规律设计方法可行性,在亚声速巡航工况下,发动机在以M3模式叶尖风扇最小角度状态下,低压转子相对物理转速从0.6加速至1.0,最大可使终止推力增大32.4%,相较于单一模式加减速过渡过程,推力变化范围更宽,加速时间更短,转速变化范围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循环发动机 过渡态 快速推力变化 控制规律 模式转换
原文传递
航空发动机叶片精密加工工艺及装备 被引量:3
7
作者 王辉 郑洋 吴动波 《金属加工(冷加工)》 2023年第10期1-9,共9页
叶片作为实现航空发动机性能的关键零部件,具有薄壁异形结构复杂、材料难加工、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要求高等典型特点,如何实现叶片的精密高效加工是目前航空发动机制造领域的重大挑战。通过对影响叶片加工精度关键因素的分析,全面总结... 叶片作为实现航空发动机性能的关键零部件,具有薄壁异形结构复杂、材料难加工、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要求高等典型特点,如何实现叶片的精密高效加工是目前航空发动机制造领域的重大挑战。通过对影响叶片加工精度关键因素的分析,全面总结了叶片精密加工工艺及装备的研究现状,并对航空发动机叶片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叶片 薄壁 异形 精密加工 难加工材料 工艺 装备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下一代适航规章制定策略和技术路径 被引量:5
8
作者 尹泽勇 丁水汀 +4 位作者 李果 邱天 刘传凯 周煜 綦蕾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30-239,共10页
适航规章是民用航空产品安全性的核心保障,是民航强国、航空强国的重要标志。完善的适航规章体系是民用航空工业发达国家合理利用国际民航组织规则,保障民用航空产品安全性和最广泛市场占有率的技术与管理手段;随着我国大型飞机、航空... 适航规章是民用航空产品安全性的核心保障,是民航强国、航空强国的重要标志。完善的适航规章体系是民用航空工业发达国家合理利用国际民航组织规则,保障民用航空产品安全性和最广泛市场占有率的技术与管理手段;随着我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进一步完善我国适航规章体系建设必要且紧迫。本文深入剖析了航空发动机适航规章的技术内涵,系统梳理了当前国内外航空发动机适航规章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国际民航组织和我国民用航空工业两个视角,开展了航空发动机下一代适航规章的制定策略和技术路径研究。本文研究结果明确了以“系统安全要求”为统领,以“安全等效、逻辑清晰、国际兼容、本土适用”为原则的航空发动机下一代适航规章制定策略和技术路径;提出了航空发动机适航规章顶层新架构,该架构在充分继承国际上已有经验教训、安全标准不降低的同时,更加适应航空发动机在系统安全性技术方面的进步,且可灵活适应航空发动机新技术发展和创新。最后,针对我国航空发动机适航规章体系建设,提出了持续深化研究、同步扩大应用、行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一代适航规章 航空发动机 新规章架构 系统安全要求
下载PDF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气路故障诊断进展 被引量:9
9
作者 李少尘 陈敏 +1 位作者 胡金涛 唐海龙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49,共17页
航空发动机健康管理是提高当代先进航空发动机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经济可承受性的关键技术,是实现发动机视情维修的重要方法之一。航空发动机气路故障诊断作为健康管理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在先进航空发动机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航空发动机健康管理是提高当代先进航空发动机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经济可承受性的关键技术,是实现发动机视情维修的重要方法之一。航空发动机气路故障诊断作为健康管理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在先进航空发动机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前景。基于航空发动机气路故障诊断50余年的发展成果,梳理了航空发动机气路故障诊断的总体实施流程,包括气路测量参数的选择及参数预处理方法、基线值的计算及基线模型的构建方法;介绍了基于模型和数据驱动的气路故障诊断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典型成果并对不同方法的特点进行了评述;对气路故障诊断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性能预测、在线气路故障诊断、信息融合以及过渡态气路故障诊断的基本思想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国内外研究表明:航空发动机气路故障诊断已经形成了以基于模型和基于数据驱动为基础的诊断方法体系,得到了较全面且系统的发展。