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场所精神理论的校园线性街景空间重构探索--以北京大学校园道路景观廊道设计为例
1
作者 王鑫 马建仁 +1 位作者 陈杰 唐琳 《城市建筑空间》 2024年第5期31-37,共7页
基于场所精神理论,探讨线性廊道的构成要素与功能属性,通过空间、物质、人文环境、行为活动4个构成要素分析线性廊道设计系统,提出最小干预、空间复合利用、生态可持续、公众参与的线性街景空间重构策略。以北京大学校园道路景观廊道设... 基于场所精神理论,探讨线性廊道的构成要素与功能属性,通过空间、物质、人文环境、行为活动4个构成要素分析线性廊道设计系统,提出最小干预、空间复合利用、生态可持续、公众参与的线性街景空间重构策略。以北京大学校园道路景观廊道设计为例,针对场地内存在的校园轴线序列模糊、交通动线混杂拥堵、周期性暴雨内涝困扰、街景郁闭缺乏交流等问题,从场所精神感知路径的空间定向与文化认同两方面提出线性街景空间系统设计方案,以期重构校园道路景观廊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线性景观 廊道 校园更新 空间重构 街景
下载PDF
规划编制技术新“碳”索
2
作者 伍江 石楠 +6 位作者 吴志强 李晓江 熊健 姜洋 李晓晖 杨猛 罗文静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3,共7页
伍江(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本学术对话主持人):20世纪后半叶开始,全球越来越认识到地球环境变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1997年签订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为全球共识。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十年国... 伍江(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本学术对话主持人):20世纪后半叶开始,全球越来越认识到地球环境变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1997年签订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为全球共识。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十年国际发展趋势更多地聚焦在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上,碳排放成为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国际发展趋势 学会副理事长 副校长 全球共识 规划编制 碳排放 学术对话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一体化改造研究——以深圳市宝安中心站改造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生金文 林彬榕 王昊 《城市交通》 2023年第1期108-120,共13页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作为公共交通服务的重要设施,是展现城市公共服务品质和人文关怀的重要窗口。然而,早期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普遍存在换乘不便、公共空间连续性差且品质低、轨道交通附属设施与城市风貌不协调等问题。梳理城市轨道交...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作为公共交通服务的重要设施,是展现城市公共服务品质和人文关怀的重要窗口。然而,早期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普遍存在换乘不便、公共空间连续性差且品质低、轨道交通附属设施与城市风貌不协调等问题。梳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更新的四种类型,对比美国纽约、日本东京最新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改造案例,总结现阶段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一体化改造的特征与重点。以深圳宝安中心站公共空间一体化改造项目为例,从宏观到微观尺度系统阐述站外环境改善、站内功能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周边地块立体衔接等内容,为以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为主体、推动自下而上的车站公共空间一体化改造提供实施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 公共空间 自下而上 一体化改造 深圳市
下载PDF
基于参与式设计的乡村营建路径探索
4
作者 王芝茹 《城市建筑空间》 2024年第7期93-95,共3页
我国乡村因地域差别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乡村保护与开发实践中,探索基于参与式设计的乡村营建模式,最大化尊重原住居民的主体角色,通过在政府、社会与乡村、村民之间构建良性的合作模式,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实际案例阐述3个不同阶... 我国乡村因地域差别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乡村保护与开发实践中,探索基于参与式设计的乡村营建模式,最大化尊重原住居民的主体角色,通过在政府、社会与乡村、村民之间构建良性的合作模式,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实际案例阐述3个不同阶段的乡村营建模式,为未来乡村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样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营建 参与式
