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及青少年纵隔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磁共振成像特征及早期疗效预测
1
作者 周丽丹 郑冰洁 +6 位作者 李玉侠 李扬 胡波 张永红 赵长红 张嘉俊 徐红卫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289,共7页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纵隔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评估其对早期治疗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多中心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20年9月至2024年5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北京高博博仁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诊断为...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纵隔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评估其对早期治疗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多中心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20年9月至2024年5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北京高博博仁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诊断为儿童及青少年纵隔T-LBL的49例患儿资料。患儿均接受胸部MRI检查,影像包括常规MRI扫描和扩散加权成像,评估肿瘤MRI影像特征,并测量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min)、最大ADC值(ADCmax)、平均ADC值(ADCmean)等定量参数。治疗后15d评估患儿疗效,将患儿分为响应组(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26例)和无响应组(疾病进展或轻微反应,23例)。分析MRI特征与治疗反应的关系,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估影像医师判读一致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影像参数的预测性能。结果响应组与无响应组在ADC值[ADCmin(0.80±0.41)×10^(-3)mm^(2)/s比(1.23±0.70)×10^(-3) mm^(2)/s、ADCmax(1.14±0.48)×10^(-3) mm^(2)/s比(1.92±0.77)×10^(-3)mm^(2)/s、ADCmean(0.98±0.42)×10^(-3) mm^(2)/s比(1.56±0.74)×10^(-3) mm^(2)/s]和肿瘤长径[(11.92±3.61)cm比(8.17±2.46)cm]等MRI特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DCmax对治疗反应的预测效能最佳,其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53(95%CI:0.790~0.910),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65.2%。肿瘤长径的AUC值为0.814,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MRI影像特征,特别是ADC值和肿瘤长径,能够较好地预测儿童及青少年纵隔T-LBL的治疗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治疗反应
原文传递
中国儿童淋巴瘤协作组成熟B细胞淋巴瘤2017方案治疗儿童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中期疗效分析
2
作者 赵旸 黄爽 +21 位作者 贾月萍 张乐萍 段彦龙 金玲 翟晓文 王宏胜 胡波 刘英 刘安生 刘炜 郑敏翠 李府 孙立荣 袁晓军 戴云鹏 张宝玺 江莲 王西阁 王红梅 周春菊 高子芬 张永红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9期2751-2758,共8页
目的分析中国儿童淋巴瘤协作组成熟B细胞淋巴瘤2017(CNCL-B-NHL-2017)方案治疗儿童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L)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儿童淋巴瘤协作组(CNCL)16家医院2017年5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年龄≤18岁的HGBL患儿的临床及病... 目的分析中国儿童淋巴瘤协作组成熟B细胞淋巴瘤2017(CNCL-B-NHL-2017)方案治疗儿童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L)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儿童淋巴瘤协作组(CNCL)16家医院2017年5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年龄≤18岁的HGBL患儿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据2016版世界卫生组织(WHO)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分为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伴双打击/三打击(HGBL-DH/TH)组及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HGBL-NOS)组。2组患儿均根据CNCL-B-NHL-2017方案,并按照危险度分层化疗,随访截止日期为2023年12月31日。所有患儿均行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查,以明确基因MYC、BCL-2及BCL-6重排情况。分析患儿发病时临床、病理特点,比较不同临床分期、危险度分组患儿的治疗效果,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累积生存率的差异,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62例患儿,发病年龄[M(Q_(1),Q_(3))]为7(4,11)岁,男48例、女14例。