中国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完善航空发动机全寿命周期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建立航空发动机健康管理系统的设计体系,增强产、学、研、用等多方协作,为先进航空发动机健康管理系统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路故障诊断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 健康管理系统 智能诊断 在线诊断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进气总压畸变地面试验测试技术进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钟亚飞 马宏伟 +1 位作者 李金原 郭君德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2-77,共16页
航空发动机3种常见进气畸变形式为总压畸变、旋流畸变和总温畸变。进气总压畸变涉及进气道/发动机兼容性评估、发动机稳定性评估、飞行包线预测等多方面,是影响发动机稳定性和性能的重要因素。近些年国内外研究人员关于进气总压畸变开... 航空发动机3种常见进气畸变形式为总压畸变、旋流畸变和总温畸变。进气总压畸变涉及进气道/发动机兼容性评估、发动机稳定性评估、飞行包线预测等多方面,是影响发动机稳定性和性能的重要因素。近些年国内外研究人员关于进气总压畸变开展了大量进气道试验、发动机部件试验以及整机试验等地面模拟试验,其中利用畸变发生器模拟发动机进口畸变环境的地面试验备受关注。结合国内外关于进气总压畸变地面模拟试验的研究现状,总结了试验中所涉及的畸变发生器类型和安装位置、AIP选取位置和总压测试方案以及其他截面测试方案等,分析了在畸变发生器安装位置和AIP位置选取中以及AIP总压测试方案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并对发动机进气总压畸变地面试验测试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气总压畸变 地面试验 畸变发生器 测试方法 航空发动机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进气总压畸变地面试验数据处理方法综述 被引量:7
11
作者 钟亚飞 马宏伟 +1 位作者 郭君德 李金原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2-85,共14页
在航空发动机进气总压畸变试验研究中,带有畸变发生器的地面模拟试验在发动机稳定性评定中具有重要作用。试验中通常采用多孔探针/探针梳/探针耙/PIV等测试方法对AIP及其他截面的流场参数进行测试。为了准确描述进气总压畸变的稳/动态特... 在航空发动机进气总压畸变试验研究中,带有畸变发生器的地面模拟试验在发动机稳定性评定中具有重要作用。试验中通常采用多孔探针/探针梳/探针耙/PIV等测试方法对AIP及其他截面的流场参数进行测试。为了准确描述进气总压畸变的稳/动态特性,需要采用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基于国内外关于进气总压畸变地面模拟试验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现状,总结了试验中涉及的相关数据处理方法,分析了不同畸变指标、稳定性评定参数的特点,总结了滤波截止频率选取的方法及原则、相似原理在缩比模型试验中的应用以及总压畸变图谱的类型,对比分析了功率谱密度函数、相关性分析、幅值概率密度函数、小波分析、神经网络、POD分析及DMD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特点。最后对航空发动机进气总压畸变地面试验数据处理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气总压畸变 地面模拟试验 畸变发生器 数据处理方法 航空发动机
下载PDF
自适应循环发动机模式转换过渡态控制规律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郑俊超 罗艺伟 +3 位作者 唐海龙 张纪元 陈敏 张扬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4-53,共10页
