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品中化学性有害物检测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峰 杨丙成 +6 位作者 岳振峰 陈达 国伟 何艳玲 王秀娟 贾东芬 《中国畜牧业》 2020年第4期35-35,共1页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峰牵头完成的“食品中化学性有害物检测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系列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供港生猪瘦肉精”事件、“臭脚盐”事件、“输欧牛肝菌尼古丁”事...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峰牵头完成的“食品中化学性有害物检测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系列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供港生猪瘦肉精”事件、“臭脚盐”事件、“输欧牛肝菌尼古丁”事件、茅台酒全生产链风险因子识别鉴定、双鹤药业原料中未知污染物筛查等突发事件的应对中,为国家相关部委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相关部委 创新及应用 瘦肉精 有害物 茅台酒 尼古丁 突发事件 科技支撑
下载PDF
乳糖胆盐体系大肠菌群测试片的研制及性能验证
2
作者 王杰伟 孙万东 +1 位作者 吴艳辉 何艳玲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7-273,共7页
该文以结晶紫中性红胆盐培养基(violet red bile agar,VRBA)组分为体系基础,通过筛选凝胶,正交试验优化凝胶、乳糖与胆盐添加量,以及添加乳糖发酵诱导剂,进行了大肠菌群测试片的研制。研究表明,使用卡拉胶代替琼脂作为载体,将卡拉胶、... 该文以结晶紫中性红胆盐培养基(violet red bile agar,VRBA)组分为体系基础,通过筛选凝胶,正交试验优化凝胶、乳糖与胆盐添加量,以及添加乳糖发酵诱导剂,进行了大肠菌群测试片的研制。研究表明,使用卡拉胶代替琼脂作为载体,将卡拉胶、乳糖与胆盐的添加量分别优化为15、10、1.2 g/L,同时添加250 mg/L乳酰基-N脂酰基鞘氨醇作为乳糖发酵诱导剂,大肠菌群测试片的理化与微生物性能达到最优。测试片性能符合国标方法对VRBA培养基的控制要求;与国标大肠菌群平板计数方法相比,测试片方法在实际样本的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的同时,将检测周期缩短了24 h,结果观察更为直观,提升了对弱产气型目标菌的检测能力。该文所研制的大肠菌群测试片便捷快速准确,可适用于食品检测,并可为商业化测试片的研制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菌群 测试片 冷水可溶凝胶 诱导剂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液体增菌培养基的优化
3
作者 李明阳 吴文章 +1 位作者 杨洋 何艳玲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0-195,共6页
为研发一种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选择性增菌液,选用针对革兰氏阴性菌及非葡萄球菌属菌株具有选择抑制作用的7.5%氯化钠肉汤作为基础培养基,探索氨基酸、丙酮酸钠、甘露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促生长能力,通过正交试验确... 为研发一种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选择性增菌液,选用针对革兰氏阴性菌及非葡萄球菌属菌株具有选择抑制作用的7.5%氯化钠肉汤作为基础培养基,探索氨基酸、丙酮酸钠、甘露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促生长能力,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培养基的最优配方,并使用优化后的培养基与原始培养基作用于来源不同的四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对其增菌效果和抑制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配方为在基础培养基上添加L-丙氨酸1.0 g/L、甘露醇6.0 g/L、丙酮酸钠1.2 g/L。菌株在优化后培养基上增菌浊度及转接至Baird-Parker的菌落数上均有促进效果,最终菌株的OD550 nm值有0.28~0.34的增长,转接Baird-Parker后的菌落数也有10~100倍的增长,且在促进目标菌生长的同时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性也没有受到影响,表明该增菌培养基选择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钠肉汤 金黄色葡萄球菌 培养基优化 增菌培养基
下载PDF
探索7.5%氯化钠肉汤增菌液OD值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量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明阳 胡朋 +2 位作者 高伟敏 刘天岩 何艳玲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603-607,共5页