临床分期Ⅱ、Ⅲ、Ⅳ期分别有11例(17.7%)、33例(53.2%)、18例(29.1%)。FISH检测结果显示4例(6.5%)为HGBL-DH;3例(4.8%)为HGBL-TH;余55例(88.7%)均为HGBL-NOS,其中18例伴MYC基因重排。HGBL-DH/TH组有7例,HGBL-NOS组有55例。B1方案13例(20.9%),B2方案3例(4.8%),C1方案37例(59.6%)和C2方案9例(14.7%)。48例(77.4%)同时联合利妥昔单抗靶向治疗。5例(8.0%)治疗中进展。随访时间[M(Q_(1),Q_(3))]为43.5(36.1,53.7)个月,所有患儿的完全缓解率为91.9%(57/62)。3年总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93.5%和91.9%。HGBL-NOS组患儿的3年总生存率高于HGBL-DH/TH组(96.3%比71.4%,P=0.011)。HGBL-NOS组3年无事件生存率高于HGBL-DH/TH组(94.5%比71.4%,P=0.037)。在HGBL-NOS亚组中,伴有MYC基因重排的患儿总生存率较低(100%比88.9%,P=0.03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中枢神经系统侵犯(HR=6.05,95%CI:1.96~38.13,P=0.046)是总生存率的危险因素。结论应用CNCL-B-NHL-2017方案治疗儿童HGBL疗效显著,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 儿童 治疗 预后
原文传递
化疗延迟对儿童伯基特淋巴瘤预后影响的多中心研究
3
作者 宋丽 金玲 +27 位作者 张永红 杨晓梅 段彦龙 郑敏翠 翟晓文 刘英 刘炜 刘安生 袁晓军 戴云鹏 张乐萍 汪俭 孙立荣 刘嵘 张宝玺 江莲 魏会霞 陈开澜 金润铭 王西阁 周海霞 王红美 庄树栓 周春菊 高子芬 牟晓 张开慧 李府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41-948,共8页
目的分析儿童伯基特淋巴瘤(BL)化疗延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中国儿童淋巴瘤协作组(CNCL)2017年5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591例年龄≤18岁BL患儿临床资料,治疗均采用CNCL-BL-2017方案。依据临床特征,治疗... 目的分析儿童伯基特淋巴瘤(BL)化疗延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中国儿童淋巴瘤协作组(CNCL)2017年5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591例年龄≤18岁BL患儿临床资料,治疗均采用CNCL-BL-2017方案。依据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分为A组、B组、C组。根据化疗总时间是否延迟分为化疗延迟组和非化疗延迟组。治疗方案C组患儿根据化疗总延迟时间分为非延迟组、1~7 d化疗延迟组和>7 d化疗延迟组。分析化疗延迟与性别、年龄、化疗前合并肿瘤溶解综合征、骨髓受累、治疗分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正常4倍、化疗后合并Ⅲ~Ⅳ级骨髓抑制、中期评估有残留、重症感染(包括重症肺炎、败血症、脑膜炎、水痘等)等因素的关系。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化疗延迟的因素,采用Kaplan-Meier及Log-Rank检验绘制生存曲线并组间比较。结果591例患儿中男504例、女87例,随访时间34.8(18.6,50.1)个月,3年总生存率(OS)为(92.5±1.1)%,3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90.5±1.2)%。化疗延迟组73例(12.4%),非化疗延迟组518例(87.6%)。化疗延迟的原因包含重症感染72例(98.6%)、骨髓抑制65例(89.0%)、脏器功能损伤35例(47.9%)、肿瘤溶解综合征22例(30.1%)等。治疗方案B组7例化疗延迟中COPADM(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泼尼松+柔红霉素+甲氨蝶呤+鞘内注射)阶段4例,CYM(甲氨蝶呤+阿糖胞苷+鞘内注射)阶段3例,治疗方案C组66例化疗延迟常见于COPADM(28例)和CYVE1(小剂量阿糖胞苷+大剂量阿糖胞苷+依托泊苷+甲氨蝶呤,12例)两阶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10岁(OR=0.54,95%CI 0.30~0.93)、化疗前合并肿瘤溶解综合征(OR=0.48,95%CI 0.27~0.84)、化疗后合并Ⅲ~Ⅳ级骨髓抑制(OR=0.55,95%CI 0.33~0.91)为化疗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化疗延迟组患儿3年OS、EFS均低于非化疗延迟组[(79.4±4.9)%比(94.2±1.1)%,(80.2±4.8)%比(92.0±1.2)%,均P<0.05]。治疗方案C组患儿>7 d化疗延迟组(42例)的3年OS低于1~7 d化疗延迟组(22例)、非化疗延迟组(399例)[(76.7±6.9)%比(81.8±8.2)%比(92.7±1.3)%,P=0.002]。治疗方案C组患儿中COP(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泼尼松)阶段化疗延迟组(9例)3年OS低于非化疗延迟组(454例)[(66.7±15.7)%比(91.3±1.4)%,P=0.005]。COPADM1阶段化疗延迟组(11例)3年OS低于非化疗延迟组(452例)[(63.6±14.5)%比(91.5±1.3)%,P=0.001]。结论儿童BL诊治过程中,化疗延迟与年龄>10岁、化疗前合并肿瘤溶解综合征、化疗后合并Ⅲ~Ⅳ级骨髓抑制有关,一旦发生化疗延迟,影响疾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基特淋巴瘤 预后 多中心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儿童淋巴瘤协作组成熟B细胞淋巴瘤2017方案治疗儿童伯基特淋巴瘤中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梦 吴攀 +36 位作者 段彦龙 金玲 杨菁 黄爽 刘英 胡波 翟晓文 王宏胜 富洋 李府 杨晓梅 刘安生 秦爽 袁晓军 董玉双 刘炜 周建文 张乐萍 贾月萍 汪俭 屈丽君 戴云鹏 管国涛 孙立荣 姜健 刘嵘 金润铭 王柱军 王西阁 张宝玺 陈开澜 庄树铨 张静 周春菊 高子芬 郑敏翠 张永红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11-1018,共8页