作为航空动力宽适应性与多变量控制技术交叉融合的构型,自适应循环发动机可工作于不同模式而获得推力或者耗油率的性能受益,也带来典型任务剖面下发动机工作模式转换过渡过程控制规律设计问题。基于自适应循环发动机过渡态性能仿真模型... 作为航空动力宽适应性与多变量控制技术交叉融合的构型,自适应循环发动机可工作于不同模式而获得推力或者耗油率的性能受益,也带来典型任务剖面下发动机工作模式转换过渡过程控制规律设计问题。基于自适应循环发动机过渡态性能仿真模型,针对模式转换过渡过程控制规律设计方法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提出了“中间状态”分阶段模式转换控制规律设计方法及“模式转换转速”等可调变量调整策略。结果显示,模式转换前后低压转速上升0.38%,推力下降0.06%,表明该方法可保证典型工况下模式转换过程推力和发动机转速等参数连续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循环发动机 过渡态 模式转换 控制规律 性能模型
原文传递
部件三维仿真模型与发动机循环参数分析的耦合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宋甫 周莉 +2 位作者 王占学 张晓博 郝旺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0-87,共8页
为了将基于部件三维仿真模型获取的部件工作特性耦合于发动机循环参数分析,提高整机性能预估的可信度,提出了改进完全耦合方法。结合核心机驱动风扇级(Core driven fan stage,CDFS)三维仿真模型和变循环发动机(Variable cycle engine,V... 为了将基于部件三维仿真模型获取的部件工作特性耦合于发动机循环参数分析,提高整机性能预估的可信度,提出了改进完全耦合方法。结合核心机驱动风扇级(Core driven fan stage,CDFS)三维仿真模型和变循环发动机(Variable cycle engine,VCE)零维仿真模型,使用迭代耦合和改进完全耦合方法建立了VCE多维度仿真模型,研究了修正因子计算方法及边界参数松弛处理方法对VCE多维度仿真模型的影响,对比了迭代耦合与改进完全耦合方法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完全耦合方法时,直接将基于部件高保真度仿真模型得到的压比和等熵效率应用于发动机循环参数分析,可避免非线性方程组线性化过程对部件高保真度仿真模型的重复调用,同时计算过程不依赖于部件通用特性图。对于迭代耦合方法,采用优化方法或者常规方法计算修正因子的计算速度无明显差异。采用优化方法计算修正因子或者对边界参数进行松弛处理均可以抑制改进完全耦合方法中迭代残差的振荡,加速收敛。改进完全耦合方法与迭代耦合方法计算结果无明显差异,且在使用优化方法计算修正因子时收敛速度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循环发动机 核心机驱动风扇级 维度缩放 迭代耦合方法 改进完全耦合方法
原文传递
边界条件对变循环发动机多维度仿真模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甫 周莉 +2 位作者 王占学 张晓博 郝旺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6-44,共9页
为了研究变循环发动机(Variable Cycle Engine,VCE)多维度仿真模型中整机零维仿真模型与核心机驱动风扇级(Core Driven Fan Stage,CDFS)三维仿真模型之间边界参数传递处理方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建立了CDFS和前可变面积涵道引射器(Forwar... 为了研究变循环发动机(Variable Cycle Engine,VCE)多维度仿真模型中整机零维仿真模型与核心机驱动风扇级(Core Driven Fan Stage,CDFS)三维仿真模型之间边界参数传递处理方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建立了CDFS和前可变面积涵道引射器(Forward Variable Area Bypass Injector,FVABI)耦合三维仿真模型及CDFS单部件三维仿真模型,对比了CDFS工作特性及出口区域静压分布的差异,并采用迭代耦合方法将CDFS工作特性耦合于循环参数分析,研究了CDFS出口静压分布差异对VCE多维度仿真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耦合仿真模型中CDFS稳定工作范围随着内涵出口静压变化而变化,其数值喘振点的换算流量与CDFS单部件仿真模型存在明显的差异。FVABI部件的存在降低了内涵出口及FVABI出口的平均静压边界条件对CDFS出口区域静压分布的影响,而且CDFS内、外涵流量分配会显著影响CDFS出口区域的静压分布。因此,由耦合仿真模型得到的CDFS出口区域静压分布更为真实、合理。超声速巡航工况下,相较于在CDFS出口使用平均静压边界条件,VCE多维度仿真模型在使用真实静压分布之后,CDFS内涵压比和等熵效率基本不变,CDFS外涵压比和等熵效率分别降低了0.86%和2.27%,导致VCE推力升高了0.41%,且迭代次数大幅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循环发动机 核心机驱动风扇级 维度缩放 迭代耦合方法 边界条件
原文传递
基于混合维度仿真的自适应循环发动机引射喷管安装性能研究
15
作者 许哲文 唐海龙 +1 位作者 陈敏 张纪元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29,共15页
