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科史视野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试用本)
1
作者 张福强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26,共4页
84年前,国内知识分子围绕“中华民族是一个”开展了热烈讨论,参与其中的白寿彝先生曾向顾颉刚先生致函一封,信中写道:“中国史学家的责任,应该是以‘中华民族是一个’为我们的新的本国史底一个重要观点,应该是从真的史料上写成一部伟大... 84年前,国内知识分子围绕“中华民族是一个”开展了热烈讨论,参与其中的白寿彝先生曾向顾颉刚先生致函一封,信中写道:“中国史学家的责任,应该是以‘中华民族是一个’为我们的新的本国史底一个重要观点,应该是从真的史料上写成一部伟大的书来证实这个观念。”[1]53岁月如歌,学术发展前后相继,以“中华民族”为题的论著层出不穷。而今来看,国家民委近期组织编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试用本)(以下简称《概论》)彻底完成了白寿彝先生等诸学人的历史夙愿,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域内与域外、方法与技术等的大统一。若从学科史意义上把握《概论》的学术地位,从两个方面分析,方见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论》 白寿彝先生 国家民委 理论与实践 中华民族共同体 岁月如歌 顾颉刚先生 学科史
下载PDF
汉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优势及其提升路径
2
作者 陈文祥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4,共10页
汉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具备人口基数、族际互动广度、群体亲和性、文化特点、族际经济互动状况、历史延续性等六方面优势,可以在凝聚中华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些优势的发挥在具体实践中,受到民... 汉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具备人口基数、族际互动广度、群体亲和性、文化特点、族际经济互动状况、历史延续性等六方面优势,可以在凝聚中华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些优势的发挥在具体实践中,受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地域偏见和民族偏见以及潜在民族本位主义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及时“破”此实践路径上的障碍,同时从五方面的具体实践“立”其发挥优势的充分条件,进而同中华各民族携手同行,秉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基本理念共同臻于“铸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汉族 优势 实践路径
下载PDF
互嵌与共构: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生路径研究
3
作者 潘东东 杨博钊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6-20,共5页
龙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多元融合的历史进程同频,在一定程度上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与发展。从作为民族图腾的龙、象征皇权的龙、民间艺术的龙等多重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立体考察可以发现,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 龙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多元融合的历史进程同频,在一定程度上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与发展。从作为民族图腾的龙、象征皇权的龙、民间艺术的龙等多重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立体考察可以发现,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表里相依的“互嵌”关系。面向未来,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应秉持一种共生理路,具体表现为:构建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发展模式;以“龙”为文化符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铸牢中华民族意识为主线,规整龙文化的发展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生主义
下载PDF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被引量:4
4
作者 冯雪红 聂君 黎岩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28,共8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这为新征程上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中心任务和重要使命的确定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党的民族工作的核心内容,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这为新征程上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中心任务和重要使命的确定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党的民族工作的核心内容,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持依法保障和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党的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实现全体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大联合,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路径探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欣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7-63,共7页
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着中华各族儿女血脉相连、互嵌共生的历史事实,昭示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信修睦、贵和尚忠等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高度契合,对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具有重要... 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着中华各族儿女血脉相连、互嵌共生的历史事实,昭示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信修睦、贵和尚忠等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高度契合,对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理论之维有效承接了中华文脉,在实践之维厘清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新时代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以文化符号为标识,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中国特色;以文化记忆为纽带,持续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文化产业为依托,有效推动文化软实力向实践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关系探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福强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6-53,共8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论述,又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话语表述,皆是“两个结合”在民族领域的重要体现。从三个维度对二者的话语表达进行二元分析。在历史与现实的时间维度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话语带有浓厚...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论述,又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话语表述,皆是“两个结合”在民族领域的重要体现。从三个维度对二者的话语表达进行二元分析。在历史与现实的时间维度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话语带有浓厚的历史意涵,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阶段性特征突出。在理论与实践的价值维度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话语特别强调与理论构建的对接,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集中展现了实践推进中的若干特征。在域内与域外的文明维度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话语适宜于对外的中西文明对话中使用,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适宜于对内的现代国家建设中推广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话语是历史的、理论的、世界的、系统的、制度的、持久的、中性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是现实的、经验的、国内的、大众的、政治的、传播的、刚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分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下载PDF
论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1
7
