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型本科高校《贝类增养殖学》融入“慕课”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以北部湾大学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白丽蓉 喻达辉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107-112,共6页
《贝类增养殖学》课程是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分析了该课程理论教学的现状,从课程内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两大方面详细解析了《贝类增养殖学》课程的突出问题。同时,指出了慕课在《贝类增养殖学》课程中的应用前景。最后,从《... 《贝类增养殖学》课程是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分析了该课程理论教学的现状,从课程内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两大方面详细解析了《贝类增养殖学》课程的突出问题。同时,指出了慕课在《贝类增养殖学》课程中的应用前景。最后,从《贝类增养殖学》融入“慕课”后的课程教学设计方面探索了教学改革的途径,通过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创新理论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优化考核模式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水产养殖学专业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增养殖学 慕课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海洋双壳贝类免疫研究可视化分析
2
作者 宁新翔 孙宏宇 +3 位作者 刘璐璐 杜雨轩 朱若琳 赵森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19期104-111,共8页
为了追踪和探索海洋双壳贝类免疫研究的趋势与热点。本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期刊集收录的海洋双壳贝类免疫研究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文献计量软件对2000—2022年发表的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通过对该... 为了追踪和探索海洋双壳贝类免疫研究的趋势与热点。本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期刊集收录的海洋双壳贝类免疫研究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文献计量软件对2000—2022年发表的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通过对该研究领域内发文量和发文核心作者、关键词突现和聚类、文献共被引、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期刊共被引分析,揭示了该领域内不同阶段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海洋双壳贝类免疫研究经历了2个阶段,整体发文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国际上形成了以Song L S、Wang L L等为主的大核心作者群体,但各群体之间联系较为分散。研究热点聚焦于进化、信号通路、氧化应激、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以及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等方向。预测转录组测序以及基因组功能注释研究仍然是海洋双壳贝类免疫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双壳贝 贝类免疫 CITESPACE 可视化 研究热点
下载PDF
石斑鱼虹彩病毒主要衣壳蛋白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肖贺贺 徐凤巧 +4 位作者 刘明珠 苏美珍 余庆 李梦梦 李鹏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06-814,共9页
【目的】明确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的生物学功能,为阐明SGIV感染致病机理及研发抗病毒产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GIV感染过程中MCP基因... 【目的】明确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的生物学功能,为阐明SGIV感染致病机理及研发抗病毒产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GIV感染过程中MCP基因的转录时序及其在SGIV感染石斑鱼脾脏、肝脏、肾脏、肠道、胃和鳃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将SGIV MCP基因分别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EGFP-N3和pcDNA3.1上,构建重组质粒pEGFP-N3-MCP和pcDNA3.1-MCP,然后以重组质粒pEGFP-N3-MCP转染石斑鱼脾细胞(Grouper spleen cell,GS)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同时以重组质粒pcDNA3.1-MCP转染胖头鲤细胞(Fathead minnow cells,FHM)构建能稳定表达MCP蛋白的FHM细胞系(FHM-MCP),用于分析MCP蛋白对宿主细胞生长增殖及SGIV感染压力下细胞存活率和病毒复制的影响。【结果】在SGIV感染8 h后即可检测到MCP基因的特异性转录,即MCP基因是一个晚期基因。在SGIV感染24 h后,MCP基因在石斑鱼脾脏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在肝脏、肾脏和肠道组织中,而在胃和鳃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较低,提示胃和鳃组织并非SGIV感染的主要靶器官。SGIV的MCP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附近的胞质中。细胞生长增殖曲线和细胞计数结果均证实,MCP蛋白能调节细胞生长及促进细胞分裂增殖。在SGIV感染后24和48 h,FHM-MCP细胞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FHM-Vector细胞(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转染FHM细胞),其存活率分别是FHM-Vector细胞的1.12和1.15倍。此外,FHM-MCP细胞在SGIV感染24和48 h后,其病毒滴度均高于FHM-Vector细胞,即MCP蛋白能促进SGIV病毒复制。【结论】SGIV的MCP基因是一个晚期基因,其编码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附近的胞质中,通过促进宿主细胞分裂增殖及病毒复制,最终提高SGIV的病毒滴度和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 主要衣壳蛋白(MCP) 表达分析 亚细胞定位 宿主细胞
