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拟穴青蟹对不同饵料稳定同位素的周转和分馏
1
作者 钟声平 蔡小辉 +5 位作者 宋建达 刘旭佳 彭银辉 黄亮华 葛长字 黄国强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45,共16页
为研究不同饵料对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幼蟹碳和氮稳定同位素周转和分馏系数的影响,本研究采用200个50 cm×40 cm×40 cm的水族箱,采用鱼(李氏Callionymus richardsoni)、虾(宽沟对虾Penaeus latisulcatus)、贝(杂色蛤... 为研究不同饵料对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幼蟹碳和氮稳定同位素周转和分馏系数的影响,本研究采用200个50 cm×40 cm×40 cm的水族箱,采用鱼(李氏Callionymus richardsoni)、虾(宽沟对虾Penaeus latisulcatus)、贝(杂色蛤Ruditapes philippinarum)、沙蚕(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为饵料投喂初始体质量为1.5g左右的拟穴青蟹幼蟹,并在第0、30、60、90、135、180天取样测定幼蟹的δ^(13)C和δ15N,计算周转参数和分馏系数。结果显示,实验期间幼蟹δ^(13)C和δ15N随养殖时间的变动可用δ^(13)C=a×lnt+b和δ15N=a×lnt+b描述,摄食不同饵料时a值变动较大。生长是驱动幼蟹体内碳和氮稳定同位素周转的主要因素,投喂4种饵料的幼蟹生长对13C周转的贡献百分比分别为79.83%、83.65%、84.88%和63.80%,生长对15N周转的贡献百分比分别81.97%、82.88%、75.27%和59.80%。投喂4种饵料的幼蟹13C完成50%周转时间(t50)分别为36.30、24.56、27.96和21.17 d,完成95%周转的时间(t95)分别为156.86、106.16、120.83和91.64 d,15N完成50%周转时间(t50)分别为37.60、24.34、24.77和20.17 d,完成95%周转的时间(t95)分别为162.49、105.22、107.05和86.99 d。投喂4种饵料的幼蟹180 d时对饵料的δ^(13)C的分馏系数Δ^(13)C180d为0.71‰~1.64‰,对饵料的δ15N的分馏系数Δ^(15)N180d为2.15‰~2.66‰。Δ^(13)C与增重率(MGR,%)的关系符合公式Δ^(13)C=a×ln(MGR)+b,Δ^(15)N与增重率(MGR,%)的关系符合公式Δ^(15)N=a×ln(MGR)+b,摄食不同饵料时,a和b值均出现较大差异。Δ^(13)C与饵料的δ^(13)C成负线性相关,与初始幼蟹与饵料的δ^(13)C相差数值(δ^(13)CIC~δ^(13)CD)成正线性相关;Δ^(15)N与饵料的δ15N成负线性相关,与初始幼蟹与饵料的δ15N相差数值(δ15N IC~δ15N D)成正线性相关。本研究表明,生长是驱动拟穴青蟹幼蟹稳定同位素周转的主要因素,饵料稳定同位素丰度是影响分馏系数的重要因子。实验结果为拟穴青蟹营养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穴青蟹 稳定同位素 周转速率 分馏系数 饵料 生长
下载PDF
海马齿对不同盐度水质的碳汇作用以及不同形态氮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旭佳 何绪刚 +4 位作者 赖俊翔 黄国强 侯杰 熊向英 刘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5-86,共12页
为探讨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对水域环境修复作用,本文研究了水培海马齿对不同盐度水质的碳汇作用以及不同形态氮的利用情况。实验设计0、10、20、30、35盐度梯度,海马齿水培时间82 d,然后测定植株干重、营养元素含量以及积... 为探讨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对水域环境修复作用,本文研究了水培海马齿对不同盐度水质的碳汇作用以及不同形态氮的利用情况。实验设计0、10、20、30、35盐度梯度,海马齿水培时间82 d,然后测定植株干重、营养元素含量以及积累速率,最后在抑菌与不抑菌条件下研究海马齿根际与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无机磷(PO4_(3)^(-))以及色氨酸(Trp)吸收转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盐度10条件下海马齿植株干重、有机元素含量以及积累速率最高,有机碳、有机氮与有机磷积累速率分别为(5.572±1.611)、(0.313±0.058)、(0.057±0.013)mg/(d·ind.),而高盐环境35盐度条件下对海马齿生长造成一定胁迫。盐度0~35范围,海马齿均未出现死亡现象。不同盐度抑菌培养条件下,色氨酸与无机氮共存时均能被能被海马齿利用,色氨酸利用量远高于硝态氮、铵态氮;不抑菌条件下铵态氮则表现出增加的结果。海马齿作用在盐度10条件下对色氨酸利用量最高,第1、3、5d分别为(3.33±1.68)、(6.84±2.57)、(12.67±2.54) mg。文章结果为海马齿对不同盐度水域环境修复应用以及移除养殖水体营养含量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 海马齿 碳汇
下载PDF
拟穴青蟹对饵料中稳定同位素富集效应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黄国强 曹素会 +4 位作者 刘旭佳 彭银辉 刘永宏 黄亮华 钟声平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26,共8页