作者 刀波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4,共10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结果。现代化的过程也是社会再整合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积极影响,极大促进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地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结果。现代化的过程也是社会再整合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积极影响,极大促进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地区的发展、少数民族人的全面发展。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部署,表明中国式现代化迈上新的征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乘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东风,把握机遇、主动作为,不断打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使56个民族同心共圆中国梦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可靠保证。文章着眼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对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在更高起点上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时代课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政治基础 经济基础 文化基础 社会基础
下载PDF
信任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视角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文祥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6-54,共9页
信任是个体在同他者的互动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潜在风险性同时具有重要利他性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中的信任是需要培育的,只有得到培育的信任关系才能在社会关系中发展壮大。信任以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诠释了信任培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信任是个体在同他者的互动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潜在风险性同时具有重要利他性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中的信任是需要培育的,只有得到培育的信任关系才能在社会关系中发展壮大。信任以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诠释了信任培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性价值:信任培育是共同体凝聚的内在需求;信任培育是不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同时,信任培育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通过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制度建设达成系统信任培育目标,通过着力挖掘和培育各民族社会共性要素实现族际信任培育目标,通过社会道德建设巩固信任基础培育目标。最终,这三者聚合奠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心”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任 信任培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现状及趋势
9
作者 阿鑫 冯雪红 《满族研究》 2023年第4期6-11,共6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关系到国家稳定、社会安宁和民族团结,自提出便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议题,涌现出大量丰富且聚焦问题精准的研究成果。当前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界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中华民族共同体关系到国家稳定、社会安宁和民族团结,自提出便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议题,涌现出大量丰富且聚焦问题精准的研究成果。当前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界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研究。展望未来,仍需深入研究,厘清相关概念,廓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关系,加强理论构建,拓展多学科交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融入高校课程培养模式研究——以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为例
10
作者 王宏涛 王瑞 张景明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60-63,共4页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以民族高校民族学专业为切入点,在校内非遗创新团队科研平台的引领下,优化民族学专业学科结构,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通过非遗文化与高校教学模式的有效结合,不断增强学生的田野实践能力,逐步建立起具有区域特色的文...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以民族高校民族学专业为切入点,在校内非遗创新团队科研平台的引领下,优化民族学专业学科结构,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通过非遗文化与高校教学模式的有效结合,不断增强学生的田野实践能力,逐步建立起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传承平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乡村人才支撑,对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有很强的创新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学 课程教学改革
下载PDF
试论新时代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四个境域”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丽霞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4-160,共7页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空境域,正在不断推动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化;与此同时,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为了有效应对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空境域,正在不断推动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化;与此同时,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为了有效应对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价值体系的调整优化,我们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思维方式转型、话语体系创新,以课程改革为主要举措,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境域,培养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民族院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全面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院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境域
下载PDF
黄河上游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县域经济发展为例
12
作者 勉卫忠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2-28,共7页
本文以黄河上游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为例,对其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为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自治县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并用民族团结进步的载体方式来助推... 本文以黄河上游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为例,对其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为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自治县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并用民族团结进步的载体方式来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提供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县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 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多民族共居社区建设中的实践——以宁夏闽宁镇原隆村为例
13
作者 李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9-56,共8页
传统村落的现代化转型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面向。生态移民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政策,其目的直接指向特定乡村的现代化转型和乡村振兴。以宁夏闽宁镇原隆村为例,从经济—利益、政治—法律、精神—文化、社会—情感四个维度对... 传统村落的现代化转型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面向。生态移民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政策,其目的直接指向特定乡村的现代化转型和乡村振兴。以宁夏闽宁镇原隆村为例,从经济—利益、政治—法律、精神—文化、社会—情感四个维度对社区建设的实践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区实践与生态移民村落的现代化转型存在一体两面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区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存在一种互构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区建设 乡村振兴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一种重要的方法论 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14