下载PDF
基于团队学习的新模式在“生物制品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4
4
作者 甄文全 朱俊华 +1 位作者 邹莹 陈海峰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9年第6期33-36,共4页
随着我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生物制品产业已成为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的主要核心和热点,因此高等院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等相关专业开设“生物制品学”课程非常重要。“生物制品学”作为专业课程,课程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主... 随着我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生物制品产业已成为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的主要核心和热点,因此高等院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等相关专业开设“生物制品学”课程非常重要。“生物制品学”作为专业课程,课程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为导向,通过团队学习形式,建立了“教师讲授-学生团队学习-产品设计考核”新型教学模式。团队学习成绩评定采用教师及学生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让学生享有主动权,调动其学习热情。期末考核要求学生以北部湾地区海洋生物为实验材料,自主完成海洋生物制品的产品设计方案,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为实习和就业奠定基础。通过教学改革的实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制品学课程 团队学习 产品设计方案 海洋生物制品
下载PDF
广西北海市南岸滩涂主要大型植物及表层沉积物的稳定性碳和氮同位素丰度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国强 刘旭佳 +3 位作者 彭银辉 黄亮华 钟声平 刘丽婷 《广西科学》 CAS 2020年第5期570-577,共8页
为调查广西北海市南岸滩涂主要大型植物和表层沉积物的稳定性碳和氮同位素丰度,并为沿海滩涂动物食物与营养来源研究提供数据,采用野外现场采样和室内样品处理检测结合的方法,对山口镇英罗村、北暮盐场、营盘镇青山头村、竹林盐场、大... 为调查广西北海市南岸滩涂主要大型植物和表层沉积物的稳定性碳和氮同位素丰度,并为沿海滩涂动物食物与营养来源研究提供数据,采用野外现场采样和室内样品处理检测结合的方法,对山口镇英罗村、北暮盐场、营盘镇青山头村、竹林盐场、大冠沙等5个地点采集到的红树落叶(秋茄Kandelia candel和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条浒苔Enteromorpha clathrata、细基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及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处理,测定总有机碳(TOC)、总氮(TN)、稳定性碳同位素丰度(δ13C)和稳定性氮同位素丰度(δ15N),并进行统计分析与比较。结果显示,山口镇英罗村和大冠沙红树落叶的δ13C和δ15N均没有显著差异,北暮盐场和营盘镇青山头村互花米草的δ13C和δ15N也没有显著差异。5个地点表层沉积物的TOC、TN、δ13C、δ15N均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北海市南岸滩涂表层沉积物的TOC、TN、δ13C、δ15N分布较为均匀。沿海滩涂高等植物的δ13C主要受均匀的大气影响,不同区域和地点间差异较小,因此不同地点高等植物红树和互花米草的δ13C变幅也较小。本次调查的北海南岸沿岸较为开阔,并且没有大型河流注入,因此滩涂沉积物中δ15N差异较小。由于植物对氮同位素吸收没有分馏作用,本次调查中不同地点的红树和互花米草δ15N差异也很小。山口镇英罗村、北暮盐场、竹林盐场和大冠沙的条浒苔δ13C没有显著差异,但δ15N有显著差异,竹林盐场的条浒苔δ15N显著低于北暮盐场。北暮盐场和营盘镇青山头村的细基江蓠δ13C没有显著差异,竹林盐场的细基江蓠δ13C显著低于另外两个地点;3个地点的δ15N均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地点大型海藻的δ13C或δ15N差异出现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为分析北海南岸大型植物和沉积物对滩涂饵料和营养来源的影响提供了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海市南岸 滩涂 植物 沉积物 碳稳定性同位素 氮稳定性同位素
下载PDF
应用型本科高校贝类学实验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
6
作者 白丽蓉 喻达辉 +1 位作者 王培 严雪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3期280-282,共3页