目的通过OD值的测定,确定一种简单、快捷、准确的方法判定液体培养基的增菌效果。方法分别通过在200、350、470、550、660 nm 5种不同波长下测定培养基空白及增菌液OD值,选择550 nm作为实验测定波长。通过测定不同初始菌数、不同培养时... 目的通过OD值的测定,确定一种简单、快捷、准确的方法判定液体培养基的增菌效果。方法分别通过在200、350、470、550、660 nm 5种不同波长下测定培养基空白及增菌液OD值,选择550 nm作为实验测定波长。通过测定不同初始菌数、不同培养时间菌悬液550nm的OD值以及菌落总数,建立回归性方程。结果当OD值低于0.11时, 4株标准菌株的OD值均与菌落总数的对数值呈现正相关,且r^2>0.99。当OD值大于0.11时,菌悬液中含有菌落数均达到10~7以上,菌株不再以对数形式进行繁殖代谢,4株菌均呈现出线性相关性,且r^2>0.95。结论对于7.5%氯化钠肉汤培养基可选用550 nm的吸光值对培养基增菌效果进行判定,以得到一种更加准确、快速、高效的评价液体培养基质量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5%氯化钠肉汤 金黄色葡萄球菌 OD值 菌落总数
原文传递
4种含七叶苷培养基对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效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胡朋 王磊 何艳玲 《检验检疫学刊》 2017年第5期12-15,共4页
为了比较研究4种含七叶苷的单增李斯特菌选择性分离培养基(PALCAM、OXA、OXA和LPM)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效果,参考国标GB4789.28-2013的方法对4种选择性分离培养基上目标菌的生长率和非目标菌的抑制性进行比较;通过人工污染样品试验比较... 为了比较研究4种含七叶苷的单增李斯特菌选择性分离培养基(PALCAM、OXA、OXA和LPM)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效果,参考国标GB4789.28-2013的方法对4种选择性分离培养基上目标菌的生长率和非目标菌的抑制性进行比较;通过人工污染样品试验比较4种分离培养基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效果。结果显示目标菌在LMP上的生长率最低,其余3种分离培养基的生长率差异不大;综合比较对非目标菌的抑制性,PALCAM最佳;样品中添加阳性菌株实验表明LMP的灵敏度最低;检测杂菌较少的样品时,PALCAM、OXA和MOX的选择性灵敏度差异不大,而检测杂菌较多的样品时,PALCAM的选择性灵敏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分离培养基 生长率 灵敏度
下载PDF
凝胶型菌落总数测试片的研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杰伟 吴艳辉 +1 位作者 孙万东 何艳玲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25-331,共7页
本文以脑心浸液(BHI)肉汤为营养组分,以黄原胶与卡拉胶两种冷水可溶凝胶作为复合凝胶,研制出可应用于食品微生物菌落总数检测的凝胶型测试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测试片培养基附加组分最优添加组合,并试验了两种凝胶不同复配比例对理化及... 本文以脑心浸液(BHI)肉汤为营养组分,以黄原胶与卡拉胶两种冷水可溶凝胶作为复合凝胶,研制出可应用于食品微生物菌落总数检测的凝胶型测试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测试片培养基附加组分最优添加组合,并试验了两种凝胶不同复配比例对理化及微生物结果的影响,最终确定测试片培养基组分为BHI 38.5 g/L,TTC 0.008 g/L,SAP 0.05 g/L,丙酮酸钠2.0 g/L,且黄原胶与卡拉胶比例为8:2时,测试片达到最优性能。本文研制的菌落总数测试片,与国标平板计数方法相比,两种方法线性相关性达到0.99以上,测试片检出限可达2 CFU/mL,灵敏度达到100%;与行业主流产品3M Petrifilm菌落总数测试片相比,定量结果无明显差异,R2达到0.99。本文所研制的凝胶型菌落总数测试片可应用于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落总数 测试片 冷水可溶凝胶 平板计数
下载PDF
新型维生素检测试剂盒测定奶粉中叶酸的含量 被引量:5
7
作者 李飞飞 于娟娟 +3 位作者 高伟敏 杨江威 孙万东 吴艳辉 《中国乳品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5-47,共3页
考察新型维生素检测试剂盒在奶粉中叶酸含量测定方面的检测效果。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测定奶粉中叶酸的含量,同时与国家标准GB5413.16—2010和进口某品牌试剂盒对比;并进行回收率、批内和批间差异验证。结果表明:检测4种奶粉样品和1份... 考察新型维生素检测试剂盒在奶粉中叶酸含量测定方面的检测效果。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测定奶粉中叶酸的含量,同时与国家标准GB5413.16—2010和进口某品牌试剂盒对比;并进行回收率、批内和批间差异验证。结果表明:检测4种奶粉样品和1份标准质控样品,3种检测方法样品测定结果CV值小于10%,新型维生素检测试剂盒标准质控样品测定值与参考值的相对误差为4.0%,回收率为90%~110%(P.SD〈10%),批内差异为3.49%-4.86%,批间差异为4.25%-6.56%。新型维生素检测试剂盒具有较好的准确度、精密度和稳定性,相对传统微生物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奶粉中叶酸含量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维生素检测试剂盒 叶酸 测定
下载PDF