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已成为生态学中营养来源研究的重要手段,但前提需获得动物对不同饵料中稳定同位素的富集效应数据。该实验以从红树林和邻近滩涂收集的犬牙珠鰕虎鱼(Acentrogobius caninus)、李氏■(Callionymus richardsoni)、须赤虾... 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已成为生态学中营养来源研究的重要手段,但前提需获得动物对不同饵料中稳定同位素的富集效应数据。该实验以从红树林和邻近滩涂收集的犬牙珠鰕虎鱼(Acentrogobius caninus)、李氏■(Callionymus richardsoni)、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杂色蛤(Ruditapes philippinarum)、多齿围沙蚕(Perinereis nuntia),以及养殖的双齿围沙蚕(P.aibuhitensis)为饵料,投喂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幼蟹66 d。结果显示,杂色蛤、双齿围沙蚕和须赤虾对青蟹的养殖效果较好。不同饵料的氮稳定同位素(δ^(15)N)和碳稳定同位素(δ^(13)C)含量均显著高于初始青蟹,青蟹摄食不同饵料后体内δ^(15)N和δ^(13)C含量显著提高,判别值Δ^(13)C分别为0.7、−0.19、0.22、2.58、−0.12、2.75,Δ^(15)N介于−2.98~0.21,大多数与普遍采用的作为判断直接捕食者与食物的差值标准判别值Δ^(13)C(0‰~1‰)和Δ^(15)N(3‰~4‰)有一定差距,这种差别可能是因为滩涂生物与其他生物对同位素的富集效应差别较大,也可能由于实验后期水温较低,青蟹生长慢、体质量增长率低,使体内碳(C)和氮(N)未能充分更新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穴青蟹 稳定同位素 富集效应 饵料
下载PDF
方格星虫滩涂养殖对沉积物TOC和TN垂直分布的影响
4
作者 刘旭佳 黄国强 +3 位作者 陆洁 彭银辉 潘绘竹 刘永宏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53-662,共10页
为探讨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滩涂养殖对沉积物环境的影响,采用滩涂围隔法研究方格星虫不同养殖密度(0、5、10、15、20 ind./m^(2))条件下围隔中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含量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10 ind./m^(2)养殖密度处... 为探讨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滩涂养殖对沉积物环境的影响,采用滩涂围隔法研究方格星虫不同养殖密度(0、5、10、15、20 ind./m^(2))条件下围隔中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含量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10 ind./m^(2)养殖密度处理下的方格星虫成活率和规格最高,分别为(61.1±36.1)%和(5.21±0.69) g/ind.,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方格星虫不同密度养殖过程中,滩涂沉积物的TOC含量基本呈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且不同深度间TO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TN含量垂直分布比较均匀,说明方格星虫生物扰动会导致有机质向下层迁移。整体上来看,所有养殖密度处理围隔中滩涂沉积物TOC和TN平均含量分别呈现“V”型和“∧”型的季节变化规律。15 ind./m^(2)和20 ind./m^(2)养殖密度处理围隔中滩涂沉积物TOC的全年平均含量低于空白对照;所有养殖密度处理围隔中滩涂沉积物TN的全年平均含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方格星虫属于滩涂低碳养殖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格星虫 围隔 沉积物 有机碳 总氮
下载PDF
北海市经济贝类基本成分和碳氮生源要素含量测定分析
5
作者 潘兆基 蔡晓辉 +3 位作者 彭银辉 钟声平 黄亮华 黄国强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372-380,共9页
广西沿海贝类资源丰富,在海洋渔业和海洋生态系统中意义重大。为获取用于开展贝类增养殖容量评估,构建食物链网、生源要素和能量流动模型,以及开展北部湾海域海洋牧场建设和碳汇渔业评估的基础数据,本研究对北海市常见的14种经济贝类进... 广西沿海贝类资源丰富,在海洋渔业和海洋生态系统中意义重大。为获取用于开展贝类增养殖容量评估,构建食物链网、生源要素和能量流动模型,以及开展北部湾海域海洋牧场建设和碳汇渔业评估的基础数据,本研究对北海市常见的14种经济贝类进行相关数据的测定与分析。实验对从北海市市场收集的14种经济贝类的壳长(SL)、壳宽(SW)或壳高(SH)、体质量(BM)、壳质量(SM)、软体部质量(MSP)进行测量,并同时对软体部的水分、粗蛋白、能量、碳和氮的含量及稳定同位素丰度等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贝类的出肉率差别较大,贝壳较薄的大獭蛤(Lutraria maxima)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等可超过70%。双壳贝类的软体部含水率均超过85%,腹足类的软体部含水率不超过81%。贝类的有机碳含量为39.77%-47.36%,氮含量为8.25%-11.80%。双壳贝类中尖紫蛤(Soletellina acuta)δ^(13)C最低,华贵栉孔扇贝(Chalamys nobilys)的δ^(13)C最高;双壳贝类中华贵栉孔扇贝的δ^(15)N最低,等边浅蛤(Macridiscus aequilatera)的δ^(15)N最高。软体部能量含量为16.11-20.81 kJ/g。双壳贝类软体部能量含量(E,kJ)与其壳长(SL,cm)的关系符合指数模型E=a×e^(b×SL),腹足类软体部能量含量(E,kJ)与其壳高(SH,cm)的关系符合指数模型E=a×e^(b×SH);软体部能量含量(E,kJ)与体质量(BM,g)的关系符合线性公式E=a×BM+b。不同种类的贝类的基本成分和生源要素的特征存在差异,与已有文献报道不同海区的同种贝类相关数据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进行生态学相关研究时,数据的收集非常重要,借鉴相关物种的数据要非常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贝类 有机碳 稳定同位素 能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