贝类学实验课程是水产养殖一流学科人才培养的主干课程,其内容涵盖贝类基础解剖知识、分类学知识、苗种培育技术、养殖技术等,并且和养殖生产实践结合紧密。在课程建设上,重点关注课程建设目的,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着力打... 贝类学实验课程是水产养殖一流学科人才培养的主干课程,其内容涵盖贝类基础解剖知识、分类学知识、苗种培育技术、养殖技术等,并且和养殖生产实践结合紧密。在课程建设上,重点关注课程建设目的,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着力打造符合北部湾海洋特色的贝类学实验课程。在教学改革方面,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实验材料准备改革、实验考核4个方面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为培育水产养殖学科高素质人才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学实验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下载PDF
5种饲料对糙海参幼参生长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7
作者 刘京 刘旭佳 +3 位作者 李智巧 赖俊翔 姜发军 胡超群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2-79,共8页
为探讨不同饲料间的营养搭配,优化热带海参配合饲料及提高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人工养殖技术,本研究分析了5种饲料对糙海参幼参生长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采用虾料、螺旋藻粉、马尾藻粉、配合饲料和发酵饲料[由配合饲料、马尾藻... 为探讨不同饲料间的营养搭配,优化热带海参配合饲料及提高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人工养殖技术,本研究分析了5种饲料对糙海参幼参生长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采用虾料、螺旋藻粉、马尾藻粉、配合饲料和发酵饲料[由配合饲料、马尾藻粉、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ate)、海洋红酵母(Rhodotorula benthica)和螺旋藻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发酵]分别投喂幼参[体质量为(1.06±0.20) g],养殖周期40 d,最后测定幼参的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及体壁营养成分。结果显示,40 d时配合饲料组幼参体质量、SGR最高,发酵饲料组次之,均显著高于其余饲料组(P<0.05)。虾料组、配合饲料组幼参体壁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马尾藻粉组、螺旋藻粉组(P<0.05),发酵饲料组与其余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配合饲料组、发酵饲料组和虾料组幼参含水率显著高于螺旋藻粉组、马尾藻粉组以及试验初始时幼参的含水率(P<0.05);马尾藻粉组幼参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虾组、配合饲料组以及试验初始时幼参的灰分含量(P<0.05);虾料组幼参能值显著高于其余组(P<0.05),马尾藻粉组、螺旋藻粉组幼参能值显著低于其余组(P<0.05)。在幼参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半必需氨基酸(SEAA)和呈味氨基酸(FAA)含量方面,配合饲料组、发酵饲料组和虾料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且显著高于马尾藻组和螺旋藻组(P<0.05)。综上所述,投喂配合饲料和发酵饲料的糙海参幼参生长效果最佳,可为糙海参幼参养殖管理以及其饲料研发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糙海参 饲料 生长 体壁 营养成分
下载PDF
水产动物疾病学教学案例的实践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蔡小辉 彭银辉 +5 位作者 彭亚 张虹 杨绍宇 Tan Kianann 宋静静 胥鹏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1期104-107,共4页
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性较强,涉及的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知识体系繁多。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是一门与生产密切相关的水产养殖本科专业必修主课程,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突出实践能力,在本科水产动物疾病学授课中引入... 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性较强,涉及的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知识体系繁多。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是一门与生产密切相关的水产养殖本科专业必修主课程,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突出实践能力,在本科水产动物疾病学授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文章基于案例教学在当前应用型大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中实时开展案例教学,对实施效果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动物疾病学 案例教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太平洋牡蛎MyD88-3基因克隆及溶藻弧菌感染后的表达模式
9
作者 方静 钱敏桦 +2 位作者 陈泓霖 杨绍宇 蔡小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0-1519,共10页