目的分析儿童伯基特淋巴瘤(BL)的临床特点, 总结中国儿童淋巴瘤协作组成熟B细胞淋巴瘤2017方案(CNCL-B-NHL-2017)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儿童淋巴瘤协作组2017年5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436例年龄≤18岁BL患儿临床资料, 均按照CNCL... 目的分析儿童伯基特淋巴瘤(BL)的临床特点, 总结中国儿童淋巴瘤协作组成熟B细胞淋巴瘤2017方案(CNCL-B-NHL-2017)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儿童淋巴瘤协作组2017年5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436例年龄≤18岁BL患儿临床资料, 均按照CNCL-B-NHL-2017方案分层治疗。分析患儿发病时临床特点, 比较不同临床分期、危险度分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 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436例患儿发病年龄6.0(4.0, 9.0)岁, 男368例(84.4%)、女68例(15.6%)。临床分期Ⅰ、Ⅱ、Ⅲ、Ⅳ期分别为4例(0.9%)、30例(6.9%)、217例(49.8%)、185例(42.4%), 危险度A、B1、B2、C1、C2组分别为1例(0.2%)、46例(10.6%)、19例(4.4%)、285例(65.4%)、85例(19.5%)。全组患儿中63例(14.4%)单纯化疗, 373例(85.6%)在化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21例(4.8%)治疗中进展, 3例(0.7%)复发, 13例(3.0%)治疗相关死亡。随访时间24.0(13.0, 35.0)个月, 全组患儿2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90.9±1.4)%, A、B1、B2、C1、C2组2年EFS分别为100.0%、100.0%、(94.7±5.1)%、(90.7±1.7)%、(85.9±4.0)%, A、B1、B2组整体高于C1组(χ^(2)=4.16, P=0.041)和C2组(χ^(2)=7.21, P=0.007)。单纯化疗组和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2年EFS分别为(79.3±5.1)%、(92.9±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3, P<0.001)。临床分期Ⅳ期(包括白血病期)、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正常值4倍、中期评估有瘤灶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HR=1.38、1.23、8.52, 95%CI 1.05~1.82、1.05~1.43、3.96~18.30)。结论 CNCL-B-NHL-2017方案对儿童BL疗效显著, 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可以使疗效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基特淋巴瘤 儿童 预后
原文传递
磁共振成像定量在儿童及青少年侵袭性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疗效预测中的价值
5
作者 郑冰洁 李玉侠 +5 位作者 陈小草 徐文娟 李扬 胡波 张永红 许春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95-599,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定量参数在儿童及青少年侵袭性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北京高博博仁医院、新乡...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定量参数在儿童及青少年侵袭性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北京高博博仁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儿童及青少年侵袭性成熟B细胞NHL的44例患儿资料。依据国际儿童NHL评价标准评估患者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组及非CR组;基于CAR-T输注前及输注后2周内MRI测定T2信号强度、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ADCmin)、最大ADC值(ADCmax)、ADC值的平均值(ADCmean)等定量值,探究其与患者疗效是否达到CR的关系。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观察者一致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通过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治疗效果达到CR的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其效能。结果:CR组与非CR组输注前T2信号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7±152比364±160,P=0.048),输注后2周内MRI测定ADCmin(0.94±0.38比0.53±0.28,P<0.05)、ADCmax(1.73±0.69比0.84±0.43,P<0.05)、ADCmean(1.28±0.48比0.67±0.33,P<0.05)及T2信号强度(198±139比345±168,P=0.00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基于以上定量参数建立单因素预测模型中,输注前T2信号强度预测完全缓解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00,特异度、敏感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4.0%、57.9%和72.7%;输注后ADCmax的AUC为0.958,特异度、敏感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8.0%、78.9%和84.1%;输注后T2信号强度的AUC为0.869,特异度、敏感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4.0%、68.4%和77.3%。结论:MRI定量参数ADC及T2信号强度对早期预测儿童及青少年侵袭性成熟B细胞NHL CAR-T疗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其中ADCmax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可以作为预测CAR-T治疗能否达到CR的最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