下载PDF
面向规划设计的社区治理数字化工具探索 被引量:1
5
作者 姜洋 《世界建筑》 2022年第11期32-33,共2页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据赋能对于推进城乡治理体系建设、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现场踏勘、公众参与和指标体检等社区治理的3类典型场景,分析了规划设计传统手段的问题与挑战,提出适应各类场景的数字化工具形...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据赋能对于推进城乡治理体系建设、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现场踏勘、公众参与和指标体检等社区治理的3类典型场景,分析了规划设计传统手段的问题与挑战,提出适应各类场景的数字化工具形态及应用案例,实现辅助高效采集整合场地信息,广泛汇集挖掘真实民意,精准科学诊断社区问题,进而推动社区治理工作的信息化、智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治理 数字化工具 现场踏勘 公众参与 指标评估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综合利用一级开发阶段的一体化设计创新与实施回顾——以北京地铁16号线北安河车辆段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卢源 王岳颐 +1 位作者 张仁达 李新茹 《世界建筑》 2023年第7期94-99,共6页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综合利用是平衡建设资金、节约城市土地资源的重要举措。本文梳理了北京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综合利用的发展态势和模式,总结回顾了北京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综合利用的经验与不足,并以16...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综合利用是平衡建设资金、节约城市土地资源的重要举措。本文梳理了北京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综合利用的发展态势和模式,总结回顾了北京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综合利用的经验与不足,并以16号线北安河车辆段综合利用一体化设计方案为例,提出一体化设计解决二次设计的矛盾、依托本底特征提高空间适应性、提升空间利用率的分区设计、提升场地风貌的环境融合创新、提升景观品质的精细化预留设计、基于综合换乘设计的交通组织创新、基于承载能力的户型可变性设计等。结合项目的落实情况,分析部分创新难以实施落地的原因,以期为北京市即将实施的车辆基地综合利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 综合利用 一体化设计 实施回顾
下载PDF
滨海地区绿色韧性空间评估方法与规划范式优化--以深汕特别合作区韧性水敏性城市为例
7
作者 王鑫 栾博 +1 位作者 祝明建 丁戎 《城市观察》 2022年第5期97-110,162,163,共16页
本研究基于不确定适应性设计和水敏性城市设计的理论分析,充分考虑滨海地区的高密度城市特征和城市群脆弱性的客观现状,利用城乡绿色空间的绩效评估和全生命周期环境社会评估,研究城市韧性发展演进,建立包括指标筛选、情景设置、模拟和... 本研究基于不确定适应性设计和水敏性城市设计的理论分析,充分考虑滨海地区的高密度城市特征和城市群脆弱性的客观现状,利用城乡绿色空间的绩效评估和全生命周期环境社会评估,研究城市韧性发展演进,建立包括指标筛选、情景设置、模拟和验证、规划范式优化等系列措施的绿色空间韧性评估研究方法,选择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水敏性城市案例,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视角来验证及探讨空间规划转型范式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地区 韧性评估 绿色空间 规划范式优化 水敏性城市
下载PDF
国内城乡结合部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8
作者 张豪 冯长春 《小城镇建设》 2023年第3期5-11,共7页
文章借助CiteSpace等分析工具,利用文献计量法,对国内1988年以来的城乡结合部研究进展与热点进行分析,主要发现:(1)国内城乡结合部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目前正处于下降期;(2)土地利用和流动人口分别是突现分析中强度最高和持续时间最... 文章借助CiteSpace等分析工具,利用文献计量法,对国内1988年以来的城乡结合部研究进展与热点进行分析,主要发现:(1)国内城乡结合部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目前正处于下降期;(2)土地利用和流动人口分别是突现分析中强度最高和持续时间最长的词;(3)社会融合和空间治理是最新出现的热点词。现有针对城乡结合部的研究中,要素自由流动的路径探索不够,人地关系的系统性研究存在局限,空间治理难题仍需更多关注。由此,提出三点展望:一是发掘城乡结合部作为城乡统一要素市场试验空间的优势,探索在城乡结合部统筹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和集体土地利用问题的创新路径;二是加强城乡结合部社会空间结构与居民个体行为研究,更加系统和综合地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经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三是深化区域功能定位、空间格局和演变规律分析,探索适用于不同尺度、地区和对象的空间治理模式,提升城乡结合部的空间治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研究进展 文献计量 CITESPACE