【目的】克隆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新型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基因MyD88-3,分析其在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感染后的表达模式,为探究太平洋牡蛎MyD88基因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和太平洋牡蛎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目的】克隆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新型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基因MyD88-3,分析其在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感染后的表达模式,为探究太平洋牡蛎MyD88基因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和太平洋牡蛎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克隆CgMyD88-3基因编码区(CDS),运用ProtScale、SWISS-MODEL和InterPro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溶藻弧菌感染前后,CgMyD88-3基因在太平洋牡蛎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gMyD88-3基因CDS长度为537 bp,共编码178个氨基酸残基,CgMyD88-3蛋白相对分子量为20.74 kD,理论等电点为6.10。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CgMyD88-3蛋白位于细胞质,含5个酪蛋白激酶II磷酸化位点(17TEED20、29SNLE32、76TQNE79、118TAND121、123TKED126)和3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26TMK28、148TAK150、169SEK171)。CgMyD88-3氨基酸序列只含1个TIR(Toll/interleukin-1 receptor)结构域,不含Death结构域。CgMyD88-3氨基酸序列与美洲牡蛎(Crassostrea virginica)CvMyD88-like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100%,基于MyD88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CgMyD88-3先和美洲牡蛎CvMyD88-like聚为一支,然后与太平洋牡蛎CgMyD88-T1和CgMyD88-T2聚为一支。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CgMyD88-3基因在健康太平洋牡蛎6种组织中均有表达,相对表达量最高的为外套膜组织,鳃组织次之,在其他组织中依次为血细胞>性腺>消化腺>闭壳肌。溶藻弧菌感染后,太平洋牡蛎闭壳肌、消化腺、血细胞和鳃组织中的CgMyD88-3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在闭壳肌、消化腺和血细胞中感染72 h后达最高,在鳃中感染6 h后达最高,而在外套膜组织中感染后各时间段的CgMyD88-3基因相对表达量均低于0 h。【结论】CgMyD88-3基因在健康的太平洋牡蛎各组织中均有分布,在外套膜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溶藻弧菌刺激可诱导CgMyD88-3基因高表达,表明CgMyD88-3基因可能在太平洋牡蛎抵御外界微生物及病原体感染中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 基因克隆 溶藻弧菌 表达模式
下载PDF
三峡库区万州江段、长江干流朱杨江段、沱江富顺江段和金沙江攀枝花江段鱼类体内重金属积累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冉璐 李健 《科学咨询》 2024年第3期122-125,共4页
三峡库区万州江段、长江干流朱杨江段、沱江富顺江段和金沙江攀枝花江段鱼类受到Pb、Cr、Cd、As和Hg不同程度的污染,其鱼类体内肌肉中Pb、Cr、Cd、As和Hg的含量低于中国食物安全标准和欧盟食品安全标准。
关键词 长江鱼类 重金属分析
下载PDF
健康和患病卵形鲳鲹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 被引量:17
11
作者 熊向英 王贤丰 +1 位作者 彭银辉 王志成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17-1325,共9页
为研究病害发生后卵形鲳鲹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及其与养殖环境的关系,分析不同样品中的菌群组成和细菌多样性。实验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分别构建了健康鱼水样、患病鱼水样、健康鱼肠道、患病鱼肠道和... 为研究病害发生后卵形鲳鲹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及其与养殖环境的关系,分析不同样品中的菌群组成和细菌多样性。实验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分别构建了健康鱼水样、患病鱼水样、健康鱼肠道、患病鱼肠道和饵料颗粒5个样品中菌群的16S rRNA基因测序文库。研究表明,与健康鱼肠道细菌组成相比,患病鱼肠道中螺旋体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患病后肠道中的细菌种类仅为健康鱼肠道细菌种类总数的54.94%;健康卵形鲳鲹肠道菌群中有73.46%的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与水体样品中OTUs一致,有70.58%与饲料样品一致,而患病后分别只有17.98%和38.95%的OTUs与水体和饲料样品一致。健康卵形鲳鲹肠道中黑海弧菌的相对丰度为17.19%,患病后该菌的相对丰度大幅提高,达到78.90%;健康鱼肠道中鳆发光杆菌占比54.53%,患病鱼肠道中不含鳆发光杆菌。健康和患病鱼肠道菌群种类组成类似,但存在一定差异,病害的发生会导致肠道细菌多样性显著降低。健康鱼肠道菌群与养殖环境和颗粒饲料中菌群组成关系密切,而患病后鱼肠道细菌多样性受环境中菌群的影响较小。黑海弧菌在患病鱼肠道中的大量增殖可能是引起其患病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形鲳鲹 肠道 养殖水体 菌群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2种贝龄合浦珠母贝数量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健 白丽蓉 +1 位作者 罗会 喻达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557-2564,共8页