作者 张福强 《中国民族》 2024年第4期13-15,共3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以全新叙事方式全面展现了中华民族由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过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建设的重大标志性事件,有效推动了相关学科研究的范式转移。同时,又正面回应了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以全新叙事方式全面展现了中华民族由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过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建设的重大标志性事件,有效推动了相关学科研究的范式转移。同时,又正面回应了学术界的一些争议,批判了西方学界的一些错误观点,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是新时代建构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下面就学好用好《概论》这个问题,初略谈谈自己的想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论》 范式转移 标志性事件 中华民族共同体 理论体系建设 相关学科 方法论 正本清源
原文传递
《新西北》的西北问题研究与中华民族意识构建管窥
15
作者 陈红梅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2-108,共7页
1932年,在上海、南京等地求学的甘肃籍学子在上海创办了《新西北》季刊。一批学人在该刊物上讨论西北问题的过程中,始终重视西北地区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地位与作用,强调西北地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在上海创办的这份... 1932年,在上海、南京等地求学的甘肃籍学子在上海创办了《新西北》季刊。一批学人在该刊物上讨论西北问题的过程中,始终重视西北地区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地位与作用,强调西北地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在上海创办的这份《新西北》而开展的文化活动,彰显了其时学人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觉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西北》 西北问题 中华民族意识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民族类高校《中华文化导论》课程建设研究
16
作者 杨小红 《民族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120,共10页
新时代背景下,民族类高校作为民族高等教育的承担者,以中华文化教育为工作抓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思政课程建设体系,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需要,又是加快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建设步伐的“关键一... 新时代背景下,民族类高校作为民族高等教育的承担者,以中华文化教育为工作抓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思政课程建设体系,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需要,又是加快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建设步伐的“关键一招”。从民族类高校《中华文化导论》课程建设分析民族类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可以阐释出新时代民族类高校深化中华文化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建设路向。以《中华文化导论》课程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把好课程方向,向共同性聚拢;坚持思想引领,强化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坚持目标导向,创新教学方式改革;坚持系统思维,强化一体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类高校 中华民族共同体 思政课程建设 《中华文化导论》
原文传递
共同富裕目标下东西部协作机制重构研究
17
作者 李俊杰 马志超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73,共8页
东西部协作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大战略、大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规模不断扩大、路径不断拓宽,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果显著。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 东西部协作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大战略、大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规模不断扩大、路径不断拓宽,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果显著。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东西部协作机制需要释放“倍增效应”。为此,需要响应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起点,以缩小东西部区域城乡差距和群体收入差距为导向,以协同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路径,遵循共同富裕目标下东西部协作机制的重构逻辑,以东西部协作机制重构赋能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新发展阶段,以东西部协作机制重构赋能共同富裕,要推动“产业+园区”协作治理模式提档升级,强化“消费+就业”协作治理模式创新,探索“资源+服务”协作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部协作 乡村振兴 机制重构 共同富裕
下载PDF
交往交流交融视域下的隋唐时期河套民族关系及其特点
18
作者 陈小霞 景永时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9期5-10,共6页
隋唐时期的河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互融共生之地,突厥、吐谷浑、党项等族纷纷内迁驻足河套,杂居共处,在持续接触、交流、碰撞的族际互动过程中,不同文化主体间相互借鉴、调适、融合。伴随着内迁各族自身势力的消长和中原王朝实力的盛衰,... 隋唐时期的河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互融共生之地,突厥、吐谷浑、党项等族纷纷内迁驻足河套,杂居共处,在持续接触、交流、碰撞的族际互动过程中,不同文化主体间相互借鉴、调适、融合。伴随着内迁各族自身势力的消长和中原王朝实力的盛衰,以及隋唐王朝“宾服四夷”和“夷夏之防”民族政策的演变,内迁诸族迁入迁出不定,河套境内民族空间分布格局也呈动态演变的状态。这期间,中原文化的包容性和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增强了内迁民族对中原的向心力,其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社会身份逐渐发生变化。同时内迁民族的服饰、乐舞等也传入中原,极大地丰富了华夏文化内涵,使得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程度不断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 河套 民族迁徙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2023年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年会综述
19
作者 马志超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5-176,共2页
2023年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年会、第五届兴边富民论坛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2023年7月13日至15日在宁夏银川召开。会议由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北方民族大学共同主办,北方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央民族... 2023年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年会、第五届兴边富民论坛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2023年7月13日至15日在宁夏银川召开。会议由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北方民族大学共同主办,北方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共同承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边富民 北方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宁夏银川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地区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 研究会
下载PDF
雍正华夷思想与边地适用研究——基于民族地区方志的阐析
20
作者 杨荣斌 周家欢 《新疆社科论坛》 2023年第6期97-102,109,共7页
据清代民族地区方志及历史记载来看,雍正在加强边疆治理及维护国家疆域统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大一统”理念下“华夷一家”的思想体系。其中,“大一统”理念维护了边疆统一,转“化外”之民于“化内”之民,淡化了民众对华夷的区分,为“... 据清代民族地区方志及历史记载来看,雍正在加强边疆治理及维护国家疆域统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大一统”理念下“华夷一家”的思想体系。其中,“大一统”理念维护了边疆统一,转“化外”之民于“化内”之民,淡化了民众对华夷的区分,为“华夷一家”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政治实践前提,“华夷一家”则成为“大一统”理念的载体和延伸。“华夷一家”思想的边地适用,在转变边地民众传统华夷思想的同时,增强了边地民众对清朝统治的认同感,维护了国家疆域稳定,促进了清朝的“大一统”。在加强边地与中原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同时,促进边地社会发展,缩小了边地与中原地区间的差距,为统一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对雍正华夷思想与边地适用的深入解读,是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进程的重要内容,也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边地视角的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雍正 华夷思想 边地适用 民族地区方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