MC与M17琼脂在嗜热链球菌计数中的比对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姜勇 杨滔 +5 位作者 杨文奇 胡朋 霍胜楠 李仕祥 吕敬章 肖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9年第17期5896-5902,共7页
目的评价国标中使用的MC琼脂与ISO标准中使用的M17琼脂在嗜热链球菌计数中的优劣。方法按照GB 4789.35-2016,使用MC琼脂与M17琼脂对2种以嗜热链球菌为主要成分的菌粉,以及含有嗜热链球菌的发酵乳,进行了计数比对。结果使用M17琼脂对菌... 目的评价国标中使用的MC琼脂与ISO标准中使用的M17琼脂在嗜热链球菌计数中的优劣。方法按照GB 4789.35-2016,使用MC琼脂与M17琼脂对2种以嗜热链球菌为主要成分的菌粉,以及含有嗜热链球菌的发酵乳,进行了计数比对。结果使用M17琼脂对菌粉和发酵乳中嗜热链球菌计数,其计数值均高于采用MC琼脂的计数值,对于2种菌粉样品和发酵乳样品, M17琼脂计数值较MC琼脂分别高出116%、89%和30%;对配对计数结果进行了t检验分析,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且分组数据的方差分析表明,与MC琼脂计数结果相比, M17琼脂计数结果的方差更小,精密度更高。结论对于嗜热链球菌的计数, M17琼脂在回收率、精密度和实用性方面显著优于MC琼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热链球菌计数 MC琼脂 M17琼脂
原文传递
新型DBI试剂盒在食品微生物生化鉴定中的应用
9
作者 吴艳辉 王杰伟 何艳玲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3期537-538,543,共3页
考查新研制的克罗诺杆菌属和单增李斯特氏菌干制生化鉴定(DBI)试剂盒在微生物生化鉴定中的应用效果。通过标准菌株的比对试验和样品分离菌株的鉴定,比较DBI试剂盒与传统微量生化试验管的鉴定结果,并与API 20E细菌鉴定系统比对。结果表明... 考查新研制的克罗诺杆菌属和单增李斯特氏菌干制生化鉴定(DBI)试剂盒在微生物生化鉴定中的应用效果。通过标准菌株的比对试验和样品分离菌株的鉴定,比较DBI试剂盒与传统微量生化试验管的鉴定结果,并与API 20E细菌鉴定系统比对。结果表明,DBI试剂盒鉴定标准菌株的准确率达到100%;对样品中分离的阪崎克罗诺杆菌和单增李斯特氏菌疑似菌株,3种鉴定方法的生化反应结果完全一致。DBI试剂盒能准确、快速、简单地进行生化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生化试验管 DBI试剂盒 阪崎克罗诺杆菌 单增李斯特氏菌
下载PDF
国标法和新型试剂盒法测定乳粉中生物素含量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艳辉 王杰伟 +2 位作者 孙万东 刘敏 何艳玲 《食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95-298,共4页
国标法和新型试剂盒法利用植物乳杆菌对生物素的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定量测出乳粉样品中生物素的含量。通过对标准乳粉质控样品的检测,测得国标法标准曲线在0.00~1.00 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0),方法检出限为2.0μg/100 g,所测... 国标法和新型试剂盒法利用植物乳杆菌对生物素的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定量测出乳粉样品中生物素的含量。通过对标准乳粉质控样品的检测,测得国标法标准曲线在0.00~1.00 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0),方法检出限为2.0μg/100 g,所测样品RSD为3.22%(n=6);测得试剂盒法标准曲线在0.00~0.52μg/100 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23),方法检出限为0.02μg/100 g,所测样品RSD为3.18%(n=6);两种方法生物素测定值均在给定值范围内,且差异不显著(p>0.05)。在50%,100%和200%添加水平下,生物素回收率均在90%~110%之间(RSD<10%),样品重复性试验结果RSD小于5%。两种方法对标准质控样检测结果稳定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乳粉中生物素含量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标法 新型试剂盒法 生物素测定
原文传递
统计学优化大肠杆菌选择性分离培养基——改良山梨醇麦康凯琼脂
11
作者 胡朋 李明阳 +4 位作者 于娟娟 高伟敏 刘天岩 杨江威 何艳玲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83-286,共4页
以食品中检验O157:H7/HM的选择性分离培养基改良山梨醇麦康凯琼脂(以下简称CTSMAC)为优化对象,目的是增加目标菌的菌落大小和生长率,以提高检出率,防止漏检。通过单因素实验,发现酵母粉和生长促进剂A是影响大肠杆菌O157:H7/HM菌落大小... 以食品中检验O157:H7/HM的选择性分离培养基改良山梨醇麦康凯琼脂(以下简称CTSMAC)为优化对象,目的是增加目标菌的菌落大小和生长率,以提高检出率,防止漏检。通过单因素实验,发现酵母粉和生长促进剂A是影响大肠杆菌O157:H7/HM菌落大小的主要因素;通过正交实验,得到酵母粉、生长促进剂A和主要氮源蛋白胨之间的最佳配比为0.5%、0.05%和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SMAC 检出率 生长率 大肠杆菌O157:H7/H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