【目的】明确不同贝龄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壳形态性状(壳高、壳长、壳宽和铰合线长)与产量性状(体质量、软体部质量和壳质量)间的相关性,筛选出对合浦珠母贝产量性状的影响因素及其决定程度,为产量性状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明确不同贝龄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壳形态性状(壳高、壳长、壳宽和铰合线长)与产量性状(体质量、软体部质量和壳质量)间的相关性,筛选出对合浦珠母贝产量性状的影响因素及其决定程度,为产量性状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形态较完整的1龄合浦珠母贝184只和2龄合浦珠母贝191只,分别测量其壳形态性状[壳高(SH)、壳长(SL)、壳宽(SW)和铰合线长(VL)]及产量性状[体质量(BM)、软体部质量(VM)和壳质量(SM)]后,使用SPSS 24.0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并通过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1龄合浦珠母贝壳形态性状变异系数在12.19%~15.15%,产量性状变异系数在30.90%~39.27%;2龄合浦珠母贝壳形态性状变异系数在8.90%~10.26%,产量性状变异系数在23.09%~29.23%。2种贝龄合浦珠母贝数量性状间的表型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564~0.955。1龄和2龄合浦珠母贝中进入最终多元回归方程的4个壳形态性状对其体质量的总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64和0.778;对合浦珠母贝体质量直接影响最大的壳形态性状在1龄贝中为壳宽、在2龄贝中为壳高,对应的通径系数分别为0.286和0.536;在壳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单独决定作用中,1龄贝以壳宽对其体质量的单独决定作用最大,2龄贝则是壳高对其体质量的决定作用最大,对应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082和0.287。【结论】开展合浦珠母贝人工选育或留种时应根据不同贝龄进行相应性状的挑选,以体质量为选育目标时,在1龄个体中要首先考虑壳宽性状,在2龄个体中则应考虑壳高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贝龄 数量性状 通径分析 决定系数
下载PDF
小兴安岭小叶章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继光 孙慧 +4 位作者 唐政 李慧 李忠芳 胡宁 娄翼来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352-356,共5页
选取中国东北部高寒高纬度具有代表性的小兴安岭乌伊岭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α多样性指数分析法和多重比较分析法,研究不同恢复时间被垦小叶章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以及α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并与天然... 选取中国东北部高寒高纬度具有代表性的小兴安岭乌伊岭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α多样性指数分析法和多重比较分析法,研究不同恢复时间被垦小叶章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以及α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并与天然小叶章湿地相比,综合定量评价湿地的自然恢复效果,以便为中国东小兴安岭北地区开垦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被垦小叶章湿地的植物群落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恢复,是可以得到恢复的;而且植物群落发生了明显的群落演替,被垦小叶章湿地植被自然恢复的时间至少需要10年。不同恢复时间被垦小叶章湿地植物群落之间,及其与天然小叶章湿地植物群落α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差异性较为复杂。恢复时间为5年的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与天然小叶章之间差异性明显;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差异性降低;恢复时间为12年的植物群落与天然小叶章之间的物种多样性已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章湿地 物种组成结构 物种丰富度 自然恢复
下载PDF
小兴安岭小叶章根际微生态系统土壤碳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继光 孙慧 +4 位作者 唐政 李慧 李忠芳 胡宁 娄翼来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323-327,共5页
根际微生态系统包括土壤、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三大部分,它是联接大气、水体、土体、生物体碳流通的中间环节,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部分。揭示小叶章根际微生态系统碳的时空动态对于研究小叶章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碳素是生... 根际微生态系统包括土壤、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三大部分,它是联接大气、水体、土体、生物体碳流通的中间环节,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部分。揭示小叶章根际微生态系统碳的时空动态对于研究小叶章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碳素是生命有机体的关键组成成分,根际微生态系统是物质循环的核心区域。论述了根际微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内涵及其中间环节,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部分。研究了国内外近年来根际微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SOC)空间分布特征。分别描述了柱状实验和小室实验各类土壤的SOC含量。柱状实验和小室实验的结果显示了较好的一致性;在整个生长季节内,根层根际土和根层根表土SOC含量最高,表层根际土和下层根际土SOC含量相对较高,表层非根际土和下层非根际土SOC含量最低;且保持稳定。并且描述了柱状实验和小室实验各类土壤的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MBC的空间分布同样也包括为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垂直分布表现为MBC浓度的差异和微生物活性的差异,主要原因为根系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同生长特性导致不同的根系沉积,进而引起的微生物活性差异;水平分布主要由土壤微生物自身水平移动或在其它介质作用下的水平迁移所导致MBC在水平方向上浓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 小叶章 根际微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碳 空间分布特征