下载PDF
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设施环境决策支持平台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9
作者 马山 姜洋 +1 位作者 郭本峰 姚小艺 《城市交通》 2023年第1期48-59,共12页
为精准评估城市绿色交通出行环境问题并提供改善决策参考,融合共享单车运行、互联网地图、居民出行调查等多源异构数据,构建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设施环境决策支持平台。平台实现了动态感知骑行时空特征、精准诊断交通设施环境问题、深度... 为精准评估城市绿色交通出行环境问题并提供改善决策参考,融合共享单车运行、互联网地图、居民出行调查等多源异构数据,构建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设施环境决策支持平台。平台实现了动态感知骑行时空特征、精准诊断交通设施环境问题、深度挖掘公众意见、辅助制定近期项目建设计划、量化评估社区生活圈配套服务短板、系统检验相关项目改造成效等分析功能。基于平台分析结果可知:天津市中心城区快速路环线以外地区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设施环境在便捷、安全和舒适方面亟待提升,19处典型社区存在配套服务短板,约200处重要路段亟待改造;相关改造措施如路网修补、增设隔离设施、种植树木等对步行和骑行流量提升、商业活力带动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借助平台功能辅助形成了针对天津市步行和骑行环境改善的一系列相关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 决策支持平台 共享单车 设施环境评估 天津市
下载PDF
绿隔政策背景下北京市村庄改造特征及规划策略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豪 冯长春 +1 位作者 郭永沛 苏黎馨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8-84,共7页
在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规划建设中,村庄改造是一项复杂且关键的任务,绿隔政策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通过梳理北京市绿隔政策演变和建设成效,将北京市村庄改造分为四个阶段,从参与主体、用地指标、集体经济与收益分配等维度剖析村庄改... 在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规划建设中,村庄改造是一项复杂且关键的任务,绿隔政策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通过梳理北京市绿隔政策演变和建设成效,将北京市村庄改造分为四个阶段,从参与主体、用地指标、集体经济与收益分配等维度剖析村庄改造的演变历程,提出村庄改造呈现出参与主体多元性、用地指标动态性、集体经济必要性和收益分配共享性的特征,并建议通过打造减量提质增绿“低碳共同体”、城乡互补共赢“发展共同体”、共建共治共享“利益共同体”,以应对近年来村庄改造出现的建设用地指标缩减、集体经济发展困难和参与主体积极性下降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改造 绿化隔离地区 特征 绿隔政策 北京
下载PDF
自动驾驶汽车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综述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文烁 陈宇琳 姜洋 《城市交通》 2022年第5期1-10,共10页
基于城市规划视角的文献综述,分析自动驾驶汽车对居住人口分布、停车用地、区域可达性、街道设施环境等城市空间形态方面的影响。私人自动驾驶汽车相对共享自动驾驶汽车更可能诱发人口的郊区化,而这种影响在不同城市和人群间存在差异。... 基于城市规划视角的文献综述,分析自动驾驶汽车对居住人口分布、停车用地、区域可达性、街道设施环境等城市空间形态方面的影响。私人自动驾驶汽车相对共享自动驾驶汽车更可能诱发人口的郊区化,而这种影响在不同城市和人群间存在差异。自动驾驶汽车将带来城市停车用地的减少和更灵活的停车场布局,但可能产生更高的行驶里程。相较于大城市,自动驾驶汽车对农村或城郊区域可达性的提升效果更加显著。自动驾驶时代的街道通过缩窄车道、减少道路交通标志和信号灯,可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但无交通信号灯管控车流的道路交叉口和较多的上落客空间对步行和自行车网络使用的流畅性带来不利影响。最后,针对中国城市面临的道路交通拥堵和环境挑战,提出应对自动驾驶汽车时代的规划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自动驾驶 城市空间形态 可达性
下载PDF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价值认知的过程与思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耀华 秦芳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3年第5期3-11,共9页