自适应循环发动机(Adaptive Cycle Engine,简称ACE)独特的三外涵道结构使引射喷管成为一种可行的排气系统方案。为准确评估各种工况下引射喷管与ACE匹配工作下的安装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可信度代理模型的ACE-引射喷管混合维度仿真方... 自适应循环发动机(Adaptive Cycle Engine,简称ACE)独特的三外涵道结构使引射喷管成为一种可行的排气系统方案。为准确评估各种工况下引射喷管与ACE匹配工作下的安装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可信度代理模型的ACE-引射喷管混合维度仿真方法。该方法搭配引射喷管高、低两种可信度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简称CFD)仿真模型,建立了引射喷管变可信度代理模型。通过动态更新该代理模型,在引射喷管性能空间的匹配工作区域集中进行高可信度CFD仿真,高效准确地实现了引射喷管匹配状态下的安装性能评估。仿真结果发现,ACE引射喷管在亚声速巡航和超声速巡航状态下的安装推力系数分别为0.979和0.961,在跨声速区段采用中间状态加速时后体阻力系数达到最大,为0.25。亚声速巡航状态下主喷管流量系数最低,为0.896。应用本方法仅需180次低可信度CFD仿真以及173次高可信度CFD仿真即可完成共计33个ACE工作点的引射喷管安装性能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循环发动机 混合维度仿真 计算流体动力学 引射喷管 后体阻力 变可信度代理模型
原文传递
强预冷发动机新型热力循环布局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邹正平 王一帆 +2 位作者 杜鹏程 南向谊 马元 《火箭推进》 CAS 2021年第6期62-75,共14页
为兼顾高超声速强预冷发动机的比冲及系统复杂度,提出了一种耦合闭式氦循环的强预冷发动机新型热力循环布局。该热力循环采用空气适度预冷,闭式氦循环采用较为简单的二支路分流冷却压缩方式。在支路1中,使用较少的液氢即可保证氦被冷却... 为兼顾高超声速强预冷发动机的比冲及系统复杂度,提出了一种耦合闭式氦循环的强预冷发动机新型热力循环布局。该热力循环采用空气适度预冷,闭式氦循环采用较为简单的二支路分流冷却压缩方式。在支路1中,使用较少的液氢即可保证氦被冷却至低温以便于压缩,可提高闭式循环增压比进而增加闭式循环输出功率;在支路2中,利用温度相对较低的氢气对预冷器出口分流的部分高温氦冷却,保证支路1和支路2掺混后的氦温度满足预冷器要求。对该新型强预冷发动机的设计点性能进行了参数化影响分析及优化设计,马赫数5工作点比冲可达3287 s。通过旁路冲压当量比和喷管喉道面积的调节,可保证进气道、预冷涡轮通道和旁路冲压通道的匹配工作,且能实现冷却与燃烧所需燃料量的平衡;通过对闭式氦循环基准压力的调节可实现发动机推力的有效调节,且各主要部件均能匹配稳定工作。沿典型飞行轨迹的发动机总体性能计算表明,在马赫数0~5工作范围内,该新型强预冷发动机具有较高的推力和比冲性能;且闭式氦循环较为简单,利于工程实现,该新型热力循环布局可为高超声速强预冷发动机设计提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强预冷发动机 热力循环 闭式氦循环 总体性能 控制规律
下载PDF
转子尖部角区分离对高负荷压气机性能影响的实验与数值研究
17
作者 于贤君 侯景韬 +1 位作者 安广丰 刘宝杰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8,共12页
为了探究转子尖部角区分离对高负荷压气机性能及内部流场的影响,以设计负荷系数为0.46的单级高负荷压气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与数值计算研究了转子叶尖间隙为0.6%与1.3%叶高的两种情况下高负荷压气机级特性与内部流场细节,分析了转子... 为了探究转子尖部角区分离对高负荷压气机性能及内部流场的影响,以设计负荷系数为0.46的单级高负荷压气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与数值计算研究了转子叶尖间隙为0.6%与1.3%叶高的两种情况下高负荷压气机级特性与内部流场细节,分析了转子尖部角区分离对于高负荷压气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其流动机制。结果表明,转子叶尖间隙为0.6%叶高时,小流量工况下转子尖部吸力面出现了明显的角区分离;而转子叶尖间隙为1.3%叶高时,小流量工况下转子尖部流动由泄漏流主导。随着小间隙下转子尖部角区分离的增强,转子尖部堵塞与损失剧烈增长;同时,由于转子吸力面径向迁移的增强,小流量工况下转子近轮毂区域损失降低、负荷升高。相应地,压气机级总压升随流量减小表现出“先平缓,再升高,最后快速下降”的特点,级效率随着小流量工况总压升的进一步升高快速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负荷压气机 角区分离 转子 实验研究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高超声速发动机碳氢燃料预冷器换热特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银龙 徐国强 +4 位作者 付衍琛 汤龙生 闻洁 王宇 周建兴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8-217,共10页