下载PDF
西施舌形态性状与体质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陈健 郭丹 +2 位作者 翟子钦 喻达辉 白丽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5-51,共7页
为研究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野生群体壳体性状对体质量性状的影响,文章以广西北海铁山港海区采集的178只西施舌为研究对象,测量壳高(SH)、壳长(SL)、壳宽(SW)、前缘长(AL)、后缘长(GL)、壳质量(SM)、软体部质量(VM)、活体质量(... 为研究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野生群体壳体性状对体质量性状的影响,文章以广西北海铁山港海区采集的178只西施舌为研究对象,测量壳高(SH)、壳长(SL)、壳宽(SW)、前缘长(AL)、后缘长(GL)、壳质量(SM)、软体部质量(VM)、活体质量(BM),以壳体性状(SH、SL、SW、AL、GL、SM)为自变量,体质量性状(BM、VM)为因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西施舌8个数量性状中,软体部质量变异系数最高,性状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活体质量和软体部质量分别与壳高和壳质量的相关系数最大(0.831和0.646);壳宽和壳质量分别对活体质量和软体部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通径系数分别为0.362和0.487,决定程度分析与通径分析结果变化趋势一致;建立了关于体质量性状的回归方程(R2<0.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施舌 通径分析 壳体性状 体质量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降雪对小兴安岭湿地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慧 李继光 +4 位作者 唐政 李慧 李忠芳 胡宁 娄翼来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0期385-389,共5页
氮元素是植物生长和生态循环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土壤中氮循环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中国东北部高寒高纬度具有代表性的小兴安岭乌伊岭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以小叶章湿地为实验对象,研究降雪对湿地氮输... 氮元素是植物生长和生态循环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土壤中氮循环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中国东北部高寒高纬度具有代表性的小兴安岭乌伊岭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以小叶章湿地为实验对象,研究降雪对湿地氮输入以降雪后湿地氮素变化为指标进行测定,测定内容包括降雪过程中总氮(TN)、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变化、降雪过程中氮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地表积雪氮库时间变化、降雪中氮沉降量的变化、积雪融水氮素变化、土壤表层对积雪氮截留量等对得出的数据进行作图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积雪融水中有机氮(TIN)以NH+4-N为主,TN以总氧化氮(TON)为主,NO-3-N较NH+4-N易流失,TIN比TON易淋失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 降雪量 氮循环 沉降量
下载PDF
八角茴香水提物调控宿主免疫反应抗石斑鱼虹彩病毒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梦梦 韦红玲 +4 位作者 刘明珠 黄帅帅 王太霞 黄琳 李鹏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756-2765,共10页
【目的】从免疫应答角度探析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 Hook.f.)水提物(IVE)调控宿主免疫反应而发挥抗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的作用机制,为八角茴香应用于石斑鱼健康养殖产业及开发绿色、健康、高效渔用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光... 【目的】从免疫应答角度探析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 Hook.f.)水提物(IVE)调控宿主免疫反应而发挥抗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的作用机制,为八角茴香应用于石斑鱼健康养殖产业及开发绿色、健康、高效渔用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及CCK-8细胞活力测定确定IVE的细胞安全工作浓度,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VE对宿主细胞干扰素相关基因(IFN、STAT1、PKR、ISG15、KKα、STING和IRF3)表达的影响,并以光学显微镜观察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IVE在细胞水平抗SGIV的效果,通过石斑鱼活体试验进一步验证IVE的抗SGIV效果。【结果】IVE细胞水平的安全工作浓度≤0.50 mg/mL;IVE预处理GS细胞2 h可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P<0.01,下同)激活干扰素相关基因(IFN、STAT1、PKR、IKKα、IRF3和STING)的表达。