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岛核事故后2011-2012年舟山渔场生物样品中^(137)Cs的分布及剂量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姚志鹏 王锦龙 +3 位作者 毕倩倩 黄德坤 于涛 杜金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5-721,共7页
2011年3月日本福岛发生核事故至今已有10余年,日本政府于近期决定将事故产生的核废水排入海洋,而海洋鱼类可以吸收和积累人工放射性核素而成为人工放射性物质的携带者与传播者,因此,对海洋鱼类中人工核素包括137Cs的监测就十分重要。为... 2011年3月日本福岛发生核事故至今已有10余年,日本政府于近期决定将事故产生的核废水排入海洋,而海洋鱼类可以吸收和积累人工放射性核素而成为人工放射性物质的携带者与传播者,因此,对海洋鱼类中人工核素包括137Cs的监测就十分重要。为了解福岛核泄漏发生以及日后核废水稀释排入海洋后137Cs在中国东海的污染影响情况,于2011-2012年在东海舟山渔场海域采集了包括鲳属(Pampus)、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ctis)、带鱼(Trichiurushaumela)、鮟鱇科(Lophiiformes)、红娘鱼属(Lepidotrigla)、舌鳎属(Cynoglossus)、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毛蚶(Scapharcasubcrenata)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内的海洋生物样品,利用高纯锗伽马能谱仪对137Cs进行分析。发现137Cs的质量活度为<0.11-1.2 Bq·kg^(-1),略低于美国西海岸和北太平洋渔场(6-36 Bq·kg^(-1)),明显低于福岛附近海域(5-1200 Bq·kg^(-1))。137Cs在研究区域生物样品中的生物浓缩系数为(2.7-20)×10^(2) L·kg^(-1),是仅次于福岛排污废水中14C的生物浓缩系数(~104 L·kg^(-1))。居民食用中国东海的海产品带来的辐射剂量为0.039-0.45μSv·a-1,明显小于美国西海岸、北太平洋渔场和福岛附近海域。研究表明,137Cs在鱼类中生物浓缩系数较高,因此,需要加强海洋中不同种群的鱼类中人工核素(包括137Cs)含量的监测,以评估日本排放核废水对海洋环境、生物以及人类健康的影响。该研究是福岛核事故刚发生后对中国近海渔场海洋生物体内137Cs剂量水平的一次调查,为今后调查福岛核事故以及核废水排放的人工放射性物质对中国近海渔场的后续影响提供了基础资料。建议对中国近海和中国传统的太平洋渔场进行连续性调查,特别是处于福岛东北部海域的北太平洋渔场的调查,因黑潮延伸体可以将福岛排污水直接输送至该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岛核事故 放射性核素 向海排污 辐射剂量 海洋生物 富集
下载PDF
长江口水体化能自养固碳过程的潮周期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王馨雨 高灯州 +4 位作者 刘博林 王斌 郑艳玲 李小飞 侯立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33-743,共11页
河口水体中硝化微生物的化能自养固碳(DCF)对碳氮循环过程有着重要影响,但目前关于河口水体氨氧化微生物对DCF过程的贡献鲜见报道。以长江口为研究区,利用14C和15N同位素示踪技术,分别测定了大潮和小潮期间水体DCF和硝化速率,并通过实... 河口水体中硝化微生物的化能自养固碳(DCF)对碳氮循环过程有着重要影响,但目前关于河口水体氨氧化微生物对DCF过程的贡献鲜见报道。以长江口为研究区,利用14C和15N同位素示踪技术,分别测定了大潮和小潮期间水体DCF和硝化速率,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量化了相关功能基因丰度。结果表明,长江口水体大小潮期间,DCF和硝化速率分别介于170.72-1007.35nmol·L^(-1)·d^(-1)和1.45-70.75 nmol·L^(-1)·h^(-1),呈现大潮速率相对较高,小潮速率低的变化特征,且底层水体DCF和硝化速率显著高于表层水体。水体中铵盐和可溶性无机碳浓度是影响DCF和硝化速率的关键环境因子。定量PCR结果表明,大潮和小潮时cbbL基因丰度分别为0.40×10^(8)-3.40×10^(8)copies·L^(-1)和0.49×10^(8)-2.27×10^(8)copies·L^(-1),均高于cbbM基因丰度(大潮:0.67×10^(8)-9.84×10^(6) copies·L^(-1),小潮:0.75×10^(8)-5.73×10^(6) copies·L^(-1))。小潮时水体accA基因丰度(0.16×10^(8)-2.65×10^(8) copies·L^(-1))高于大潮时(0.20×10^(8)-3.92×10^(8) copies·L^(-1)),并且底层均高于表层。在整个潮周期中,自养固碳功能基因丰度总体呈现涨潮时增加,落潮时降低的变化趋势。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是DCF过程的主要贡献者,AOAamoA和AOBamoA丰度在大潮和小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大潮时AOAamoA基因丰度(0.22×10^(7)-3.59×10^(7) copies·L^(-1))明显高于AOB amoA基因丰度(0.26×10^(7)-1.61×10^(7) copies·L^(-1)),而小潮时AOB amoA丰度占据优势,为0.92×10^(6)-1.32×10^(6) copies·L^(-1),表明潮汐过程可通过改变水体化能自养微生物群落组成来影响DCF。该研究深化了长江口潮周期水体DCF和硝化过程速率变化特征的认识,揭示了河口水体硝化微生物驱动的DCF过程的重要性,以期为全球变化背景下河口生态系统碳汇功能评估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能自养微生物 长江口 硝化速率 固碳速率 丰度 环境因子
下载PDF
1989-2020年长江口九段沙湿地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3
作者 史宇骁 李阳 +4 位作者 孟翊 赵志远 张婷玉 王栋 袁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229-2236,共8页