将预冷过程引入高超声速涡轮发动机可以降低进入压气机的空气温度,提高可用增压比,增加发动机推力。为研究预冷器热力性能变化规律,对预冷器的结构形式和换热形式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以高热沉碳氢燃料为冷源的渐开线型预冷器分段热力计算... 将预冷过程引入高超声速涡轮发动机可以降低进入压气机的空气温度,提高可用增压比,增加发动机推力。为研究预冷器热力性能变化规律,对预冷器的结构形式和换热形式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以高热沉碳氢燃料为冷源的渐开线型预冷器分段热力计算模型,指出冷热流体均经历大温度变化的预冷器必须分段进行热力计算。研究了燃油流量、空气出口温度、预冷器结构参数等因素对预冷器热力性能的影响,得出结论:由于微细换热管数量达到数万量级,管内流动层流占比较大;燃油流量增加时,预冷器冷却能力增强且重量减轻,但吸热后的燃油不一定能全部用于燃烧,造成推力浪费;降低空气出口温度有助于提升发动机推力性能,但会造成预冷器重量增加和空气压力损失增大;管束横纵向间距均为1.5倍管径时,顺排相比于叉排排列,空气侧对流换热能力差,预冷器重量和空气压降均较大;管束横纵向间距对预冷器热力性能有较复杂影响。研究结论可为未来相似结构管束式预冷器的设计、验证和性能分析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BRE 热沉 管束 渐开线 分段 对流换热 压力损失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压气机旋转不稳定现象研究进展
19
作者 汪松柏 郝玉扬 +3 位作者 吴亚东 陈勇 余华蔚 杜林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21,共21页
旋转不稳定现象是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内一种复杂的流动不稳定现象,常常导致叶尖气动噪声增加或诱发叶片高幅值的流致振动问题。随着压气机气动负荷不断提高和整体叶盘叶片阻尼下降,国内外主要发动机公司在新型发动机研制过程中,都遭遇过... 旋转不稳定现象是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内一种复杂的流动不稳定现象,常常导致叶尖气动噪声增加或诱发叶片高幅值的流致振动问题。随着压气机气动负荷不断提高和整体叶盘叶片阻尼下降,国内外主要发动机公司在新型发动机研制过程中,都遭遇过旋转不稳定现象诱发的叶片流致振动问题,且预测在未来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研制过程中必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首先,回顾了过去80年压气机流动失稳研究的发展历程;随后,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近30年压气机旋转不稳定现象的研究进展,包括压气机旋转不稳定现象、数值模拟方法、实验测试技术、产生机制、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等,旨在扩展压气机旋转不稳定方面的基础理论认知;最后,对压气机旋转不稳定现象进行了思考及未来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压气机 旋转不稳定现象 非定常流动 气动弹性 流动控制
原文传递
超临界RP-3航空煤油喷嘴内部流动与相变特性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肖靖源 林宇震 +2 位作者 刘桂桂 薛鑫 惠鑫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2-200,共9页
为了探究超临界RP-3在喷嘴内的流动与相变特性规律,采用自主设计的喷嘴内部收缩通道模拟试验件,对超临界RP-3在喷嘴内的压力分布进行测量,并采用基于一维等熵假设的计算方法进行数值模拟。试验首次获得了超临界航空煤油RP-3在喷嘴收缩... 为了探究超临界RP-3在喷嘴内的流动与相变特性规律,采用自主设计的喷嘴内部收缩通道模拟试验件,对超临界RP-3在喷嘴内的压力分布进行测量,并采用基于一维等熵假设的计算方法进行数值模拟。试验首次获得了超临界航空煤油RP-3在喷嘴收缩通道内的沿程静压分布随喷射压力、温度变化的规律。通过与模型对比,发现未发生相变时,计算结果与试验值拟合精度较高,可以较好地预测RP-3在喷嘴内的流动参数,喷嘴内的静压分布也趋于一致;发生冷凝相变时,计算结果与试验值产生误差较大,喷射参数对于静压分布存在着较大的影响。通过试验,获得了超临界RP-3航空煤油在喷嘴内的流动与相变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嘴通道 超临界喷射 RP-3 相变 压力分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