SGIV感染GS细胞24和48 h时,经IVE预处理的细胞病变效应(CPEs)明显少于未使用IVE预处理的GS细胞,且细胞内SGIV的MCP基因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降低,表明IVE可有效抑制SGIV感染;此外,IVE可增强SGIV感染GS细胞中干扰素相关基因的表达,具体表现为IFN、STAT1和IRF3基因在病毒感染后24 h极显著上调,PKR、IKKα、ISG15和STING基因在病毒感染后24和48 h呈显著或极显著上调趋势。在石斑鱼活体试验中,IVE与SGIV混合腹腔注射后石斑鱼脾脏中SGIV的MCP基因相对表达量在病毒感染后24和48 h均极显著低于仅注射SGIV的石斑鱼。【结论】IVE具有抑制SGIV感染的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干扰素相关基因表达而激活宿主的抗病毒状态,从而发挥间接抗SGIV效果;也说明八角茴香在水产疫病防控中具有研发成渔用抗病功能制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 八角茴香水提物(IVE) 免疫反应 抗病毒机制 干扰素
下载PDF
卵形鲳鲹组织蛋白酶B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朱鹏 胡舒 +5 位作者 乔瑞峰 廖永岩 王姝懿 彭金霞 陆专灵 韦友传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9-295,共7页
为研究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atB)基因的表达特征和功能,应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得卵形鲳鲹CatB(TroCatB)基因的全长cDNA。TroCatB cDNA全长为2181 bp。其中5′UTR和3′UTR分别为391和797 bp,ORF为993 ... 为研究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atB)基因的表达特征和功能,应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得卵形鲳鲹CatB(TroCatB)基因的全长cDNA。TroCatB cDNA全长为2181 bp。其中5′UTR和3′UTR分别为391和797 bp,ORF为993 bp,推定编码330个氨基酸残基,推定分子质量和理论等电点分别为36.37 kD和5.73。蛋白结构预测TroCatB蛋白具有信号肽(1Met-18Ala)、前体肽(25Leu-64Gly)和一个典型木瓜蛋白酶家族半胱氨酸结构域,含107Cys、277His、297Asn 3个蛋白酶催化活性位点。同源性分析显示TroCatB蛋白与其他脊椎动物的同源性为67.0%—90.9%,成熟肽区与其他脊椎动物的同源性为73.7%—92.4%。NJ系统发育树显示卵形鲳鲹和其他鱼类聚为一支,与髙体鰤距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roCatB基因mRNA在健康卵形鲳鲹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脾脏中表达最高;在溶藻弧菌感染后,TroCatB基因在脾脏、头肾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脾脏在感染6h后,其表达量达到峰值,头肾则是在12h达到峰值。以上结果表明,TroCatB蛋白的结构域和催化活性位点在遗传进化过程中保守,TroCatB基因参与了机体对细菌免疫的相关生理活动,在卵形鲳鲹先天性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阐明TroCatB在免疫过程中的功能以及其对病原的抗病机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蛋白酶B 卵形鲳鲹 表达分析 溶藻弧菌
下载PDF
维氏气单胞菌对草鱼背鳍细胞的毒性及凋亡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明珠 余庆 +7 位作者 肖贺贺 黎思巧 柯珂 覃仙玲 陈宪云 朱冬琳 许尤厚 李鹏飞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213-218,共6页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在我国是一种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但是由于近些年的集约化高密度养殖导致各种水产疫病暴发,不仅对养殖行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对人类生命安全也存在着巨大威胁,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就是其...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在我国是一种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但是由于近些年的集约化高密度养殖导致各种水产疫病暴发,不仅对养殖行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对人类生命安全也存在着巨大威胁,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就是其中一种人畜共患的条件致病菌。本研究旨在探索维氏气单胞菌导致宿主细胞死亡的致死机制,为今后进一步针对维氏气单胞菌开发抗菌渔用功能产品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本文首先测定维氏气单胞菌胞外分泌物(Extracellular products,ECPs)的蛋白浓度,然后以不同浓度的ECPs为基准,根据细胞光镜观察结果及细胞活力检测结果确定维氏气单胞菌胞外ECPs的细胞毒性;再利用Hoechst 33342及TdT 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检测细胞核的变化情况,最终确定草鱼源维氏气单胞菌对宿主细胞的毒性致死机制。从毒性实验中可以看出高浓度的维氏气单胞菌ECPs对草鱼背鳍(Grass carp pectoral fin,GCPF)细胞具有明显的毒性,且从Hoechst 33342结果可以看到凋亡小体的出现,而TUNEL也出现了阳性结果,实验组出现了绿色荧光,而对照组没有出现荧光。说明维氏气单胞菌胞外分泌物对宿主细胞具有明显的毒性,而且会导致宿主细胞发生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维氏气单胞菌 胞外分泌物 致死机制 细胞凋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