河口湿地受流域和海洋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脆弱而敏感,演变机制复杂。九段沙湿地是长江河口面积最大的河口沙洲湿地,受流域来沙减少和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入侵的影响,其湿地格局正在经历快速演变。本研究通过遥感解译、野外调查... 河口湿地受流域和海洋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脆弱而敏感,演变机制复杂。九段沙湿地是长江河口面积最大的河口沙洲湿地,受流域来沙减少和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入侵的影响,其湿地格局正在经历快速演变。本研究通过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地形资料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89-2020年九段沙湿地格局演变过程,结合大通水文站的水文数据和九段沙互花米草入侵历史,重点分析了流域减沙和互花米草入侵对九段沙湿地的影响。结果表明:1991年以来,九段沙湿地总面积(-5 m以上)先增后减,在2005年湿地总面积最大(421.16 km^(2));1989-2020年,九段沙0 m以上潮滩湿地和湿地植被面积呈持续增长趋势,分别增加了1.5和47.1倍;流域来沙减少导致九段沙0 m以上潮滩湿地面积和植被面积的增速下降,而-5 m以上湿地总面积呈减少趋势;1997年以来引种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快速扩张已严重侵占了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成为九段沙湿地中面积最大的优势植物。流域减沙和互花米草入侵正导致九段沙湿地结构发生快速演变,为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应积极采取湿地保护和修复措施,维持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湿地 长江口 九段沙 流域减沙 互花米草
原文传递
A New Approach for the Health Assessment of River Systems Based on Interconnected Water System Networks 被引量:11
4
作者 ZHAO Junkai LI Lixian +2 位作者 ZHANG Aishe LI Jiufa GUO Qiuxia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7年第3期251-257,共7页
Interconnected river system networks is a national water conservancy strategy in China and focus of research. Here we discuss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material and energy exchange between rivers and lakes, various d... Interconnected river system networks is a national water conservancy strategy in China and focus of research. Here we discuss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material and energy exchange between rivers and lakes, various dynamic flows and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river-lake interconnected relationships. We then propose a novel method for the health assessment of river systems based on interconnected water system networks. In a healthy river system there is "material and energy exchange" and it is the first and foremost relationship of material and energy exchange between rivers and lakes. There are unobstructed various "flows" between rivers and lakes including material flows (water, dissolved substances, sediments, organisms and contaminants), energy flows (water levels, flow and flow velocity), information flows (information generated with water flows, organisms and human activities) and value flows (shipping, power generation, drinking and irrig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na- ture and human activity, various flows are connected by river-lake interconnection to carry material and energy exchange between rivers and lakes to achieve river-lake interactions. The material and energy exchange between rivers and lakes become one of the approaches and the direct driving forces of changes in river-lake interconnected relationships. The benignant changes in river-lake interconnected relationship tend to be in relatively steady state and in ideal dynamic bal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connected water system network classification system material and energy exchange ecological function health assessment of river system river-lake syste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