基于遗产价值认知的建构性质,文章通过分析2012年以来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文本内容的变化,提出景迈山遗产价值的认知和思考是一个不断趋于完善和深化的过程。这其中既体现出国际权威话语体系对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及真实性、完整性的... 基于遗产价值认知的建构性质,文章通过分析2012年以来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文本内容的变化,提出景迈山遗产价值的认知和思考是一个不断趋于完善和深化的过程。这其中既体现出国际权威话语体系对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及真实性、完整性的建构,也包括国家性、民族性和地方性视角对遗产价值内涵的文化自信反馈,具体反映在遗产名称、遗产要素、遗产范围、突出普遍价值及真实性完整性等内容上。遗产价值描述的历次修订充分展现了对景迈山遗产资源特征认识的不断深入,同时彰显了我国30余年来在遗产申报、保护与管理工作中逐渐显现的文化自信,也对我国未来遗产申报的价值认知与建构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认知 遗产价值 文化景观 景迈山 古茶林
下载PDF
中国双遗产文化与自然的融合及其精神文化功能
13
作者 陈耀华 秦芳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6-35,共10页
与其他世界遗产相比,我国的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体现出显著的文化与自然相融合的特点。源于我国自然条件的丰富多样性和历史文化的久远连续性,“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人格化的自然审美为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哲学基础。自然... 与其他世界遗产相比,我国的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体现出显著的文化与自然相融合的特点。源于我国自然条件的丰富多样性和历史文化的久远连续性,“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人格化的自然审美为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哲学基础。自然为文化提供源泉和素材,文化为自然提供保护和影响力,自然与文化资源相互融合、渗透,使双遗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特殊的精神文化功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思想的载体、精神的家园、文明的史诗,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生态伦理和文化智慧。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双遗产应作为美丽中国的窗口、和谐发展的典范、文化自信的载体、文明互鉴的使者,担负起新的时代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遗产 世界遗产 文化与自然的融合 精神文化功能
下载PDF
校园文化遗产保护的社区参与途径——以北京大学燕南园景观保护项目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宋伊琳 阮可欣 +2 位作者 张剑葳 王思渝 唐琳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3年第1期12-21,共10页
校园文化遗产是服务师生群体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场所,保护其活态特性要求社区活力的延续,因此校园遗产的保护利用要积极引入社区参与。北京大学燕南园景观保护,依托于高校中社区参与基础良好、文化群体多元、机构组织林立等特点,从意... 校园文化遗产是服务师生群体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场所,保护其活态特性要求社区活力的延续,因此校园遗产的保护利用要积极引入社区参与。北京大学燕南园景观保护,依托于高校中社区参与基础良好、文化群体多元、机构组织林立等特点,从意见建议、体验实践和传播共享3个维度出发策划活动,多样化结合社区参与于遗产保护实践。这不仅有利于遗产真实性、活态性的保护,而且能全面地反映师生发展诉求,深化社区的遗产保护意识,更重要的是可探寻未来遗产保护利用的多方合作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遗产 社区参与 校园更新 燕南园
下载PDF
构建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活圈——评《柔性城市》兼论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1
15
作者 姜洋 陈宇琳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6-169,共4页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2014年,全球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50%,人类进入“城市时代”。2020年末,中国城镇化率超过60%,亦来到城镇化的下半场。然而,无论在世界其他国家还是中国,资...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2014年,全球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50%,人类进入“城市时代”。2020年末,中国城镇化率超过60%,亦来到城镇化的下半场。然而,无论在世界其他国家还是中国,资源紧缺、生态恶化、能耗高企、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仍在加剧[1]。与此同时,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逐渐成为世界各地城市发展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率 生态恶化 气候变化背景 交通拥堵 以人为本 城市可持续发展 全球城市化 资源紧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